朱元璋的大哥叫朱全昱,二哥叫朱存。他还有八个儿子:老大叫朱友裕,接下来是朱友珪、朱友璋、朱友贞、朱友雍、朱友徽、朱友孜,还有一个养子叫朱友文。开平元年五月乙酉日,朱元璋封朱友文为博王,朱友珪为郢王,朱友璋为福王,朱友贞为均王,朱友雍为贺王,朱友徽为建王。朱友裕在朱元璋登基前就去世了,死后追封为郴王;而康王朱友孜,则是朱元璋当皇帝后才被封的。朱友璋一开始是寿州团练使,后来还做过押左右番殿直和监丰德库;朱友珪当过郓州留后,后来在朱元璋当皇帝后,当上了忠武军节度使,还被调到武宁镇守。至于朱友雍和朱友徽,后来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朱元璋的大哥朱全昱,是在朱元璋当皇帝后才被封王的。当年朱元璋和二哥朱存一起落草为寇,只有朱全昱和母亲寄住在刘崇家里。朱元璋发达后,就接母亲和大哥回宣武,还让大哥当了岭南西道节度使,最后以太师的身份退休。

朱元璋快要当皇帝了,官员们在宫殿前准备仪式。朱全昱看到后,看着朱元璋说:“朱三,你真能做到吗?”后来,朱元璋在宫里设宴饮酒,和诸王一起玩博弈。朱全昱喝醉了,拿起骰子把盘子都砸碎了,然后对着朱元璋大喊:“朱三,砀山的老百姓,碰上你当了四镇节度使,对你有什么亏欠?你却灭了人家唐朝三百年的江山,我就要看你朱家被灭族,还玩什么博弈!”朱元璋很不高兴,散了酒宴。朱全昱也不喜欢待在京城,经常回砀山老家住。他也有三个儿子,都封了王:朱友谅是衡王,朱友能是惠王,朱友诲是邵王。

乾化元年,宋州升格为宣武军,朱友谅被任命为节度使。朱友谅献上了一株三穗的麦子,朱元璋大怒:“今年宋州发大水,你献这个干什么!”于是罢免了朱友谅,让他住在京城。后来朱元璋生病了,朱全昱来看望,兄弟俩抱头痛哭;朱元璋因此赦免了朱友谅,让他回老家去了。贞明二年,朱全昱因病去世。后来,衡王朱友谅继承了广王的爵位。

话说这友能啊,当过宋州、滑州的留后,还做过陈州刺史。他到哪儿都胡作非为,那些坏人个个都巴结他。陈州那地方风气不好,特别迷信那些歪门邪道,信佛的也搞出个“上乘”的法门,白天黑夜偷偷摸摸聚在一起,男女混杂,乱七八糟的。还有两个妖人,叫母乙和董乙,拉起队伍自称天子,还搞了个官僚机构。友能一开始还纵容他们,结果这俩人就攻打州县,后来皇帝派兵把他们剿灭了。自从康王友孜谋反被杀后,皇帝就开始疏远宗室,宗室成员一个个都心里不痛快。贞明四年,友能带着陈州的兵造反,打到京城附近陈留,结果兵败如山倒,逃回陈州,几个月后投降了。皇帝念及旧情,赦免了他,降为房陵侯。

友诲呢,当了陕州节度使,也想用州里的兵造反。皇帝把他召回京城,跟友谅、友能一起关了起来。后来梁朝灭亡了,庄宗进驻汴州,这三个人都被杀了。

再说说朗王存,他年轻的时候跟太祖一起跟着黄巢打广州,结果战死了。他留下了两个儿子,友宁和友伦。

友宁,字安仁,从小就聪明,喜怒不形于色。太祖把他当作军校培养,他擅长弓箭和刀剑。后来升迁到衙内制胜都指挥使,又当了龚州刺史。太祖围攻凤翔的时候,派友宁去东边防备宣武军。王师范反叛梁朝,围攻齐州,友宁带兵去打,缴获战马一千多匹,斩首几千个。太祖护送昭宗回京城后,封友宁为建武军节度使,还赐给他“迎銮毅勇功臣”的称号。后来太祖又派他去攻打师范,围攻博昌,把城里的人都杀光了,清河因此断流了。在石楼打仗的时候,友宁战败,从马上掉下来被杀了。

李存友从小就聪明伶俐,熟读《论语》和小学教材,还懂音律。他哥哥李存死了以后,太祖李克用任命李存友当元从马军指挥使,还给他封了右威武将军的官职。有一次,燕军攻打魏国的内黄,李存友带头部队夜间渡河,抢到了上千匹战马。后来,李罕之投降了后梁,晋军攻打潞州,李存友率兵进入潞州,把李罕之抓了回来。他一路升迁,做到检校司空,还担任了藤州刺史。

太祖李克用围攻凤翔的时候,晋军偷袭后梁,李存友带着三万兵马赶到樊石山,晋军这才退兵。李存友然后西去凤翔与太祖会合。唐昭宗回到长安后,任命李存友为宁远军节度使。太祖李克用东归时,留下李存友在长安留守,暗中观察昭宗的一举一动。结果李存友在打马球的时候从马上摔下来死了,太祖非常生气,带了七万兵马赶到河中。昭宗吓得哭了起来,不知所措,想逃到太原,但最终没去成。宰相崔胤派人去阻止太祖,太祖怀疑李存友是被崔胤等人害死的,就上奏请求诛杀崔胤等人,昭宗没有同意。于是太祖派李存孝带兵包围了开化坊,杀了崔胤以及京兆尹郑元规、皇城使王建勋、飞龙使陈班、阁门使王建袭、客省使王建乂、前左仆射张浚。

太祖李克用登基后,已经封赏了宗室成员。中书省上奏建议说,既然李存友的哥哥李存已经去世,那么他的侄子,也就是建武军节度使李存宁和宁远军节度使李存友都应该追封。于是,太祖追封李存为朗王,李存宁为安王,李存友为密王。

郴王友裕,字端夫,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跟着太祖打仗,因为他为人宽厚,所以很得士兵们的拥戴。

有一次,太祖和晋王一起围攻黄邺的西华城,黄邺的士兵扛着长矛登上城墙痛骂敌人,晋王派出的骑兵连续射击都射不中。太祖转头看看友裕,友裕一箭就射中了目标,全军都欢呼起来,晋王也很高兴,就送给了友裕一把好弓和一百支箭。“**一发中之,军中皆大欢呼**”,当时的情景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啊!后来太祖镇守宣武,就让友裕当了衙内都指挥使。

景福元年,太祖攻打郓州,友裕作为先锋部队在斗门遭遇了敌军夜袭,结果打了败仗,仓皇逃跑了。太祖后来才赶到,当时并不知道友裕已经战败了,结果前军遭遇敌人,伤亡惨重。太祖到了村落附近,才和友裕碰了头。那段时间,朱宣在濮州作乱,太祖就派友裕带着两百骑兵先去濮州,自己随后赶到,结果和友裕走散了。太祖最后还是和敌人遭遇了,打败仗后仓皇逃窜,敌兵追得很紧,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幸好前面有个大沟,沟里堆着柴火,马才得以过去,梁将李璠等十多人战死。想想都后怕!

冬天,友裕攻下了濮州,接着又围攻在徐州的时溥。朱瑾率领两万兵马前来救援时溥,友裕在石佛山打败了朱瑾,朱瑾逃跑了。结果都虞候朱友恭在太祖面前说友裕的坏话,说朱瑾可以追击,友裕却没追,太祖大怒,把友裕的兵权给了庞师古,把友裕降职成了个小官。后来使者把调令搞错了,错发给了友裕,友裕吓得不知所措,多亏张皇后指点,才得以免罪,后来被任命为许州知州。许州靠近蔡州,经常遭受大寇的侵扰,百姓流离失所,友裕招抚流民,增加了三万多户人家,这可是个大功劳啊!

后来友裕升迁为诸军都指挥使,参与平定了兖州和郓州的战乱,之后又回到许州任职。崔洪逃奔淮南,友裕带兵平定了蔡州,恢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市不易肆**”,这四个字就说明了友裕的政绩。太祖兼任护国军节度使,任命友裕为留后,后来又升迁为忠武军节度使。太祖攻打凤翔,久攻不下,又转去攻打邠州。友裕攻破了灵台、良原,拿下陇州,杨崇本也因此投降了邠州。可是后来杨崇本又反叛了,太祖派友裕去攻打他,友裕驻扎在永寿。可惜的是,友裕在那里病死了。

博王,名叫康勤,字德明,后来改姓耶律,叫耶律友文。他从小就长得好看,又爱学习,很会说话,还会写诗,太祖皇帝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养着。 太祖皇帝掌控着宣武、宣义、天平、护国这四个地方的军政大权,就让友文负责管理财政和盐铁的生产销售。 太祖皇帝四处打仗,友文就负责征收赋税,筹集军费。 太祖皇帝当上皇帝后,把这四个地方征收的赋税,集中起来修建建昌宫,仍然让友文负责这事儿,还封他为博王。 后来太祖皇帝去西京(洛阳)住,就让友文留守东京(开封)。

耶律友珪这个人,出身很低,是太祖皇帝当初驻守宣武时,跟一个旅馆里的女人生的私生子。 他长大后,特别聪明,很会说话,也很狡猾。 博王友文多才多艺,太祖皇帝很喜欢他,而且友文年纪也比较大,太祖皇帝登基后,还没立太子,心里一直想着把皇位传给友文。 太祖皇帝张皇后去世后,没再立皇后,几个儿子都在外地镇守,他们的老婆都来侍奉皇帝。友文的老婆王氏长得漂亮,特别受宠。 太祖皇帝病了很久,王氏和友珪的老婆张氏,经常在皇帝身边侍疾。 太祖皇帝病稍微好点的时候,对王氏说:“我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你回东都,把友文叫来,我有话跟他说。” 他心里是想把身后事托付给友文。 然后他又对敬翔说:“友珪可以给他一个州当刺史,赶紧派他去上任。” 于是就让友珪当了莱州刺史。

朱温,也就是后来的唐昭宗,为人本来就比较暴躁,生病以后更是喜怒无常,谁要是被他降职了,那基本上就等着倒霉吧。当时,朱友珪心里就特别害怕。他老婆张氏说:“皇上把传国玉玺给了王氏,还派人去东都把朱友文叫来,你这次危险了!”夫妻俩抱头痛哭。身边的人劝朱友珪:“情况紧急,得赶紧想办法自救啊!”

朱友珪于是换了身衣服,偷偷摸摸地去了左龙虎军,找到统军韩勍商量对策。韩勍带着五百名精兵,混在禁军里,一起跟着朱友珪进了宫。夜里三更天,他们破门而入,直奔朱温的寝宫,伺候朱温的人全都吓跑了。朱温惊恐地坐起来大喊:“我早就怀疑这小子了,可惜没早点把他杀了,这逆贼居然敢杀他老子!”朱友珪的手下冯廷谔举剑刺向朱温,朱温赶紧躲到柱子后面,剑一下一下地砍在柱子上,砍了三次。朱温实在是撑不住了,倒在了床上,冯廷谔一剑刺中了朱温的肚子,肠子都流出来了。朱友珪让人用被褥把朱温裹起来,偷偷地藏在寝宫里,秘密安葬了四天。

然后,朱友珪大肆搜刮府库,给群臣和军队发赏赐。他还派丁昭浦拿着伪造的诏书飞奔东都,杀了朱友文。接着又下诏说:“我辛苦创业,三十多年了。托付给别人执政,转眼间六年过去了,内外同心协力,国家渐渐安定。没想到友文暗中图谋不轨,竟然要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行。前天晚上,士兵闯入皇宫,多亏友珪忠孝,带兵平叛,保全了我。但是,我现在病重,情况非常危急。友珪平定了叛乱,功劳巨大,应该让他掌握军国大权。”说完这些,才正式宣布朱温的死讯。乾化二年六月十五,朱友珪在朱温的灵柩前登基称帝,任命韩勍为忠武军节度使,把朱温的儿子朱友贞封为汴州留后,朱友谦为中书令。朱友谦不肯接受这个任命。而怀州的龙骧军三千人,劫持了他们的将领刘重霸,占据了怀州,对外宣称是讨伐叛贼。三年正月,朱友珪在洛阳南郊祭天,改元为凤历。

话说梁太祖的外孙袁象先,还有驸马都尉赵岩他们,合计着要跟梁末帝一起讨伐叛贼。到了二月,袁象先带着禁军进了皇宫。这时候,梁王朱友珪和他的老婆张氏正往北城墙楼下跑,想翻墙逃走,结果没跑成。于是朱友珪就让冯廷谔杀了自己老婆和自己。冯廷谔之后也自杀了。梁末帝朱友贞继位后,又恢复了朱友文的官爵,把朱友珪贬为平民。

梁王朱友孜,眼睛里长着重瞳,从小就挺骄傲自负的,一直觉得自己将来能当皇帝。贞明元年,梁末帝的德妃死了,要下葬。朱友孜就派刺客半夜潜入皇宫寝宫行刺。梁末帝当时正在睡觉,做了个梦,梦见有人要害他。他醒来后,听到床上的宝剑发出响声,一下就跳了起来,拔出剑大喊:“要出事了!”然后就在寝宫里搜查,找到了刺客,亲手把他杀了,接着就诛杀了朱友孜。第二天,梁末帝对赵岩和张汉杰说:“我差点就见不到你们了。”从这件事以后,他就疏远了皇室宗亲,反而重用赵岩、张汉杰,最后导致了梁朝的灭亡。

唉,《春秋》的记事方法,在是非功过的评判上,真是太难了!有人问我:“梁太祖是臣子杀害君主,朱友珪是儿子杀害父亲,这两件事性质一样吧?他们都篡位即位,一年后还改了年号,《春秋》里都是以君主的立场来记载,为什么朱友珪却不能列入本纪呢?再说父子俩干的坏事一样严重,却只惩罚儿子,这是不是违背了《春秋》的旨意?”我回答说:“梁太祖的事已经很清楚了!他父亲的罪行,不需要再通过惩罚儿子来证明,但末帝的决心,我们不能不肯定。《春秋》的记事原则,君主被杀而叛贼没有被讨伐,国家的臣子要为此负责。我之所以这样记载朱友珪的事,是为了体现讨伐叛贼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