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里金,字奉金,是山西人。他为人勇敢彪悍,但却能屈尊结交下属。他侍奉晋王,担任五院军队长。在梁晋柏乡、胡柳之战中,他都立下了战功,后来升迁为黄甲指挥使。同光年间,他被任命为忻州刺史。当时各州都由武将担任刺史,许多刺史都利用自己的部下干预地方事务,巧取豪夺,中饱私囊。而相里金却独独禁止部下参与这些事,反而优厚他们的待遇,只让他们负责家务事。后来他又升迁为陇州防御使。

废帝在凤翔起兵,四处发檄文寻求响应,但周围的州郡都没有响应,只有相里金第一个派判官薛文见去投奔废帝,并来回传递消息。废帝即位后,很感激他,任命他为保义军节度使。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后,废帝任命相里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高祖入主长安后,调相里金镇守建雄,后来又免了他的职务,只保留上将军的称号。天福五年,相里金去世,追赠太师。

张廷蕴,是开封襄邑人。年轻时在宣武军当兵,后来投奔晋王,逐步升迁为军官。他经常跟随庄宗征战,总是冲锋陷阵,身负重伤,庄宗非常欣赏他,任命他为帐前黄甲二十指挥步军都虞候、魏博三城巡检使。当时庄宗在魏州,带着刘皇后同行,刘皇后骄横跋扈,纵容手下为非作歹,其他人都不敢吭声,只有张廷蕴敢于抓捕并斩杀他们。后来李继韬在潞州叛乱,庄宗派明宗担任招讨使,元行钦担任都部署,张廷蕴担任马步军都指挥使,率领军队担任先锋。张廷蕴到达潞州时,天色已晚,他立刻率领一百多名士兵翻越护城河登上城墙,守城士兵抵挡不住,潞州很快就被攻破了。第二天早上,明宗和元行钦才赶到,明宗心里有些不满。张廷蕴因为这次战功升迁为羽林都指挥使、申怀沂三州刺史、金颍陇绛四州防御团练使、左监门卫上将军。开运年间,他因病去世。

张廷蕴是个武将,他认识的人大多是些粗鲁的军汉,可他心里特别敬重文人。有一次,他跟着明宗皇帝攻打梁国的郓州,活捉了一个叫赵凤的判官。张廷蕴看着赵凤说:“我看你长得一副书生模样,应该是个读书人,有什么话尽管说吧。”赵凤就把自己的情况老老实实地告诉了张廷蕴。张廷蕴马上向明宗皇帝推荐了赵凤。后来,赵凤官至宰相,多次向安重诲推荐张廷蕴。安重诲也多次在明宗面前为张廷蕴说好话,但是明宗因为张廷蕴在攻打潞州时犯了点小错误,一直对他耿耿于怀,所以最终也没重用他。张廷蕴为人一向清廉,先后在七个州做官,去世的时候,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

张廷蕴这个人啊,是个武夫,认识的都是些大老粗,但他心里特别尊重读书人。有一回,他跟着皇帝打仗,攻下了郓州,抓了个叫赵凤的官员。张廷蕴一看赵凤,觉得他长得斯斯文文的,不像坏人,就问他:“你老实交代,你是干什么的?”赵凤就把自己的情况都说了。张廷蕴一听,觉得这小子不错,立马就向皇帝推荐了他。后来赵凤当了宰相,还多次跟安重诲说张廷蕴的好话,想提拔他。安重诲也帮着说,可明宗皇帝记着张廷蕴以前在潞州打仗时有点失误,一直对他有意见,所以最后也没用他。张廷蕴一辈子清清白白的,在好几个州当过官,死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啥也没留下。

马全节,字大雅,是河北元城人。唐朝同光年间,他当上了捉生指挥使(抓捕逃犯的军官)。后来赵在礼在邺都造反,马全节被任命为马步军指挥使。唐明宗继位后,马全节先后担任博州、单州、郢州、沂州四州刺史,以及金州防御使。

等到唐末帝在位的时候,蜀军攻打金州。当时金州守军只有几百人,马全节把家里的财产都拿出来犒赏士兵,和大家一起死守城池。蜀军最终撤兵了。之后,唐末帝召见马全节,任命他为沧州留后。

后来,后晋高祖石敬瑭建立了后晋,马上任命马全节为横海军节度使,调他到安远镇,接替李金全的职位。李金全后来叛变投靠了南唐的李昪。后晋高祖派了三万大军,让马全节和安审晖一起讨伐李金全,李金全逃到了南方。李昪派李承裕守安州,马全节和李承裕在安州南面交战,大败李承裕,斩首三千,活捉一千多人。李承裕丢下城池逃跑了,安审晖追到云梦,抓住了李承裕和他的两千士兵,马全节又斩杀了其中一千五百人,把剩下的士兵和李承裕一起押送到了京城。李承裕对马全节说:“我抢掠城里,得到的东西价值百万,将军都拿去了。我见了皇帝,一定会先告发这件事,然后再受处罚。”马全节害怕了,就杀了李承裕。后晋高祖对此事没有追究,把马全节调到昭义镇,后来又调到安国镇。

他还跟随杜重威一起讨伐安重荣,因为立功被调到义武镇。从后晋出帝和契丹交恶开始,马全节几乎一直都在战场上。开运元年,他担任行营都虞候,当时契丹和后晋大军在澶州、魏州之间对峙,马全节率军攻打白团城,攻破了城池,俘虏了七百人。他又攻克了泰州,俘虏了两千人,泰州守将晋廷谦投降了。四月,契丹军在戚城战败,分路北撤,马全节在定丰打败了他们,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安晖。七月,马全节被调任广晋尹,留守邺都。十月,杜重威担任招讨使,马全节担任副手,在卫村大败契丹军。

马全节为人谦虚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处理政务时,一定会先问清楚法律规定。当初,他被调到广晋,路过元城,穿着白色襕衫去拜见县令,州里的人都感到很荣幸。开运二年,他被调到顺州镇守,还没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中书令。

皇甫遇,是河北正定人。这哥们儿,又勇猛又有力气,留着络腮胡子,箭法还特别好。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唐明宗打仗,后来当上了武胜军节度使。可惜啊,他当官太霸道了,就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手底下的人好多都辞职跑路了,就怕被他整。

到了后唐庄宗(晋高祖)当政的时候,皇甫遇先后在义武、昭义、建雄、河阳四个地方当镇守使,最后被调到神武军当个统军。后来契丹人来打仗,攻陷了贝州,皇帝让高行周当北面行营都部署,皇甫遇当马军右厢排阵使。那时候,青州的杨光远造反了,皇帝就派李守贞和皇甫遇带兵去守郓州。他们到了马家渡,正好碰上契丹军要渡河去帮杨光远,皇甫遇他们打败了契丹军。因为这次立功,皇甫遇被升为义成军节度使,还当上了马军都指挥使。

开元二年,契丹人来打西山,派先锋赵延寿包围镇州,杜重威那个怂货不敢出来打仗。赵延寿就带兵到处抢,攻破了栾城、柏乡等九个县,一直打到邢州。

那会儿正好是年底,皇帝跟大臣们喝酒喝多了,生病了,没办法带兵出征,就派北面行营都监张从恩,带着马全节、安审琦和皇甫遇他们去抵挡契丹人。张从恩他们到了相州,在安阳河南边摆开阵势,派皇甫遇和慕容彦超带着几千骑兵去侦察敌情。

皇甫遇过了漳河,碰上好几万契丹兵,打了十多里地,到了榆林,被契丹人包围了。皇甫遇的马中箭倒下了,他抢了仆人杜知敏的马继续作战。杜知敏被契丹人抓了,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杜知敏是个义士,怎么能丢下他!” 于是他和慕容彦超策马冲进敌阵,把杜知敏救了回来。

契丹兵跟皇甫遇打仗,从中午打到下午,一会儿停一会儿又打,还不断增兵,情况非常危急。皇甫遇告诉慕容彦超:“现在这情况,要么打要么跑,打还有活路,跑就死定了!咱们拼死一战,总还能报效国家!” 张从恩和其他将领见皇甫遇这么久没动静,都以为他已经被俘了。

过了一会儿,有骑兵来报说皇甫遇被包围了,安审琦带兵要去救援,张从恩怀疑这是假消息,不想去。安审琦说:“成败都在天意,我们应该一起承担责任,就算契丹人没南下,我们丢了皇甫遇,还有什么脸面见皇上!” 于是他带兵过了河,其他军队都跟着往北去,跟契丹人对峙了十多里。契丹人看到援军来了,就撤兵了。皇甫遇和安审琦他们收兵南下,契丹人也全部北撤。

当时契丹兵已经深入我方腹地,人马都疲惫不堪了,他们撤退的时候,其他将领没追上,张从恩带着皇甫遇他们退守黎阳,契丹人这才得以顺利逃脱。

话说三年冬天,朝廷任命杜重威当了都招讨使,而皇甫遇则做了马军右厢都指挥使,驻扎在中渡。杜重威这小子早就偷偷摸摸地跟契丹人勾结上了,暗地里藏好了兵,把各位将领都叫到帐篷里坐着,然后突然宣布要投降契丹。皇甫遇和其他将领当时都傻眼了,愣是说不出话来。杜重威直接亮出投降书,皇甫遇他们一个个低头签字画押,然后就乖乖地卸甲投降了。

契丹人派皇甫遇和张彦泽先去京城,皇甫遇走到平棘的时候,就自杀了。唉!梁朝灭亡的时候,敬翔死了,却没算得上是忠义之死;晋朝灭亡的时候,皇甫遇死了,也没能算得上是为国捐躯,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啊!梁朝篡唐,敬翔出了不少坏主意,他儿子帮着父亲弑君杀祖,这能说得过去吗?他居然没被砍头,算是侥幸逃过一劫了。当时晋军投降契丹,士兵们一开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等让他们卸甲的时候,哭声震天,他们投降可不是心甘情愿的啊!

要是皇甫遇当时能奋起反抗,当场把杜重威杀了,就算最后不幸被杀,那也死得其所,他的义气和英勇岂不令人敬佩?可他却低头听命,跟着大家一起亡国了,死了也赎不了罪,还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对人,君子有时应该宽容,有时应该严格要求。宽容,就能让改过自新的道路更宽广;严格要求则很难做到,难能可贵,所以才值得敬佩。然而,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宽容,什么情况下应该严格要求,这难道不也很难吗?

安彦威,字国俊,是山西代州崞县人。年轻的时候,他当了个士兵,跟着唐明宗。安彦威箭法特别好,而且还懂一些兵法。唐明宗镇守天平、宣武、成德这几个地方的时候,就经常带着安彦威当副将,因为他为人谨慎可靠,很受明宗信任。

后来唐明宗当了皇帝,他的儿子从荣被派去邺城镇守,安彦威就当上了保护皇子的指挥使。从荣后来管辖了六军,安彦威也升职了,当上了捧圣指挥使,还当上了宁国军节度使。等到晋高祖当了皇帝,就封安彦威为北京留守,后来又调他去归德镇守。那时候黄河在滑州决堤了,皇帝就派安彦威去堵,安彦威还自己掏钱雇人修堤坝。

接着他又被调到西京当留守。那年闹大饥荒,安彦威就赈济百姓,那些饿肚子的人犯了法,他也都宽恕了他们。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舍不得离开他。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悲伤过度,都超过了礼制的要求。

等到后唐出帝跟契丹人撕毁盟约的时候,就让安彦威当北面行营的副都统,安彦威还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支援军队。最后,安彦威因为生病,死在了京城。

安彦威和安太妃是同宗,出帝把他当作舅舅一样看待,但是安彦威从来没利用过这层关系。等他死了,安太妃去给他哭丧,大家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亲戚。这件事更让人觉得他为人谨慎可靠。

李琼,是沧州饶安人。年轻的时候当骑兵将领,他和后来的晋高祖石敬瑭,都在唐明宗手下当兵。

公元924年,契丹人入侵边境,唐明宗带兵到涿州迎战,结果打输了。唐军将领们都各自逃跑了,只有石敬瑭一个人还在拼命战斗,结果被契丹大军包围了。李琼拉住石敬瑭的衣服,和他一起逃走。跑到刘李河的时候,契丹追兵就要追上了,李琼先游过河到南岸,石敬瑭到了河中央,马也累趴下了,李琼用长矛把他拉出来,又把自己的马让给石敬瑭骑,自己步行保护他,走了十多里路,才算安全脱险。

后来,唐明宗在魏州发生兵变,南下逃亡,李琼带着三百骑兵,先一步护送石敬瑭去汴州。石敬瑭当上保义军节度使后,任命李琼为牙队指挥使。石敬瑭建立后晋后,封李琼为护圣都虞候,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但是并没有给他官爵,李琼心里很不痛快。过了很久,才被封为宰相,兼任中二州刺史。后晋出帝时期,李琼被任命为棣州刺史。杨光远造反,写信拉拢李琼,李琼拒绝了他。后来,李琼又升任洺州团练使,之后又当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

后晋灭亡后,契丹军队攻入京城,契丹人任命李琼为威州刺史。李琼前往威州的路上,走到郑州的时候,遇到强盗被杀害了。

刘景岩是延州人,家里本来就很有钱,经常用钱财结交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他曾经给高万金当过部下,后来当上了丹州刺史。晋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后唐的废帝下令征兵,七户人家出一个人当义兵。延州节度使杨汉章正要带乡民去京城,临走前,刘景岩派人煽动那些义兵造反,结果义兵杀了杨汉章,拥立刘景岩当了留后。晋高祖当上皇帝后,就封刘景岩为节度使。

刘景岩有个幕僚叫熊皦,这个人很聪明,暗中观察刘景岩,觉得他骄横跋扈,难以驾驭,怕他另有图谋,就想用好处来迷惑他。于是就对刘景岩说,边疆地区不能长久安定,然后给他出主意,说怎么保住名声,又能获得利益。他说邠州和泾州有很多肥沃的土地,收益能翻几倍,应该多买地来赚钱,这样才能壮大自己。刘景岩信了他的话,一年多下来,赚了不少钱。后来,刘景岩派熊皦去京城,熊皦就趁机说:“刘景岩不应该待在边疆,应该把他调到内地去。”于是,刘景岩就被调到邠州,熊皦回朝后被任命为补阙。没过多久,刘景岩又被调到保义,没多久又被调到武胜。

刘景岩这才明白熊皦是在害他,于是就诬告熊皦私藏了他的玉带,熊皦因此被贬到商州上津当县令。熊皦害怕刘景岩会加害他,就逃跑了,躲进了深山。开运三年,刘景岩被免去武胜的职务,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住在华州。契丹人入侵京城,朝廷派周密镇守延州,刘景岩这才回到家乡。可是延州百姓赶走了周密,拥立了高允权。高允权的妻子是刘景岩的孙女。刘景岩家里的良田豪宅、仆人非常多,党项族的一些豪强也住在延州郊外,势力也很强大,刘景岩和他们来往密切,高允权对此很担心。

高允权的妻子每年都要回娘家探亲,刘景岩就对她说:“高允权只不过是个县令,却能控制整个州,他能守得住吗?”高允权非常讨厌刘景岩,但又贪图他的田宅,于是就诬告刘景岩谋反,把他杀了,刘景岩死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长子刘行琮是德州刺史,后来被免职,留在京城,也被高允权杀害了。他的次子刘行谦是高允权妻子的父亲,因为高允权的奏报说刘行谦并非刘景岩的亲生儿子,所以才免于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