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殷啊,年轻的时候在唐庄宗手下当奴仆,名字叫“会儿”。庄宗读书的时候,会儿总是伺候在旁边。庄宗当上皇帝后,提拔他当了长直军,后来又当了军使,所以他根本没上过战场。但他特别喜欢到处嚼舌根,说别人的坏话,以此来讨好庄宗。庄宗觉得他很忠心,就把他升官了,让他当了蕃汉马步军都虞候,负责守卫德胜。结果王彦章攻打德胜,守殷一点准备都没有,南城就被攻破了。庄宗气得大骂:“你这没用的东西,真是坏我大事!” 明宗想按照军法处置守殷,庄宗都没同意。

到了同光二年,守殷当上了镇武军节度使。那时候,庄宗刚进洛阳,守殷负责巡查京城,仗着皇帝的宠信,骄横跋扈,欺压功臣老将,还跟个戏子景进狼狈为奸。魏王朱友贞已经杀了郭崇韬,又诬陷朱友谦跟郭崇韬一起谋反,庄宗就派守殷去包围朱友谦的家,把他杀了。那时候,明宗从镇州来朝见皇帝,住在自己私人的宅子里。庄宗正被一群小人迷惑,疑神疑鬼,还派守殷去监视明宗的一举一动。守殷偷偷派人去告诉明宗:“你现在位高权重,危险啊!你功劳这么大,却得不到赏赐,你应该考虑回自己的封地,别卷进这趟浑水!”明宗说:“我在洛阳就是一个普通人,我能怎么办呢!”结果明宗后来还是反了。

庄宗东征的时候,守殷带着骑兵在宣仁门外等着皇帝。郭从谦造反了,从兴教门冲进来了,庄宗赶紧召集守殷等人的军队,可守殷却一动不动。庄宗只能带着几个王子和宦官一百多人去射杀叛军,守殷他们始终没来帮忙。等到他们终于挪动军队,在北邙山下休息的时候,听说庄宗已经死了,这才赶紧冲进皇宫,抢了宫里的嫔妃、财宝就跑,还放纵士兵抢劫,然后派人催促明宗进洛阳。

明宗当上皇帝后,就让守殷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尹,还让他管着六军诸卫的事务。第二年,守殷升职了,当上了宣武军节度使。到了九月,明宗皇帝下令要到汴州去,当时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要去讨伐吴国,也有人说皇帝是想去看看东边那些诸侯,是不是有什么委屈求全的事需要处理。守殷心里越来越不安,干脆杀了都指挥使马彦超,闭城造反了。

明宗皇帝走到京水的时候,听说守殷造反了,赶紧派范延光带兵去攻打汴州。汴州城里的老百姓打开城门迎接范延光,守殷杀了自己的家人,然后命令左右的人砍了自己的头。明宗皇帝到了汴州后,下令鞭打守殷的尸体,然后把他的脑袋挂在城里示众七天,再把消息传到洛阳去。守殷造反之前,曾经找都指挥使马彦超商量,马彦超不同意,结果就被守殷杀害了。明宗皇帝很同情马彦超的死,就封他的儿子马承祚做洺州长史。

董璋,我也不知道他家是哪里的。年轻的时候,他和高季兴、孔循一起在汴州富人李让家做家奴。后来梁太祖镇守宣武,把李让收为义子,也就是后来的朱友让。因为朱友让的关系,李让家的那些奴仆都得以侍奉梁太祖,董璋凭借军功当上了指挥使。晋朝的李继韬在潞州叛乱投降梁朝,梁末帝派董璋去攻打泽州,攻下后就封董璋为刺史。

梁朝灭亡后,董璋投降唐朝,担任邠宁节度使,和郭崇韬关系很好。郭崇韬攻打蜀国的时候,任命董璋为行营右厢马步军都虞候,军中的大小事情,都让董璋参与决定。蜀国平定后,董璋被任命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孟知祥镇守西川。后来,这两个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安重诲当时在朝廷上很有权势,很多人说孟知祥肯定不会真心为唐朝效力,而能制衡孟知祥的人只有董璋,所以大家经常夸董璋忠义,安重诲也这么认为,对董璋特别优待,所以董璋就更加嚣张跋扈了。

天成四年,皇帝祭祀天地,下令让两川地区进贡五十万物资。派李仁矩带着安重诲的信去通知孟知祥,孟知祥不肯全额出贡,只给了十万。 他还因为这事儿想杀李仁矩,李仁矩哭着求饶才活命,回来后就说孟知祥肯定要造反。

后来朝廷派使者去东川,孟知祥更加傲慢无礼,使者回来后,都说孟知祥要造反的迹象很明显。安重诲很担心,就开始挑选精兵强将,担任两川的刺史,用精锐部队做他们的卫队,分别驻扎在各个州。还在阆州设立保宁军,任命李仁矩为节度使,又派姚洪带一千兵去阆州协助李仁矩驻守。孟知祥和王处直察觉到朝廷怀疑他们,而且还要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就一起密谋造反。孟知祥还把自己的儿子娶给了王处直的女儿,来巩固联盟。他还派将领李彦钊占据剑门关,修建了七个据点,在关口北边又增设了一个关口,叫做永定关。凡是唐朝的驻军想往东边撤回,都被他们拦住,抓到逃兵就用铁笼罩起来烧死,或者割肉钉在脸上,挖心吃掉。

长兴元年九月,王处直攻陷了遂州,孟知祥攻陷了阆州,抓住了李仁矩和姚洪,把他们都杀了。一开始,孟知祥他们造反的时候,朝廷只诛杀了孟知祥的家属,王处直的妻子都在成都,留在京城里的亲戚也没被杀。石敬瑭去讨伐孟知祥他们,打了很久都没什么进展,而且从关口以西的物资供应不上,到处都疲惫不堪,皇帝很着急。安重诲亲自去督军,石敬瑭不听他的,安重诲因此被治罪处死,石敬瑭也撤兵回去了。皇帝就派西川进奏官苏愿、东川军将刘澄西去,劝孟知祥他们改过自新。王处直派人告诉孟知祥,想一起向朝廷谢罪,孟知祥说:“唐朝没杀孟公家族,对西川恩情很重啊!我的子孙在哪儿?我谢谁去?!”孟知祥因此怀疑王处直要把他出卖了。

三年四月,孟知祥带了一万兵攻打王处直,在弥牟交战,孟知祥大败,逃回了梓州。先前,唐朝陵州刺史王晖回朝经过孟知祥那里,孟知祥把他留下了。这时候,王晖抓住孟知祥把他杀了,把他的头传给了王处直。

范延光,字子瑰,是相州临漳人。唐明宗当节度使的时候,范延光在他手下做事,但明宗并没有特别看重他。

后来,明宗攻破郓州,梁兵正卡在杨刘地区,梁军的先锋将领康延孝偷偷地向明宗表示愿意投降。明宗正愁找不到合适的人把康延孝的投降信送到庄宗那里,范延光主动请缨。于是,他揣着康延孝用蜡封好的信,跑到西方去见庄宗,把信交给了他,并且说:“现在康延孝虽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是梁兵在杨刘地区防守很严密,现在还不能轻举妄动,不如在马家口修筑工事,打通到汶阳的道路。”庄宗觉得他的建议很对。工事修好后,梁军派王彦章带兵猛攻新修的工事。明宗派范延光偷偷地去求援兵,他夜里赶到河边,结果被梁兵抓住了,押送到京城,关进了监狱。狱卒对他严刑拷打,上百次,还用刀威胁他,让他说出晋军的情况,但范延光始终不肯透露半点晋军的消息。

他在监狱里关了几个月,狱卒们渐渐对他放松了警惕。后来庄宗攻入汴州,狱卒们给他解开了脚镣手铐,把他放了出来。庄宗见到范延光后非常高兴,立刻任命他为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当政的时候,范延光担任宣徽南院使。有一次明宗到汴州视察,到达荥阳时,朱守殷造反了。范延光说:“朱守殷叛乱的迹象刚露出来,如果我们慢慢来,给他时间准备,那汴州城坚固难攻。所以,趁他还没准备好,不如迅速进攻,我请求带五百骑兵,快速奔袭到城下,用闪电般的速度吓唬住他们。”于是,他带着五百骑兵,从傍晚开始,一直快速行军到半夜,跑了二百里,在城下与叛军交战。天快亮的时候,明宗也赶到了,汴州的士兵看到皇帝的车驾,就打开了城门,范延光第一个冲进城里,还在巷子里跟叛军激战,杀死了很多叛军,朱守殷也被杀死,汴州平定。

明年,他升迁到枢密使的职位,后来又外放到成德军担任节度使。安重诲去世后,皇帝又召回我(指赵延光)和赵延寿一起担任枢密使。皇帝问我手底下有多少匹马,我回答说:“骑兵有三万五千匹战马。”皇帝拍着大腿感叹道:“我们打仗已经四十年了,从太祖在太原的时候,马匹数量不过七千,庄宗攻打河北,跟梁国在黄河边上打仗,马匹也才一万匹。现在有三万五千匹马,却不能统一全国,我老了,这么多马有什么用呢!”

我接着说:“我计算过,一匹马的费用,可以养活五个步兵,三万五千匹马,相当于十五万步兵的粮食。”皇帝说:“养肥了战马却饿坏了百姓,这是我感到愧疚的地方!”

夏州的李仁福死了,他儿子李彝超自立为王,还抢了旄节(军旗)。皇帝派安从进去代替他,李彝超不肯接受。于是派兵攻打他,很久都没攻下来。隰州刺史刘遂凝骑快马进京献计,说绥州和银州的人民,都有归顺朝廷的意思,请求罢免这两个州的刺史来招降他们。我说:“我们出兵讨伐,本来就是为了惩罚李彝超,夏州都还没攻破,绥州和银州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夏州没攻下来,就算得到了绥州和银州,也守不住啊!”刘遂凝又请求亲自前往劝说李彝超投降,我说:“就刘遂凝一个人,万一失败了也无所谓,可惜的是朝廷的颜面啊!”

那时候,王淑妃得宠,刘遂凝兄弟和淑妃有旧交,正依仗着淑妃的宠信,她说什么皇帝都听,而大臣们因为淑妃的关系,大多不敢反驳,只有我从容不迫地阻止了他。皇帝生病了,不能上朝,京城里的人人心惶惶,议论纷纷,有的躲藏到山里,有的寄住在军营里,官府也管不住。有人建议我用严厉的法令来制止这种混乱,我说:“处理动乱应该以静制动,应该等等看。”后来皇帝的病稍微好转了,京城才恢复平静。

那时候,秦王手握重兵,非常嚣张跋扈,宋王势力又弱,而且不在京城,很多人看好潞王(将来可能会造反)。延光害怕自己也被牵连进去,就请求辞职。延寿暗中观察到延光想躲避祸乱的意思,也赶紧请求辞职。明宗皇帝一再挽留他们,两个人都再三恳切地请求,还哭着请求。明宗没办法,只好都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让延光回到成德镇守,同时任命朱弘昭、冯赟为枢密使。后来,秦王起兵造反被杀,明宗皇帝驾崩,潞王又造反,杀了愍帝,唐朝大乱,朱弘昭、冯赟都因此而死。

后来,末帝又下诏书让延光担任枢密使,并且封他为宣武军节度使。天雄军发生叛乱,赶走了节度使刘延皓,朝廷派延光去平定叛乱,平定后,就让他担任天雄军节度使。

延光经常梦到一条大蛇从他的肚脐眼钻进肚子,蛇身一半进去后又被拉了出来。他把这个梦告诉门下的术士张生,张生夸赞说:“蛇,是龙的同类,钻进肚子,这是将要成为帝王的征兆啊!”张生从延光还是个小人物的时候,就说他将来一定会发达,延光一直很敬重他,经常把他留在身边。张生说的话很多都应验了,所以延光就相信了张生的说法,从此心里就有点儿想谋反的念头了。

等到晋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末帝派延光率领两万兵马驻守辽州,和赵延寿互相策应。后来赵延寿先投降了,只有延光没有投降。晋高祖即位后,延光上表祝贺的时间比其他诸侯都晚,而且他的女儿还是末帝的儿子重美的妃子,因此他心里就更加动摇了,有了反叛的念头。晋高祖封延光为临清王,以此来安抚他的心思。

话说有个叫平山的人,名字叫秘琼,曾经在成德军节度使董温手下当衙内指挥使。后来董温被契丹人抓走了,秘琼竟然把董温全家人都杀光了,埋在一个坑里,然后把董温家里的巨额财产都抢走了,数都数不清!后来,晋高祖李存勖当了皇帝,就封秘琼当了齐州防御使,让他带着那些抢来的钱财上任。结果,秘琼路过魏州的时候,魏州刺史延光派人给他写信,想让他归顺自己。秘琼压根儿没理他。

延光一听,火大了,就偷偷派兵埋伏在路上,等着秘琼经过。结果在夏津把秘琼给杀了,又把秘琼的钱财全部抢了过来。 后来听说,是负责巡逻的士兵误杀了秘琼。 这件事让高祖李存勖起了疑心,觉得秘琼肯定是要造反,所以就赶紧跑到汴州去了。

天福二年六月,延光终于造反了,他派手下的将领孙锐和澶州刺史冯晖,带着两万兵马在黎阳跟朝廷叫板,还到处抢掠滑州和卫州。高祖李存勖就派杨光远当招讨使,带兵从滑州渡过黄河去打延光。 这孙锐啊,真是个轻敌冒进的家伙,带兵打仗还带着十几个妓女,张着伞,摇着扇子,又唱又跳,吃吃喝喝的,跟度假似的。 大热天的,士兵们都累坏了,根本没心思打仗。 杨光远这边探听到孙锐的虚实后,就用计策诱骗孙锐他们过河,等他们过河一半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好多士兵都掉进河里淹死了。孙锐和冯晖吓得赶紧逃回魏州,躲起来再也不敢出来了。

一开始,延光其实还没下定决心造反,结果突然得了重病,起不来了。 孙锐就偷偷把冯晖叫进城里,逼着延光造反。延光当时也慌了神,就跟着造反了。 高祖李存勖听说延光用孙锐他们造反,哈哈大笑说:“虽然我武功不行,但当年跟着明宗皇帝打天下的时候,攻城略地,破强敌的事儿做了不少。像延光这种人,已经不是我的对手了,更别说孙锐他们那帮只会玩乐的家伙了?轻轻松松就能拿下他们!” 于是,高祖李存勖就下定决心去讨伐延光了。

一开始,延光压根儿没想着要反,直到锐等战败后,他才派牙将王知新送上投降书。结果呢,高祖皇帝压根儿没见他,直接把王知新扔给了武德司(负责处理军事案件的部门)。延光不死心,又通过杨光远递交了投降书,可还是没回应。这下延光彻底死心眼儿了,决定死守城池。

晋军就用箭射进城里两百支写着赦免魏国人的箭书,还悬赏斩杀延光。但是,魏国的城池太坚固了,打了一年多都没拿下,军队疲惫,粮草也快没了。这时候,宗正丞石帛上书劝谏,说应该赦免延光,还主动请缨,说愿意只带一辆车去劝降。高祖皇帝这才后悔了。

三年九月,高祖皇帝派使者去魏国赦免了延光,延光这才投降。 皇帝封他为东平郡王、天平军节度使,还赐给他铁券(象征免死金牌)。过了几个月,延光进京朝见皇帝,因为觉得自己之前做的事儿丢人,就请求退休,最后被封为太子太师,光荣退休了。

一开始,皇帝高祖赦免了延光,跟使者说:“我答应他不会死,如果把他杀了,拿什么来享受天下呢?”延光跟副使李式商量,李式说:“皇上向来诚实守信,讲求道义,既然答应他不死,那就肯定不会死。”于是延光就投降了。 他后来退休住在京城,逢年过节还能参加宫廷宴会,高祖待他跟其他大臣一样,没有区别对待。但是,高祖心里其实不想让他留在京城。

过了一年多,高祖派宣徽使刘处让带着酒夜里去看延光,对他说:“皇上让我来的时候,正好契丹使者到了,北方的皇帝问起晋国魏博叛臣延光的下落,担心晋国控制不住他,想把他抓起来,免得成为中原的祸患。”延光一听,哭了起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刘处让说:“你干脆去洛阳躲躲,避开契丹使者。”延光说:“杨光远在河南做留守,是我的仇人啊。我在河阳有田产房屋,可以去那里吗?”刘处让说:“可以。”于是延光带着他的全部家当去了河阳。

他出行时,车马行李塞满了道路,杨光远看中了延光的财富,果然起了歹心。他就上奏说:“延光这个人反复无常,是个奸臣,如果不除掉他,他要么逃到北方胡人那里,要么逃到南方吴越去,请求皇上把他抓到洛阳。”高祖拿不定主意。杨光远兼任河阳镇守使,他的儿子承勋是河阳知州,于是杨光远就派承勋带兵威胁延光,逼他自杀。延光说:“天子给了我铁券,答应我不杀我,怎么能这样对我?”于是,壮士们强迫他上马,走到浮桥的时候,把他推到水里淹死了。 对外宣称是延光自己投水自杀,然后就霸占了他的所有财产。高祖刚好也同意了这个说法,没有追究,还为此停朝一天,追赠延光为太傅。后来,水运军使曹千在缪家滩发现了延光的尸体,皇上准许把他运回相州安葬。

延光下葬后,墓地却突然塌陷,棺椁被破坏,头颅都碎了。当初,秘琼杀了董温,夺取了他的财产;延光又杀了秘琼,夺取了他的财产;最后,延光却因为财产被杨光远杀害,而杨光远也逃脱不了报应。

话说汉朝延光年间,有个叫李彦珣的家伙,当时在河阳当个行军司马。后来张从宾造反占据了河阳,李彦珣就跟着他一起反了。结果张从宾失败了,李彦珣就逃到魏国去了。魏国皇帝延光给他了个步军都监的职位,让他去守城。

后来,招讨使杨光远听说李彦珣是邢州人,他妈还活着,就派人去邢州把李彦珣他妈接来,带到城下,想以此劝降李彦珣。李彦珣一看他妈来了,竟然自己张弓搭箭,把亲妈给射死了! 这真是……太狠了!

后来延光皇帝投降了晋朝,晋高祖封李彦珣为房州刺史。大臣们都说李彦珣杀母大逆不道,该杀头。但晋高祖觉得赦免令都下达了,不能失信于人,所以没杀他。不过后来李彦珣因为贪污受贿,最终还是被杀了。

唉,真是太可怕了!人的本性啊,太容易被习惯左右了!所以圣人对仁义特别重视,教育百姓的时候,要勤奋而不懈怠,温和而不强迫,希望百姓慢慢养成好习惯,最终安居乐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可是,老百姓不懂事啊,习惯做好事就安于做好事,习惯做坏事就安于做坏事。五代十国的大乱,根源由来已久。

从唐朝衰落开始,战乱不断,饥荒频发,父亲养不起孩子,孩子也赡养不了父母。一开始,亲人之间都自顾不暇,这都是因为不幸造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义廉耻逐渐丧失,亲情越来越淡薄,这种坏习惯持续很久,最终导致社会风气极度败坏,甚至父子之间互相残杀。五代十国时期,各种惨剧数不胜数,根本说不完。

人人都知道应该爱自己的亲人,人人都知道不孝顺是坏事,可是李彦珣居然弯弓射杀自己的母亲,晋高祖还赦免了他。这不仅是因为李彦珣自己不知道这是大恶,晋高祖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这难道不是长期积习的结果吗?《论语》说:“性相近,习相远。” 坏习惯发展到极致,会让人心不如禽兽,这难道不可悲吗?

像李彦珣这种恶行,居然都习以为常,那么晋出帝杀害自己父亲的事,也就难怪举世皆不知其非了。

娄继英,这人是谁,咱也不知道。他做过梁唐两朝的官,当过绛州、冀州刺史,还做过北面水陆转运使和耀州团练使。到了晋高祖的时候,又当上了左监门卫上将军。他家媳妇儿,是温延沼的女儿。温延沼他爹温韬,在明宗时期被杀头了,温延沼兄弟几个都被发配到许州,心里一直憋着火呢。

后来范延光造反了,娄继英有个弟弟在魏州当官,范延光派人用蜡烛写信招降娄继英。娄继英就派他媳妇温延沼去魏州见范延光,范延光特别高兴,给了他信物,让他暗中图谋许州。温延沼就和他兄弟温延浚、温延衮一起拉拢了一千个亡命之徒,计划攻打许州。可许州节度使苌从简,因为范延光造反的事,怀疑有人会响应,防备得很严。温延沼还没动手呢,范延光那封蜡书的事就泄露到京城了,娄继英吓得要死,赶紧逃到许州。晋高祖下诏安抚他,让他回去上班,娄继英害怕得不敢露面。

温家兄弟想杀了娄继英,好自己投降,但温延沼因为自己女儿的关系,下不去手。后来张从宾在洛阳造反,温家兄弟就和娄继英一起投奔到汜水投靠张从宾。娄继英知道温家兄弟一开始想杀自己,就反过来在张从宾面前告温家兄弟的状,张从宾就把温家兄弟给杀了。张从宾失败后,娄继英被杜重威给杀了。

安重荣,小名铁胡,是朔州人。他爷爷安从义是利州刺史,他爹安全是胜州刺史兼振武马步军都指挥使。安重荣力气大,箭法好,骑术也棒,当过振武巡边指挥使。晋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派张颖暗中招安重荣,他妈和他哥都觉得不行,但安重荣已经答应张颖了。他妈和他哥合计着要杀了张颖阻止他,安重荣说:“不行,我得给我妈卜一卦。”他在地上立了一支箭,一百步开外射,说:“石敬瑭当皇帝,就能射中!”一箭就射中了!他又立了一支箭射,说:“我当节度使就能射中!”又是一箭射中!他妈和他哥这才同意了,安重荣就带着一千骑兵叛逃到太原投奔晋高祖。晋高祖当皇帝后,就封安重荣为成德军节度使。

重荣虽然是个粗鲁的武将,但却精通官场事务,底下的人根本不敢欺骗他。曾经有一对夫妻告状说他们的儿子不孝顺。重荣拔出剑来交给孩子的父亲,让他自己杀了儿子。孩子的父亲哭着说:“我下不了手啊!”孩子的继母在一旁破口大骂,抢过剑把父亲赶走。重荣问明情况后,发现是继母,便把她赶出去,后来干脆射杀了她。

重荣是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升起来的,突然暴富暴贵,他看到唐朝的废帝和晋朝的高祖都是从藩王起家夺得天下的,曾经对别人说过:“天子难道是天生就有的吗?兵强马壮的人才能当天子!”虽然他心里有不臣之心,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表现出来。当时,晋高祖和契丹订立了父子关系,契丹人非常骄横,晋高祖对他们更加恭敬,重荣对此非常愤怒,认为“委屈我们中原来抬高蛮夷,压榨已经贫困的百姓,满足契丹无止境的欲望,这将是晋朝永远的耻辱!”他多次以此来批评晋高祖。契丹使者来往经过镇州,重荣总是叉开腿坐着,粗鲁地辱骂他们,根本不给好脸色,甚至还抓起来杀了他们。

那时候,吐浑白氏部落臣服于契丹,受尽了契丹的欺压,重荣就诱骗他们进入关内。契丹多次派使者责问晋高祖,并且要求交出那些杀害使者的凶手。晋高祖对契丹使者毕恭毕敬,点头哈腰,更加小心谨慎地接受责备,并用很多好听的话来解释,却对重荣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追究。于是,晋高祖派供奉官张澄带了两千兵马,在并州、镇州、忻州、代州的山谷中搜捕吐浑人,把他们全部赶出关外。吐浑人走了又回来,重荣最终接纳了他们,并招募亡命之徒,命令百姓种植谷子,养了上万匹战马,他的行为越来越嚣张。

后来,重荣因为愤怒杀死了指挥使贾章,并诬陷贾章谋反。贾章的女儿年纪很小,重荣想放过她,但是贾章的女儿说:“我家三十口人都在战乱中丧生了,只剩下我和父亲两个人,现在父亲死了,我怎么忍心独自活下去呢?我也想死!”于是重荣也杀了她。镇州的百姓都敬佩贾章女儿的刚烈,也预感到重荣一定会失败。重荣变得越来越奢侈,他认为金鱼袋已经不够尊贵了,就雕刻玉器做成鱼的形状佩戴。他还娶了两个妻子,晋高祖顺水推舟,给他加官进爵。

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来到镇州,重荣对拽剌进行了侮辱,拽剌说话也很不客气,重荣一怒之下,抓住了拽剌,还派轻骑兵到幽州南边抢掠百姓,把他们关押在博野。然后,重荣上表给皇帝,说:“我最近收到吐浑白承福、赫连功德等人的报告,他们带着本族三万多户人家从应州来投奔朝廷。还有生吐浑、浑、契苾、两突厥三部,以及沙陀、安庆、九府等各部,也带着他们的族人、牛羊、车辆、帐篷和兵马,分七八路来投奔朝廷。他们都说契丹残暴,抢掠百姓和牲畜,从今年二月开始,契丹就下令让各部族点检壮丁,准备军装,计划秋天南下进攻。这些部落都害怕上天降罪,导致他们家族灭亡,所以提前来投降。这些部落的精兵强将加起来足有十万人。此外,沿河的党项、山后和逸越利等部落的首领,也都派人送来契丹授予他们的官职凭证、诏书和旗帜来投降,他们都哭着诉说他们的苦衷,希望能拿起武器报仇雪恨。还有朔州副使赵崇杀了节度使刘山,然后带着全城来投降。我认为这些部落没经过号召就自己来投奔,朔州也没经过攻打就自己投降,虽然是人情使然,但也是上天注定。再说那些被契丹俘虏的将领们,本来都是朝廷的功臣,长期享受富贵,如今却困在敌营,受尽折磨,他们渴望回到朝廷,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朝廷下令,他们一定会反戈一击。”这封奏章有好几千字。他还给朝廷大臣和各地的藩镇写信,都说契丹可以被击败。

皇帝高祖很担心这件事,特意跑到邺城去见重荣,对他说:“以前朝廷和契丹和亲,都是为了天下大计着想,现在我用全国的力量来管辖你,你却在一个镇上就敢对抗朝廷,这大小悬殊,你这样做岂不是自取其辱!”重荣认为皇帝拿他没办法,于是更加决意造反。虽然重荣表面上说的是契丹,但暗地里却派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勾结。契丹也乐见晋朝内乱,希望重荣造反,让晋朝内外交困,从而伺机入侵中原,所以对重荣并没有过于生气。

重荣打算造反,他妈觉得不行。重荣说:“我给您算个卦吧!”他指着堂下幡竿龙口,向上射箭,说:“我要是能得到天下,就能射中!” 嗖的一箭,正中靶心!他妈这才同意了。

饶阳县令刘岩送来五彩水鸟,重荣说:“这是凤凰!”然后把鸟养在了后潭。他还让人打造了一条大铁鞭送给他,骗老百姓说:“这鞭子有神,指到谁,谁就得死!” 于是他自称“铁鞭郎君”,出门就让它在前边开路。 镇州城门守卫的铁胡人,莫名其妙脑袋就掉了,这铁胡,正是重荣的小名,虽然重荣很讨厌这个名字,但他自己都没意识到。

那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起兵造反,重荣听说后,也赶紧举兵响应。 那一年镇州大旱蝗灾,重荣聚集了几万饥民,带着他们往邺城走,说是去朝见皇帝。 走到宗城,他们冲破了家堤。高祖派杜重威去讨伐他们,两军交战,重荣的将领赵彦之跟重荣有仇,眼看就要打仗了,他竟然卷起军旗投奔晋军去了!他身上的铠甲、马鞍、马具全都是银制的,晋军不知道他是来投降的,一拥而上抢他的东西。

重荣听说赵彦之投降了晋军,吓坏了,赶紧躲进辎重里。他手下两万兵马全溃散了。那年冬天特别冷,溃散的士兵又饿又冻,不是被冻死就是被杀光了,一个都没剩下。重荣只带着十几个骑兵逃跑了,他们用牛马皮做成铠甲,让州里的人守城,准备抵抗。

杜重威的军队打到城下了,重荣的一个部将从城西的水碾门里把官军引了进来,杀了守城的两万多人。重荣带着几百吐浑骑兵守着牙城,杜重威派人把他抓住了,砍了头献给高祖。高祖在楼上接受了首级,还下令把重荣的头涂上漆,送给了契丹。后来,高祖把成德军改名为顺德军,镇州改名为恒州,常山改名为恒山。

安从进,是振武索葛部人。他爷爷和爸爸都是唐朝的骑兵将领。安从进一开始就跟着庄宗打仗,当过护驾马军都指挥使,还做过贵州刺史。到了明宗时期,他当上了保义、彰武军节度使,不过没怎么带兵打仗。李彝超在夏州自立为王,安从进曾经带兵去过一次,结果也没什么战果。愍帝登基后,安从进被调到顺化,当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后来潞王在凤翔起兵造反,安从进负责巡查京城,还杀了枢密使冯赟,然后把钱财送给了从珂。愍帝逃跑了,从珂快要进京了,安从进就率领百官在郊外迎接他。清泰年间,他又被调到山南东道镇守。晋高祖即位后,封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晋高祖夺取天下的时候手段不太光明正大,他一直为此感到羞愧,所以对那些藩镇将领多加宽容,甚至有些纵容。但这些藩镇的官员,有的心里不安分,有的又很羡慕高祖当初的做法,觉得也能成功,所以高祖在位七年,就发生了六次叛乱,安从进是最后一位叛乱的,但最终都没能成功。从范延光在邺城叛乱开始,安从进就已经起了反叛之心。他依仗长江天险,招募亡命之徒,扩充军队。南方进贡的物资,只要经过襄阳的,他都私自扣留,拦截商旅,把他们刺字后充军。他还暗中和安重荣勾结,打算里应外合。高祖对此很担忧,想把安从进调走,就派人对他说:“东平王想回乡下,已经调到上党去了。朕特意空出青州给你,你要是愿意去,朕就下旨。”安从进回答说:“青州在汉江以南,我这就去赴任。”高祖也表现得很宽容。

安从进的儿子弘超是宫苑副使,住在京城,安从进请求告假回家,但高祖没批准。王令谦、潘知麟都是安从进手下的将领,他们长期跟随安从进,知道他一定会失败,就多次劝谏他。安从进把儿子弘超和王令谦叫到南山游玩,酒喝多了,就让人把王令谦推下悬崖摔死。

公元906年,安重荣杀了契丹使者,事情败露了。 皇帝李存勖(高祖)赶紧跑到邺城去,留下郑王李重贵镇守京城。 宰相和凝说:“皇上您现在往北走,安重荣要是乘机造反怎么办?咱们拿什么办法对付他呢?” 李存勖问:“你有什么主意?” 和凝说:“我听说兵法里讲,先下手为强,不如就发一些空头敕令,多发十几道给郑王,要是真出了紧急情况,就可以命令将领出兵平叛。”

安重荣听说李存勖去了北方,就杀了知麟(一个官员的名字)造反了。郑王李重贵拿着那些空头敕令,任命李建崇、郭金海等人去讨伐安重荣。安重荣带兵攻打邓州,没攻下来,又打到湖阳,碰上了李建崇他们,吓了一大跳,觉得他们来的太快了,简直像神兵天降一样。 结果还被野火烧了一把,彻底溃败了。安重荣带着几十个骑兵逃回了襄阳。李存勖派高行周去围困襄阳,一年多以后,安重荣的粮食吃光了,最后自焚而死。 他的儿子安弘受和将领等43人被俘虏押解到京城,李存勖在城楼上亲自受降,然后把他们押赴菜市口斩首示众。 襄阳降为防御州,追赠安重荣为忠州刺史,知麟为顺州刺史。

杨光远,字德明,他父亲叫阿噔啜,是沙陀族人。杨光远最初的名字叫阿檀,是唐庄宗手下的骑兵将领,曾经跟随周德威在新州与契丹作战,胳膊被打断了,所以后来就闲置不用了。过了很久,他被任命为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驻守瓦桥关。杨光远这个人,毛病不少,秃头,断臂,还不识字,但他很有头脑,擅长处理政务。 到了明宗李嗣源时期,他担任妫州、瀛州、冀州、易州四州刺史,因为政绩出色而闻名。

一开始,唐朝军队攻破契丹的王都中山,抓到了契丹大将耶律剌以及其他十多个人。后来契丹和中原和解了,派使者来要回耶律剌等人。唐明宗跟大臣们商量,大家都想把他们放回去,只有李光远不同意。他说:“耶律剌这些人都是北方游牧民族里善于作战的猛将,他们要是失去这些人,就像失去了手脚一样;而且他们在这里待了这么久,对中原的情况非常了解,把他们放回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明宗说:“少数民族很看重盟约,咱们已经跟他们交好了,怎么能失信于人呢?”李光远说:“我担心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明宗很欣赏他的意见,最终没有放走耶律剌等人。李光远后来从易州刺史升迁为振武军节度使。清泰二年,他又调任中山镇守使,兼任北面行营都虞候,在云州、应州一带抵御契丹的入侵。

后来,晋高祖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后唐末帝派李光远协助张敬达担任太原四面招讨副使。结果他们被契丹打败了,退守晋安寨。契丹军队围困了他们几个月,人和马的粮食都吃光了,他们开始杀马吃肉,马都杀光了,最后只好杀了张敬达投降。耶律德光见到他们,嘲讽地说:“你们这帮家伙真是恶汉!”李光远和其他的将领起初没明白他这是在讽刺自己,还谦虚地回答他。耶律德光说:“不吃盐酪,却吃了一万匹战马的肉,难道不是恶汉吗?”李光远他们这才明白过来,羞愧地低下了头。耶律德光问他们:“害怕吗?”他们都说:“非常害怕。”耶律德光又问:“害怕什么?”他们回答说:“害怕皇帝要打入咱们的领地。”耶律德光说:“我们国家没有土地和官爵给你们,你们就好好为晋国效力吧!”晋高祖石敬瑭任命李光远为宣武军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光远去晋高祖面前觐见时,故意装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好像总有什么怨恨似的。晋高祖怀疑他有什么不满,就派人去问他,李光远回答说:“我在富贵方面没有任何不满,只是不如张敬达那样战死沙场,死得其所,这一点我一直感到很惭愧!” 因此,晋高祖认为李光远忠诚,对他更加信任。

范延光造反了,被封为魏府都招讨使,但很久都没能拿下。后来高祖皇帝用了个计策,才让范延光投降。范延光自己觉得手里握着重兵,在外面耀武扬威,认为高祖皇帝怕他,所以就变得很嚣张。高祖皇帝一直对他很宽容,还把他的儿子范承祚许配给长安公主,其他儿子也都升官加爵,恩宠非常之高。枢密使桑维翰看不惯他,多次向皇帝告状。范延光从魏州回朝后,多次指责桑维翰专权跋扈,难以驾驭。高祖皇帝没办法,只好把桑维翰调到相州,也把范延光调到西京做留守,兼任河阳节度使,并且夺了他的兵权。范延光这才开始怨恨,暗中用金银财宝贿赂契丹,说自己被晋朝排挤打压。他养的部下有一千多人,在黄河、洛阳一带违法乱纪,比强盗还厉害。天福五年,他被调到平卢镇,封为东平王。范延光请求带上儿子们,于是他的儿子范承祚被任命为单州刺史,范承勋被任命为莱州防御使,父子一起东去,车马队伍绵延几十里。

出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太师,封寿王。那时候,后晋马匹稀少,朝廷在全国征收马匹以补充军队。景延广请求收回范延光以前借用的三百匹官马,范延光勃然大怒,说:“这些马是先帝赏赐给我的,怎么能再要回去?这是怀疑我要造反啊!”于是他就计划造反。而他的儿子范承祚从单州逃回,出帝竟然任命范承祚为淄州刺史,还派使者送去玉带和御马安慰他,范延光更加骄横,于是就真的造反了。他勾结契丹入侵,攻陷了贝州。博州刺史周儒也叛变投降了契丹。

当时,出帝和耶律德光在澶州、魏州之间对峙。郓州观察判官窦仪在军中献计说:“现在如果不派重兵和名将守卫博州渡口,让周儒把契丹军队引渡过黄河,与范延光汇合,那么河南就危险了!”出帝于是派李守贞、皇甫遇率领一万兵马沿黄河向下游进发。周儒果然引领契丹军队从马家渡渡过黄河,正在修筑营垒,李守贞等人立刻攻击,契丹军队大败,于是与范延光被隔绝开来。耶律德光听说黄河上的军队大败,与后晋在戚城决战,也战败了。

契丹人已经撤到北方去了,后唐的出帝又派李守贞和符彦卿去东边讨伐。石敬瑭死守城池,从夏天守到冬天,城里的人几乎都饿死了,开始吃人了。石敬瑭抬头望着契丹的方向,对着契丹主耶律德光叩头大喊:“皇上这是错怪我了啊!”他的儿子石承勋他们劝石敬瑭投降,石敬瑭说:“我在代北的时候,曾经用纸钱祭拜天池,扔进去就沉没了,有人说我将来会当皇帝,应该等待时机,不要轻举妄动啊。”石承勋知道劝不动他,就杀了节度判官丘涛、亲将杜延寿、杨瞻、白延祚等人,绑架了石敬瑭,然后派人上表请罪。石敬瑭的另外两个儿子石承信、石承祚都跑到京城自己投降了,石敬瑭也上书请求处死自己。

出帝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侍卫将军,还给石敬瑭下了道圣旨,保证不杀他。但是朝臣们都觉得不行,于是就命令李守贞自行处置。李守贞就派客省副使何延祚去石敬瑭家里杀了他。何延祚到了石敬瑭府上,石敬瑭正在马厩里看马,何延祚派一个都将进去跟他说:“天使在门外,想回去向皇上复命,但是没有东西可以带回去。”石敬瑭问:“什么意思?”何延祚说:“想要您的脑袋!”石敬瑭骂道:“我有什么罪?当年我用晋安寨投降契丹,让你们家族世代为天子,我也想着能富贵终老,你们怎么这么忘恩负义!”于是就被杀了,对外宣称是病死的。

石承勋投降后唐做了郑州防御使,后来耶律德光灭了后唐,派人把石承勋叫到京城,责备他绑架自己的父亲,还把石敬瑭的肉切成块吃了。然后,耶律德光封石承信为平卢节度使。汉高祖刘知远追赠石敬瑭为尚书令,封齐王,还命令中书舍人张正写了石敬瑭的碑铭,赐给石承信,让他在青州刻碑立碑。碑刚立好,天上就打了个大雷,把碑给劈断了。

阿噔一开始根本不是阿噔这个姓氏,后来改名叫瑊,姓杨。光远最初的名字叫檀,到了清泰二年,官府说因为避讳皇室宗庙的名字,凡是名字里带偏旁相近字的都要改,所以皇上赐他名为光远。光远得了秃头,他老婆又脚跛,大家就开玩笑说:“古来哪有秃顶的皇帝,瘸腿的皇后啊?” 这事儿当时传为笑谈。

可是,他招惹外族入侵,成为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最终灭掉了晋朝,让中原大地饱受战乱之苦三十多年,这都是光远造成的。 “自古岂有秃疮天子、跛脚皇后邪?” 这句话,现在听起来,真是讽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