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钦天监的历法,是根据一年四季的运行规律制定的。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这是它们各自当令的开始。而四季之间,土则起着调和的作用。

计算的时候,如果节气的时间超过五千六百二十六秒六十五,就要用减统法来计算,看还有多少秒没算完。然后用通气策乘以这个剩余秒数,气数满了就算一天,用加法把这天数加起来,就是我们要求的“没日”(指节气推迟的天数)。

反过来,如果朔日(农历每月初一)的时间少于朔虚(朔日与实际观测的差异),就用灭分法。用朔率乘以这个差值,朔虚满了就算一天,用加法把这天数加起来,就是我们要求的“灭日”(指朔日提前的天数)。

上面这些,都是出自朴某人编写的《钦天历经》四篇的内容。《旧史》里丢了其中一篇《步发敛》,现在只有三篇留下来,内容简略不完整,不足以作为标准。朴的历法在后世很少流传,我曾经向著作佐郎刘羲候先生请教,是他帮我找到了这本完整的历法。刘先生博学多才,尤其精通天文历法,他曾经跟我说:“以前的人编历法,方法各不相同,误差也很多。直到唐朝一行大师,才用天地间的中数编制了《大衍历》,那是最精确的。后世精通历法的人,都沿用他的方法,只是在具体的数值上略有调整而已。而朴的历法,也能自成一家。朴的历法,总的来说,是通过计算太阳运行的盈亏来制定历法,把月亮运行的快慢分成二百四十八个等级,以此来推算日月运行的衰减变化,从而精确地确定朔望日。他校正了赤道九限,调整了相关的数值,用以推算黄道,使太阳运行有固定的度数;他把黄道分成八个节气,区分内外,用来推算九道(指九曜),使月亮运行像循环一样,日月运行协调一致。他观察天象的升降,考察轨道的倾斜,以此来推算日食的误差,使交会更加精确;他测量了岳台的日晷,来确定二至日(冬至、夏至)的昼夜长短,使计时更加准确;他推算星宿的运行轨迹,使星宿的运行有规律可循,使五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行也协调一致。但是,他的方法不够简洁明了,反而显得繁琐急迫。然而,他的长处,即使圣人出现也不能废除。”刘先生的话大概就是这样,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