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字秀山,是太原人。他是唐朝左仆射裴起之的曾孙。他父亲王荛,官做到右司郎中。王权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右补阙。唐朝灭亡后,他在后梁当了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后来升迁到御史中丞。唐庄宗灭了后梁,王权被贬到随州当司马。后来他又被起用,做了右庶子,一路升迁到户部尚书。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时期,他当上了兵部尚书。当时,高祖石敬瑭要向契丹称臣,让王权去当使臣,王权叹息说:“我虽然没什么本事,怎么能向草原上的帐篷磕头呢?”于是他推辞不去,因此被停职。一年多后,他以太子少傅的职位退休。去世时七十岁,追赠左仆射。
史圭,是常山石邑人。为人聪明敏捷,好学。他做过宁晋、乐寿两县的县令,政绩很好,当地百姓还立碑歌颂他。后来郭崇韬镇守成德时,把他招去做从事。到了后唐明宗时期,他当上了尚书郎。安重诲当上枢密使后,推荐史圭做直学士。按照惯例,直学士虽然官职不高,但要负责处理文书,参与各种事务,和判官差不多。安重诲自己不识字,就依靠史圭给他出主意,这才允许史圭上殿侍立。枢密直学士上殿侍立,是从史圭开始的。后来史圭升任尚书右丞,主管吏部铨选事务。安重诲死后,史圭被外放到贝州做刺史。之后他辞官回到常山,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出门也只是坐车在村子里转转。后晋高祖石敬瑭建立政权后,召他回朝,做了刑部侍郎、盐铁副使,后来又升迁为吏部侍郎,负责铨选事务,很有政绩。后来因为生病退休,最终在常山去世。
龙敏,字欲讷,是河北永清人。年轻时在当地做官,担任过参军。后来刘守光造反,龙敏躲到了沧州,然后去了梁国,在那边待了很久也没被朝廷任用。龙敏跟冯道关系很好,冯道当时是唐庄宗的幕僚,龙敏就偷偷地去找他。监军张承业对冯道说:“听说你有个朋友,让他也一起来吧。”冯道就把龙敏带给了张承业,张承业就让龙敏当监军巡官,负责记录奏章。唐庄宗登基后,召见龙敏,让他当司门员外郎。
龙敏的父亲咸式七十多岁了,爷爷九十多岁了,都住在邺城,龙敏就请求朝廷让他当兴唐尹,好尽孝道侍奉祖父母,他的孝行名扬天下。后来母亲去世,龙敏辞官守孝。赵在礼造反,逼着龙敏复职。唐明宗即位后,赵在礼驻守沧州,龙敏这才得以继续守孝。守孝期满后,龙敏升迁,官至兵部侍郎。冯赟担任北京留守,邀请龙敏当副留守。冯赟后来升任枢密使,龙敏则被任命为吏部侍郎。
那时候,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向契丹求援。唐朝的废帝在怀州,赵德钧父子有不轨之心,张敬达驻军晋安,形势非常危急。废帝向大臣们询问对策,龙敏说:“晋国依靠的是契丹。契丹的东丹王是失去王位的君主,现在在京城,如果我们用军队护送东丹王从幽州进入西楼,契丹就会顾及国内的安危,哪还有心思帮助晋国?晋国失去了契丹的支持,大事就完了!”他又对李懿说:“我龙敏是燕地人,了解赵德钧。赵德钧当将军,只会守城筑垒,激励士兵而已。让他面对强敌,奋不顾身作战,不是他的本事。更何况他还心怀异志呢?现在听说皇上身边还有五千匹战马,希望能够挑选一千匹壮马,一千名精兵,再给一位勇猛的将军十万贯钱,从平遥沿山路绕过契丹军队,直奔官砦,边打边走,只要能到达一半路程,事情就能成功!”李懿把龙敏的建议告诉了废帝,但废帝没有采纳。然而,大家都赞扬龙敏的胆识和远见。
龙敏后来在后晋担任太常卿,出使吴越。当时出使吴越的官员,见到吴越王都要下拜,只有龙敏只是拱手行礼。回朝后,龙敏升任工部侍郎。乾祐元年,龙敏头部生疮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