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昭是太原人。年轻的时候,他给后唐明宗当过私人卫队将领。明宗当上皇帝后,就把他提拔为文思使。他和安重诲不对付,所以经常被派到外地去。后来董璋当上了东川节度使,就带着朱弘昭当副使。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杀了监军李严,朱弘昭吓坏了,想回京城,董璋不同意,两个人就开始互相猜忌。但朱弘昭依然对董璋表现得非常信任,董璋也挺欣赏他的为人。后来董璋有军事行动,派朱弘昭进京,朱弘昭就这样被免职了。之后他又升迁为左卫大将军、内客省使、宣徽南院使、凤翔节度使。
孟知祥造反,石敬瑭攻打蜀地,打了很久都没打下来。明宗就派安重诲去督军。这时候,安重诲已经得罪了不少人。安重诲到了凤翔,朱弘昭非常恭敬地迎接他,还把他请到家里,让自己的妻妾伺候他吃喝。安重诲见朱弘昭对他这么好,酒喝多了,就哭着把皇帝对他猜忌,以及那些陷害他的事情都告诉了朱弘昭。朱弘昭马上向朝廷报告安重诲怨恨朝廷,还暗中派人告诉石敬瑭,让他抵制安重诲。正好石敬瑭因为粮草供应不上,就赶紧烧毁营寨撤兵了。安重诲也被召回,因为被诬陷。他路过凤翔,朱弘昭闭门不见他,安重诲因此被治罪,最后死了。
枢密使范延光特别讨厌朱弘昭,把他贬为左武卫上将军、宣徽南院使。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这时候,明宗已经病了,秦王李从荣要造反的苗头也出现了,唐朝的大臣们都想离开明宗,以避免被牵连。枢密使范延光和赵延寿天天哭着求明宗让他们离开,明宗很生气,不肯答应。赵延寿就让他妻子兴平公主去劝说明宗,范延光也通过孟汉琼和王淑妃去求情,最后他们俩都得到了免职。明宗就让朱弘昭跟冯赟代替范延光和赵延寿。朱弘昭去见明宗,推辞说:“我就是一个粗人,担当不起这么大的责任。”明宗呵斥他说:“你们一个个都不想在我面前做事吗?我养着你们有什么用!”朱弘昭吓得赶紧答应下来,开始处理政务。
冯赟,也是太原人。他爸爸冯璋,在明宗当皇帝的时候,是宫里管门的。冯赟小时候就聪明伶俐,深得明宗喜欢。明宗当节度使的时候,就让冯赟当他的进奏官。明宗当了皇帝后,冯赟就升官了,当上了客省使、宣徽北院使。后来又当了河东忠武节度使、三司使,官位越来越高。
明宗病重的时候,大臣们很少去见他了,只有孟汉琼和王淑妃有权势,而枢密使李弘昭跟冯赟掌握着朝中大权,所有的大事都是这四个人说了算。后来他们杀了秦王,拥立了愍帝,冯赟就更加觉得自己功劳很大。 可是他用的人,很多都不是好人。比如给事中陈乂,这个人阴险狡诈,喜欢搞阴谋诡计,以前跟着梁王张汉杰和郭崇韬干过,这两个人都失败而死。李弘昭却把陈乂提拔成枢密直学士,还重用他的计策。
那时候,李弘昭、冯赟派孟汉琼去魏州,把愍帝接来当皇帝,然后让孟汉琼代理后方的事务。第二年正月,孟汉琼请求回朝,李弘昭、冯赟就商量着把成德节度使范延光调去接替孟汉琼,让北京留守石敬瑭接替范延光,再让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接替石敬瑭。这三个人都是唐朝的大臣,因为孟汉琼的关系,他们轻易地放弃了各自的地盘,朝廷也没下正式的命令,只是派使者监视他们上路。李从珂因此就造反了。
李从珂的军队已经打过来了,愍帝非常害怕,派人去请李弘昭商量对策。李弘昭对他的客人穆延晖说:“皇上急着召见我,是想治我的罪啊!我的儿媳妇是你的女儿,你赶紧把她带走吧,别让她受牵连!”说完,李弘昭拔出剑来痛哭,想自杀,被家人拦住了。使者催促李弘昭赶紧进宫,李弘昭喊了一声:“都到这步田地了!”就跳井自杀了。安从进听说后,也在家里杀了冯赟。冯赟的母亲刚去世不久,母子俩的尸体都被丢在路上,他的妻子儿女也被杀害了。冯赟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他的旧部下张守素把他藏起来才保住性命。后来汉高祖刘知远即位后,追封李弘昭为尚书令,冯赟为中书令。
刘延朗是宋州虞城人。一开始,废帝在凤翔起兵,跟他一起干活的总共有五个人:节度判官韩昭胤,掌书记李专美,牙将宋审虔,客将房暠,而刘延朗是孔目官。
一开始,愍帝登基后,把废帝迁到北京当留守,但没下达正式诏书,只派供奉官赵处愿催促废帝上路。废帝心里犯嘀咕,就召集韩昭胤他们商量,韩昭胤他们都劝废帝造反,所以后来所有的事,大小都由这五个人一起谋划。房暠这个人又特别迷信鬼神巫祝那一套,有个瞎子叫张濛,自称能跟太白山神沟通,这个神就是魏朝的崔浩,张濛预言吉凶,都很准,房暠一向很相信他。有一次,房暠把张濛带去见废帝,废帝一听张濛说话的声音,就吓了一跳,说:“这不是一般人臣啊!”房暠就让张濛去问神,神说:“三珠并一珠,驴马没人驱。岁月甲庚午,中兴戊己土。”房暠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就让张濛解释,张濛说:“神就是这么说的,我能转达,但我也不懂。”废帝就让张濛当了馆驿巡官。
废帝要造反,但是兵力少,又缺粮,所以非常害怕,就让房暠去问张濛,张濛转述神的话说:“你会得到天下,不用担心!”于是废帝决定造反,让李专美写檄文,檄文中写道:“朱弘昭、冯赟趁着明宗皇帝生病,杀了秦王,立了愍帝。愍帝年纪小,小人当道,离间兄弟,我们要讨伐他们!”然后派使者去各个州府通报,但都没人响应,只有陇州防御使相里金派他的判官薛文遇来商议。废帝见到薛文遇,非常高兴。而刘延朗则负责调集城里的民力和财物供给军队。王思同率领各州府的军队包围凤翔,废帝很害怕,又让房暠去问神,神说:“你兵力少,但东边会有军队来投奔你,所以能迎接你。”后来东边的军队果然叛变投降了废帝。废帝进入京城,即位那天,在明宗皇帝的灵柩前接受册封。册文中写道:“维应顺元年,岁次甲午,四月庚午朔。”废帝回头看着冯赟说:“张濛说的神言,是不是很灵验啊!”因此冯赟更加受宠信,朝廷上也开始迷信巫祝之术。
皇帝登基后,就提拔昭胤当了左谏议大夫和端明殿学士,专美当了比部郎中和枢密院直学士,审虔当了皇城使,石敬瑭(暠)当了宣徽北院使,延朗当了庄宅使。过了一段时间,昭胤和石敬瑭都升任枢密使,延朗当了副使,审虔当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薛文遇也当上了职方郎中和枢密院直学士。 就这样,审虔负责带兵,专美和文遇负责出谋划策,而昭胤、石敬瑭和延朗则掌管着重要的机密。
一开始,皇帝和晋高祖(石敬瑭)都侍奉过明宗皇帝,但彼此关系并不好。皇帝登基后,晋高祖不得不来朝拜,心里却很不安,想请求回自己的封地,却又不好开口。于是他装病,身上到处灸灼,希望能博得皇帝的同情,让他回封地。延朗等人觉得石敬瑭应该留在京城,而昭胤和专美却说:“石敬瑭和赵延寿都娶了唐朝公主,不能只留下他一个。”最后,皇帝还是把河东地区封给了晋高祖,让他回去了。当时契丹经常侵扰北方边境,皇帝任命晋高祖为大同、振武、威塞、彰国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驻扎在忻州。结果驻军突然哗变,拥戴晋高祖喊“万岁”,晋高祖吓得赶紧杀了三十多人才平息了叛乱。这件事让皇帝更加怀疑他。
那时候,晋高祖手里掌握着北方精锐部队,后勤补给非常困难,远近百姓都疲惫不堪。皇帝和延朗等人每天晚上都在商量对策,专美和文遇轮流在中兴殿卢宿值守,皇帝经常召见他们询问情况,常常谈到深夜才结束。当时,晋高祖的弟弟重胤是皇城副使,石敬瑭的公主母亲曹太后在宫中,因此能够探听到皇帝的举动和言论,然后把消息告诉晋高祖,这使得晋高祖更加忧虑不安。每当皇帝派使者慰问军队,晋高祖就装病,说自己身体受不了,多次请求解除总管的职务,以此来试探皇帝的心意。 这时,皇帝的母亲魏氏被追封为宣宪皇太后,她的墓地在太原,有关部门建议在墓地修建寝宫。晋高祖上奏说,皇太后的墓地和民间的墓地混杂在一起,不宜修建寝宫。皇帝怀疑晋高祖是想毁掉民间的墓地,让朝廷得罪百姓,因此大怒,罢免了晋高祖的总管职务,把他贬到郓州。延朗等人认为这样做不可取,司天监赵延义也说天象异常,应该保持平静来消除灾难,这件事才作罢。
过了一个多月,文思遇独自值班,皇上半夜把他叫去,聊完了石敬瑭的事儿,文思遇说:“我听说过‘在路边盖房子,三年都盖不好’这句话。国家大事,全看陛下您拿主意。再说,石敬瑭就算不让他当皇帝,他也会造反;让他当了皇帝,迟早也会造反,区别只在于时间早晚而已,还不如早点想办法对付他。”皇上一听特别高兴,说:“算命的说我今年会遇到一个贤能的助手来平定天下,你就是吧!”于是就让文思遇亲笔写任命文书,半夜就让翰林院拟定诏书。第二天宣读诏书,文武百官都吓坏了。过了五六天,石敬瑭造反的消息就传来了。石敬瑭上书,说皇上不是明宗的亲儿子,应该由许王李从益继承皇位。皇上看到信后勃然大怒,把信撕碎了扔掉,然后叫来翰林学士马胤孙起草回信,说:“要用最难听的话骂他!”
李延朗他们请求皇上御驾亲征,皇上心里又害怕又担忧,总是说石敬瑭的坏话,还经常告诫别人说:“你们别在我面前提石敬瑭,不然我会吓得魂飞魄散!”所以皇上本来不想出征。但是李延朗他们一再逼他,皇上没办法,只好出征了。到了怀州,皇上半夜叫来李崧问计策。文思遇不知道这事儿,也跟着来了,皇上看到他脸色都变了,李崧赶紧踩了文思遇一脚,文思遇这才退了出去。皇上说:“我看到文思遇就浑身发抖,真想拔刀杀了他!”李崧说:“文思遇这个人是小人,坏大事,杀了他更丢人。”皇上这才作罢。这时,契丹已经立石敬瑭为皇帝,正带兵南下,皇上慌乱不知所措。皇上派审虔带一千骑兵去白马坡探察地形,审虔说:“这地方哪都不适合打仗?就算有合适的地方,谁愿意在这里死战?还是回去吧!”皇上于是就回去了,最后自焚而死。高祖进京后,李延朗等六个人都被革职为平民。
一开始啊,延朗和暠两个人一起管着机密要事。延朗这个人呢,只顾着自己办事,那些将领们谁要是能得到好州郡做官,可不是按功劳大小来的,而是看给的贿赂多不多。贿赂多的,就得到好地方;贿赂少的或者没贿赂的,就只能去那些差的地方,有的甚至很久都分不到州郡,所以大家心里都很怨恨他。暠呢,心里也觉得这事儿不对劲,但又不敢跟延朗争,就每天吃饱了睡大觉,啥也不管。每次延朗开会讨论事情,他就低着头装睡,假装不知道。后来晋军打过来了,延朗骑着一匹马就逃到南山去了,路过自己家的时候,还指着家说:“我在这儿存了三十万钱,不知道谁能拿走啊!”结果就被追兵给杀了。晋高祖听说暠平时不参与延朗那些事,挺同情他的,后来又让他当将军。一年多后,暠也死了。专美事晋后来当了大理卿,开运年间去世了。
说到晋朝要起兵的时候,废帝把昭胤提拔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然后派他去当河阳节度使,还有审虔、文遇这些人,最后他们的结局怎么样,都没人知道了。
唉,这祸福成败的事儿,咱们可得引以为戒啊!张濛当初说的那些话,后来都应验了,可是谁能保证那些预言不会变成祸事呢?我记下来的事情,大致就是这样,大家看看,可以好好想想啊。废帝起兵的时候,跟他一起谋划的也就那么五六个人。仔细想想他们兴衰成败的道理,就算是有聪明人帮着出主意,也不一定能成功,更何况就那么五六个人呢?所以我把这些人的事都写下来,放在延朗的故事后面,好让大家看看他一生的结局是怎样的。
康思立,老家是山阴一带的。年轻时当骑兵将领,跟着庄宗打败了梁军在夹城的部队,又在柏乡之战中立功,一路升迁到突骑指挥使。明宗当皇帝后,康思立先后担任应州、岚州刺史、宿州团练使、昭武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保义镇守,各个地方他都干得很不错。后来潞王李从珂在凤翔造反,愍帝派王思同等人去讨伐,康思立手下有捧圣军和羽林军共一千五百人,他就把一千羽林军交给王思同。王思同到了凤翔,军队哗变,投降了李从珂。康思立听说后,想把那千名羽林军的家属都杀掉,还没来得及动手,李从珂的军队就到了。康思立只好带着捧圣军死守城池。李从珂的军队包围了城池,喊话道:“西边七万大军拥立新皇帝,你们五百人能抵挡得住吗?只会白白让陕州百姓送命!”捧圣军听到这话,都扔下武器了,康思立只好打开城门投降李从珂。
后来废帝李显当了皇帝,因为康思立一开始并没有投降的意思,所以对他有点不满,把他调到安远,又调到安国,最后因为年纪大了,就让他退休了,当了个右神武统军。石敬瑭在太原造反,废帝又任命康思立为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废帝逃到怀州,派康思立率领从驾的骑兵,从团柏谷去救援张敬达,还没到,张敬达就死了,杨光远也投降了后晋,康思立在路上病死了。后来晋高祖石敬瑭即位后,追封他为太子少师。
康义诚,字信臣,是代北三个部落的人。他擅长骑射,在晋王手下做事,庄宗时期当上了突骑指挥使。后来跟着明宗去讨伐赵在礼,到了魏州军队哗变,康义诚当着明宗的面,指出了庄宗的过失,劝明宗往南边发展。明宗当皇帝后,康义诚升任捧圣指挥使,兼任汾州刺史。参与了平定朱守殷的战役后,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后来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又回到朝廷担任亲军都指挥使,兼任河阳,还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秦王从荣,那家伙本来就狂妄自大,自己当上了河南尹,还管着六大军,被封为大元帅,当时唐朝的大臣们都害怕被他连累,想着怎么自保,只有义诚跟他交好,还把儿子送到秦王府给他当差。后来明宗皇帝生病了,从荣就想着带兵进宫搞事情。唐朝的大臣朱弘昭、冯赟他们都觉得不行,只有义诚在那儿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结果从荣真的带兵出发了,到了天津桥,朱弘昭他们就进宫去报告,说从荣要造反。明宗皇帝哭着把义诚叫来,让他自己看着办,可义诚愣是一兵都没出。后来马军指挥使朱弘实带兵去打从荣,从荣被打败逃跑了,最后被杀了。
三司使孙岳曾经跟冯赟说过,从荣肯定要完蛋。义诚听了很不高兴。等从荣死了以后,义诚才带兵进河南府,叫孙岳来清点从荣家里的财产。孙岳到了以后,义诚趁乱让人射杀了他,孙岳逃到通利坊还是被杀了,明宗皇帝也拿义诚没办法。义诚杀了孙岳以后,又因为从荣的事跟朱弘实结了仇。后来愍帝登基了,朱弘实老是拿平定从荣的功劳来显摆,义诚心里更不爽了。
潞王李从珂造反,占据了凤翔,王思同带着各地的军队去围攻他。结果兴元节度使张虔钊叛变投靠了李从珂,王思同军队溃败,其他各路军队也都跟着逃散了。
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唐愍帝李从厚一听这个消息,气得不得了,对朱弘昭他们说:“我刚登基,天下大事都靠各位大臣来处理,对哥哥(指李从珂)我也一直很尊重,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你们因为形势所迫,没办法违抗李从珂,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办法能扭转乾坤?我打算亲自带人去迎接我哥哥,把皇位让给他。如果他不相信我,那就死在他手里好了!”朱弘昭他们吓得说不出话来,只有义诚站出来说:“西边的军队溃败,主要是因为主将胆小怕事。现在京城兵力还很充足,我请求把所有军队都派往西边,扼守关隘,招募溃散的士兵,为以后作打算。”
愍帝觉得义诚说得有道理,就跑到左藏库,亲自给将士们发放每人绢二十匹,钱五千文。那时候,明宗的陵墓还没修好,国库空虚得很。士兵们扛着东西,还嚷嚷着:“到了凤翔还要再加赏!”朱弘实看到士兵们士气低落,而义诚却把所有军队都派往西边,怀疑义诚另有企图,就对义诚说:“现在西边的军队只是小败,却没一个人往东边跑,人心可见一斑。不如用一部分兵力守卫京城,确保自身安全,就算李从珂侥幸获胜,也只不过多了一支张虔钊的军队而已。其他各地的军队还在后面观望,他敢直接来京城吗?”义诚一听这话,怒道:“你这么说,就是说弘实你反了!”朱弘实大声说:“你指谁想反?”他的声音又高又尖,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
愍帝把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当面争论,但皇帝拿不定主意,最后把朱弘实给杀了,任命义诚为招讨使,把所有的禁军都派往西边。结果,愍帝自己逃到了卫州。义诚到了新安,就投降了李从珂。清泰元年四月,义诚在兴教门外被处斩,满门抄斩。
哎,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兴亡都靠打仗,可是他们的军队制度,后世根本没啥好说的。只有“侍卫亲军”这个称呼,到现在还沿用着,而且地位很高,这是五代留下的制度。但要说它最初是怎么来的,其实很不起眼,发展到后来,那可真是厉害了!唐朝末年,各地节度使的军队很多,每个军队里都有个指挥使,而一个州的各个军队,又合起来设个马步军都指挥使,相当于所有士兵的头头。梁朝建国以后,沿用了宣武军的老制度,设立了在京的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也沿用这个制度,到了明宗时期,才改名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那时候,皇帝自己管着六军和各卫的官员,六军有统军,各卫有将军,还另外派一位大臣或皇室成员来管六军和各卫的事务,这是朝廷大将和皇帝亲兵的老制度。而这“侍卫亲军”呢,就是皇帝自己指挥的私兵,从名字就能看出来。皇帝自己当将军,那都指挥使也就是他手下士兵的头头而已。
但是从汉朝、周朝开始,这个职位的权力就越来越大了,汉朝有侍卫司狱,朝廷的大事都由侍卫司狱来决定。当时,史弘肇当都指挥使,跟宰相、枢密使一起掌握国家政权,而且史弘肇权力最大,最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俗话说得好:“涓涓不绝,流为江河。荧荧不灭,炎炎奈何?”这真是值得警惕啊!不过那时候,各地节度使都有自己的军队,皇帝的亲军也就是京城里的军队而已。现在节度使的名义还存在,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六军和各卫也越来越衰败,朝廷没有大将的职位了,全国的军队都归侍卫司管了。那么,都指挥使的权力岂不是更大了!“亲军”这个称号,始于明宗时期,后来又有了殿前都指挥使,也是皇帝的亲军,但具体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就不知道了。现在全国的军队,都归这两司管了。
药彦稠,是沙陀族三部落的人。一开始他当骑兵将领,等到明宗皇帝登基后,被任命为澄州刺史。后来跟着王晏球打仗,攻破了王都定州,升官做了侍卫步军都虞候,还当上了寿州节度使。
安重诲伪造圣旨,派河中指挥使杨彦温去把潞王从珂(当时是节度使)赶走。然后,他又让药彦稠当招讨使去平乱。明宗皇帝怀疑杨彦温可能有什么阴谋,就警告药彦稠说,杨彦温抓到了不能杀,要留着审问。药彦稠为了讨好安重诲,还是把杨彦温杀了灭口。明宗皇帝非常生气,但最终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长兴年间,药彦稠担任静难军节度使。当时党项族的阿埋、屈悉保等人,在方渠地区抢劫,还杀害了回鹘的使者。明宗皇帝派药彦稠和灵武、康福的军队一起出兵讨伐。阿埋等人逃窜到山谷里躲藏了起来。明宗皇帝觉得党项人已经害怕了,可以约束他们,然后安抚他们。可是,明宗皇帝的使者还没到,药彦稠他们就从牛儿族的地盘进入白鱼谷,把整个牛儿族都杀光了,抓获了他们的首领连香等人,还派人来报捷。明宗皇帝对使者说:“我讨伐党项,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军队里获得的所有战利品,都要分给士兵们,不要打着进贡的名义,再向士兵们多收钱。” 结果,药彦稠把党项抢来的回鹘的玉器两团,还有送给秦王的金饰胡靴等等东西拿来献给明宗。明宗说:“我已经跟药彦稠说过了,不能失信。”于是就把这些东西都赏赐给了药彦稠。药彦稠还追击了盐州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抓获了他们抢来的男女一千多人。
后来,潞王从珂造反,药彦稠被任命为招讨副使。王思同的军队溃败了,药彦稠和王思同一起往东逃,结果被潞王的军队抓住了,关进了华州的监狱,最后被杀害了。等到晋高祖皇帝即位后,追赠药彦稠为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