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字兴绪,他爷爷李抱真是唐朝潞州节度使。李振自己呢,当上了唐朝的金吾卫将军,后来又做了台州刺史。当时浙东地区闹起了盗匪,李振没去剿匪,而是直接回去了。路过梁国(后梁)的时候,他用计策去见后梁太祖朱温,朱温觉得他不错,就留下了他。朱温兼任郓州节度使,就提拔李振当节度副使。
李振去长安办事,住在梁国的官邸里。这时候,宦官刘季述正密谋废掉唐昭宗,他就派他侄子刘希正去找梁国官邸的吏员程岩,让程岩去跟李振说:“现在皇帝情况危急,杀了不少无辜的人,中尉(刘季述)害怕自己也遭殃,打算废掉皇帝另立新君,想请你和官邸里的其他官员一起合作,平定内外,你看怎么样?”李振一听,吓了一跳,说:“咱们这些当奴才的,伺候三岁大的孩子当皇帝都嫌短命,他居然敢这么干!现在梁王有百万大军,正打着正义的旗号拥护天子,你们可千万别干这种不吉利的事!”李振说完就走了,刘季述最终还是和程岩等人一起废掉了唐昭宗,把昭宗关在东宫,尊为太上皇,然后拥立太子李裕为皇帝。
那时候,朱温正在邢州、洺州一带打仗,刘季述伪造了太上皇的诏书给朱温,朱温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李振说:“你看历史上那些奸臣弄权,不都是给霸主们制造机会吗?现在这阉宦造反,皇帝受辱,这正是咱们立功扬名的好时机啊!”朱温一听,顿时明白了,立刻把刘季述派来的使者抓了起来,派李振去京城见宰相崔胤,一起想办法把昭宗救出来。昭宗重新当上皇帝后,朱温特别高兴,拉着李振的手说:“这事儿多亏了你啊!”
王师范带着青州投降了后梁,朱温派李振去接替王师范。王师范心里又害怕又怀疑,不知道该怎么办。李振说:“你没听说过汉朝的张绣吗?张绣跟曹操是敌人,但他最后没投降袁绍,而是投降了曹操,因为他知道曹操志向远大,不会因为私人恩怨杀害忠臣。现在梁王正想做一番大事业,怎么会因为以前的恩怨就害死忠臣呢?”王师范听了李振的话,心里豁然开朗,也就放心地跟着李振西归后梁了。
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李振经常往来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朝中大臣都对他侧目而视,但李振却好像没看见一样,完全无视他们。要是谁稍微惹他生气,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对方贬官降职。所以,李振每次进京,朝廷里总有人要倒霉被贬官。当时的人都把他比作鸱枭(一种凶猛的猫头鹰,比喻凶狠残暴的人)。唐昭宗被朱温(太祖)杀害的时候,朱温还派李振进京,和朱友恭、氏叔琮一起密谋此事。
昭宗死后,朱温问李振应该怎么处理朱友恭他们。李振说:“以前晋朝的司马氏杀了魏国的皇帝,又杀了成济,不然怎么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呢?”朱温听了他的话,就将罪责全部推到朱友恭等人身上,把他们全部杀掉了。李振曾经参加过咸通年间和乾符年间的进士考试,连续几次都没考中,心里对唐朝的那些公卿大臣非常愤恨。特别是裴枢等七人被赐死在白马驿这件事,更让他怒火中烧。他对朱温说:“这些人以前总吹嘘自己是清流,现在不如把他们扔进黄河,让他们变成浊流吧!”朱温听了哈哈大笑,就同意了他的建议。
朱温称帝后,李振官位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户部尚书。朱友珪当政的时候,又让李振接替敬翔担任崇政院使。后来,庄宗灭了梁朝,进入汴州。李振去拜见郭崇韬,郭崇韬说:“大家都说李振是百年难遇的奇才,我今天见了他,不过是个普通人嘛!”没多久,李振就被杀掉了。
裴迪,字升之,是山西闻喜人。这个人聪明能干,擅长管理钱粮,账目做得又细又好。唐朝的司空裴璩负责管理财政,就把他招来当出使巡查的官员。后来,都统王铎镇守滑州,又推荐裴迪去汴州、宋州、郓州等地当负责军需的官员。王铎当上租庸使后,又让他当租庸招纳使。再后来,梁太祖镇守宣武军,又让他当节度判官。梁太祖四处打仗,总是留下裴迪负责调配军队和粮草。梁太祖干脆在门上贴告示,说军队的事自己管,其他的事情,比如钱财、诉讼,都交给裴迪处理。
有一次,梁太祖西征岐州,王师范暗中计划偷袭汴州,派了个叫苗公立的精兵,带着信去汴州探听虚实。裴迪把苗公立叫来问话,苗公立神色慌张,裴迪就屏退左右,仔细盘问,终于弄清了王师范的阴谋。裴迪来不及上报,就赶紧派朱友宁带兵去兖州、郓州巡逻,所以王师范虽然偷袭,最终也没成功。梁太祖从岐州回来,赏赐将领们“迎銮叶赞功臣”的称号。将领们去见梁太祖的时候,梁太祖指着裴迪说:“这次迎驾立功,只有裴公做到了,其他人都不够格!” 裴迪后来回到唐朝,官职一步步升到太常卿。梁太祖当皇帝后,召他当右仆射,一年后,裴迪告老还乡,以司空身份退休,最后在家去世了。
韦震,字东卿,是陕西万年人,一开始叫韦肇。这人啊,能力强,反应快,还特能说会道。他给梁太祖当都统判官。当时申丛抓住了秦宗权,想把秦宗权送给梁太祖,又想自己去京城邀功,还想挟持秦宗权夺取他的兵权。梁太祖就派韦震去蔡州看看情况。申丛派了三百骑兵去迎接韦震,想杀了他,结果韦震用计逃脱了。回来后,韦震跟梁太祖说:“申丛不足为虑,给他出主意的是牙将裴涉,那家伙就是个没用的废物。”后来申丛果然被郭璠杀了。郭璠把秦宗权送给了梁太祖,梁太祖想把这事儿搞得隆重些,想向唐朝献俘。但唐朝那时候正忙着庆祝黄巢被平定,只接受了斩杀黄巢的战果,觉得秦宗权不算什么大俘虏,左拾遗徐彦枢也上书建议就地处决。
梁太祖就派韦震去京城汇报情况,韦震来来回回地跟朝廷辩论,最终还是把秦宗权俘虏了。梁太祖很赏识他,提拔他做了节度副使。后来昭宗皇帝跑到石门去了,梁太祖派韦震从虢州、略阳之间的小路送奏章去给皇帝,昭宗皇帝还赐给他“震”这个名字。梁太祖打下了兖州和郓州后,又去攻打吴国,结果在清口大败。梁太祖害怕其他藩镇趁机作乱,就让杜洪、钟传、王师范、钱镠这些人推荐自己当元帅,并且请求兼领郓州。昭宗皇帝一开始不同意,韦震就据理力争,说话很大胆,甚至有点儿不敬,昭宗皇帝最后还是同意让梁太祖兼领郓州,梁太祖于是兼领了四个州的兵权,还把韦震任命为郓州留后。
昭宗皇帝迁都洛阳后,韦震被任命为河南尹和六军诸卫副使,后来因为生病失声,就以太子太保的身份退休了。梁太祖称帝后,韦震被改任为太子太傅。等到末帝即位,又加封他为太师,最后病死了。
孔循,他家底儿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从小没了爹娘,在汴州漂泊,后来被个有钱人李让捡了去,当儿子养着。后来梁太祖镇守宣武,把李让也收做了义子,孔循就跟着改姓朱了。长大点儿,就在太祖帐下做事,太祖几个孩子的奶妈里有个挺喜欢他的,又把他当儿子养,这奶妈的老公姓赵,孔循又改姓赵,叫赵殷衡。
后来唐昭宗跑到洛阳去了,太祖把皇帝身边的人都换成了梁国人,让王殷当宣徽使,孔循当副使。孔循跟蒋玄晖、张廷范他们一起合计着要干掉昭宗。后来孔循跟蒋玄晖闹掰了。哀帝继位,准备去南郊祭天,孔循就和王殷一起在太祖跟前告状,说:“蒋玄晖私底下伺候着何太后,他和张廷范他们陪着皇帝去祭天,是想让唐朝继续延续下去呢!”太祖一听,火冒三丈。
这时候,梁兵去攻打寿春,打了个大败仗回来,哀帝派裴迪去慰问军队,太祖见了裴迪,更生气了,裴迪回去后,哀帝也不敢去南郊祭天了。有人给太祖封了魏王,还准备了九锡(古代帝王受禅的九种礼器),太祖愣是没接受。蒋玄晖和宰相柳璨一个接一个地跑到梁国来解释,柳璨说:“自古以来,新王朝建立,都要先有个封地,唐朝之所以没立刻退位,是因为要先建立封国,准备好九锡,然后再禅让。”太祖问:“我不接受九锡直接当皇帝行不行?”柳璨吓得赶紧跑了。太祖就派孔循和王殷去杀了何皇后,顺手还把柳璨、蒋玄晖、张廷范他们也给杀了,然后把孔循提拔为枢密副使。
唐朝灭亡后,孔循在梁国当汝州防御使、左卫大将军、租庸使,这才又改回孔姓,叫孔循。到了庄宗时期,他当上了汴州知州。明宗从魏国打败仗回来往南跑,庄宗从汜水往东走,孔循左右逢源,一面派人到北门迎接明宗,一面派人到西门迎接庄宗,准备的帐篷、酒肉,规格都一样,还特意叮嘱手下:“谁先到就迎接谁。”结果明宗先到了,他就把明宗给迎接进去了。
明宗当上皇帝后,就让这个人当了枢密使。 明宗去汴州,在东都待了挺长时间,当地有个叫循的人,因为有人犯了禁令,他就把犯人家里的人都给杀了。明宗知道这事儿冤枉,就下令全国取消这个禁令,允许老百姓酿酒。这个循啊,为人表面上看着挺温和,其实阴险狡诈,安重诲特别信任他,循说什么,安重诲就听什么。
有一次,明宗想把皇子娶安重诲的女儿,安重诲就跑去问循的意见。循说:“您是负责机密大事的大臣,不适合跟皇子结亲家。”安重诲信了他的话,这事儿就作罢了。但背地里,循却派人去跟明宗说,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子。明宗一听,还真就让宋王从厚娶了循的女儿。安重诲这才看清了循的真面目,把他贬到忠武军当节度使,又调到横海,最后他在那里去世了,享年四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孙德昭是盐州五原人。他爹孙惟最,很有本事。黄巢攻陷长安的时候,孙惟最带着乡里的小伙子们,拉起了一支一千人的义军,南下在咸阳跟黄巢干仗。兴平州的官员很欣赏他们的举动,又给他们增派了两千兵。他们立了大功,孙惟最被封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后来朱玫在京城作乱,僖宗皇帝逃到兴元,孙惟最带兵去打朱玫。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鄜州节度使,留在京城当侍卫。
鄜州的官员跑到京城来请求孙惟最回去镇守,京城老百姓好几万,还有神策军,都拦着不让孙惟最走,最后改任他为荆南节度使,让他留在京城负责军务,兼管神策军,人们都叫他“扈驾都”。那会儿京城乱得很,老百姓都靠他来维持秩序,保护大家。
李德昭他爹给他安排了个神策军指挥使的差事,挺不错的职位。光化三年,那个刘季述把昭宗皇帝给废了,关在了东宫,也就是太子住的地方。这时宰相崔胤想反,偷偷地找人,想拉拢一些有志气的英雄好汉一起干。李德昭就和孙承诲、董从实一起答应了崔胤,崔胤还撕了自己的衣服写了字,跟他们盟誓呢,这仪式感还挺强的。
天复元年正月初一,天还没亮呢,刘季述正准备上朝,李德昭早就埋伏好了兵,在路上等着他呢,直接把刘季述的轿子拦住,把他给杀了。孙承诲他们也分头把刘季述的那些党羽都给收拾了。昭宗皇帝在宫里听到外面乱糟糟的,吓坏了。李德昭赶紧跑到宫门口,敲门喊:“刘季述被杀了,皇上您该复位了!”皇后何氏还问了一句:“你把刘季述的人头拿来!”李德昭直接把刘季述的人头扔进去了。 一会儿,孙承诲他们也把其他那些人的脑袋都送进宫里了,昭宗皇帝这才相信了。
李德昭把锁打开,把昭宗皇帝救了出来,在丹凤楼上正式宣布复位。因为立了大功,李德昭被封为静海军节度使,还赐姓李,被封为“扶倾济难忠烈功臣”,这称号听着就厉害。他和孙承诲他们都被封为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画像还被挂在了凌烟阁,都留在京城,人们称他们为“三使相”,皇上对他们那是相当的宠信啊!
那个时候,崔胤正打算干掉唐朝的宦官,他跟梁朝搞好关系,想找个靠山。而宦官们呢,也依靠李茂贞来保护自己,所以梁朝和岐朝就为了这事儿打起来了。
到了冬天十月,宦官韩全诲挟持着昭宗皇帝跑到了凤翔。韩全诲、从实都跟着去了,但是只有德昭一个人跟了梁朝。于是德昭就带着军队保护着崔胤和朝廷里的官员,守在东街,把梁朝的军队引向西边。梁太祖挺高兴德昭投靠自己,就送给他龙凤剑和斗鸡纱。梁太祖到了华州,德昭还按照军队的礼仪在路边迎接他。梁太祖进京后,提拔德昭当同州留后,德昭正准备走呢,京城百姓又请求他留下,最后他就当上了两街制置使。
梁兵包围了凤翔,德昭把自己的八千兵马交给梁太祖帮忙。梁太祖很器重德昭,让他先去洛阳,还赏赐给他最好的甲胄。昭宗皇帝东迁后,封德昭为左威卫上将军,但他因为生病就辞官了。梁太祖当皇帝后,又赏赐德昭乌银带、袍子、笏板和一匹好马。德昭病好了一段时间后,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后来末帝继位,又封德昭为左金吾大将军,没多久德昭就去世了。而之前跟着昭宗跑到凤翔去的韩全诲和从实,最后都和其他的宦官一起被杀掉了。
王敬荛是安徽阜阳人,在州里当个牙将。唐朝快完了,王仙芝他们攻打汝州、颍州一带,刺史没本事抵抗,王敬荛就顶上去了,直接被任命为刺史。
王敬荛长得高大威猛,沉稳勇敢,力气很大,擅长使用三十斤重的铁枪。颍州和淮西挨着,经常被秦宗权攻击,他每次都拼死抵抗。秦宗权把河南很多州都占领了,就只有王敬荛守不住,所以周围州的百姓都跑到颍州躲避贼寇。那时候到处都是一片狼藉,只有颍州还剩两万户人家。
朱温攻打淮南,路过颍州,王敬荛热情款待梁军,朱温非常高兴,就把他提升为沿淮指挥使。后来梁军攻打吴国,庞师古在清口战死,溃败的军队逃回来,路过颍州的时候,正赶上大雪,士兵又饿又冷。王敬荛就在淮河边堆起柴火,熬粥给士兵吃,很多逃兵都因此活了下来。朱温又把王敬荛提升为武宁军留后,最后还让他当了节度使。
天祐三年,他被任命为左卫上将军。朱温当皇帝后,王敬荛因为生病就退休了,后来在家去世了。
蒋殷啊,小时候是被王重盈收养的,所以就跟着王家的姓。后来梁太祖打下了河中,念着王家过去的恩情,就提拔了蒋殷的子孙,让他当了个牙将,梁太祖还特别喜欢他。等唐朝迁都洛阳后,蒋殷当上了宣徽北院使,官儿不小。
梁太祖攻下襄阳后,又去打淮南,后来军队驻扎在正阳。哀帝派蒋殷去慰问军队。那时候哀帝正准备在郊外举行祭祀活动,蒋殷跟枢密使蒋玄晖他们关系不好,就跑去跟梁太祖告状,说蒋玄晖他们教唆哀帝在郊外祭天,还说他们想等其他诸侯来参加祭祀,图谋恢复旧朝。梁太祖一听就火大了,哀帝没办法,只好改了祭祀的地点。
那时候梁太祖正想着要篡位杀皇帝呢,何太后哭着跪下,替蒋玄晖他们求情,说:“梁王禅位以后,希望您能保全唐朝的皇室宗亲。”结果蒋殷又诬陷蒋玄晖私通太后,梁太祖一怒之下,把蒋玄晖、张廷范、柳璨这些人全杀了,还派蒋殷去积善宫杀了何太后。哀帝为此下诏书,羞愧地说因为母亲的缘故,自己无法完成祭天大典,所以最后也没去郊外祭祀。
有个叫朱温友珪的,跟蒋殷关系不错,后来友珪杀了梁太祖自立为帝,就封蒋殷当了武宁军节度使。等末帝继位后,想让福王朱友璋取代蒋殷,蒋殷不肯。有个叫王瓒的,也是王家后代,害怕被蒋殷连累,就揭发了蒋殷根本不是王家人,而是姓蒋。末帝下令剥夺了蒋殷的官爵,恢复了他的本姓,还派牛存节去讨伐他。蒋殷最后带着全家一起自焚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