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裕,字德辇,是天水人。他小时候不爱学习,就喜欢玩狗、骑马、射箭,二十五岁才开始读书。不过,他长得人高马大,又很帅气,后来凭借文采在秦州和陇州一带出了名。秦州的节度使看中了他,把他招过去当秦州节度判官。后来秦州归顺了蜀国,王仁裕就跟着去了蜀国,当上了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唐庄宗灭了蜀国后,王仁裕又回到唐朝,再次担任秦州节度判官。后来王思同镇守兴元,又把他招过去当从事。王思同后来留守西京,又让王仁裕当判官。
后来,废帝在凤翔起兵,王思同打了败仗,王仁裕被废帝抓住了。废帝听说过他的名声,所以没杀他,而是把他留在军中。从废帝起兵到称帝,给各地发出的文告、诏书、命令都是王仁裕起草的。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都官郎中,兼任翰林学士。晋高祖称帝后,王仁裕被免职,只当了个郎中,后来又历任司封左司郎中、谏议大夫。汉高祖时期,他又当上了翰林学士承旨,一路升迁,做到户部尚书,后来又改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显德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死后被追赠太子少师。
王仁裕很懂音律。晋高祖刚建立雅乐制度的时候,在永福殿设宴款待群臣,演奏黄钟。王仁裕一听就说:“这音调不纯正,没有和谐感,宫里肯定要出事。”没多久,两个军校在升龙门外打了起来,声音传到了宫里,大家都觉得很神奇,觉得王仁裕真是神机妙算。他还很喜欢写诗,年轻的时候,曾经梦到自己的肠胃被剖开了,用西江水清洗,结果看到江底的沙石都变成了篆书文字,从此他的文思更加流畅了。他把一生创作的诗歌一万多首,编成一百卷,叫做《西江集》。
王仁裕和和凝在五代时期都以文章闻名,两人还都曾经主持过贡举考试。王仁裕的学生王溥,和凝的学生范质,后来都当上了宰相,当时人们都说他们俩真是慧眼识人。
裴羽,字用化,他爹裴贽是唐僖宗时期的宰相,官做到司空。裴羽因为老爸是高官,一开始当了个河南寿安尉。后来他给后梁效力,当上御史台主簿,后来又升了监察御史。到了唐明宗时期,他当上了吏部郎中,跟右散骑常侍陆崇一起出使闽地,结果被海风刮到了杭州。那时候,吴越王钱镠和安重诲关系不好,大唐已经断绝了钱镠的朝贡,裴羽他们就被扣留了一年多,陆崇还病死了。后来钱镠把裴羽送回去了,裴羽请求把陆崇的遗体一起带回去。钱镠一开始不同意,但裴羽一番话说动了钱镠,钱镠很感动就答应了,还顺带写了表章向大唐称臣。唐明宗收到钱镠的表章非常高兴,从此吴越又跟中原恢复了联系。裴羽护送着陆崇的灵柩回到京城,等他把陆崇的行李都送回家后,大家都夸他讲义气。后来,在周太祖时期,裴羽当上了左散骑常侍,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王延,字世美,是郑州长丰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学习,曾经拿着自己写的赋去拜访梁朝宰相李琪,李琪很欣赏他,推荐他做了即墨县令。后来冯道当了宰相,他和王延是老朋友,就把他召来当了左补阙。之后又升任水部员外郎,掌管制诰。后来又当上了中书舍人,兼管贡举。吏部尚书卢文纪和老宰相崔协有矛盾。当时,崔协的儿子崔颀正参加进士考试,卢文纪对王延说:“我以前在朝堂上夸过你,这次贡举选拔人才,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虚名就录取人。以前有个越人很会游泳,他儿子刚满周岁,他母亲就把他扔水里。别人觉得奇怪问她为什么,她说:‘他爸爸很会游泳,儿子肯定也会。’这能行吗?”王延笑着说:“卢公您这话是说给崔协听的吧,您这是恨崔协他爹,连带着恨上他儿子了!”第二年,崔颀考中了进士第一名,大家都说卢文纪公正。王延后来升迁到刑部尚书,最后以太子少保的职位退休。他去世的时候七十三岁。
王延为人讲信用,和弟弟王规兄弟情深,五代时期,人们都称赞他们家教好。
马重绩,字洞微,祖上是北方少数民族,世代都在军队里当兵。他从小就学习天文历法,对《太一术》、《五纪》、《八象》、《三统大历》这些书都非常精通,一直住在太原。唐庄宗镇守太原的时候,每次带兵打仗,都要去问马重绩的意见,马重绩预测的结果总是很准,后来被任命为大理司直。到了唐明宗时期,他就没啥用了,被冷落了。
后来,晋高祖李克用在太原对抗朝廷,唐明宗派兵围困太原,情况非常危急。这时候,大家又想起马重绩来了,让他占卜一下。马重绩一算,卦象是《同人》,他就说:“这卦象是‘天火同人’,意思是乾卦代表君主,离卦代表光明。‘乾’代表君主的德行,‘离’代表君主南向而治,这是治理天下的道理。‘同人’就是大家同心协力,一定会有帮助我们的人。《易经》上说:‘战乎乾’,乾卦在西北;又说‘相见乎离’,离卦在南方。所以帮助我们的人会从北方来到南方吗?西北方向作战获胜,大概会在九月十月交接的时候吧?” 果然,那年九月,契丹人帮助晋军打败了唐军,晋高祖李克用最终夺取了天下。 马重绩因此被封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后来又升迁为司天监。
第二年,张从宾造反,晋高祖又让马重绩占卜。这次卦象是《随》,马重绩说:“卦象显示,像南方的析木一样,树木自己都无法延续,空虚而被推动,就会跟着倒塌。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已经无力回天了!” 果然,七月张从宾就失败了。晋高祖非常高兴,赏赐给他良马和很多财物。
公元907年,重绩给皇帝上奏说:“天象观测,是帝王用来校正天地运行规律,宣示天下政令的根本。可是,古今历法记载,考证起来有很多偏差。《宣明历》的气候节气很准,但是星象位置却不对;《崇玄历》的五星位置计算正确,但是岁差却差了一天。我综合了《宣明历》的气候节气和《崇玄历》的五星位置,把两个历法结合起来,这才比较准确。从前历代的历法,都是以天正十一月为一年之始,用太古的甲子纪年为上元,时间越久,误差就越大。我重新整合了两个历法,创造了一种新的历法,以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年为上元,以雨水节气所在的正月中气为一年的开始。”
皇帝下令让司天监的赵仁锜、张文皓等人审查重绩新历法的优缺点。赵仁锜他们说:“按照重绩的新历法推算,明年庚子年正月初一,各项数据都准确无误。”于是皇帝下诏颁布施行这个新历法,并命名为《调元历》。可是,这个历法用了几年之后就出现偏差,最终也就没再使用了。
重绩又上奏说:“漏刻计时的方法,是根据北极星来观测昼夜,把一天分成一百刻,八刻六十分之二十为一时辰,一个时辰以四刻十分为准,这是自古以来就沿用的方法。现在这个方法失传了,人们把正午作为一天的开始,把正午之前不到四刻十分的时间算作正午。因此,昼夜的昏晓时间都失去了准确性,请求恢复古代的计时方法。”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重绩去世时,享年六十四岁。
赵延义,字子英,是秦州人。他曾祖父赵省躬精通算术,因为躲避战乱跑到蜀地去了。他父亲赵温珪呢,在蜀王王建手下当司天监,经常给王建算吉凶,要是算得不准,立马就得挨训。赵温珪临死前,告诫子孙说:“算命看相,是我们家的老本行,但是我在乱世当官,得罪人差点儿没几次丢了性命!你们以后要是能走别的路升官发财,就别干这行了。” 可是,赵延义年轻的时候也跟着他爹干这行,在蜀国当司天监。蜀国灭亡后,他又到唐朝当了星官。赵延义这小子本事不小,天文、地理、算命样样精通,而且特别擅长看相。
契丹灭了后晋,赵延义跟着契丹人到了镇州。这时候李筠和白再荣正琢磨着把契丹人赶走,重新归顺朝廷,但是拿不定主意。赵延义就假装用算命的说辞,鼓励他们赶紧行动。后来,周太祖从魏州带兵打进京城。周太祖把赵延义叫过去问:“汉朝灭亡得这么快,这是天意吗?”赵延义说:“当皇帝的治理天下,应该用仁义和恩德去感化百姓,可汉朝的法律太严苛了,刑罚也滥用,天下老百姓都叫冤,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 当时,周太祖正带兵包围着苏逢吉、刘铢的家,准备灭他们全家。听了赵延义的话,周太祖吓了一跳,于是就饶了他们两家,两家人这才保住了性命。后来,赵延义在周朝当上了太府卿,还兼任司天监,最后因为生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