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太后,是晋阳人,她爹是个种地的农民。她老公,也就是后来的高祖皇帝,年轻时是个小兵,在晋阳养马,有一天晚上,他偷偷摸摸地跑到李家,把李太后给抢了。后来高祖当了皇帝,封李氏为魏国夫人,生下了后来的隐帝。开运四年,高祖在太原起兵,要赏赐士兵,可是国库没钱了,想从老百姓身上收。李氏劝他说:“现在咱们起兵,打着正义的旗号,老百姓还没享受到好处呢,就先抢他们的钱,这可不是新皇帝救济百姓的做法啊!咱们后宫有的东西,我都拿出来吧,就算不够,士兵们也不会怨咱们。”高祖听了,赶紧改了主意,向她道歉。后来高祖当了皇帝,就立李氏为皇后。高祖死了以后,隐帝尊她为皇太后。

隐帝年纪小,经常和几个小人郭允明、后赞、李业在宫里玩,李太后多次批评他。隐帝说:“国家大事,朝廷那边有人管,不用您老人家操心!”太常卿张昭听说后,上书劝谏隐帝,说:“您应该亲近老师和正直的人,增长见识。”可隐帝根本不听。后来,隐帝竟然和郭允明他们一起密谋,结果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一开始,隐帝和郭允明他们计划要杀掉杨邠、史弘肇等人,计划都商量好了,就去跟太后汇报。太后说:“这是大事,得和宰相商量商量。”李业在一旁说:“先帝生前说过,朝廷大事,别问那些读书人。”太后觉得这主意太荒唐了,隐帝生气地甩袖而去,说:“干嘛非得在后宫里商量这些事!”结果杨邠他们死了,周太祖起兵攻打京城,慕容彦超在刘子陂战败。隐帝想亲自去打仗,太后拦住他,说:“郭威本来就是咱们家的人,如果不是情况危急,他怎么会造反!现在咱们先别轻举妄动,发个诏书安抚他,他一定会听劝的,这样君臣关系还能保住。”隐帝不听,执意出征,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话说周太祖打进京城后,所有的事情都说是太后下的命令。后来大家商量着要立湘阴公柴荣当皇帝,柴荣还没到,周太祖就请太后临朝听政。结果没多久,周太祖又去打契丹了,结果军队把他给拥护着送回来了。周太祖就说要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太后,太后就下诏说:“侍中(指周太祖)功劳巨大,名声远播,平定了叛乱,安定了国家,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天意使然,所以军民拥戴您,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我这把老骨头还没死呢,遇到这么大的事,只能把国家托付给您了。您看您的奏章,就像对待母亲一样,我心里真是感动得不得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于是太后搬到了太平宫,周太祖尊她为昭圣皇太后。显德元年春天,太后去世了。

周太祖有两个弟弟三个儿子:弟弟叫周崇、周信,儿子叫周承训、周承祐、周承勋。周崇的儿子就是柴荣,周太祖特别喜欢他,把他当亲儿子看待。乾祐元年,周太祖任命柴荣为徐州节度使。周承训早早就死了,死后追封为魏王。周承祐后来当了皇帝,就是后来的周世宗柴荣。周承勋当了开封尹。

周太祖在北郊打败了后汉的军队,后汉隐帝被杀害了。周太祖进京,以为后汉的大臣们一定会拥戴自己,结果见了宰相冯道等人,发现冯道他们根本没这意思。周太祖没办法,见到冯道还给他下拜,冯道像平时一样接受了周太祖的拜见,然后慢悠悠地安慰他说:“您办事真是辛苦啊!”周太祖的脸色一下就垮了,心想后汉的大臣们并没有拥立自己的意思,自己也难以自立,于是就向后汉太后请求选择后汉的继承人。

当时,后汉宗室里,河东节度使刘崇等四人都在京城。于是周太祖就给太后上奏章说:“河东节度使刘崇,许州节度使刘信,都是高祖皇帝的弟弟;徐州节度使刘赟,开封尹刘承勋,都是高祖皇帝的儿子。文武百官,你们应该选择一位继承人来继承皇位。” 然后周太祖和王峻一起进宫见太后,说:“开封尹刘承勋是高祖皇帝的儿子,应该立他为帝。” 可是太后说刘承勋长期生病,不能承担这个重任。

周太祖和大臣们请求见刘承勋,看看他的身体状况。太后下令把刘承勋抬到大臣们面前。大臣们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大家一起上奏说:“徐州节度使刘赟是高祖皇帝最疼爱的儿子,应该立他为帝。” 于是派太师冯道率领群臣去迎接刘赟。冯道觉得周太祖心里根本没想立刘赟,就问周太祖:“您这次这样做,是真心实意的吗?”周太祖指着天发誓。冯道出发后,对别人说:“我这一辈子没说过假话,今天算是说了句假话了!”冯道见到刘赟,转达了太后的旨意,召他进京。

刘赟走到宋州的时候,周太祖从澶州率领士兵拥戴着回到了京城。王峻担心刘赟身边的人会发生变故,就派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率领七百骑兵护卫刘赟。郭崇到了宋州,刘赟登上楼问郭崇来的目的,郭崇说:“澶州发生了兵变,怕事情还没搞清楚,所以派我来护卫您,没有恶意。”刘赟想召见郭崇,郭崇不敢上前,冯道出来和郭崇谈话,郭崇这才上了楼见刘赟,不久之后就夺取了刘赟部下的兵权。

高祖皇帝派人给道先送信,让他回来。留下他的副手赵上交和王度,带着刘赟进宫见太后。道先就先回去了。刘赟对道先说:“我这次来,是仰仗着您三十年的老交情,所以才毫无顾虑。”道先没说话。刘赟的部将贾正等人想对道先下手,刘赟说:“别轻举妄动,这事儿能是道先做的吗?”道先走后,郭威把刘赟软禁在外面的馆舍里,杀了贾正、判官董裔、牙内都虞候刘福、孔目官夏昭度等人。

高祖皇帝已经监国了,太后下诏书说:“郭威这个人,一心为社稷着想,主张立个合适的皇帝。考虑到徐州节度使刘赟是高祖皇帝的近亲,就立他为汉朝的继承人,把他从藩镇召到京城。虽然诏书已经发布了,但军队不服,老天爷保佑的是北方,老百姓的心也不在东边。正赶上改朝换代的时候,应该让他去地方上当个诸侯。刘赟就降职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封为湘阴公。”刘赟就这样被幽禁而死。

一开始,刘赟从徐州进京的时候,留下了都押衙巩庭美和教练使杨温守着徐州。巩庭美他们听说刘赟当不上皇帝了,就闭城拒命。高祖皇帝任命王彦超为徐州节度使,下诏书安抚巩庭美他们,答应给他们刺史的官职,并且赦免了巩庭美他们。广顺元年三月,王彦超攻克了徐州,巩庭美他们都被杀了。

承勋,在广顺元年因病去世,死后追封为陈王。

哎!我既为湘阴公李赟的遭遇感到悲痛,又敬佩庭美、杨温的所作所为。李赟并非汉高祖的嫡长子,只是因为周朝篡位,害怕天下人反对,才暂时扶持他来试探民心。当时,天下人都知道李赟不可能继位,可是庭美、杨温却为了他守孤城而死,他们的始终如一,有什么愧对死节之士呢!但是,我查阅史书,却发现两人死因不明确。这两人所做的事,本来就知道不可能成功,他们看重的只是死而已,可是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王彦超攻打徐州的时候,周朝曾经派人招降庭美等人,我得到了四份诏书,上面都说庭美等人曾经向周朝献款,后来害怕受罪又反叛了,但是庭美等人的献款文书也没找到,这些都无法确定。史书的缺漏,真是太不谨慎了!疑点不断累积,最终人们也就信以为真了。我确实敬佩两人的忠义,又为他们的志向未遂而惋惜,但他们却不能列入死节之士的行列,真是可惜啊!

蔡王李信,是高祖李克用的堂弟。高祖镇守太原时,任命李信为兴捷军都指挥使兼义成军节度使,后来又调任许州。高祖病重,隐帝准备继位,杨邠等人受命辅政,不想让李信留在京城,于是派他去镇守地方。李信哭着离开了。李信到任后,贪婪成性,喜好杀戮。士兵犯了法,李信就召来他们的妻子,当着他们的面把他们肢解,让他们吃自己的肉,血流了一地,李信却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杨邠等人死后,李信非常高兴,对他的部下说:“我曾经觉得天理不容,让我郁郁寡欢三年!皇上孤立无援,差点落入贼人之手。诸位可以敬我一杯了!”后来听说有变乱发生,李信忧心忡忡,吃不下饭。周太祖在澶州发动兵变,王峻派前任申州刺史马铎率兵巡检许州,李信于是自杀了。周太祖即位后,追封他为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