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纬啊,是河北镇州获鹿县人。年轻的时候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后来被州里聘请当了参军。唐朝天成年间,范延光镇守成德,就把他请去当赵州军事判官,后来又升迁为石邑县令。贾纬特别擅长史学。唐朝从武宗以后就没编撰实录了,史官的职务也荒废了,贾纬就收集各种传闻,写成了《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唐朝末年嘛,皇室衰弱,藩镇势力强大,各地打仗都自己说了算,天下乱糟糟的,所以贾纬写的那些东西,有很多地方都有错误和缺漏。但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能把事情的大概记录下来,也算是对正史有所补充了。到了后晋天福年间,他被任命为太常博士,但这可不是他喜欢的职位,他多次请求改任史官的职位,后来才改任屯田员外郎、起居郎、史馆修撰,参与了《唐书》的修撰工作。他父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被任命为知制诰。
然后一路升迁,当上了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给事中,又再次担任修撰。汉隐帝时期,朝廷下令让他和王伸、窦俨等人一起修撰晋高祖、晋出帝、汉高祖的实录。一开始,桑维翰当宰相的时候,一直看不惯贾纬这个人,对他很不好。贾纬后来给桑维翰写传记,里面写道“桑维翰死后,留下八千铤银子”。翰林学士徐台符觉得这样写不好,多次批评贾纬,贾纬没办法,只好改成“数千铤”。
广顺元年,实录修撰完成了,贾纬想升官却没成功,心里就非常不满。当时,宰相王峻负责监修国史,贾纬每天写的史书日志里,经常批评当时的大臣的过失。王峻看到后,非常生气,说:“贾给事,你们家子弟做官也要讲究门第出身吧,你怎么能这样到处诋毁当朝大臣,让他们子孙以后怎么出来做官?”王峻把这事儿告诉了太祖,贾纬就被贬到平卢军当行军司马了。第二年,他在青州去世了。
段希尧,是河南人。晋高祖当河东节度使的时候,让他当判官。
高祖的军队驻扎在忻州,军队里有人拥戴高祖,高呼“万岁”!高祖当时又慌又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段希尧劝高祖把带头闹事的人杀了,这才平息了事端。
后来,高祖打算起兵攻打太原,跟他的幕僚们商量,段希尧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劝他别去。高祖虽然没听他的,但还是很看重段希尧这个人,也没怪他。高祖当上皇帝后,跟其他将领相比,段希尧得到的恩赏是最少的。过了很久,才慢慢升迁到谏议大夫,然后被派去吴越当使者。
那时候,长江和淮河的水路不通,所有去吴越的使者都得走海路,路上风浪很大,很危险。段希尧过海的时候,碰上了大风,大家都吓坏了,段希尧说:“我一辈子都没做过坏事,你们跟着我,不用害怕!”说完,风居然就停了。
后来,他又先后担任了莱州、怀州、棣州三个州的刺史。到了出帝时期,他当上了吏部侍郎,负责东、西铨的政务,一步步升迁到礼部尚书。他去世的时候,七十九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张允是镇州人。年轻的时候,他在镇州给张文礼当参军。唐庄宗讨伐张文礼,张允赶紧脱离张文礼的势力投降了唐庄宗,唐庄宗把他关进了监狱。张文礼战败后,唐庄宗就把他放了出来,让他去魏州当功曹。后来,赵在礼把他招到节度使府当推官,他先后在沧州和兖州担任掌书记。之后,他入朝当了监察御史,一路升迁,做到水部员外郎,还掌管制诰。废帝的儿子李重美当了河南尹,掌握着禁军的兵权,因为他觉得张允为人刚正不阿,就让他当了给事中,负责处理禁军的政务。后来张允被罢官,改任左散骑常侍。
晋高祖登基后,多次大赦天下,张允写了一篇《驳赦论》上奏皇帝,文中说道:“管子说:‘普遍大赦,表面上是小利,实际上是大害,时间久了,灾祸就会接踵而至;从不赦免,表面上是小害,实际上是大利,时间久了,福气就会源源不断。’汉朝的吴汉病重的时候,皇帝问他想说什么,吴汉说:‘我只希望陛下不要大赦天下!’可见,大赦并非恩典,不大赦也并非没有恩典,关键在于对有罪之人进行惩罚。古来都是遇到水旱灾害就降下恩旨赦免罪过,打开监狱释放囚犯,希望感动上天从而减轻灾害,但这其实是不对的。假设有两个人打官司,一个有罪一个无罪,如果把有罪的放了,那么无罪的就会含冤。这是导致灾害的原因,而不是解决灾害的办法。这样一来,小人遇到天灾人祸,就会高兴地互相鼓励作恶,说:‘国家要大赦了,一定会放了我来减轻灾害。’这样一来,就等于教唆百姓作恶了。老天爷的规律是:赏善罚恶。如果赦免了坏人,反而把灾害变成了福气,那就等于老天爷也喜欢人们作恶了。老天爷降下灾害,是为了警戒统治者节制欲望,勤俭节约,体恤孤寡,端正刑罚而已。”当时,晋高祖正喜欢臣子们直言进谏,看到张允的奏章后非常高兴。
张允在汉朝当了吏部侍郎。隐帝时期,朝廷大肆诛杀大臣,京城一片恐慌,张允每次上朝后都不敢回家,一直住在相国寺。周太祖带兵进入京城,张允躲藏在佛殿的承尘(佛像下的台基)里,结果掉下来摔死了,享年六十五岁。
王松他爹叫王徽,是唐僖宗时候的宰相。王松考中了进士,后来后唐时期,做到刑部郎中,唐朝快完蛋的时候,他在地方上做官。晋高祖在太原当老大时,就请王松去做他的幕僚。晋高祖当皇帝后,就封王松为右谏议大夫,后来官越做越大,做到工部尚书。等到皇帝北迁,萧翰拥立许王从益在京城当皇帝,又让王松当了左丞相。
汉高祖打进洛阳后,先派人飞快地给东京的官员们下诏书,说以前那些被逼着接受伪命的人,都把那些东西烧掉吧,别自己吓唬自己。所以御史台的人都把官员们那些假的诏书都收起来烧了。王松指着自己的胸口,拿郭子仪自嘲,跟别人说:“这是个做了二十四次中书令的人啊!” 听到的人都笑了。后来王松的儿子王仁宝给李守贞当幕僚,李守贞造反了,王松因为儿子的事自己写信给皇帝解释,高祖皇帝可怜他,就让他辞官了。王松在城东有块地,平时经常来往于京城,后来因为生病死了。
裴皞,字司东,是河东人。裴家从晋朝魏朝开始,就是名门望族,住在燕地的叫“东眷”,住在凉州的叫“西眷”,住在河东的叫“中眷”。裴皞出身名门,长得又文雅漂亮,性格刚直,说话直接,从不隐瞒。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学习,唐朝光化年间考中了进士,做了校书郎、拾遗、补阙。后来又给梁朝当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给后唐当礼部侍郎。裴皞很喜欢议论时政,经常指出朝廷的缺点,还经常批评那些有权势的大臣。后来他改任太子宾客,年纪大了就当了兵部尚书退休了。晋高祖当政时又让他当工部尚书,他又以年老为由告退,被封为右仆射退休。他去世时八十五岁,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
裴皞在朝廷上靠文学立足多年,宰相马胤孙、桑维翰,都是裴皞在礼部主考时录取的进士。后来马胤孙当了主考官,放榜后,带新科进士去拜见裴皞,裴皞高兴地作诗一首:“门生门下见门生。” 这诗后来广为流传,被认为是件很荣耀的事。桑维翰当了宰相后,曾经去拜访裴皞,裴皞没去迎接也没送他。有人问他为什么,裴皞说:“我在中书省见到桑公的时候,他是朝廷官员;桑公来我家拜访的时候,他是我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迎接送别呢?” 大家也都觉得他做得对。
王仁裕,字德辇,是天水人。他小时候不爱读书,就喜欢玩狗,骑马,射箭,玩得不亦乐乎,直到25岁才开始读书。不过,他长得人高马大,又很帅气,后来靠着文采在秦州和陇州一带出了名。秦州的节度使看中了他,把他招过去当了节度判官。后来秦州被蜀国占领了,王仁裕就跟着蜀国干,当上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唐庄宗灭了蜀国后,王仁裕又回到唐朝,再次担任秦州节度判官。后来王思同镇守兴元,又把他请去当从事。王思同后来留守西京,又让王仁裕当判官。
废帝在凤翔起兵,王思同打败了,王仁裕被废帝抓住了。废帝听说过他的名声,没杀他,把他留在军营里。从废帝起兵到称帝,给各地发号施令的各种文书,都是王仁裕写的。后来,他当上了都官郎中,兼任翰林学士。晋高祖当上皇帝后,王仁裕被免职,只当了个郎中,后来又当过司封左司郎中、谏议大夫。汉高祖时期,他又当上了翰林学士承旨,一路升迁,做到户部尚书,后来又改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显德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少师。
王仁裕懂音乐,晋高祖刚整理好雅乐,在永福殿设宴款待大臣,演奏黄钟乐章时,王仁裕一听就说:“这音乐不纯正,没有和谐感,宫里该有争斗发生。”结果没多久,两个士兵就在升龙门外打起来了,声音传到了宫里,大家都觉得他真是神机妙算。他还喜欢写诗,年轻的时候,曾经梦到自己的肠胃被剖开了,用西江的水清洗,回头一看,江里的沙石都变成了篆书文字,从此他的文思就更上一层楼了。他把一生写的诗歌,一万多首,编成一百卷,取名《西江集》。王仁裕和和凝在五代时期都以文章闻名,两人还都做过考官,王仁裕的学生王溥,和凝的学生范质,后来都当上了宰相,当时的人都说他们很会选拔人才。
裴羽,字用化,他爸爸裴贽是唐僖宗时的宰相,官做到司空那么大。裴羽呢,仗着自己是高官子弟,先在河南当了个寿安尉的小官。后来梁朝把他招过去,在御史台当主簿,后来又升了监察御史。到了唐明宗时期,他当上了吏部郎中,跟右散骑常侍陆崇一起出使闽地,结果被海风刮到杭州去了。那时候,吴越王钱镠跟安重诲关系不好,唐朝已经断绝了钱镠的朝贡,裴羽他们就被扣留了一年多,陆崇还病死了。后来钱镠把裴羽送回去了,裴羽请求把陆崇的尸体一起带回去。钱镠一开始不同意,裴羽一番话打动了钱镠,钱镠心里难受,就答应了,还让裴羽带上了他写给唐朝皇帝的表文,表示愿意归顺。唐明宗收到钱镠的表文,高兴坏了,就这样,吴越又跟中原恢复了联系。裴羽护送着陆崇的灵柩回到京城,等他把陆崇的行李都送回陆家后,大家都夸他讲义气。后来,在周太祖时期,裴羽当上了左散骑常侍,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王延,字世美,是郑州长丰人。他从小就爱学习,曾经写了一篇赋去拜见梁朝宰相李琪,李琪很欣赏他,推荐他做了即墨县令。后来冯道当宰相,他和王延是老朋友,就把他召来做了左补阙。之后又升了水部员外郎,掌管制诰,后来又当了中书舍人,还负责主持贡举考试。吏部尚书卢文纪和老宰相崔协有矛盾。当时,崔协的儿子崔颀正参加进士考试,卢文纪对王延说:“我以前在朝中夸过你,这次贡举选拔人才,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虚名就录取人。以前有个越国人擅长游泳,他儿子刚满周岁,他母亲就把他放在水里。人们觉得奇怪,问她为什么,她说:‘他爸爸擅长游泳,儿子肯定也会。’这能行吗?”王延笑着说:“卢公您说这话,是针对崔协啊,您这是恨屋及乌啊!”第二年,崔颀考中了进士第一名,大家都说卢文纪公正。王延后来官至刑部尚书,以太子少保的职位退休,七十三岁去世。
王延为人讲信用,和弟弟王规兄弟情深,五代时期,人们都称赞他们兄弟俩的家风。
马重绩,字洞微,祖上是北方游牧民族,世代都在军队里。他从小就学习天文历法,对《太一术》、《五纪》、《八象》、《三统大历》这些书都非常精通,住在太原。唐庄宗镇守太原的时候,每次带兵打仗,都得先问问马重绩的意见,马重绩预测的结果次次都准,后来被任命为大理司直。等到明宗当政,他就没啥用了,被冷落了。
后来,晋高祖李克用在太原对抗朝廷的命令,唐朝废帝派兵围困太原,情况非常危急。李克用就让马重绩占卜一下,结果卜卦得到了《同人》卦。马重绩说:“这个卦象是‘天火同人’,象征着‘乾’卦的强健和‘离’卦的光明。‘健’代表君主的德行,‘明’代表君主南面而治天下。‘同人’意思是大家同心协力,一定会有盟友帮助我们。《易经》上说:‘战乎乾’,乾卦在西北;又说:‘相见乎离’,离卦在南方。帮助我们的盟友是不是会从北方来南方呢?西北方向作战获胜,大概会在九月十月交接的时候吧?” 果然,那年九月,契丹人帮助晋军打败了唐军,晋朝最终夺取了天下。李克用于是任命马重绩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后来又升迁为司天监。
第二年,张从宾造反,李克用又让马重绩占卜。这次卜得《随》卦,马重绩说:“卦象显示南方如同枯竭的树木,树木本身无法延续,空虚而妄动,只会走向覆灭。现在已经是将近秋天了,已经无力回天了!” 七月,张从宾果然战败。李克用非常高兴,赏赐给他好马和很多财物。
公元907年,重绩给皇帝上奏说:“天象观测,是帝王用来校正天地运行规律,宣示天下政令的根本。可是,古往今来的历法记录,考证起来有很多偏差。《宣明历》的气候节气很准确,但星象的度数却不对;《崇玄历》的五星运行位置计算对了,但一年却差了一天。我综合了《宣明历》的气候节气和《崇玄历》的五星位置,两者互相参照,才算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从以前历朝历代的历法来看,都是以天正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用太古的甲子纪年法作为上元,时间积累得越多,误差就越大。我综合了两种历法,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年为上元,以雨水节气所在的正月中气为一年的开始。” 皇帝下令让司天监的赵仁锜、张文皓等人审查重绩新历法的优缺点。
赵仁锜他们说:“根据重绩的历法推算,明年庚子年正月初一,各项数据都吻合,没有错误。”于是皇帝下令颁布施行,并命名为《调元历》。可是,用了几年后,《调元历》就出现误差了,所以最终没有继续使用。重绩又上奏说:“漏刻计时的方法,是根据北极星来推算昼夜,共分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的二十份为一时辰,一个时辰以四刻十分为准,这是自古以来就沿用的方法。现在这个方法失传了,人们把正午作为时辰的开始,却提前了四刻十分,把午时提前了。因此,昼夜的明暗变化,都失去了准确的标准,请求按照古代的标准进行改正。”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重绩去世时,享年六十四岁。
赵延义,字子英,是秦州人。他曾祖父赵省躬精通天文算术,因为躲避战乱跑到蜀地去了。他父亲赵温珪,在蜀王王建手下当司天监,经常给王建算吉凶,要是算得不准,就要挨批评。赵温珪临死前,告诫子孙说:“算命看相,是我们家的老本行,但是我在乱世当官,因为算得不准得罪了不少人,差点儿没丢了性命好几次!你们子孙要是能走别的路升官发财,就别干这行了!” 可是赵延义年轻的时候,也跟父亲一样,在蜀国当了司天监。
蜀国灭亡后,他又到唐朝当了掌管天文星象的官员。赵延义精通三种占卜方法,而且特别擅长看相。契丹灭了后晋,赵延义跟着契丹人来到了镇州。李筠和白再荣正琢磨着怎么把契丹人赶走,重新归顺大汉,但是拿不定主意,赵延义就用算命的说法支持他们。后来,周太祖从魏州带兵打进了京城,周太祖把赵延义叫去问:“汉朝灭亡得这么快,是天意吗?”赵延义说:“当皇帝的治理天下,应该用仁义恩德来感化百姓,可是汉朝的法律太严酷了,刑罚也滥用,天下老百姓都叫苦连天,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 那时候,周太祖正带兵包围着苏逢吉和刘铢的家,打算把他们全家都杀掉,听了赵延义的话,吓了一跳,于是就饶了他们一家,两家人都因此保住了性命。
赵延义在周朝当上了太府卿,还兼任司天监,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