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卢革,他爹叫豆卢瓒,是唐朝舒州刺史。他们家豆卢氏,可是个有名望的世家大族。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豆卢革躲到中山避难。唐朝灭亡后,他给王处直当书记。后梁庄宗在魏州的时候,正打算建立唐朝,可是一大堆以前唐朝的官员贵族,都死光了,就剩没几个了。庄宗一看豆卢革是名门之后,就把他召来,当了行台左丞相。庄宗当上皇帝后,又提拔他当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豆卢革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他其实没什么文化,处理人事任命的时候,经常出错,顺序都搞不对。经常被尚书郎萧希甫给纠正过来,豆卢革心里挺不爽的。后来庄宗灭了梁朝,豆卢革就推荐韦说当宰相。这韦说啊,唐朝末年做过殿中侍御史,因为犯事被贬到南海,后来又跑到梁朝当了礼部侍郎。豆卢革觉得韦说了解前朝的事,所以就把他拉来帮自己,结果这韦说也没啥真本事,就只会摆谱儿,自以为高人一等。
那个时候,庄宗心里怕刘皇后,外面又迷恋宦官和伶人,郭崇韬虽然对国家忠心耿耿,可也没啥文化。豆卢革和韦说就整天啥也不干,唯唯诺诺地听郭崇韬的。唐朝和梁朝交替的时候,当官的都乱跑,吏部的人事档案也不完整,就有人从中作梗,贪污受贿,甚至私下买卖官职,乱改祖宗的辈分,叔伯舅舅反而比侄子外甥还低,这乱象让郭崇韬看不下去,要依法处置。当时唐朝刚灭了梁朝,朝廷的规矩还没立起来,很多人觉得应该慢慢改,但郭崇韬嫉恶如仇,雷厉风行,非要严惩不贷。豆卢革和韦说心里明白这样不好,但又不敢说什么。
那年冬天,有个叫吴延皓的选人,竟然伪造他亡故叔叔的官职任命书,事情败露后,吴延皓和选吏尹玫都被处死了,尚书左丞兼判吏部铨的崔沂等人也被贬官,豆卢革和韦说跑到宫门口请罪。从此以后,郭崇韬就按照新法办事,很多因为弄虚作假被查处的官员,流落街头,哭爹喊娘的,数都数不清。后来郭崇韬死了,韦说就让他的学生写奏折揭发这件事,结果他自己也被牵连,受到了处罚。
那一年,发大水,全国各地都地震,流离失所饿死的人数万人,就连军队的家属都只能吃野菜充饥。庄宗皇帝天天都责问三司使孔谦,孔谦却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枢密院一个小官叫段徊,他说:“我曾经看过前朝的典籍,国家遇到大事,皇帝会用朱砂写御批询问宰相。水旱灾害,本来就是宰相的职责啊!”
庄宗皇帝于是就让学士起草诏书,自己亲笔书写,去询问宰相裴枢和李革。裴枢和李革答不上来,只说:“陛下您的恩德威名传遍天下,现在西征军队打败了蜀国,缴获的珍宝无数,足够供应军队所需。水旱灾害是自然现象,不足为虑!”李革当宰相的时候,正赶上天下多事之秋,他自己却服用丹砂炼丹求长生,曾经吐血好几天,差点死了。更过分的是,他们俩还都把自己的儿子安排到拾遗这个职位上,父子俩都在一个部门工作,大家都觉得很不合适,于是马上把他们调到其他官职。但是李革又把裴枢的儿子安排到弘文馆当学士,裴枢又把李革的儿子安排到集贤院当学士。
庄宗皇帝去世后,李革被任命为山陵使,负责皇陵的修建事宜。庄宗皇帝已经入祀太庙了,按规矩李革应该出镇地方,但他却回到自己家,好几天都没接到新的任命。这时,他的旧朋友和宾客们纷纷劝他进京。枢密使安重诲在朝堂上痛斥他:“山陵使的官职还在呢,还没改任,就急着上朝履新,把我们这些武官当傻子耍吗?”谏官们也顺着安重诲的意思,上奏弹劾李革纵容家奴杀人,又弹劾裴枢和邻居争井。结果,两人都被罢官。李革被贬到辰州当刺史,裴枢被贬到溆州当刺史,都是用最快的驿站送他们走的。宰相郑珏和任圜三次上奏章,请求皇上收回成命,但都没奏效。李革后来又因为私自收受俸禄,裴枢因为卖官鬻爵,李革被降职为费州司户参军,裴枢被降职为夷州司户参军,都是外放的同正员。后来,李革又被流放到陵州,裴枢被流放到合州,都成了终身流放的百姓。
一开始,豆卢革因为犯了罪被发配到南海,后来得到赦免,回到江陵居住。他和高季兴交情很好,等豆卢革当了宰相后,经常用书信和礼物问候高季兴。后来唐朝军队攻打蜀国,高季兴请求带兵进入三峡,庄宗同意了,让高季兴自己去收服夔州、忠州、万州、归州、峡州等地作为自己的属地。蜀国灭亡后,高季兴没立什么功劳,唐朝却用其他将领收复了那五个州。明宗刚即位的时候,高季兴多次请求要回那五个州,说这是先帝答应给他的,朝廷没办法,只好把五个州给了他。后来豆卢革和李严再次被贬官,朝廷就借这件事把责任推到他们两人身上。天成二年夏天,朝廷下令让陵州和合州的刺史监督他们自杀。
豆卢革的儿子豆卢升,李严的儿子李涛,都当上了尚书郎,后来因为他们父亲被废黜而受到牵连。到了晋朝天福年间,李涛当上了尚书膳部员外郎,后来去世了。
卢程,不知道他是什么世家出身。唐昭宗的时候,卢程考中了进士,当上了盐铁使的巡官。唐朝灭亡后,他躲避战乱去了燕赵地区,换上道士的衣服,在各个诸侯之间游历。豆卢革曾是王处直的判官,卢汝弼曾是河东节度副使,这两个人都是唐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和卢程的地位差不多,所以一起推荐卢程做了河东节度推官。庄宗曾经召见卢程让他起草文件,卢程推辞说自己不会。后来在胡柳发生战斗,掌书记王诚战死了,庄宗回到太原驻军,摆酒宴请,对监军张承业说:“我用这杯酒敬在座的一位书记。”然后举起酒杯敬巡官冯道。卢程的官职比冯道高,因为之前推辞不会起草文件,所以庄宗没用他,只把他升迁为支使。卢程非常生气,说:“用人不看门第,反而重用乡下人吗!”
庄宗即位后,要选择宰相,而卢汝弼、苏循已经去世了,按资历轮到节度判官卢质担任,但是卢质不愿意做事,就说豆卢革和卢程都是唐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可以担任宰相。庄宗就让卢程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当时朝廷刚刚建立,各种制度还不完善,卢程、豆卢革两人拜相那天,轿子仪仗浩浩荡荡,沿途喧闹不已。庄宗听到声音就问左右的人,回答说:“宰相的仪仗进宫了。”庄宗登上楼阁观看,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似是而非啊!”
程咬金拿着皇太后的册子,从魏州一路跑到太原,路上山路崎岖,危险重重。走到哪个州县,都要征用民夫,官员们都得出来迎接跪拜。程咬金坐在轿子里,跟没事人似的,谁要是稍微不顺他的意,他就狠狠地鞭打侮辱。有人想从程咬金那儿借驴夫,程咬金直接让兴唐府给安排,府吏说没有这个规矩,程咬金就生气地把府吏打了个屁股开花。
少尹任圜,是庄宗的姐夫,跑到程咬金那儿去告状,说他做得太过分了。程咬金戴着华阳巾,穿着鹤氅,坐在桌案后处理公务,看见任圜就破口大骂:“你个什么虫子,就仗着你老婆家厉害!宰相向州县要东西,有什么不可以的!”任圜一句话都没说就走了,当天晚上连夜跑到博州去找庄宗告状。庄宗一听,大怒,对郭崇韬说:“我错用了这个蠢货,他居然敢羞辱我的九卿!” 立刻下令让程咬金自杀,郭崇韬也想杀了他,多亏卢质从中求情才保住他的命,最后程咬金被罢官,降为右庶子。后来庄宗进入洛阳,程咬金在路上坠马,中风死了,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任圜是京兆府三原县人。他为人聪明敏捷,很会说话,见他的人都喜欢他的仪表,等听到他那条理清晰、充满气势的论辩,更是对他敬畏有加。李嗣昭担任昭义节度使,聘请任圜做观察支使。梁兵修筑夹城包围潞州,一年多后晋王去世,晋兵前来救援潞州的军队都撤走了。李嗣昭情况危急,问任圜该怎么办,任圜劝他坚守待援,不要动摇。后来庄宗攻破了梁军的夹城,听说任圜为李嗣昭献计坚守,非常高兴,从此任圜更加出名。后来李嗣昭与庄宗之间有了嫌隙,任圜多次出使往来,为他们消除误会,最终李嗣昭免于灾祸,这都是任圜的功劳。李嗣昭跟随庄宗在胡柳作战,打败了梁兵,任圜也立了不少功劳,庄宗夸奖他说:“读书人也能冲锋陷阵啊?仁者的勇敢,真是令人敬佩!”
张文礼杀了王镕,咱们皇帝李存勖就派李嗣昭去讨伐他。结果李嗣昭打仗死了,就轮到李嗣源带兵去了,他管军纪可严了。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球他们死守城池,怎么也攻不下来。李嗣源就经常跟镇州的老百姓讲,要是投降就有好处,不投降就倒霉,镇州的老百姓都信他这一套。
有一次,李嗣源带兵到城下,张处球就爬上城墙喊话:“咱们城里的粮草都吃光了,可是这么长时间抵抗王师,要是现在投降,我怕没法跟上面交代啊!希望将军您可怜可怜我们,指条活路吧!”李嗣源跟他说:“你父亲的罪过,当然很难饶恕,但罪责不会牵连到后代,你可以从轻发落。可是你们抵抗了这么多年,还害死了咱们大将,现在快撑不住了才来求饶,这么算下来,你也很难逃脱惩罚。但是,干坐着等死,还不如主动投降,听候发落呢?”张处球哭着说:“将军您说得对!”于是就派儿子送来投降书,大家都夸李嗣源说话算话,从不骗人。后来,其他将领攻破了镇州,张处球虽然被杀了,但是镇州的官员百姓因为之前投降了,所以很多人家都保住了。
后来,镇州改名叫北京,李嗣源被封为工部尚书,还兼任真定尹、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他当官儿很受百姓爱戴。第二年,郭崇韬兼任成德军节度使,李嗣源被调任行军司马,还继续管真定府的事。李嗣源跟郭崇韬本来就关系好,现在又当他的司马,郭崇韬就把镇州的事都交给他管,但是李嗣源却经常违背郭崇韬的意思。一开始,李嗣源手下有个推官叫张彭,这人特别阴险贪婪,李嗣源没看出来,还特别信任他,很多事都被张彭给卖了。等郭崇韬接管镇州后,张彭就帮李嗣源瞒着公款的事。咱们皇帝还派宦官去挑选以前赵王宫里一百多个宫女,其中有个许氏长得特别漂亮,张彭就贿赂守卫把许氏藏了起来。后来这事儿败露了,朝廷把张彭叫到京城要治他的罪,张彭害怕了,就把之前藏起来的公款账本都献给了郭崇韬。郭崇韬很感激张彭,没杀他,从此就跟李嗣源有了隔阂。到了同光三年,李嗣源被免去司马的职务,只保留工部尚书的职位。
魏王继岌和崇韬一起打蜀国,担心后方有人攻击自己,就让王审知参与魏王的军事行动。蜀国灭亡后,魏王想封王审知为黔南节度使,但王审知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来,继岌杀了崇韬,就让王审知接替崇韬的军队,然后回师。
康延孝造反了,继岌派王审知带着三千人马,跟董璋、孟知祥等人的军队会合,在汉州打败了康延孝。结果魏王却先跑到渭南自杀了,王审知带着所有的军队往东边撤。唐明宗很欣赏他的功劳,就封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兼任三司使。
那时候,明宗刚杀了孔谦,王审知就选拔有才能的人,打击那些靠运气上位的人,把公家的钱和私人的钱都发放到位,天下人都觉得很方便。
秋天到了,韦说和豆卢革都辞去了宰相的职务。于是,李琪、安重诲、郑珏、孔循几个人开始商量谁来接任。李琪是李琪的意中人,但郑珏和孔循却不太想让李琪当宰相,他们对安重诲说:“李琪虽然有点文化,但为人不够廉洁啊!宰相这个位置,需要端庄稳重、有气度的人才能胜任,太常卿崔协就挺合适。”安重诲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
过了几天,明宗皇帝问安重诲谁可以当宰相,安重诲就推荐了崔协。李琪当场反驳道:“安重诲你还不了解朝中的人,被人利用了都不知道!大家都知道崔协不识几个字,只会摆个样子,人送外号‘没字碑’。陛下您要是重用他,那可是白白提拔了一个没本事的人,光凭这一点就够我笑话他一辈子的了,宰相的位置就这么几个,您还准备再增加笑柄吗?”明宗皇帝说:“宰相的职位很重要,你们再仔细考虑考虑吧。不过,我在当藩王的时候,认识易州刺史韦肃,听说他家世很好,而且对我特别好,让他来当这个宰相怎么样?如果韦肃不行,那就让冯书记,先朝的判官,他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可以让他来当宰相。”这个冯书记,就是冯道。
大家还没商量出结果,安重诲他们就退到中兴殿外边去了。孔循连个礼都不行,甩袖子就走了,边走边骂道:“天下大事,不是让李琪说了算,就是让李琪说了算,李琪算什么东西!”李琪对安重诲说:“李琪的才华,比得上同时代的一百个人,可那些小人却处处刁难他,嫉妒他的才能。如果放弃李琪而让崔协当宰相,那就像扔掉珍贵的苏合香丸而捡起臭虫的粪球一样!”安重诲笑了笑,没说话。但是,安重诲最终还是相信了孔循的话,一个月后,崔协和冯道都当上了宰相。崔协当了几年宰相,很多人都在嘲笑他的作为,而李琪和安重诲之间的不和,也正是从崔协当上宰相开始的。
使臣们出差,以前都是户部发放路费凭证的,后来有人想改成从内廷发放。 圜(yuán)跟重诲争论这件事,没争过,最后跑到皇帝面前跟重诲吵了一架,圜当时又急又气,脸色都变了。 皇帝明宗下朝后,后宫的妃嫔们上前问他:“刚才跟重诲争论的人是谁啊?” 明宗说:“是宰相。” 宫人们说:“我们在长安的时候,见过宰相上朝奏事,从来没见过这么激烈的,看来是轻视了大家啊!” 明宗听了之后很不高兴,最后还是同意了从内廷发放路费凭证,圜更生气,更沮丧了。
重诲曾经去拜访圜,圜拿出一个妓女来招待他,那妓女不仅歌声动听,而且长得漂亮,重诲想要,圜却不给,所以两个人更加互相看不顺眼了。 后来圜突然请求辞职,就辞官做了太子少保。 圜心里不安稳,又请求退休,回到磁州老家去了。
朱守殷在汴州造反,重诲诬陷圜跟朱守殷密谋叛乱,假传圣旨杀了他。圜接到圣旨后,表现得很平静,召集家人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顿酒,然后就死了。 明宗知道这件事,却没说什么,只下了一道诏书,说圜跟朱守殷有书信往来,并且表达了怨恨不满。 等到愍帝即位后,才追封圜为太傅。
赵凤,幽州人,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儒学造诣而闻名。 燕王刘守光当政的时候,把燕地的百姓都刺字为兵,赵凤很害怕,于是剃光头发做了和尚,躲在燕王弟弟刘守奇那里。 刘守奇逃到梁国,梁国任命他为博州刺史,赵凤做了他的判官。 刘守奇死了以后,赵凤又去了郓州做了节度判官。 晋国攻下郓州后,晋庄宗听说过赵凤的名声,很高兴,把他留在身边做扈銮学士。 庄宗即位后,任命赵凤为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
庄宗和刘皇后去河南尹张全义家里做客,酒喝多了,庄宗竟然让皇后认张全义做父亲! 第二天,庄宗派宦官命令翰林学士们写信给张全义,让他以父子之礼对待皇后。 赵凤上书极力反对这件事。 后来,张全义的养子郝继孙犯法被处死了,宦官和伶人们想贪他的钱财,就请求没收他的家产。 赵凤又上书说:“郝继孙是张全义的养子,不应该另外计算他的财产,而且按照法律也不应该没收他的家产,这样贪图死者的钱财,是不可以示众的!” 当时,皇后和一些小人当道,赵凤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
明宗皇帝不识字,朝廷奏章都让安重诲念给他听。安重诲自己也不识字,念奏章的时候经常念得不得皇帝心意。孔循就教安重诲找几个读书人在他身边,可这两人也不懂唐朝的典故,于是就设立了端明殿学士的职位,让冯道和李凤担任。
李凤这个人说话很直,性格也比较强硬,跟任圜关系很好,任圜当宰相后,也经常推荐他。一开始,端明殿学士的品级在翰林学士之下,官位也在翰林学士之下。第二年,李凤升任礼部侍郎,就劝任圜把翰林学士的官位升到端明殿学士之上,并且让端明殿学士的品级也高于翰林学士。后来任圜被安重诲杀害,还被安重诲诬陷谋反。当时安重诲权势很大,就连明宗皇帝都拿他没办法,只有李凤一个人哭着质问安重诲:“任圜是天下少有的忠义之士,怎么可能谋反!你杀了他,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安重诲被问得羞愧难当,说不出话来。
有个算命先生叫周玄豹,他看相很准,庄宗皇帝特别相信他,还让他当了北京的巡官。明宗当内衙指挥使的时候,安重诲想试试周玄豹的本事,就让别人跟明宗换了衣服,让明宗坐在下座,然后叫周玄豹给他看相。周玄豹说:“内衙,是贵将的位置,这个人配不上。”然后指着下座的明宗说:“这个人才是!”接着就告诉明宗将来会非常显贵。明宗当了皇帝以后,觉得周玄豹真是神人,想把他召到京城来。李凤劝谏说:“喜欢不喜欢一个人,是皇帝应该谨慎的事。您现在这么看重他的算命本事,把他召来,全国的人都会去迷信算命,互相迷惑,造成很大的祸乱。”明宗听了他的话,就没有再召周玄豹。
朱守殷造反,明宗皇帝逃到汴州,朱守殷被平定后,明宗又下令前往邺城。当时,跟随皇帝的军队正从河南搬家到汴州,不想再往北走了,军中怨声载道。而定州王也觉得皇帝先去汴州平定朱守殷,又要去邺城,是不是另有图谋,心里很不踏实。宰相和百官都到宫里请求皇帝取消去邺城的行程,但明宗不听,大家都很害怕,大臣们都不敢再说话了。李凤写了一封奏章斥责安重诲,说得非常直接尖锐。安重诲把奏章呈给明宗,明宗于是取消了去邺城的行程。
有个和尚去西域旅游,得到了一颗佛牙献给皇帝明宗。有个叫凤的人说:“听说佛牙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咱们试试看是不是真的。”说着就拿起斧头砍了下去,佛牙一下就碎了。当时宫里已经捐献了数千件物品,因为凤砍碎了佛牙,捐献才算结束。
四年夏天,凤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秘书少监于峤,从庄宗时代起就和凤一起在翰林院当学士,于峤为人正直敢言,和凤关系很好。后来凤升官了,于峤却很久没升迁,他自己觉得才能名声都在凤之上,却没被重用,于是就和萧希甫多次公开批评时政,尤其诋毁凤,凤心里记恨着,但一直没找到机会发作。后来于峤和邻居因为水渠发生争执,安重诲很生气,凤就趁机把于峤贬为秘书少监。于峤喝醉了酒去见凤,凤知道他肯定不会客气,就说自己要去洗头,于峤就骂那些官员,还尿在了随从卢某的身上才离开。宫里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凤,于峤在别人家里小便,还骂凤。凤把这事报告给了明宗,明宗下令罢免于峤的官职,把他流放到武州,后来又流放到振武,天下人都为他鸣不平。
后来安重诲被边彦温等人诬告谋反,明宗下令审问边彦温等人,他们全部招供是诬告,于是被处死了。几天后,凤在中兴殿上朝,对明宗说:“我听说有人诬陷安重诲。”明宗说:“这是小事,我已经处理好了,你不用管了。”凤说:“我听说的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陛下不能把它当作小事。”凤指着殿宇说:“这座大殿之所以宏伟壮丽,是因为有栋梁柱石支撑着,如果折断一根栋梁,去掉一根柱子,就会倒塌。大臣是国家的栋梁柱石,安重诲出身卑微,经历了无数艰险,才帮助陛下成就了中兴之业,怎么能让奸人轻易动摇呢!”明宗脸色变了,向凤道歉说:“你说得对。”于是下令诛灭了边彦温等三家。
后来,重诲犯了错,大臣们谁也不敢说话,只有凤翔敢多次为重诲说好话,说他忠心耿耿。结果,明宗皇帝觉得凤翔是重诲的同党,把他贬到安国军当节度使。凤翔在当地当官所得的俸禄,都分给了将校和宾客们。等到废帝被拥立为皇帝后,又召他回朝,当了太子太保。他因为脚有毛病,一直在家养病,病得很重。他给自己占卜,掷下蓍草后叹息说:“我家祖上没有活过五十岁的,而且都穷困潦倒,我如今却活过了五十岁,还富贵荣华,还有什么奢求呢!”清泰二年,他死在家中。
李袭吉,他父亲叫李图,是洛阳人,有人说他是唐朝宰相李林甫的后代。乾符年间,李袭吉考中了进士,在河中节度使李都搉手下当盐判官。后来他去了晋国,晋王把他任命为榆次县令,后来又升任掌书记。李袭吉学识渊博,对唐朝的历史典故非常了解。他后来升迁为节度副使,最后官至谏议大夫。晋王和梁国有仇,打了好多年的仗,后来晋王屡战屡败,想和梁国讲和,就派李袭吉写信给梁国。李袭吉写的信辞藻华丽,文采斐然。梁太祖让人读了这封信,读到“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这几句时,不禁感叹道:“李公虽然身处偏远之地,却有这样的贤士,如果我能得到他,就像老虎长了翅膀一样啊!”梁太祖就问他的幕僚敬翔:“你帮我写封回信。”敬翔写的回信文采平平,而李袭吉的信却流传于世。李袭吉为人淡泊名利,以诗文自娱,天祐三年去世。由卢汝弼接替他担任副使。
卢汝弼擅长书画,但文章写得不如李袭吉。他父亲卢简求曾担任河东节度使,是唐朝的名臣,所以卢汝弼也对唐朝的历史典故很了解。晋王去世后,庄宗继承王位,承制期间,所有官员的封拜任命都由卢汝弼经手办理。他于十八年去世。
庄宗即位后,追赠李袭吉为礼部尚书,卢汝弼为兵部尚书。
张宪,字允中,是山西太原人。为人沉稳安静,欲望很少,年轻时就喜欢学习,还会弹琴喝酒。后唐庄宗早就知道他很有才华,就让他当了天雄军节度使的秘书。庄宗当皇帝后,提拔他当了工部侍郎兼租庸使,后来又升任刑部侍郎,主管吏部选官,还兼任东都副留守。张宪精通官场事务,做了不少好事情。
庄宗到东都巡幸,定州王也来朝见,庄宗让张宪负责修建一个打马球的场地,然后和定州王一起打马球。开始的时候,庄宗在东都称帝,就是在这个打马球的场地举行的登基仪式。张宪就说:“登基的场地,是皇帝兴盛的象征啊!汉朝的鄗南台和魏朝的繁阳台,到现在都还在,不能把它毁掉啊!” 于是,他另选了宫殿西边的地方修建马球场。可场地还没建好,庄宗就生气了,命令两个侍卫赶紧把登基的场地拆了改成马球场。张宪叹了口气说:“这是不祥的预兆啊!”
早些时候,明宗北伐契丹,从魏州缴获了很多铠甲给军队使用,其中有五百件轻便的铠甲,张宪把这些铠甲发放出去了,却没有上报。庄宗到了魏州,大发雷霆,责备张宪赶紧自己去把铠甲取回来。旁边的人劝阻了他,这才作罢。庄宗又问张宪国库里还有多少钱。张宪呈上库房账簿,上面写着还有三万贯钱。庄宗更生气了,对他的宠臣史彦琼说:“我和大臣们喝酒赌博,需要十多万钱,张宪却只给我一些空头支票。我还没渡过黄河的时候,国库里经常有一百万贯钱,现在钱都到哪里去了?” 史彦琼替张宪解释了一番,庄宗这才消气。
郭崇韬攻打蜀国,推荐张宪可以担任宰相,但是宫里的宦官和伶人都不希望张宪在朝廷做官。枢密承旨段徊说:“宰相在皇帝面前,如果办事有错,还可以改正,但地方官如果选错了人,危害就大了。张宪确实有才能,不如让他去地方上任吧。” 于是,张宪被任命为太原尹兼北京留守。
赵在礼造反了,张宪的家人在魏州,赵在礼对他们一家很好,还派人送信给张宪,想拉拢他。张宪直接把送信的人砍了,连信都没拆就送给了朝廷。后来庄宗皇帝被杀了,明宗皇帝进京,太原那边还不知道消息,永王李存霸却跑到太原去了。张宪身边的人就劝他:“现在魏国的军队南下,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呢,李存霸来的时候又没带诏书,而且他骑的马还断了马鞍带,这分明就是打败仗跑来的啊!咱们应该把他抓起来,等朝廷发话再处理。”张宪说:“我就是一个书生,没啥功劳,皇上对我这么好,我怎么可能怀着二心想趁乱发财呢?顶多就是和他一起死呗!” 张宪的部下张昭远劝他向明宗皇帝表示拥戴,好上位,张宪哭着拒绝了。
后来李存霸剃了头发,想当和尚保命,结果被北京的巡检符彦超手下士兵给杀了。张宪逃到沂州,也在那里被杀了。唉!我啊,本来想歌颂那些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结果找到三个,却发现这三个都有问题。巩廷美、杨温的死,我已经很悲伤了。至于张宪的事,我更是痛心疾首啊!我查阅了以前的史书,发现关于张宪、李存霸、符彦超三人的记载,前后说法都不一样,根本没办法考证清楚。这大概是因为当时情况太紧急,记载的人记错了。但是,张宪的大节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他的忠诚之心是真的没话说。他为了国家,不顾自己家人的安危,斩杀赵在礼的使者,哭着拒绝张昭远的劝说,他的决心非常坚定。
至于他想和李存霸一起死,李存霸死了之后,他又逃离太原,这我就搞不懂他到底想干嘛了。以前的史书上说张宪是因为弃城而被赐死的,我觉得不对。我本来是想把张宪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物,可是他丢了官职,死因也不明朗,所以不能把他列入那些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的行列。
萧希甫,是宋州人。这人啊,特别能说会道,还爱逞强好胜。年轻的时候考中了进士,给梁朝开封尹袁象先当秘书。后来袁象先当了青州节度使,就带着萧希甫当巡官。萧希甫很不高兴,竟然抛下老娘和老婆,改了名字,逃到镇州去了,还自称是青州的秘书,去见赵王王镕。王镕就让他当参军,可他还是不满意,待了一年多,又逃到易州,剃度做了和尚,住在百丈山。
后来,庄宗要在大魏建国,开始设置百官,四处寻找隐居的能人。幽州的李绍宏推荐萧希甫当魏州的推官。庄宗当了皇帝以后,想让萧希甫当知制诰,还下诏让他制定宫廷宴会的礼仪。问萧希甫:“枢密使能不能参加宴会入座?”萧希甫觉得不行。枢密使张居翰一听就火了,骂他说:“我老张在三个朝代当过官,见过几百次宫廷宴会了,你小子一个乡下人,懂什么宫廷规矩?”萧希甫当时没话说了。从此,那些当权的宦官都恨得牙痒痒。宰相豆卢革他们听信了宦官的话,一起排挤萧希甫,把他贬到驾部郎中当了个小官。萧希甫很失意,心里很不痛快。
庄宗灭了梁朝以后,派萧希甫去青州和齐州安抚百姓。萧希甫这才知道,他母亲已经去世了,老婆袁氏也改嫁了。萧希甫这才穿上孝服,在魏州守孝。有人用汉朝李陵的故事来讽刺他,说:“老母亲死了,妻子也改嫁了。”当时的人都拿这事儿笑话他。
明宗皇帝登基后,就请他当谏议大夫。那时候,朝廷又重新设立了意见箱,让这位希甫负责处理。希甫上奏说:“自从战乱不断,国家秩序就彻底乱套了,到处都是欺压抢夺,谁拳头硬谁就说了算。那些抢走别人妻女的,霸占别人田地的,还有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以及冤假错案,简直数都数不清!现在意见箱一开,肯定会有很多人来告状,甚至连功臣和皇亲国戚都有可能犯法,到时候怎么办?” 于是,从天成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天还没亮之前,就把死刑以上的罪犯全部赦免了,这才打开意见箱让大家举报。
一开始,明宗皇帝想让希甫当谏议大夫,但是豆卢革和韦说极力反对。后来,豆卢革和韦说得罪了安重诲,希甫就抓住机会,按照皇帝的意思,诬告他们:“豆卢革纵容他的佃户杀人,韦说和邻居争井,井里还有宝贝呢!” 有关部门调查后,井里只有个破釜而已,但豆卢革和韦说还是被贬官,最后都死在了外地。明宗皇帝赏赐了希甫一百匹布和三百石粮食,还提拔他做了左散骑常侍。
希甫这个人性格狭隘,又好高骛远,有一次他竟然派人半夜去敲宫门告密,说河堰牙官李筠要造反。第二天一早,查问下来根本没这回事,李筠就被杀了。那些士兵跑到安重诲那里,要求希甫给他们一个说法。当时,明宗皇帝要到南郊祭天,祭天前一天要举行仪式彩排。大臣们都在殿廷上练习礼仪,宰相冯道、赵凤,河南尹秦王从荣,枢密使安重诲都在月华门外候着。希甫和两省官员先进去,冯道他们坐在台阶下没站起来。等希甫出来后,他竟然把负责管理朝堂的官员叫来,质问宰相和枢密使为什么不给两省官员让座,还破口大骂。当天晚上,希甫就装病回家了。一个月后,因为告发李筠一事导致军心动摇,他被贬到岚州当司户参军,最后死在了贬谪的地方。
刘赞是魏州人。他爸爸刘玭当县令,刘赞刚开始上学的时候,穿的是青布衫子。每次吃饭,刘玭自己吃肉,而给刘赞在床底下另准备素菜,对他说:“吃肉是你的俸禄,你想要吃肉,就得努力学习,争取考取功名;我的肉不是你该吃的。” 所以刘赞更加努力学习,考中了进士,当了罗绍威的判官,后来又当了租庸使赵岩的巡官,还当了孔谦的盐铁判官。等到唐明宗时期,刘赞一路升迁,当上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他做官很正直,那些权贵豪强都不能用私情打动他。
那时候,秦王李从荣掌握兵权,非常骄傲,犯了很多错误,有人建议给他安排师傅来辅佐他。大臣们害怕秦王,不敢做决定,就建议让秦王自己选择。秦王就选择了刘赞,于是刘赞被任命为秘书监,当了秦王的师傅。刘赞哭着说:“大祸要来了!”秦王挑选的王府元帅和属官十多人,大多都是轻浮、奸险的人,每天都阿谀奉承,让秦王更加骄傲自满,只有刘赞不慌不忙地劝谏,总是以正道引导他。有一次,秦王让宾客们在座上作文,刘赞自认为是秦王的师傅,觉得和那些小人们同台竞争有失身份,虽然勉强提笔写字,但脸上很不高兴。秦王讨厌他,后来就叮嘱左右,不让刘赞再来王府,刘赞也不去,一个月只去一次王府,回来后就闭门不出,不与人交往。
后来秦王果然兵败身死,唐朝大臣们商议,秦王的属官中哪些人应该受处罚。冯道说:“元帅判官任赞和秦王平时关系不好,而且在职时间不到一个月;詹事王居敏和刘赞都是因为正直而被秦王厌恶;河南府判官司徒诩长期告病在家,这些人都不应该和秦王同罪。而谘议参军高辇和秦王关系最好,高辇按律当死,其他人可以依次减轻处罚。”朱弘昭说:“诸位不明白他的意思啊,如果让秦王进了光政门(指朝廷),那还怎么对待刘赞他们?我们这些人还有家眷吗!再说法律有首从之分,现在秦王夫妇子女都死了,刘赞他们只被株连到自身,已经算是万幸了!”冯道等人反驳不了他。而冯赟也坚决反对,所以刘赞他们才免于一死。最后,高辇被处死,而包括任赞在内的十七个人都被流放。
一开始,听说秦王战败了,(何)赞就穿着白衣骑着驴等着消息。有人告诉他,说他官位被别人夺走了。 何赞说:“难道天子继承人被杀,大臣们却只顾着争夺官位吗?能活着就不错了!” 后来,何赞被贬到岚州当老百姓。清泰二年,朝廷下令让他回乡,他在石会关病死了。
何瓒,福建人,唐朝末年考中了进士。后唐庄宗当太原节度使的时候,把他招来当判官。每次庄宗出征打仗,都留下张承业守太原,张承业死了以后,何瓒就接替他负责留守太原的事务。何瓒这个人很聪明,精通官场事务,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随便,其实内心非常细致周到。庄宗在邺都称帝后,任命何瓒为谏议大夫,何瓒觉得庄宗的事业成败难料,就请求留守北京。
何瓒跟后唐明宗以前就认识,明宗即位后,把他召回京城,在内殿接见他,还跟他聊了很久。后来,明宗任命何瓒为西川节度副使。当时,孟知祥已经有了反叛之心,正把副使赵季良当成心腹,听说何瓒要来代替赵季良,就赶紧上奏留用赵季良,结果把何瓒改任为行军司马。何瓒觉得丢脸,不好意思自己推辞,没办法只好去了。明宗赏赐给他的东西很多。
一开始,孟知祥在北京当马步军都虞候,而何瓒留守太原,孟知祥用军礼对待何瓒,何瓒总是严格按照法度办事。孟知祥一开始不太高兴,等何瓒当了行军司马,孟知祥对何瓒还是非常客气。孟知祥叛乱后,罢免了何瓒的行军司马职务,把他软禁在家,何瓒抑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