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宣,是宋州下邑人。年轻的时候跟着他爹贩盐,结果干起了盗窃的勾当,他爹因为犯法被处死了,朱宣这才改行,去给青州节度使王敬武当兵,王敬武把他派给了手下将领曹全晟。中和二年,王敬武派曹全晟进关去打黄巢。打完仗回程经过郓州的时候,郓州节度使薛崇死了,他的部将崔君预自己称当留后。曹全晟攻打并杀死了崔君预,占领了郓州。朱宣因为作战有功,被任命为郓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曹全晟死了,军队推举朱宣当留后,唐僖宗就封他为天平军节度使。

梁太祖朱温镇守宣武军,把朱宣当哥哥一样看待。朱温刚到宣武军的时候,兵力还很少,经常被秦宗权打得焦头烂额,就向朱宣求援。朱宣和他的弟弟朱瑾带着兖州、郓州的军队去救汴州,大败蔡州军队,把秦宗权打跑了。这时候,朱温已经攻占了滑州,有点想吞并其他州镇的意思了。朱宣和朱瑾回军后,朱温就派人到兖州、郓州发檄文,说朱宣、朱瑾引诱宣武军的士兵逃到东边去了,于是就出兵去抓那些逃兵,顺势攻打朱宣兄弟,就这样成了敌人,在曹州、濮州之间打得不可开交。那时候,梁军东边进攻徐州,西边还有蔡州的贼寇,北边还有强大的晋军,朱宣、朱瑾兄弟俩腹背受敌,最终还是被梁军灭掉了。乾宁四年,朱宣战败,逃到中都,被葛从周抓住,在汴河桥下被斩首。

朱瑾,是朱宣的堂弟。跟着朱宣在郓州,当了个军校。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气概,很有抱负,兖州节度使齐克让很欣赏他,把女儿嫁给了他。朱瑾去迎娶新娘的时候,挑选了强壮的士兵当轿夫,并在轿子里藏了武器。晚上到了兖州,就发动兵变,抓住了齐克让,自己当了留后。唐僖宗就封朱瑾为泰宁军节度使。

话说,朱瑾和朱宣已经打败了秦宗权,控制了汴州。可梁太祖觉得朱瑾是用计策把宣武军士兵骗过来的,于是派朱珍去攻打朱瑾,先拿下了曹州,接着又攻打濮州。与此同时,梁太祖自己则去攻打郓州。朱瑾兄弟俩就来回互相支援,打了十几年仗,大小战役加起来几十场,跟梁太祖你胜我负,反复拉锯。

后来,梁太祖抓到了朱宣的将领贺瑰和何怀宝,还有朱瑾的哥哥朱琼。梁太祖把朱琼带到兖州城下,对朱瑾喊话:“你哥哥投降了!现在朱琼都投降了,你还不赶紧投降?”朱瑾假装答应,派了个牙将胡规带着书信和礼物去梁太祖军营请降。梁太祖一听,高兴坏了,亲自跑到延寿门跟朱瑾见面。朱瑾说:“我只想把哥哥朱琼送来,然后交出印信。”梁太祖信以为真,就派了个客将刘捍送朱琼过去。结果,朱瑾早就在桥下埋伏好了壮士,他一个人骑马去迎接朱琼,对刘捍说:“请朱琼一个人过来!”朱琼一到,就被壮士们抓住了,朱瑾立刻关上城门,责备朱琼先投降,然后把他杀了,把头扔到城外。梁太祖一看情况不对,攻不下兖州,只好留下军队包围着,自己撤兵了。

朱瑾坚守城池,跟葛从周等人就在城下打仗,朱瑾的军队屡战屡败,朱宣也在郓州战败。没办法,朱瑾只好向晋朝求救,晋朝派了李承嗣、史俨等人带着五千骑兵来救他。梁太祖已经打败了朱宣,立刻带兵攻打兖州。兖州城里粮食吃光了,朱瑾和李承嗣等人就到丰沛一带抢粮食。结果,梁军突然杀到,朱瑾的将领康怀英等人带着城池投降了梁朝。朱瑾带着剩下的兵马逃到沂州,沂州刺史尹处宾没收留他们。又逃到海州,梁兵紧追不舍,他们只好逃到淮南。杨行密听说朱瑾来了,非常高兴,立刻解下玉带送给他,任命朱瑾为武宁军节度使,还让他当行军副使。后来,梁朝派庞师古、葛从周等人攻打淮南,杨行密用朱瑾,在清口大败梁军,还杀了庞师古。杨行密多次上表推荐朱瑾,最后朱瑾官至东南诸道行营副都统、平卢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先说张颢瑾的事儿。张颢瑾他上司行密死了,接着是渥及和隆演当家,这俩人都还年轻,权力就落到了徐温和他儿子徐知训手里。徐温父子俩特别怕张颢瑾,想弄死他。结果张颢瑾先下手为强,计划干掉徐知训。他经常在每月初一的时候,派自己心爱的妾侍去徐知训家,结果徐知训居然强行霸占了他的妾侍。妾侍回来哭诉,张颢瑾更生气了。他多次劝隆演杀了徐氏父子,以绝后患,但隆演没胆子这么做。

后来徐知训被任命为泗州建静淮军的节度使,张颢瑾也被任命为节度使。徐知训上任前,晚上还请张颢瑾喝酒。第二天,徐知训去向张颢瑾道谢,还把他请到家里,请他上厅堂。徐知训刚要行礼,张颢瑾就用笏板把他打倒在地,埋伏的士兵从门里冲出来,把徐知训杀了。一开始,张颢瑾故意让两匹凶猛的马在院子里乱撞,徐知训进去把马安抚好了,让它们互相嘶鸣,所以外面的人根本没听到动静。张颢瑾提着徐知训的头跑到隆演面前,说:“今天我为吴国除掉了一个大害!”隆演说:“这事儿我可不敢知道!”赶紧起身进宫了。张颢瑾很生气,把徐知训的头往柱子上撞,拔出剑就往外跑,府门已经关上了,他就翻墙,结果摔断了腿。

张颢瑾一看没路了,大声喊:“我为万人除害,却要以身殉职!”然后就自杀了。润州的徐知诰听说这事儿后,带兵攻打广陵,灭了张颢瑾全家。张颢瑾的妻子陶氏临刑前哭泣,她的妾侍说:“哭什么?一会儿就能见到老爷了!”陶氏止住了眼泪,欣然赴死,听到的人都为之悲痛。

张颢瑾的名声在江淮一带很响亮,大家都怕他。他死后,尸体被扔在广陵北门,老百姓偷偷地把他埋了。当时很多人得疟疾,都去他坟上取土,用水冲服,据说病就好了,后来坟上的土被挖光了,坟越堆越高。徐温等人讨厌他,就挖开了他的坟,把尸体扔进了雷公塘。后来徐温生病了,梦见张颢瑾拉弓射他。徐温害怕了,就打捞起张颢瑾的骨头,葬在塘边,并在坟上建了祠堂。

早些年,张颢瑾得过疽,医生给他看病,脸色都吓白了,张颢瑾说:“尽管治,我不是死于这种病的。”结果还真像他说的那样。他死的时候五十二岁。

王师范是青州人。他爹王敬武,是平卢军的牙将。唐朝广明元年,无棣人洪霸郎在齐州、棣州一带当起了强盗,平卢节度使安师儒就派王敬武带兵去剿匪,结果把洪霸郎给打败了。 没想到王敬武反了,带着兵追着安师儒打,自己当上了留后,然后朝廷那边,王铎代天子下令任命王敬武为节度使。 王敬武死了以后,王师范还小,这时候棣州刺史张蟾又造反了。

皇上觉得王师范年纪太小,手下人肯定不服他,就派太子少师崔安潜去当平卢节度使。王师范不肯交出兵权,张蟾就迎接崔安潜进了棣州城。王师范派他的将领卢洪去打张蟾,结果卢洪带着兵马杀了个回马枪,攻打青州。王师范假装友好,派人去跟卢洪说:“我还小,管不了这么多事,全靠你们这些将领帮我撑着呢。要是不行,听你的就是了!”卢洪觉得王师范没啥本事,就掉头回去了,一点防备都没做。

王师范早就在路上埋伏好了兵,然后跟他的仆人刘鄩说:“卢洪来了,给我把他杀了!就封你当牙将!”第二天,卢洪来了,王师范假装迎接他,刘鄩就在席间把卢洪给砍了,埋伏的兵马一起冲出来,把卢洪剩下的兵全杀了。然后王师范立刻攻打棣州,打败了张蟾,崔安潜也逃回了京城。皇上这才任命王师范为节度使。

这位老师出身,特别喜欢儒家学问,家里藏书多达上万卷,做官的时候既有威严,又深得百姓爱戴。后来梁太祖围困昭宗皇帝在凤翔,宦官韩全诲等人假传圣旨,召集各地的藩镇军队去打梁军。圣旨到了青州,老师泣不成声地说:“各地的藩镇军队,本来是用来保卫皇帝的,现在皇帝都这么危险了,他们却只顾着自己,真是岂有此理!虽然我力量微薄,但我也得拼一把!”于是派人向杨行密求援。

那时候,梁军已经打下了兖州和郓州,老师就派刘鄩和他弟弟师鲁分别去攻打兖州、密州等地。他还派张居厚带着两百个壮士,假扮成抬东西的民夫,把士兵藏在担子里,偷偷摸摸地跑到梁军那边,说是老师派来跟梁太祖谈判的使者,实际上是想暗杀梁太祖。张居厚到了华州东城,华州守将娄敬思觉得有点不对劲,就打开担子查看,结果发现了藏在里面的士兵。张居厚无奈之下,只好杀了娄敬思,然后带兵攻打西城,结果没攻下来,反而失败了。刘鄩打败葛从周,夺回了兖州,而平卢地区的其他州也纷纷起兵反抗梁军。

后来,梁太祖从凤翔撤兵回去了,派朱友宁来攻打老师,结果朱友宁战死了。梁太祖又派杨师厚来攻打,杨师厚在临朐驻扎下来。老师带兵去逼他,杨师厚假装害怕,不敢出来,暗地里派人说:“梁军兵力很少,正在向凤翔求援,现在粮草也快断了,准备撤军了。”老师信以为真,就派师鲁带所有兵力去攻打,结果杨师厚却坚守不出。师鲁的军队撤退时,杨师厚追击到圣王山,把师鲁打得大败,然后包围了青州城。与此同时,梁军的另一个将领刘重霸攻下了棣州,老师没办法,只好投降了。梁太祖答应了他的投降请求。老师穿着素服,骑着毛驴去向梁太祖请罪,梁太祖待他如同宾客一样。过了很久,梁太祖又任命老师为河阳节度使。

老朱当了皇帝,就让张师范当了右金吾卫上将军,让他住在洛阳。老朱心里想杀他,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理由。后来,老朱的儿子们都封王了,在宫里摆宴席庆祝。张师范的老婆哭着跟老朱说:“陛下您把家变成国家了,儿子们个个都封了王,可我丈夫却战死了,仇人还在朝廷里,这算怎么回事啊!”老朱一听,猛地一拍桌子,说:“我也差点忘了这小子!”立马派人去洛阳把张师范一家老小都灭了。

派去的人到了洛阳,先在外面挖了个大坑,然后才进去告诉张师范。张师范摆上酒席,跟家人一起喝酒,对来人说:“人嘛,总归是要死的,更何况我还有罪呢?不过我担心晚辈们乱了秩序,对不起祖宗啊。”酒喝到一半,他让家人按年龄大小依次站好,然后一个个被杀在坑里,听到的人都感到非常悲痛。三年后,朝廷追赠张师范为太尉。

李罕之,是陈州项城人。这哥们儿特别勇猛,力气比好几个人还大。他小时候读书不行,后来去当和尚,结果因为太不靠谱,哪个寺庙都容不下他。于是他就在酸枣市场上讨饭,可市场上的人都不给他,他一怒之下把碗摔在地上,撕烂了衣服,跑去当强盗了。那时候黄巢在曹州、濮州起义,他就投奔了黄巢。黄巢渡过长江后,李罕之和黄巢的军队逃到了淮南,投降了高骈。高骈把他任命为光州刺史。一年多后,秦宗权猛攻光州,李罕之守不住,又逃回了项城,召集残兵败将,投奔了诸葛爽,诸葛爽任命他为怀州刺史。黄巢兵败后,诸葛爽投降了唐朝,僖宗任命诸葛爽为东南面招讨使,去攻打秦宗权,诸葛爽又推荐李罕之当副使,驻兵宋州,后来又把他提拔为河南尹、东都留守。秦宗权派孙儒攻打河南,李罕之兵力太少,就往西逃到渑池,孙儒一把火烧了宫殿,抢掠一番就走了。李罕之就在渑池坚守。

一年多以后,诸葛爽死了,他的部将刘经拥立诸葛爽的儿子仲方当家。仲方年纪轻轻,什么事都听刘经的。刘经这个人啊,心狠手辣,又凶猛难驾驭。罕之起兵攻打刘经,刘经反击,结果被罕之打跑了。罕之追到巩县,在汜水边摆开阵势准备渡河,刘经派张言去河边阻击。没想到张言竟然背叛了刘经,和罕之联手攻打河阳,结果被刘经打败,退守怀州。没过多久,孙儒攻陷了河阳,仲方逃到了梁朝。梁朝军队打败了孙儒,罕之乘机夺取了河阳,张言则占领了河南,两人都归顺了梁朝。

罕之和张言都是诸葛爽的叛将,事情做成了,两人就互相拥抱结盟,发誓同甘共苦,永不忘记。罕之带兵没啥章法,性格又刻薄暴躁,弄得士兵们人心涣散。而张言呢,善于管理军队,教百姓耕种,一心想着积攒粮食。罕之打仗,张言经常给他提供缺少的物资。可罕之胃口太大,要的东西没完没了,张言实在苦不堪言,供应不上,罕之就把张言和他的军官们叫来一顿毒打。张言心里更不服气了。罕之集中兵力攻打晋州和绛州,张言趁夜偷袭河阳,罕之逃到了晋州。晋朝封罕之为泽州刺史,还派李存孝带三万兵马帮他攻打张言。张言向梁朝求救。罕之在沇河战败,就逃回了太原,李克用把他请到帐中。罕之留下儿子李颀在晋朝做官,自己去了泽州,每天带兵四处抢劫怀州、孟州之间的百姓,甚至吃人肉。老百姓都逃到摩云山上躲避,罕之把山上的老百姓全部杀光,并在山上设卡驻守,人们都叫他“李摩云”。

那时候,晋朝正在山东一带扩张势力,挺依赖罕之来抵御敌人。李茂贞等人攻打京城,李克用带兵到了渭河以北,僖宗任命李克用为邠州四面行营都统,并封罕之为副将。他们打败了王行瑜,罕之被加封为检校太尉,食邑千户。

罕之觉得自己对晋王的功劳很大,私下里跟盖寓说:“自从我离开河阳,多亏晋王容忍我,我还没能报答他;现在年纪大了,也做不了什么了。如果大王可怜我,给我一个小镇,让我休养生息,然后安享晚年,那就太好了!”盖寓把这话告诉了晋王李克用,李克用没答应。过了几天,挑选各镇守将的时候,根本没考虑罕之,罕之心里越来越不痛快。盖寓又把这事告诉了李克用,担心罕之会另有想法,李克用说:“我怎么会吝啬给他一个小镇呢?但是,鹰和鸟的习性,吃饱了就会飞走了!”

光化元年,潞州刺史薛志勤死了,罕之立刻就去了潞州,派人告诉晋王说:“薛志勤刚死,新的刺史还没来,之所以这样,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啊!”李克用一听大怒,派李嗣昭去攻打他。罕之抓住了晋王的守将马溉、伊镡等人,派儿子罕颢去梁朝求兵。梁太祖朱温派丁会驻守潞州,任命罕之为河阳节度使。罕之走到怀州的时候,因为生病死了,享年五十八岁。

罕之当初背叛梁朝投奔晋朝,晋王李克用让他守泽州。罕之把儿子罕颀留在晋王身边陪着李存勖玩,关系非常亲密。后来罕之又背叛晋朝投奔梁朝,晋王很生气,想杀掉罕颀,但是李存勖送给他一匹好马,让他逃到梁朝去。梁太祖得到罕颀父子非常高兴,让他和朱友伦一起带兵保护昭宗。所以罕颀在梁太祖朱温当政的时候,一直掌管禁军。后来朱友贞杀了朱友珪,罕颀参与了这次谋反,被任命为右羽林统军、澶州刺史。他在后唐时期,先后担任卫州、衍州刺史,最后升迁到右领军卫上将军。天福年间去世,享年七十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孟方立,是河北邢州平乡人。年轻时当兵,因为勇敢有力被提升为队长。唐朝广明年间,潞州节度使高浔攻打诸葛爽在河阳,派孟方立带兵从天井关当先锋。结果高浔被他的部将刘广打败,刘广后来也被乱军杀了。孟方立听到战乱的消息,就带兵从天井关进入潞州,占据了潞州。唐朝朝廷就让他当了昭义军节度使。昭义军管辖着泽州、潞州、邢州、洺州、磁州五个州,治所就在潞州。

孟方立觉得潞州虽然地势险要,百姓也强悍,但是自从刘积以来,潞州就经常更换主帅,而且他自己是邢州人,所以就把军队迁到了邢州。潞州百姓对孟方立迁都这件事非常不满,于是就把泽州和潞州献给了后梁。后梁派李克修为泽潞节度使,孟方立就只管邢州、洺州、磁州三州,仍然自称昭义军节度使。

后梁多次派李存孝等将领带兵去窥探山东,三州的人民被掠夺殆尽,土地荒芜千里,好几年都没人耕种了。孟方立孤城坚守,向梁朝求救,但是梁朝当时正在跟兖州、郓州作战,没法救援他。文德元年,孟方立向王镕求兵攻打后梁,王镕答应了。孟方立就派他的将领奚忠信攻打后梁的辽州,但是王镕后来又找借口没出兵。军队失约了,奚忠信大败,后梁军队乘胜追击。

孟方立有个将领叫石元佐,很会打仗也很聪明,孟方立很信任他。奚忠信战败后,石元佐被后梁将领安金俊俘虏了。安金俊很好地对待他,问他攻打邢州的计策。石元佐说:“孟方立善于防守,邢州城池坚固,如果直接攻打,肯定不会成功。应该先攻打磁州,孟方立一定会来救援,到时候就可以打败他。”安金俊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军队驻扎在滏水西边,孟方立果然带兵来救,结果被安金俊打败,逃回邢州,紧闭城门不再出战。城外没有援兵,城里粮食也快吃光了。孟方立晚上巡城,叫喊守城士兵,但是士兵们都没回应。孟方立知道大势已去,就回家喝毒酒自杀了。

军队里的人让迁的弟弟,洺州刺史迁担任留后,然后向梁朝求救。梁太祖派王虔裕带着三百骑兵去帮助迁防守,结果迁竟然把王虔裕抓了,投降了晋朝。晋朝把迁的家族迁到了太原,任命他为汾州刺史,后来又让他当了泽潞节度使。天复元年,梁朝派氏叔琮攻打晋朝,打到天井关,迁又开门投降了,还带路让梁军去攻打太原,可惜没攻下来。叔琮的军队撤兵经过潞州的时候,把迁带回了梁朝。梁太祖很讨厌他反复无常,把他杀了。

王珂是河中人。他叔父王重荣,用河中兵打败了黄巢,对唐朝立了大功,被封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没有儿子,就把他哥哥王重简的儿子王珂过继给他当儿子。王重荣死了,弟弟王重盈继位,王重盈也死了,军队里就拥立王珂,说他是王重荣的儿子。王重盈的儿子,陕州节度使王珙和绛州刺史王瑶,跟王珂争夺继承权,王珙、王瑶写信给梁太祖,说王珂原来是王氏家的家奴,小名叫忠儿,不应该继承爵位。王珂也向晋朝求救,晋朝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朝廷,唐昭宗因为跟晋朝的关系,答应了王珂的请求。而王珙、王瑶也向西边联系王行瑜、韩建、李茂贞寻求帮助,王行瑜等人一起上奏章反对,唐昭宗回复说王重荣对唐朝和晋朝都有大功,已经答应王珂了,不能改变。王行瑜等人很生气,带兵攻打京城,杀了宰相李磎等人就走了。王珙、王瑶联合起来攻打王珂,王珂向晋朝求救,晋朝的军队西征讨伐三镇,一路打到绛州,杀了王瑶继续前进,到了渭水北岸,打败了王行瑜。唐昭宗最终任命王珂为河中节度使。晋朝把公主嫁给了他,还派李嗣昭带兵帮助王珂攻打王珙。王珙这个人很残暴,曾经把人砍了头扔到自己面前,还笑着谈笑自若,手下人都很害怕他。他的偏将李璠趁王珙战败的时候,杀了王珙,自己称了留后。

那个时候,梁朝已经平定了镇州和定州,正准备把军队调往西边。结果,唐昭宗被刘季述废掉了,京城乱成一锅粥。崔胤偷偷地派人叫梁朝出兵西进。梁太祖听说河中节度使王珂还在河中,担心他会成为后患,就找到张存敬和侯言,给了他们一根粗绳子,说:“帮我把他绑起来带回来!”

张存敬他们带兵从含山出发,攻破了晋州和绛州,派何絪带兵驻守在那里,切断了晋王的援军。张存敬包围了河中,王珂向晋王求救,但因为何絪的军队阻挡,晋王没办法出兵。王珂没办法了,就派他的妻子给晋王写信说:“敌人的势力这么强大,我们明天就要向梁朝要饭吃了!您怎么能忍心见死不救呢?”晋王回信说:“梁军挡住了去路,我们兵力悬殊,如果去救他,晋州和河中都会完蛋,不如让他自己投降朝廷吧。”

王珂又给李茂贞写信说:“天子刚恢复政权,下令藩镇之间不要互相攻打,要安定朝廷。现在朱温(梁太祖)违背约定来攻打我,他的势力不会只停留在河中;如果河中明天就丢了,西北各镇就不是你们能守得住的了!希望你们华州出兵潼关,一起对抗梁军。”李茂贞没理他。王珂实在没办法了,就在河边造船,准备逃回京城。

王珂晚上登上城楼,告诉守城的士兵,但是守城的士兵都不理他。他的牙将刘训半夜跑到王珂的卧室报告情况,王珂呵斥他说:“你想造反吗?”刘训脱掉衣服,自己用绳子把自己捆起来,说:“将军您要是不相信我,请先砍掉我的胳膊!”王珂说:“情况紧急!怎么办?”刘训说:“将军您要是带着家人半夜渡河,大家都会抢着上船,一个人要是起了坏心思,大事就完了。不如等到天亮,跟军队说明情况,愿意跟着您的,还能有一半人。不然,就先跟梁军谈谈条件,拖延时间,再慢慢想办法。”王珂觉得刘训说得有道理。

梁太祖朱温当初从同州归降唐朝,就非常倚重张重荣,因为朱温的母亲王氏是张重荣的姐姐,所以张重荣就成了朱温的舅舅。后来张重荣的儿子张珂登上城楼,喊话给唐将李存敬说:“我和梁王家世有旧,你们军队应该后撤,等梁王来了,我再听从他的命令。”李存敬于是就撤兵了,并派人快马加鞭地去洛阳报告朱温。朱温到达河中府后,先去了城东,在张重荣的墓前痛哭了一场,然后才进城。张珂想带着绳子捆绑自己,牵着羊去见朱温,表示臣服。但朱温说:“太师(张重荣)的恩情我什么时候才能忘记啊?你要是用亡国之礼来见我,太师在天之灵会怎么看我呢?”于是张珂在路上迎接朱温,两人握着手,互相叹息,然后朱温就把张珂迁到了汴州。

因为张珂是朱温的女婿,朱温又怀疑他对自己不忠诚,就让他西入朝觐。张珂走到华州的时候,朱温派人把他杀在了驿馆里。张重盈的儿子张瓒,在朱温已经抓到张珂,并且自己担任河中节度使后,被朱温任命为官吏。张瓒后来事奉后梁,官至诸卫大将军、泰宁、镇国军节度使。后梁末帝时期,他担任开封尹。贞明五年,他代替贺瑰担任北面行营招讨使。那时晋军已经攻下了德胜,张瓒从黎阳渡过黄河攻打澶州,但没攻下来,就退兵驻扎在杨村,扼守黄河上游,和晋军对峙了一年多,大小打了上百仗,但张瓒始终没有取得什么战功。后梁末帝就派戴思远代替了他,张瓒又重新担任开封尹。

后来,后唐庄宗李存勖从郓州进入京城,后梁末帝听说唐兵就要到了,整天哭哭啼啼,不知道怎么办,拿着国家的宝物,指着宫殿对张瓒说:“能不能保住这些,就全靠你的计策了!”唐兵已经过了宛朐,张瓒率领城里的百姓登上城墙抵抗。唐兵攻打封丘门,张瓒打开城门投降,伏地请死。庄宗李存勖把他扶起来说:“我和你家有世交的婚姻关系,但是做臣子的各自为其主公效力,这有什么罪呢!”于是继续让他担任开封尹,后来又提升他为宣武军节度使。不久,以前的后梁臣子赵岩、张汉杰等人相继被杀,张瓒忧虑过度而死,追赠太子太师。

赵犨,祖上是青州人,世代都是陈州的牙将。赵犨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在路上玩,他总是指挥大家像个小将军一样,就连大孩子都听他的。他爸爸赵叔文看到这一幕,很惊讶地说:“咱们家要出个厉害人物了,就是这孩子!”赵犨长大后,擅长弓箭和剑术,为人勇敢果断,讲义气。刺史听说他很有本事,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做事。后来,赵犨一路升迁,当上了忠武军马步军都虞候。

王仙芝造反,攻占了汝州,眼看就要打到东都来了,赵犨带兵打败了他,王仙芝只好往南逃跑了。没多久,黄巢又起兵造反,很多州县都落入了黄巢手里。陈州有好几百个英雄好汉,一起找到忠武军,请求让赵犨当刺史来保护大家,忠武军就上奏朝廷,让赵犨做了陈州刺史。后来黄巢攻陷了长安,赵犨跟手下将领们说:“照我看,如果黄巢不被长安的老百姓干掉,他一定会带着军队往东跑,咱们陈州正好在他的必经之路上!”于是,赵犨加固城池,做好防御准备,把城周围六十里以内的人都迁到城里来,还挑选精壮的年轻人,给他们配上武器装备,并让自己的弟弟赵昶和赵珝当将军。

黄巢战败后果然往东逃窜,先派孟楷去占领项城,赵昶带兵打败了孟楷,把他抓了回来。黄巢随后赶到,听说孟楷被抓了,气得暴跳如雷。

后来秦宗权带着蔡州投靠了黄巢,黄巢势力变得非常强大,就带着全部兵力包围了陈州,还用石磨磨粮食,甚至把人肉做成食物吃。陈州百姓都害怕了,赵犨对大家说:“我家祖上三代都是陈州的将领,我一定能保住陈州!你们这些男儿,应该在生死之间求生存,建立功业,说不定还能因此名垂青史呢!”陈州百姓听了都士气高涨。黄巢在城北三里扎营,起宫殿,设百官,囤积粮草,想长期围困陈州,他的军队号称有二十万人。陈州以前有几百架巨型弩,都坏掉了,后来的弩工都不认识这东西了。赵珝想办法修理这些巨弩,弩箭射程能达到五百步,人马都能射穿,所以黄巢不敢靠近。

黄巢围城三百天,赵犨的粮食快吃完了,就向梁朝求救。梁太祖和李克用亲自带兵来支援陈州,在西华打败了黄巢的将领黄邺。西华有很多粮食,黄巢一直依靠这些粮食供应军队,黄邺战败后,黄巢只好解围撤兵了。

朱温攻打陈州的时候,陈州刺史陈犨兄弟俩特别恭敬地去迎接他,那场面,真是马首前叩拜,毕恭毕敬。不过陈犨心里明白,朱温这小子将来肯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就先低头做小伏低,这是他给自己留后路的策略。 他利用朱温曾经帮助过他的恩情,为朱温修建了生祠,每天早晚都去拜祭。 他还把自己的儿子陈岩嫁给了朱温的女儿,也就是长乐公主。

黄巢起义失败后,秦宗权又来祸害淮西地区,攻占了二十多个州,而陈州离蔡州最近,陈犨兄弟俩拼死抵抗,愣是没让秦宗权攻下来。后来黄巢和秦宗权都死了,唐昭宗封陈州为忠武军,任命陈犨为节度使。可惜陈犨这时已经病了,就把官位让给了弟弟陈昶,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

陈昶上任后,正赶上刚刚平息了大乱,他就抓紧时间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对朱温更是忠心耿耿,鞍前马后地伺候着。朱温的军队四处征战,陈昶总是及时提供粮草军需,从没懈怠过。陈昶死后,他的弟弟陈珝继任。

陈珝这个人还算有点文化,他学习邓艾的治水方法,疏通了翟王陂,用来灌溉农田。陈犨兄弟在陈州当官二十多年,陈州的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们。后来朱温打败了韩建,占领了同州和华州,就把陈珝调到同州当留后。 等朱温篡唐后,陈珝被任命为右金吾卫上将军。一年多以后,因为生病,陈珝辞官回家,最后在家中去世,陈州百姓为了悼念他,竟然还罢市停业了呢!

陈犨的次子陈岩,在朱温的儿子朱友贞当皇帝的时候,当上了户部尚书和租庸使,跟张汉杰、张汉伦兄弟俩一起在朝中掌权。朱温父子靠着残暴杀戮起家,而朱友贞这个人却特别温和恭谨,只不过有点傻,因为他跟张汉杰是亲家,而陈岩又是张汉杰的女婿,所以朱友贞特别信任他们。朝中大臣和老将们都恨得牙痒痒,可朱友贞就是不明白,最后导致了梁朝的灭亡。

一开始,朱友珪杀死了朱温自立为帝,把朱友贞安排到东都当留守。陈岩到了东都,朱友贞就跟他喝酒,诚恳地向他倾诉自己的苦衷。陈岩就帮朱友贞想办法,派人去请杨师厚带兵起义。陈岩回到西都后,和袁象先一起用禁军杀了朱友珪,夺回了传国玉玺,交给朱友贞。

梁末帝登基后,朱温觉得自己对梁朝有功劳,又娶了公主,听说唐朝驸马杜悰官至将相,生活非常奢侈,心里很不服气。于是他就霸占了天下最好的田地和豪宅,狠敲商人的竹杠,他家门口每天都像集市一样热闹,收上来的赋税,有一半都进了他的私库,他每天的吃喝都要花掉上万钱。

那时候,魏州的牙兵很骄横,经常闹事,罗绍威把他们都杀掉了。梁太祖死了以后,杨师厚赶走了罗氏家族,占据了魏州,又重新设立了两千牙兵,末帝为此很担心。杨师厚死后,朱温跟租庸判官邵赞商量说:“魏州是唐朝的心腹大患,一百多年了,从先帝的时候就开始恨罗绍威,因为他先恭敬后傲慢。现在先帝刚死,杨师厚又让陛下操心,原因就是魏州地广人多,兵力雄厚。陛下现在不趁机控制住魏州,以后谁知道会不会有人效仿杨师厚呢?不如把相州、魏州分成两镇,这样就不用担心北方了。”末帝觉得有道理,就把相州、澶州、卫州分出来,设立了昭德军。结果牙兵造反,魏博投降了后晋,梁朝因此彻底失去了河北地区。

当时,梁朝将领刘鄩等人跟后晋庄宗在澶州、魏州之间作战,屡战屡败。朱温说:“古代的帝王都要到郊外祭祀天地,陛下即位到现在还没祭天,有人说朝廷没有威慑住藩镇,这样怎么能震慑天下呢?现在虽然河北丢了,但天下还算太平,我希望陛下能下决心举行祭天大典。” 敬翔觉得不行,说:“现在国库空虚,百姓被压榨得供养军队,如果要举行祭天大典,那肯定要大赏赐;这是为了虚名而承担实际损失啊!” 末帝不听劝,准备乘坐皇家仪仗去西京祭天,结果庄宗攻下了杨州和刘州,有人说:“晋军已经进入东都了!”有人说:“晋军已经控制了汜水!”还有人说:“晋军已经攻下了郓州和濮州了!”京城刮起了大风,树木都被刮倒了,末帝非常害怕,大臣们互相看着,都哭了起来,末帝只好返回东都,祭天的事最终没有实现。

张文礼那家伙杀了王镕后,派人告诉梁王说:“我已经把契丹人请来了,您要是能派一万人马从德州、棣州出兵,晋军肯定就累垮了!”敬翔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是朱温的两个心腹,朱友岩和张汉杰都觉得不行,这事儿就搁下了。后来,朱温罢免了王彦章,启用段凝,都是朱友岩出的主意。

后梁快完蛋了,庄宗的军队就要打到汴州了,梁末帝吓得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跑到建国楼上问大臣们主意。有人说:“晋军是孤军深入,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就算他们打进汴州,也守不住。咱们应该赶紧逃到洛阳去,保存实力,然后号召全国的军队,慢慢再图谋对付他们,胜负还很难说呢!”末帝还在犹豫,朱友岩说:“现在这情况,你要是下了这楼,还有谁能保证你的安全呢!”结果,末帝就死在了楼上。

朱友岩当权的时候,许州刺史温韬特别巴结他。朱友岩就对身边的人说:“我一直对温韬挺好的,现在情况紧急,我去投奔他,他肯定不会因为我对他有利而害我。”结果他跑去投奔温韬,温韬直接把他杀了,把脑袋献给了庄宗。庄宗灭了梁朝后,朱友岩以前的朋友段凝奏请处死朱友岩全家,结果朱友岩一家都被灭族了。

唉,这祸福的道理,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君子和小人的祸福可是大不一样啊!老子说过:“祸是福的依附,福是祸的隐藏。”后世所有谈论祸福的人,都把老子的这句话当成至理名言。 做好事就一定会得到好报,哪来的祸事?做坏事就一定会受到惩罚,哪来的福气?只有君子,即使遭遇不幸,也未必不是一种福气;小人即使追求所谓的福气,也往往会招来祸患,这是自然规律啊! 一开始,朱友犨凭借他的先见之明,和梁太祖搞好关系,他的子孙后代也因此享尽荣华富贵,他自以为找到了靠山,却没想到最后竟然和梁朝一起灭亡了!朱友犨在梁朝寻求的福气,其实就是老子说的那种福气,可不是君子追求的福气,真是让人不得不警惕啊!

冯行袭,字正臣,是湖北均州人。唐朝快完蛋的时候,山南有个土匪头子叫孙喜,带着一千多人马去打均州刺史吕烨,吕烨打不过他。冯行袭当时是均州的军官,就偷偷挑了一些勇士藏在江南岸边,自己只乘一艘小船,故意逆流而上,去见孙喜,跟他说:“老百姓听说您来了,都想投降了。但是,他们知道您人多,怕被抢被杀,会很害怕,所以建议您把部队留在江北,只带几个心腹跟我走,我来给您带路,安抚一下老百姓,这样事情就能顺利解决了。”孙喜觉得挺有道理,就把部队留在江北,只跟冯行袭渡过了江。等军官们去拜见孙喜的时候,冯行袭突然袭击,把孙喜砍死了,埋伏的兵马一起冲出来,把孙喜的随从全部杀光。江北的那些兵,听说孙喜死了,都逃跑了。山南节度使刘巨容就上奏朝廷,让冯行袭当均州刺史。

那时候,唐僖宗在四川,各地的节度使向朝廷进贡都要经过山南,很多土匪都躲在州西面的长山上抢劫,冯行袭把这些土匪都打败了。洋州刺史葛佐请冯行袭当行军司马,派他带兵驻守谷口,负责维护秦蜀之间的道路畅通,冯行袭因此出了名。后来李茂贞兼任山南节度使,派他儿子李继臻去守金州,冯行袭把李继臻赶走,自己占领了金州。唐昭宗就下令把金州改名叫戎昭军,任命冯行袭为节度使。唐昭宗在岐州的时候,梁太祖朱温带兵西进,唐朝的中尉韩全诲派宦官郄文晏等人去江淮地区征兵,想抵抗朱温,冯行袭这时候已经投靠了朱温,就把郄文晏等人全部杀掉了。后来梁太祖攻打赵匡凝在襄阳,冯行袭派他儿子冯勖带水军去支援均州和房州,因为有功,冯行袭被升迁为匡国军节度使。冯行袭这个人很严厉,不太讲情面,但他走到哪儿都特别走运,他管辖的地方要是闹旱灾蝗灾,就会有鸟来吃蝗虫,要是歉收,田里还会自己长出谷子来。唐朝衰败的时候,他看出来梁朝一定会兴盛,就特别卖力地投靠朱温,最后官做到司空,封长乐郡王,死后追赠太傅,谥号忠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