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昂是青州临淄人。家里藏书好几千卷,他喜欢接待各地的读书人,不管远近,很多人都在石昂那儿学习,在他家吃饭的甚至有几年时间都不走的,石昂从来没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但他自己却不想做官。节度使符习高基行召他去做临淄县令。符习进京后,监军杨彦朗负责留守后方,石昂因为公事去府上拜见,因为杨彦朗的名字有个“石”字,下属就建议把石昂的姓氏改成“右”。石昂走到庭院里,就抬头责问杨彦朗:“内侍怎么能因为私事而妨碍公事!我姓‘石’,不是‘右’!”杨彦朗大发雷霆,甩袖而去,石昂也立刻走了出去。他辞官回到家里,跟儿子说:“我本来就不想在乱世做官,结果还被宦官羞辱,你们子孙要以此为戒!”
石昂的父亲也很爱学习,一辈子不喜欢那些虚浮的言辞。父亲去世后,石昂在灵柩前诵读《尚书》,说:“这是我父亲生前最想听到的。”他还禁止家里人用佛事来玷污先人。晋高祖的时候,朝廷下诏在全国寻找孝悌之人,户部尚书王权、宗正卿石光赞、国子祭酒田敏、兵部侍郎王延等人一起上奏,说石昂的品行符合诏令的要求。朝廷召石昂到京城,在便殿召见他,任命他为宗正丞,后来又升迁为少卿。等到晋出帝即位,晋朝的政事一天天败坏,石昂多次上书极力劝谏,但皇帝不听,他就称病回到家乡,寿终正寝。石昂去世后,晋朝就大乱了。
程福赟,不知道他是什么家族出身。为人沉稳少言,但很有胆量。年轻时当兵,凭借战功一步步升迁到洺州团练使。晋出帝时,担任奉国右厢都指挥使。开运年间,契丹入侵,出帝北上征讨,奉国军的士兵趁夜里放火烧营,想借此造反。程福赟亲自救火,结果受伤了,火灭了,叛乱也没发生。程福赟认为契丹大军很快就要到了,皇帝还在军中,京城空虚,不应该因为这点小事动摇军心,于是隐瞒了这件事没有上报。有个叫李殷的军将,官职比程福赟低,想取而代之,就诬告程福赟和叛乱者同谋,不然为什么不上报?出帝把程福赟下狱,大家都觉得他是冤枉的,但他始终没有为自己辩解,最后被杀害了。
话说,李自伦,是深州人。天福四年正月,户部尚书上奏说:“深州司功参军李自伦,祖孙六代同住一个家,符合朝廷规定的标准。按照规定,要表彰孝义人家,必须先调查核实,对孝顺人家,要给予终身优待,对义门人家,还要额外进行表彰。我们查实了当地乡老程言等人的证词,证明自伦的高祖训,训生粲,粲生则,则生忠,忠生自伦,自伦生光厚,六代人同住一个家,没有虚报。”皇上就下令把李自伦居住的飞凫乡改名为孝义乡,匡圣里改名为仁和里,并且按照规定表彰他们的家门。
九月丙子日,户部又上奏说:“以前登州的义门王仲昭,祖孙六代同住一个家,表彰他的时候,有听事、走廊,前面有屏风,大门上竖着乌头(一种装饰物),门高一丈二尺,乌头两根柱子顶端用瓦桶装饰,在乌头南边三丈七尺处筑了两个阙楼,高各一丈,阙楼两边种着槐树和柳树,相距十五步,请问这次也这么做吗?”皇上说:“这是以前的做法,现在的规定里没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占地大小,把大门建高一些,门上安上插销,左右两边建起高台,高一丈二尺,宽窄要方正合适,用白色泥土砌墙,四个角刷成红色,让那些不孝不义的人看见了,能够改正错误,改过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