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遇,是河北正定人。这人啊,又勇猛又有力气,留着络腮胡子,箭法还特别好。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唐明宗打仗,后来当上了武胜军节度使。可他当官特别狠,就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手底下的人很多都辞职跑了,就怕被他整。
等到晋高祖当皇帝的时候,皇甫遇又先后在义武、昭义、建雄、河阳四个地方当镇守使,最后被调到神武军当个统军。后来契丹人来打仗,攻陷了贝州,皇帝就派高行周当北面行营都部署,皇甫遇当马军右厢排阵使。那时候,青州的杨光远造反了,皇帝就派李守贞和皇甫遇带兵去守郓州。
他们到了马家渡,正好碰上契丹人要渡河去帮杨光远,皇甫遇他们就打败了契丹军。因为立了功,皇甫遇就被封为义成军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
开运二年,契丹人来犯,打到了西山。他们派先锋赵延寿包围镇州,杜重威吓得不敢出战。赵延寿就带兵四处抢掠,攻破了栾城、柏乡等九个县,一直打到了邢州。
那时候正好是年底,后唐出帝和大臣们喝酒喝多了,都病倒了,没办法带兵出征,只好派北面行营都监张从恩,带着马全节、安审琦和皇甫遇等人去抵挡契丹军。张从恩他们到了相州,在安阳河南边扎营,然后派皇甫遇和慕容彦超带着几千骑兵去侦察敌情。
皇甫遇过了漳河,碰上了几万契丹兵,就和他们打了十多里地,一直打到榆林,被契丹兵包围了。皇甫遇的马中箭倒下了,他赶紧抢了仆人杜知敏的马继续作战。杜知敏被契丹人抓了,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杜知敏是个义士,咱们不能丢下他!”说完,他和慕容彦超就一起冲进敌阵,把杜知敏救了回来。
契丹兵和皇甫遇从中午打到下午,一会儿停一会儿又打,还不断增兵,气势很猛。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现在这情况,要么打要么跑,打还有活路,跑的话就死定了。既然要死,那就拼死一战,也算对得起国家了!”
张从恩和其他将领见皇甫遇这么久都没消息,都以为他已经被俘了。这时,突然来了个骑兵报信,说皇甫遇被包围了。安审琦立刻带兵去救援,张从恩却怀疑这是假消息,不想去。安审琦说:“胜败在天,我们应该一起承担责任,就算契丹人没打过来,我们要是丢了皇甫遇,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说完,他就带兵过了河,其他军队也都跟着往北去,和契丹军对峙了十多里。契丹人看到援军来了,就撤兵了。皇甫遇和安审琦他们收兵南下,契丹人也全部北撤。
当时契丹兵已经深入敌境,人困马乏,他们撤退的时候,其他将领都没追上去,只有张从恩带着皇甫遇他们退守黎阳,契丹军这才得以顺利逃脱。
话说三年冬天,朝廷任命杜重威当了都招讨使,而皇甫遇呢,当时是马军右厢都指挥使,驻扎在中渡。这杜重威早就偷偷摸摸地跟契丹人勾结好了,还埋伏了兵马在帐篷里。他把各位将领都叫来,一起坐着,然后突然宣布要投降契丹。皇甫遇和其他将领当时都傻眼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杜重威直接把投降的文书拿了出来,皇甫遇他们一个个低头,乖乖地在上面签了字。杜重威一声令下,大家就卸下武器,投降了。契丹人派皇甫遇和张彦泽先去京城报信。皇甫遇走到平棘的时候,就自杀了。
唉,梁朝灭亡的时候,敬翔死了,却没做到死节;晋朝灭亡的时候,皇甫遇死了,也没能为国捐躯,我真是感慨万千啊!梁朝篡唐,敬翔出了不少坏主意,他儿子帮着父亲杀害了爷爷,这能算人吗?他竟然没被砍头,真是侥幸逃过一死。当时晋军投降契丹,士兵们一开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等要卸甲投降的时候,哭声震天,他们哪里是真心想投降啊!如果皇甫遇当时能奋起反抗,当场杀了杜重威,就算最后还是难逃一死,那也死得其所了,他的义气和英勇岂不令人敬佩?可他却低头听命,跟着大家一起亡国了,死了也无法赎罪,这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君子对待人,要么宽容谅解,要么严格要求。宽容,就能让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严格要求很难做到,正因为难,所以才可贵。但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宽容,什么时候该严格要求,这难道不也很难吗?
安彦威,字国俊,是山西代州崞县人。年轻的时候当兵,跟着唐明宗。安彦威箭法特别好,也懂一些军事策略。唐明宗镇守天平、宣武、成德这几个地方的时候,就经常带着安彦威当副将,因为他为人谨慎可靠,很受唐明宗信任。
后来唐明宗当了皇帝,他的儿子李从荣镇守邺城,安彦威就当了他的保镖头子,叫护圣指挥使。李从荣后来管着朝廷的军队,安彦威的地位也升了,当上了捧圣指挥使,还当上了宁国军节度使,那是相当厉害的官儿了。 等晋高祖当了皇帝,就让安彦威当北京留守,后来又调到归德去镇守。那时候黄河在滑州决堤了,皇帝就派安彦威去堵,安彦威还自己掏钱雇人修堤坝。
后来他又升官了,当上了西京留守。那几年闹饥荒,安彦威就拿钱粮救济灾民,那些犯了法的人,他也多加宽容,老百姓都特别感激他,舍不得离开他。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悲痛过度,都超过了礼仪规定的标准。
后来皇帝跟契丹人撕毁了盟约,就让安彦威当北面行营副都统,安彦威还把自己家里的钱都拿出来支援军队。可惜的是,他后来生病死在了京城。
安彦威和安太妃是同宗,皇帝把他当成舅舅一样看待,但是安彦威从来没利用过这层关系。他死后,安太妃亲自去哭丧,大家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亲戚,当时的人都更佩服他为人谨慎。
李琼,是沧州饶安县人。年轻的时候当骑兵将领,跟后来的晋高祖石敬瑭一起,在唐明宗手下当差。
公元924年,契丹人入侵边境,唐明宗带兵到涿州,跟契丹人打仗,结果打输了。其他的将领都各自逃跑了,只有晋高祖一个人还在拼命战斗,契丹军队逐渐合围,把他围困住了。李琼拉住晋高祖的衣服,和他一起逃跑,跑到刘李河的时候,追兵就要追上了。李琼先游过河到了南岸,晋高祖到了河中央,马匹也累倒了,李琼用长矛把他拉出来,又把自己的马让给晋高祖骑,自己步行保护他,跑了十多里路,才得以脱险。
后来唐明宗在魏州发生兵变,南下逃亡,李琼带着三百骑兵,跟随晋高祖先赶到汴州。晋高祖当上保义军节度使后,任命李琼为牙队指挥使。晋高祖建立后晋后,封李琼为护圣都虞候,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但是并没有给他官爵,李琼心里也挺不痛快的。过了很久,才被任命为宰相,兼任中二州刺史。
到了后晋出帝的时候,李琼被任命为棣州刺史。后来杨光远叛乱,写信招降李琼,李琼拒绝了他。之后,李琼升迁为洺州团练使,又担任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后晋灭亡后,契丹军队攻入京城,契丹人任命李琼为威州刺史。李琼在前往郑州的途中,遭遇强盗被杀害了。
刘景岩是延州人,家里本来就很有钱,靠着钱财结交了很多达官贵人。他曾经给高万金当过部下,后来当上了丹州刺史。晋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后唐的废帝下令征兵,七户人家出一个人当义兵。延州节度使杨汉章正要带乡民去京城,临走前,刘景岩派人煽动义兵造反,结果义兵杀了杨汉章,拥立刘景岩当了留后。晋高祖登基后,马上任命刘景岩为节度使。
刘景岩有个幕僚叫熊皦,这个人很聪明,暗中观察刘景岩,觉得他骄横跋扈,难以驾驭,担心他会生出异心,就想用好处来迷惑他。于是熊皦就对刘景岩说,边疆地区不能长久安定,给他出谋划策,说邠州和泾州有很多好田地,收益能翻倍,建议他多买田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刘景岩信以为真,一年多后,果然赚了很多钱。后来,刘景岩派熊皦去京城办事,熊皦趁机上奏说:“刘景岩不应该待在边疆,应该把他调到内地去。”于是,刘景岩被调到邠州,熊皦则升官做了补阙。没过多久,刘景岩又被调到保义,不久又调到武胜。
这时,刘景岩才明白熊皦是在算计他,于是就诬告熊皦私藏了他的玉带,熊皦因此被贬到商州上津当县令。熊皦害怕刘景岩会加害他,就逃跑了,躲进了深山。开运三年,刘景岩被免去武胜的职务,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住在华州。契丹人入侵京城,朝廷派周密镇守延州,刘景岩这才回到家乡。可是延州百姓赶走了周密,拥立高允权为首领,而高允权的妻子刘氏,正是刘景岩的孙女。
刘景岩家里田产房屋很多,家奴众多,非常富有;党项族的一些豪强也住在延州附近,势力也很强大,刘景岩和他们来往密切。高允权对此很担心。每逢年节,高允权的妻子都要回娘家探望,刘景岩就对她说:“高允权只不过是个县令,却能控制整个州,他能保得住吗?”高允权非常讨厌刘景岩,但又贪图他的田产房屋,于是就诬陷刘景岩谋反,把他杀了,刘景岩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长子刘行琮,是德州刺史,后来被罢官留在京城,也被高允权杀害了。他的次子刘行谦,是高允权岳父,因为高允权上奏说他不是刘景岩的儿子,所以才免于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