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旻,是汉高祖他奶奶的弟弟。一开始叫刘崇,长得特帅,又浓又密的胡子,眼睛还是重瞳子呢!年轻的时候挺不靠谱的,特别爱喝酒赌博,还曾经因为犯事儿被刺了字当过兵。后来汉高祖当了晋朝的河东节度使,就把他提拔成都指挥使。高祖当皇帝后,又让他当了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儿越做越大。到了隐帝当政的时候,更是官至中书令。

隐帝年纪小,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大臣手里。当时周太祖是枢密使,刚平定了三场叛乱,立了大功,可是他和刘旻关系一直不好,刘旻心里挺不安的,就对他的判官郑珙说:“皇帝年纪小,权力都在那些权臣手里,我和郭威(周太祖)又不对付,这形势,你说咋整?”郑珙说:“汉朝的政局要乱了!晋阳的兵力雄踞天下,地势又险要,十个州的赋税足够自给自足。您是皇室宗亲,现在不赶紧想办法,以后肯定要被别人控制!”刘旻说:“你说的,正合我意!”于是他停止向朝廷上缴赋税,开始招揽英雄豪杰,还把老百姓登记造册,扩充兵力。三年后,周太祖起兵建立后魏,隐帝被杀,刘旻就开始琢磨着起兵造反了。

周太祖从魏国过来的时候,造反的事实已经很清楚了,但是汉朝的大臣们没马上拥戴他,所以他也不敢立刻称帝。于是他就跟汉朝的太后说明情况,说要立刘旻的儿子刘赟为汉朝的继承人,还派宰相冯道去徐州迎接刘赟。当时大家都知道周太祖这根本不是真心实意,只有刘旻高兴地说:“我儿子当皇帝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于是就停兵,派人去京城。周太祖年轻的时候很穷,脖子上还刺了只飞雀的图案,所以大家都叫他“郭雀儿”。

周太祖见到刘旻派来的使者,就把立刘赟当皇帝的意图详细地解释了一遍,还指着自己脖子上的刺青给使者看,说:“自古以来哪有带刺青的皇帝?希望您别怀疑我。”刘旻很高兴,更加相信周太祖了。太原少尹李骧说:“郭公起兵造反,他不可能做汉朝的臣子,肯定不会为刘氏家族留下后代。”于是劝刘旻带兵去太行山,控制孟津,等待时机,这样刘赟才能顺利登基,刘赟登基后,再撤兵就行了。刘旻大骂道:“骧你这个腐儒,想离间我和我儿子!”下令把李骧拖出去斩了。李骧临死前叹息说:“我为傻子出主意,死是应该的!但是我妻子有病,不能让她一个人活下去,我想和她一起死。”刘旻听说后,立刻把李骧的妻子也拉到集市上杀了,把这件事告诉汉朝朝廷,表明自己没有二心。

后来周太祖果然取代了汉朝,把刘赟降封为湘阴公。刘旻派牙将李鋋给周太祖送去书信,请求把刘赟接回太原,但是刘赟已经死了。刘旻悲痛地哭泣,为李骧修建了祠堂,每年都祭祀他。

公元951年正月,正月戊寅日,(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后)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在太原登基称帝。他立自己的儿子石承钧当太原尹(太原市长),任命郑珙和赵华为宰相,陈光裕为宣徽使(相当于国防部长),还派李鋋去契丹当秘密使者。

契丹的永康王兀欲想和石重贵结成父子之国的关系。石重贵就派宰相郑珙给兀欲写信,自称是侄子,把兀欲当作叔叔来尊敬。兀欲则派燕王述轧和政事令高勋送来册封,尊石重贵为“大汉神武皇帝”,并册封他的妻子为皇后。兀欲这个人性格豪爽,汉朝的使者到了之后,他就用酒肉来招待,郑珙本来就有病,兀欲还硬要他喝酒,结果郑珙一夜之间就醉死了。尽管如此,兀欲听说石重贵自立为帝,觉得中原地区正乱成一锅粥,于是派他的大臣述轧和高勋送来礼物——一匹珍贵的黄骝马、九条龙纹十二颗稻穗的玉带作为回礼。

后来,兀欲被述轧杀害,述律平继位。石重贵就派枢密直学士王得中去契丹跟述律平求兵,想借兵攻打后周。述律平派萧禹厥率领五万大军支援石重贵。石重贵出兵攻打晋州,结果被王峻打败了。那一年冬天特别冷,石重贵的军队冻饿得厉害,死了逃散了一大半。第二年,他又攻打府州,又被折德扆打败,折德扆趁机夺取了岢岚军。

后周太祖柴荣死了,石重贵一听这个消息可高兴坏了,赶紧派使者去契丹求援。契丹派杨衮率领一万铁骑,以及奚族等各部五六万人马(对外宣称十万人)去帮助石重贵。石重贵任命张元徽为先锋,自己率领三万骑兵攻打潞州。潞州刺史李筠派穆令钧率领三千步骑兵在太平驿阻击张元徽,结果被张元徽打败了,潞州被围困了起来。

话说当时,宋世宗刚登基,觉得契丹国主耶律璟刚经历丧事,新皇帝刚刚继位,肯定不会出兵,所以打算亲自带兵打他个措手不及。结果宰相冯道等人极力劝阻,说这不行啊!但世宗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了,非要打不可。

显德元年三月,世宗亲征,到了甲午日,两军在高平交战。宋军这边,李重进、白重赞统领左翼,樊爱能、何徽统领右翼,向训、史彦超在中军,张永德率领禁军保护皇帝。契丹那边也摆开了三路阵型,张元徽在东翼,杨衮在西翼,耶律璟自己居中指挥。杨衮看着宋军,对耶律璟说:“这可是强敌啊,不能轻举妄动!”耶律璟一听,捋着胡子就说:“机会稍纵即逝,别废话!”杨衮一听这话,气得扭头就走了。耶律璟下令东翼先攻,结果王得中赶紧下马劝谏说:“南风这么大,对咱们北军不利啊,还是等等吧!”耶律璟一听,火冒三丈:“你个老家伙,别瞎捣乱!”说完就命令张元徽进攻宋军右翼。

战斗一开始,樊爱能和何徽就败退了,宋军骑兵大乱,几千步兵丢盔弃甲投降了张元徽,山谷里到处都是喊万岁的声浪。宋世宗吓了一跳,亲自督战,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可这风却越刮越大。耶律璟见势不妙,赶紧挥舞着红旗收兵,但宋军已经势不可挡,耶律璟最终战败。天黑了,耶律璟带着一万残兵败将,退到山涧边才停了下来。

这时候,宋军后军刘词率领的部队还没赶到战场,世宗见已经打赢了,就乘胜追击。耶律璟又遭遇了一场大败,辎重、武器装备、车辆、衣物等等,全都被宋军缴获了。耶律璟只身骑着一匹契丹黄骝马,从雕窠岭的小路逃跑了。晚上迷了路,在山谷里转悠,幸亏遇到村民带路,结果误打误撞到了平阳,才找到别的路逃回了老家。而张元徽则战死沙场。杨衮因为对耶律璟生气,在西翼按兵不动,所以他的部队才得以完整地撤回。耶律璟回国后,专门给那匹黄骝马修建马厩,装饰上金银,喂最好的饲料,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自在将军”。

周世宗撤兵潞州后,大摆宴席犒劳将士,还把战败的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人给杀了,一下子军威大振。接着,他下令进攻太原,派符彦卿、史彦超去忻口北边堵截,切断契丹的援军路线。太原城周长四十里,周军距离城墙三百步就扎下营寨,把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从四月围到六月,愣是没攻下来,更糟糕的是,符彦卿他们还被契丹打败了,史彦超更是战死了,世宗无奈之下只好撤兵。

一开始周军围城的时候,后晋的皇帝石重贵派王得中送杨衮回晋营,顺便向契丹求援。契丹派了几万骑兵来帮忙,还让王得中先回去。结果王得中到了代州,代州守将桑珪杀了防御使郑处谦,然后投降了周朝,还把王得中也送给了周世宗。世宗问王得中契丹派了多少兵来,王得中说只是送杨衮回去,没提别的要求,世宗竟然信了。后来契丹在忻口打败了符彦卿,王得中这才被杀。

石重贵自从在高平战败后,就被围困在太原,忧心忡忡,得了重病,第二年十一月就死了,享年六十岁。他的儿子石承钧继位。石承钧是石重贵的次子,从小就挺爱学习,还擅长书法。石重贵死后,石承钧派人给契丹送去表文,自称是契丹的“儿子”。契丹女帝述律太后回信,也称石承钧为“儿”,同意他继承皇位。石重贵活着的时候,曾经对张元徽等人说过:“我继承高祖(后唐庄宗)的基业,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冤屈报仇,义不容辞,誓要和你们一起努力,报家国之仇。至于称帝一方,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你们想想,我算什么皇帝,你们又算什么节度使?”所以他称帝后,年号还是沿用“乾祐”,没改元号,也没立宗庙,祭祀四时都用家人的礼仪。石承钧继位后,才大赦天下,把乾祐十年改成天会元年,并在显圣宫建立了七庙。

契丹派高勋来帮助石承钧,石承钧又派李存瑰和高勋一起攻打上党,结果一无所获,灰溜溜地回来了。第二年,周世宗又北伐契丹,攻下了三关,契丹派人来求救。石承钧正准备出兵,周世宗却撤兵了,石承钧也就作罢了。

宋朝兴起的时候,昭义节度使李筠造反了,派他的将领刘继冲和判官孙孚拿着奏章来称臣,还把监军周光逊和李廷玉押送到太原,请求朝廷派兵支援。承钧(指后周世宗柴荣)本来想向契丹求援,刘继冲说明了李筠的真实想法,建议不要用契丹的兵。于是承钧就亲自率领自己的军队,从团柏谷出发,大臣们在汾水边为他送行。宰相赵华说:“李筠起兵太草率了,陛下不考虑成败就兴兵出征,我真的很担心啊!”承钧到了太平驿,封李筠为陇西郡王。李筠看到承钧的仪仗队规模很小,不像个皇帝的样子,后悔自己投降了,于是就主动说自己受过周朝的恩惠,不忍心背叛。而承钧和周朝是世仇,听到李筠这么说,心里也不高兴。承钧派宣徽使卢赞去监督李筠的军队,李筠心里更不平衡了,和卢赞相处得很不融洽,承钧又派宰相卫融去调解。

后来李筠战败身亡,卫融被押解到京城。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问卫融承钧为什么帮助李筠造反,卫融说话很冲,太祖皇帝就下令用铁棍打他的头,血流满面,卫融喊着:“我终于可以死了!”太祖皇帝看了看左右的人说:“这是个忠臣啊!”就把他放了,还命人给他涂上好药。然后派卫融给承钧写信,索要周光逊等人,并约定也把卫融送回太原。承钧没理他,卫融就留在京城了。承钧对赵华说:“没听你的话,差点就失败了。但是失去了卫融和卢赞,我心里很遗憾啊!”

承钧因为这件事更加重视儒生,于是请来了抱腹山人郭无为参与国家政事。郭无为是棣州人,长得方额头、鹰钩鼻,特别好学,见多识广,而且很擅长辩论。他曾经穿着粗布衣服装扮成道士,住在武当山。后来周太祖在河中讨伐李守贞,郭无为就跑到军营去拜见太祖,向他询问当今的政事要务,太祖对他很欣赏。不过有人劝太祖说:“您是朝廷大臣,手里掌握着重兵在外,却重用这种纵横家,这不是防患于未然的好办法啊。” 所以太祖最后没用他。郭无为就离开了,又隐居到抱腹山去了。后来承钧的内枢密使段常知道了郭无为,向承钧推荐了他的才能,承钧就把他召来当谏议大夫,最后还让他当了宰相。五年后,宿卫殿直行首王隐、刘绍、赵鸾等人密谋造反,事情败露后都被杀了,而他们的供词牵连到了段常,于是段常被罢免枢密使的职务,贬为汾州刺史,最后被勒死了。

自从周世宗去世后,凡事都要禀报契丹,而承钧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的主意。契丹派使者来责问承钧改元、支援李筠、杀死段常这些事为什么没提前告知他们,承钧吓得赶紧道歉赔罪。契丹使者到了契丹后就被留下了,承钧对他们更加恭敬,可契丹对承钧的态度却越来越冷淡。自从李筠战败后,承钧失去了契丹的支援,也就没有继续南侵的想法了。因为国土狭小,物产贫瘠,还要每年向契丹进贡,所以国库越来越空虚,于是承钧就拜五台山僧人继颙为鸿胪卿。继颙是燕王刘守光之子,刘守光死后,因为他是孽子而没有被杀,剃度做了和尚,后来住在五台山。他这个人很有智慧,擅长经商理财,自从周世宗时代起,朝廷就常常依靠他。继颙能讲《华严经》,四方都供养他,他积攒了很多钱财来帮助国家。五台山在契丹的边境上,继颙经常得到契丹的马匹作为贡品,叫做“添都马”,每年都有几百匹。他又在柏谷设立了银矿冶炼厂,招募百姓开山采矿,冶炼白银来充实国库,刘氏政权因此得以维持,宝兴军也就是在那时建立的。继颙后来官至太师、中书令,最后因病去世,死后被追封为定王。

太祖皇帝曾经通过边境探子对承钧说:“你家和周家是世仇,所以你才不肯投降。现在我和你之间没什么仇恨,你为什么要困住这一方百姓呢?如果你有志于中原,就应该下山攻打太行山,来决出胜负。”

承钧派探子回复说:“河东的土地和兵力,不足以对抗中原的十分之一;但是我家世代都不是叛逆之人,我只是守在这里,是因为害怕汉朝不给我们活路。”

太祖皇帝听了他的话很同情,笑着对探子说:“你告诉承钧,我会给他留一条生路。”所以最终没有攻打他。

承钧当政十三年后病死了,他的养子继恩继位。

继恩本来姓薛,他父亲薛钊是个士兵,因为契丹旻把女儿嫁给了他,所以生下了继恩。汉高祖因为薛钊是他的女婿,就免除了他的兵役,把他留在身边。薛钊没什么才能,高祖给他衣食住行,却没给他安排什么工作。薛钊的妻子,也就是契丹旻的女儿,经常在高祖身边,薛钊很少能见到她,所以薛钊总是闷闷不乐。有一次喝醉了,拔出佩刀刺向妻子,虽然没刺死,但他自己却自杀了。契丹旻的女儿后来嫁给了何氏,生下了儿子继元,而何氏和契丹旻的女儿都去世了。契丹旻因为自己的儿子承钧没有儿子,就把两个儿子托付给承钧抚养。承钧继位后,任命继恩为太原尹。承钧曾经对郭无为说:“继恩很孝顺,但他不是治理天下的材料,恐怕不能完成我们家的基业。”郭无为没说什么。承钧病重躺在勤政阁,召见郭无为,拉着他的手把身后之事托付给他。

承钧死后,继恩向契丹人报丧之后才继位。继恩穿着丧服处理政事,睡觉都在勤政阁,而承钧以前的官员和侍卫都在太原府衙门。九月,继恩设宴款待大臣和宗族子弟,酒宴结束后,他在阁中睡觉。供奉官侯霸荣带领十多人持刀闯入阁中,关上门杀死了继恩。郭无为派人用梯子爬上屋顶进入阁中,杀死了侯霸荣和他的同伙。

当初,承钧对郭无为说那些话的时候,继恩怨恨郭无为没有帮助他,继位后想赶走郭无为但没成功,所以侯霸荣造反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郭无为策划的。侯霸荣死了,也没人知道真相。郭无为拥立继元继位。

刘继元这个人啊,特别狠。他十几个儿子,没一个成器的。他当政的时候,他几个叔父,镐、锴、锜、锡、铣,都被他杀掉了,只有铣装傻才活了下来。他老婆段氏,曾经因为一点小错被继元的嫂子郭氏责备过,后来段氏就因为别的病死了,刘继元就怀疑是郭氏害死的。

等刘继元当上皇帝后,就派他的宠臣范超去杀郭氏。郭氏当时正穿着孝服,在丈夫承钧的灵柩前哭丧呢,范超就把她抓起来勒死了。这下,刘氏家族的人就一个不剩了。

刘继元当皇帝后,改年号为广运。宋朝军队北上征讨,刘继元就紧闭城门死守。宋太祖皇帝派人送来诏书,招降刘继元,答应给他平卢军节度使的职位,给郭无为安国军节度使的职位。郭无为接到诏书,脸色都变了,但是并州城里的人,还有刘继元身边的那些人,都想坚持抵抗,拒绝投降。郭无为仰天大哭,拔出佩刀想自杀,被周围的人拦住了。刘继元赶紧走下去拉住他的手,把他请到上座。郭无为说:“咱们怎么能用一座孤城去对抗百万大军呢?”他这是想动摇其他人,结果并州守军更坚定要抵抗了。

有个叫卫德贵的宦官,看出郭无为另有想法,就告诉了刘继元,刘继元就派人把郭无为勒死了。

一开始,宋太祖皇帝下令引汾水灌城,水从城门灌进去,城里堆积的干草都顺着水漂出城外了。当时宋军驻扎在甘草地,正赶上夏天雨水多,很多士兵生病了,只好撤军。宋军撤了以后,刘继元就下令把城下灌进来的水排出去,结果水退了,城墙也倒塌了不少。契丹使者韩知璠当时在太原,感叹说:“宋军引水灌城,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啊,如果先灌水再把水排掉,并州城里的人一个都跑不了!”

太平兴国四年,宋军再次北征,刘继元已经穷途末路了,但是并州人还想坚持抵抗。刘继元的枢密副使马峰,年纪大了,生病在家,被人抬着去见刘继元,哭着劝他投降,说要是再打下去,大家都要完蛋。刘继元这才投降。宋太宗皇帝在城北的高台上接受了他的投降,封他为右卫上将军,彭城公。他后来的事迹,都记载在史书里了。

话说啊,不管你看哪本书,都写着大周朝从广顺元年建国,到咱们宋朝太平兴国四年灭亡,一共才二十八年。这些具体年份,我都在年谱里详细记载了。

(初,周世宗显德六年,柴荣将讨江南,命王峻为副使,峻辞疾不往。及是役不利,遂以峻为枢密使,峻乃阴结诸将,图废立。)

一开始,周世宗显德六年,柴荣要打江南,让王峻当副使,王峻就装病推辞不去。结果那仗打得不好,柴荣就提拔王峻当枢密使。这王峻啊,就偷偷地跟那些将军们勾结,密谋废掉皇帝,另立新君。

(及世宗崩,显德七年,幼主即位,峻遂废帝自立,是为后周恭帝。)

等到世宗驾崩,显德七年,小皇帝继位,王峻就废了皇帝自己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后周恭帝。

(恭帝即位,峻专政,杀戮大臣,朝野震恐。时有太祖征讨,峻遣使求和,太祖不许。)

恭帝登基后,王峻独揽大权,杀了不少大臣,朝野上下都吓坏了。那时候咱们太祖正在打仗,王峻派人来求和,太祖压根儿没答应。

(及太祖克蜀,遂伐周,周兵大败,恭帝降,遂灭周。)

后来太祖打下了蜀地,紧接着就攻打后周。后周军队大败,恭帝投降了,就这样后周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