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球,字莹之,洛阳人。小时候赶上战乱,被土匪抓走了。汴州有个有钱人家姓杜的,把他救了,当儿子养着,还给他改姓杜。

后来梁太祖镇守宣武的时候,挑那些有钱人家里长得壮实、能打仗的年轻人,放到自己帐下当兵,叫做“厅子都”。王晏球这人啊,性格洒脱,很有原则,后来当上了厅子都的指挥使。梁太祖当皇帝后,他被提拔做了右千牛卫将军。

朱友珪篡位后,龙骧军的士兵造反了,从怀州杀奔京城。朱友珪派王晏球去河阳打败了叛军。因为立了功,王晏球升职了,当上了龙骧军第一指挥使。

等梁末帝朱友贞当了皇帝,王晏球又升了官,做了龙骧四军指挥使。当时梁朝派捉生军将领李霸带着一千兵去杨刘驻守,结果李霸半夜造反了,从水门冲进城,放火闹事,还用长竿绑着布条,浇上油,往上烧建国门。

王晏球听到消息后,不等皇帝下命令,就带着五百骑兵冲过去跟叛军打。叛军的攻势稍微缓和了一些。梁末帝跑到楼上看见了,大声喊:“这可不是我的龙骧军吗!”王晏球赶紧报告说:“造反的是李霸那一伙人,陛下您先守好皇宫,我来负责消灭叛军。”

天亮前,王晏球把叛军全杀了。因为这次立功,他被封为澶州刺史。

梁晋打仗的时候,晏球被任命为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相当于当时军队里的高级指挥官。后来,后唐庄宗攻入汴州,晏球带兵追击,追到封丘的时候,听说后梁末帝已经死了,于是就卸甲投降了后唐。庄宗还给他赐了新名字叫李绍虔,并任命他为齐州防御使,让他去守卫瓦桥关。

后来,后唐明宗发生兵变,从邺城往南打,派人去请晏球来帮忙。晏球就去了洛阳,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这可是个肥差。之后,定州节度使王都叛乱,朝廷任命晏球为招讨使,让他和宣徽南院使张延朗一起平叛。王都居然还派人去北方求契丹帮忙,契丹派秃馁率领一万骑兵来救王都。

晏球听说秃馁的军队要来了,就留下张延朗在新乐驻守,自己带兵去望都迎敌。结果,契丹军队却从另一条路进了定州,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张延朗的军队,张延朗惨败。张延朗收拢残兵败将,和晏球汇合后,一起往曲阳方向撤退。王都乘胜追击。晏球先到达河边,正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王都的军队就冲上来了。晏球和十几个手下一起,用箭矢射向敌人,敌军稍微退却了一下,这时晏球的后军也赶到了。晏球站在高地上,命令将士们都用弓箭和短兵器作战,“回头看的人格杀勿论!” 符彦卿率领左军攻击敌军左翼,高行珪率领右军攻击敌军右翼,中军骑兵则抱着马脖子冲进敌阵。王都军队彻底溃败,从曲阳到定州,尸体和丢弃的盔甲遍地都是,长达六十多里。王都和秃馁逃进城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契丹又派惕隐率领七千骑兵增援王都,晏球在唐河与他们相遇,追击到满城,斩杀两千多人,缴获战马一千匹。当时契丹因为中原战乱,实力强盛,北方各族都害怕他们。而中原军队跟契丹作战,很少能取得胜利。自从晏球打败秃馁,又击败惕隐后,剩下的契丹兵溃不成军,四处逃窜,老百姓都拿着锄头、木棍把他们打死,一个都没跑掉。惕隐带着几十个骑兵逃到幽州西边,被赵德钧抓住,押送到了京城。明宗下诏斥责契丹。后来契丹多次派使者来中原请求归还惕隐等人,态度非常卑微,但都被斩杀了。

那时候,中原的威风震慑四方,契丹也开始衰弱,这一切都是从晏球开始的。

晏球去攻打定州,打了很久都没拿下。皇帝明宗老是派人催他赶紧打赢,晏球觉得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着进攻。他手下的将领朱弘昭、张虔钊这些人就公开说:“晏球这小子胆小怕事!”然后他们就带兵冲了上去,结果部队被打败了,死了三千多人。从那以后,其他的将领都不敢再提进攻的事儿了。

晏球呢,就开始休整军队,把三个州的赋税都拿来用,用自己的俸禄买牛酒,每天都跟将领们大吃大喝,联络感情。时间长了,定州城里粮食吃光了,城里的人先跑出来一万多,几次想跟敌人里应外合突围逃跑,都没成功。最后,定州的都将马让没办法了,决定投降,然后自己烧死在了城里。

晏球这个人当将领很有策略,也很会安抚士兵。他打秃馁(敌军)的时候,利用之前的败仗反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当时很多将领都想趁胜追击,直接拿下定州城,但是晏球却稳住阵脚,一动不动,最后靠着持久战把敌人给拖垮了。从天成三年四月定州叛乱,到第二年二月才攻克,整个过程中军队里一个俘虏都没杀。因为攻克定州的功劳,他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平卢,官职做到兼中书令。他去世那年六十二岁,追赠太尉。

安重霸,是云州人,一开始和明宗一起在晋王手下做事。后来安重霸得罪了晋王,就逃到了梁国,又从梁国逃到了蜀国。这安重霸啊,为人狡猾多端,很会钻营,很会讨好别人。蜀王王建把他当做心腹大将来用。后来王衍继位,他还是个孩子,宦官王承休掌握大权,安重霸就和王承休搞好关系,想找个靠山。

梁朝灭亡后,蜀国攻下了李茂贞控制的秦州、成州、阶州三州。安重霸就劝王承休请求朝廷让他去镇守秦州。王衍就封王承休为节度使,安重霸做了他的副使。安重霸和王承休经常从秦州弄来很多花木献给王衍,还劝王衍去东边游玩。后来唐朝的魏王带兵攻打蜀国,王承休吓坏了,赶紧去问安重霸怎么办。安重霸说:“剑门关是天下最险要的地方,就算唐军兵强马壮,也攻不进来。但是您是朝廷的官员,听说有难,不能不去,我愿意和您一起往西边去。”王承休一向很信任他,觉得他说得对。

王承休整顿军队准备出发,秦州百姓都来送他,在城外设宴饯行。酒宴结束,王承休上路了,安重霸站在王承休的马前,辞别道:“秦州、陇州这些地方绝对不能丢,我想留下来替您守卫。”王承休已经上路了,也没办法。唐军最终攻破了蜀国,安重霸也带着秦州、成州、阶州三州投降了唐朝,明宗任命他为阆州团练使。后来又改任左卫大将军。过了一段时间,又让他做了匡国军节度使。废帝时期,他做了京兆尹、西京留守,后来调到太同镇守,因为生病就辞官回家了,最后死在潞州。

王建立,是辽州榆社人。唐明宗当代州刺史的时候,任命王建立为虞候将。有一次庄宗派了个宫女去代州祭扫祖坟,这个宫女在代州惹是生非,王建立把她抓起来打了。庄宗一听勃然大怒,想杀了他,明宗却为他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后来明宗从魏州起兵反叛,攻打京城,曹皇后和王淑妃都在常山,王建立杀了常山的监军和守军,所以明宗的家人都安然无恙,因此明宗更加器重他。明宗登基后,任命他为成德军节度副使,不久后又升任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安重诲跟建立关系不好,定州王建立这个人呢,心里头还有点小算盘,就经常给明宗写信,跟明宗说要结拜兄弟。安重诲知道了这事儿,就跟明宗说了。明宗呢,也不想为难建立,赶紧把他召回京城。建立一进宫,就开始说安重诲的坏话,可把明宗气坏了,当时就想把安重诲撤职,不过大臣们都劝着,这才作罢。结果呢,建立还是被提拔了,当上了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事,官儿做到挺大。

过了大概一年多,建立又开始装模作样,说自己不识字,想辞去三司的职务,明宗当然不答应。时间长了,建立就说自己生病了,明宗笑着说:“这人啊,还真有装病装到真的情况。” 于是,就把建立外放,先去了平卢做节度使,后来又调到上党。建立心里很不痛快,觉得没啥前途,就干脆请求辞职,最后以太子少保的身份退休了。

建立几次想进宫见皇上,都不让,没办法,他就自己跑到京城,偷偷摸摸地跑到后宫,见到了明宗,哭着说自己没犯错,都是安重诲在背后陷害他。明宗说:“你当节度使的时候,也没干啥好事儿,难道就只有安重诲在说你坏话吗?” 然后赏了他点茶和药,就打发他走了。后来废帝上位,建立又重新被启用,当了天平军节度使。到了晋高祖的时候,又被调到平卢镇守。天福五年,建立来朝见高祖,高祖笑着说:“三十年前的老朋友了,不用行大礼了!”还赏了他个轿子进宫,派两个宦官扶着他上殿,宴请他,待遇非常好。后来又调到昭义,还赏了他玉斧和蜀马,还封他做了韩王。建立这个人啊,年轻的时候挺喜欢杀人的,晚年才信佛,开始戒杀,所以他到哪儿,老百姓都稍微安心点。最后,他活到七十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尚书令。

他儿子叫守恩,靠着父亲的荫庇做了官,慢慢升到诸卫将军。建立死后,家在潞州,守恩在京城得到允许回家,结果这时候契丹灭了后晋。昭义节度使张从恩跟守恩是亲家,就让守恩当了权巡检使,负责守卫潞州,而张从恩自己去见契丹人。张从恩走了以后,守恩就趁机抢了张从恩家的财产,然后带着潞州投降了后汉。后汉高祖登基后,任命守恩为昭义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镇静难,当了西京留守,还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守恩这个人特别贪婪吝啬,大家都受不了他。当时周太祖带着枢密使白文珂等将领西征平叛,凯旋路过洛阳,守恩却摆出使相的架子,坐着轿子去迎接。太祖大怒,当天就派白文珂接替守恩当洛阳留守,而守恩这时候正要去拜见太祖,坐在宾客席位上等着呢,结果衙役就跑来通知说新留守已经在府衙上任了。守恩吓了一大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灰溜溜地走了,回京城当个闲职去了。

后来隐帝杀了史弘肇等人,召集大臣上殿安慰他们,大臣们都吓得不敢说话,只有守恩大大方方地对隐帝说:“陛下您刚睡醒吧!” 听到这话的人都吓得赶紧低下头。显德年间,他做到左金吾卫上将军后就去世了。

唉!道德仁义是用来治理天下的,而法制纲纪也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自古以来,国家灭亡之前,必定先破坏法制,然后才会乱起来。乱和坏互相影响,直到完全没有纲纪可言,就会发展到极度混乱的地步,然后才能恢复秩序,这是历史的规律,五代时期就是这样。像白文珂、守恩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周太祖竟然用一个枢密使说换就换了,就像换个普通士兵一样容易。当时,太祖和后汉朝廷还没有什么矛盾,他应该还没起反叛之心,但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习惯了这样,所以一时高兴或生气,一句话就决定了别人的命运,白文珂不敢违抗,守恩也无法拒绝。太祖处理这事毫不犹豫,后汉朝廷的君臣也置之不理,上下都觉得很正常,这难道不是因为朝廷的法制纲纪败坏,积重难返,最终导致这种局面吗?所以,那些为天下着想的人,不敢忽视细微之处,总是防微杜渐,我们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

康福,是蔚州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军校。康福因为骑射技术好,在晋王手下当偏将。晋王曾经说过:“我家以前靠养羊养马为生,康福长得像胡人,又长得壮实,很适合管羊马。”于是就让康福去相州管理马匹,当了个小马坊使,一年多时间马匹就繁殖得很多了。后来明宗从魏州起兵反叛,军队路过相州,康福带着小马坊的两千匹马投奔了他,明宗的军队因此更加强大了。明宗当上皇帝后,任命康福为飞龙使,又让他担任磁州刺史、襄州兵马都监。后来跟着刘训去讨伐荆南,没啥功劳就回来了。

康福带兵打仗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但他精通各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明宗曾经召他进便殿,问一些外交方面的事情,康福就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回答。枢密使安重诲讨厌他,经常警告康福说:“别乱奏事,否则杀了你!”康福害怕了,就请求外放。

灵武节度使韩洙死了,韩洙的部将第六澄继任,结果偏将李从宾造反了。第六澄上表请求朝廷派大将前来平叛,但安重诲认为灵武地处偏远,靠近少数民族地区,去当主帅的很多人都会被害,于是就派康福去当凉州刺史,兼任朔方、河西军节度使。康福去见明宗,哭着说自己是被安重诲排挤的。明宗就召见安重诲,想让安重诲给康福换个地方,安重诲说:“康福当个刺史都没什么功劳,就给他节度使的职位,他还敢挑三拣四吗?”明宗生气了,对康福说:“重诲让你去凉州,不是我的意思。我会派兵保护你,不用担心。”于是派将军牛知柔带兵护送康福。

走到方渠的时候,羌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果然来拦截康福,康福用兵把他们打跑了。到了青冈峡,下雪了,康福爬上山,看见山谷里炊烟袅袅,有几千顶吐蕃人的帐篷,康福毫不犹豫地率军进攻,他把军队分成三路,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吐蕃人。吐蕃人吓坏了,丢下车辆帐篷就跑,几乎全被杀死了,康福还缴获了大量的玉石、丝绸、羊马等战利品,从此名声大震。

李克用养子李存福,在灵武住了三年,那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养了上千匹战马,周围的少数民族都对他又敬又怕。有些人怀疑李存福有反叛之心,甚至说他一定会背叛朝廷。唐明宗派人去问李存福:“我哪里亏待你了,你想要背叛我?”李存福说:“我深受朝廷恩惠,就算死也不会背叛。”于是请求回朝,但没被允许。李存福又上书请求,随后就赶回去了,明宗没有怪罪他,只是把他调到彰义镇守。后来他又先后镇守静难、雄武,担任西面都部署。到了后唐高祖时期,他又被调到河中镇守,之后回到京城,最终在京城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武安。

李存福祖上是沙陀人,沙陀族地位很高,所以他总是说自己是沙陀人。有一次李存福生病卧床,手下官员去看望他,看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私下里开玩笑说:“这锦缎被子可真漂亮啊!”李存福听到后很生气,说:“我是沙陀人,怎么能说我像奚族人一样寒酸呢?”听到的人全都笑了。

郭延鲁,是沁州绵上人。他父亲郭饶,因为骁勇善战为后唐效力,多次立下军功,做了九年的沁州刺史,为政清廉爱民,州里百姓都很怀念他。郭延鲁擅长使用长矛,当了将军,后来升任神武都知兵马使。朱守殷叛乱的时候,郭延鲁跟随军队攻打汴州,因为率先登城立功,被任命为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升任复州刺史。郭延鲁感叹道:“我父亲在沁州做了九年的刺史,直到现在百姓还怀念他。我现在有幸做了刺史,怎么敢忘记我父亲的志向呢!”于是更加廉洁公正,百姓都非常依赖他。任期满了,州里百姓请求他留下,但没被允许,百姓都堵住道路哭着挽留他。天福年间,他被任命为单州刺史,最终在任上去世。

当时,很多刺史都是凭借军功被任命的。有些人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天下正值多事之秋,百姓劳苦不堪,不应该把刺史的职位交给只知道打仗的武夫,他们仗着军功骄横跋扈,危害很大。但是郭延鲁父子却因为他们的好政绩而闻名。

哎,五代时期老百姓的日子,到底有多苦啊!上面催着要兵要税,压得人喘不过气;下面各种苛捐杂税,剥削得人连骨头渣子都不剩。从庄宗开始,地方官员进献财物的情况就稍微有点儿,到了后晋时期,那可就数不清了!什么“添都”、“助国”的,动不动就成千上万的。还有那些来朝拜、出使、买宴席、赎罪的,没一样不用进献东西的。那些立过功的大将,要是不幸死了,他们的子孙就拿家里的钱财去贿赂官员,想谋个刺史的职位,给的钱越多,就能得到更好的州府和土地。哎,从皇帝到下面的人,都靠贿赂过日子,老百姓的日子,还能好过吗?在这个时候,像延鲁那样清廉的官员,真是太少了,太难得了!

唉,想想五代十国的百姓,真是太不容易了!上面要兵要粮,压得人喘不过气;下面各种盘剥,穷得揭不开锅。从后唐庄宗开始,地方官员进贡的情况就稍微有点儿,到了后晋,那更是多得不得了!什么“添都”、“助国”,动辄就是成千上万的财物。还有那些上朝、出使、宴请、赎罪,没有一样不用进贡的。那些有功劳的大将,要是死了,他们的子孙就拿家产去贿赂官员,想求个刺史的职位,给的钱越多,就能得到更好的州府和土地。总之,从皇帝到老百姓,都靠贿赂过日子,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啊!在这个时候,像延鲁那样清正廉洁的官员,真是凤毛麟角,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