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帝,老家是镇州平山县的。他原本姓王,家里穷得很,他妈姓魏,年轻就守寡了。他爹是明宗,当年当骑兵将领路过平山,就把魏氏给抢过来了。魏氏有个儿子阿三,当时十多岁,明宗就把他养大当儿子,给他取名叫李从珂。这孩子长大后,长得高大威猛,为人谨慎少言,但又特别能打仗,明宗特别喜欢他。从晋军跟梁军在黄河边上打仗开始,李从珂就一直立下不少战功,庄宗就喊他小名说:“阿三不光跟我同年,这敢打敢拼的劲头也跟我一样!”同光二年,李从珂当上了卫州刺史兼突骑指挥使,驻守在石门。后来明宗去讨伐赵在礼,从魏州调兵南下,李从珂就率领驻军从曲阳、孟县飞奔常山,去追赶明宗。明宗南下的时候兵力很少,看到李从珂的军队随后赶来,士气一下就高涨了。

明宗当上皇帝后,就封李从珂为河中节度使,又封他为潞王。那时候,明宗年纪大了,李从珂又是众多皇子中年纪最大的,枢密使安重诲就担心他,就伪造圣旨,让河中副将杨彦温去暗算他。李从珂在黄龙庄阅兵的时候,杨彦温直接关门拒之门外,李从珂只好退到虞乡,上奏朝廷。明宗把李从珂召回京城,让他住在清化里的府邸。安重诲多次请求依军法处置李从珂,明宗没答应。后来安重诲被杀,李从珂就升任左卫大将军、西京留守。长兴三年,他又当上了凤翔节度使。

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从明宗时代起就掌管禁军,当过控鹤指挥使。愍帝即位后,朱弘昭、冯赟当权,就罢免了李重吉的兵权,把他外放到亳州当团练使。接着,又把李从珂调到北京当留守,连个正式的任命圣旨都没有就宣布任命,然后又让李从璋代替他。一开始,安重诲犯了错被罢免了河中节度使的职务,李从璋接替了他的位置,后来安重诲被杀,所以李从珂更加疑心重重,最终他决定据城反叛。愍帝派王思同率领各镇军队去讨伐他,结果王思同打败了,溃逃了,各镇军队也都溃不成军了。

公元936年(清泰元年)三月十四日,王师东进。十七日,军队抵达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反唐投降。二十日,军队到达华州,逮捕了药彦稠。二十二日,军队到达灵宝,河中节度使安彦威和陕州节度使康思立也反唐投降。二十五日,军队抵达陕州,康义诚也反唐投降。同时,杀了宣徽使孟汉琼。可怜的唐哀帝被迁移到卫州。

四月初七,王师进入京城,冯道率领百官在蒋桥迎接,但王师拒绝了见面。王师先去西宫哭祭,之后才接见群臣,冯道行礼,王师回礼。王师入住至德宫。四月十一日,根据太后懿旨,唐哀帝被降为鄂王,王师被任命为监国。十三日,王师正式即位。十四日,用河南的钱粮赏赐军队。十五日,借用百姓的房屋,征收五月份的赋税来赏赐军队。十六日,杀死了鄂王,慈州刺史宋令询也因此丧命。二十一日,大赦天下,改元。二十四日,杀了康义诚和药彦稠。

五月十四日,任命端明殿学士、左谏议大夫韩昭胤为枢密使,庄宅使刘延朗为枢密副使。十六日,冯道被罢免。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接任枢密使。二十日,赏赐那些劝进的官员和宗室子弟。六月二十二日,王师前往范延光和索自通府上巡视。七月初八,任命太常卿卢文纪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四日,立刘氏为皇后,封为沛国夫人。八月十一日,任命尚书左丞姚顗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允许御署官员进行选拔。九月,契丹入侵边境。

十月初七,罢免了李愚和刘昫的官职。十二月十九日,任命雄武军节度使张延郎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契丹又入侵云州。二十一日,王师前往龙门。那年遭遇了旱灾。

公元某年(具体年份根据上下文推断,此处不赘述)的春天,二月初八,范延光被罢免了职务。 同年的六月初六,追封鲁国太夫人魏氏为皇太后。 三月二十日,忠武军节度使赵延寿升任枢密使。

到了夏天,五月初八,宣徽南院使刘延皓又接替赵延寿当上了枢密使。 这期间,契丹人又来骚扰边境了,真是让人头疼。 六月二十八,大臣们纷纷进献用来添置都城马匹的马匹。 秋天七月初四,回鹘可汗王仁美派了他的都督陈福海前来访问。 没过多久,刘延皓就被罢免了枢密使的职位。 九月十六日,刑部尚书房暠接任枢密使。 同月二十二日,渤海国派使者前来朝贡。

公元936年正月初二,百济派使者来朝。同年的正月十四,皇帝封子重美为雍王。三月初八,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马胤孙升任中书侍郎,并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是相当于宰相的高官。这期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造反了。

五月初二,皇帝任命建雄军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义武军节度使杨光远担任副手,专门对付石敬瑭。五月十五日,先锋指挥使安审信叛变投降了石敬瑭;十六日,振武戍将安重荣也叛变投降了石敬瑭。十九日,天雄军驻扎在捧圣都的虞候张令昭,居然反过来把自己的上司,节度使刘延皓给赶跑了。六月初九,皇帝任命张令昭为右千牛卫将军,并让他暂时代理天雄军节度使的职务。六月十八日,宣武军节度使范延光被任命为天雄军四面招讨使。七月十五日,朝廷军队攻克了魏州。七月十九日,张令昭被处死了。七月二十日,彰圣指挥使张万迪叛变投降了石敬瑭。八月十四日,契丹使者梅里来访。九月初六,张敬达和契丹军队在太原交战,结果大败,被契丹军队围困在晋安。九月十日,朝廷军队撤回河阳。

十月二十二日,朝廷开始征收战马,并强征百姓当兵。十一月十四日,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被任命为行营都统,负责指挥作战。十一月十三日,契丹扶持石敬瑭建立了后晋。闰月初一,杨光远杀了张敬达,带着张敬达的军队投降了契丹。闰月十五日,契丹和后晋的军队到达潞州。闰月十八日,朝廷军队从河阳撤回。闰月二十二日,皇帝驾崩了。

唉,君臣之间的事,真是太难了!那些有远见的人,能提前预料到危险,而那些糊涂的人,即使危险临头了也不害怕。所以,事先劝谏,即使是忠言,也不一定被采纳;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后悔,那就来不及了。重诲(指李重诲)独自预见到潞王(指后唐明宗)的灾祸,可是他的计策不好,最终身死族灭,祸根就在这里。等到愍帝(指后唐末帝)死后,葬在徽陵,坟墓只有一小块地,路过的人看到都为他悲伤。如果明宗还活着,一定会为李重诲感到愧疚的,真是令人惋惜啊!

刘皇后,她爹叫刘茂威,是应州浑元人。这皇后啊,为人特别强势,废帝心里一直挺怕她的。一开始封她做沛国夫人,废帝当上皇帝后,就立她为皇后了。她弟弟叫刘延皓,年轻的时候就在废帝手下当个小兵,废帝当皇帝后,就提拔他当宫苑使、宣徽南院使。到了清泰二年,又升他当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这刘延皓啊,以前挺老实本分的,可是一飞冲天后就变了,仗着皇后的关系,开始贪污受贿,强抢民宅,在邺城也不管士兵死活,士兵们都气坏了。

捧圣都虞候张令昭看不下去了,带着手下的兵就把刘延皓给赶跑了,刘延皓逃到了相州。这时候,石敬瑭已经造反了,正打仗呢,张令昭这乱子又添乱。张令昭直接把城门一关,派副使边仁嗣去跟朝廷要节度使的职位。废帝没办法,只能封张令昭为右千牛卫将军,让他暂时管着天雄军。后来,废帝又派范延光去讨伐张令昭,张令昭打败了,逃到邢州,追到沙河就被杀了,跟着张令昭造反的几千士兵也都被杀了。朝臣建议按照军法处置刘延皓,但是废帝念及旧情,只是削了他的官职。

废帝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重吉,一个叫重美,还有一个女儿出家当了尼姑,法号幼澄,这几个孩子他妈是谁,谁也不知道。废帝在凤翔镇守的时候,重吉当了控鹤指挥使,他和尼姑幼澄都留在京城。这控鹤指挥使啊,是皇帝的亲兵。后来愍帝继位,不想让重吉掌管亲兵,就把他外放到亳州当团练使,把幼澄也关在宫里,还把废帝迁到北京。废帝自己也觉得不安,就造反了。愍帝派人把重吉在宋州杀了,幼澄也死了。

重美这孩子啊,从小就聪明伶俐,跟个大人似的。后来废帝登基了,重美一路升官,先是从左卫上将军做到成德军节度使,还兼任河南尹、负责六军诸卫的事务,后来又改任天雄军节度使,还当上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还被封为雍王。 石敬瑭造反了,废帝想亲征北上,重美劝他稳住,千万别去。废帝心里其实也怕石敬瑭,本来不想去,听了重美的话,觉得有道理。可是刘延皓、刘延朗他们一直逼着废帝,废帝没办法,只好去了河阳,留下重美守着京城。

京城里人心惶惶,老百姓都跑出城躲起来了,城门守卫还拦着不让走。重美说:“国家都这么乱了,咱们做官的不能为老百姓做主,还想拦着他们躲避灾祸?这合适吗?”于是就放老百姓出城了。等晋军的兵马快到京城的时候,刘皇后让人在地上堆了很多柴火,准备烧掉宫殿。重美说:“新皇帝来了,肯定不会露宿街头,现在烧了宫殿,等新皇帝来了,还得重新费力重建,到时候只会让老百姓更怨恨咱们。”刘皇后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后来废帝自焚而死,皇后和重美也一起殉死了。

唉!为人处世,规矩可不能不正啊!礼仪制度,就是用来区分亲疏远近,明辨等级尊卑的。五代时期啊,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都乱套了,宗庙朝廷,人鬼都失去了秩序,这简直就是乱世啊!从古到今,都没见过这么乱的!唐朝一个国号,却换了三个姓氏的皇帝;周朝一个国号,却换了两个姓氏的皇帝。唐朝的太祖、庄宗是一家,明宗、愍帝是一家,废帝又是一家;周朝的太祖是一家,世宗又是一家。国号可以相同,但家族却不能不区分,这是为什么呢?唐朝沿用国号,是因为他们篡位夺权,不得不这么做;周朝沿用国号,是因为他们默认了这种做法。但是他们区分了家族,是因为昭穆尊卑、亲疏远近的顺序不能乱。国号可以相同,但家族不可以不区分,这是为了区分亲疏远近,明辨等级尊卑啊!梁朝的博王友文不区分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祸乱的根源啊!梁太祖的祸乱,就是从友文开始的,这是给后人的警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