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自古以来,宦官和女人的祸害就太大了!聪明人还没出事就害怕,糊涂人等到祸事临头了还安然无恙,等到国家都乱了,亡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不警惕啊!所以,我写了这本《宦者传》。
张承业,字继元,是唐僖宗时候的宦官。他本来姓康,小时候被阉割了,成了内常侍张泰的养子。后来晋王军队跟王行瑜打仗,张承业多次在两军之间来回奔走传递消息,晋王很欣赏他。等到昭宗皇帝被李茂贞逼得要逃到太原去,就先派张承业去晋王那里通报情况,顺便让他当了河东的监军。后来崔胤诛杀宦官,那些在外的宦官,都被诏令就地处决。晋王可怜张承业,不忍心杀他,就把他藏在了斛律寺。昭宗皇帝死后,晋王就把张承业放了出来,继续让他当监军。
晋王病危将死,把庄宗托付给张承业,说:“我的儿子就托付给您了。”庄宗从小就非常尊敬张承业,逢年过节都要登门拜见张承业的母亲,关系非常亲密。庄宗在魏的时候,跟梁国在黄河边打了十多年仗,国家大事小情,都交给张承业处理,张承业也尽心尽力,从不懈怠。总之,晋王能够积攒下大量的钱粮,能够买到足够的兵马,能够鼓励农业生产,最终成就了他的霸业,这其中张承业的功劳最大。 就连贞简太后、韩德妃、伊淑妃以及晋阳的各位公子,张承业都严格按照制度约束他们,那些达官贵人都对他敬畏三分,不敢造次。
李存勖(庄宗)过年的时候从魏州回老家看望父母,需要钱来赏赐乐师和赌博,但是管库房的承业不肯给他。李存勖就在库房里摆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就让儿子李继岌给承业跳舞。舞毕,承业拿出珍贵的腰带、钱币和马匹作为礼物。李存勖指着堆积如山的钱财,用李继岌的小名跟承业说:“和哥(李继岌小名)缺钱,你给他一些钱就行了,要那些腰带马匹干嘛?”承业谢绝说:“国家的钱,不是我能私自支配的。”李存勖又劝说他,承业生气地说:“我,老臣,可不是为了子孙后代考虑,而是珍惜这些库房里的钱,辅助大王成就霸业!如果要用钱,何必问我?钱花光了,军队散了,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倒霉吗?”
李存勖转头对元行钦说:“把剑拿来!”承业站起来,抓住李存勖的衣服哭着说:“我接受先王的托付,发誓要报仇雪恨。今天为了王上珍惜库房里的东西而死,死也对得起先王了!”阎宝在一旁想拉开承业的手,承业挥拳把阎宝打倒在地,骂道:“阎宝,朱温的爪牙,蒙受晋王的厚恩,却不能说一句忠言,反而阿谀奉承,恬不知耻!”太后听说后,派人召见李存勖。李存勖非常孝顺,听说太后召见,非常害怕,就斟了两杯酒向承业赔罪说:“我一时酒后失言,得罪了太后。请您喝了这两杯酒,帮我承担过错。”承业不肯喝酒。李存勖进宫后,太后派人向承业道歉说:“小孩子冒犯您了,我已经惩罚他了。”第二天,太后和李存勖一起到承业府上慰问他。
卢质这个人嗜酒如命,而且傲慢无礼,从李存勖到其他的皇子都受过他的侮辱,李存勖很讨厌他。承业瞅准机会请求说:“卢质嗜酒无礼,请大王让我杀了他。”李存勖说:“我正想招揽贤才来成就霸业,你这话说得太过分了!”承业起身祝贺道:“大王能这样想,天下还有什么不能平定的呢!”卢质因此免于一死。
公元918年,李存勖答应了手下将领们要当皇帝。当时李承业正卧病在床,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从太原坐着轿子赶到魏州,劝谏说:“大王您父子跟梁国打了三十年仗,本来是为了报家仇,恢复唐朝的江山社稷。现在梁国的罪魁祸首还没消灭,就急着称帝,这可不是您父子当初的本意,而且也会失去天下的民心,万万不可啊!” 李存勖推辞说:“这是众将领们的意思。”
李承业说:“不对,梁国是唐朝和晋朝共同的仇敌,天下人都痛恨它。大王您要是能替天下除掉这个大祸害,报了先帝的大仇,然后再寻找唐朝的后代来立为皇帝。如果唐朝的子孙还在,谁敢反对?如果唐朝没有子孙了,天下哪个读书人敢跟您争夺皇位?我啊,只不过是唐朝的一个老奴才,我真心希望看到大王您成功,然后我就退隐田园,让百官送我出洛阳东门,让路人都指着我叹息说:‘这是朝廷的使者,是先王时候的监军啊!’这样岂不是您我都能光宗耀祖吗?” 李存勖没听他的劝告。
李承业知道劝不动了,就仰天大哭:“大王您这是自找的!害苦了我这个老奴啊!” 他坐着轿子回到太原,不吃不喝,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 到了公元923年,朝廷追赠他左武卫上将军的官职,谥号为“正宪”。
张居翰,字德卿,是唐朝掖廷令张从玫的养子。他那时候在昭宗当皇帝的时候,当上了范阳军的监军,跟节度使刘仁恭关系很好。后来,唐朝发生大规模诛杀宦官的事件,刘仁恭为了躲避危险,就藏在了张居翰大安山北溪的家里。
之后,梁兵攻打刘仁恭,刘仁恭就派张居翰跟着晋王(后来的后唐庄宗)去攻打梁朝的潞州,以此来吸引梁军的兵力。结果晋王顺利拿下了潞州,还把张居翰升为了昭义军的监军。等到晋王当上皇帝(后唐庄宗)后,他和郭崇韬一起当了枢密使。庄宗灭了梁朝后开始骄傲自满,宦官们因此又开始得势,郭崇韬也独揽大权,张居翰就默默地做事,只求自保而已。
后来魏王攻破蜀国,蜀主王衍带着臣子们往京城跑,走到秦川的时候,明宗(后唐明宗)那边发生了兵变。庄宗正忙着东征,担心王衍会搞事情,就赶紧派人送快马加急的诏书给魏王,让他杀了王衍。诏书都盖好章画好印了,张居翰一看,诏书上写着“诛衍一行”,张居翰觉得杀降兵不吉利,就把诏书拿来,把“行”字给擦掉,改成了“家”字。 当时跟着王衍一起从蜀国来投降的人有一千多,都因此保住了性命。
后来庄宗被杀了,张居翰去至德宫见到了明宗,然后就请求回家养老了。天成三年,他在长安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五代时期文章写得都很粗糙,而且因为战乱,史官的职位也荒废了,很多传记小说都失传了,所以张居翰的事迹记载得就不完整,还夹杂着很多错误。 想想看,那些英雄豪杰的崛起,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衰,怎么可能没有谋士的计策,辩士的言论呢?可是因为文字记载不足,很多事情就湮没无闻了。 但是,张承业的事情却广为人知,直到现在,老人们还能讲出来。他的那些论述,真是相当精彩啊!绝对不是一般宦官能说出来的。
自古以来,宦官祸乱国家的事情太多了,这祸根比女人带来的祸害还要深。女人嘛,说到底就是因为美色误事;但宦官的危害,可就复杂多了。因为他们侍奉在皇帝身边,时间长了就熟悉了皇帝的脾气秉性,而且他们心狠手辣,又特别能忍。他们善于用一些小恩小惠来讨好皇帝,用一些小恩小惠来稳固皇帝对他们的信任,让皇帝对他们绝对信任,并且亲近他们。等到皇帝完全信任他们之后,他们就开始用赏罚来控制皇帝。即使朝廷上有忠臣良将,皇帝也会觉得他们离自己比较远,不如那些天天在自己身边伺候吃喝、左右陪伴的人靠得住。所以,皇帝身边的人越来越亲近,忠臣良将就越来越疏远,皇帝也就越来越孤立无援了。皇帝一旦孤立无援,就越害怕出事,而那些掌握实权的宦官也就越发稳固了。皇帝的安危都取决于宦官的一喜一怒,祸患都潜伏在宫廷帷幄之中,那些皇帝曾经认为可以依靠的人,实际上却成了祸害的根源。等到祸患严重到皇帝意识到的时候,想要疏远身边的宦官,重用那些被疏远的忠臣,这时候已经晚了。如果慢慢来疏远宦官,那祸患就会越来越深;如果快速行动,宦官就会挟持皇帝作为人质。即使是圣明英明的皇帝,也无法与他们周旋,想办法也解决不了,想解决也解决不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亡国,其次是皇帝自己丧命,而那些奸邪之徒则借此机会兴风作浪,甚至会把整个宦官集团都杀光,以平民愤。历史上记载的宦官祸乱国家的事件,就是这样,而且不止发生过一次。
为人君主的人,当然不是故意想在内宫养虎为患,同时疏远外边的忠臣良将,只是事情一步步发展到这个地步的。女人带来的诱惑,如果不幸没有觉悟,那么祸患就会降临;如果一旦觉悟了,把她赶走就行了。但是宦官带来的祸患,即使想悔悟,也往往没有办法摆脱,唐昭宗的事就是个例子。所以说宦官的祸害比女人更深,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啊!唐昭宗非常信任和亲近宦官,所以才有了太子被幽禁的事。太子被放出来后,他和崔胤一起想办法对付宦官,崔胤是宰相,但是力量不足,于是向梁国求兵。梁兵快要到了,宦官就挟持着天子逃到了岐州。梁兵围困了三年,昭宗虽然出来了,但是唐朝却灭亡了。
一开始,昭宗皇帝逃跑了,梁王把唐朝的宦官第五可范等等七百多人全部杀掉了,那些在外面跑的,也下令全国通缉,格杀勿论。但是很多宦官都被各地的节度使藏了起来,没被杀掉。那时候,各地的节度使都各自称王称霸,都用宦官当差使,尤其吴越地区最多。等到庄宗李存勖当了皇帝,他又下令全国搜捕以前的唐朝宦官,全部送到京城,抓到了好几百人。结果宦官们又开始当权,最后导致了后唐的灭亡。这跟自己已经翻车了,还非要再走老路有什么区别呢?真是令人悲哀啊!
庄宗还没灭掉后梁的时候,承业就已经死了。后来居翰虽然当了枢密使,但是没实权。有个宣徽使叫马绍宏,曾经被赐姓李,很受庄宗的信任。但是他诬陷杀害大臣,贪财受贿,专权跋扈,得罪了天下人,这都是因为他身边那些狐朋狗友,以及宫里养着的那些人。那时候,明宗李嗣源从镇州来京城朝见皇帝。庄宗有点怀疑他另有图谋,暗中派马绍宏监视他的行动,结果马绍宏却把情况告诉了明宗。明宗从魏州起兵反叛,天下人都知道祸乱是从魏州开始的,可是谁知道是马绍宏先挑拨了明宗的心呢!郭崇韬已经打败了蜀国,庄宗却听信宦官的话怀疑他。其实郭崇韬的死,庄宗并不知道,都是宦官干的。当时,唐朝精锐部队都在蜀地,如果郭崇韬不死,明宗进洛阳,难道就没有后顾之忧吗?还能这么轻轻松松地取代唐朝吗?等到明宗当了皇帝,他又下令全国抓捕宦官,全部杀掉。宦官们逃到深山老林里,很多都剃度当了和尚。逃到太原的有七十多人,全部在都亭驿被抓起来杀掉了,血流了一地。
明宗皇帝年纪大了,还总是生病,王淑妃独揽朝政,宦官孟汉琼也因此得势,专权跋扈。秦王去探望明宗,发现皇帝已经不行了,出来后听到哭声,以为皇帝驾崩了,于是就打算带兵进宫,害怕自己不能继承皇位。大臣朱弘昭等人正在策划这件事,还没商量出结果,孟汉琼就匆匆忙忙地跑去见明宗,说秦王要造反,立刻带兵把他诛杀了。孟汉琼把秦王描绘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明宗因此郁闷至死。后来,愍帝逃到了卫州,孟汉琼在路上迎回了被废黜的皇帝,结果被废帝讨厌,给杀了。
唉!人一旦安逸享乐,如果不是圣人贤者,就很难长时间不骄奢怠惰。宦官和女人的祸患不是一天造成的,他们总是伺机而动,等别人骄傲怠慢的时候再乘虚而入。明宗并非昏庸的君主,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是因为他当皇帝时间太长了。其他朝代,很多都是武将起家,他们的子孙继承皇位,朝代延续时间短,皇帝在位时间也不长,所以宦官们没机会兴风作浪。宦官专权的巨大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只有承业的议论,真是令人钦佩,而居翰仅仅改动了一个字就救活了成千上万人。君子对待人,只要对方有优点,就会毫不吝啬地肯定和学习。我对这两个人(承业和居翰),也正是这样做的。学习他们的优点,警惕他们的缺点,这正如“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所说的那样。所以我把他们兴衰成败的原因都记录下来,写成这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