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尧舜时代多好啊!可是夏商周三代的帝王,虽然功劳很大,但德行方面却有点不足,所以他们都改朝换代,重新开始,因此就有了改换历法纪年这种事,一直到后世,人们都用年号来纪年。等到那些篡权夺位的家伙多了起来,年号就乱七八糟的,那就不能不加以区分了。五代十国时期,称帝改元的有七个。吴越、荆楚这些国家,通常都沿用中原的年号。但是我从老人们那里听说,吴越国也曾经称帝改元,但找不到相关的记载,我挺怀疑吴越国后来自己隐瞒了这件事。后来我广泛查阅了闽、楚、南汉等国的史书,发现这些国家和吴越国交往很多,但都没有记载吴越国称帝的事。只找到一块刻有“宝正六年辛卯”字样的落星石碑,这说明吴越国确实曾经改元。辛卯年是后梁长兴二年,也就是钱镠(liú)晚年的时候,但具体原因和始末都找不到记载,所以没办法详细列出来。钱氏家族统治吴越国到五代时期,一直对外尊奉中原王朝,这可比张轨强多了!十国都不是中原王朝的领土,他们称帝改元与否,也无需过多评判其对错得失,所以我就把他们都列出来了。我写了一部《十国世家年谱》。

(以下表格略)

有人问:十国本来就不是中国的领土,可是五代时期还是给他们封爵,他们也用中国的年号来朝贡,为什么正史本纪里不记载呢?

我说:正史不记载封爵,是为了表明十国并非中国的领土。他们来朝贡就像夷狄一样,如果按照记载夷狄的方式来写,那就太过了。

提问的人又说:四夷和十国,都不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四夷的封爵朝贡会记载,而十国的却没记载呢?

我说:用中国的标准来看待夷狄,是可以的。但是用五代的君主来衡量十国,就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当成夷狄了。所以十国受封爵、朝贡的情况,不像夷狄那样,因此就没有记载。如果像记载夷狄那样写,那五代的君主就显得和夷狄一样了。所以正史不记载十国,是为了表明他们自己把自己和中原王朝隔绝开来。

提问的人又问:不记载十国,那么东汉的建立为什么记载呢?

我说:我对东汉的记载,一直认为和九国(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记载有所不同。《春秋》是在乱世中建立治国方略的,本纪就是用治国方略来评价乱世君主的。乱世疑难之事很多,要纠正这些疑难之处很难,所以更要谨慎小心。周朝和汉朝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难处理的了!

有人说:刘旻曾经给后周写信,请求后周立他的儿子刘赟为继承人,没有成功后才自立为帝,那么刘旻的志向,并非是忘记了与汉朝的仇恨,而是因为失去儿子而感到仇恨。

我说:汉朝曾经下诏书要立刘赟为继承人,所以刘赟是汉朝的国君,不只是刘旻的儿子。刘旻的大义,应该是不向后周屈服,他自立虽然未必正确,但是他的大义在于不屈服于后周,这就可以和九国的情况区分开来了。刘旻在世时,还沿用后周的年号“乾祐”,直到他的儿子刘承钧即位后才改元,刘旻的志向难道不可悲吗?!

十国时期,只有楚、闽、南汉三个国家的情况,说法不一,各有各的道理,很难考证准确。我现在就简单说说这些说法,并指出正确的说法,希望能帮助大家避免迷惑,统一以《年谱》为准。

关于马氏家族,根据《湖湘故事》《九国志》《运历图》记载,马殷在长兴元年去世,同年,他儿子马希声继位,并在长兴三年去世。《五代旧史》马殷列传里说,马殷是长兴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儿子马希声继位,不到一岁就死了;《明宗本纪》长兴元年记载马希声被任命为节度使,后复职,长兴三年八月又记载马希声去世。现在根据《九国志》,马殷是大中六年壬申年出生,享年七十九岁。从大中六年壬申年到长兴元年庚寅年,正好是七十九年,这个说法比较靠谱。而马希声,根据《湖湘故事》《九国志》《运历图》都说是长兴三年去世,这和《明宗本纪》记载一致,没什么疑问。只有《旧史》说马殷死于长兴二年,享年七十八岁,马希声继位不到一年就死了,这是错误的。

马希萼、马希崇兄弟作乱后,南唐把马氏家族全部迁到了金陵。《五代旧史》说,这是广顺元年发生的事。但《运历图》说马氏家族在乾祐二年灭亡,这是错的。一开始,马殷进入湖南,挖地时发现一块石头,上面有预言:“龙起头,猪掉尾。”马殷在乾宁三年丙辰年自立于湖南,到广顺元年辛亥年灭亡。《九国志》说乾祐三年是辛亥年,《湖湘故事》说显德元年是辛亥年,这些都是错的。只有《五代旧史》的说法正确。

王氏家族世系,依次是王潮、王审知、王延翰、王璘、王昶、王曦、王延政,一共七位君主。王潮在唐景福元年壬子年开始进入福州,到开运三年丙午年灭亡,一共五十五年。应该说七位君主统治了五十五年,这个说法比较准确。《运历图》说是五十六年,《九国志》《五代旧史》《纪年通谱》《闽中实录》《闽王列传》都说七位君主统治了六十年,这些都是错的。

关于王审知,《五代旧史》本传记载,他在同光元年十二月去世,《九国志》也说他在同光元年去世。《运历图》说他在同光三年去世。现在查阅《五代旧史》庄宗本纪,同光二年五月丙午,王审知被加封为检校太师守中书令,怎么可能在同光元年就去世呢?而且,到同光四年二月庚子,福建副使王延翰上奏请求代理军府事务,三月辛亥,王延翰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以此推断,王审知应该死在同光三年十二月,因为福建离京城很远,第二年二月王延翰的奏章才到京城,这是很合理的。另外,根据《闽王列传》《九国志》,王审知在位二十九年。王审知在唐乾宁四年丁巳年继位,到同光三年乙酉年,正好是二十九年。所以,《运历图》的说法正确,而《旧史》《九国志》说他死于同光元年,都是错的。

王璘原名王延钧,《五代旧史》本传说他在位十二年。《九国志》说他在位十一年。《闽王列传》《纪年通谱》都说他在位十年。王璘在天成元年丙戌年杀死王延翰自立,到清泰二年乙未年去世,正好十年,这和《闽王列传》一致,《旧史》《九国志》的说法都是错的。王璘在清泰二年改元永和,同年被杀,但《旧史》《九国志》《运历图》都没有记载永和年号,《运历图》还说王延钧死于天福元年丙申年,这些都是错的。

关于刘旻,《九国志》说,乾祐七年十一月刘旻去世,享年六十岁,儿子刘承钧继位,当时二十九岁。乾祐七年就是显德元年。而《五代旧史》《周世宗实录》《运历图》《纪年通谱》都说刘旻死于显德二年冬天。另外,刘旻的伪中书舍人王保衡在《晋阳见闻要录》中说,刘旻乙卯年出生,死时六十一岁,儿子刘承钧继位。刘承钧丙戌年出生,继位时二十九岁。王保衡是刘旻的臣子,他亲眼所见所闻,应该最可靠,但是也有抄写错误的地方。按照王保衡的说法,刘旻乙卯年出生,如果享年六十一岁,应该在乙卯年去世,也就是显德二年。他又说刘承钧丙戌年出生,继位时二十九岁,那就应该是显德元年甲寅年。怎么可能刘旻死于显德二年,刘承钧在显德元年继位呢?这说不通。参照《九国志》,刘旻享年六十岁,在显德元年去世,刘承钧同年继位,当时二十九岁,这个说法比较靠谱,只是《见闻要录》多写了一个“一”字而已。说他死于显德二年,都是错的。《九国志》还说,刘承钧继位后,服丧三年,到乾祐九年服丧期满,改元天会元年,也就是显德四年。《纪年通谱》说显德三年是天会元年,这是错的。

晋国和后梁是敌对国家,自称天祐年号二十年,所以先在《年谱》中列出,后来灭了后梁,成为后唐,所以不在世家中列出。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