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圜,是陕西三原人。这人聪明伶俐,口才特别好,谁见了都喜欢他那温文尔雅的样子。一旦听到他侃侃而谈,分析时局,都会被他强大的气场震慑住。李嗣昭当上昭义节度使后,就请任圜当观察支使。当时梁军在潞州修建夹城包围,一年多后晋王去世,前来救援潞州的晋军都撤兵了。李嗣昭处境非常危险,就问任圜该怎么办,任圜劝他一定要坚持抵抗,千万不能动摇。后来,庄宗攻破了梁军的夹城,听说任圜帮李嗣昭制定了坚守的策略,非常欣赏他,任圜因此更加出名了。
后来李嗣昭跟庄宗之间有了矛盾,任圜多次作为使者往来奔走,为李嗣昭澄清谣言,化解误会,最终李嗣昭才免于灾祸,这都是任圜的功劳。李嗣昭跟随庄宗在胡柳作战,打败了梁军,任圜也立了不少功劳。庄宗夸奖他说:“读书人也能冲锋陷阵啊?仁义之人的勇敢,真是令人敬佩!”
张文礼杀了王镕,庄宗派李嗣昭去讨伐他。李嗣昭战死了,任圜接替了他的军队,军纪非常严格。张文礼的儿子处球等人闭城坚守,久攻不下,任圜就多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镇上的百姓。镇上的百姓都相信他。任圜曾经率兵包围了城下,处球登上城墙喊话:“城里的粮食和兵员都快要耗尽了,我们却长期抵抗王师,如果现在投降,恐怕难以交代,希望将军您可怜可怜我们,指条生路。”任圜告诉他:“你父亲的罪行,确实很难宽恕,但是罪责不会牵连到子孙,你可以从轻发落。但是你们拒守多年,杀害了我们的将军,等到你们弹尽粮绝才来求和,这样算起来,你也很难逃脱惩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下武器,等待朝廷发落。”处球哭着说:“将军说得对!”于是派儿子送来降书请求投降,大家都称赞任圜说话算话,从不欺骗人。后来其他将领攻破了镇州,处球虽然被杀,但是镇州的官吏百姓因为曾经请求投降,所以很多人都保全了家族。
后来,他被任命为镇州(相当于现在的北京)的官员,官拜工部尚书,还兼任真定尹和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治理地方很有恩惠,百姓都很爱戴他。第二年,郭崇韬兼任成德军节度使,他又被调任为郭崇韬手下的行军司马,仍然负责真定府的事务。他和郭崇韬本来就关系不错,现在又成了他的下属,所以郭崇韬就把镇州的一些事情托付给他处理,但他经常和郭崇韬意见相左。
一开始,他手下有个推官叫张彭,这个人为人阴险狡诈,贪污受贿,但他没看出来,很信任他,很多事情都被张彭给蒙蔽了。等郭崇韬掌管镇州后,张彭就帮他隐瞒了公款的事情。唐庄宗派宦官去挑选以前赵王宫里的一百多名宫女,其中有个叫许氏的特别漂亮,张彭就贿赂看守的官员,把许氏藏了起来。后来事情败露了,张彭被召到京城,要治他的罪,张彭害怕了,就把之前隐瞒的公款账簿都献给了郭崇韬。郭崇韬很感激张彭,没杀他,从此和他就有了隔阂。同光三年,他被免去了行军司马的职务,只保留工部尚书的官职。
魏王李继岌和郭崇韬一起攻打蜀国的时候,担心他会从背后攻击自己,就让他参与魏王的军事行动。蜀国灭亡后,李继岌上表推荐他担任黔南节度使,但他坚决推辞,没有接受。后来李继岌杀了郭崇韬,就让他接管了郭崇韬的军队,然后回朝了。康延孝造反,李继岌派他率领三千人,与董璋、孟知祥等人的军队会合,在汉州打败了康延孝。但魏王李继岌先到达渭南,自杀了,他就率领军队回到东边。唐明宗很赏识他的功劳,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兼任三司使。那时候,明宗刚杀了孔谦,他选拔人才,打击投机取巧之辈,公私事务都处理得很好,天下人都觉得很方便。
秋天到了,韦说和豆卢革都辞去了宰相的职务。于是,李琪、安重诲、郑珏、孔循几个人就开始商量着选谁来当宰相。李琪是李琪想让李琪当,但是郑珏和孔循私下里觉得李琪不合适,就对安重诲说:“李琪虽然有才华,但人品不端正啊!宰相这个位置,需要端庄稳重、有气度的人才能胜任,太常卿崔协就挺合适。”安重诲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
过了几天,明宗皇帝问谁可以当宰相,安重诲就推荐了崔协。李琪当时就在场,立刻反驳道:“安重诲你根本不了解朝中的人,被人随便摆布!大家都知道崔协不识字,只会摆出一副样子,人送外号‘没字碑’。陛下您要是重用他,那简直是提拔了一个没本事的人,这岂不是让人笑话吗?一个人的笑话也就罢了,宰相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再增添笑柄呢?”明宗皇帝说:“宰相的职位很重要,你们再好好考虑考虑。不过我当藩王的时候,认识易州刺史韦肃,听说他家世显赫,而且待我很好,让他来当这个位置怎么样?如果韦肃不行,那就让冯书记,先朝的判官,他可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可以当宰相。”这个冯书记,就是冯道。
大家还没商量出结果,安重诲他们就退到中兴殿外边去了。孔循连个招呼都不打,甩袖子就走了,边走边骂道:“天下大事,不是让李琪说了算,就是让李琪说了算,李琪到底是什么人!”李琪对安重诲说:“李琪的才能和本事,比得上同时代的一百个人,却被那些小人嫉妒排挤,压制了他的才能。如果放弃李琪而让崔协当宰相,那就像扔掉珍贵的苏合香丸而捡起臭虫的粪球一样!”安重诲听了这话笑了笑,就没再说什么。但是,安重诲最终还是相信了孔循的话,一个月后,崔协和冯道都当上了宰相。崔协当了数年宰相,很多人都在嘲笑他的作为,而李琪和安重诲之间的嫌隙,也正是从崔协当上宰相开始的。
使臣出差,以前都是户部发放路费凭证的,后来有人想改成从内廷发放。 圜(yuán,此处指冯道)觉得这是违反惯例,就和重诲(zhòng huì)争论,没争过,最后直接在皇帝面前跟重诲吵了起来,圜还很生气的样子。 明宗皇帝下朝后,后宫的妃嫔们问他:“刚才跟重诲争论的是谁啊?” 明宗说:“是宰相。” 宫人们说:“我们在长安的时候,见过宰相上朝奏事,可没见过这么激烈的,看来是轻视了这位宰相啊!” 明宗皇帝因此对圜不太高兴了,结果使臣的路费凭证还是从内廷发放了,圜更生气沮丧了。
重诲曾经去拜访圜,圜拿出一个漂亮又能唱歌的妓女给他,重诲想要,圜却不给,所以两个人更加互相看不顺眼了。 后来圜干脆请求辞官,被罢免了官职,改任太子少保。圜自己也觉得不安全,又请求退休,回到磁州老家。
朱守殷在汴州造反,重诲就诬陷圜和朱守殷密谋叛乱,还伪造圣旨杀了圜。圜接到圣旨后,竟然很平静,召集家人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顿酒,然后就死了。明宗皇帝知道这件事,却没说什么,只下了一道诏书,说圜和朱守殷有书信往来,而且言语中表达了不满。 等到愍帝(mǐn dì)即位后,才追赠圜为太傅。
赵凤是幽州人,年轻时就因为儒学知识出名。 燕王刘守光当政的时候,把燕地的百姓都刺字当兵,赵凤害怕,就剃光头做了和尚,躲在燕王弟弟刘守奇那里。 刘守奇投奔后梁,后梁任命他为博州刺史,赵凤做了他的判官。 刘守奇死了以后,赵凤又去做了郓州节度使的判官。 晋朝攻占郓州后,庄宗听说赵凤的名声,很高兴,把他招来当扈銮学士。 庄宗即位后,又任命赵凤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庄宗和刘皇后去河南尹张全义家做客,酒喝多了,庄宗竟然让皇后认张全义做父亲!第二天,庄宗派宦官命令翰林学士们写信给张全义,让他以父亲的身份对待皇后。 赵凤就上书极力反对这件事。 后来,张全义的养子郝继孙犯法死了,一些宦官和伶人想霸占他的财产,就请求没收他的家产。 赵凤又上书说:“郝继孙是张全义的养子,不应该另有家产,而且按照法律也不应该没收他的家产,这样贪图别人的钱财,会败坏朝廷的形象!” 当时,皇后和一些小人当道,赵凤的意见根本没人理睬。
明宗皇帝不识字,朝廷奏章都让安重诲念给他听。安重诲自己也不识字,念奏章的时候经常念得不得要领,皇帝不满意。孔循就建议安重诲找个读书人当助手,可这两人都不懂唐朝的规矩制度,于是就设立了端明殿学士的职位,任命冯道和李凤担任。
李凤为人正直,性格刚烈,和任圜关系很好,任圜当宰相后,也多次推荐李凤。一开始,端明殿学士的级别低于翰林学士,而且官职也低。第二年,李凤升任礼部侍郎,就劝任圜把端明殿学士的级别提到翰林学士之上,官职也升高。后来任圜被安重诲杀害,并被诬陷谋反。当时安重诲权倾朝野,就连明宗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有李凤痛哭着质问安重诲:“任圜是天下少有的忠义之士,怎么可能谋反!你杀了他,怎么向天下交代?”安重诲羞愧得无言以对。
算命先生周玄豹看相很准,庄宗皇帝非常信任他,让他当了北京巡官。明宗当内衙指挥使的时候,安重诲想试试周玄豹的本事,就让别人和明宗换了衣服,让明宗坐在下座,然后叫周玄豹看相。周玄豹说:“内衙,应该是贵将坐的位置,这个人配不上。”然后指着下座的明宗说:“这个人才是!”并预言明宗日后会非常显贵。明宗即位后,觉得周玄豹真是神人,想把他召到京城,李凤劝谏说:“君主喜怒好恶,应该谨慎。您现在这么看重他的算命本事,全国的人都会去迷信吉凶祸福,互相迷惑,造成很大的祸患。”明宗于是打消了召见周玄豹的念头。
朱守殷造反,明宗皇帝逃到汴州,朱守殷被平定后,明宗又下令前往邺城。当时跟随皇帝的军队正从河南搬家到汴州,不想再往北走,军中怨声载道。定州王怀疑皇帝去汴州平定叛乱,再去邺城另有图谋,心里不安。宰相和百官一起上奏,请求皇帝取消去邺城的行程,但明宗不听,大家都很害怕,大臣们都不敢再说话了。李凤写奏章斥责安重诲,言辞非常犀利,安重诲把奏章呈给皇帝后,明宗才取消了去邺城的行程。
话说有个和尚去西域旅游,带回了一颗佛牙献给明宗皇帝。明宗就拿给大臣们看看。凤翔(指当时的宰相李凤)说:“据说这佛牙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咱们试试看是不是真的吧?”说完,他就拿起斧头把佛牙给砍碎了。当时宫里已经准备了很多祭祀用的东西,数都数不清了,凤翔把佛牙砍碎之后,这才算完事儿。
天成四年夏天,李凤升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秘书少监于峤,从庄宗时期就和李凤一起在翰林院当学士,于峤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和李凤关系也很好。可是李凤升官后,于峤却一直没升迁,他自己觉得才能和名声都在李凤之上,却一直被冷落,于是就和萧希甫一起经常批评时政,还特别诋毁李凤。李凤心里记恨着这事儿,一直没找到机会报复。后来,于峤和邻居因为争夺水沟发生冲突,惹恼了安重诲(当时权臣)。李凤就趁机把于峤贬为秘书少监。于峤喝醉了酒,跑去见李凤,李凤知道他肯定不会好好说话,就说自己正在洗头。于峤就在李凤府上大骂吏员,还尿在了李凤家下人的身上才离开。府里的官员把这事儿告诉了李凤,李凤就上报了皇帝,明宗皇帝下令罢免于峤的官职,把他流放到武州,后来又流放到振武军,天下人都觉得他很冤枉。
后来,安重诲被边彦温等人诬告谋反。明宗皇帝下令审问边彦温等人,他们承认自己诬告,于是就被处死了。过了几天,李凤在中兴殿上朝,对皇帝说:“我听说有人诬陷安重诲。”明宗说:“这事儿是小事,我已经处理好了,你不用管了。”李凤说:“我听到的事关国家安危,陛下不能把它当成小事。”他指着殿宇说:“这座大殿之所以宏伟壮丽,是因为有栋梁柱石支撑着,如果折断一根栋梁,去掉一根柱子,那就会倒塌。大臣是国家的栋梁柱石,安重诲出身卑微,经历了重重磨难,才帮助陛下成就了中兴之业,怎么能让奸人轻易动摇呢!”明宗皇帝脸色变了,向李凤道歉说:“你说的对。”于是就灭了边彦温等三家的族。
话说后来,重诲犯了错,大臣们谁也不敢说话,只有凤翔一个人多次为重诲说好话,说他一直很忠心。结果,明宗皇帝觉得凤翔是重诲的同伙,把他贬到安国军当节度使去了。凤翔在当地当官,挣的俸禄都分给了部下和宾客。后来废帝登基,又把他召回朝廷,当了太子太保。 他后来脚病在家,病得很重,自己占卜,扔下蓍草叹息道:“我们家祖上没有活过五十岁的,而且都穷困潦倒,我现在却活过了五十岁,还当了大官,还有什么遗憾呢!”清泰二年,他在家里去世了。
李袭吉,他父亲叫李图,是洛阳人,有人说他是唐朝宰相李林甫的后代。乾符年间,李袭吉考中了进士,在河中节度使李都搉手下当盐判官。后来他去了晋国,晋王把他任命为榆次县令,后来又当了掌书记。李袭吉学识渊博,对唐朝的历史典故非常了解。他后来升迁为节度副使,最后做到谏议大夫。当时晋王和梁国有矛盾,打了好多年的仗,后来晋王屡战屡败,想和梁国讲和,就派李袭吉写信给梁国。李袭吉写的信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梁太祖让人读了这封信,读到“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这几句的时候,不禁感叹道:“李公虽然身处偏远之地,却有这样的贤才,如果我能得到他,就像老虎长上了翅膀一样!”然后梁太祖问他的幕僚敬翔:“你帮我写封回信。”敬翔写的回信文采平平,而李袭吉的信却流传了下来。李袭吉为人淡泊名利,喜欢用写文章来娱乐自己,天祐三年去世了。 卢汝弼接替他当了副使。
卢汝弼擅长书画,但文章写得不如李袭吉。他父亲卢简求做过河东节度使,是唐朝的名臣,所以卢汝弼也对唐朝的历史典故很了解。晋王去世后,庄宗继位成为晋王,所有承制封拜官爵的事务都由卢汝弼负责办理。 他于十八年去世。
庄宗皇帝即位后,追赠李袭吉为礼部尚书,卢汝弼为兵部尚书。
张宪,字允中,是山西太原人。为人沉稳低调,欲望很少,年轻时就喜欢学习,还会弹琴喝酒。后唐庄宗早就知道他文采好,就让他当了天雄军节度使的秘书。庄宗当皇帝后,提拔他当工部侍郎兼管租庸调,后来又升任刑部侍郎,负责吏部官员选拔和东都副留守。张宪精通吏事,做了不少好事情。
庄宗到东都视察,定州王都来朝见,庄宗让张宪负责修建一个打球的场地,准备和都一起打马球。一开始,庄宗在东都称帝,就是把这个打球的场地当作登基的祭坛用的。张宪就说:“登基祭坛,是皇帝兴盛的象征啊!汉朝的鄗南祭坛,魏国的繁阳祭坛,到现在都还在,不能拆掉啊!” 于是另选宫西的地方修建球场。球场还没建好,庄宗就生气了,命令两个侍卫赶紧把祭坛拆了改成球场。张宪退下来后叹了口气说:“这是不祥的预兆啊!”
早些时候,明宗北伐契丹,从魏州缴获了很多铠甲给军队用,其中有五百件轻便的铠甲,张宪把这些铠甲发放了,但是没上报。庄宗到了魏州,大发雷霆,责令张宪赶紧回去取回来,旁边的人劝他才作罢。庄宗又问张宪国库里还有多少钱。张宪呈上库房账簿,上面写着还有三万贯钱。庄宗更生气了,对他的宠臣史彦琼说:“我和大臣们喝酒赌博,需要十多万钱,张宪却拿这些破纸给我。我还没过黄河的时候,国库里总是百万贯钱,现在钱都到哪里去了?”史彦琼替张宪解释才算完事。
郭崇韬攻打蜀国,推荐张宪可以担任宰相,但是宫里的宦官和伶人都不想让张宪在朝廷里待着。枢密承旨段徊说:“宰相在皇帝面前,做事如果不对,还可以改正,但是地方官如果选错了人,危害就大了。张宪确实有才能,但是不如让他去地方上任。” 于是,张宪被任命为太原尹兼北京留守。
赵在礼造反了,张宪的家人当时在魏州,赵在礼对张宪一家挺好,还派人送信给张宪,想拉拢他。结果张宪直接把送信的人给杀了,连信都没拆就呈报朝廷了。 后来庄宗皇帝被杀了,明宗皇帝进京,太原那边还不知道消息,永王李存霸却跑去了太原。张宪身边的人就劝他:“现在魏国的军队往南打,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呢,李存霸来太原也没带圣旨,而且他骑的马还断了马嚼子,这明显是打败仗了吧!咱们应该把他抓起来,等朝廷发话再处理。” 张宪说:“我就是一个读书人,没啥功劳,皇上对我这么好,我怎么可能有二心,想趁乱谋反呢?顶多就是和他一起死了!” 张宪的部下张昭远劝张宪赶紧上书拥立明宗,张宪哭着拒绝了。
后来李存霸剃了头发,想当和尚保命,结果碰上了北京巡检符彦超,符彦超手下的士兵闹哄哄地把李存霸给杀了。张宪逃到了沂州,结果也在那里被杀了。哎!我啊,说到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得到了三个人的故事,又失去了三个人的故事。巩廷美、杨温的死,我已经很悲痛了。至于张宪的事,我更是痛惜不已!我查阅了以前的史书,关于张宪的经历,还有永王李存霸、符彦超和张宪相关的记载,前后说法都不一样,根本没法考证。大概是因为当时情况太紧急,记载的人记错了。但总的来说,张宪的大节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他的忠诚那是没得说!他不管家人安危,断然拒绝赵在礼,杀了送信的人;他哭着拒绝了张昭远让他拥立新君的建议,他的决心非常坚定。
至于他想和李存霸一起死,李存霸死了以后,他又逃离太原,这我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以前的史书说张宪是因为弃城而被处死,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对。我本来是想把张宪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忠义之士,可问题是张宪丢了官职,死因也不明朗,所以不能把他列入那些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的行列。
萧希甫,是宋州人。这人啊,特别能说会道,还爱逞强好胜。年轻的时候考中了进士,给梁朝开封尹袁象先当秘书。后来袁象先当了青州节度使,就带着萧希甫当巡官。萧希甫很不高兴,竟然抛下老娘和老婆,改了名字,逃到镇州去了,还冒充青州的秘书,去见赵王王镕。王镕就让他当参军,可他还是不满意,待了一年多,又逃到易州,剃度当了和尚,住在百丈山。
后来,庄宗要建国于魏,开始设置百官,四处寻找隐居的能人,幽州的李绍宏推荐萧希甫当魏州推官。庄宗当了皇帝以后,想让萧希甫当知制诰,还下诏让他制定宫廷宴会的礼仪。问萧希甫:“枢密使能不能参加宴会入座?”萧希甫觉得不行。枢密使张居翰一听就火了,冲萧希甫吼道:“老子侍奉过三个皇帝,见过几百次宫廷宴会了,你小子一个乡下人,懂什么宫廷规矩?”萧希甫当时就答不上话了。从那以后,那些得势的宦官都恨得牙痒痒。宰相豆卢革他们听信了宦官的话,一起排挤萧希甫,把他贬到驾部郎中当个小官。萧希甫很失落,心里很不痛快。
庄宗灭了梁朝后,派萧希甫去青州和齐州宣慰。萧希甫这才知道他母亲已经去世了,老婆袁氏也改嫁了。萧希甫这才穿上孝服,在魏州守孝。有人拿汉朝李陵的故事来讽刺他,说:“老母亲死了,老婆也改嫁了。”当时大家都拿这事笑话他。
明宗皇帝登基后,就召他当谏议大夫。那时候,朝廷又重新设立了意见箱,让希甫负责管理。希甫上奏说:“自从战乱不断,国家法纪败坏,欺压抢夺的事情层出不穷,谁拳头硬谁就占理。那些抢夺别人妻女的,霸占别人田产房屋的,还有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以及冤假错案,简直数不清!现在意见箱一开,肯定会有很多投诉,甚至连功臣权贵都可能有人告状,到时候能不能依法处置,还真不好说呢!” 所以,他建议从天成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清晨之前,把那些判处死刑及以上的罪犯,全部赦免了,然后再把意见箱拿出来示众。
一开始,明宗皇帝想让希甫当谏议大夫,可是豆卢革和韦说极力反对。后来,豆卢革和韦说被安重诲讨厌,希甫就抓住机会,按照皇帝的意思,诬告他们:“豆卢革纵容他的佃户杀人,韦说和邻居争井,那井里藏有宝物!”有关部门调查后,井里只有个破釜而已,但豆卢革和韦说还是都被贬官,最后郁郁而终。明宗皇帝赏赐希甫一百匹布、三百石粮食,还提拔他当了左散骑常侍。
希甫这个人性格狭隘,又爱争强好胜。有一次,他竟然派人半夜敲宫门告密,说河堰牙官李筠密谋叛乱。第二天一早,查问之下,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李筠就被杀了。那些士兵跑到安重诲那里,要求希甫为李筠负责。那时候,明宗皇帝正要到南郊祭祀,祭祀前一天要举行斋戒,群臣都在殿廷练习仪式。宰相冯道、赵凤,河南尹秦王从荣,枢密使安重诲都在月华门外候着。希甫和两省官员先进去,冯道他们坐在台阶下没起来。等希甫出来后,他竟然把负责殿廷管理的官员叫来,质问宰相和枢密使为什么不给两省官员让座,还破口大骂。当天晚上,希甫就装病回家了。一个月后,因为李筠事件导致军心动荡,他被贬到岚州当司户参军,最后死在了贬谪的地方。
刘赞是魏州人。他爸爸刘玭当县令,刘赞刚开始上学的时候,穿的都是青布衫子。每次吃饭,刘玭自己吃肉,却让刘赞在床底下吃素菜,还跟他说:“吃肉是你的俸禄,你想要吃肉,就得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才能有俸禄;我的肉,可不是给你吃的!” 所以刘赞更加努力学习,考中了进士,后来当了罗绍威的判官,又当了租庸使赵岩的巡官,还当了孔谦的盐铁判官。等到明宗当皇帝的时候,刘赞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当上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他做官很正直,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根本没办法用私情打动他。
当时,秦王李从荣掌握兵权,非常骄横,犯了不少错误。一些大臣建议给他安排师傅来辅佐他。但是大臣们都害怕秦王,不敢做决定,于是建议让秦王自己选师傅。秦王就选择了刘赞,于是刘赞被任命为秘书监,当了秦王的师傅。刘赞哭着说:“灾祸就要来了!”秦王挑选的王府官员十几个,大多都是些轻浮、奸险的小人,天天拍马屁,奉承秦王,只有刘赞不卑不亢地劝谏,总是以正道引导他。有一次,秦王让宾客们当场作文,刘赞觉得自己是师傅,不屑和那些小人们一起比较,虽然勉强写了,脸色却很不高兴。秦王讨厌他,后来就叮嘱左右,不让刘赞再来王府,刘赞也不去,一个月只去一次王府,回来就闭门谢客,不和任何人来往。
后来,秦王果然兵败身死。唐朝的大臣们商议,秦王手下的官员应该受到什么处罚。冯道说:“元帅判官任赞和秦王关系本来就不怎么样,而且在职时间不到一个月;詹事王居敏和刘赞都是因为正直而被秦王讨厌的;河南府判官司徒诩长期告病在家,这些人都不应该和秦王同罪。而谘议参军高辇和秦王关系最好,高辇按律当死,其他人可以依次减轻处罚。”朱弘昭说:“诸位不明白啊,要是让秦王进了光政门(指成功篡位),那我们这些人怎么办?我们还有家族吗!再说法律有首从之分,现在秦王夫妇子女都死了,刘赞他们只被处罚一人,已经算是万幸了!”冯道等人也觉得朱弘昭说得有道理。冯赟也极力反对处罚刘赞等人,所以刘赞等人免于一死。最后,高辇被处死,而包括任赞在内的十七个人都被流放。
一开始,听说秦王战败了,赞就穿着白衣服骑着驴等着消息。有人告诉他说,赞的官职被别人夺走了。赞说:“难道天子继承人被杀,做臣子的却只顾着争官吗?能活着就好啦!”后来,赞被贬到岚州当老百姓。清泰二年,朝廷下令让他回乡,他在石会关病死了。
何瓒,是福建人,唐朝末年考中了进士。李存勖当太原节度使的时候,把他招来当判官。每次李存勖带兵打仗,都留下张承业守太原,张承业死了以后,何瓒就接替他负责留守太原的事务。何瓒这个人很聪明,很懂官场上的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随便,其实心里非常细致。李存勖在邺都称帝后,任命何瓒为谏议大夫,何瓒觉得李存勖的事业成不了,就请求留守北京。
何瓒跟李嗣源以前就认识,李嗣源当皇帝后,把他召回京城,在内殿接见了他,还和他聊了很久。之后,李嗣源任命何瓒为西川节度副使。当时孟知祥已经有了反叛之心,正把副使赵季良当成心腹,听说何瓒要来代替赵季良,赶紧上奏留用赵季良,于是就把何瓒改任为行军司马。何瓒觉得丢脸,不好意思自己辞职,没办法,只好去了。李嗣源赏赐给他的东西很多很多。
一开始,孟知祥在北京当马步军都虞候,而何瓒留守太原,孟知祥用军礼对待何瓒,何瓒总是严格按照法令办事,孟知祥一开始很不高兴。等何瓒当了行军司马,孟知祥对他还是很好。孟知祥叛乱后,罢免了何瓒的行军司马职务,把他软禁在家,何瓒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