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殷,是个大名人。年轻的时候当兵,靠着军功一步步升官,最后当上了灵武马步军都指挥使。唐朝废帝的时候,跟着范延光一起打仗,攻打魏州的张令昭,因为立了功被任命为祁州刺史。到了后晋天福年间,又调到原州当刺史。
王殷特别孝顺他母亲,这在当时可是出了名的。他要是想跟朋友出去玩,必须先告诉他妈,要是他妈不同意,他就绝对不去。当上刺史后,要是工作上出了点小差错,他妈一批评他,他就立马把鞭子交给丫鬟仆人,然后就在他妈面前自己抽自己。他母亲去世后,他按照规矩要守孝,这时候后晋高祖下令让他复职,让他去当宪州刺史,但他坚持要守完孝才上任。守孝期满后,后晋出帝又让他当奉国右厢都指挥使。
后来,他跟着后汉高祖刘知远去打杜重威,冲锋陷阵,特别勇猛。有一次箭射中了他的脑袋,箭镞从嘴里穿了出来,居然都没死!高祖觉得他特别厉害,就让他当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还兼任宁江军节度使。契丹人来犯边境,后汉朝廷派王殷带兵驻扎在澶州。这时候后汉隐帝已经杀了杨邠等人,又下令让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在澶州杀了王殷,同时还下令让郭崇杀掉周太祖郭威。 这道命令到了澶州,李弘义害怕事情办砸了,就偷偷把这事儿告诉了王殷。王殷赶紧派人快马加鞭跑到魏州去告诉周太祖郭威。
于是,周太祖郭威就起兵造反了。郭威当上皇帝后,封王殷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又让他去当天雄军节度使,还让他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续领着亲军,黄河以北的地区都归王殷管辖。可是,王殷这个人有点贪财,喜欢搜刮民脂民膏,周太祖知道了这事儿很不高兴,就派人去劝他:“我当初在魏州起兵的时候,国库里的钱粮也不多啊,你为国家办事,够用了就行了!”但是王殷根本不听。
话说殷和王峻都是从太祖起兵打天下的时候就跟着的,后来王峻犯了事儿,殷觉得心里不踏实。到了广顺三年秋天九月永寿节那天,殷想进宫给太祖祝寿,太祖答应了,但是又怕殷另有图谋,又派人把他拦住了。
第二年,太祖要去南郊祭祀。那年冬天,殷来朝见太祖。殷当时掌握着兵权,负责警卫工作,出入都带着兵,还又另外请求增加兵甲,说是为了防备意外情况。这时候,太祖正卧病在床,怀疑殷另有企图,于是强忍着病痛来到滋德殿,殷来请安的时候,太祖立刻下令逮捕了他,把他身上的官职爵位全部剥夺了,发配到登州去充军。没过多久,太祖就下令处死了殷,并且把殷的家人都迁徙到了登州。
刘词,字好谦,是河北大名府元城县人。年轻的时候,他跟着杨师厚混,因为勇敢彪悍出了名。
后来唐庄宗攻打魏博,跟梁军在夹河大战,刘词凭借军功升任效节军使,又升迁为长剑指挥使。后来因为犯了点事儿,被贬到汝州待了十多年。等到废帝当政的时候,朝廷下令各州府选拔骁勇善战的人充实禁军,刘词被选中,进了禁军当差。
他跟着部队打败了张从宾和杨光远,因为立功升任奉国第一军都虞候。又跟着马全节攻破安州,升任指挥使。再跟着杜重威攻破镇州,因为冲锋陷阵有功,被封为泌州刺史。
晋军讨伐安从进的时候,刘词担任襄州行营都虞候,因为立功升任泌州团练使。后来调到房州任职,一年多时间,他为政比较宽松,老百姓都挺满意他的。刘词有空的时候,总是穿着盔甲枕着兵器睡觉,还跟别人说:“我靠这个得到了富贵,怎么能一天忘记呢?再说人很容易懈怠,如果放松了训练,真要打仗了拿什么报效国家!”
汉高祖时期,他又被任命为奉国右厢都指挥使。汉军攻打河中的李守贞时,刘词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领宁江军节度使,同时也是行营都虞候,因为立功被封为镇国军节度使。
周太祖建立周朝后,刘词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先后镇守安国、河阳等三座城池。周世宗攻打高平的时候,樊爱能等人的军队战败南逃,遇到了刘词,刘词劝他们说:“军队打败了,别再往前冲了!”刘词没听,直接指挥军队继续进攻,世宗很欣赏他,任命他为随驾都部署。
等到班师回朝后,他被任命为河东行营副都部署,后来调到永兴镇守。第二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侍中,谥号忠惠。
王环,是河北真定人。因为他勇猛有力,就跟着孟知祥当了车夫。后来孟知祥在蜀地称帝,就让他管卫兵。 等到后晋开运年间天下大乱,秦州、凤州、阶州、成州都归顺了蜀国,孟昶就让王环当了凤州节度使。
周世宗柴荣登基后,第二年,派王景、向训去攻打秦州和凤州。结果几次都被王环打败了,朝中的大臣都建议撤兵。周世宗说:“我想要统一全国,让天下成为我的家,可是我的号令却管不到秦州和凤州,现在军队已经出征了,却不能取得胜利就返回,我心里很惭愧啊!”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攻下秦州和凤州。
周军的粮草运输比较困难,孟昶就派了五千兵马从堂仓出发,去黄花谷争夺粮道。王景、向训事先知道了蜀军的动向,就命令张建雄带两千兵马在谷口布阵,又另外派了一个副将带一千精兵埋伏在堂仓后面,准备等蜀军回来的时候伏击他们。蜀军到了谷口,和张建雄交战,打不过就往堂仓撤退,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蜀军守卫各地的士兵都溃不成军了。
一开始啊,王昶派他手下的秦州节度使高处俦带兵去支援环州的守军,结果还没到,就听说堂仓那边的军队打败了,高处俦也吓得跑回去了。高处俦的判官赵玭呢,直接把城门关上,不让高处俦进城,高处俦没办法,只好逃到成都去了。赵玭就干脆把城池投降了,成州、阶州也跟着一个接一个投降了,就只有环州死守着,坚持了一百多天,最后才被攻破。
皇上世宗召见环州刺史,感慨地说:“其他三州都投降了,就环州你一个人死守,我几次派人写信劝降,你都不理,直到打不过了才被俘虏。虽然你没死,但也算忠于你效力的主子了,用你做个榜样,可以激励那些侍奉君主的人啊!”于是,皇上就封环州刺史为右骁卫将军。那时候,周朝军队已经去征讨淮南了,皇上就让环州刺史协助侯章攻打贼军的水寨,担任副部署。
一开始周朝军队南征的时候,李景在淮河边上摆开了阵势,船只特别多,周朝军队却没啥水战的装备,皇上为此很着急。于是,就在京城西边设立了造船厂,造了几百艘战船,还抓了一些李景投降的士兵,教他们水战。第二年,皇上再次征讨淮南,就让环州刺史率领几千水军,从蔡河进入淮河。环州刺史在军队里待着,也没立什么战功。那些跟环州刺史一起被俘虏的蜀军士兵,皇上一个都没杀,都让他们继续当兵,后来很多人又逃跑了投奔李景去了。皇上对环州刺史越来越信任。
后来,李景的将领许文缜、边镐等等都被抓住了,皇上把他们都封为将军,跟环州刺史一起在京城排班,每年赏赐都很丰厚。第二年,皇上又去淮南视察,还带着环州刺史一起去,结果环州刺史在泗州染病去世了。
阮从远,字可久,一开始叫阮从远,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名叫阮从远,他是云中人。他爸爸阮嗣伦当过麟州刺史。阮从远为人温厚恭谨,像个长辈一样,他守孝的时候,孝行远近闻名。唐庄宗李存勖镇守太原的时候,把他当作牙将,后来又让他做了府州刺史。
后来晋出帝跟契丹人撕毁盟约,阮从远带兵去打契丹,打了胜仗,攻下了十多个城堡。 因为他战功赫赫,晋朝就提升他当本州团练使,还兼任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契丹西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官职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等汉高祖刘知远登基后,在府州设立了永安军,任命阮从远为节度使。
第二年,朝廷让他的家族成员进京,然后把他调到武胜镇,同时任命他的儿子阮德扆为府州团练使。 周太祖郭威当皇帝后,阮从远又先后被调到宣义、保义、静难三个镇戍守。显德二年,他被朝廷允许回京,结果在洛阳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王峻,字秀峰,是河南安阳人。他爸爸王丰,是梁朝乐营的一个军官。王峻年轻的时候,因为唱歌好听,给梁朝节度使张筠当过跟班。后来唐庄宗打下了魏博,张筠丢下相州,逃回了京城。有个叫赵岩的租庸使(相当于财政官员)去张筠家做客,张筠就让王峻唱歌助兴,赵岩一听,特别喜欢他。当时赵岩正得势,张筠就顺势把王峻推荐给了赵岩。梁朝灭亡后,赵岩家族被杀,王峻就流落到民间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给三司使张延朗当差,不过张延朗不太重视他。后来晋高祖灭了唐朝,杀了张延朗。这时候汉高祖正从晋朝起兵,就把张延朗的家产都赏赐给了他,王峻因此有机会侍奉汉高祖。汉高祖镇守河东的时候,王峻当他的部下。汉高祖当皇帝后,就封王峻为客省使。
汉朝派郭从义去讨伐赵思绾,让王峻监督他的军队。王峻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宣徽北院使(相当于高级军事官员)。周太祖镇守天雄军的时候,王峻是监军。汉隐帝杀了大臣史弘肇等人后,又派人去杀周太祖和王峻他们,王峻他们就和周太祖一起举兵攻打京城。周太祖监国后,奉汉朝太后的命令,任命王峻为枢密使(相当于宰相)。周太祖带兵北上,到了澶州,又调兵转向京城。这时候,周太祖已经派冯道去徐州迎接湘阴公李赟,而汉朝宗室蔡王李信在许州。王峻和王殷商量了一下,派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带兵去宋州,派前任申州刺史马铎带兵去许州,伺机而动。结果郭崇和马铎把李赟扣押起来,还杀了李信。
话说赵匡胤当了皇帝,就让范质当了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让他负责修国史。后来刘旻攻打晋州,范质被任命为行营都部署,拥有临机决断的权力。还另外派陈思让、康延沼从乌岭绕道绛州和范质会合。
范质到了陕州,却停了下来,没继续往前走。赵匡胤就派使者翟守素快马加鞭赶到陕州,告诉范质自己打算亲自带兵去征讨。范质屏退左右,对翟守素说:“晋州城池坚固,不好进攻,而刘旻的军队又很厉害,不好对付,我之所以停在这里,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另有打算。再说,皇上您刚刚登基,各地藩镇还没完全臣服,威信还没完全树立起来,怎么能够轻易出兵呢?再说兖州的慕容彦超已经露出了反叛的迹象,如果皇上您去了汜水,慕容彦超肯定趁机攻打京城,那您拿什么来对付他呢?”翟守素飞快地赶回京城,把范质的话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赵匡胤。
当时,赵匡胤已经下诏要西征了,听到范质的话,猛地一拍脑袋,说:“差点坏了我的大事!”于是就停止了西征的计划。范质的军队从绛州出发,前锋部队报告已经越过了蒙坑,范质很高兴,对他的部下说:“蒙坑是晋州、绛州之间的险要之地,刘旻竟然没有派兵占据,让我们顺利通过,可见他一定会失败!”范质的军队距离晋州只有一天的路程,刘旻听说周朝大军压境,立刻撤兵了。众将领都想追击,范质却犹豫不决。第二天,他才派骑兵去追击刘旻,但没追上就回来了。后来,又参与了讨伐慕容彦超的战役,担任随驾都部署,率领军队冲锋陷阵,第一个攻上敌人的阵地。
石敬瑭和太祖都是从魏国起家,石敬瑭自认为是辅佐皇帝建立功业的大功臣,把天下都当成自己的责任。他上奏章提出建议,事情不论大小,都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是稍微不如意,说话的语气和脸色就变得很不客气。太祖总是很宽容地对待他。石敬瑭比太祖大两岁,太祖经常叫他“兄长”,或者称呼他的字,石敬瑭因此更加骄横跋扈。郑仁诲、李重进、向训等人,都是太祖早年时的部下,太祖刚即位的时候,谦虚谨慎,还没想提拔他们,但石敬瑭心里很忌恨他们。石敬瑭从击败慕容彦超回来后,就请求辞去枢密使的职务,想探探太祖的意思。太祖安慰并犒劳了他。石敬瑭给各地节度使写了很多信,请求他们保荐自己。过了几天,各地节度使都派人骑马送来信件给石敬瑭,太祖大吃一惊。
石敬瑭接连上奏章请求辞职,并且停止处理政务。太祖派近臣去召见他,说:“你要是还不出来,我就亲自去见你。”石敬瑭说:“如果皇上您亲自来,那就是要置我于死地啊!”但他实际上并没有想辞职的意思。枢密院直学士陈同和石敬瑭关系很好,太祖就派陈同去召见石敬瑭。陈同回来后奏报说:“石敬瑭稍微有点想辞职的意思,但是请陛下您说要御驾亲征,好像要亲自去见他一样,这样石敬瑭一定会出来的。”太祖勉强同意了。石敬瑭听说太祖要来,就赶紧跑来拜见。
石敬瑭在枢密院给自己修建办公厅舍,极其奢华,还邀请太祖来视察,太祖赏赐了他很多东西。太祖在内园修建了一座小殿,石敬瑭就上奏说:“宫殿已经很多了,修建这个有什么用?”太祖说:“枢密院的房子也不少啊,你又何必自己修建呢?”石敬瑭羞愧得答不上话。石敬瑭担任枢密使兼宰相后,又请求兼任平卢节度使。接受任命后,他暂时到平卢赴任,又请求借用左藏库的绫罗绸缎一万匹,太祖都勉强答应了他。他又请求用颜衎、陈同代替李谷、范质担任宰相,太祖说:“任免宰相,怎么能这么仓促?应该慢慢考虑。”石敬瑭不停地请求,说话也越来越不客气。有一天中午,太祖还没吃饭,石敬瑭还在不停地争论,当时是寒食节假期,太祖说:“等到假期结束,再为你办理这件事。”石敬瑭这才退下。太祖终于忍无可忍,第二天在便殿召集所有官员,把石敬瑭囚禁起来。太祖见到冯道,哭着说:“石敬瑭欺压我,我实在忍不下去了!”于是把石敬瑭贬为商州司马,石敬瑭最终死在了贬谪之地。
先说个事儿,有个叫王峻的被皇帝撸了官职。皇上让他去修国史,其实心里琢磨着,这小子写的准不靠谱。后来皇上叫来史官,想看看每天的记录,结果史官一听,这宫里头的事儿,外面哪能知道啊,万一泄露出去,自己不得完蛋?所以就挺害怕的。王峻被贬官后,李谷接手修国史,他就提议让接近皇帝的大臣把宫里发生的事儿记录下来交给史馆。最后皇帝就让枢密院的官员把这些记录交给史馆,这事儿才算正式开始。
接下来说说王殷这个人,他老家是大名府的。年轻的时候当兵,后来靠着军功一路升官,最后当上了灵武马步军都指挥使。唐朝废帝时期,他跟着范延光去打张令昭,立了功,被封为祁州刺史。到了后晋天福年间,他又调到原州当刺史。
这王殷啊,特别孝顺他妈,跟别人交往,都得先问问他妈同不同意,他妈不同意的,他绝对不去。当了刺史后,要是有啥政务上的小失误,他妈一批评他,他就赶紧把鞭子递给仆人,然后当着他妈的面自己抽自己。他妈去世后,他守孝期间,晋高祖还下诏让他复职,当宪州刺史,但他坚持要守完孝才上任。守孝期满后,皇帝又让他当奉国右厢都指挥使。
后来,跟着汉高祖去打杜重威,他冲锋陷阵,特别勇猛,一箭射中了杜重威的脑袋,箭镞从嘴里穿了出来,杜重威居然还没死!高祖特别欣赏他,就让他当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还兼领宁江军节度使。后来契丹来犯边境,皇上派王殷带兵去澶州驻守。当时皇帝已经杀了杨邠等人,又下令让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在澶州杀了王殷,同时还下令让郭崇杀周太祖。圣旨到澶州的时候,李弘义害怕事情办不成,反而把这事儿告诉了王殷。王殷赶紧派人快马加鞭去魏州告诉周太祖,周太祖就起兵造反了。周太祖当了皇帝后,封王殷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又让他当了天雄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让他继续领着亲军,整个黄河以北地区都归他管。这王殷有点贪财,皇上知道了很不高兴,派人去跟他说:“我当初起兵的时候,国库里头钱财也不少啊,你为国家办事,够用了!” 王殷根本不听。
话说殷氏和王峻,都是从太祖起兵打天下的时候就跟着的。后来王峻犯了事儿,殷氏心里也跟着不踏实。到了广顺三年秋天九月,永寿节这天,殷氏想进宫给皇帝祝寿,太祖答应了。但太祖心里还是有点儿担心殷氏图谋不轨,又派人把他拦住了。
第二年,太祖要去南郊祭天。那年冬天,殷氏来朝拜。殷氏当时手握兵权,负责警卫工作,出入都带着兵,还又跟太祖要兵甲,说是防备意外情况。这时候,太祖正卧病在床,他怀疑殷氏另有企图,就强忍着病痛,跑到滋德殿去。殷氏进宫来问安,太祖当场下令把他抓起来,夺了他的官职爵位,把他流放到登州。没多久就把殷氏给杀了,还把他的家人也一起迁徙到登州去了。
刘词,字好谦,是河北大名府元城县人。年轻的时候,他跟着杨师厚混,因为勇猛强悍出了名。
后来唐庄宗攻打魏博,跟梁军在夹河大战,刘词凭借军功升任效节军使,又升迁为长剑指挥使,不过后来因为犯了事儿,被贬到汝州待了十几年。等到废帝当政的时候,朝廷下令各州府选拔骁勇善战的人充实禁军,刘词被选中,进了禁军当差。
他跟着军队打败了张从宾和杨光远,因为立功升任奉国第一军都虞候。又跟着马全节攻克安州,升任指挥使。再跟着杜重威攻破镇州,因为冲锋陷阵有功,被封为泌州刺史。
晋军讨伐安从进的时候,刘词担任襄州行营都虞候,又因为立功升任泌州团练使。后来调任房州,一年多时间里,他为政清廉,不扰民,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刘词有空的时候,总是穿着盔甲枕着兵器睡觉,还跟别人说:“我靠这个得到了富贵,怎么能一天忘记呢?再说人很容易懈怠,如果放松了训练,等到真有事情的时候,拿什么报效国家!”
汉高祖时期,他又被任命为奉国右厢都指挥使。汉军攻打河中的李守贞时,刘词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领宁江军节度使,同时还担任行营都虞候,因为立功被封为镇国军节度使。
周太祖建立周朝后,刘词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先后镇守安国、河阳三座城池。周世宗在高平打仗的时候,樊爱能等人的军队战败南逃,遇到了刘词,刘词劝他们说:“军队打败了,别再往前冲了!” 刘词没听,硬是催促军队继续前进,周世宗很欣赏他,任命他为随驾都部署。等到班师回朝,他又被任命为河东行营副都部署,后来调任永兴镇守。第二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谥号忠惠。
王环,是河北真定人。因为他勇猛有力,就跟着孟知祥当车夫,后来孟知祥在蜀地称帝,就让他管卫兵。等到后晋开运年间天下大乱,秦州、凤州、阶州、成州都归顺了蜀国,孟昶就让王环当了凤州节度使。周世宗柴荣登基后,第二年,派王景、向训去攻打秦州、凤州,结果几次都被王环打败了,朝中大臣都建议撤兵。
世宗说:“我想要统一全国,让天下成为我的家,可是我的号令却管不到秦州、凤州,现在军队已经出征了,却不能取得胜利就返回,我心里很惭愧啊!”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攻下秦州、凤州。周军的粮草运输比较困难,孟昶就派了五千兵马从堂仓出发,去黄花谷争夺粮道。王景、向训事先知道了蜀军的动向,就命令排阵使张建雄带领两千兵马在谷口布阵,又另外派了一个副将带领一千精兵,埋伏在堂仓后面,等着蜀军回来。
蜀军前面遇到了张建雄,打不过就往回跑,逃回堂仓,埋伏的军队突然杀了出来,把蜀军全部杀死了。从此以后,蜀军守卫各个城堡的士兵都溃散了。
一开始,王昶派他手下的秦州节度使高处俦带兵去支援环州,结果还没到,就听说堂仓战败了,高处俦也吓得逃回去了。高处俦的判官赵玭把城门关上,不让高处俦进城,高处俦没办法,只好逃到成都去了。赵玭最后干脆把城池献给了敌人。成州、阶州也跟着投降了,就只有环州死守了百余天,最后才被攻破。
皇帝召见环州刺史,感慨地说:“其他三州都投降了,只有环州坚持抵抗,我几次派人写信劝降,他都不理,直到最后兵败被俘,虽然没死,但也算忠于职守了,这样的人用来激励那些侍奉君主的人再好不过了。”于是皇帝就封他为右骁卫将军。那时候,周朝军队已经去征讨淮南了,皇帝就让环州刺史协助侯章攻打敌人的水寨,担任副部署。
一开始,周朝军队南征的时候,李景在淮河边上摆开了阵势,战船很多,而周朝军队却没有水战的装备,皇帝为此很着急。于是就在京城西边设立了造船厂,造了几百艘战船,还抓了一些李景投降的士兵,教他们水战。第二年,皇帝再次征讨淮南,让环州刺史率领几千水军,从蔡河进入淮河。环州刺史在军队里待了很久,却一直没有立下战功。那些和环州刺史一起被俘虏的蜀军士兵,皇帝都没杀,都让他们继续当兵,后来很多人又逃跑了,投奔了李景。但皇帝对环州刺史越来越信任。
后来,李景的将领许文缜、边镐等等都被俘虏了,皇帝把他们都封为将军,和环州刺史一起在京城里列队受赏,每年赏赐都很丰厚。第二年,皇帝又去淮南视察,还带上了环州刺史,结果环州刺史在泗州染病去世了。
阮从远,字可久,一开始叫阮从远,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才改名叫阮从久。他是云中人,他爹阮嗣伦当过麟州刺史。阮从久为人温厚恭谨,像个长辈一样,他守孝的时候,孝行远近闻名。唐庄宗李存勖镇守太原的时候,把他当作牙将使用,后来又让他做了府州刺史。
后来晋出帝跟契丹人撕毁盟约,阮从久带兵去打契丹,一口气攻下了十多个城堡。因为他战功赫赫,晋朝就提升他为本州团练使,还兼任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契丹西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官职一个接一个往上爬。等汉高祖刘知远当上皇帝后,在府州设立了永安军,任命阮从久为节度使。第二年,朝廷把阮从久的家族都迁到京城,同时把阮从久调到武胜镇,还让他的儿子阮德扆当了府州团练使。
后来周太祖柴荣当了皇帝,阮从久又先后被调到宣义、保义、静难三个地方镇守。到显德二年的时候,他被朝廷召回京城,结果在洛阳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孙方谏,是郑州清苑人。一开始,定州西北有个狼山堡,定州的老百姓经常在那里躲避契丹人的侵扰。堡里住着一个尼姑,她很会运用佛法来感化人,所以很多人都信奉她。
后来尼姑死了,堡里的人说她的尸体没有腐烂,就一直供奉着她。这个尼姑姓孙,孙方谏自认为是尼姑的族人,于是就继承了她的衣钵,继续用佛法感化百姓,堡里的人也推举他当了领袖。
等到后晋出帝当政的时候,义武军的节度使看不惯孙方谏在山上聚集这么多人,担心他会成为边境的祸患,就上表朝廷,把他任命为游奕使,相当于一个闲职。孙方谏因为有些请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偷偷跟契丹人勾结上了。
契丹灭了后晋之后,就封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没过多久,契丹又把孙方谏调到云中去,孙方谏不肯听命,带着他的手下又回到了狼山堡。
等到汉高祖起兵的时候,契丹人放火烧了定州,把定州的老百姓都抓到北方去了。孙方谏听说这件事后,就从狼山出来,占据了狼山堡,投降了汉朝。汉高祖很高兴,马上任命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
周太祖当政的时候,孙方谏被调到镇国军镇守,还让他弟弟孙行友担任定州留后。周世宗攻打太原的时候,孙方谏去行在朝见皇帝,然后跟着皇帝回京。结果在洛阳得了病,被调到匡国军镇守,最后死在了洛阳,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常思,字克恭,是太原人。一开始他跟着唐庄宗当兵,后来当上了长剑指挥使。在唐朝和后晋时期,他做到六军都虞候这么高的职位。汉高祖当上河东节度使的时候,任命常思为牢城指挥使。高祖当皇帝后,常思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后来调到昭义镇守。常思从当兵开始,其实没什么战功,只是赶上了汉朝兴起,才得以掌握兵权。他在潞州待了五年,主要心思放在敛财上,不过他为人倒是挺节俭的。
早年常思没啥名气的时候,周太祖还是个孤苦无依的小孩,常思一家接济了他,周太祖把常思当成叔叔一样看待。后来常思和周太祖都因为汉朝的崛起而飞黄腾达。周太祖当上皇帝后,总是叫常思“常叔”,对常思的妻子也像对待家人一样尊重。广顺三年,常思被调到归德镇守,三年后回朝,又被调到平卢。常思上奏说:“我在宋州的时候,宋州百姓欠我的利息有十万两银子,我想把欠条交上来。”太祖同意了,当场把欠条烧了,还下令宋州全部免除这些欠款。常思在青州待了一年多,得了病,回到洛阳后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孙方谏,是郑州清苑人。当初,定州西北有个狼山堡,定州百姓常年躲在那里避开契丹人的侵扰。有个尼姑在那里潜心修行,用佛法感化百姓,很多人就归顺了她。后来尼姑死了,堡里的人说她的尸体不腐烂,就供奉她。这个尼姑姓孙,孙方谏自称是尼姑的族人,就继承了尼姑的事业,堡里的人推举他当了领袖。后晋出帝时期,义武军节度使担心孙方谏在山上聚集很多人,会成为边患,就上奏朝廷,让他当个游奕使(类似于闲职)。孙方谏因为有些请求没得到满足,就偷偷和契丹人勾结上了。
契丹灭了后晋后,任命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后来又把孙方谏调到云中,孙方谏不肯去,带着手下又回到了狼山。汉高祖起兵后,契丹人放火烧了定州,把百姓掳掠到北方去了。孙方谏听说后,就从狼山出来,夺回了定州,归顺了汉朝。高祖很高兴,马上任命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周太祖时期,孙方谏被调到镇国镇守,他的弟弟孙行友被任命为定州留后。周世宗攻打太原的时候,孙方谏到行在朝见皇帝,然后跟着皇帝回京。到洛阳后,他得了病,被调到匡国镇守,最后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王进,是河北幽州良乡人。他为人勇敢彪悍,跑得比马还快。年轻时就拉帮结伙当土匪,乡里被他害惨了,后来符彦超派人送礼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当兵。符彦超镇守安远军的时候,军中发生变故,他就派王进快马加鞭地赶到京城报告情况。宋明宗见他来这么快,很欣赏他的脚力,就把他安排到宁卫当指挥。后来汉高祖当了侍卫亲军指挥使,又提拔王进当军校。汉高祖镇守河东时,带着王进一起,每当有紧急军情,就派王进快马跑到京城,来回一趟也就五六天,所以汉高祖对他越来越看重,一路提拔他,最后当上了奉国军都指挥使。后来又跟着周太祖打仗,官至虎捷右厢都指挥使。他还当过汝州、郑州的防御使,以及彰德军的节度使。显德元年秋天,王进因病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唉!我翻阅旧史,看到王进的故事,总是忍不住放下书感叹:哎,五代的那些皇帝,都是从武人起家的,他们身边跟着的都是些勇猛的士兵,各个都占据地盘,封侯拜王,这跟豺狼当牧羊人有什么区别!虽然他们能飞黄腾达,是赶上了好时候,可也必须得身经百战,要不就拥有百夫长的勇猛,要不就日夜操劳。像王进这样,仅仅因为跑得快,就能当上大官,这也太过分了吧!这难道不是因为名利地位的轻重,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吗?太平盛世,君子才能得到重视,乱世的时候,小人反而容易得势。当然,机遇和运气也确实存在,尤其是在乱世中更多,到了极点,就变成王进这样了。难道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吗?
那时候,当官的,时间长的也就十几年,短的只有三四年,甚至一两年。天下人看上面的皇帝换来换去,就像换防一样习以为常,可见他们对这些事多么不在乎,更何况下面的人呢?像王进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易经》讲否极泰来,盛衰兴亡,君子小人总是此消彼长,像王进那样的人都能当大官,那么那些地位低微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我写王进的故事,是为了哀叹那个时代的人民遭受的苦难,也为了表达对当时那些被埋没的贤能之士的惋惜,真是太多了!太多了!
常思,字克恭,是太原人。一开始他跟着唐庄宗当兵,后来当上了长剑指挥使。在唐朝和后晋时期,他做到六军都虞候这么高的职位。汉高祖当上河东节度使的时候,任命常思为牢城指挥使。高祖当皇帝后,常思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昭义镇守。常思从当兵开始,就没打过什么胜仗,完全是沾了汉朝兴起的光,才当上了大官,拿着节杖指挥军队。他在潞州待了五年,主要心思都在敛财,不过为人倒是挺节俭的。
早年常思没落魄的时候,周太祖还是个孤苦无依的小孩,衣食住行都靠常思家接济,把常思当作叔叔看待。后来常思和周太祖一起投靠汉朝,都得到了富贵。周太祖当了皇帝后,每次都叫常思“常叔”,对常思的妻子也像对待家人一样尊重。广顺三年,常思被调到归德镇守,三年后回朝,又被调到平卢。常思上奏说:“我在宋州的时候,宋州百姓欠我的利息有十万两银子,我想把欠条呈上来。”太祖同意了,当场把欠条烧了,还下令宋州全部免除这些欠款。常思在青州待了一年多,得了病,回到洛阳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孙方谏,是郑州清苑人。当初,定州西北有个狼山堡,定州百姓常常躲在那里避开契丹人的侵扰。堡里有个尼姑,很有心计,用佛教教义来感化百姓,很多人都归顺了她。后来尼姑死了,堡里的人说她的尸体不腐烂,就供奉起来祭拜。这个尼姑姓孙,孙方谏自称是尼姑的族人,就继承了尼姑的事业,堡里的人推举他当了领袖。后晋出帝时期,义武军节度使担心孙方谏在山中聚集很多人,可能会成为边患,就上奏朝廷,让他当了个游奕使,类似于闲职。孙方谏因为有些请求没得到满足,就偷偷跟契丹人勾结上了。
契丹灭了后晋后,任命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后来又把孙方谏调到云中,孙方谏不肯去,带着他的部下又回到了狼山。汉高祖起兵的时候,契丹人放火烧了定州,把定州百姓掳掠到北方去了。孙方谏听说后,就从狼山出来,夺回了定州,归顺了汉朝。高祖很高兴,马上任命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周太祖时期,孙方谏被调到镇国镇守,他的弟弟孙行友被任命为定州留后。周世宗攻打太原的时候,孙方谏到行在朝见皇帝,跟随皇帝回京,到洛阳后得了病,被调到匡国镇守,最后死在洛阳,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