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彦威,字子重,是河北洺州曲周人。小时候赶上战乱,被梁朝将领霍存抓走了。霍存觉得他长得帅气,就把他收养当儿子。霍彦威曾经跟着霍存打仗,结果中箭,瞎了一只眼睛。后来他给梁太祖当差,太祖也很喜欢他,慢慢地升官,做到左龙骧军使、右监门卫上将军。他参与了诛杀朱友珪的行动,因为立了功被封为洺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邠宁节度使。
李茂贞派梁朝叛将刘知俊攻打邠州,霍彦威坚守了一年多。每次打败刘知俊的军队,他都把俘虏放回去。刘知俊很感激他,后来就不再攻打邠州了。 之后,霍彦威被调到义成镇守,又调到天平,还兼任北面行营招讨使,在黄河边上跟晋军对峙。 可惜霍彦威屡战屡败,最后被降职为陕州留后。
庄宗灭了梁朝后,霍彦威从陕州来朝见他。庄宗在以前的梁朝崇元殿摆酒宴,霍彦威和梁朝将领段凝、袁象先他们都在。庄宗喝多了酒,指着霍彦威他们,举起酒杯对明宗说:“这些人以前都是我的强敌,现在却陪我喝酒,这都是你的功劳啊!”霍彦威他们吓得赶紧跪下求死,庄宗笑着说:“我跟你们开玩笑呢,别害怕!” 然后赐给他一个新的名字,叫李绍真。第二年,他被调到武宁镇守,又跟着明宗去打契丹。明宗很欣赏他这个人,对他特别好,关系很亲密。
后来,赵在礼造反了,李彦威奉命单独去邢州讨伐赵太,打败了他,然后带着军队回到明宗身边,一起对付赵在礼。结果明宗的军队哗变了!一个叫张破败的马直军吏带头,带着大家伙儿杀掉将校,放火烧营,又喊又叫的。明宗指着他们大骂:“我当主帅十多年了,对你们有什么亏欠?现在贼城马上就要破了,正是你们立功扬名、发财致富的时候!何况你们是天子亲军,竟然效仿贼寇?”
士兵们回答说:“城里的人有什么罪?我们这些戍卒想回家却回不去啊!天子不肯宽恕,一心想把我们赶尽杀绝。再说,我们听说打败魏博之后,他还想把魏博的军队全部坑杀,我们本来没想造反,只是怕死啊!现在应该跟城里的人联合起来,打退其他州的军队,请天子当河南王,让您镇守河北。”明宗听了,哭着劝他们,但那些乱兵却围着他喊:“您要是不当河北王,那就让别人当,我们这些粗人,哪懂什么尊卑贵贱!”李彦威和安重诲劝明宗答应他们,于是明宗就带着军队进了城,跟赵在礼联合了,只有李彦威没进去。明宗进城后,跟赵在礼摆酒设宴,大肆庆祝。可是,明宗军队里那些在城外的士兵,听说明宗造反了,都逃跑了,只有李彦威带的五千人,在城西北角的营地里纹丝不动。过了两天,明宗又出来了,带着李彦威的军队,去了魏县,打算回镇州。李彦威和安重诲劝明宗,让军队南下。
庄宗死了以后,李彦威跟着明宗去了洛阳,第一个带头劝明宗称帝。朝廷里里外外的大事,都由李彦威做主。李彦威一向跟段凝、温韬有仇,就擅自把段凝、温韬抓起来下狱,准备杀掉他们。安重诲说:“段凝、温韬的坏事,天下人都知道,可是皇上刚刚平定了内乱,正要用恩德和信用来笼络人心,怎么是您报仇的时候呢?”李彦威这才罢手。明宗登基后,赦免了段凝、温韬,让他们回家养老,后来又赐死了他们。
话说,安重荣调到平卢当节度使。结果朱守殷造反,后来被杀掉了。安重荣就赶紧派人骑快马送去两支箭,表示祝贺。唐明宗也回赠了他两支箭。这送箭的事儿,在少数民族那儿,是打仗时用箭传递命令的规矩,可这臣子给皇帝送箭贺喜,那可是不行的。明宗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出身,安重荣又是武将,君臣俩都不太懂这些礼仪规矩,所以经常干出这种事儿来。
不过,安重荣手下有个谋士叫淳于晏,是登州人,年轻时考中了进士,后来赶上天下大乱,就跟着安重荣了。从安重荣还是个小官的时候,淳于晏就一直跟着他。有一次安重荣打仗失败,落荒而逃,手下士兵都跑光了,只有淳于晏一个人,拿着把剑,跟着他在荆棘丛里跑,才保住了安重荣的性命。安重荣非常敬佩淳于晏的忠义,后来无论到哪个地方做官,都带着淳于晏,甚至家里的大事小情,也都听淳于晏的,所以安重荣犯的错误才比较少。当时其他节度使招募幕僚,都拿淳于晏当个榜样呢。
天成三年冬天,安重荣在任上死了。那时候,唐明宗正在郊外打猎,青州的快马送来了安重荣去世的消息。明宗一听,哭得稀里哗啦的,赶紧回宫,停朝,而且整个月都没什么娱乐活动,还追封安重荣为太师,谥号忠武。
房知温,字伯玉,是山东瑕丘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勇猛有力,当上了赤甲都官健,后来又到魏州马斗军服役,慢慢升迁到亲随军指挥使。后唐庄宗攻下魏博,知道了房知温,赐他姓李,名绍英,任命他为澶州刺史,后来又历任曹州、贝州刺史,最后驻守瓦桥关。
后唐明宗从魏州起兵南下的时候,房知温第一个赶去支援。天成元年,他被任命为泰宁军节度使。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北面招讨使,驻扎在卢台。明宗派乌震去代替房知温回镇,结果魏州效节军的将领龙晊等人,攻击并杀死了乌震。这个效节军,是魏州的军队。魏州自从罗绍威诛杀了衙门军队后,杨师厚担任节度使,又重新设立了银枪效节军。在梁末帝时期,杨师厚差点就让后梁吃大亏了。杨师厚死后,由贺德伦接替。梁末帝担心魏州军队太强大难以控制,就和赵岩等人商量,把相州和魏州分成两镇,魏州军队因此作乱,劫持贺德伦叛梁投降后晋,后梁就这样失去了河北地区。
庄宗得到魏州军队后,和后梁在黄河边作战,屡立战功,承诺如果灭了后梁就重重赏赐魏军。后梁灭亡后,虽然魏军多次受到赏赐,但他们骄横跋扈,不知足,总是怨气冲天;皇甫晖叛乱,劫持赵在礼进入魏州,都是这支军队干的。明宗即位后,赵在礼镇守天雄军,因为魏州军队素来骄横,他一直害怕出事,坐立不安,暗中派人向明宗告状,请求调离。明宗就派皇子李从荣代替赵在礼,同时把魏州效节军的九个指挥使调到卢台驻守。军队出发那天,没有发放兵器铠甲,只用长竿绑上旗帜来表示队伍,士兵们都很疑惑。
第二年,明宗派乌震代替房知温驻守,而房知温对此很不高兴。卢台的驻军在河的两边,东西各设一个营寨。乌震刚到,就和房知温在东寨会面,正谈着话呢,效节军就哗变,在营门外喧闹起来,房知温立刻骑马冲了出去。叛军杀了乌震,抓住房知温的马缰绳,房知温骗他们说:“骑兵都在西寨,我现在只有步兵,恐怕没什么办法。”说完,房知温就翻身上马,乘船渡过河,进入西寨,用骑兵把叛乱的士兵全部杀死了。明宗下令,把所有参与叛乱的将士家属,共九个指挥使三千多户,几万口人,全部赶到漳河边杀掉,漳河的水都因此变了颜色。魏州的骄兵悍将,就这样被彻底消灭了。明宗知道这件事是房知温平息的,就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把他调到武宁镇守,加封兼侍中,后来又历任天平、平卢节度使。
一开始,明宗当了北面招讨使,温知温是副使。废帝当政的时候,温知温当个小兵,表现得特别谨慎,后来因为一次喝酒闹别扭,跟明宗关系就不好。等废帝在凤翔起兵,愍帝逃跑了,温知温趁机起了野心,跟他的司马李冲说:“我有钱,盖了好几座房子,养了几千兵,现在是时候起义了,一定能成功!”李冲说:“现在皇帝这么弱,上下离心,潞王兵力又那么强,这事儿成败难料啊,我还是先去京城看看情况再说吧。”李冲到了京城,废帝已经登基了,李冲马上上表祝贺,还劝温知温进京。废帝对李冲好一顿慰劳,赏赐不少。温知温回到驻地,被封为东平王。太常寺上奏说:“册封王公,皇帝要亲自在殿上颁发册书。如果受封的人不在京城,就应该派使者去,但仪仗、乐队、车驾、礼器这些东西,是不允许出京城的,查阅史书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现在北平王李德钧和东平王温知温都要受封,请求兵部、太常寺、太仆寺拨给仪仗、乐队、车驾、礼器,送到他们驻地举行册封仪式,仪式结束后再收回。”温知温在当地当官,一直狠狠地搜刮百姓,积攒了巨额财富,在青州南城盖了一座大宅子,整天跟歌妓厮混,游手好闲,根本不管政事。天福元年,他在宫里死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温知温死后,他儿子温彦儒献上他父亲留下来的钱三万缗,绢布三万匹,金子一百两,银子一千两,茶叶一千五百斤,丝绸十万两,被任命为沂州刺史。温知温手下的将领和官员分了他的剩余财产,都成了富豪。
王晏球,字莹之,洛阳人。年轻时遇到战乱,被土匪抓走了,汴州一个富人杜家把他救了,当儿子养着,就跟着杜家姓了。梁太祖镇守宣武时,挑选富家子弟中强壮能干的,放在身边当兵,叫“厅子都”。晏球为人豪爽,很有气节,做了厅子都指挥使。太祖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右千牛卫将军。朱友珪篡位后,龙骧军的士兵造反,从怀州往京城赶来,派晏球在河阳把他们打败了,因为立功,被提升为龙骧军第一指挥使。
最后一位皇帝登基后,把晏球提升为龙骧四军指挥使。梁国派捉生军将领李霸率领一千士兵驻守杨刘。李霸半夜造反了,他从水门潜入城内,放火大喊大叫,还用长竿绑着布条浇上油,往上烧建国门。晏球听到骚乱,不等皇帝下令,就率领龙骧军五百骑兵去镇压。贼兵的攻势稍微减弱了一些。皇帝登上城楼看到这一幕,大声喊道:“这不是我的龙骧军吗!”晏球奏道:“造反的是李霸的部队,陛下您安心守护皇宫,剿灭叛贼的任务就交给我吧!”天亮前,晏球把叛军全部杀光了。因为立下大功,他被封为澶州刺史。
就这样,晏球凭借着这次平叛的出色表现,官至澶州刺史。 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官职啊! 想想看,半夜里突然发生叛乱,城门失火,那场面肯定相当混乱。 而晏球临危不乱,果断出击,五百骑兵就敢冲进叛军一千人的包围圈,这份胆识和魄力,确实令人佩服! 皇帝在城楼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更是对他赞赏有加。 “此非吾龙骧军邪!” 这句感叹,也从侧面反映了龙骧军的精锐和晏球的卓越指挥能力。 最后,叛乱被迅速平定,也算是给新登基的皇帝一个下马威,稳固了皇权。
梁晋打仗的时候,晏球被任命为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负责指挥骑兵和步兵。后来,后唐庄宗攻入汴州,晏球带兵追击,追到封丘的时候,听说后梁末帝已经死了,他就卸甲投降了后唐。庄宗给他赐名李绍虔,封他为齐州防御使,让他驻守瓦桥关。
后来,后唐明宗发生兵变,从邺城往南打,派人去请晏球来帮忙。晏球到了洛阳,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接着,定州节度使王都叛乱,朝廷任命晏球为招讨使,让他和宣徽南院使张延朗一起平叛。王都派人去北方求契丹帮忙,契丹派秃馁率领一万骑兵来救王都。晏球听说秃馁的军队要来了,就留下张延朗驻守新乐,自己去望都迎敌。结果契丹军队从另一条路进入定州,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张延朗的军队,张延朗大败,带着残兵败将和晏球汇合,一起逃往曲阳。王都乘胜追击。
晏球先到达河边,正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王都的军队就冲上来了。晏球和十几个手下一起用箭射他们,王都的军队稍微退了一下,但是后军也赶到了。晏球登上高地,命令将士们都把弓箭装好,使用短兵器作战,回头逃跑的杀无赦!符彦卿率领左军攻击敌军左翼,高行珪率领右军攻击敌军右翼,中军的骑兵抱着马脖子冲进敌军阵营,王都的军队彻底溃败,从曲阳到定州,尸体和丢弃的武器装备遍地都是,长达六十多里。王都和秃馁逃进城里,不敢再出来了。
契丹又派惕隐率领七千骑兵增援王都,晏球在唐河遇到他们,追击到满城,斩杀两千多人,缴获战马一千匹。以前契丹因为中原战乱,实力强盛,北方各族都害怕他们,而中原军队跟契丹作战,几乎没有胜绩。自从晏球打败秃馁,又击败惕隐之后,其余的契丹军队四处逃窜,躲进村庄里,村民们拿着锄头、木棍就地把他们杀掉,几乎没有一个逃脱。惕隐带着几十个骑兵逃到幽州西边,被赵德钧抓住,押送到京城。明宗下诏斥责契丹。后来契丹多次派使者来中原,请求归还惕隐等人,态度非常卑微,但都被斩杀了,以示警告。
那时候,中原的威风震慑四方,契丹也开始衰弱,这一切都是从晏球开始的。
晏球去攻打定州,打了很久都没拿下。皇帝老多次派人催他赶紧把贼寇消灭掉,晏球觉得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盲目进攻。他手下的几个将领,朱弘昭、张虔钊他们,就公开说:“晏球就是胆小怕事!”然后他们就带兵冲了上去,结果部队被打败了,死了三千多人。从那以后,其他的将领都不敢再提进攻的事了。
晏球这才开始休整军队,把三个州的赋税都拿来用,然后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置办酒肉,每天都跟将领们大吃大喝,联络感情。时间长了,定州城里粮食吃光了,城里的人先逃出来一万多人,几次想趁乱突围逃跑,都没成功。最后,定州的都将马让没办法了,决定投降,他自己则自焚而死。
晏球这个人当将军很有策略,也很会安抚士兵。他打秃馁(指敌军)的时候,虽然一开始打输了,但最后却因此取得了胜利。当时很多将领都想趁胜追击,直接攻下定州城,但是晏球却稳住了,坚持不动,最后靠着持久战把敌人耗垮了。从天成三年四月定州城起兵造反,到第二年二月才攻下,整个过程中军队里一个人都没杀。因为攻下定州的功劳,他被封为天平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平卢,官职越升越高,最后做到兼中书令。这一年晏球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安重霸,是云州人,一开始和明宗一起在晋王手下做事。后来安重霸得罪了人,就先逃到梁国,又逃到蜀国。这个人啊,特别狡猾聪明,而且很会巴结人。蜀王王建把他当成了心腹大将。后来王衍继位,他还年轻,宦官王承休掌握大权,安重霸就和王承休搞好关系,想靠他往上爬。
梁朝灭亡后,蜀国攻下了李茂贞占据的秦州、成州、阶州三州。安重霸就劝王承休请求去镇守秦州,王衍就封王承休为节度使,安重霸当他的副使。安重霸和王承休经常从秦州弄来很多花花草草献给王衍,还劝王衍去东边游玩。后来唐朝的魏王带兵攻打蜀国,王承休吓坏了,赶紧去问安重霸怎么办。安重霸说:“剑门关是天下最险要的地方,就算唐军兵强马壮,也攻不进来。但是您是朝廷的官员,听说有危险不能不去,我愿意和您一起往西边去。”王承休一向很信任他,觉得他说得对。
王承休整顿军队准备出发,秦州百姓都来送他,他们在城外设宴饯行。酒席散了,王承休上路了,安重霸站在王承休的马前,说:“秦州、陇州这些地方绝对不能丢,我想留下来替您守着。”王承休已经上路了,也没办法。后来唐军攻破了蜀国,安重霸也带着秦州、成州、阶州三州投降了唐朝,明宗任命他为阆州团练使。后来又改任左卫大将军,过了一段时间,又当上了匡国军节度使。等到废帝当政的时候,他当上了京兆尹、西京留守,后来调到太同镇守,因为生病辞职回家,最后死在了潞州。
王建立,是辽州榆社人。唐明宗当代州刺史的时候,任命王建立当虞候将。有一次,庄宗派了个女奴到代州祭祀祖坟,这个女奴在代州惹是生非,王建立把她抓起来打了。庄宗为此大怒,想杀了他,明宗出面保护,才让王建立免于一死。后来明宗从魏州起兵反叛,攻打京城,曹皇后和王淑妃都在常山,王建立杀了常山的监军和守军,所以明宗的家人都平安无事。因为这件事,明宗更加器重他。明宗当皇帝后,任命他为成德军节度副使,不久又升为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建建立跟安重诲关系不好,定州王李存勖还有点儿二心,经常跟李建立写信,约定结拜兄弟。安重诲知道了这事儿,就给明宗说了。明宗不想为难李建立,赶紧把他召回京城。李建立一进宫就说了安重诲一大堆坏话。明宗一听火大了,当时就想罢免安重诲,但大臣们都劝他,这才作罢。不过,明宗还是把李建立提拔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事。
李建立干了一年多,自己说不会写字,想辞去三司的职务,明宗不同意。过了很久,李建立又装病,明宗笑着说:“有些人装病装久了,还真能装出病来!”于是就把李建立外放,先做了平卢节度使,后来又调到上党。李建立心里很不痛快,觉得没得到重用,就请求辞职,最后以太子少保的身份退休了。
李建立几次请求进京朝见,都不被允许,于是他就自己跑到京城,偷偷摸摸地跑到后楼见到了明宗,哭着说自己没罪,是被安重诲排挤的。明宗说:“你当节度使的时候,也没干啥好事,难道只有安重诲在陷害你吗?”然后赏了他一些茶叶和药材就打发他走了。后来石敬瑭篡位当了皇帝,又起用李建立做了天平军节度使。到了晋高祖石敬瑭时期,他又被调到平卢镇守。天福五年,李建立进京朝见,高祖石敬瑭笑着说:“三十年前的老兄,免礼吧!”还赐给他肩舆进宫,安排两个宦官搀扶着他上殿,宴请非常隆重。之后,他又被调到昭义,还被赏赐了玉斧和蜀马,后来被封为韩王。李建立这个人喜欢杀人,晚年才信奉佛教,开始戒杀,所以他到的地方,百姓也稍微安定了一些。他七十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尚书令。
他的儿子李守恩,靠着父亲的荫庇得到官职,慢慢升迁到诸卫将军。李建立死后,家在潞州,李守恩在京城得到允许回家,这时契丹灭了后晋。昭义节度使张从恩和李守恩是亲家,于是让李守恩担任权巡检使,负责守卫潞州,而张从恩则去见契丹人。张从恩走了以后,李守恩就抢劫了张从恩家的财产,然后带着潞州投降了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即位后,任命李守恩为昭义军节度使,又调他到镇静难、西京留守,并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守恩这个人,又贪又吝啬,大家都很讨厌他。当时周太祖带着枢密使白文珂等将领西征平叛,凯旋路过洛阳,守恩却摆出使相的架子,坐着抬轿迎接。周太祖大怒,当天就派白文珂顶替守恩当洛阳留守,而守恩这时候正要去拜访太祖,坐在客人席位上等着呢,结果衙役就跑来通知说新任留守已经在府衙上任了。守恩吓了一大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灰溜溜地离开了洛阳,回京师当个闲职去了。
后来,隐帝杀了史弘肇等人,召集大臣上殿安慰他们,大臣们都吓得不敢说话,只有守恩站出来说:“陛下您这刚睡醒吧!” 这话一出,大家都吓得赶紧闭嘴。显德年间,守恩做到左金吾卫上将军后去世了。
唉!道德、仁义是用来治理天下的,而法律制度和纲纪也是用来维持秩序的。自古以来,国家灭亡之前,一定会先破坏法律制度,然后才会大乱。乱和坏互相影响,直到完全没有纲纪可言,才会走向极度混乱,然后才能恢复秩序,这是历史的规律,五代十国时期就是这样的例子。像白文珂、守恩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周太祖竟然用一个枢密使轻轻松松就把他们换掉了,就像换普通的士兵一样。当时,周太祖和后汉朝廷还没什么矛盾,他应该还没起反叛之心,但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他习惯了这样,所以一时高兴或生气,一句话就决定了别人的命运,白文珂不敢违抗,守恩也无力反抗。周太祖毫不犹豫地这么做了,后汉朝廷的君臣也对此置之不理,上下都觉得没什么奇怪的,这难道不是因为朝廷的法律制度和纲纪败坏,互相影响,由来已久,最终发展到这种地步吗?所以,那些为天下着想的人,不敢忽视细微之处,总是防患于未然,我们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
康福是蔚州人,祖上几代都是军官。康福因为骑射技术好,在晋王手下当偏将。晋王曾经说过:“我家以前靠养羊养马起家,康福长得像胡人,又身材魁梧,很适合管理羊马。”于是就派康福去相州管理马匹,当了个小马坊使,一年多时间,马匹就繁殖得很多了。后来明宗从魏州起兵反叛,军队路过相州,康福带着小马坊的两千匹马投奔了他,明宗的军队因此更加强大了。明宗当上皇帝后,任命康福为飞龙使,又让他担任磁州刺史、襄州兵马都监。后来跟着刘训去讨伐荆南,没啥功劳就回来了。
康福带兵打仗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但他精通各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明宗经常把他召进便殿,询问一些边境上的事情,康福就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回答。枢密使安重诲讨厌他,经常警告康福说:“别乱奏事,否则杀了你!”康福害怕了,请求外放。
灵武节度使韩洙死了,他的部下第六澄继任,结果偏将李从宾造反了。第六澄上表请求朝廷派大将前来平叛,安重诲却说灵武地处边境深处,过去担任灵武节度使的很多人被害死了,于是就派康福去当凉州刺史,兼任朔方、河西军节度使。康福进宫面见明宗,哭着说自己是被安重诲排挤的。明宗就召见安重诲,想让安重诲给康福换个地方,安重诲说:“康福当刺史没啥功劳却要给他节度使的职位,他敢挑三拣四吗?”明宗生气了,对康福说:“重诲让你去凉州不是我的意思,我会派兵保护你,别担心。”于是就派将军牛知柔带兵护送康福。走到方渠的时候,果然遇到羌族和吐蕃人来袭击康福,康福用兵击退了他们。
到了青冈峡,下雪了,康福爬上山,看到山谷里炊烟袅袅,有几千顶吐蕃人的帐篷,康福毫不犹豫,把军队分成三路,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他们。吐蕃人吓坏了,丢下车辆帐篷就跑,几乎全被杀光了,康福还缴获了大量的玉石、丝绸、羊马等战利品,从此名声大震。
李福在灵武住了三年,那几年年年丰收,家里养着上千匹马,周围的少数民族都对他敬畏服从。有些人就怀疑李福有反叛之心,甚至有人直接跟皇帝说李福一定会背叛朝廷。明宗皇帝就派人去问李福:“我哪里亏待你了,你想要背叛我?”李福回答说:“我深受朝廷恩惠,就算死也不会背叛。”然后他就请求回朝,但皇帝没答应。李福又上书请求,这次皇帝才让他回朝,而且没有怪罪他,只是把他调到彰义镇守。后来他又先后镇守静难、雄武,最后当上了西面都部署。到了晋高祖时期,他又被调到河中镇守,之后回朝,最后在京城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武安。
李福祖上是沙陀族人,沙陀族在当时地位很高,所以李福经常说自己是沙陀人。有一次李福生病躺在阁楼里,手下官员去看望他,看到他盖着锦缎被子,就私下里开玩笑说:“这锦缎被子可真漂亮啊!”李福听到了,很生气地说:“我是沙陀人,你们怎么能说我是奚人呢?”听到这话的人都笑了。
郭延鲁是沁州绵上人。他父亲郭饶,因为骁勇善战为晋朝立下不少战功,当了九年的沁州刺史,为政清廉爱民,州里百姓都很怀念他。郭延鲁擅长使用长矛,在军队里屡立战功,升迁到神武都知兵马使。朱守殷叛乱的时候,郭延鲁参与了攻打汴州的战役,因为率先攻城立下大功,被任命为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升迁为复州刺史。郭延鲁感叹道:“我父亲在沁州当了九年的刺史,百姓到现在还怀念他。我现在有幸当上刺史,怎么敢忘记我父亲的志向呢!”于是他更加廉洁公正,一心为民,百姓都非常依赖他。任期满了,州里百姓都请求他留下,但朝廷没答应,百姓们都拦路哭喊着挽留他。天福年间,他被任命为单州刺史,最后死在了任上。
当时,刺史都是因为军功被任命的,朝中有人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天下正处于多事之秋,百姓民力困乏的时候,不应该把刺史的职位交给只会打仗的武夫,他们凭借军功骄横跋扈,危害很大。但是郭延鲁父子却因为善政而闻名于世。
唉,五代时期老百姓的日子,到底有多苦啊!上面催着交兵役、纳税,压力山大;下面各种苛捐杂税,压得人喘不过气。从庄宗开始,地方官员进献财物的风气就有点苗头了,到了后晋时期,那简直是数都数不清了!什么“添都”、“助国”的贡品,动辄就是成千上万!还有那些来朝拜、出使、买宴席、赎罪,没一样不是靠进献东西来打点。那些立下功劳的大将,要是不幸死了,他们的子孙后代就要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去买官,给钱多就能得到肥缺,好地方。哎,从皇帝到下面,都靠贿赂办事,老百姓的日子,还能好过吗?在这个时候,像延鲁那样清廉的官员,真是太少了,太难得了!
这简直是乱象丛生啊!上上下下都把钱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老百姓被压榨得苦不堪言,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那些清官,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盏孤灯,微弱却珍贵。 想想看,连皇帝都带头收受贿赂,那下面的人,能不跟着学吗?这哪里是什么治国理政,分明是明抢!
真是让人心寒啊! “上输兵赋之急,下困剥敛之苛”,这八个字,就把当时老百姓的苦楚说得淋漓尽致。 希望这样的乱世早点结束,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赵在礼,字干臣,是涿州人。年轻的时候,他在刘仁恭手下当兵,是个军校。刘仁恭派他协助自己的儿子刘守文攻打沧州。后来刘守文被他的弟弟刘守光杀害了,赵在礼就逃到了后晋。
等到后晋庄宗当政的时候,赵在礼当上了效节指挥使,带着魏国的军队驻守在瓦桥关。他回到贝州后,手下士兵皇甫晖造反了,推举他们的将领杨仁晟当首领。杨仁晟不肯,就被杀了;他们又推举一个小校,小校也不肯,也被杀了。然后,皇甫晖他们提着那两个被杀的人的头颅去找赵在礼。赵在礼听到兵变的消息,衣服都没穿好,正要翻墙逃跑,皇甫晖一把抓住他的脚,把他拽了下来,拿刀指着他的脖子,把那两个脑袋给他看,说:“不听我的话,下场就是这样!”赵在礼没办法,只好答应他们,跟着一起造反了。
赵在礼从贝州出发,攻打魏州,并且放纵军队大肆抢掠。当时,兴唐尹王正言年纪大了,又病得迷迷糊糊的,听说赵在礼来了,赶紧叫手下人起草奏章。可是手下人都逃跑了,王正言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坐在桌案前生气呢。左右的人告诉他:“贼兵已经在城里杀人,百姓都逃跑了,您还叫谁来写奏章呢?”王正言大吃一惊,说:“我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这事儿!”他就想找马逃跑,可是马厩的官员说:“您的家人已经被抓走了,您上哪去找马啊?”王正言吓得脸色都变了,步行走出府门,正好看见赵在礼,赶紧下拜。赵在礼说:“您干嘛这么害怕!这是士兵们自己的行为,不是我的本意啊!”然后,赵在礼就自称是兵马留后了。
后晋庄宗派元行钦去讨伐他,元行钦攻打魏州没成功,于是庄宗又派明宗去代替元行钦。明宗到了邺城,军队发生了哗变,他就趁机进了城,和赵在礼联合起来了。明宗的军队掉头攻打京师,赵在礼留在了魏州。明宗当上皇帝后,封赵在礼为义成军节度使,但是赵在礼没接受这个任命,最后被任命为邺都留守、兴唐尹。过了很久,皇甫晖等人相继离开了,只有赵在礼还留在魏州。他担心魏州的军队骄横跋扈,害怕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于是请求调任到横海镇守。后来,他又先后镇守泰宁、匡国、天平、忠武、武宁、归德、晋昌等地,走到哪里,他的府邸和店铺就建到哪里,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晋出帝时期,有个叫在礼的官员,担任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负责对抗契丹,结果却毫无战功。他在宋州任职时,当地百姓对他非常不满;后来他被罢免了,宋州百姓欣喜若狂,互相说道:“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没想到没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上任后就向管辖区域内的百姓强行征收了一千贯钱,还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拔钉钱”。后来晋朝灭亡,契丹军队攻入汴州,在礼从宋州一路逃到洛阳,半路上遇到了契丹将领拽剌等人,他只能跪在马前求饶。拽剌等人不仅羞辱了他,还抢走了他的财物。在礼为此感到无比愤怒。到了郑州后,他听说很多晋朝的大臣都被契丹军队抓了起来,夜里惊恐万分,解下衣带在马槽边自缢身亡,享年六十二岁。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追赠他为中书令。
霍彦威,字子重,是洺州曲周人。他年轻时遭遇战乱,被梁将霍存俘获,因为霍存欣赏他的英俊爽朗,便收他为义子。霍彦威曾跟随霍存打仗,结果中箭,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后来他投奔梁太祖,梁太祖也很赏识他,逐步提升他的官职,最后做到左龙骧军使、右监门卫上将军。他参与了诛杀朱友珪的行动,因此被封为洺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邠宁节度使。李茂贞派梁朝叛将刘知俊攻打邠州,霍彦威坚守了一年多,每次打败刘知俊的军队后,他都把俘虏放回去。刘知俊因此对他心存感激,后来就不再攻打邠州了。之后,霍彦威被调任义成,又调任天平,兼任北面行营招讨使,在黄河边上与晋军对峙。霍彦威屡战屡败,最终被降职为陕州留后。
庄宗灭了梁朝后,霍彦威从陕州来到晋朝朝见庄宗。庄宗在故梁崇元殿设宴,霍彦威和梁朝将领段凝、袁象先等人都在场。庄宗酒喝多了,指着霍彦威等人举起酒杯对明宗说:“这些人都是以前强大的敌人,现在却陪我喝酒,这都是你的功劳啊!”霍彦威等人吓得赶紧伏地请罪,请求赐死。庄宗笑着说:“我和总管只是开玩笑,你们不要害怕。”然后赐给他一个新的名字,叫李绍真。第二年,霍彦威被调任武宁镇守,跟随明宗去征讨契丹。明宗非常欣赏他,对他非常亲厚。
话说后来赵在礼造反了,李彦威奉命单独去邢州讨伐赵太,结果打败了他,然后带着军队回到明宗身边,一起对付赵在礼。结果明宗的军队哗变了!一个叫张破败的马直军吏带头,率领士兵们杀害将领,放火烧营,又喊又叫的,乱成一锅粥。明宗指着他们大骂:“我当主帅十多年了,对你们有什么亏欠?!现在敌人的城池眼看就要破了,正是你们立功扬名,发家致富的好机会!更何况你们是天子亲军,怎么反而效仿叛贼呢?!”
士兵们回答说:“城里的人有什么罪?我们这些戍边的士兵想回家却回不去啊!天子不肯开恩,一心想把我们赶尽杀绝。再说,我们听说打败魏博之后,天子还要把魏博的军队全部坑杀,我们一开始根本没想造反,只是怕死啊!现在应该跟城里的人联合起来,打退其他各镇的军队,请天子当河南王,让您当河北王!”明宗听了,哭着劝他们,可那些乱兵却围着他喊:“您要是不要河北,别人也会要的!我们这些粗鲁的家伙,哪懂什么尊卑贵贱!”李彦威和安重诲劝明宗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于是明宗带着军队进了城,跟赵在礼联合起来,只有李彦威没进去。明宗进城后,跟赵在礼摆酒设宴,大肆庆祝。可是,明宗军队里那些在城外的士兵听说明宗造反了,都逃跑了,只有李彦威率领的五千人马,坚守在城西北角,纹丝不动。
过了两天,明宗又出城了,跟李彦威的军队会合,然后去了魏县,打算回镇州。李彦威和安重诲劝明宗带兵南下。
等到庄宗死了,李彦威跟着明宗去了洛阳,第一个带头劝明宗登基。朝中大小事务,都由李彦威做主。李彦威跟段凝、温韬素来有仇,于是擅自把段凝、温韬抓起来关进监狱,准备杀掉他们。安重诲说:“段凝、温韬的坏事,天下人都知道,但是皇上刚刚平定内乱,正要以恩德信用来笼络人心,哪是您报私仇的时候啊!”李彦威这才作罢。明宗即位后,赦免了段凝、温韬,让他们回家种地,后来又赐死了他们。
老李(彦威)调到平卢当镇守使。结果朱守殷造反了,很快就被收拾了。老李就赶紧派人骑快马送去两支箭,算是庆祝朝廷平叛成功。皇上(明宗)也回送了两支箭表示感谢。这送箭的事儿,其实在少数民族那儿,是打仗时传达命令用的,但下级给上级送,那可是不行的。皇上自己也是少数民族出身,老李又是武将,俩人都不太懂这些礼仪规矩,所以经常干出这种事来。
不过,老李身边有个叫淳于晏的谋士,登州人,年轻时考中了进士,后来碰上乱世,就跟着老李了,从老李还是个小官的时候就一直跟着。有一次老李打仗打输了,落荒而逃,手下士兵都跑光了,就剩淳于晏一个人,光着脚,就拿着一把剑,跟着老李在荆棘丛里跑,才保住老李的命。老李非常敬佩他的忠义,后来不管到哪儿当官,都带着淳于晏,家里的大小事情,也都听淳于晏的,所以老李才能少犯错误。当时各个地方的节度使招募幕僚,都把淳于晏当作榜样。
天成三年冬天,老李在任上死了。那时候皇上正在郊外打猎,青州的快马送来了老李去世的消息,皇上听了以后,哭得稀里哗啦的,赶紧回宫,停朝,而且整个月都没高兴过。最后还追封老李为太师,谥号忠武。
房知温,字伯玉,是山东瑕丘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勇猛有力,当上了赤甲都官健,后来又到魏州马斗军服役,慢慢升迁到亲随军指挥使。后唐庄宗攻下魏博,知道了房知温,赐他姓李,名绍英,任命他为澶州刺史,后来又担任曹州、贝州刺史,最后镇守瓦桥关。
后唐明宗从魏州起兵南下的时候,房知温第一个带兵赶去支援。天成元年,他被任命为泰宁军节度使。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北面招讨使,驻扎在卢台。明宗派乌震去代替房知温回镇,结果魏州效节军的将领龙晊等人,攻击并杀死了乌震。这个效节军,是魏州的军队。魏州自从罗绍威杀掉衙门军队后,杨师厚担任节度使,又重新设立了银枪效节军。在梁末帝时期,杨师厚差点就让后梁吃尽苦头。杨师厚死后,由贺德伦接替。梁末帝担心魏州军队太强,难以控制,就和赵岩等人商量,把相州和魏州分成两镇,魏州军队因此作乱,劫持贺德伦投降后晋,后梁因此失去了河北地区。
庄宗得到魏州军队后,和后梁在黄河边作战,屡立战功,答应灭掉后梁后重重赏赐这支军队。后梁灭亡后,虽然魏军多次受到赏赐,但他们骄横跋扈,不知满足,总是怀恨在心;皇甫晖造反,劫持赵在礼进入魏州,都是这支军队干的。明宗即位后,赵在礼镇守天雄军,因为魏州军队一向骄横,他总是害怕发生祸乱,坐立不安,暗中派人向明宗告状,请求调离。明宗就派皇子李从荣代替赵在礼,同时把魏州效节军的九个指挥使调到卢台戍守。军队出发那天,没有发放兵器铠甲,只用长竿系上旗帜来表示队伍,士兵们都很疑惑。
第二年,明宗派乌震代替房知温戍守,而房知温心里很不高兴。卢台的戍军在河的两边分别设立了东、西两个营寨。乌震刚到,和房知温在东寨会面,正谈论事情的时候,效节军哗变,在营门外喧闹起来,房知温立刻骑马出来。叛军杀死乌震,抓住房知温的马缰绳,想扣留他。房知温骗他们说:“骑兵都在西寨,我现在只有步兵,恐怕没有什么办法。”说完,房知温立刻跃上马,乘船渡过河,进入西寨,用骑兵把叛乱的士兵全部杀死了。明宗下诏,把所有参与叛乱的将士的家属,都在魏州处死,一共九个指挥使,三千多户,几万口人,都被赶到漳河边杀害,漳河的水因此都变了颜色。魏州的骄兵悍将,从此被彻底消灭。明宗知道这件事是房知温平息的,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把他调到武宁镇守,加封兼侍中,后来又先后镇守天平、平卢。
一开始,明宗当了北面招讨使,温知温是副使。废帝当政的时候,温知温是个小军官,做事非常谨慎,后来因为喝酒闹了点不愉快。等废帝在凤翔起兵,愍帝逃跑了,温知温趁机起了野心,跟他的司马李冲说:“我有钱,盖了好几座房子,养了几千兵,现在正是时候起义,一定能成功!”李冲说:“现在皇帝这么弱,上下离心离德,潞王兵力又那么强大,这事儿成败难料啊,我还是先去京城看看情况再说吧。”李冲到了京城,废帝已经登基了,李冲马上上表祝贺,还劝温知温进京。废帝对李冲非常优待。温知温回到驻地后,被封为东平王。太常寺上奏说:“册封王公,皇帝要亲临大殿颁发诏书。如果受封的人不在京城,就应该派使者去封赏,但是仪仗、乐队、车驾、礼器这些东西,是不允许出京城的,以前也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现在北平王李德钧和东平王温知温都在外地受封,请求兵部、太常寺、太仆寺拨给仪仗、乐队、车驾、礼器送去封地,仪式结束后再收回。”温知温在当地当官的时候,总是狠狠地搜刮百姓,积攒了巨额财富,在青州南城修建府邸,出入身边带着歌妓,吃喝玩乐,根本不管政事。天福元年,他在宫中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温知温死后,他儿子温彦儒献给他父亲三万贯钱、三万匹绢布、一百两黄金、一千两白银、一千五百斤茶叶、十万两丝绸,被任命为沂州刺史。温知温手下的将领和官员分了他的剩余财产,都成了富豪。
王晏球,字莹之,洛阳人。年轻时遇到战乱,被土匪抓走了,汴州一个有钱人家杜家把他救了,收养他当儿子,还让他冒用杜家的姓氏。梁太祖镇守宣武时,挑选富家子弟中强壮能干的当兵,称为“厅子都”。王晏球为人豪爽,很有气节,当上了厅子都指挥使。太祖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右千牛卫将军。朱友珪篡位后,龙骧军士兵造反,从怀州杀奔京城,派王晏球在河阳打败了他们,因为立功被提升为龙骧军第一指挥使。
最后一位皇帝登基后,把晏球提拔到龙骧四军指挥使的职位。 梁国派捉生军的将领李霸带着一千士兵驻守在杨刘。 李霸半夜造反了,他从水门潜入城内,放火大喊大叫,还用长竿绑着布条,浇上油,对着建国门往上烧。
晏球听到乱子,不等皇帝下令,就率领龙骧军五百骑兵去镇压。 敌人的气势稍微减弱了一些。 皇帝登上城楼看到这一幕,大声喊道:“这些人不是我的龙骧军吗!” 晏球向皇帝禀报说:“造反的是李霸的部队,陛下您安心守卫皇宫,剿灭叛贼的任务就交给我吧!”
天亮后,晏球把叛军全部杀光了。 因为这次立功,他被封为澶州刺史。
梁晋军队在黄河边上,当时晏球被任命为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个很重要的职位。后来庄宗攻入汴州,晏球带兵追击,追到封丘的时候,听说后梁末帝已经死了,于是就卸甲投降了后唐,庄宗还赐给他名字叫李绍虔,并封他为齐州防御使,让他去守卫瓦桥关。
后来明宗发生兵变,从邺城往南打,派人去请晏球,晏球就跟着去了洛阳,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之后,定州的王都叛乱,朝廷任命晏球为招讨使,让他跟宣徽南院使张延朗等人一起平叛。王都这小子还跑去求契丹帮忙,契丹派秃馁率领一万骑兵来救他。晏球听说秃馁的军队要来了,就留下张延朗驻守新乐,自己去望都迎敌。结果契丹军队从另一条路进了定州,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张延朗的部队,张延朗惨败,赶紧带着剩下的兵马和晏球汇合,一起往曲阳方向撤退。王都乘胜追击。
晏球先到了一条河边,正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王都的军队就冲上来了。晏球和十几个手下一起,拼命用箭射他们,王都的军队稍微退了一下,这时晏球的后军也赶到了。晏球赶紧占据了一个高地,大声命令将士们都把弓箭准备好,用短兵器作战,谁敢回头就杀谁!符彦卿率领左军攻击敌人的左翼,高行珪率领右军攻击敌人的右翼,中军的骑兵抱着马脖子冲进敌阵,王都的军队彻底溃败了,从曲阳到定州,尸体和丢弃的盔甲遍地都是,足足有六十多里地!王都和秃馁逃进了城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契丹又派惕隐率领七千骑兵增援王都,晏球在唐河与他们相遇,追击到满城,斩杀了两千多人,缴获了一千匹战马。以前契丹仗着北方强盛,中原军队跟他们打仗,几乎没赢过,大小部落都对他们畏惧。但是自从晏球打败了秃馁,又击败了惕隐,剩下的契丹兵四散逃窜,老百姓都拿着锄头、木棍把他们打死了,一个都没剩下。惕隐带着几十个骑兵逃到幽州西边,被赵德钧抓住,送到了京城。明宗下诏斥责契丹。后来契丹多次派使者来中国,请求归还惕隐等人,态度非常卑微,但都被斩杀了,以此来震慑他们。
那时候,中国的威风震慑四方,契丹也开始衰弱,这一切都是从晏球开始的。
晏球去攻打定州,打了很久都没拿下。皇帝老是派人催他赶紧打赢,晏球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不能急着进攻。他手下的将领朱弘昭、张虔钊他们就公开说:“晏球就是个胆小鬼!”然后就带兵冲了上去,结果军队被打败了,死了三千多人。从那以后,其他将领都不敢再提进攻的事了。
晏球就让士兵们好好休息,把三个州的赋税都拿来用,用自己的俸禄买牛酒,每天跟将领们一起大吃大喝,联络感情。过了很久,定州城里粮食吃光了,城里先放走了上万老百姓,想跟契丹人里应外合,突围逃跑,但没成功。最后,定州的都将马让没办法了,决定投降,自己则烧死在了城里。
晏球这个人当将领很有策略,也很会安抚士兵。他打契丹人,一开始虽然打败仗了,但最后却因此取得了胜利。当时其他将领都想趁胜追击,直接攻打定州城,但晏球却坚持不动,最后靠着持久战把敌人耗垮了。从天成三年四月定州叛乱,到第二年二月才攻下,整个过程中军队里一个俘虏都没杀。因为攻下定州的功劳,他被封为天平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平卢,官职做到兼中书令。他去世那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安重霸,是云州人,一开始和明宗一起在晋王手下做事。后来安重霸得罪了晋王,就先逃到梁国,又逃到蜀国。这人啊,特别狡猾聪明,又很会巴结人。蜀王王建把他当亲信用。后来王衍继位,年纪轻轻的,宦官王承休掌握大权,安重霸就和王承休搞好关系,想找个靠山。梁国灭亡后,蜀国攻下了李茂贞控制的秦州、成州、阶州三州,安重霸就劝王承休请求去镇守秦州。王衍就封王承休为节度使,安重霸当他的副使。
安重霸和王承休捞了不少秦州的花木献给王衍,还怂恿王衍去东边游玩。后来唐朝的魏王带兵攻打蜀国,王承休吓坏了,赶紧问安重霸怎么办。安重霸说:“剑门关天下第一险要,就算唐军兵强马壮,也攻不进来。但是您毕竟是朝廷命官,听说有危险不能不去,我愿意跟您一起往西边撤。”王承休一向很信任他,觉得他说得对。王承休整顿军队准备出发,秦州百姓都来送他,在城外设宴饯行。酒宴结束后,王承休上路了,安重霸站在王承休的马前,说:“秦州、陇州这些地方绝对不能丢,我想留下来替您守着。”王承休已经上路了,也无可奈何。后来唐军攻破了蜀国,安重霸也带着秦州、成州、阶州三州投降了唐朝,明宗任命他为阆州团练使。后来又把他降职为左卫大将军。过了一段时间,又让他当了匡国军节度使。废帝时期,他当了京兆尹、西京留守,后来调到代州镇守,因为生病就辞职回家了,最后死在潞州。
王建立,是辽州榆社人。唐明宗当代州刺史的时候,任命王建立为虞候将。有一次,庄宗派个女奴到代州祭祀祖坟,这女奴在代州横行霸道,欺负当地百姓。王建立把她抓起来打了。庄宗一听,勃然大怒,想杀了他,明宗却出面保护他,才没让他死。后来明宗从魏州起兵反叛,攻打京城,曹皇后和王淑妃都在常山,王建立杀了常山的监军和守军,所以明宗的家人都安然无恙。因此,明宗更加喜欢他。明宗即位后,任命他为成德军节度副使,不久后又升任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建建立跟安重诲关系不好,定州王李存勖也对李建建立有看法,多次写信跟李建建立约定结拜兄弟,安重诲知道了这事儿就说了。明宗不想伤害李建建立,赶紧把他召回京城。李建建立回来见明宗,也说了不少安重诲的坏话。明宗一听就火大了,想马上把安重诲撤职,但大臣们在一旁劝说,这才作罢。不过最后还是把李建建立提拔成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事。干了一年多,李建建立自己说不会写字,想辞去三司的职务,明宗不同意。过了很久,李建建立又称病,明宗笑着说:“人啊,还真有装病装出病来的。”于是就把他外放平卢节度使,后来又调到上党。李建建立心里很不痛快,觉得没得到重用,就请求辞职,最后以太子少保的身份退休了。
李建建立几次请求朝见皇帝,都不被允许,于是他就自己跑到京城,偷偷摸摸地跑到后楼见到了明宗,哭着说自己没罪,是被安重诲排挤的。明宗说:“你当节度使的时候,也没干啥好事儿,难道只有安重诲在陷害你吗?”然后赏了他一些茶叶和药材就打发他走了。等到废帝李从珂继位,李建建立又被起用,做了天平军节度使。到了晋高祖石敬瑭时期,又被调到平卢镇守。天福五年李建建立进京朝见,高祖石敬瑭笑着说:“三十年前的老哥,就不用行大礼了!”还赏赐给他肩舆进宫,安排两个宦官搀扶着他上殿,宴请非常隆重。后来他又被调到昭义,还被赏赐了玉斧和蜀马,多次被封为韩王。李建建立这个人喜欢杀人,晚年才信奉佛教,开始戒杀,所以他到的地方,百姓也稍微安定一些。他七十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尚书令。
他儿子李守恩,靠着父亲的荫庇做了官,慢慢升迁到诸卫将军。李建建立死后,家在潞州,李守恩从京城请假回家,这时候契丹灭了后晋。昭义节度使张从恩和李守恩是亲家,于是让李守恩当权巡检使,负责守卫潞州,而张从恩则去见契丹人。张从恩走了以后,李守恩就抢劫了张从恩家的财产,然后带着潞州投降了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即位后,任命李守恩为昭义军节度使,又调他去镇守静难、西京留守,还加封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守恩这个人特别贪婪吝啬,大家都很讨厌他。那时候周太祖带着枢密使白文珂他们去平定西边的三场叛乱,回洛阳的时候,守恩把自己当成朝廷重臣一样,坐着轿子去迎接。周太祖一听就火了,当天就派白文珂顶替守恩当洛阳留守,而守恩这时候正要去拜见太祖,坐在宾客席位上等着呢,就有人飞快地来报告说新任留守已经在府衙上任了。守恩吓了一大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回京城当个闲职去了。
后来隐帝杀了史弘肇等人,召集大臣上朝安慰他们,大臣们都吓得不敢说话,只有守恩大大方方地对隐帝说:“陛下您刚睡醒吧!” 当时听的人都吓得不敢吭声了。显德年间,守恩当上了左金吾卫上将军,后来就去世了。
唉!道德、仁义是用来治理天下的,而法律制度和纲纪也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自古以来,国家要灭亡,一定是先把法律制度搞坏,然后才乱起来。乱和坏互相作用,直到完全没有纲纪了,才会发展到极度混乱然后才恢复秩序,这是历史的规律,五代时期就是这样的。像白文珂、守恩这样的人,都身居将相要职,是朝廷的大臣,可是周太祖随便派个枢密使就能把他们换掉,就像换普通的士兵一样。当时,周太祖和后汉朝廷还没什么矛盾,他应该还没起反叛之心,但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习惯了这样,所以一时高兴或生气就随口吩咐,白文珂不敢违抗,守恩也不敢拒绝。周太祖毫不犹豫地这么做了,后汉朝廷的君臣也对此置之不理,上下都觉得很正常,这难道不是因为朝廷的法律制度和纲纪败坏互相作用,由来已久,最终发展到这种地步吗?所以,那些为天下着想的人,不敢忽视细微之处,总是防患于未然,我们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
康福,是蔚州人,祖上几代都是军校。康福凭借骑射的本事,在晋王手下当偏将。晋王(后来的庄宗)曾经说过:“我家世代靠养羊养马为生,康福长得像胡人,又身材魁梧,很适合管羊马。”于是就派康福去相州牧马,当了个小马坊使,一年多时间马匹就繁殖得很多了。后来明宗从魏州起兵反叛,军队路过相州,康福带着小马坊的两千匹马投奔了他,明宗的军队因此更加强大了。明宗当上皇帝后,任命康福为飞龙使,又让他担任磁州刺史、襄州兵马都监。后来跟着刘训去讨伐荆南,没啥功劳就回来了。
康福带兵打仗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但他精通各民族的语言。明宗经常把他召进便殿,询问一些边疆事务,康福就用那些民族的语言回答。枢密使安重诲很讨厌他,经常警告康福说:“别乱奏事,不然杀了你!”康福害怕了,就请求外调。
灵武节度使韩洙死了,他的副将第六澄继任,结果偏将李从宾又造反了。第六澄上表请求朝廷派大将前来平乱,但安重诲认为灵武地处偏远,去当主将的很多都死了,于是就派康福去当凉州刺史,兼任朔方、河西军节度使。康福去拜见明宗,哭着说自己是被安重诲排挤的。明宗就召见安重诲,想让安重诲给康福换个地方,安重诲说:“康福当刺史都没啥功劳,却让他领兵,他敢挑三拣四吗?”明宗生气了,对康福说:“重诲让你去凉州,不是我的意思。我会派兵保护你,不用担心。”于是就派将军牛知柔带兵护送康福。
走到方渠的时候,果然遇上了羌夷的伏击,康福带兵打退了他们。到了青冈峡,下雪了,康福爬上山,看见山谷里炊烟袅袅,有几千顶吐蕃人的帐篷,没想到敌人就在眼前。康福把军队分成三路,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他们。吐蕃人吓坏了,丢下车辆帐篷就跑,被杀得差不多了,康福还缴获了大量的玉石、丝绸、羊马等战利品,从此名声大震。
李福在灵武住了三年,那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养了上千匹战马,周边少数民族都对他又敬又怕。 有些人怀疑李福另有野心,甚至说他一定会背叛朝廷。 明宗皇帝就派人去问李福:“我哪里亏待你了,你竟然想要背叛我?”李福回答说:“我深受朝廷恩惠,就算死也不会背叛。” 于是请求回朝,但皇帝没答应。李福又上书请求,这次皇帝终于让他回朝了,而且没有怪罪他,只是把他调到彰义镇守。后来他又先后镇守静难、雄武,最后担任西面都部署。到了晋高祖时期,他又被调到河中镇守,后来回到京城,最终在京城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武安。
李福祖上是沙陀人,沙陀族在当时很受重视,所以李福经常自称是沙陀人。 有一次李福生病卧床,手下官员去看望他,看到他盖着锦缎被子,就私下里开玩笑说:“这锦缎被子真漂亮啊!”李福听到了,很生气地说:“我是沙陀人,怎么能说我是奚人呢?” 听到这话的人都笑了。
郭延鲁是沁州绵上人。他父亲郭饶,因为骁勇善战为晋朝立下不少战功,曾担任沁州刺史九年,为政清廉仁爱,州里百姓都很怀念他。郭延鲁擅长使用长矛,作战勇猛,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神武都知兵马使。朱守殷叛乱的时候,郭延鲁参与攻打汴州,因为率先攻城立下大功,被任命为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升迁为复州刺史。郭延鲁感慨地说:“我父亲在沁州做了九年刺史,百姓到如今还怀念他。我现在有幸也做了刺史,怎么敢忘记我父亲的为政理念呢!” 因此他更加廉洁公正,百姓都非常依赖他。任期满了,百姓都请求他留下,但朝廷没有批准,百姓们都堵住道路,哭着喊着挽留他。天福年间,他被任命为单州刺史,最终在任上去世。
当时,很多刺史都是因为军功被任命的,有人就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天下正处于多事之秋,百姓劳苦不堪的时候,不应该让只会打仗的武夫担任刺史,他们仗着功劳骄横跋扈,危害很大。但是郭延鲁父子却因为他们的好政绩而闻名天下。
哎,五代的百姓,日子到底怎么过啊!上面催着交兵役、纳税,压力山大;下面官吏层层盘剥,百姓苦不堪言。从庄宗开始,地方官员进献财物的现象就稍微有点儿,到了后晋时期,那简直是数都数不清了!什么“添都”、“助国”的贡品,动不动就成千上万的。还有那些来朝拜、出使、买宴席、赎罪,没一样不是靠进献东西来打点。那些立下功劳的大将,要是不幸死了,他们的子孙就拿家里的钱财去贿赂官员,求个刺史的职位,给的钱越多,就能得到更好的州府和土地。哎,从皇帝到下面的小官,都靠贿赂过日子,老百姓还能活吗?在这个时候,像延鲁那样清廉的官员,真是太难得了,太珍贵了!
唉,想想五代百姓的日子,真是让人揪心啊!上面要兵要粮,压得人喘不过气;下面那些贪官污吏,更是层层盘剥,把老百姓榨得干干净净。从后唐庄宗开始,地方官员进贡就已经不少了,到了后晋,那更是变本加厉,根本就数不清了!什么“添都”、“助国”,动辄就是成千上万的东西。还有那些上朝、出使、宴请、赎罪,哪个不需要进贡?那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要是死了,他们的子孙还得拿出全部家当去贿赂官员,求个刺史的职位,给的钱越多,得到的州府和土地就越好。说白了,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得靠贿赂过日子,那老百姓的日子能好过吗?在这个年代,像延鲁那样清正廉洁的官员,真是凤毛麟角,太难得了!
陆思铎,是河南临黄人。年轻的时候,他在梁朝当兵,是宣武军的一个士兵,因为他箭术高超而出名。后来他升官,一直做到拱辰左厢都指挥使,还当过恩州刺史。
那时候梁朝和晋朝在黄河边上打仗,陆思铎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箭头上射向晋军,没想到一箭正中晋王李存勖(后唐庄宗)的马鞍!李存勖拔出箭来,看见了陆思铎的名字,觉得很奇怪。后来梁朝被灭了,陆思铎去拜见李存勖,李存勖还特意把那支箭拿出来给他看。陆思铎吓得赶紧跪下,请求处死自己。李存勖安慰他,把他扶起来,还任命他为龙武右厢都指挥使。
到了晋高祖(李克用)当政的时候,陆思铎又当上了陈州和蔡州的刺史。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去世了。陆思铎在陈州当官的时候,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临死前,他告诫儿子说:“陈州百姓都很喜欢我,我死了就葬在这里吧。” 所以,他最终葬在了陈州。
周知裕,字好问,是幽州人。他一开始是刘仁恭的骑兵将领。刘仁恭被自己的儿子刘守光囚禁后,周知裕就改投了刘守光的哥哥刘守文。后来刘守光又攻杀了刘守文,周知裕就和张万进一起拥立刘守文的儿子刘延祚当皇帝,继续为他们效力。结果刘守光又杀了刘延祚,立自己的儿子刘继威继位。张万进杀了刘继威,就和周知裕一起逃到了后梁。后梁太祖很高兴周知裕投奔自己,给他设立了归化军,任命他为指挥使。所有在和晋军作战中取得的胜利,以及背叛晋朝投奔后梁的士兵,都归周知裕管辖。后梁和后晋在黄河边上对峙了十多年,在那些攻坚克难、冲锋陷阵的战役中,归化军是最勇猛的部队,但是周知裕的官职却始终只是刺史。
后来,后唐庄宗攻入汴梁,周知裕和段凝一起驻扎在黄河边上。听说后梁灭亡了,他想要自杀,被宾客和故人拦住了,于是就投降了后唐。庄宗对他特别宠爱,其他将领都嫉妒他受宠,就趁着打猎的时候射他。周知裕赶紧逃跑才躲过一劫。庄宗杀了那些射箭的人,并且把周知裕任命为房州刺史。到了后唐明宗时期,周知裕历任绛州、淄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宿州团练使、安州留后。他到任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安州靠近淮河,当地风俗很恶劣,人生病了,父母不管,就把他们丢在偏僻的房间里,用竹竿递送饮食,任其自生自灭,直到死去也不靠近。周知裕对此深感痛心,于是大力进行教化,因此风俗才有所改变。后来他被罢免官职,担任右神武统军。应顺年间去世,追赠太傅。
陆思铎,是澶州临黄人。年轻的时候在后梁做宣武军的士兵,因为擅长射箭而闻名。他逐渐升迁,做到拱辰左厢都指挥使,兼领恩州刺史。后梁和后晋在黄河边上对峙的时候,陆思铎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箭镞上射向晋军,结果箭射中了庄宗的马鞍。庄宗拔出箭,看见了陆思铎的名字,觉得很奇怪。后来后唐灭了后梁,陆思铎去拜见庄宗,庄宗拿出那支箭给他看,陆思铎立刻伏地请死,庄宗安慰他并把他扶起来,任命他为龙武右厢都指挥使。后唐高祖时期,他担任陈州、蔡州刺史。五十四岁去世。陆思铎在陈州的时候,有很好的政绩,临终前告诫儿子说:“陈州百姓爱戴我,我死后就葬在这里吧。”于是就被葬在了陈州。
刘玘,是河南杞县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宣武军里的军官。梁太祖镇守宣武的时候,刘玘当了个小队长,后来靠着打仗立功,慢慢升到了牙将,最后当上了襄州都指挥使。
有一天,山南节度使王班被叛军杀了,叛军想让刘玘当留后(代理节度使)。刘玘表面上答应了,第二天就在院子里摆酒席犒劳士兵。他暗中在帐篷里埋伏好了士兵,等叛军喝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冲出来把叛军抓起来杀了。这时,梁朝派陈晖带兵也到了,襄州的叛乱平定了。因为这次立功,刘玘被封为复州刺史,后来又调到亳州和安州做官。
后来到了后梁末帝时期,刘玘当上了晋州观察使的代理人,一干就是八年,每天都跟晋军打仗。等到后唐庄宗灭了后梁,刘玘才进京朝见庄宗。庄宗很客气地问他:“刘将军身体好吗?你在晋阳南边待了这么久,怎么没早点来见我呢?今天才见面,是不是有点晚了?”刘玘赶紧磕头谢罪,庄宗让他回去继续镇守晋州,并且升他为节度使,后来又把他调到安远镇。
天成元年,史敬镕接替了刘玘的职位,刘玘回京城。还没到京城,他就又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结果在半路上因为生病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周知裕,字好问,是幽州人。他一开始是刘仁恭手下的骑兵将领。刘仁恭被自己儿子刘守光囚禁后,周知裕就改投了刘守光的哥哥刘守文。后来刘守光又攻杀了刘守文,于是周知裕就和张万进一起拥立刘守文的儿子刘延祚当皇帝。结果刘守光又杀了刘延祚,立自己的儿子刘继威继位。张万进杀了刘继威,就和周知裕一起逃到了梁朝。梁太祖对周知裕非常高兴,给他设立了归化军,任命他为指挥使。凡是跟晋军作战取得的战果,以及背叛晋朝投奔梁朝的士兵,都归周知裕管辖。梁、晋两国在黄河边上对峙了十多年,在那些攻坚克难、冲锋陷阵的战斗中,归化军是表现最好的部队,但周知裕的官职却一直只是刺史。
后来,庄宗攻入汴州,周知裕和段凝在黄河边上驻军,听说梁朝已经灭亡了,想要自杀,被他的宾客和老朋友劝住了,于是就投降了后唐。庄宗对他特别宠信,其他将领嫉妒他的宠信,就趁着打猎的时候射他,周知裕侥幸逃脱了。庄宗杀了那些射箭的人,任命周知裕为房州刺史。到了明宗时期,周知裕历任绛州、淄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宿州团练使、安州留后。他到哪里任职都有很好的政绩。安州靠近淮河,当地风俗很恶劣,人生病了,父母有病,就把他扔到别的屋子里,用竹竿吊着食物给他,直到他死去也不靠近他。周知裕对此非常痛心,就对他们进行教化,因此风俗才慢慢有所改变。后来他被罢官,做了右神武统军。应顺年间去世,追赠太傅。
陆思铎是澶州临黄人。年轻时在梁朝当宣武军士兵,因为擅长射箭而闻名。他逐步升迁,做到拱辰左厢都指挥使,兼领恩州刺史。梁、晋两国在黄河边上对峙的时候,陆思铎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箭杆上射向晋军,结果箭射中了庄宗的马鞍。庄宗拔出箭,看到陆思铎的名字,觉得很奇怪。后来梁朝灭亡了,陆思铎去拜见庄宗,庄宗拿出那支箭给他看,陆思铎伏地请求处死,庄宗安慰他把他扶起来,任命他为龙武右厢都指挥使。到了晋高祖时期,他担任陈州、蔡州刺史。五十四岁去世。陆思铎在陈州时,政绩很好,临终时告诫儿子说:“陈州百姓爱戴我,我死后就葬在这里吧。”于是就葬在了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