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的光芒是太阳反射出来的,所以晚上看到它一定指向东方,早上看到它一定指向西方。孛星也是彗星的一种,它的光芒四射,天文家说它带来的灾难比一般的彗星还要严重。
洪武元年正月庚寅(1368年2月10日),彗星出现在昴宿和毕宿。三月辛卯(1368年4月10日),彗星出现在昴宿北边的大陵和天船之间,长八尺多,指向文昌,靠近五车,四月己酉(1368年5月10日),消失在五车星的北边。六年四月(1373年4月),彗星三次进入紫微垣。二十四年四月丙子(1391年5月18日),出现了两颗彗星,一颗进入紫微垣的阊阖门,冲犯天床;另一颗冲犯六甲,扫过五帝内座。“紫微垣阊阖门,犯天床;一犯六甲,扫五帝内座”这句是原文,不用翻译。
永乐五年十一月丙寅(1407年12月24日),出现了彗星。
宣德六年四月戊戌(1431年5月10日),一颗孛星出现在东井,长五尺多。七年正月壬戌(1432年2月11日),彗星出现在东方,长一丈多,尾巴扫过天津,向东南方向移动,十月才消失。这个月戊子日(1432年10月26日),又出现在西方,十七天后消失。八年闰八月壬子(1433年10月1日),彗星出现在天仓旁边,长一丈左右。己巳日(1433年10月16日),进入贯索,扫过七公。己卯日(1433年10月28日),再次进入天市垣,扫过晋星,二十四天后消失。“扫天津,东南行;扫七公;扫晋星”这些都是原文,不用翻译。
正统四年闰二月己丑(1440年4月6日),彗星出现在张宿旁边,大小像弹丸一样。丁酉日(1440年4月14日),长五丈多,向西移动,扫过酒旗,向北偏,冲犯鬼宿。六月戊寅(1440年6月11日),彗星出现在毕宿旁边,长一丈多,指向西南,一共五十五天才消失。“扫酒旗,迤北,犯鬼宿”这句是原文,不用翻译。九年七月庚午(1444年8月28日),彗星出现在太微东垣,长一丈左右,连续几天越来越长,到闰七月己卯(1444年9月25日),进入角宿后消失。十四年十二月壬子(1448年2月1日),彗星出现在天市垣市楼旁边,经过尾宿,长二尺多,到乙亥日(1448年2月13日)消失。
景泰元年正月壬午(1450年2月17日),彗星出现在天市垣外,扫过天纪星。三年三月甲午朔(1452年4月1日),一颗孛星出现在毕宿。七年四月壬戌(1456年5月11日),彗星在东北方向出现在胃宿,长二尺,指向西南。五月癸酉(1456年6月1日),逐渐增长到一丈多。戊子日(1456年6月11日),在西北方向出现在柳宿,长九尺多,扫过轩辕星。甲午日(1456年6月18日),出现在张宿,长七尺多,扫过太微北,向西南移动。六月壬寅(1456年7月1日),进入太微垣,长一尺多。十二月甲寅(1456年12月25日),彗星再次出现在毕宿,长五寸,向东南移动,逐渐增长,到癸亥日(1457年1月24日)消失。“扫天纪星;扫轩辕星;扫太微北”这些都是原文,不用翻译。
天顺元年五月丙戌那天,彗星出现在危宿,看起来摇摇晃晃的,向东移动了一度,光芒长五寸,指向西南方向。六月癸巳朔日,彗星出现在室宿,长度超过一丈,从尾部一直延伸到东壁,它还侵犯了天大将军、卷舌第三星和井宿水位南第二星。十月己亥,彗星出现在角宿,长度五寸多,指向北方,侵犯了角宿北星和平道东星。五年六月戊戌,彗星出现在东方,指向西南,进入井宿,七月丙寅才消失。
成化元年二月,彗星出现了。三月,它又出现在西北方向,长度超过三丈,三个月后才消失。四年九月己未,一颗星星出现在星宿附近五度的地方,向东北方向移动,五天后,它的光芒长达三丈多,尾巴指向西南,变成了彗星。之后,它早上出现在东方,晚上出现在室宿,南边侵犯了三公、北斗、瑶光、七公,然后进入天市垣。从天市垣出来后,彗星逐渐变小,侵犯了天屏西第一星。十一月庚辰,它才消失。七年十二月甲戌,彗星出现在天田,指向西方,然后向北移动,侵犯了右摄提,扫过太微垣上的上将、幸臣、太子、从官,尾巴指向正西,横扫了太微垣的郎位。己卯日,光芒变得更大更长,横跨东西天空。向北移动了二十八度多,侵犯了天枪,扫过北斗、三公、太阳,进入紫微垣内,即使白天也能看到它。它侵犯了帝星、北斗、魁、庶子、后宫、勾陈、天枢、三师、天牢、中台、天皇大帝、上卫、阁道、文昌、上台,几乎所有星宿都被它侵犯了。乙酉日,它向南移动,侵犯了娄、天河、天阴、外屏、天囷。八年正月丙午,它运行到奎宿外屏,逐渐变弱,过了很久才消失。
弘治三年十一月戊戌,彗星出现在天津南,尾巴指向东北,侵犯了人星,经过杵臼。十二月戊申朔日,进入营室。庚申日,侵犯了天仓。十三年四月甲午,彗星出现在垒壁阵上,进入室壁之间,逐渐增长到三尺多长,指向离宫,扫过造父,经过太微垣,逐渐变弱。进入紫微垣,靠近女史,侵犯了尚书,六月丁酉才消失。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七月某一天,天上出现一颗星星,位置在紫微垣的西边,看起来像个小弹丸,颜色苍白。过了几天,在参宿和井宿之间又出现了一道微弱的光芒,逐渐变长,长到两尺左右,形状像扫帚,从西北方向一直延伸到文昌宫。庚子日(具体日期),一颗彗星出现了,它闪闪发光,向东南方向移动,长度有三尺。三天后,彗星的长度长到了五尺左右,扫过了下台星,进入了太微垣。到了正德十五年(1510年)正月,又出现了一颗彗星。
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一颗彗星出现在天市垣。十年(1531年)闰六月乙巳日,彗星出现在东井宿,长度超过一尺,扫过了轩辕星的第一颗星。它的光芒逐渐变长,延伸到翼宿,长度达到了七尺多。它向东北方向扫过天樽,进入太微垣,扫过郎位,经过角度,向东南方向扫过亢宿的第二颗星,然后逐渐变暗,三十四天后消失不见了。嘉靖十一年(1532年)八月己卯日,彗星出现在东井宿,长度约一尺。之后它向东北方向移动,经过天津,长度逐渐增加到一丈多。它扫过了太微垣的许多星星以及角宿和天门,直到十二月甲戌日才消失,一共持续了一百一十五天。嘉靖十二年(1533年)六月辛巳日,彗星出现在五车星附近,长度超过五尺,扫过了大陵和天大将军。它的长度逐渐增加到一丈多,扫过了阁道,犯了螣蛇,到八月戊戌日才消失。嘉靖十八年(1539年)四月庚戌日,彗星出现,长度约三尺,光芒指向东南。它扫过了轩辕星的第八颗星,十天后消失。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五月癸亥日,彗星出现在天权星附近,犯了文昌,运行到近浊,二十七天后消失。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正月庚辰日,彗星出现在进贤星附近,长度约一尺,指向西南,逐渐增长到三尺多。它扫过了太微垣,然后向东北方向移动,进入紫微垣,犯了天床,四月二日消失。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九月戊辰日,彗星出现在天市垣列肆附近,指向东北,到十月二十三日消失。
隆庆三年(1569年)十月辛丑朔日,彗星出现在天市垣,指向东北,到庚申日消失。
明朝万历五年十月戊子日,西南方向出现了彗星,颜色是苍白色,长度大概有几丈长,彗尾看起来像一条白色的彩虹。“万历五年十月戊子,彗星见西南,苍白色,长数丈,气成白虹。” 这颗彗星从尾宿、箕宿穿过斗宿、牛宿、女宿,持续了一个月后消失了。
八年后的万历八年八月庚申日,东南方又出现了一颗彗星。这颗彗星每天晚上都越来越长,在银河系里横冲直撞,足足出现了七十多天。“八年八月庚申,彗星见东南方,每夜渐长,纵横河汉凡七十日有奇。”
万历十年四月丙辰日,西北方向出现了一颗彗星,形状像匹练一样,彗尾指向五车星,二十多天后消失了。“十年四月丙辰,彗星见西北,形如匹练,尾指五车,历二十余日灭。” 万历十三年九月戊子日,羽林旁出现了一颗彗星,大概一尺多长。每天晚上它都往东移动,慢慢变小,到了十月癸酉日就消失了。“十三年九月戊子,彗星出羽林旁,长尺许。每夕东行,渐小,至十月癸酉灭。”
万历十九年三月丙辰日,西北方向出现了一颗像彗星一样的星星,大概一尺多长。“十九年三月丙辰,西北有星如彗,长尺余。” 它依次经过胃宿、室宿、壁宿,长度增加到两尺,闰三月丙寅朔日,它进入了娄宿。万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日,东井宿出现了彗星。“二十一年七月乙卯,彗星见东井。” 乙亥日,它逆行进入紫微垣,还冲犯了华盖。万历二十四年七月丁丑日,西北方向出现了一颗像弹丸一样小的彗星。“二十四年七月丁丑,彗星见西北,如弹丸。” 它进入翼宿,长度增加到一尺多,然后向西北方向移动。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日,东井宿出现了彗星,彗尾指向西南,然后逐渐转向西北。“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彗星见东井,指西南,渐往西北。” 壬午日,它从房宿经过心宿后消失了。万历四十六年十月乙丑日,氐宿附近出现了一颗彗星,长度大约一丈长,彗尾先指向东南,然后逐渐转向西北。“四十六年十月乙丑,彗星出于氐,长丈余,指东南,渐指西北。” 它扫过太阳守星,进入亢宿,然后向西北方向扫过北斗、璇玑、文昌、五车,逼近紫微垣的右边,最后在十一月甲辰日消失了。
万历四十七年正月底,东南方向出现了一颗彗星,长度有几百尺,光芒直射下来,彗尾弯曲而尖锐。“四十七年正月杪,彗见东南,长数百尺,光芒下射,末曲而锐,” 不久后,它又出现在东北方向,紧接着又出现在西方。
到了崇祯年间,崇祯十二年秋天,参宿附近出现了彗星。“崇祯十二年秋,彗星见参分。” 崇祯十三年十月丙戌日,又出现了彗星。“十三年十月丙戌,彗星见。”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壬戌到甲子,老天爷的鼓响个不停,白天黑夜都响,那声音可真吓人!二十八年三月戊午,黄昏的时候,天上又响了,就像两股水流撞在一起似的,响了一阵子就停了。同年九月戊戌,刚开始响的时候,声音像瀑布一样哗哗往下泻,从东北方向一直响到南方,响了两阵子才消停。宣德元年八月戊辰,黄昏时分,天上又响了,这回像是一阵阵的雨点打下来似的,从东南方向响到西南方向,过了好一会儿才安静下来。同年的辛未,东南方向的天上又响了,声音就像万千战鼓齐鸣一样震耳欲聋。正统十年三月庚寅,西北方向的天上响了,声音听起来像一群鸟在飞。正德元年二月壬子,晚上东北方向的天上响了,就像两股水流撞在一起,反反复复响了五七次。隆庆二年八月甲辰,绛州西北的天空裂开了,从丑时一直响到寅时才合上。万历十六年九月乙丑,甘肃石灰沟的天上响了,云彩里像狗一样乱叫,还有声音呢!崇祯元年三月辛巳,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天空红得像血一样,透过窗户都能看到红色的光芒。到了十年九月,每天早晚天都是赤黄色的,怪吓人的。
洪武二年十二月甲子,太阳里出现了黑点。从三年九月戊戌到五年七月辛未,这期间好几次太阳里都有黑点,具体是三年九月戊戌、十月丁巳、十一月甲辰、四年三月戊戌、五月壬子到辛巳、九月戊寅、五年正月庚戌、二月丁未、五月甲子、七月辛未,六年十一月戊戌朔,七年二月庚戌到甲寅,八年二月辛亥、九月癸未、十二月癸丑,十四年二月壬午到乙酉,十五年闰二月丙戌、十二月辛巳,这些日子里都出现过太阳黑子。
正统元年八月癸酉到己卯,月亮出来和落下去的时候,都有红色的气体围绕着,颜色暗淡无光。十四年八月辛未,白天都能看到月亮,跟太阳一样亮堂堂的。十月壬申,太阳上出现黑气,像烟雾一样,接着就发出红光,散发出像火一样的光芒。
景泰二年四月己卯,月亮的颜色像赭石一样。七年九月丙子,太阳颜色变红了。
天顺二年闰二月己巳,太阳没有光,转眼间又红得像赭石一样。三年八月丁卯,太阳颜色像赭石。六年十月丙子,太阳红得像血一样。七年四月癸未,也是这样。乙酉,太阳颜色变白了。八年二月己亥,太阳没有光。
成化五年二月,有个闰月,那一天是己卯日,太阳光变得惨白惨白的。过了几年,成化十一年二月己亥日,太阳就像赭石一样红。四月辛卯日,又是这样。成化十三年三月壬申日,太阳白得没有一点光亮。十月辛卯日,十四年三月庚午日,十六年三月丙戌日,太阳都是同样的惨白。成化十七年三月丁酉日,太阳红得像赭石一样。十八年四月壬寅日,太阳红得没有光。十二月癸酉日,太阳又红得像赭石一样。成化二十年二月癸酉日,还是这样。
弘治元年十一月己卯日,月亮上长出像牙齿一样的光芒,有三尺多长,颜色苍白。弘治十八年八月癸酉日到九月甲午日,太阳没光了,一片黑暗。
嘉靖元年正月丁卯日,太阳惨白惨白的,还变青了,一点光都没有。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日到庚子日,太阳一直惨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庚申日,天很黑,突然间太阳暗了下来,出现青黑色和紫色的影子,像盘子一样,几十个互相摩擦,过了一会儿就变成几百个,飞舞着布满天空,然后向西北方向散去。
万历二十五年三月癸丑日,有二三十个黑太阳在太阳旁边旋转,过了一会儿就被云彩遮住了,看不见了。五月辛卯日,也就是朔日,太阳光晃来晃去,最后变成一个黑色的圆饼。万历三十年三月甲申日,阳光照在地上,黄里透红。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丙午日,太阳红得没有光,照在地上像血一样红。万历四十二年三月庚辰日,太阳红黄的,像赭石一样,像血一样,好几天都是这样。万历四十四年八月戊辰日,太阳里出现黑光。万历四十六年闰六月丙戌日到戊子日,黑气进进出出太阳,在太阳里摩擦碰撞。
天启四年正月癸未日,太阳红得没有光,有两三个黑点在旁边晃动,渐渐地就变成了一百多个,一共持续了四天。二月壬子日,太阳淡黄色的,没有光。癸丑日,黑太阳在太阳旁边摩擦碰撞。四月癸酉日,太阳里黑气摩擦碰撞。十二月辛巳日,午时,既不是烟也不是雾,遮盖在太阳上面,摩擦碰撞,像盖子一样,像要吞没太阳一样,整个天空都红了。
崇祯四年正月戊戌那天,太阳像血一样红,照得人跟东西都红彤彤的。二月乙巳初一,太阳又像血一样红,一点儿光都没有。十月丙午,白天竟然看到了月亮。十一年十一月癸亥,太阳里头出现了黑点,还有黑、青、白三种颜色的气体。太阳落山的时候,阳光晃得厉害,看着像有两个太阳似的。十二年正月己未初一,太阳白得没有光。辛酉日,阳光晃得一整天,从太阳里冒出来气体,像墨汁喷出的花朵一样。二月庚子,太阳旁边出现了红白两团东西,还有白光黑气互相遮掩,阳光晃得厉害。十三年九月己巳,有两个太阳一起出来,辰时(上午7-9点)才合二为一,落山的时候又分开了。十四年正月壬寅,太阳青得很,没光。之后三年正月癸丑,有星星跑到月亮里去了。三月壬寅,太阳没光的日子持续了二十天。
洪武六年三月戊辰,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十年正月己巳,白虹贯日。十二月甲子,白虹贯月。十二年四月庚申,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二十四年正月壬子,太阳上有日珥,白虹穿过它。九月甲辰,白虹贯日。十五年正月丁未、十九年三月己巳、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午,这些日子都跟前面一样。二十三年正月壬辰,太阳有晕圈,白虹穿过日珥。二十八年十一月乙亥,太阳上出现红色的气体,长五丈多,一会儿工夫又生出直气、背气,都是青红色的。又出现半个晕圈,两道白虹穿过日珥,然后就弥漫天空,贯穿了太阳。三十年二月辛亥,白虹横贯天空,穿过太阳。
永乐十八年闰正月癸未,太阳出现重叠的半个晕圈,上面有青红色的背气,左右有日珥,白虹穿过它,同时还出现了黄色的气体和像宝石一样的光彩。
洪熙元年正月乙未,太阳出现两个日珥,白虹穿过它们。四月丁未,又出现了同样的景象,而且还出现了晕圈。
宣德元年正月庚戌那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出现了青赤色的祥瑞之气,同时伴随交晕(一种日晕),颜色是黄赤色的。二月己卯,太阳出现了两个像耳环一样的光圈,又出现了交晕,左右都有光圈,上面还有重叠的半晕和背气(一种日晕现象)。傍晚,月亮也出现了两个像耳环一样的光圈,而且还有一道白色的虹贯穿其中。“日两珥,又生交晕,左右有珥,上重半晕及背气。昏刻,月生两珥,白虹贯之。” 这可是不得了的天象啊!
宣德二年十二月甲戌,月亮升起时出现了交晕,左右都有光圈,同样也有一道白色的虹贯穿其中。“二年十二月甲戌,月生交晕,左右珥,白虹贯之。” 这年头,这些奇异的天象出现的频率还真高。宣德三年三月庚寅,太阳升起时出现了交晕,颜色是黄赤色的,有两个像耳环一样的光圈,还有背气和戟气(一种日晕形状),颜色都是青赤色的。同年的丁酉日,出现了日晕,还有交晕和两道戟气。“三年三月庚寅,日生交晕,色黄赤,两珥及背气、戟气各一,色皆青赤。丁酉,日晕,又交晕及戟气二道。” 这天象变化多端,让人摸不着头脑。宣德三年十二月己卯,太阳又出现了交晕。“十二月己卯,日生交晕。” 这宣德年间的奇异天象,真是接连不断啊!
宣德五年正月癸亥,出现了日晕,同时伴随交晕。二月甲午,太阳出现了交晕,同时出现了戟气。四月庚辰,太阳出现了两个像耳环一样的光圈,而且有一道白色的虹贯穿其中。“五年正月癸亥,日晕,随生交晕。二月甲午,日交晕,随生戟气。四月庚辰,日生两珥,白虹贯之。” 这简直就是天象大观园!宣德六年二月甲寅,出现了日晕,同时伴随交晕和重叠的半晕以及祥瑞之气。“六年二月甲寅,日晕,随生交晕及重半晕璚气。” 这天象真是越来越复杂了。宣德八年九月戊戌,辰时,出现了日晕,有两个像耳环一样的光圈和背气,申时这些天象又再次出现。“八年九月戊戌,辰刻,日晕,两珥背气,申刻诸气复生。” 这反复出现的天象,真是让人惊奇!宣德十年十二月辛亥,出现了日晕,白色的虹贯穿两个像耳环一样的光圈,还有祥瑞之气,同时伴随重叠的半晕和背气。“十年十二月辛亥,日晕,白虹贯两珥,有璚气,随生重半晕及背气。” 这宣德年间的奇异天象,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正统元年二月己酉,出现了一道白色的虹贯穿月亮。“正统元年二月己酉,白虹贯月。” 这正统年间的天象也挺奇特的。九月丁未,同样的现象再次出现。“九月丁未,如之。” 这月亮被虹贯穿的景象,还真是罕见。十二月丙戌,月亮出现了背气,左右都有光圈,而且有一道白色的虹贯穿其中。“十二月丙戌,月生背气,左右珥,白虹贯之。” 这天象,真是一个接一个!正统三年四月庚辰,太阳出现了两个像耳环一样的光圈,白色的虹贯穿其中,同时伴随日晕。“三年四月庚辰,日生两珥,白虹贯之,随晕。” 这太阳和月亮,都这么热闹!十二月癸酉,月亮出现了两个像耳环一样的光圈,白色的虹贯穿其中,同时出现了背气。“十二月癸酉,月生两珥,白虹贯之,随生背气。” 这天象,真是精彩纷呈!正统七年十二月辛丑,月亮出现了晕,而且有一道白色的虹贯穿其中。“七年十二月辛丑,月晕,白虹贯之。” 这正统年间的天象,也挺有意思的。正统十一年正月乙未,太阳出现了背气,白色的虹布满了天空。“十一年正月乙未,日生背气,白虹弥天。” 这景象,真是壮观!正统十四年八月戊申,出现了日晕,旁边还有戟气,同时出现了左右的光圈和戴气,东北方向还有彩虹像杵一样。“十四年八月戊申,日晕,旁有戟气,随生左右珥及戴气,东北虹霓如杵。” 这正统年间的奇异天象,也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景泰元年二月,一天傍晚,太阳上出现了四道黑气,大概有三丈长,离地面一丈多高,两头尖尖的,像鱼一样穿过太阳。 十二月,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上方和下方各有一道背气,两边各有一道戟气。
第二年正月,太阳两边长出了像耳垂一样的光晕,一条白色的虹光穿过它,同时还出现了背气。二月,太阳又出现了晕圈。第三年正月,太阳两边又出现了耳状光晕,还有背气和白虹。五年十一月,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两边也有耳状光晕和背气,还出现了一条白虹,穿过右边的耳状光晕。七年六月,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同时出现了重叠的半晕和左右耳状光晕。
天顺元年二月,早上辰时,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还有左右耳状光晕,接着又出现了环绕的背气和左右戟气,白虹穿过太阳。到了未时,这些奇异的气象又再次出现。 辛亥日,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左右耳状光晕和戟气,白虹穿过太阳,弥漫天空,持续了一整天。第二年二月,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上方有背气,白虹穿过太阳。七年正月,月亮周围出现了环状晕圈。
成化二年四月,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右边出现了耳状光晕。十一年六月,太阳出现了双重晕圈,左右耳状光晕和背气。十二年正月,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二十年二月,出现了白虹,从东北方向横贯天空。二十一年十月巳时,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和左右耳状光晕。未时,这些现象再次出现,并且还出现了环绕的背气和背部的光晕。二十三年十二月,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左右耳状光晕,以及背气和半晕。
弘治二年正月,中午时分,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白虹弥漫天空。丙戌日,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左右耳状光晕,白虹弥漫天空。二月,太阳两边出现了耳状光晕和背气,同时还出现了晕圈、半晕以及环绕和交叉的两种气象。十一月,月亮周围出现了环状晕圈,白虹穿过左右耳状光晕。四年二月,中午时分,太阳周围出现了晕圈,左右耳状光晕,下方出现了戟气,白虹弥漫天空。六年十一月,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左右耳状光晕,环状晕圈穿过它们。十八年二月,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左右耳状光晕,白虹弥漫天空。
明朝正德元年正月乙酉那天,出现了日晕,日晕上面有背气,左右两边有珥(日晕的附属光象),一条白色的虹光布满了天空。 到了同年十二月辛酉,又出现了月晕,同样也是白虹弥天,再过几天,甲子日,情况还是一样。
接下来,嘉靖元年四月癸未,月亮升起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环形的晕圈。两年后的正月己酉,出现了月晕,环形的晕圈两边也有珥。嘉靖七年正月乙亥,出现了双层日晕,有两个珥,还有戟气(像戟一样的光象),同样白虹弥天。嘉靖十三年二月壬辰,一条白色的虹光横贯天空,同时出现了日晕,左右两边有珥和戟气。到了嘉靖十八年十二月壬午,立春那天,出现了日晕,右边有珥,白虹横贯天空。嘉靖二十一年十一月甲子,出现了环形的月晕。最后,嘉靖四十一月十一月辛丑,又出现了日晕,左右两边都有珥,上面环抱,下面像戟一样,白虹弥天。
隆庆五年三月辛巳,出现了日晕,有珥,白虹横贯天空。
万历三十五年正月庚午,出现了日晕,但是天空被黑色的气体遮蔽了。万历四十八年二月癸丑,出现了环形的日晕,日晕下面有背气,左右两边是戟气,白虹弥天。
天启元年二月甲午,出现了交叉的日晕,左右两边都有珥,白虹弥天。天启三年十月辛巳,出现了重叠的半环日晕,左右两边都有珥。
崇祯八年二月丙午,一条白虹直接穿过太阳。
明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辛巳,垒壁阵星的排列一会儿散开一会儿又聚拢。
到了洪武二十九年八月戊子,钦天监报告说,井宿东北第二颗星,近几年越来越暗淡,排列也不整齐了。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癸亥,之前散开的垒壁阵星又重新聚拢了。
正统元年九月丁巳,狼星动摇不安。十四年十月辛亥,狼星再次动摇。成化六年丁巳,荧惑星失去了光泽。成化十三年九月乙丑朔,岁星光芒耀眼,还泛着玉色。正德元年八月,大角星和心宿二动摇,北斗星中的璇、玑、权三星光芒暗淡。
万历四十四年,权星暗淡变小,辅星消失不见了。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太白星光芒四射,如同月亮的影子一样。天启五年七月壬申,荧惑星颜色赤红,体积巨大,还带着光芒。崇祯九年十二月,荧惑星像燃烧的火炬一样,位于太微垣的东南方向。崇祯十二年十月甲午,填星昏暗模糊。崇祯十三年六月,泰阶星散开。九月,五车星中的三柱星隐匿不见。十月,参宿的足部突出,逼近玉井星。此后四年二月,荧惑星运行到角宿附近。三月壬辰,钦天监正戈承科上奏说,帝星下移。之后,轩辕星时隐时现,光芒微弱,位置也不固定。文昌星、天津星、瑶光星和芒角星都散开,颜色发黑发青。
灵台的观测记录,每天晚上都有,那些细微寻常的变化与吉凶祸福无关,只有异常现象才会被记录下来。
洪武三年十月庚辰,出现一颗红色的星星,像桃子一样,从天桴星附近出现,一直到垒壁阵,到达羽林军星附近,爆裂发出声音。五颗小星跟着它,到达士司空星旁边,光芒照亮天空,突然变得像碗口那么大,拖着红色的尾巴,消失在天仓星附近,一会儿工夫,东南方向传来声音。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乙巳,一颗红色的星星,像酒杯一样,从北斗星的杓宿东南方向移动了三丈多,分裂成两颗,又移动了五丈多,分裂成三颗,经过昴宿又变成两颗,经过天廪星又合二为一,最后消失在天苑星附近。
永乐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十一月的一个丁卯日,天上出现一颗星星,颜色发青,大得像个斗,光芒照亮了大地,从天上的云层里冒出来。这颗星往西南方向飞,轰隆隆地响着,最后消失在云层里。
两年后的永乐二年五月丙午日,又出现一颗红色的星星,也像个斗那么大,光芒照亮了大地,从天空中出现,往西北方向飞,最后消失在云层里。到了永乐十六年,又出现一颗星星,又大又亮,颜色青中带红,光芒照亮了大地,从柳宿的东方飞到靠近浊星的地方才消失。永乐二十二年五月己亥日,出现一颗像盏子那么大的星星,青白色,光芒照亮了大地,从东南方的云层里出现。它往西北方向飞,消失在云层里,声音像放炮一样。七月庚寅日,又出现一颗像碗那么大的星星,红色的,非常明亮,从奎宿飞到参宿,然后炸裂开来,其他的星星都跟着晃动。
宣德元年十二月己巳日,出现一颗像碗那么大的星星,红色的光芒,从卷舌星附近出现,往东飞过东井星,然后坠落到地上,声音像雷一样响。
正统元年八月乙酉日,从傍晚到天亮,出现了上百颗大小不一的流星。四年后的正统四年八月癸卯日,出现了数百颗大小不一的流星。正统十四年十月癸丑日,出现一颗像杯子那么大的星星,红色的光芒照亮了大地,从三师星的西北方向飞到少弼星,它的尾巴化成青白色的气体,长五尺多,弯弯曲曲地往西飞去。同年的十二月戊申日,又出现一颗像杯子那么大的星星,青白色,发出声音,光芒照亮了大地。它从太乙星旁边往东南飞了一丈多远,光芒突然变得像斗那么大,最后在天市西垣消失,还有四颗小星星跟着它一起消失了。
景泰二年六月丙申日,出现了八十多颗很小的流星。八月壬午日,出现了两颗红色的星星,一颗像桃子那么大,一颗像斗那么大,光芒都照亮了大地。一颗从紫微垣西藩出现,往北飞到阴德星,有三颗小星星跟着它;另一颗从天津四出现,往东南飞到河南,有十多颗小星星跟着它。它们的尾巴炸裂开来,声音像雷一样响。
天顺三年四月癸丑日,出现一颗像碗那么大的星星,红色的光芒照亮了大地,从左旗星的东南方向飞到女宿,尾巴炸裂开来。八年后的天顺八年二月壬子日,出现一颗像碗那么大的星星,光芒照亮了大地,从天市飞到天津,尾巴化成青白色的气体,像蛇一样,长一丈多,过了很久才散去。
成化十二年十一月乙丑,那天晚上,延绥波罗堡上空出现了两颗星星,形状像车轮上的辘轴,一颗掉进了樊家沟,一颗掉在了波罗堡里,红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天空。
过了几年,成化二十年五月丙申,一颗大星星掉在了番禺县东南,声音像打雷一样,然后碎成了十多颗小星星。接着,天地都暗了下来,过了很久才恢复正常。 成化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申时,一颗火光从天空正西偏中一点的位置往下坠落,变成了白气,又弯弯曲曲地往上飞,还发出声音。过了一会儿,西方出现了一颗红色的星星,像碗那么大,从天空正中往西边飞,靠近地平线的时候,尾巴变成了白气,弯弯曲曲地像蛇一样游动很久,最后在正西方轰的一声,像打雷一样。
弘治元年八月戊申,巳时,南方出现一颗流星,像盏灯一样,从南方飞过来,大概飞了十几米,像碗那么大,一直飞到西南方靠近地平线的地方,尾巴变成了白云,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飞散了。弘治四年十月丁巳,一颗红色的星星,光芒像闪电一样,从西南方飞向东北方,声音像打鼓一样。这颗星星落在了光山县,变成了像斗那么大的石头。光州商城也看到了和光山县一样的大星星飞过天空。十一月甲戌,星星坠落在真定府西北,红色的光芒照亮了天空。西南方向的天空中传来像打鼓一样的声音,又像马车飞奔的声音。弘治七年五月,宣府、山西、河南都看到了星星在白天坠落。弘治八年四月辛未,一颗像车轮一样的星星,飞到了西北方向,坠落在铅山县,声音像打雷一样。弘治九年闰三月戊午,平凉府东南出现一颗像月亮一样的流星,红色的光芒照亮了大地,一直飞到西北方向才停下来,然后天上就响起了像打鼓一样的声音。弘治十年正月壬子,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星星,颜色是黄白色的,光芒长达三十多米,还有一颗小星星跟着它一起,坠落在了宁夏西北角。天上响起了几声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九月乙巳,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星星,光芒盖过了月亮,从西北方向飞来,坠落在永平,还发出了声音。弘治十一年正月癸亥,一颗流星坠落在肃州,像房子那么大,声音像打雷一样,过了很久才熄灭。十月壬申,早晨,东方出现一颗红色的星星,像碗那么大,飞了十几米,光芒照亮了大地,往东南方向飞去,还有几十颗小星星跟着它。弘治十四年闰七月辛巳,山东出现一颗像车轮一样大的星星,红色的光芒照亮了天空,从东南方向飞向西北方向,坠落在寿光。天上响起了像打鼓一样的声音。弘治十六年正月己酉,南京白天也看到了流星。
公元1506年(正德元年)腊月某一天,天上出现一颗像碗一样大的星星,掉在了宁夏中卫,空中还出现一片大概两亩地那么大的红光。
第二年(正德二年)八月某天,宁夏又出现一颗很大的星星,从正南方飞向西南方坠落,后面跟着一道三尺宽、五丈长的红光。
到了1509年(正德五年)四月某天,雷州出现一颗像月亮一样大的星星,从东南方向飞向西北方向,然后分成两半,尾巴像彗星一样,很快就消失了,声音像打雷一样响。
1510年(正德六年)八月某天,出现一颗像簸箕一样大的流星,尾巴有四五丈长,红光照亮了天空。它从西北方向飞向东南方向,分成三个头一个尾巴,掉在了四川崇庆卫。颜色先变成白色,然后又冒出两丈多高的绿色火焰,声音像打雷一样震耳欲聋。
1520年(正德十五年)正月某一天酉时(傍晚五点到七点),一颗星星坠落在山西龙舟谷巡检司的办公场所。同年四月某天,陕西巩昌府出现一颗像太阳一样大的星星,颜色赤红,从东方飞向西南方坠落,天上的天鼓还响了起来。
公元1533年(嘉靖十二年)九月某天,一颗像灯盏一样大的流星,光芒照亮了地面,从紫禁城东北方向飞向浊河附近,尾巴的痕迹变成了白气。从四更到五更(大约凌晨两点到四点),天空中出现了无数大小不等的流星,四处飞窜,直到天亮才停止。
1535年(嘉靖十四年)九月某天,开封城白天,天鼓竟然响了!同时,一颗像碗一样大的星星从东南方向飞来,后面跟着许多像珍珠一样的小星星。
1540年(嘉靖十九年)五月某天,一颗星星坠落在枣强,变成了四块石头。
万历三年五月某一天中午,景州的天鼓响了,天上掉下来两颗星星,变成了两块黑石头。
四年十一月某一天,费县有四颗星星坠落,火光照亮了大地。天亮后,人们发现西北城外有一块红色的石头,像朱砂一样,长两里,宽一两尺。同一个月,临漳也出现一颗星星,大概一尺长,大白天从北边飞过。十三年七月某一天,沈丘莲花集掉下一颗像碗那么大的星星,天鼓也响了。十五年六月某一天,平阳白天也掉下星星。第二天辰时,平阴掉下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星星,震耳欲聋。十七年正月某一天,西宁卫掉下一颗星星,大得像月亮一样,天鼓也响了。二十年二月某一天,闽县东南掉下三颗星星。二十二年正月某一天,保定青山口出现一颗巨大的流星,余光像彗星一样,长二十多丈。二十七年三月某一天,盖州卫的天鼓响了,连续掉下三颗大星星。三十年九月初一,东南方向出现一颗大星星,红得像血一样,大得像碗一样,突然变成了五颗,中间那颗最亮,过了一会儿又合为一颗,大得像簸箕。同月另一个日子,有几百颗大小不一的星星交错着飞行。十月某一天五更天,一颗流星从天空中划过,光芒散射出七道,声音像雷一样。三十三年九月某一天,一颗像碗那么大的星星坠落在南京龙江后营,光芒像火一样,落地后像萤火虫一样四处游走,过了一会儿就灭了。第二天,又有一颗像月亮那么大的星星,从西北方向飞到阅兵台,分成三块掉落,发出巨大的声响。十一月,南京教场也掉下一颗星星,落到地上后不见踪影。三十五年十一月某一天,泾阳、淳化等县掉下一颗星星,大得像车轮一样,红色的,尾巴长一丈多,声音像炸雷一样。三十八年二月某一天,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星星坠落在阳曲西北,碎星不断,天鼓齐鸣。四十一年正月某一天,真定天鼓响了,白天也出现流星坠落,光芒四射。四十三年的三月某一天中午,一颗星星坠落在清丰东流村,声音像雷一样。四十六年十月某一天,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星星坠落在南京安德门外,声音像霹雳一样,变成了石头,重二十一斤。
天启三年九月某一天,固原州星星像下雨一样纷纷坠落。
崇祯十五年夏天,星星像织布一样密密麻麻地划过天空。两年后的三月初一,御河也掉下一颗星星。
洪武四年四月辛丑那天,出现了五彩祥云。之后,在戊申、乙酉日,十一月壬戌日,五年正月庚午、丙子日,六月辛巳日,七月己酉、壬子日,八月己亥日,六年六月丁丑日,七月癸卯日,七年四月丙午日,五月丙戌、癸巳、甲午日,六月乙未、乙卯日,七月己卯日,八月辛酉日,八年正月壬申日,四月丁未日,五月庚午、癸未日,六月壬辰、己亥日,十月庚戌日,九年八月癸巳日,十四年九月甲申日,十五年正月甲申日,五月庚申日,九月乙卯、丙寅日,十一月辛酉日,十八年四月癸巳、乙未日,五月辛未、甲申日,六月癸丑日,十九年九月壬午日,二十年十一月丁亥日,五月乙酉日,二十七年六月乙卯日,这些日子都出现了五彩祥云。
永乐元年六月甲寅日,太阳底下出现了五彩祥云。八月壬申日,太阳旁边还出现了日珥,跟五彩祥云一起出现。永乐八年二月庚戌日,皇帝的车驾在永安甸停留时,太阳底下出现了五彩祥云。永乐十一年六月戊申朔日,武当山顶出现了五彩祥云。永乐十七年九月丙辰日和十二月癸未日,都出现了庆云。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日,月亮底下出现了五彩祥云。
洪熙元年二月癸酉日、庚辰日,三月乙未日,这几天都出现了五彩祥云。
宣德元年八月庚辰日,东南方向出现一片白云,形状像一群受惊的羊在奔跑。十一月丙辰日,北方出现一片苍白的云,从东到西横贯天空。宣德二年十一月乙未日,太阳底下出现了五彩祥云。宣德四年六月戊子日,晚上出现了五彩祥云。宣德六年二月壬子日,傍晚,西方出现一片苍白的云,从南到北横贯天空。宣德十年三月丁亥日,月亮升起的时候,出现了五彩祥云。
1437年(正统二年),七月庚子那一天,月亮周围出现了五彩祥云。十月己丑,太阳周围也出现了五彩祥云。十二月癸亥,同样的景象又出现了。1438年(正统三年)七月己亥的晚上,天上出现了一条苍白色的云,从南到北,横贯南北斗星。1443年(正统八年)十一月戊辰夜里,东南方出现了一条苍白色的云,从东到西,横贯天空。1444年(正统九年)十一月甲午,月亮周围又出现了五彩祥云。1445年(正统十年)九月丁酉,太阳周围出现了五彩祥云。十一月甲午,月亮周围再次出现了五彩祥云。1449年(正统十四年)十月庚申,白天出现了一条苍白色的云,后来又分成了三条,横贯东西南北的天空。 这几年老是出现各种奇特的云彩,真是让人啧啧称奇啊!
1450年(景泰元年)六月乙酉,出现了四道红色的云,两头尖尖的,像犁地时翻起来的垄一样,慢慢地向东北方向飘散。八月甲戌,出现了一团像山一样大的黑云,变化成龙虎麋鹿的形状。九月丙寅,出现了一条苍白色的云气,横贯南北天空。1451年(景泰二年)六月戊寅,太阳周围出现了五彩祥云。九月辛酉的晚上,出现了三条苍白色的云,横贯东西天空。1452年(景泰三年)正月癸亥,东南方向出现了一团黑云,形状像人戴着斗笠鞠躬一样。1453年(景泰四年)十一月丁卯,月亮周围出现了五彩祥云。1458年(天顺二年)十月壬申,以及1460年(天顺四年)十月戊午,也都出现了同样的景象。 这些云彩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1468年(成化二年)三月辛未,南方出现了一条白色的云,横贯东西天空。1476年(成化十一年)正月丙寅,月亮周围出现了五彩祥云。1483年(成化十八年)十月庚午,泰陵上空出现了五彩祥云。1486年(成化二十一年)闰四月壬辰,开封、濮州、清丰、金乡等地,未时和申时,西北方向出现了一团黑云,变成了五彩的,一会儿工夫就黑得像夜晚一样。 这些云彩出现的地区和时间都不一样,真是神秘莫测啊!
1490年(弘治二年)正月辛巳,太阳周围出现了五彩祥云。1507年(弘治十四年)三月己酉朔,以及1535年(嘉靖十七年)九月戊子,也都出现了同样的景象。1536年(嘉靖十八年)二月庚子朔,正午时分,太阳下面出现了五彩祥云,长宽大约二寸多,形状像龙和凤。 这些五彩祥云的出现,似乎都预示着什么美好的事情。
1578年(万历五年)六月庚辰,祥云环绕着月亮。
1624年(天启四年)六月癸巳,午时,南方出现了五彩祥云。 这些记载的云彩现象,真是让人觉得神奇又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