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极仪、大朝仪、常朝仪、皇太子亲王朝仪、诸王来朝仪、诸司朝觐仪、中宫受朝仪、朝贺东宫仪、大宴仪、上尊号徽号仪……这些都是古代皇帝的各种仪式。
接下来是关于一些重大庆典仪式的说明。在朝廷上举行的,有朝会、宴会、上尊号徽号、册封、经筵(皇帝讲学)、奏章这些。在辟雍(古代皇家大学)举行的,有皇帝视察学业。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会参与的,有冠礼、婚礼、巡狩(皇帝巡视各地)、大赦、乡饮酒礼。这里只记录比较重要的仪式。如果仪式性质相同,就归类到一起。
汉高祖刘邦在氾水边即位的时候,那会儿很多正式的仪式还没准备好,比较简陋。魏晋以后,很多皇帝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继位,然后改换年号。元世祖忽必烈当了很久的皇帝,统一全国后,就只保留了朝贺的仪式。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在吴元年十二月将要登基,就命令左丞相李善长等人准备登基的仪式。李善长带着礼部官员一起拟定了仪式流程。
登基那天,先要祭祀天地。祭祀仪式完成之后,朱元璋就在南郊登基称帝。丞相带着百官、百姓中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新皇帝叩拜祝贺,跳舞,高呼“万岁”三声。然后,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护送朱元璋前往太庙,追封先祖四代,并祭祀社稷。回来之后,朱元璋换上皇帝的衮冕(礼服),在奉天殿接受百官的祝贺,百官纷纷上表祝贺新皇登基。
首先,在丹墀内道的西北角,侍仪司摆好了桌子。丞相以下的官员的拜位就设在内道的东、西两侧,每个级别的官员站位都不一样,都要面向北边站好。负责捧着奏表、打开奏表和宣读奏表的官员,站在桌子西边,面朝东。两位纠仪御史站在桌子南边,一个面朝东,一个面朝西。两位宿卫镇抚在东西两边的台阶下站着,二十四个护卫百户在他们南边稍后一点的地方站着。两位知班官员站在文武官员拜位北边,一个面朝东,一个面朝西。通赞和赞礼两位官员站在知班官员的北边,通赞在西,赞礼在东。引导文武官员入场的四个人站在文武官员拜位北边稍后的地方,两个面朝东,两个面朝西。引导殿前班的两个人站在引导文武官员入场的官员南边。抬奏表案的两个人站在引导文武官员入场的官员北边。抬殿上奏表案的两个人站在西边的台阶下,面朝东。
在丹陛上,殿前班指挥司的三个官员面朝东站着;宣徽院的三个官员面朝西站着。仪鸾司的官员在殿中门的左右两侧站着,八个护卫千户在殿的东、西门处站着,都面朝东西。四个鸣鞭的人站在殿前班的南边,面朝北。六个将军在殿门的左右两侧站着,四个天武将军在台阶的四个角落站着,都面朝东西。殿上,尚宝司在正中央摆放着宝案,侍仪司在宝案南边摆放着奏表案。文武侍从两班分列在殿上的东西两侧,文官中的起居注、给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宝卿,武官中的悬刀指挥,都面朝东西站好。接受奏表的官员站在文官侍从班的南边,面朝西。两位内赞官员站在接受奏表的官员南边,两位卷帘将军站在帘子前面,他们都面朝东西。
今天,拱卫司摆好了仪仗,在午门外列队站好了士兵,插上了旗帜,在奉天门外摆好了五辂(皇帝的车驾)。两个侍仪舍人拿着奏表进来了。第一次击鼓,百官穿着朝服站在午门外等候。通赞、赞礼、宿卫官、所有侍卫和尚宝卿的侍从官员进殿。第三次击鼓,丞相以下的官员都进来了。皇帝穿着衮冕登上御座,盛大的乐队奏乐,声音震耳欲聋。音乐停了,将军卷起帘子,尚宝卿把宝物放在案几上。拱卫司的人鸣鞭,引导百官进入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行礼站位。开始奏乐,官员们走到位子后音乐停止。知班官司仪,赞礼官司仪,奏乐,行四拜礼,然后起身。音乐停止。捧着奏表的官员从殿西门进入。内赞官引导进表。捧表官员跪着捧着奏表。受表官员拿着笏板,跪着接受奏表,放在案几上。放下笏板,起身,退后站立,面向东方。内赞官引导宣读奏表。宣读奏表的官员上前,拿着笏板,跪下,展开奏表的官员也拿着笏板,一起跪下。宣读完毕,展开奏表的官员放下笏板,把奏表放回案几上,一起退下。宣读奏表的官员俯身叩拜后起身。他们都从殿西门出去,回到原位。赞礼官司仪。奏乐,行四拜礼,音乐停止。拿着笏板,行三次鞠躬礼,然后跳舞。拱手加额,高呼“万岁”三声。放下笏板,俯身叩拜后起身。奏乐,行四拜礼,朝贺完毕。然后派官员册封皇后,册立皇太子,并发布即位诏书,昭告天下。
接下来,皇帝正式宣布即位了,这一天,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啊!整个仪式隆重而庄严,按照严格的礼仪程序进行,一步一步,一丝不苟。从百官朝服候立,到皇帝登基,再到册封皇后和皇太子,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国家大典的庄严神圣。 想想那场面,一定非常壮观!
朱棣上位那会儿挺匆忙的,具体流程也没怎么细致安排。到了仁宗皇帝登基,提前好几天,司设监就在奉天门摆好了御座,钦天监把报时的鼓也准备好了,尚宝司也摆好了宝座,教坊司也准备好了中和韶乐,虽然都准备好了,但那天却没演奏。当天一大早,就派官员去天地宗庙祭告,皇帝穿着孝服在灵位前祭拜。等到吉时一到,就鸣钟击鼓,仪仗队也准备就绪。皇帝穿着衮冕,来到奉天门。百官穿着朝服,进入午门。鸿胪寺的官员引导百官行礼,请皇帝登上御座。皇帝从宫殿的中门出来,登上御座,鸣鞭示意。百官上表奏章,行礼,皇帝颁布诏书,一切都很规范。
宣宗皇帝以后,皇太子继位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的。到了正德十六年,世宗皇帝继承皇位。提前就在宣武门外修建了行宫,宫门朝南。在里面摆好了帷帐、御座,还准备好了翼善冠服以及仪仗队和御驾,等着登基。等到那天,百官都到郊外迎接。皇帝进入行宫,行了四拜大礼。第二天,从大明门进入皇宫。修改诏书草稿,改年号,然后穿着素服到太庙祭告。祭告完毕,在奉天殿的丹陛上设香案。皇帝穿着衮冕,举行祭告天地的大礼。之后又到奉先殿、奉慈殿祭告,然后再去太庙、慈寿皇太后和庄肃皇后的灵位前行礼,最后才到华盖殿。百官穿着朝服进入华盖殿。皇帝下令免除朝贺的仪式,只要求五拜三叩首。鸿胪寺的官员请皇帝升殿,皇帝从宫殿的中门出来,到奉天殿。鸣鞭,行赞拜礼,颁布诏书,一切按照制度来。
汉朝的正旦朝贺仪式,夜里还没到七刻(大约凌晨一点),钟声就敲响了,开始接受朝贺。公卿以下的官员都拿着礼物来朝见,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以上殿,高呼万岁,然后举行宴会。晋朝的《咸宁注》里,有晨贺和昼会的区别。唐朝的规定,正旦、冬至、五月初一、千秋节都要接受朝贺。宋朝沿袭了唐朝的制度。
洪武元年九月,皇帝下令规定了元旦朝会的仪式,跟登基大典差不多。后来又多次修改完善,才最终确定下来。每年元旦和冬至,之前一天,尚宝司会在奉天殿摆好皇上的御座,御座东边摆放宝案,南边摆放香案。教坊司则在殿内东西两侧,面向北边,准备好中和韶乐。
第二天一大早,锦衣卫就在丹陛和丹墀摆好仪仗和卤簿,殿内摆好明扇,丹墀上摆好车辂。四个鸣鞭的人,分列左右,面向北。教坊司在丹陛东西两侧,面向北,摆好大乐队。仪礼司在丹陛东边摆好“同文”和“玉帛”两案。金吾卫的护卫官在殿内和丹陛执勤,士兵则从丹墀一直站到午门外。锦衣卫的将军则从丹陛站到奉天门外,并在奉天门外摆好旗帜,都东西排列。典牧所则在文武楼南边,东西方向摆好仪仗用的马、犀牛和象。司晨郎负责报时,站在内道东边靠北的地方。两个纠仪御史站在丹墀北边,殿内有两个内赞,丹墀北边有两个外赞,传制、宣表等官员都在殿内,都东西排列。
第一遍击鼓,百官穿着朝服,在午门外列队等候。第二遍击鼓,百官从左右掖门进入,到丹墀东西两侧面向北站好。第三遍击鼓,执事官员到华盖殿,皇帝穿着衮冕登上御座,钟声停止。仪礼司奏报执事官员行礼,五拜之后,奏请皇帝升殿。皇帝起身,中和乐奏响。尚宝司捧着宝物走在前面,导驾官员引导,打开帘子,把宝物放在案上,音乐停止。鸣鞭报时,对赞唱排班,队伍站好。赞礼官唱鞠躬,大乐奏响。四拜之后,起身,音乐停止。典仪官唱进表,音乐奏响。两个给事中到同文案前,引导官员们抬着表文从东门进入,放在殿中,音乐停止。内赞官唱宣读表文标题。宣读表文标题的官员跪下,宣读完毕后,伏地叩拜,起身。唱宣读表文,展表官取来表文,宣表官走到帘子前面,外赞官唱,所有官员都跪下。宣读表文完毕,内外都唱,伏地叩拜,起身。官员们把表文案放到殿东,外赞官唱,所有官员都跪下。代致词官员在丹陛中间跪下,致词说:“具官臣某,兹遇正旦,三阳开泰,万物咸新。”冬至则说:“律应黄种,日当长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祜,奉天永昌。”贺词完毕,外赞官唱,所有官员都伏地叩拜,起身。音乐奏响,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传制官跪下奏报传旨,从东门出去,到丹陛,面向东站立,说有旨意。赞礼官唱,跪下,宣读旨意。元旦说:“履端之庆,与卿等同之。”冬至说:“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万寿节的致词说:“具官臣某,钦遇皇帝陛下圣诞之辰,谨率文武官僚敬祝万岁寿。”万寿节不传旨。赞礼官唱伏地叩拜,起身,音乐停止。赞礼官唱搢笏,鞠躬三次,舞蹈。赞礼官唱跪下山呼,百官拱手加额说“万岁”;唱山呼,说“万岁”;唱再山呼,说“万万岁”。每次呼万岁,乐工和军校都齐声回应。赞礼官唱放下笏板,伏地叩拜,起身,音乐奏响。赞礼官唱四拜,起身,音乐停止。仪礼司奏报礼仪完毕,中和乐奏响。鸣鞭,皇帝起身。尚宝官捧着宝物,导驾官员引导,到华盖殿,音乐停止。百官依次退朝。
1367年,也就是洪武三十年,更定同文案和玉帛案都摆放在了安殿中间,宣读完奏章后,就把这些东西放在了宝案的南边。到了1537年,嘉靖十六年,规定藩国进贡的物品摆放在丹陛中间道路的两侧,并在文楼上设置了报时用的鼓,演奏的大乐则在奉天门内东西两侧,乐队面向北方演奏。其他的仪式也略有增减。
立春日进献春天的贡品时,京城府县的官员们从东边的台阶走上来,跪着把贡品放在丹陛中间的道路上,然后俯伏在地,起身。行赞拜礼,乐队演奏。行四拜礼,起身,乐队停止演奏。文武官员面向北站立,致词官走到道路东侧跪下奏道:“新春吉日,理应庆贺。”行赞拜礼,乐队演奏。行五拜三叩首礼,起身,乐队停止演奏。礼仪司奏报礼仪完毕。1446年,正统十一年,正月初一和立春日,礼部商议,先由顺天府官员进献春天的贡品,之后百官再到各自的班次行贺正旦的礼仪。以前,冬至这天要行贺礼。1530年,嘉靖九年,把祭祀南郊和北郊分开,冬至这天进行大规模的祭祀回报,当天举行庆成礼。第二天,皇帝到内殿举行节祭礼。之后再去母后那里行贺礼,礼毕之后,才到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
古时候的礼仪,天子有外朝、内朝、燕朝三种朝会。汉宣帝是五天一次朝会。唐朝的制度是,天子每天在紫宸殿接见群臣,叫做常参;每月初一和十五在宣政殿接见群臣,叫做入阁。宋朝则是侍从官员每天在垂拱殿朝见,叫做常参;百司官员五天一次在紫宸殿朝见,叫做六参;在京朝官每月初一和十五在紫宸殿朝见,叫做朔参、望参。
明朝洪武三年,规定每个月朔日和望日,皇帝要穿着皮弁服在奉天殿接受朝拜。百官穿着朝服,站在丹墀东西两侧,先要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官员代表走到皇帝面前,和所有百官一起鞠躬,高呼“圣躬万福”。等站回原位后,大家再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分列两旁站好。如果省、府、台、部有官员要上奏,就从西边的台阶登上奉天殿。奏事完毕后,再下台阶,百官就退朝了。到了洪武十七年,这个朔望日的朝拜仪式就取消了。
后来又重新规定了朔望日的朝拜仪式:皇帝在奉天殿接受朝拜,常朝的官员在丹墀上站好,东西朝向;谢恩和告辞的官员则在奉天门外站好,面向北方。皇帝升座后,就开始奏乐。常朝的官员要行一拜三叩首的大礼,乐声停止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谢恩和告辞的官员也在奉天门外,面向北方,皇帝升座后奏乐,他们要行一拜三叩首的大礼,乐声停止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而谢恩告辞的官员在奉天门外要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礼毕,皇帝就退朝了。
早朝的时候,皇帝在华盖殿接受朝拜。文武百官在鹿顶门外东西两侧站好,鸣鞭之后,依次行礼。四品以上官员可以进入殿内侍奉,五品以下的官员则在殿外面向北方站立。如果有官员要上奏,就出列上奏,奏事完毕后,鸣鞭,官员们依次退朝。如果皇帝在奉天殿接受朝拜,那就要先在华盖殿行礼。奏事完毕后,五品以下的官员在丹墀上面向北方站立;五品以上官员、翰林院官员、给事中、御史则在奉天殿中左门、中右门等候鸣鞭,然后进入殿内站好,朝会结束后再退朝。百官在皇帝面前侍坐时,如果有官员要奏事,必须起身,奏事完毕后再坐下。皇帝在丹墀行走时,总是面朝北,不朝南,左右走动也不背对北方。皇帝登上奉天门和丹陛时,随从官员不能直接走中间的道路和王道。
洪武二十四年,朝廷规定了侍班官员的排列顺序:东侧是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应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禄寺、钦天监、尚宝司、太医院、五军都督府断事官以及京县官员;西侧是五军都督府、锦衣卫指挥、各卫掌印指挥、给事中、中书舍人。还规定礼部要制作百官朝牌,上面要大书官员的品级,然后把朝牌按顺序排列在丹墀左右的木栅栏上。洪武二十六年,又规定凡是进入殿内,必须穿鞋。
永乐皇帝刚登基那会儿,命令内阁官员在金台的东边上朝站着,锦衣卫在西边站着。后来御道改道了,内阁和锦衣卫就东西相对了。过了七年,永乐皇帝又告诉六部和身边的官员说:“早朝的时候,各地来的奏章太多了。下午事情比较少,我和大臣们可以从容地讨论事情。从现在开始,凡是有需要商讨的事情,都在晚朝的时候处理。”又过了四年,永乐皇帝在行在(皇帝出巡时的临时宫殿)告诉礼部:“北京冬天太冷了,大臣们早朝站着奏事,时间长了受不了。以后早朝结束后,就在右顺门里面的便殿奏事吧。”
景泰皇帝刚即位的时候,规定了午朝的仪式。凡是午朝,皇帝从左顺门出来,前面摆着宝座。负责奏事的大臣们在左掖门外等着。皇帝出来后,他们依次进去。内阁、五府、六部奏事的大臣,六科侍班官员,在宝座西边按顺序站着;侍班御史两个人,序班官员两个人,将军四个人,在宝座南边面向北站着;鸣赞官一个人,在宝座东边,朝西站着;锦衣卫和鸿胪寺的官员朝东站着;管辖将军的官员和侍卫官员站在将军的西边。府部奏事完毕后,撤掉宝座,官员们就退下。如果有紧急的事情,就到皇帝面前直接奏报。
嘉靖九年,规定常朝的时候,官员们行礼完毕后,内阁官员从东边的台阶上,锦衣卫官员从西边的台阶上走上去,站在宝座的两边。如果有钦差大臣和外国使臣拿着皇帝的诏书,坊局里的一名官员拿着诏书站在内阁官员的后面稍高一点的地方,等领诏的官员辞别后,奉诏的官员从左边的台阶下去,沿着御道把诏书交给他们。隆庆六年,下令每逢三、六、九这几天上朝。万历三年,规定常朝的时候,要安排四个起居官记录,他们站在东班给事中的上面,稍微往前一点,方便他们观察和倾听。午朝的时候,他们就站在御座的西边,稍微靠南一点。
关于上朝的顺序,洪武二十四年规定,朝参的将军先进去,近侍官员其次,公侯驸马伯又其次,五府六部又其次,应天府和在京的杂职官员最后进去。成化十四年规定,进士按照他们办事衙门的顺序,站在他们任职官员的后面。
以前的历史记载很少提到这些细节。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规定了每逢元旦等重大朝会,皇帝在奉天殿接受朝贺的仪式。首先,皇太子和诸位亲王要在文楼设座,在丹陛正中设有拜位和拜褥。皇帝登基后,殿前执事人员行完礼仪。然后,引领皇太子和诸位亲王从奉天殿东门进入,百官随后跟进。乐队奏乐,皇太子和诸位亲王从东侧的台阶登上丹陛,行礼,乐队停止演奏。司仪宣读四拜的礼仪,乐队再次奏乐,行礼完毕,乐队停止演奏。接下来,引领皇太子到皇帝御座前的指定位置,乐队停止演奏。司仪宣读跪拜的礼仪,皇太子跪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祝贺,元旦说“履端之节”,冬至则说“履长”,内容大致是:“长子某,谨率诸弟某等,钦诣父皇陛下称贺”。 按照之前的惯例,司仪宣读俯伏的礼仪,然后起身。皇太子和诸位亲王从东门退场,乐队奏乐。引领人员引导皇太子等人回到丹陛的拜位,乐队停止演奏。司仪宣读四拜的礼仪,乐队奏乐,行礼完毕,乐队停止演奏。皇太子和诸位亲王从东侧台阶下来,乐队奏乐,回到文楼,乐队停止演奏。百官随后入殿朝贺。如果朝见皇后,则在坤宁宫举行,仪式大致与朝见皇帝相同。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贺仪式改在乾清宫举行。这一天,皇帝和皇后都登基坐好,侍从人员按照规定的礼仪引导皇太子及其妃子、诸位亲王及其妃子到上位前。司仪宣读四拜的礼仪,行礼完毕。司仪引导皇太子上前,宣读跪拜的礼仪,并引导太子妃、诸位亲王及其妃子都跪下。皇太子致辞,内容与以前相同,不再宣读诏书。司仪宣读皇太子俯伏的礼仪,然后起身,再宣读诸位亲王俯伏的礼仪,然后起身,太子妃和诸位王妃也起身。司仪引导皇太子回到原位。司仪宣读行礼的礼仪,皇太子以下所有人行四拜礼。礼毕,引导皇太子等人到皇后面前,朝见皇后的仪式与朝见皇帝的仪式大致相同,只是致辞时称“母后殿下”。礼毕,退场。七年后(洪武三十三年)又做了修改,取消了致贺辞的环节,只行八拜礼。朝贺皇太后的礼仪也与之相同。
以前啊,每六年要朝见皇帝一次,要履行五服的丧服制度。汉朝的规定是每年要朝见四次。魏朝的时候,藩王是不允许入朝觐见的。到了晋朝泰始年间,规定王公以下入朝的人,要分成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两批次来。唐朝以后,很多亲王都不回自己的封地就藩了。明朝效仿古代的封建制度,亲王很少经常入朝,但如果入朝,皇帝赏赐的东西就非常丰厚。
明朝初期,凡是来朝见的亲王,皇帝会提前在奉天殿摆好御座,就跟平常的朝会一样。诸位亲王就在奉天殿门外东侧的耳房候着。等三声鼓响,百官都入殿站好自己的位置。然后礼官引导亲王穿着衮冕,从东门进入,登上东边的台阶,站到自己的位置。王府的官员则站在丹墀上。接下来行赞拜礼,乐队奏乐,亲王和他的官员都要行四拜礼。音乐停下,亲王从殿东门进去,乐队又奏乐。内侍引导亲王到皇帝面前,音乐停下。亲王下跪,王府官员也跟着跪下。亲王要说:“臣第几子某王某,今逢某时入觐,特来朝拜父皇陛下。” 赞者俯伏,然后起身。亲王再从东门出来。乐队奏乐,亲王再次在位前行礼,音乐停下。赞拜礼完毕,亲王起身。王府官员都行四拜礼,然后起身。乐队奏乐,仪仗队也跟着动起来,亲王和官员们依次退场。
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规定,凡是诸王参加大朝会,要行八拜礼;平常的朝会,则一拜即可。伯叔兄们朝见天子,在朝堂上行君臣之礼,在便殿则行家人之礼。伯叔兄们西向而坐,接受天子的四拜。天子坐在中间,南面而坐,既体现了尊亲的情谊,又保持了君臣的礼仪。至于外戚朝见,皇后的父母见皇帝行君臣之礼,皇后见父母则行家人之礼。皇太子见皇后的父母,皇后的父母西向而立,皇太子东向行四拜礼,皇后的父母立着接受两拜,再回两拜。
明朝规定,全国官员三年要回京城朝见皇帝一次。从十二月十六号开始,鸿胪寺就按照顺序安排官员觐见。过了二十五号以后,每天各地的官员都跟着常朝的官员一起进奉天门行礼,府、州、县的官员以及各部门的主要官员、少数民族官员都在午门外行礼。过了元旦大朝之后,地方官员就在奉天殿前面列队站着,知府以下的官员,就在奉天门金水桥南边列队站着,跟平时的朝会一样。天顺三年,规定所有地方官员进京朝见,都要比京城官员的品级降低一级。万历五年,规定所有朝觐的官员中,南京府尹、行太仆寺苑马寺卿、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官员,都要在十二月十六号去朝见,在外面列队行礼。他们从右掖门到御前,鸿胪寺的官员按顺序引见。其他的盐运司和知府以下的官员,浙江、江西的官员在十七号,山东、山西的官员在十八号,河南、陕西的官员在十九号,湖广、南直隶的官员在二十号,福建、四川的官员在二十一日,广东、广西的官员在二十二日,云南、贵州的官员在二十三日,北直隶的官员在二十四号,分别在外面列队行礼,然后到御前觐见。如果免朝的话,就不用来了,但是仍然要等皇帝上朝的时候再觐见。元旦朝贺的时候,所有官员都要进殿前行礼。所有朝觐的官员在辞别谢恩的时候,都要穿公服,元旦的时候要穿朝服,不能穿红色的鞋子。平时上朝都穿锦绣衣服。
唐朝的《开元礼》记载了朝见皇太后和皇后,接受群臣朝贺的仪式,以及皇后会见外命妇等仪式。明朝没有皇后接受群臣朝贺的仪式,但是皇妃以下的嫔妃,在元旦和冬至朝贺的仪式,是从洪武元年九月诏令确定的。
话说后宫里要举行朝贺仪式,内务府的太监们先在坤宁宫给皇后摆好了宝座。那些仪仗队,殿外的仪仗由女官们拿着,殿内的仪仗则由太监们拿着。宫门外还摆好了乐队,准备奏乐。皇贵妃的帐篷设在宫门外的西边靠北的地方;公主的帐篷设在宫门外的东边稍偏南一点;外命妇们的帐篷则设在宫门外南边,东西排列。
皇后穿着盛装从宫殿里出来,仪仗队开始行动,乐队也奏起了音乐。皇后登上宝座后,音乐就停了。司宾官引导外命妇们从东门进入内宫,分列东西两边站好,等候仪式开始。然后,司宾官又引导皇贵妃和其他的妃嫔们从东门进入,走到台阶上行礼。司仪宣布行礼,乐队奏乐,行四拜礼后,音乐停止。接下来,司宾官引导公主入殿,乐队奏乐。内侍引导公主到殿上行礼,音乐停止。司仪下令行跪拜礼,妃嫔们都跪下。皇贵妃首先致辞,说道:“妾某氏等,遇兹履端之节”(如果是冬至,就说“履长之节”),然后恭贺皇后殿下。致词完毕,大家都伏地叩拜,起身后,乐队又奏乐,妃嫔们回到原位,音乐停止。司仪宣布行礼,乐队奏乐,行四拜礼后,音乐停止。皇贵妃等从东边的台阶下去。
司宾官引导公主从东门进入,走到台阶上行礼,然后依次站好,行礼的程序和皇妃一样。司宾官引导外命妇们进入殿前,在中间通道行礼。司仪宣布行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外命妇的领头人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进入殿西门,乐队奏乐。内侍引导领头人和其他的命妇们到殿上行礼,领头人和所有命妇都跪下。领头人致辞说:“某国夫人妾某氏等称贺。”贺词完毕,她们退回原位。司言官跪着接受旨意,然后从殿中门出来,站在露台的东边,面向南,宣布有圣旨。命妇们都跪下,司言官宣读圣旨:“履端之庆,与夫人等共之。”司仪宣布起身。司言官宣读圣旨完毕。皇后起身,乐队奏乐。皇后进入内宫大门,音乐停止。所有的命妇都退出了。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朝贺仪式也和这个一样。
洪武二十六年,皇宫重新规定了皇后朝贺的仪式。那天早上,女官先在御座前摆好香案。等到当天,内官们摆好仪仗,在丹陛东西两侧安排女乐,面向北方,并在殿东门设置了放祝词的案几。命妇们到了宫门,司宾就引导她们入座行礼,女官们则负责侍候。尚宫、尚仪等官员到内宫迎接皇后,皇后穿着盛装出来,伴随着音乐,朝贺仪式按照之前的流程进行。女官们拿着放祝词的案几从殿东门进入,音乐奏响。到了殿中,音乐停止。赞礼官下跪,命妇们也全部下跪。赞礼官宣读祝词的标题,女官宣读完毕后,赞礼官示意展开祝词,宣读祝词的女官走到案几前,宣读完毕后,将案几移到殿东。命妇们都起身,司宾引导首席命妇从东阶进入殿东门,音乐奏响。内赞引导她们到殿中,音乐停止。赞礼官下跪,首席命妇和所有命妇都下跪。首席命妇致词完毕,大家都起身,从西门出去。赞礼、司言宣旨等环节都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仪式结束。千秋节致词说:“值此千秋佳节,特来向皇后殿下祝贺。”这不用传旨。凡是朔望日命妇朝参,当天在宫中设御座,摆放仪仗和女乐。皇后升座后,引礼女官引导命妇入列,文官在东,武官在西,都按其丈夫的官阶排列。赞礼官行礼,乐队演奏,行四拜礼。仪式结束后,命妇们退场。阴雨天、大寒暑天则免除朝贺。后来命妇朝贺都在仁智殿举行。朝拜东宫妃嫔的仪式,与朝拜皇后的仪式相同,不用传旨。
汉朝以前,没有这方面的记载。隋文帝时期,冬至日百官朝拜太子,奏乐接受祝贺。唐朝的制度是,宫廷官员朝贺太子,都要跳舞。开元时期开始废除了这个礼仪。按照惯例,百官朝拜太子只称名,只有宫廷官员称臣。明洪武十四年,给事中郑相同请求恢复旧制,皇上就下令群臣讨论。编修吴沈等人认为:“东宫是国家的根本,是继承皇位的人。臣子对太子的尊敬礼仪,不能有两种说法。请求凡是上奏东宫的,都称臣如旧。”皇上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话说,太子上朝那会儿,流程可复杂了。首先,负责保管玉玺的官员会在文华殿里给太子摆好座位。锦衣卫呢,就在殿外摆好仪仗队,负责仪式的。教坊司的乐队,就在文华门里东西两边,面向北边,奏乐。府军卫的士兵,则在门外列队,旗帜招展。锦衣卫还安排了十二个将军,分别在殿门内外和文华门外,东西方向站岗。仪礼司的官员,在殿东门外摆好写着祝词的案几,还安排好百官朝拜的位置,在殿下东西两边。负责传达旨意和宣读祝词的官员,也都在殿内东西两边候着。
到了这天,百官都来到文华门外等候。负责引导的官员先把外面的准备工作都检查一遍,然后太子穿着冕服出来,乐队就开始奏乐。太子上座后,乐队停奏。百官进殿朝拜,乐队又奏乐。行完四拜后,乐队再次停奏。丞相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走到殿内朝拜的位置,跪下。丞相开始念祝词,说:“我们今天赶上三阳开泰,万物更新的好日子。敬祝皇太子殿下,福泽深厚。”念完后,丞相伏地叩拜,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接下来,舍人把写着祝词的案几抬进殿中,捧着、展开、宣读祝词,以及传达旨意,这些程序都跟皇后朝见时差不多。祝词里会说:“值此三阳开泰之际,愿与殿下共享这美好的时光。”其他的仪式都按规矩来。如果是冬至,祝词就要改成“律应黄钟,日当长至”,传达的旨意也要改成“值此冬至佳节”。如果是太子千秋节,祝词就说:“值此皇太子殿下寿诞之辰,我们谨率领文武百官,敬祝殿下千岁!”千秋节的时候就不传达旨意了。
至于每个月朔望(初一和十五)的时候,百官朝拜完后,会在文华殿门外东西两边站着等候。太子出来后,乐队奏乐,百官行一拜礼。那些谢恩或告辞的官员,也要行礼。
朱元璋洪武元年十二月,觉得太子老师都是功勋老臣,应该隆重对待,就下令讨论给太子祝贺的仪式。礼部官员们讨论后说:按照唐朝的制度,大臣给太子祝贺,要行四拜礼,太子回两个拜;三公来祝贺,前后都要回拜。不过现在已经不流行回拜了,但给三位老师的礼节不能不慎重。我们建议,大型祝贺仪式上,在太子的正殿里设太子座位,在殿中设回拜用的坐垫,三位老师、宾客和太子老师(谕德)的拜位设在殿前。太子穿平常衣服上座,三位老师和宾客也穿平常衣服入座,面向北站立。太子站起来,面向南,司仪喊四拜,太子回两个拜。
洪武六年,朱元璋下令百官朝见太子时,朝服可以不用蔽膝和佩饰。到了洪武二十九年,他又下令廷臣讨论诸王拜见太子的礼仪。礼部官员们商议后决定:诸王来拜见太子,在正殿里设太子座位,在殿门外和殿内设诸王拜位,王府官员的拜位设在庭院道路东西两侧,百官侍立在庭院中,东西向站立。到日子那天,要列队甲士,摆设仪仗,演奏音乐,跟平常一样。诸王先到东宫门外帐篷处,太子穿平常衣服出来,音乐奏响。太子上座,音乐停止。然后引礼官引导诸王进入殿门外指定位置。开始行礼,音乐奏响,就位后音乐停止。再引导诸王进入殿东门,音乐奏响。内侍引导诸王到指定位置,面向北站立,音乐停止。司仪喊跪,诸王和王府官员都跪下,说:“值此某节,恭贺皇太子殿下。”说完话,诸王和王府官员都俯伏在地,起身后,音乐奏响。恢复原位,音乐停止。司仪喊拜,音乐奏响,诸王和王府官员都行四拜礼。起身后,音乐停止。礼毕,诸王和官员依次退下。诸王到后殿,再行家人礼节。太子和诸王都穿平常衣服,诸王从文华殿东门进入,到后殿。诸王面向西,太子面向南,互相行礼完毕,然后坐下,太子坐在正中,面向南,诸王列坐在东西两侧。
嘉靖二十八年,礼部上奏说,按照惯例,皇太子接受朝贺,应该在文华殿里设座。可现在文华殿换了黄瓦,好像应该避避尊位。皇帝说:“皇太子接受朝贺,位置应该设在文华殿门的左边,朝南。但是侍卫还没准备好,所以就算了。”
隆庆二年册立皇太子的时候,皇帝下令在文华殿门东侧设座,让太子接受朝贺。
汉朝的大朝会,群臣上殿高呼万岁,举杯祝酒。百官都能受赏赐,参加宴会,还有大型歌舞表演。唐朝的大型宴会上有歌舞表演,有时候会在殿前摆上九种不同类型的乐队表演。宋朝在春秋两季的仲月和千秋节,都会大宴群臣,摆设华丽的山楼,场面极其奢华。明朝的宴会制度,分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几种。
洪武元年,皇帝在奉天殿设宴款待群臣,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上殿,其他官员就在丹墀(宫殿前的台阶)站着。 就这样,正式确定了元旦、冬至和圣节在谨身殿举行宴会的礼仪。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又重新制定了大宴的礼仪,地点设在奉天殿。
永乐元年,因为郊祀大典成功举行,所以又办了一次大规模的宴会。永乐十九年,北京的郊坛、宗庙和宫殿建成后,又举行了一次大宴。宣德、正统年间,如果朝中官员没参加宴会,皇帝还会赏赐他们一些钱作为补偿。
每逢立春、元宵节、四月八日、端午节、重阳节、腊八节,永乐年间,皇帝都在奉天门设宴款待百官,并有音乐演奏助兴。后来,这些节日宴席都改在午门外举行了,而且不再奏乐。立春日赏赐春饼,元宵节赏赐汤圆,四月八日赏赐不落荚(嘉靖年间改成了麦饼),端午节赏赐凉糕和粽子,重阳节赏赐糕点,腊八节赏赐面食,这些食物都在午门外摆放,官员们按照官职高低依次就座。
宣德五年冬天,很久没下雪,到了十二月终于下了一场大雪,皇帝还为此写了一首《喜雪》诗给群臣看,并且赏赐大家“赏雪宴”。群臣纷纷进献和诗,皇帝从中挑选出那些带有警示意义的诗句,还亲自作序。皇太后的生日,正统四年的时候,皇帝在午门外设宴庆祝。
东宫(太子宫)千秋节,永乐年间,皇帝会宴请六部尚书、侍郎、春坊(翰林院)、科道(负责监察的官员)、近侍、锦衣卫以及全国进献诗文的官员,地点在文华殿。宣德年间以后,东宫千秋节的宴会都在午门外举行。
凡是举行圜丘(祭天)、方泽(祭地)、祈谷(祈求丰收)、朝日夕月(祭祀太阳和月亮)、耕耤(皇帝亲耕)、经筵日讲(皇帝听讲经书)、东宫讲读等活动,皇帝都会赐予参与者膳食。皇帝亲蚕的时候,也会赐予内外命妇膳食。纂修、校勘书籍,以及开馆和书籍完成的时候,都会设宴庆祝。阁臣九年考满,会在礼部设宴,九卿也会一起参加宴会。新科进士的宴会,叫做“恩荣宴”。
好家伙,这可是场盛大的宴会啊!首先,尚宝司在奉天殿摆好皇帝的座位,锦衣卫在殿外东西两边摆上黄色的旗帜,金吾卫之类的护卫人员则在殿外东西两边安排了24个护卫官。教坊司在殿内演奏九部乐曲和唱歌,殿外也演奏着盛大的音乐,殿下面还有三个舞蹈队表演。光禄寺在皇帝座位西边设酒席,东边设饭席,酒饭席的旁边还有珍馐美味的专席。皇帝的座位东西两边都摆好了宴席,皇太子的座位在皇帝座位东边,面西而坐,诸王依次坐在南边,东西相对而坐。四品以上的大臣在殿内就坐,五品以下的大臣则在殿东西两侧的走廊里站着,负责倒酒、斟酒、上菜的官员各司其职。
到了时间,仪礼司就请求皇帝升座。皇帝驾到,大乐奏响。皇帝升座,音乐停止。鞭炮声响,皇太子和亲王上殿。四品以上文武官员从东西两门进入,站在殿内,五品以下的官员则站在丹墀上,按照礼仪行礼。光禄寺端上御膳,大乐奏响。御膳送到皇帝面前,音乐停止。内侍呈上鲜花。光禄寺官员打开酒器斟酒,走到皇帝面前,敬上第一杯酒。《炎精之曲》奏响。音乐响起,内外官员都跪下,教坊司跪着奏乐敬酒。酒喝完,音乐停止。众官员俯伏行礼,起身后,按照礼仪行礼。大家回到座位上,礼仪官员向大臣们撒花。第二杯酒,奏响《皇风之曲》。音乐响起,光禄寺官员向皇帝敬酒,礼仪官员向大臣们敬酒。皇帝举杯,大臣们也举杯,音乐停止。上汤,鼓乐先导,到殿外,鼓乐停止。殿内乐队奏乐,大臣们起身,光禄寺官员上汤,大臣们坐下。礼仪官员为大臣们分汤。皇帝动筷子,大臣们也动筷子,上菜完毕,音乐停止。武舞表演开始,奏响《平定天下之舞》。
第三杯酒,奏响《眷皇明之曲》。音乐响起,敬酒如前。音乐停止,奏响《抚安四夷之舞》。第四杯酒,奏响《天道传之曲》,敬酒、上汤如前,奏响《车书会同之舞》。第五杯酒,奏响《振皇纲之曲》,敬酒如前,奏响《百戏承应舞》。第六杯酒,奏响《金陵之曲》,敬酒、上汤如前,奏响《八蛮献宝舞》。第七杯酒,奏响《长杨之曲》,敬酒如前,奏响《采莲队子舞》。第八杯酒,奏响《芳醴之曲》,敬酒、上汤如前,奏响《鱼跃于渊舞》。第九杯酒,奏响《驾六龙之曲》,敬酒如前。光禄寺收起皇帝的酒杯,礼仪官员收起大臣们的酒杯。上汤,上正餐,大乐奏响,大臣们起身,上菜完毕后坐下,礼仪官员为大臣们分饭菜。完毕后,宣布菜上齐了,音乐停止。撤菜,奏响《百花队舞》。宣布撤菜完毕,光禄寺撤掉皇帝的餐具,礼仪官员撤掉大臣们的餐具。宣布宴会结束,大臣们都起身,面向北站立。按照礼仪行礼,大臣们分东西站立。仪礼司宣布仪式完毕,皇帝起身,音乐停止,依次退场。
中间的宴会和之前的差不多,只是敬七杯酒。平常的宴会和中等规模的宴会差不多,只是行一拜三叩首礼,敬酒三杯或五杯就结束了。
好家伙,这宫里宴请命妇的排场可真大!皇后娘娘穿着平常的衣服,坐在坤宁宫里,仪仗队和女乐队都摆好了。皇妃、太子妃、王妃、公主们也穿着便服,跟着皇后娘娘一起出来,然后各自入座。那些个命妇们,不管官儿大小,都规规矩矩地站在自己座位后面。
丞相夫人带头,领着其他命妇们把盛着食物的托盘端了上来。丞相夫人亲自捧着寿桃,其他二品以上的命妇们则把托盘送到皇妃、太子妃、王妃和公主面前。所有命妇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那些负责上菜的宫女们开始把寿桃分发到殿内和东西厢房。酒一共喝了七轮,菜上了五次,敬酒、上汤、演奏音乐,这些流程都一丝不苟,按照规矩来。
这古代尊崇长辈的规矩,还真有点讲究。汉高祖听信了家令的话,尊封他爹为太公,结果荀悦还批评他做得不对。晋哀帝想尊崇皇太妃,江虨就说应该先去太庙禀告一下,意思就是说这事儿不能自己做主。宋朝和元朝的史书上都记载着皇太后接受尊号的仪式,但都没提到要先去太庙祭告,这明显不合规矩啊!
明朝的规定是,皇帝登基后,要尊封自己的母亲或生母为皇太后,然后才能给她上尊号。以后要是遇到什么庆典,想再给皇太后提升地位,就可以加个两字或者四字的徽号。到了世宗皇帝的时候,一次性给两位皇太后加了尊号,徽号竟然长达八个字!给皇太后加徽号的时候,要念一篇祝词,但加尊号就只是呈上宝册而已。
首先,皇帝要给皇太后上尊号,这从宣宗皇帝给皇太后上尊号开始就有了规矩。 之前呢,会先派官员去祭告天地和宗庙,皇帝自己也会去太宗皇帝和已经去世的皇帝灵前祭告。
当天,要敲钟打鼓,百官都穿着朝服。奉天门那儿会摆好装册宝的彩车,还有香亭。中和韶乐和大乐都准备好了,但是不演奏。内宫里会给皇太后摆好宝座,摆上仪仗队。宝座前面摆着放册宝的案子,皇帝的拜位设在丹陛正中央,亲王的拜位在丹墀里面。女乐也准备好了,但是也不演奏。
皇帝穿着冕服,在奉天门等候。负责奉上册宝的官员把册宝放到彩车上,内侍抬着彩车,皇帝跟着彩车下台阶,上车驾。百官都在金水桥南面,朝北站着,彩车一来,大家都跪下,等车过去了才起来。到了思善门外桥南,又朝北站着,皇帝下车驾,进入思善门。皇太后这时候已经坐上宝座了。彩车到达丹陛。皇帝从左门进去,到宝座右边站着,朝北。亲王们都穿着冕服,各就各位。然后奏乐,行四拜礼,皇帝和亲王以下的所有人都要行四拜礼。
负责奉上册宝的官员从殿中门进去,站在左边。皇帝从殿左门进去,到拜位跪下,亲王和百官也都跪下。然后奏乐,行搢圭礼,再奏乐,进献册宝。奉册宝的官员跪着把册宝献上,皇帝接受后,献礼完毕,执事官员跪着接过来,放在案子的左边。接着奏乐,进献宝,奉宝的官员跪着献上。皇帝接受宝,献礼完毕,执事官员跪着接过来,放在案子的右边。然后奏乐,收起圭,奏乐,宣读册文。执事官员跪着宣读。皇帝伏地叩拜,起身,从左门出去,到拜位。奏乐,行四拜礼,传唱百官一起行四拜礼。仪式结束,皇帝就离开了。
当天,皇帝还带着皇太后去奉先殿和太宗皇帝、大行皇帝灵前祭拜,行谢恩礼。仪式结束后,皇太后回宫,换上便服,坐在宝座上。皇帝带着皇后、皇妃、亲王、公主以及六尚等女官行庆贺礼。第二天,四品以上的外命妇要进献表笺。从宣德帝以后,仪式都一样。正统帝初期,对太皇太后的仪式也一样。天顺八年二月,又增加了命妇致词,词语是:“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尊居慈极,永膺福寿。”弘治十八年,给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尊号,又修改了皇太后的致词,改成:“尊居慈闱,茂隆福寿。”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嘉靖元年二月,皇上要举行尊号册封大典,因为四个宫殿都要参与,仪式比较繁琐,所以分成了两天完成。 而且因为武宗皇帝的丧期还没过完,庄肃皇后就免去了朝贺的仪式。其他的命妇们就只给剩下的三个宫殿贺喜,同样也是分两天进行的。
皇上加封徽号的仪式,是从天顺二年正月开始的,那时候是给皇太后加封徽号。当时致词的内容是这样的:“嗣皇帝臣,伏惟皇太后陛下,功德兼隆,显崇徽号,永膺福寿,率土同欢。” 命妇们进表庆贺时,致词内容是:“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德同坤厚,允协徽称,寿福无疆,舆情欢戴。”其他的仪式流程都和以往一样。后来皇上给其他人加封徽号或者加上徽号,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的。成化二十三年的时候,礼部准备好了加封的仪式,但是当时还没考虑到皇太子妃的礼仪,皇上特地命令礼部把皇太子妃的礼仪也加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