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纪,字时陈,是东光人,弘治三年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当了考功主事,后来一步步升迁到文选郎中。正德年间,他又升任工部右侍郎,负责监督易州山厂,管理矿产收入,他为人清廉,一点儿私心都没有。之后又升任吏部左侍郎、右侍郎。嘉靖皇帝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吏部尚书。后来又调到兵部,参与处理军务。 不过后来因为一些事情,他被弹劾罢官了。

嘉靖三年,关于“大礼”的议论尘埃落定。吏部尚书杨旦奉召进京,路上就弹劾了张璁和桂萼。张璁、桂萼的同党陈洸就反过来弹劾杨旦,并推荐廖纪接任。皇帝罢免了杨旦,任命廖纪为吏部尚书。廖纪上疏推辞,说:“我年纪已经七十了,精力不如乔宇,聪明才智也不如杨旦。” 当时乔宇和杨旦正被皇帝厌恶,所以皇帝没答应他的请求。光禄署丞何渊建议修建世室,祭祀兴献帝,这事儿要廷议。廖纪等人坚决反对,皇帝却不听。廖纪极力争辩说:“何渊的建议,违背了君臣之礼,扰乱了宗法次序,蔑视了祖宗的制度,我冒死请求陛下罢免这项议论!” 但皇帝还是没采纳。 后来朝中大臣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之后,廖纪上奏章提出了三件事,最后一条是关于人才应该珍惜的,他说:“正德年间,国家社稷差点儿就危亡了。那些议论的人只知道平定叛乱的功劳,却不知道保护京师的努力。自从陛下继位以来,老臣们接二连三地去世,新进官员却不断升迁,把升官发财当成贤能,把违反礼法当成荣耀。我希望陛下能想起那些当年致仕的大臣,记得他们的功劳,考虑重新起用他们。还有那些被降职、罢官、发配的官员,也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发挥才能。” 皇帝只采纳了他关于端正风气、重视地方官吏这两件事。三边总督杨一清被召回内阁,张璁等人想提拔王琼,廖纪却推荐彭泽和王守仁,皇帝没同意。他又推荐了邓廷璋和王宪,最终用了王宪。

话说嘉靖五年正月,御史张衮、喻茂坚、朱实昌他们觉得世宗皇帝的祭祀大典办得挺好,就请求皇帝开恩,赦免那些因为议论祭祀礼仪而得罪的官员。当时张璁和桂萼也跟着请求,奏章都送到了吏部。结果吏部列出了四十七个人的名单,最后还是都被罢官了。

后来,御史魏有本弹劾郭勋,又为马永被贬官的事求情。给事中沈汉等人也跟着一起上书求情,但皇帝没答应。这时纪纲出来说话了,他还推荐了马永和杨锐。皇帝听取了他的建议,魏有本也就没被贬官。纪纲在南京的时候,跟张璁的意见一致,后来因为这事儿被弹劾罢官了。张璁他们想拉拢人帮自己,就先从六部尚书下手。可纪纲总是跟他们对着干,张璁他们也不喜欢他。年纪大了,纪纲就称病请求退休,皇帝准了。对了,之前《献皇帝实录》修好了,纪纲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这次退休,他又升了少保,皇帝还特地给他发了乘车和额外补贴的诏书。纪纲死后,追赠太傅,谥号僖靖。

王时中,字道夫,是黄县人,弘治三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鄢陵县知县。有一次他出城办事,突然遇到一股旋风直冲马头而来。王时中说:“这是冤气啊!”后来他查明真相,原来是井里发现一具尸体,是某个女人和她情夫合谋杀害的,凶手最终伏法了。之后,王时中被朝廷召回,担任御史,负责督察京畿地区的马政。

正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王时中上书请求取消京畿地区的一些皇家庄园,但没被采纳。吏部尚书马文升退休了,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刘大夏和闵珪比较合适接任。结果王时中批评闵珪阿谀奉承,说刘大夏老糊涂了。这两人都因此请求退休,焦芳就趁机上位了,大家都很责怪王时中。后来王时中被派去宣府和大同巡按,抓捕了一百多个贪污受贿的武官,结果被东厂太监邱聚告了一状。刘瑾就下令逮捕了王时中,把他关进诏狱,还给他戴上沉重的枷锁,就在都察院门口示众。王时中病得很重,他妻子去探望,碰到了都御史刘宇,哭着诉说冤情。刘宇没办法,只好跟刘瑾说了,刘瑾才把王时中放了,把他贬到铁岭卫戍边。刘瑾被杀后,王时中被起用为四川副使,后来又升任湖广按察使。正德十二年,他又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去宁夏巡抚。

世宗皇帝登基后,召他当了右副都御史。他父亲去世后,服丧期满,又回到原来的官职。朝廷要给圣太后上尊号,当时有人说尊号里“本生”二字不妥,应该去掉。后来上尊号册宝的时候,有九个百官没到场,他也在其中。皇帝问他为什么没去,他解释了一番,最后皇帝就原谅他了。

后来他升任兵部左侍郎,接着又接替李钺当了兵部尚书。宫里的黄英等太监经常向他提各种要求,但他都坚持说不行。有一次,朝廷要表彰蓟州平定盗匪的功劳,顺带把通州守备鄢祐也表彰了,结果被言官李鸣鹤等人弹劾,说这是滥赏。他于是请求退休,还狠狠地批评了那些言官。结果给事中刘世扬等人说他不应该这么生气,堵住言官的嘴,皇帝也严厉批评了他,让他回家等候调查。

嘉靖十年四月,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兵部尚书。御史郭希愈建议,应该重新选拔兵部侍郎,选两个有才能的边疆将领,分别负责边疆和内地的军务。吏部也同意这个建议。但他认为这违背了祖宗家法,不能临时派将领,皇帝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皇帝想让王宪到兵部任职,就把他调到刑部当尚书。后来因为处理御史冯恩的案子,他被免职,在家闲赋。一开始,冯恩在奏疏里诋毁过他,后来冯恩因为宽大处理而获罪,大家都说他是个长者,很有气度。过了很久,他得到赦免,恢复官职后就退休了。

周期雍,字汝和,是江西宁州人,正德三年考中了进士。 他先被任命为南京的御史。刘瑾被杀后,那些被刘瑾打压过的人都重新被启用,但是给事中李光翰、任惠、徐蕃、牧相、徐暹、赵士贤,还有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曹闵、王弘、葛浩、姚学礼、张鸣凤、王良臣、徐钰、赵佑、杨璋、朱廷声、刘玉,以及部郎李梦阳、王纶、孙磐这些人,因为之前一起弹劾宦官没被重用。周期雍就和同事王佩一起极力请求朝廷,这才把他们都召回任用。

兵部尚书王敞以前巴结刘瑾升官,周期雍就请求罢免他。焦芳、刘宇这些人还在朝廷里当官,而刘大夏、韩文、杨守随、林瀚、张敷华这些正直的大臣却还没被平反昭雪,周期雍都一一地提出了强烈批评。陈金在江西剿匪时,纵容士兵滥杀无辜,烧杀抢掠,周期雍就上奏弹劾了他。后来朝廷派兵平定广东的叛乱,周期雍又弹劾了镇守广东的武定侯郭勋,结果陈金和郭勋都被处罚了。 之后,周期雍被外放,担任福建佥事。

宁王朱宸濠叛乱时,周期雍带兵去讨伐。叛乱平定后,他才回来。嘉靖初年,他升任浙江参议,平定了温州、处州的盗贼,朝廷还因此给他儿子一个官职。他又升迁为湖广按察使。嘉靖九年,他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府。 蓟州、密云的关堡有好几十座,为了躲避敌人的袭击都往内地迁移了,关外更加没有防御力量了,周期雍就把这些关堡都修复好了。他还多次向朝廷提出许多有利的建议。

后来他回到朝廷,担任大理卿,然后又升任刑部左侍郎、右侍郎,右都御史,最后做到刑部尚书。 朝廷要考核京官的时候,有言官弹劾周期雍受贿。吏部调查后证明这是诬告,皇帝下令斥责那些诬告的人。嘉靖十九年,郭勋为了报复周期雍之前的弹劾,趁着刮风下雨的天气,怂恿皇帝罢免一些大臣,周期雍因此被罢免了官职。 他在家待了十年后去世了。

唐龙,字虞佐,是兰溪人。他跟着老乡章懋先生学习,正德三年考中了进士。

一开始,他被任命为郯城县令。那地方出了个大盗刘六,唐龙几次跟刘六交手都把他打败了,朝廷还因此给他加了两级俸禄。后来他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后,朝廷又把他召回,授予他御史的职位,派他去云南巡视。

当时,权臣钱宁的义父,一个叫卢和的参将犯了死罪,钱宁就上奏章为卢和辩解,想让朝廷重新调查。正好朝廷派人去云南审理囚犯,钱宁就托人想把卢和弄出来,结果被唐龙拦住了,最终卢和被判了死刑,罪责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还有一个叫凤朝明的土官也犯了死罪,被革除了世袭官职。钱宁却让云南当地人为凤朝明求情,还假传圣旨要赦免他。唐龙坚决反对,上书朝廷据理力争,最终阻止了这件事。

后来,唐龙又去江西巡视,他上疏请求张忠、许泰两位将军班师回朝。当时,朝廷里还有几个因为参与宁王朱宸濠叛乱的三司官员还在位子上,唐龙把他们叫来,严肃地说:“胁迫参与叛乱的人可以免罪,这指的是普通老百姓。你们这些读书人,拿着朝廷的俸禄,怎么能这么不要脸呢?”当场就收缴了他们的官印。

之后,唐龙升任陕西提学副使,又升任山西按察使,最后被召回朝廷,做了太仆卿。嘉靖七年,他又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负责督运漕粮,同时兼任巡抚凤阳等府。他上奏朝廷,取消了淮西地区官府养马种牛的制度,取消了寿州正阳关的税收,还免除了通州、泰州两地的荒田租税以及漕运士兵的船只费用,老百姓们都非常感激他。

最后,他被朝廷提升为左副都御史,后来又担任了吏部左侍郎和右侍郎。

公元1542年,陕西闹大饥荒,吉囊带着他的军队在边境地区作乱,延绥地区告急。朝廷任命张璁为兵部尚书,让他负责统领三边军队,同时处理赈灾事务,还拨给他三十万两银子。张璁上奏朝廷,提出了十四条赈灾的措施。当时吉囊占据着套州地区,西边一直到贺兰山,被黄河挡住无法渡过,他用十张牛皮缝成一个大筏子,渡过黄河进入山区。俺答也从丰州进入套州地区,制造麻烦。张璁利用总兵官王效和梁震多次打败敌人,屡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后来,张璁被召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有个大坏蛋叫刘东山,他陷害建昌侯张延龄,搞了个大案子。张延龄是皇太后的弟弟,皇帝本来就讨厌他。很多官员被关进监狱,没审问清楚就死了几十个,只有张璁坚持要追究刘东山的罪责。“大礼议”的大案子,以及其他因为进言获罪的人,朝臣多次请求朝廷开恩,但都没成功。等到九庙建成,朝廷大赦天下,张璁上奏朝廷,请求赦免一百四十个被判充军的人,大部分都被赦免了,只有丰熙、杨慎、王元正、马录、吕经、冯恩、刘济、邵经邦这几个人没被赦免。

张璁担任刑部尚书六年,期满后升任太子少保。因为母亲年老,他请求回家侍奉母亲。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又起用他,让他担任南京刑部尚书,后来又调任吏部。兵部尚书戴金被罢免了,朝廷召张璁接替他的职位。太庙建成后,张璁又升任太子太保。不久,他又接替熊浃担任吏部尚书。张璁很有才能,做官期间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等到他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经常被下属欺骗。御史陈九德弹劾前选郎高简欺骗皇上,徇私舞弊,同时还说张璁年纪大了,办事不力,于是高简被关进诏狱。张璁也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但还没得到批准。

吏科给事中杨上林和徐良辅又弹劾高简。朝廷下令杖责高简六十大板,然后发配充军。杨上林和徐良辅因为没有及时举报而被罢官,张璁也被革职为民。张璁当时已经病得很重,坐轿子出城门后就去世了。几年后,他的儿子张汝楫上书为父亲辩解。朝廷下令恢复张璁的官职,追赠少保,谥号文襄。张璁以前和严嵩关系很好,张璁被罢官,其实是夏言一手造成的。而张汝楫一向依附严嵩,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第一,官至左谕德,后来因为是严嵩的党羽而被罢官。

王杲,字景初,是汶上人,正德九年考中了进士。一开始被任命为临汾县令。后来升迁为御史,去陕西巡视茶马互市。皇帝派宦官去兰州和靖州驻守,王杲认为边疆地区正闹饥荒,这时候设立官职只会增加百姓负担,所以没上报这事儿。

嘉靖三年,皇帝打算派宦官去苏州和杭州督促织造,王杲上疏劝谏,但皇帝没听。过了很久,王杲升任太仆寺少卿,又调任大理寺卿,后来又升任左副都御史,最后做到户部右侍郎。河南闹大饥荒,皇帝派王杲去赈灾。王杲请求赶紧拨款,皇帝下令从临清仓拨款五万两给他。王杲到了河南之后,又请求再拨十五万两。最终救活了无数人,事情办完后,皇帝赏赐了他银子和钱币。

接着,王杲被任命为右都御史,负责督运漕运。按照惯例,修缮漕运船只的费用,官府出三成,百姓出七成。总兵官顾寰说官兵和百姓都穷困不堪,请求用两淮剩余的盐税银子七十万两来修船,但户部尚书李如圭不同意。王杲建议把两年漕运税收的三成用来修船,这样就能省下运费,避免加重官兵和百姓的负担,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一年后,王杲升任户部尚书。

后来,王杲的父亲安平侯方锐请求皇帝把张家庄马房的地给他。王杲说那块地有两千多顷,是国家重要的粮仓,不能给他,建议把大慈恩寺的二十顷官地给方锐。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国库空虚,各地边防都请求增加军饷,没一个月不来要钱,各地又多发水旱灾害,给事中李文进请求讨论如何增加储备。王杲列举了九条建议,之后又上书提出了十条理财的建议,皇帝都采纳了。

以前规定每年漕运四百万石粮食,王杲认为粮食够用,但钱不够用,遇到灾害就改成折银,方便百姓。有一天,皇帝发现改成折银的超过一半了,很吃惊,责问户部,王杲等人认罪。皇帝下令以后必须遵守祖制,不能轻易更改。王杲掌管国家财政,事事都能办好,皇帝很信任他。

后来,皇帝下令购买龙涎香,很久都没送来,皇帝因此不高兴。给事中马锡弹劾王杲和巡仓御史艾朴受贿,给事中厉汝进又说仓场尚书王暐也受贿,三人都被下狱。王杲和艾朴被发配到雷州戍边,王暐被革职为民。王杲最终死在了雷州戍所。隆庆初年,给事中辛自修等人为王杲申冤,皇帝下令恢复王杲的官职,赐予祭葬,追赠太子太保。

王暐,是句容人。他考中了进士,做了吉安推官。后来跟着王守仁平定了宸濠的叛乱,升官做了大理寺少卿。因为“大礼议”的事,他被关进监狱,还挨了廷杖。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右副都御史,去江西巡抚。之后又当了两京的户部侍郎,然后出任督漕运,最后升了尚书。他做官清廉,名声很好。

周用,字行之,是吴江人。弘治十五年考中了进士,做了行人。正德初年,升任南京兵科给事中。他父亲去世后,服丧期满,又补了礼科给事中。后来请求调回南方,改任南京兵科给事中。他曾上奏反对迎请佛像入藏,还弹劾因为中旨被贬官的尚书、都给事中等官员,并且请求惩治镇守江西的中官黎安。之后外放广东做了参议,参与平定了番禺的盗贼,立了功。后来又历任浙江、山东的副使。升任福建按察使,之后又改任河南右布政使。他在南阳担任监司时,审理积压的案件,把监狱都清理干净了。嘉靖八年,他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昌和赣州。之后被召回朝廷,协理院事。后来又历任吏部左侍郎、右侍郎。因为处理一起废立官员的事件不当,尚书汪鋐把责任推给下属,于是周用被调到南京刑部。不久就升任右都御史,之后又做了工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九庙发生火灾,他主动请求退休。周用为人正直,有担当,很有气节。他退休后,朝野上下都很惋惜,很多人推荐他复出。过了很久,他又被起用,做了工部尚书,负责督促河道工程,几个月后改任漕运总督。还没上任,就被召回朝廷,拜为左都御史。他做了九年二品官,加封太子少保。嘉靖二十五年,代替唐龙做了吏部尚书。第二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恭肃。他的曾孙周宗建,也有传记。

周用当官的时候,很谨慎,只做好自己的事,很少主动进言。他之后,宋景、屠侨接任,大体上都很清廉,和周用差不多。宋景没做多久就去世了,而屠侨做了八年。等到严嵩当权,朝政败坏,风纪松弛。在审理丁汝夔案件时,屠侨因为受杖刑,身体受不了。

宋景,字以贤,是个很受皇上器重的人。弘治十八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做了睢州知州。正德五年,他升任河南道御史。按照以前的规矩,知州是不能直接升任御史的,这是刘瑾搞出来的歪风邪气。刘瑾被杀后,宋景就借口生病辞职了。嘉靖三年,有人推荐他,他又被任命为浙江佥事,后来升任山西副使。当时老百姓因为饥荒而起义造反,甚至杀了负责管理粮仓的指挥官。宋景立刻竖起大旗,号召被胁迫参加起义的人投奔他。结果反贼们都投降了,宋景抓住了并杀了他们的头目。他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山西左布政使,最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之后又调任兵部,参与处理要务,最后还当上了左都御史。去世后,追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号庄靖。

屠侨,字安卿,是吏部尚书屠滽的侄孙。正德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的职位。他曾经巡视居庸关等重要关隘。武宗皇帝曾经派宦官李嵩等人去捕捉虎豹,屠侨极力劝谏说这样做不可行。到了世宗皇帝时期,他官至左都御史。去世后,追赠少保,谥号简肃。

闻渊,字静中,是宁波人。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一开始在礼部做主事,后来调到刑部。杨一清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把闻渊调到吏部做稽勋员外郎。他后来历任考功郎中、掌文选,最后升任南京右通政。嘉靖初年,他被提升为应天府尹,之后又调任顺天府尹。他一路升迁,做到南京兵部右侍郎,并代理兵部尚书的职务,还推荐了马永等十多个人。之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刑部右侍郎,然后升任左侍郎,再升任南京刑部尚书,之后又调任吏部尚书。周用去世后,他接替周用担任吏部尚书。当时徐阶侍郎深受皇帝宠信,之前的尚书们都主动谦让,但闻渊以长辈自居,独断专行。大学士夏言执掌朝政,而闻渊作为老臣,不能委曲求全,逢迎拍马。后来因为一起案件的审理发生争议,闻渊认为言官们办事太随意,牵涉到皇上,请求皇上亲自裁决。皇上大怒,狠狠地责备了他。严嵩杀了夏言之后,势力更加嚣张,在吏部横行霸道,多次以小事为由克扣闻渊的俸禄。闻渊当时已经七十岁了,于是请求退休回家。他在家住了十四年后去世。之前累加太子太保,去世后追赠少保,谥号庄简。

这位官员,做官一直很正直。晚年虽然掌握了一点权力,但功名却因此受损。他在南刑部任职的时候,张璁曾经是他的下属,在墙上写了诗,想让这位官员把诗刻在后堂的石头上。这位官员说:“这是尚书堂啊,我怎么敢因为你的缘故,让一个郎官来刻石呢?”

刘讱,是鄢陵人。他父亲刘璟是刑部尚书。刘讱在正德十二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宁国府做推官,后来代理芜湖县令。武宗皇帝南巡的时候,一些宦官向他索贿不成,就把他关进了诏狱。世宗皇帝即位后,刘讱官复原职。不久就被提升为御史,后来又升任南京通政参议。他历任南京刑部尚书,之后被调到北京。

一开始,皇帝去承天府的时候,河南巡抚胡缵宗因为某件事打了阳武县知县王联。王联后来被巡按御史陶钦夔弹劾罢官。王联这个人本来就蛮横霸道,曾经殴打过自己的父亲王良,按律当判死刑。过了很久,因为王良求情才被释放。后来他又犯了杀人罪,想辞职也不被允许。他知道皇帝喜欢听人告状,于是就抓住胡缵宗迎接皇帝时写的诗里“穆王八骏”这几个字,说这是诅咒皇帝。他说胡缵宗让他把这诗刻出来,他不肯,于是就让陶钦夔弹劾胡缵宗,把事情越描越黑,最后把胡缵宗定为死罪。王联还让自己的儿子假扮朝廷官员,偷偷进入宫门告状。凡是王联看不顺眼的人,比如副都御史刘隅、给事中鲍道明、御史胡植、冯章、张洽,参议朱鸿渐,知府项乔、贾应春等等,一百多人都被他诬陷进去。皇帝大怒,立刻派人逮捕胡缵宗等人下狱,并命令刘讱和法司一起严厉审问。刘讱他们查明了王联的诬告,仍然判处王联死刑,并按照假扮朝廷官员的律法判处王联的儿子死刑,但同时又为胡缵宗等人求情。皇帝虽然按照法司的奏报处死了王联父子,但心里还是对胡缵宗不满,多次责问他,并让礼部和都察院对他进行审查。严嵩为他求情,最后只革除了胡缵宗的职务,打了他四十大板。刘讱也被革职,法司的正副官员被扣了半年的俸禄,那些参与审问的郎官都被关进了诏狱。严嵩因为平息这件案子有功,皇上要给他加发大学士的俸禄,严嵩推辞了好几次才答应。当时的官员大多曲意逢迎,奉承上意。稍微坚持一点正直,就会遭到斥责。刘讱在这件事中坚持法理,虽然自己被罢官,但天下人都称赞他。

胡缵宗,陕西秦安人,正德三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翰林院当检讨,后来外放去嘉定当判官。后来又当上了山东巡抚,之后调到河南任职。

孙应奎,字文宿,洛阳人,正德十六年考中了进士,先在章丘当知县。嘉靖四年,他进京当了兵科给事中,上了一道奏章,里面说:“辅臣这个职位,必须得是忠厚正直、刚正不阿的人才能胜任。现在大学士杨一清虽然熟悉国家体制,但是性格比较温和,难以独当一面。张璁学识渊博但个性偏激,有点自负,虽然他做事还算努力,但也应该压制他的缺点,适当任用。至于桂萼,他那种霸道蛮横的作风,专横跋扈,收受贿赂,压制正直之士,结党营私,势力渗透到六部,压制言路,天下人都怨声载道。恳请皇上明察这三位大臣的贤愚,决定他们的去留。” 他的意思其实是偏袒张璁。皇上因为他的奏章,安慰留用了杨一清,并且告诫张璁和桂萼。后来,他的同僚王准和陆粲弹劾张璁和桂萼,让他们罢相,王准和陆粲也被贬官远放,但孙应奎因为率先上书弹劾而没有受到处罚。

没过多久,他又弹劾吏部尚书方献夫,皇上也比较采纳他的意见。方献夫拉拢汪鋐来帮忙,结果孙应奎的意见被压了下去。孙应奎后来升迁为户科左给事中。有个叫孽侃的行人,因为上书触怒了皇上,被叫到朝廷审问,牵连到了张璁。孙应奎和同僚曹汴一起劝张璁避避风头,还上书陈述情况。皇上大怒,把他关进了诏狱,后来又把他放了出来,恢复了职务。嘉靖十一年,全国要考核官员,王准被贬到富民当典史。孙应奎说汪鋐是张璁和桂萼的帮凶,诬告他不谨慎,把他罢官。孙应奎请求恢复王准的官职,处罚汪鋐,并以此警戒那些结党营私的人。吏部尚书王琼也说王准应该被贬,结果孙应奎也被贬到高平当县丞。后来他多次升迁,做到湖广副使,负责督办采伐木材,因为出了问题,再次被逮捕关押。不久后又被释放。后来他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府。之后被召回朝廷处理院务,升迁为户部侍郎,最后做到户部尚书。

俺答入侵北京城后,朝廷紧急征兵筹款,四处发文催要。应奎就建议加派赋税。除了北方各府和广西、贵州之外,其他地方都根据土地贫瘠富庶程度,一下子增加了超过一百一十五万两银子,而苏州一府就交了八万五千两。御史郭仁,是苏州人,就去找应奎请求减免,但应奎没同意。郭仁于是上奏弹劾应奎,应奎也上疏自辩。皇帝觉得郭仁不该私下求情,就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了。

后来,国家财政还是不够用,应奎说:“现在一年收入二百万两,但边境开支却超过六百万两,所有能想出来的办法都用尽了。我建议让各部门的官员、儒士、厨师、士兵,都裁撤冗员。同时,我把户部收支盈亏的账目,都整理成总纲,列成表格呈给皇上,让所有部门都知道要为国家节约钱财。”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三十一年正月,皇帝命令应奎列出京师和边关所需粮草的数量。应奎说:“自从我进京到今天,光正税、加税和盐税收入就超过五百万两,此外还另外筹措了四百万两。而边关的常规开支是每年二百八十万两,现在又增加了超过二百四十五万两,再加上修建边防和各种工程又花了八百万两。”皇帝看到开支这么大,怀疑有贪污受贿的情况,就派了一些官员去边关核实。给事中徐公遴弹劾应奎办事粗糙,自作主张,于是应奎被调任南京工部尚书,让一个比较迟钝的人来代替他。边关的军饷却越来越多。

这位新任尚书没啥办法,就请求让大臣们一起提出理财的策略。最后讨论出了二十九条措施,但过于琐碎,不利于大局。应奎后来调任户部,不久就退休回家了,最终去世。应奎当谏官的时候,多次批评权贵,以清廉正直闻名。后来做了户部官员,却不得不应付各种事情,他的功名比起以前大大不如。

有个和应奎同名同姓的人,是余姚人,字文卿。他通过进士考试做了行人,后来升任礼科给事中。他上疏弹劾汪鋐贪污,触怒了皇帝,被关进诏狱。后来虽然被释放,但在午门外受了杖刑,被贬到华亭县当县丞。汪鋐也被罢官。这两位同名同姓的孙姓给谏,都在朝中名声显赫。应奎累官至右副都御史,负责治理黄河。一年多后退休回家。他在山东做布政使的时候,有人提议开凿胶莱河,应奎极力反对。他进京朝见皇帝时,还和吏部尚书争论官员的才能和品德,当时大家都称赞他的正直。

方钝是湖南巴陵人,在户部当官七年,清廉谨慎,没犯过错。后来严嵩陷害他,朝廷下令调他去南京,他就干脆辞职回家养老了。

聂豹,字文蔚,是江西吉安永丰人,正德十二年中进士。一开始当了华亭县令,他疏通了水利,使得三千多户人家恢复了生计。嘉靖四年,朝廷召他当御史,巡察福建。后来外放苏州当知府,因为忧心国事请求辞职回家,之后又补任平阳知府。当时山西经常遭受寇匪入侵,百姓不得安宁。聂豹就让富人捐钱,让那些嫌疑犯赎罪,一共筹集了一万多两银子,用来修缮郭家沟、冷泉、灵石等关隘,还训练了六千乡勇守卫。寇匪退去后,朝廷议论说聂豹很懂军事。给事中刘绘和大学士严嵩都推荐了他。于是他被提升为陕西副使,负责潼关的防务。

后来大规模清查中,有人揭发聂豹在平阳任上贪污受贿,言官们弹劾他,大学士夏言也讨厌他,于是聂豹被抓进诏狱,丢官回家。

嘉靖二十九年秋天,京城遭到寇匪袭击。礼部尚书徐阶,是聂豹在华亭当县令时提拔的人,他为聂豹申冤,说聂豹很有才能,应该重用。朝廷立刻召他当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府。还没等他上任,就又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又升任左侍郎。当时仇鸾建议调动宣府、大同的军队进京勤王,聂豹提出了四点顾虑,认为应该坚守宣府、大同,宣府、大同安全了,京师也就安全了。仇鸾很生气,暗中调查聂豹的过失,但没找到什么把柄,只好作罢。

嘉靖三十一年,朝廷召翁万达为兵部尚书,翁万达还没到任就死了,于是聂豹接替了他的位置。他向皇帝上奏秋季防务的建议,又请求加固修建京师外城,都得到了批准。那年秋天,寇匪大举入侵山西,打败了总兵官李涞的军队,大肆抢掠了二十天才撤走。总督苏祐却谎报大捷,被巡按御史毛鹏揭露,奏章送到了兵部。聂豹说:“寇匪虽然抢掠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们的军队也斩获了不少,这都是上天保佑,陛下威灵的结果。应该选择吉日祭告天地,论功行赏。”皇帝很高兴,提拔了几十个官员,也给聂豹加官进爵,封他为太子少保,还荫封他的儿子为锦衣卫世袭千户。京师外城建成后,他又升任太子少傅。南北边境屡屡传来捷报,每次各地奏报边疆战功,聂豹都把功劳归于上天保佑,像以前一样祭告天地,论功行赏。聂豹最后被封为太子太保。

话说那个时候,西北边境接连遭到敌人入侵,东南沿海倭寇又作乱,朝廷每天都收到紧急军情。豹(指官员张豹)这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应变能力,偏偏大学士徐阶和他老家是同乡,徐阶又当了朝廷重臣,所以皇上很信任他。可时间一长,战乱越来越严重,皇上心里非常着急。张豹却一点办法都没有,上奏的奏章全是些空话套话,皇上渐渐看清了他的不足。

后来,侍郎赵文华因为上书陈述七件事而告老还乡,侍郎朱隆禧建议派大臣巡视福建,开放沿海互市,都被张豹给驳回了。皇上大发雷霆,狠狠地训斥了他。张豹吓得赶紧认错,又解释说增加官职和开放互市不好,皇上又下诏斥责他。张豹更害怕了,赶紧又献上五条建议。可皇上还是不高兴,降了他的两级俸禄。没过多久,就通过密旨把他罢免了,改派杨博接替他。张豹回家几年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隆庆年间,追赠他少保的官职,谥号贞襄。

张豹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王守仁的“良知”学说,还和别人辩论过,最后更加信服了。后来听说王守仁去世了,他还特意去给他哭灵,把自己当成王守仁的学生。他被关进监狱的时候,还写了一本《困辨录》,书里对王守仁的学说有不少自己的看法。

李默,字时言,是温州乐清人。正德十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嘉靖初年,他先是在户部当主事,然后升任兵部员外郎,后来调到吏部,一直做到验封郎中。当时有个叫邵元节的太监很受皇上宠信,想让皇上给他封官赐诰,李默坚决不同意。嘉靖十一年,他担任武科会试的考官。有一次在兵部的宴会上,李默竟然坐在宾客席上,想坐在尚书王宪的上面。王宪认为他太不尊重自己,就弹劾了他,结果李默被贬到宁国府当同知。

后来他官职一步步升迁,做到浙江左布政使,之后又回到朝廷当太常卿,负责南京国子监的事务。国子监的博士等官员能够参与科举考试的选拔,就是李默提出来的。他后来又升任吏部左侍郎、右侍郎,最后接替夏邦谟当了吏部尚书。从正德初年焦芳、张彩之后,吏部就再也没有侍郎直接升任尚书的先例了。李默能做到这一点,是皇上特地提拔的,这可是个例外啊!

严嵩当权,专擅人事任免的权力。 张居正(默)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严嵩心里很不爽。 后来要选辽东巡抚,名单里列着布政使张臬、谢存儒这些大官。皇上问严嵩意见,严嵩说他们都不合适。 结果张居正被罢官为平民,万镗顶替了他的位置。张居正掌管选官才七个月就被撤了。

一年多后,万镗也下台了,皇上又特别下旨重新启用张居正。 之后,皇上让他在西内值班,还赐给他住处,允许他在宫苑里骑马。 没多久,他又升任太子少保。 不久之后,又兼任翰林学士。 给事中梁梦龙弹劾张居正徇私舞弊,皇上却责备了梁梦龙。

到了年终考核官员的时候,张居正叮嘱手下谢绝宾客,就连和他一起值班的大臣也不许来拜访,严嵩因此更加恨他。 赵文华带兵回来,张居正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 总督杨宜罢免职务后,严嵩和赵文华想推举胡宗宪,但张居正却推荐了王诰,这更让严嵩和赵文华恨透了他。

一开始,赵文华向皇上汇报说倭寇已经没剩多少了,但是巡按御史周如斗却上奏说倭寇战况惨烈。皇上起了疑心,多次质问严嵩。赵文华想办法为自己开脱,他知道皇上喜欢听人告状。 正好张居正当时在考选官的策问中写道:“汉武帝、唐宪宗英明睿智,成就了盛世伟业,但晚年用人不当,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赵文华就以此弹劾张居正诽谤皇上。

他还说:“残余的倭寇并不难消灭,只是因为督抚官员不称职,才导致屡战屡败。这是因为张居正怨恨我弹劾了他的同乡张经,所以想报复我。我批评曹邦辅,他就在背后唆使给事中夏栻、孙浚来中伤我。到现在已经半年了,边境战事越来越糟糕。最近推举总督,他又不用胡宗宪而用王诰。东南地区何时才能摆脱战乱?陛下日夜操劳的忧虑何时才能解除?”皇上大怒,下令礼部和法司讨论此事。 结果奏报说张居正刚愎自用,不符合大臣的品格;他引用的汉武帝、唐宪宗的例子也不恰当。 皇上责备礼部尚书王用宾等人包庇张居正,各罚俸三个月,然后把张居正下到诏狱。

刑部尚书何鳌竟然引用“子骂父”的律例,建议判张居正绞刑。皇上说:“律法上没有规定臣子骂君主的罪名,说明这种事本来就不应该发生。现在既然发生了,那就加重处罚,判他斩首!”张居正被囚禁在狱中,最终郁郁而终。那是在嘉靖三十五年二月。

博雅这个人啊,挺有才华,也很有主见,性格比较强势。他参加武举考试,考中了陆炳当他的学生。陆炳后来当了大官,就大力提拔他。博雅从一个外地的官员一下子就升官了,有点恃才傲物,也不怎么巴结严嵩。凡是吏部有任免官员的事,他都敢跟人争论,态度非常强硬。不过呢,他性格比较狭隘,爱憎分明,有点偏袒自己家乡的人,用赏罚来笼络人心,所以大家对他评价也不是很高。后来博雅得罪了人,接替他的人是吴鹏和欧阳必进,这俩人对严嵩父子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吏部的大权就这样落到严嵩手里了。隆庆年间,博雅又重新当了官,皇上还给他举行了祭葬仪式。万历年间,还追赠了他“文愍”的谥号。

万镗,字仕鸣,是进贤人。他父亲万福,曾经做过金华知府。万镗在弘治十八年考中了进士。正德年间,他从刑部主事一步步升到吏部文选郎中。有一次司署失火,他还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后来花钱赎了出来,继续当官。后来他又当过太常寺少卿和大理寺少卿。世宗皇帝继位后,因为万镗曾经写信给知县刘源清,让他提防宁王朱宸濠,皇帝就赏赐了他金银财宝。之后,他升任顺天府尹,又一步步升到右副都御史,都在南京任职。

有一次出现彗星,皇帝下诏让他陈述国家大事。万镗在奏章里说:“正直与奸邪虽然有本质区别,但行为举止却容易混淆。大体来说有四种情况:皇上喜欢臣子任劳任怨、办事认真、恭敬顺从、不徇私情;而奸邪的臣子,则会专横跋扈、反复无常、巧言令色、互相攻击,他们的行为举止却与之相似。皇上讨厌臣子逃避责任、沽名钓誉、结党营私、激进冒进;而正直的臣子,则会遵守法度、顾及舆论、体察民情、规劝君主,他们的行为举止却也与之相似。如果观察不仔细,就会把正直和奸邪颠倒过来,国家就会大乱,这必须谨慎对待啊!治理国家要注重实际,不要只注重表面文章。现在陛下正在整顿礼仪制度,考究典章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但在理财、用人、安抚百姓、加强武备方面,可能还有一些不足。我希望陛下能减少一些繁琐的仪式和华丽的装饰,稍微简化一下太平盛世的景象,而专心致志地处理实际问题,这样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找到了。那些因为大礼议和大狱而被处罚的大臣,都被关押了很久,希望陛下能够宽大处理。”皇帝一听这话,非常生气,把他贬为平民,还命令吏部不准再用他。

我在家里待了十年,好几次都被推荐升官,结果每次都被驳回了。同一届进士严嵩当权了,这才有人推荐我。后来湖广蜡尔山蛮族造反,我被任命为副都御史,负责平叛。我采纳了土指挥田应朝的计策,诱降了蛮族首领,率兵打败了他们。我还上奏了七条善后措施,皇帝都批准了。之后我就被召回京城了。没过多久,铜平酋龙子贤又造反了,御史缪文龙说我剿抚都不成功。皇上就下令让抚按官员调查,最后把责任推给了参将李经,事情才算解决了。我因此升任兵部侍郎。后来又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之后被召回京城,掌管刑部。不久又接替李默担任吏部尚书。

因为我是严嵩提拔的,所以很多事情我都听他的,而且还经常送礼给他。有一次郧阳都御史的职位空缺了,我推荐了通政使赵文华。结果给事中朱伯辰弹劾了赵文华,赵文华就说:“通政使的职位,本来就不应该外放。张镗是想把我弄走,他还唆使他认识的人朱伯辰弹劾我,想把我弄走。再说,张镗自己是从侍郎升上来的,却暗中奏报说自己做了二品官九年,可以加太子少保。又因为没得到一品官,就暗地里抱怨,一点大臣的样子都没有。”皇帝很生气,就把我和朱伯辰一起罢官了。过了很久我才去世。隆庆初年,我的官职被恢复,还追赠太子太保。

周延,字南乔,是吉水人。嘉靖二年考中进士。先是被任命为潜江知县,后来调到新会,然后升任兵科给事中。当时朝廷正在讨论要不要处罚新建伯王守仁,要剥夺他的爵位。周延就上书为王守仁辩护,结果被贬到太仓州做判官。后来他历任南京吏部郎中,出任广东参政。在安抚安南,征讨黎族叛乱中都参与其中,立下了功劳。升迁三次,最后做到广东左布政使。之后又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应天。他还平定了海寇林成的叛乱。接着升任兵部右侍郎,负责督理两广军务。之后被召回京城,担任刑部左侍郎。最后做到南京右都御史,以及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

嘉靖三十四年,皇上召他当了左都御史。皇上采纳了给事中徐浦的建议,让朝廷大臣和各地的督抚官员都推荐边疆人才。结果,推荐的人里头就有以前做过侍郎的郭宗皋,还有都御史曹邦辅、吴岳,祭酒邹守益,修撰罗洪先,御史吴悌、方涯,主事唐枢,参政周大礼、曹亨,参议刘志,知府黄华等等。

这时候,御史罗廷唯站出来反对说:“徐浦奏疏里明明说的是推荐边疆人才,可现在朝廷大臣推荐的都是些清廉、节俭、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的人,这跟最初的提议差远了!而且,还有不少是走后门、托关系进去的。这分明是利用皇上的圣旨,大开方便之门啊!”皇上听了罗廷唯的话,觉得有道理,就批评吏部滥竽充数,乱推荐人,还下令让吏部和都察院重新商议。

皇上又找来尚书吴鹏他们,说那些被推荐的人都是德高望重、口碑很好的,完全是公正无私的。可是皇上还是不高兴,狠狠地批评了吴鹏他们,最后把那些被推荐的人都给撤销了。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全国很多有才能的士大夫都被排挤打压,这次推荐人才,大家还稍微有点希望他们能重新被启用,结果都被罗廷唯给拦住了,从此以后,这些人就再也没被召用过了。

这位叫延的官员,为人清高孤傲,为人正直,奉公守法。当时朝中权臣当道,什么事都靠行贿来解决,但他始终洁身自好,从不沾染。 可是他在都察院待了七年,却没留下什么敢于直言进谏的名声。最后去世了,追赠太子太保,谥号简肃。

延去世后,欧阳必进接替了他的位置。一个月后,欧阳必进升迁到吏部去了,然后潘恩接替了欧阳必进的位置。

恩,字子仁,是上海人,嘉靖二年考中了进士。 一开始被派去祁州当知州,后来又调到钧州。钧州是徽王的封地,那里的宗室子弟个个都很嚣张跋扈,恩却把他们管得服服帖帖的。

后来他升迁到南京刑部员外郎,之后又升任广西提学佥事,还代理过按察使。有一次,有个大坏蛋藏在了靖江王的地盘里,恩下令全力缉捕,靖江王没办法,只好把那家伙交出来。靖江王心里恨透了恩,就诬陷他,但查来查去没找到什么证据,恩就没事了。 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山东副使。

可惜后来御史叶经因为考试录取的事情触怒了皇帝,恩也被牵连,一起被关进了诏狱,然后被贬到广东河源当个小小的典史。 不过他后来又一步步升迁,再次当上了江西副使,之后又升任浙江左参政。

在浙江海盐巡视的时候,倭寇突然来袭,把城围了好几圈。恩和参将汤克宽、佥事姜颐一起奋力抵抗,才把倭寇击退。没多久,他又升任浙江左布政使,后来又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去河南巡抚。 他和按察使一起弹劾徽王朱载埨贪婪暴虐,最终导致徽王被夺了爵位。

伊王朱典英也骄横跋扈,恩也一样把他的嚣张气焰压了下去。河南老百姓以前一直受藩王的欺压,恩制伏了这两个跋扈的王爷,名声一下子就大了。 过了很久,他又升任刑部尚书,最后还当上了左都御史。

他的儿子允端,在刑部当主事。吏部尚书郭朴是恩的学生,就把允端调到了礼部。 后来给事中张益弹劾允端办事不力,说恩偏袒溺爱儿子,郭朴徇私枉法。皇帝没追究郭朴的责任,却把允端调到南京工部,并且让恩退休。万历初年,皇帝还赐恩问候。恩八十七岁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恭定。

贾应春,字东阳,是河北真定人。嘉靖二年考中进士。一开始在南阳当县令,后来升迁到和州当知州。之后调到京城,在刑部当郎中。他还做过潞安府和开封府的知府,后来又升任陕西副使。 还没等他上任,河南巡按御史陈蕙就弹劾他贪污腐败,结果贾应春被贬到山东当盐运同知,陈蕙也被贬官。过了一段时间,贾应春从汉阳知府又升任陕西副使,之后又升任右参政。

宁羌地区发生叛乱,贾应春带兵平定了叛乱。之后他升任按察使,又先后担任陕西的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最后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负责巡抚陕西地区。嘉靖三十二年,他升任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当时俺答部经常骚扰边境,贾应春说:“现在各边防的谍报工作没做好,敌人来犯,我们往往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只能疲于奔命,兵力分散,常常打败仗。其实,敌人要大举入侵,一定会聚集人马,准备武器,腌制肉食喂马,举行祭旗仪式,这些迹象都会提前暴露出来。而且,被敌人抓走的百姓,有时也能跑到边境来报告情况,这些消息也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边境官员能够重赏那些密探,认真侦察敌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漫不经心,那效果就会好得多。”于是,他制定了奖励制度上报朝廷。皇帝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

那年秋天,敌人大举入侵延绥地区,杀死了五千多人。贾应春督促各路将领出击,斩获敌首二百四十级,并向朝廷报捷。但是,巡按御史吉澄却极力夸大败仗的损失。尽管如此,皇帝还是肯定了贾应春的功劳,还给他儿子一个官职。第二年,朝廷罢免了宣大总督苏祐,任命贾应春接替他的职务。当时正值秋季防务的关键时期,贾应春的继任者江东还没到任,所以贾应春继续担任总督。

套虏数万人马屯兵宁夏山后,先派五百多骑兵前来抢掠。总兵官姜应熊在红井设伏阻击敌人,同时又秘密派精兵袭击敌营,斩杀敌首一百四十多级。贾应春因此升任右都御史。一个月后,敌人的另一支部队入侵永昌、西宁,被守将击溃。番人入侵镇羌,总兵官王继祖击败了他们,朝廷还赏赐了贾应春银币。过了一段时间,五千多敌骑兵入侵环庆,被都督袁正击败。敌人又去抢掠庄凉,守将斩杀了敌人一百二十人,朝廷再次给贾应春的儿子一个官职。

贾应春在镇守边疆的几年里,修筑边墙一万一千八百多丈,并把花马池的荒田两万顷拨给军队开垦,边境百姓因此受益匪浅。朝廷征召他担任南京户部尚书,并因修筑边墙的功劳晋升一级。不久,他又被召回京城,担任刑部尚书,后改任户部尚书。当时国库空虚,贾应春向朝廷提出了建议。他建议,对那些征税不到七成的官员,不要提拔他们的官职。漕运管理混乱,很多运船拖欠运费,贾应春也建议对拖欠者进行严厉处罚。 一年后,贾应春退休回家。去世后,追赠太子太保。

张永明,字钟诚,是湖州人,嘉靖十四年考中了进士。一开始,他被任命为芜湖知县。皇上要将皇后的梓宫迁到南面合葬,沿途的费用非常巨大。张永明呢,就用泥土在江边修建佛舍当作临时宫殿,用金箔装饰供奉的器物,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没多久,他就升迁到南京刑科给事中。后来,寇匪入侵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人却没能抵挡住,张永明就和其他的官员一起上奏弹劾他们的罪过。之后,他又弹劾兵部尚书张瓒贪财误国,又弹劾大学士严嵩及其儿子严世蕃贪污受贿。接着,他又弹劾兵部尚书戴金,说他在担任御史巡盐的时候,增加了盐税的收入,却阻碍了边防的建设。虽然他的奏疏并非都能得到采纳,但朝野上下都很忌惮他。

后来,张永明外放做江西参议。一路升迁,做到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最后,他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河南。当时伊王朱典英骄横跋扈,张永明揭露了他的罪行,最后朱典英被治罪伏法。嘉靖四十年,他升任刑部右侍郎。还没等上任,就被调到吏部,还升了左侍郎。不久又升任刑部尚书。几个月后,他又改任左都御史,上奏条陈了关于督促地方官员的六件事。

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来,途径湖南湘潭,怠慢了知县陈安。陈安搜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了黄廷聘携带的金银财物。黄廷聘吓得赶紧道歉,请求陈安把东西还给他。张永明听说后,就弹劾罢免了黄廷聘。浙江参政刘应箕先前也曾上奏弹劾黄廷聘,看到黄廷聘被罢免后,又翻出黄廷聘的旧账来为自己辩解。张永明很讨厌他这种行为,于是也弹劾罢免了刘应箕。

京官考满,都察院是必须得去的,这可是老规矩了。结果吏部有个郎中仗着权势,把报名的事给取消了,连去拜访的仪式也给免了。永明觉得这事儿不对,直接下令按照老规矩来,把流程和礼仪都给定下来,还让各部门都得遵守。有个叫罗良的郎中,考满之前先去永明那儿打了个招呼,想也免了报名和拜访。永明一听就火了,上奏说:“这规矩都几百年了,可不是我能改的!这罗良太放肆了,应该撤职!还有啊,那些九卿和翰林官员考满后,去吏部跟领导见完面,再去四司门口拱拱手,司里的官员还回礼,这也算不得规矩,得改改!”罗良辩解了一番,最后被扣了俸禄。皇上就让礼部和礼科一起商量这事儿,最后奏报说永明说的对,以后吏部郎中就按老规矩来,九卿和翰林官员去四司拱手的事儿也取消了。皇上准了。

永明这个人一向很清廉谨慎,严嵩倒台后,他就一心想着整顿吏治。后来有个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极力请求辞职,皇上批准了他,让他快马加鞭回家。第二年他就去世了,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庄僖。

胡松,字汝茂,是滁州人。从小就爱学习,还自己编了一本古时候名臣的奏章,心里一直想着要为国家做贡献。嘉靖八年考中进士,做了东平州知州。他制定策略抓捕盗贼,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后来升迁到南京礼部郎中,又做了山西提学副使。

嘉靖三十年秋天,皇上提出了十二项重要的事情,其中提到:去年秋天俺答汗袭击了兴和、岚州,当时就下令征兵,要求迅速出兵深入敌境。各地的守臣都收到了命令。但是巡抚史道和总兵官王陛等人却毫无准备,等到敌人兵临城下才上报求救,还暗中行贿,想保住自己的地盘,把责任推给别人。山西的祸乱,其实是大同造成的。应该赶紧严惩,以警示其他各镇。大同自从发生兵变后,很多壮士都逃到漠北当了敌人的爪牙,现在应该招他们回来。那些带回牲畜、农具的人,就让他们自己留下。再给他们一些牛的种子和费用,免税几年。这样,咱们花十万两银子,就能招募两万壮士。好好利用他们,都是精兵强将啊!怎么能放弃他们,反而壮大了敌人呢!

大同那地方最难对付,驻守巡防比其他边关都难得多。现在应该不拘泥于资格,精挑细选人才。给他们丰厚的俸禄和粮饷,好招募到骁勇的战士,培养强壮的士兵。而且要让他们长期驻守,至少十年才能换防。这样他们知道不能轻易调动,就不会只图眼前利益,边防自然就能巩固了。还要稍微宽松一些法令条文,如果不是触犯了根本的法律,言官就不能随便弹劾他们,以免破坏他们的功绩。

用间谍之计,是兵家非常看重的。现在从山西抓到的敌方探子已经有几十人了,其他地方也差不多。所以我们的虚实,他们都一清二楚。现在应该好好培养死士,暗中派遣他们去敌营。有机会就刺杀敌方有名的王公、部落首领以及其他当权的贵人。就算刺杀不成,也能探知敌人的强弱虚实,暗中做好准备。

再说,敌人贪婪又爱钱,我们偏偏不把金银财宝当回事儿。东边贿赂黄河、毛乌素沙漠附近的三个卫所,牵制住他们的左边;西边收买亦不剌遗种(一个部落),给他们好的土地,牵制住他们的右边。这样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互相猜忌,我们就趁机出击,坐享全胜的局面。

他提出的其他建议,都非常切合边防策略。“帝嘉其忠恳,进秩左参政” 皇上很欣赏他的忠诚和恳切,于是提升他为左参政。

话说这松大人,一开始就得罪了一些当权派,人家觉得他抢了他们的官位。后来松大人升官了,那些人更忌恨他了。所以故意不给他兵权,只让他在三关负责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想借此陷害他。结果,敌人大举入侵,直逼太原。御史中丞冯良知就弹劾松大人,说他夸大战功,邀功请赏,实际上啥功劳也没有。 负责记功的官员张尧年、王珩也跟着弹劾总兵官张达等人,还说松大人只会空谈,毫无建树,最后,松大人被罢官回家了,一待就是十几年。这期间虽然多次有人推荐他复出,但都被驳回了。

直到三十五年的时候,因为赵文华的推荐,松大人才重新被起用,担任陕西参政,负责平凉地区。他上任后,立刻着手整顿地方事务,提出了加强保甲制度、平均赋税、设立常平仓、选拔精兵强将等一系列措施。 后来他又升迁为江西左布政使,之后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江西当时盗贼很多,松大人奏请设立南昌、南丰、万安三营,派兵讨伐,最终平定了盗乱。 之后,他升任兵部右侍郎,继续担任江西巡抚。因为在讨伐广东大盗张琏和支援福建抗倭的战役中立下大功,朝廷还赏赐了他不少银两。他在江西做了三年巡抚,就被朝廷召回京城处理兵部事务。

接着,他升任兵部左侍郎,又转任吏部。后来又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与机务。之后,他接替郭朴担任吏部尚书。上任后,他上奏说:“地方官员的考核和弹劾,经常一次就举荐几十个人,很多都是虚夸的,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处罚也只是降职;那些尸位素餐、贪婪残暴的官员,处罚也只是改换个差事。赏罚不公,大家还怎么努力工作?再说,巡抚每年年底都要上报官员的考核结果,但现在这些报告都束之高阁了,请求皇上严厉查处那些弄虚作假的人。”皇上很欣赏他的意见,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松大人为人清廉,好学修身,精通经史,名望很高。晚年掌握着吏部选官大权,他把提拔那些被埋没的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可惜的是,仅仅七个月后,他就病逝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少保的官职,谥号恭肃。

话说,有个叫胡松的人,字茂卿,是绩溪人。正德九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当了御史。当时桂萼推荐王琼,胡松就出来反对,结果触怒了皇帝,被贬到廉州当个小官。不过他后来官越做越大,最后当上了工部尚书。

有一次,伊王想扩建洛阳的府邸,预估要花十万两黄金,还贿赂严嵩十二万两银子,想方设法一定要建成。胡松就根据祖制进行反对,这才作罢。后来俺答入侵,仇鸾把边防部队调进京城,想把所有军队都集中到北京,还要把武库的武器搬到军营,方便调配。胡松说,把边防部队从外面调到里面,把武库的武器从里面调到外面,这不是削弱京城的防御力量吗?坚决反对,没同意。没多久,他就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享年八十三岁。他家里人一直都说他孝顺友爱。

接下来说说赵炳然,字子晦,是剑州人。嘉靖十四年考中了进士,先被任命为新喻县知县。后来被朝廷征召,当上了御史。他和给事中李文进一起查核宣府、大同、山西三地的军费。他们弹劾了前任和现任的督抚樊继祖、史道,监司杨锐,指挥冯世彪等一百七十七人贪污受贿,这些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他还上书朝廷,提出了十二条边防建议。之后,他先后到云南、浙江去巡视。升任大理寺丞,又升任大理寺少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后来又升任左副都御史,协助处理院里的事情。

浙江、福建总督胡宗宪下狱后,朝廷下令撤销总督的职位,不再设置。大学士徐阶认为浙江的战事刚平息,请求设置巡抚来安抚百姓,于是朝廷就提升赵炳然为兵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让他去浙江担任巡抚。浙江因为战乱很久了,加上胡宗宪之前挥霍无度,导致财政困难,民力匮乏。赵炳然廉洁奉公,带领下属,把所有不合适的政令都改了,还奏请朝廷减少一半的军费开支。老百姓都感激涕零,把他当作救星来膜拜。

福建巡抚游震得请求浙江调兵剿灭福建的贼寇。朝廷下令,从义乌调拨一万精兵,任命副总兵戚继光率领前往福建,并命令俞大猷协同作战。俞大猷说:“福建之所以会大乱,是因为将领和官员治理无方,百姓被迫当兵,士兵又变成了盗贼。现在又要调动浙江的军队去福建,我担心浙江会变成下一个福建。我认为应该集中精力训练当地士兵,让他们既能保家卫国,又能耕种田地,战时当兵,平时务农,这样才能做到聚散有序。如果实在需要招募士兵,也应该先招募本地人,再招募邻近地区的人,这样才能避免酿成大祸。”他还上奏了八条关于海防的建议,其中提到:“江苏、松江、浙江的水师都由总兵官统领,驻扎在定海;陆军都由副总兵官统领,驻扎在金山卫,都受总督节制。现在总督府已经撤销,就变成了两个独立的镇,互相牵制,难以调动。请求划定区域,分别管辖水陆军队。”朝廷都批准了他的建议。

那一年,戚继光打败了贼寇,残余的沿海匪寇逃窜到浙江。官军在连屿、陡桥、石坪迎战,斩首一百多级。倭寇再次侵犯石坪,将士乘胜将其歼灭。俞大猷因为在援剿中的功劳,再次被赏赐金币,并晋升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

给事中辛自修弹劾罢免了戎政都御史李鐩,请求朝廷选择熟悉军事的人来接替他。于是朝廷召俞大猷担任兵部尚书,协理戎政。一年多后,朝廷又任命他兼任右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三地的军务。新平堡、平远堡、保平堡三个堡垒靠近宣府,以前属于大同管辖。天城距离宣府六十里,孤悬塞外,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经常受到敌骑的侵扰。俞大猷奏请增设参将,另编一个营,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不久,因为总兵官马芳等人击退敌人的功劳,俞大猷也受到朝廷的赏赐。之后,他被召回兵部,接替杨博担任尚书。任期满后,晋升为太子少保。

俞大猷为人清廉勤奋,办事精明能干,无论到哪里都有显著的政绩。隆庆初年,他因病请求退休。去世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恭襄。

话说世宗皇帝当政的时候,杨璁、夏言、张璁、桂萼这几个大臣一个接一个地当权,结果六部尚书这些高级官员都干不上正事儿,朝廷里乌烟瘴气,一片混乱。哎,真是让人忍无可忍啊!只有廖纪以下的一些官员,还算有点骨气!

可是,负责国家财政的应奎,也不怎么样。他不会制定合理的制度来控制财政支出,就知道拼命加税,把老百姓都逼得苦不堪言。唉,其他人也差不多,一个个庸庸碌碌的,实在没什么可看的。 “赞曰: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大都波流茅靡,淟,忍取容。”

廖纪他们这些人,虽然有点骨气,但又能怎么样呢? 面对着朝廷的腐败,他们又能改变什么呢? 应奎只顾着加税,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这样的官员,又能指望他做什么呢? 整个朝廷,上上下下,都充斥着这种令人失望的景象。“豹也碌碌,弥无足观矣。” 真是让人感到无奈和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