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官衙可真不少!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还有提督操江的衙门,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尚宝司、六科、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五城兵马司,以及应天府和上元县、江宁县。 这些都是南京的官署,还有王府长史司、布政司、按察司,各个道上的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市舶提举司、茶马司,府、州、县、儒学、巡检司、驿站、税课司、仓库、织染局、河泊所(包括闸坝的官员)、批验所、递运所、铁冶所、医学署、阴阳学署、僧纲司、道纪司等等。

南京宗人府呢,有个经历司,就一个经历。南京这些官职的品级,和北京的一样。再说说吏部,尚书一位,右侍郎一位。这六部的侍郎,到弘治年间才正式设立右侍郎的职位。到了万历三年又都给撤了,十一年又重新设立。天启年间,每个部又都增加了一位侍郎。崇祯年间,又给撤了。吏部下面还有个司务厅,一个司务。文选司、考功司、验封司、稽勋司这四个清吏司,每个司都有一个郎中和一个主事。不过验封司和稽勋司的主事后来都给撤了。所有南京的官员,六年就要考核一次,这个事儿就由考功司负责,不用北京的吏部管。

户部呢,老大是尚书大人,然后是右侍郎大人,还有个司务和个照磨。下面有十三司,每个司都有个郎中,一共十三位;员外郎九位。具体来说,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福建、山西、陕西、云南九个司各有一位员外郎。不过,嘉靖三十七年的时候,山西和陕西的员外郎各被撤掉了一个;隆庆年间,广西和云南的员外郎也分别被撤掉了一个。还有十七个主事,山西、广东、广西、云南这四个司各有两个主事,隆庆三年的时候,广东司又撤掉了一个主事。户部还管着宝钞提举司,有个提举大人;还有广积库、承运库、赃罚库、甲乙丙丁戊五字库、宝钞广惠库、军储仓,这些地方都分别有个大使管着;长安门仓、东安门仓、西安门仓、北安门仓,每个仓都有个副使。龙江盐仓的检校批验所也由一位大使负责。隆庆三年的时候,宝钞司的提举和军储仓的大使也被撤了。

另外,还有个总督粮储的官职。嘉靖以前,这个官职是由都御史担任的,但嘉靖二十六年的时候被取消了,改由户部右侍郎兼任都御史,负责总督粮储。

礼部呢,老大是尚书大人,然后是右侍郎大人,还有一个司务。礼部下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每司都有一个郎中;仪制司和祠祭司各有一个主事。礼部还管着铸印局,有个副使;还有教坊司,有个右韶舞和左右司乐各一人。

兵部,老大是尚书大人,他负责参赞机务;然后是右侍郎大人,还有个司务。兵部下设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四个司共有四个郎中和两个员外郎,其中武选司和武库司没有员外郎。主事有五个,车驾司有两个主事。兵部还管着典牧所,有个提领(正八品);会同馆和大胜关,各有一个大使。关于尚书参赞机务这事儿,是从宣德八年黄福开始的。成化二十三年,朝廷正式下令,规定兵部尚书专职参赞机务,和内外守备官一起操练军队,安抚百姓,打击盗贼,处理各种事务。所以兵部尚书的职务在五部之中算是特别重要的。

刑部啊,就那么几个人:一个尚书,一个右侍郎,还有司务、照磨各一个。十三司的郎中十三位,员外郎五位,不过只有浙江、江西、河南、陕西、广东五司才设员外郎。主事十四位,广东司多一个,一共十五位。他们负责南京各司,还有公侯伯以及五府、京卫所的刑名案件。另外还有两个司狱。

工部呢,尚书一个,右侍郎一个,司务一个。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司,郎中四个,员外郎两个,其中营缮司和都水司各一个员外郎,嘉靖三十七年的时候,都水司的员外郎给撤了。主事八个,营缮司三个,屯田司一个,其他司各两个。工部还管着营缮所,所正、所副、所丞各一个。龙江、清江两个提举司,各一个提举,副提举后来也撤了。文思院、宝源局、军器局、织染所、龙江抽分竹木局、瓦屑坝抽分竹木局,这些地方各有一个大使,不过嘉靖三十七年,文思院的大使也被撤了。

都察院,右都御史一个,右副都御史一个,右佥都御史一个,司务、经历、都事、照磨各一个,司狱两个。不过,嘉靖三十七年撤了一个司狱,隆庆四年又撤了都事。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九道,每道都有两个御史;福建、湖广、广东、广西四道,每道三个御史。不过嘉靖以后,御史的设置就不太完整了,经常一个人管好几道。他们负责很多事情,比如查卷宗、巡视仓库、巡查江河、巡视城防、屯田、管理马匹、巡视粮储、监收粮食、点验军士、管理京营、检验军械等等,这些都是根据情况安排的。如果要清查军队,就和兵部、兵科一起;如果要核查湖广黄册,就和户部、户科一起。

还有一个提督操江,由副佥都御史担任,负责长江上下游的防务。

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个,右通政一个,右参议一个,主要负责接收奏章,然后交给刑部审理。还有一个经历。

大理寺呢,就一个卿,一个右寺丞,一个司务,还有左右寺正各一个,左右评事各三个。不过隆庆三年的时候,左右评事各减了一个人。

詹事府就简单了,只有一个主簿。翰林院嘛,有个学士,不过这位置不常设,一般都是翰林坊局的官员兼任。还有一个孔目。

国子监的人就比较多了:祭酒一个,司业一个,监丞一个,典簿一个,博士三个,助教六个,学正五个,学录两个,典籍一个,学馔一个。不过,嘉靖三十七年的时候,减掉了两个助教和掌馔的;隆庆四年,又减了一个博士和一个学正。

太常寺呢,卿一个,少卿一个,典簿一个,博士一个,协律郎两个,赞礼郎七个,嘉靖年间减了一个赞礼郎。还有司乐两个。各个祭祀署加起来,奉祀的有八个人,祀丞七个。具体来说,天地坛各一个奉祀和一个祀丞;山川坛、社稷坛各一个奉祀;祖陵、皇陵各一个奉祀和一个祀丞;孝陵、扬王坟、徐王坟各一个奉祀和一个祀丞。不过,嘉靖年间之后,天地坛、祖陵、扬王坟这三个祭祀署的祀丞都被裁撤了。

光禄寺,卿一个,少卿一个,不过隆庆四年的时候,少卿给撤了。还有个典簿。大官、珍羞、良酝、掌醢这四个署,每个署都有一个署正和一个署丞。嘉靖年间,良酝和掌醢两个署的署丞被裁撤了;万历年间,珍羞署的署丞也被裁撤了。

太仆寺,卿一个,少卿两个,寺丞两个,主簿一个。不过隆庆年间,少卿和寺丞各减了一个。

鸿胪寺,卿一个,主簿一个,司仪和司宾两个署,每个署都有一个署丞,还有四个鸣赞,九个序班。

尚宝司就只有一个卿。

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个科都有六个给事中。另外,户科还有一个给事中,专门负责管理后湖黄册。

行人司,只有一个左司副。

钦天监呢,就那么几个人:一个监正,一个副监正,一个主簿。然后还有个五官正,两个五官灵台郎,一个五官监候,一个五官司历。

太医院也简单,一个院判,一个吏目。惠民药局和生药库,各派一个大使管着。

五城兵马司,每个城都有一个指挥使,三个副指挥使,一个吏目。不过,万历年间,每个城都把副指挥使减成了两个。

应天府的官儿就多了。府尹一个,府丞一个,治中一个,通判两个,推官一个,经历、知事、照磨、检校各一个。儒学那边,一个教授,六个训导。府里管着上元县和江宁县,每个县都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各一个。司狱司有个司狱,织染局有个大使,还有个左右副使。都税司和宣课司,一共四个,分别在龙江、江东、聚宝门、太平门。税课局有两个,龙江和龙潭各一个,每个都设大使,副使有的一个,有的两个。龙江递运所,大使和副使各一个;批验所,一个大使;河泊所,一个官员;龙江关和石灰山关,每个关口都设一个大使和四个副使。对了,洪武三年的时候,应天府知府改名叫府尹了,正三品,还赐了银印。洪武十三年才正式设立儒学。

南京的官儿,从永乐四年成祖皇帝去北京后,就设立了行部尚书,准备九卿的印信跟着皇上走。那时候,皇太子监国,大小事务都交给他处理。但是,封爵、死刑、任命三品以上文武官员这些事,都要经过六科都给事中报告,所以说,朝廷的权力中心还在南京呢。永乐十八年,官署才全部迁往北京,南京六部只剩下礼部、刑部、工部,每个部就剩一个侍郎。留在南京的官员,官衔前面都加个“南京”二字。仁宗皇帝的时候,又补设了一些官员,就把“南京”二字去掉了。到了正统六年,又恢复了永乐年间的制度。

王府长史司,说白了就是王府的行政部门。里面有两个长史,一个左长史,一个右长史,都是正五品官。

下面还有好些个部门:一个典簿,正九品,负责记录管理之类的。然后是审理所,负责处理一些事情,有个正六品的审理正和一个正七品的副手。典膳所负责伙食,正八品典膳正和一个从八品副手。奉祠所,具体干啥我不太清楚,反正也有正八品正和从八品副。典乐的,正九品,负责音乐方面的事务。典宝所,管宝贝的,正八品典宝正和一个从八品副手。纪善所,有两个正八品的纪善,估计是负责教化或者类似的事情。良医所,负责医疗,正八品的良医正和一个从八品的副手。典仪所,管仪式的,正九品典仪正和一个从九品副手。工正所,管工程的,正八品工正和一个从八品副手。 这些部门的副手,到了嘉靖四十四年都给撤了。

还有四个伴读,都是从九品,后来只留了一个。教授呢,人数不固定,也是从九品。 还有三个引礼舍人,后来也裁撤了两个。

仓库方面,仓大使和副使各一人,库大使和副使也各一人。不过,仓、库的副使后来也被撤掉了。

郡王府就简单多了,只有一个从九品的教授和一个正八品的典膳。镇国将军府里也只有一个从九品的教授。

长史啊,就是管王府里的大小事务,相当于给王爷当参谋,要是王爷做错了事,还得给他提意见,纠正错误。王府里其他官员的工作,也都归他管着,他得把所有事情都协调好。什么请求赐名、请求封爵、请求赐婚、请求恩典,还有感谢、进献奏章、书信之类的,都得由长史呈给王爷再往上报。要是王爷犯了错,那长史就得挨批评。以前犯过错的人,是不能当长史的。

审理这个职位,主要负责审理案件,查办那些横行霸道、违反法纪的事。典膳呢,负责祭祀和招待宾客,还有王爷和王妃的饮食起居。奉祠,负责祭祀活动中的歌舞表演。典宝,负责保管王爷的印信和各种宝物。纪善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教导王爷遵守礼法,讲解古代的典故,以及国家的大义和恩德,引导王爷向善。良医,就是负责给王爷看病的御医。典仪,负责各种仪式的举办。工正,负责修缮和建造宫殿和官署。伴读,负责侍奉王爷起居,并向他讲解经史典籍。教授,负责用道德和义理来教导王爷,并且校对经书。凡是宗室子弟,十岁以上都要进宗学学习,教授和纪善就是他们的老师。引礼,负责接待宾客,并协助王爷维持仪容仪表。

洪武三年,朱元璋设立了王相府,设左相、右相各一人,都是正二品;左傅、右傅各一人,都是从二品;还有参军府,设参军一人(正五品),录事二人(正七品),纪善一人(正七品)。这些官职的品级都跟朝廷官员的品级对应。他还设立了典签司和谘议官。后来因为王府的武相都是有功的勋臣,所以让武相的职位在文相之上,王相府的官员也跟朝廷官员一样,可以互相调动。这一年还设立了王府教授。

洪武四年,朝廷修改了官制,具体来说,左相、右相都是正二品,文武傅都是从二品,参军是正五品,录事是正七品,审理正(正六品)、副(正七品)、纪善(正七品),还有典祠正、典宝正、典仪正、典膳正、典服正、工正、医正(都是正七品),以及他们的副手(都是从七品),牧正(正八品)、副(从八品),引礼舍人(省注,这里指省去具体说明)。

洪武九年,把参军改称长史,取消了王傅府、典签司和谘议官,增加了四个伴读,选拔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人担任,负责侍奉读书;还增加了四个侍读,负责管理书籍文献,如果人手不够就少设几个。之后,又把王相府所属的奉祠、典宝、典膳、良医、工正等各部门的正职和纪善都改为正八品,他们的副手则为从八品。

洪武十三年,干脆取消了王相府,把长史司升格为正五品,设左长史、右长史各一人,典簿一人,王府的牲畜管理、仓库管理等官职都变成了杂职。洪武二十八年,设立了靖江王府谘议所,设谘议、记室、教授各一人。建文年间,又增加了亲王宾辅二人,伴读、伴讲、伴书各一人;郡王宾友二人,教授一人,记室二人,直史一人,左、右直史各一人,吏目一人,典印、典祠、典礼、典馔、典药五署官各一人,典仪二人,引礼舍人二人,以及仪仗司吏目一人。这些宾辅、三伴、宾友、教授在觐见时,可以和亲王一起坐着,称呼用姓名,不用称臣,礼仪如同宾客和老师一样。成祖朱棣即位初期,恢复了以前的制度,把靖江王府谘议所改回长史司。万历年间,周王府设立了宗正一人,后来其他王府也逐渐设立了这个职位。郡王府又增加了教授一人。

另外,洪武七年,公主府设立了家令一人(正七品),司丞一人(正八品),录事一人(正九品)。洪武二十三年,把家令司改名为中使司,由内侍担任。

明朝的一个省份,行政机构可复杂了!最高的是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

布政使司里,有两个布政使,都是从二品,一个左布政使,一个右布政使,相当于省长。还有从三品的左、右参政,从四品的左、右参议,这几个职位人数不定,具体多少要看省份情况。 另外还有经历司,掌管文书,里面有个从六品的经历和一个从七品的都事。照磨所负责管理文书档案,有个从八品的照磨和一个正九品的检校。理问所管着刑名,有个从六品的理问、从七品的副理问,还有一个管案卷的提控案牍。司狱司管监狱,有从九品的司狱、库大使和副使,仓大使和副使也是从九品。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这些部门,每个都有从九品的大使和副使。这些部门在不同省份设置也不一样。

布政使权力很大,负责全省的行政事务。朝廷的政策法令,都要由布政使传达下去。官员考核、三年一次的朝觐、十年一次的人口和土地普查,这些都归布政使管。他还负责管理贡赋、赈灾、抚恤、表彰先进等等。要搞什么大工程或新政策,得和按察使、总督商量好,再报上去。遇到国家大事,比如皇帝登基或去世,布政使都要派人去京城参加典礼。左布政使在皇帝即位时还要亲自去京城。参政、参议则分管各地区,负责粮储、屯田、军事、驿站、水利、民政等事务,有些地方还会管辖京畿地区。经历、都事负责处理文书,巡按御史和巡盐御史的公文,要用经历的印章。照磨、检校负责检查文书档案,理问负责刑名案件。 两京地区没有布政使和按察使,所以这些事务就由附近省份的布政使司代管。

一开始,朱元璋在拿下集庆(今南京)后,自己担任了江南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戊戌年(1368年),他又在婺州(今浙江金华)设立了中书分省。之后,每当攻下某个地方,就设立行省,行省的官职设置,从平章政事往下,跟中书省差不多。行省里设有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左右司、郎中(从五品)、员外郎(从六品)、都事、检校(从七品)、照磨、管勾(从八品)。 理问所设有正理问(正四品)、副理问(正五品)、知事(从八品),后来知事改成了提控案牍。

洪武九年(1376年),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这些行省都改成了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这些官职都被取消了。参知政事改成了布政使,级别是正二品;左右参政,级别是正二品;左右司改成了经历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布政使降为正三品,参政降为从三品。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增加了左右参议,级别是正四品。紧接着,又增加了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了云南布政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布政使的级别定为从二品。建文年间,布政使升为正二品,裁撤了一人。成祖朱棣即位后,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布政司改名为北京布政司。永乐五年(1407年),设立了交阯布政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立了贵州布政司,只设一个布政使,其他官职设置跟其他布政司一样。宣德三年(1428年),取消了交阯布政司,除了两京之外,全国一共设有十三布政司。 一开始,布政司和六部的地位相当,布政使可以升任尚书、侍郎,副都御史经常外放担任布政使。宣德、正统年间还是这样,后来就没了。

提刑按察使司设有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一人(正四品),佥事人数不定(正五品,具体情况见各地设置)。经历司设有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照磨所设有照磨一人(正九品)、检校一人(从九品)。司狱司设有司狱一人(从九品)。

按察使啊,那是管着一整个省份的刑法、审判和弹劾这些事儿的大官。他得纠正官员的邪恶行为,制止奸邪暴虐,解决狱讼纠纷,为受冤屈的人平反昭雪,最终达到振兴风纪、整顿吏治的目的。要是遇到特别大的案子,就得和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一起商量,然后向上级——也就是布政使和按察使——汇报,最后再由中央的部院来裁决。至于朝廷的朝会、祭祀、庆典、吊唁这些礼仪性的活动,按察使就跟着布政使司一起参加就行了。

按察使下面的副使和佥事,就负责分头巡察各地了。像兵备、提学、抚民、巡海、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新兵、监军这些事情,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按察使也派人去巡视京畿地区,以保证这些部门都能正常运转。

明朝初期,设立了提刑按察司,负责监督地方官吏。

吴元年(朱元璋年号),各地都设立了按察司,按察使是正三品官,副使是正四品,佥事是正五品。后来,在洪武十三年,按察使的级别降为了正四品,没多久又被取消了。到了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按察司,还设立了各道的按察分司。十五年,全国的府、州、县都设立了按察分司,还任命了包括王存中在内的531名儒士担任试佥事,每人负责监督两个县的官吏。这些试佥事负责调查地方官吏的政绩好坏,以及百姓的疾苦,并可以进行弹劾。到了十六年,这些试佥事都被撤销了,按察使的级别恢复为从三品,副使改为两人,都是从四品,佥事的级别还是从五品,具体人数根据各道的情况而定。洪武二十二年,按察使的级别又恢复为正三品。二十九年,按察分司改为了四十一道,具体如下:直隶六道:淮西道、淮东道、苏松道、建安徽宁道、常镇道、京畿道;浙江两道:浙东道、浙西道;四川三道:川东道、川西道、黔南道;山东三道:济南道、海右道、辽海东宁道;河南两道:河南道、河北道;北平两道:燕南道、燕北道;陕西五道:关内道、关南道、河西道、陇右道、西宁道;山西三道:冀宁道、冀北道、河东道;江西三道:岭北道、两江道、湖东道;广东三道:岭南道、海南道、海北道;广西三道:桂林苍梧道、左江道、右江道;福建两道:建宁道、福宁道;湖广四道:武昌道、荆南道、湖南道、湖北道。洪武三十年,云南才设立了按察司,在此之前,云南的按察司事务是由布政司兼管的。

建文年间,按察司改为了十三道肃政按察司。成祖朱棣即位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永乐五年,设立了交阯按察司,还增加了各按察司的佥事人数,这是因为当时要督促军队驻守和屯粮,所以增加了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广、河南、云南、四川各一名佥事,陕西、福建、山东、山西各增加了两名佥事。这是监察机构首次扩编。永乐十二年,贵州设立了按察司。宣德五年,交阯按察司被撤销了。除了两京(南京和北京)之外,全国共有十三個按察司。正统三年,又增加了理仓副使和佥事,并在甘肃设立了一名佥事和一名与布政司参议平级的官员,负责管理仓储粮草。正统八年,又增加了专门负责屯田的佥事。景泰二年,又增加了负责巡河的佥事。此后,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或撤销了一些职位,数量繁多,难以一一记录。现在,总的来说,布政司和按察司所管辖的各道,情况如上所述。

布政司下面设参政、参议,分管各个道。督粮道,每个布政司都设一个,一共十三个人,都住在省城。督册道,在江西、陕西等地间歇性地设置。分守道呢,就比较多了,浙江有杭嘉湖道、宁绍台道、金衢严道、温处道,这些都驻扎在省城。江西有南瑞道(驻省城)、湖东道(驻广信)、湖西道(驻临江)、饶南九江道(驻九江)、赣南道(驻南安)。山东有济南道、东兖道、海右道,都在省城。山西有冀宁道(驻省城)、河东道(驻蒲州)、冀北道(驻大同)、冀南道(驻汾州)。陕西有关内道(驻省城)、关西道(驻凤翔)、西宁道(驻凉州)、关南道(驻兴安)、河西道(驻庆阳)、陇右道(驻巩昌)。河南有:大梁道(驻省城)、河南道(驻河南府)、汝南道(驻南阳)、河北道(驻怀庆)。湖广有武昌道、下荆南道(驻郧阳)、上荆南道(兼管兵备,驻澧州)、荆西道(兼管兵备,驻安陆)、上湖南道、下湖南道、上江防道(可能驻荆州或岳州)、下江防道。福建有兴泉道(驻泉州)、福宁道(驻兴化)、漳南道(驻漳州)、建南道(驻延平)、汀漳道(驻上杭县)。广东有岭东道(驻潮州)、岭西道(驻高州)、罗定道(兼管兵备,驻罗定州)、岭北道、岭南道(驻南雄)。四川有川西道、川北道(驻保宁)、上下川东道(驻涪州)、上川南道(雅州、嘉定两地都有衙门)、下川南道(叙州、泸州都有衙门)。广西有桂平道(驻省城)、苍梧道(驻梧州)、左江道(驻浔州)、右江道(驻柳州)。贵州有安平道、贵宁道(驻省城)、新镇道(驻平越)、思仁道(驻思南)。云南有临安道、腾冲道、澜沧道。这些道,有的由参政管,有的由参议管。

这些道,有的由参政管,有的由参议管,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反正就是布政司下面管辖的各个区域,分工很细。 每个道都有固定的驻地,方便管理。 你看,光说这些道的名称和驻地,就说了这么一大堆,可见当时行政区域划分得有多细致。 这其中有些道还兼管兵备,权力很大啊!

总而言之,明朝的行政区域划分,相当复杂,光从这些道道名称和驻地就能看出来,这背后牵扯到大量的人员调配和行政管理工作。 想想当时这些官员们要处理多少事务,真是不容易啊!

明朝的时候,按察司的副使和佥事分别负责巡视各个地方。具体来说,负责督导教育的是提学道,负责军事的是清军道,负责驿站的是驿传道。全国十三布政司,每个布政司都各有一位官员负责这些事务,只有湖广布政司有两员提学道,而浙江、山西、陕西、福建、广西、贵州这几个布政司的清军道还兼管驿传道,江西右布政使也负责清军道。

接下来是分巡道,也就是负责具体巡视的官员。浙江有杭严道、宁绍道、嘉湖道、金衢道;江西有饶南九江道(驻饶州)、湖西道(驻吉安)、南昌道、湖东道、岭北道;山东有兖州道(驻沂州)、济宁道、青州海防道、济南道(移德州)、海右道(驻省)、海道(驻莱州)、登莱道、辽海道;山西有冀宁道、冀南道(驻潞安)、雁门道;陕西有关内道(驻邠州)、关西道(驻平凉)、陇右道(驻秦州)、河西道(驻鄜州)、西宁道;河南有大梁道、汝南道(驻信阳州)、河南道(驻汝州)、河北道(驻磁州);湖广有武昌道、荆西道(驻沔阳)、上荆南道、下荆南道、湖北道、上湖南道、下湖南道、沅靖道;福建有巡海道(兼理粮储)、福宁道、兴泉道(驻泉州)、建南道(驻建宁)、武平道、漳南道(驻上杭县)、建宁道、海道(驻漳州)、汀漳道;广东有岭东道(驻惠州)、岭西道(驻肇庆)、岭南道(驻省)、海北道(驻雷州)、海南道(驻琼州);四川有上东道(驻重庆)、下东道(驻达州)、川西道、川北道(驻保宁)、下川南道、上川南道;广西有府江兵巡道(驻平乐)、桂林兵巡道(驻省)、苍梧兵巡道(驻梧州,移郁林州)、左江兵巡道(驻南宁)、右江兵巡道(驻宾州,上五道俱兼兵备);贵州有贵宁道、思石道(驻铜仁)、都清道(兼兵备,驻都匀);云南有安普道、临沅道、洱海道、金沧道。

总而言之,明朝的行政区域划分非常细致,各个分巡道官员负责的区域和职责都有明确规定,可见其行政管理的严密性。

话说当年,朝廷整顿兵备,设置了一大堆道,光听名字就够让人头晕的。浙江那边有宁绍道、嘉兴道、温处道、台海道;江西有南瑞道、广建道(驻建昌);山东有临清道、武德道(驻武定州)、曹濮道(驻曹州)、沂州道、辽东道;山西有雁北道(驻代州)、大同道(两员,一驻大同,一驻朔州)、阳和道、潞安道、岢岚道;陕西有肃州道、固原道、临洮道(驻兰州)、洮岷道(驻岷州)、靖远道、榆林中路道、榆林东路道(驻神木县)、宁夏河西道(驻宁夏)、宁夏河东兵粮道(驻花马池)、庄浪道、汉羌道、潼关道;湖广有辰沅道;河南有睢东道;福建有兵备道、巡海道;广东有南韶道、南雄道;四川有松潘道、威茂道、建昌道、重夔道、安绵道、叙泸道;广西则分巡兼兵备(五道俱见分巡);贵州有威清道(驻安顺)、毕节道;云南有曲靖道。

这还只是常规的兵备道,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的道。比如协堂道(副使,河南、浙江间设),负责协调两地事务;水利道(浙江),专门管水利建设;屯田道(江西、河南、四川三省屯田兼驿传),负责屯田和驿站管理;管河道(河南),负责河道治理;盐法道,负责盐务管理;抚治道(陕西抚治商洛道,湖广又有抚民、抚苗道),负责安抚地方和治理民事;监军道(因事,不常设),临时代理监军职务;招练道(山东间设),负责招募和训练军队。

北直隶的一些道,则由山东的官员兼任,分别是密云道、大名道、天津道、霸州道;有些则由山西的官员兼任,分别是易州道、口北道、昌平道、井陉道、蓟州、永平等道。南直隶的一些道,也由山东的官员兼任,分别是太仓道、颍州道、徐州道;有些则由浙江、江西、湖广的官员兼任,分别是苏松道、漕储道、常镇道、庐凤道、徽宁池太道、淮扬道。 总之,这些道的设置错综复杂,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

明朝初期,为了防止地方官贪污腐败,不按规矩办事,所以在直隶的府、州、县都设置了巡按御史,每个布政司下面都设置了试佥事。后来试佥事取消了,改成了四十一道按察分司,这就是巡查制度的开始。分守制度是从永乐年间开始的,当时是命令地方官员巡视百姓疾苦。后来就正式规定了由右参政、右参议分守各个府、州、县。

兵道的设置,可以追溯到洪熙年间。因为当时武将普遍不擅长文书工作,所以就派参政副使沈固、刘绍等人到各个总兵那里整理文书,商讨机密事务,他们并没有实际领兵打仗。到了弘治年间,兵部尚书文升考虑到武官文化水平不高,建议增加一名副佥事来督促他们。从那时起,负责兵备的官员就遍布全国了。两京(南京和北京)没有设置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所以督学的官员就是御史。后来,一些守备、巡查官员没有固定的归属,就挂靠在附近省份的布政使司或按察使司。

太仆寺的设置是: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一人,正四品;寺丞人数不定,正六品;下面还有主簿一人,从七品。太仆寺负责管理各地卫所营堡的马匹,听命于兵部。所有关于马匹的操练、印记、分配、征收、饲养等事务,都要按时督察。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检查马匹的增减、牙齿颜色,每三年进行一次详细的统计,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不得干预。如果马匹瘦弱受损,则由兵部进行处罚。苑马寺的管理也和太仆寺一样。

明朝洪武三十年,政府在山西、北平(今北京)、陕西、甘肃、辽东五个地方设立了行太仆寺,负责管理马匹。山西、北平、陕西这三个地方的行太仆寺,每个寺庙都设一个少卿和三个寺丞;甘肃和辽东的,每个寺庙各设一个少卿和一个寺丞。这些官职都从退休的指挥、千户中挑选合适的人担任。

永乐四年,允许行太仆寺的官员管辖他们负责区域内的卫所、镇抚、首领、官吏。到了永乐十八年,北京的行太仆寺直接升格为正式的太仆寺。宣德七年,政府把那些犯了死罪该充军的人,送到陕西的行太仆寺去养马。弘治十年,朝廷开始挑选有才能和名望的人来担任太仆寺的官员,并且把太仆寺官员的升迁也列入考虑。嘉靖三年,采纳了御史陈讲的建议,在陕西和甘肃两个行太仆寺又各增加了一名少卿,分别负责管理延绥和宁夏地区的马匹。嘉靖二十九年,规定行太仆寺的官员要在每年的节日轮流向朝廷呈递表文。

苑马寺的官职设置是这样的: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一人(正四品),寺丞人数不定(正六品),下面还有主簿一人(从七品)。各个牧马监里,监正一人(正九品),监副一人(从九品),录事一人。每个马场都设有圉长一人(从九品)。苑马寺掌管着六个监和二十四個马场,总共负责全国的马政,但是要听从兵部的指挥。这些马场根据大小分为三等:上等马场养一万匹马,中等马场养七千匹,下等马场养四千匹。所有牧马的土地,分为草场、荒地和熟地,都得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封禁。养马的人,来源很多,有恩赏的军队,有编队的军队,有改编过来的军队,有充发的军队,有招募的军队,还有抽选的军队,这些人都依靠养马为生。每年都要统计马驹的数量,上报兵部,用于考核。监正、监副负责管理马场的牧马事务,圉长则带领养马人,努力繁殖马匹。

永乐四年,皇上在北京、辽东、平凉、甘肃四个地方设立了苑马寺。

永乐五年,又增加了北京地区的六个监和二十四座马场。这六个监分别是清河监、金台监、涿鹿监、卢龙监、香山监和通州监,每个监下面都管着四个马场。具体来说,清河监管顺义、长春、咸和、驯良四苑;金台监管水州、隆萃、大牧、遂宁四苑;涿鹿监管汧池、鹿鸣、龙河、长兴四苑;卢龙监管辽阳、龙山、万安、蕃昌四苑;香山监管清流、广蕃、龙泉、松林四苑;通州监管河阳、崇义、兴宁、永成四苑。永乐六年,甘肃和平凉又各增加了一个苑马寺和它的下属机构。每个寺都设六个监,二十四座马场。

永乐十八年,北京的苑马寺被撤销了,它的职能并入了太仆寺。正统四年,甘肃的苑马寺也被撤销,改成了在黑水口管理马匹的牧恩军,归长乐监管辖。弘治二年,平凉苑马寺的寺丞这个职位被裁撤了。弘治十七年,都御史杨一清建议,要好好选拔人才,提升太仆寺和苑马寺官员的级别,参政、副使可以升任卿,参议、佥事可以升任少卿,这样才能振兴马政。弘治十八年,杨一清又建议增加苑马寺的官员。嘉靖三十二年,辽东苑马寺的卿张思,又兼管金州、复州、盖州三卫的军民事务。嘉靖四十二年,张思又兼管了当地的兵备事务。

再说说盐运使司。盐运使司里,正职是都转运使,从三品;还有个同知,从四品;副使,从五品;判官人数不固定,从六品。下面还有经历司,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库大使、副使各一人。各个盐场、盐仓、批验所也都有大使、副使,都是不入流的小官。

他是都转运使,管着盐务的事儿。下面还有同知、副判分司协助他。全国一共设了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分别是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福建。 再往下分,有十四个分司:泰州、淮安、通州归属于两淮;嘉兴、松江、宁绍、温台归属于两浙;沧州、青州归属于长芦;胶莱、滨乐归属于山东;解盐东场、西场、中场归属于河东。 这些分司由副使或者副判管理,负责监督各个盐场、盐仓和盐课司的工作,最终都要听从都转运使的指挥,一起执行巡盐御史或者盐法道臣的命令。(福建、山东没有巡盐御史,具体情况可以看《食货志·盐法》。)

盐课提举司呢,就设一个提举(正五品),一个同提举(正六品),副提举人数不固定(正七品)。下面还有吏目(正九品)、库大使、副使各一人。 各个盐仓的大使、副使,各个盐场、盐井的盐课司大使、副使,也都各设一人。全国一共设了七个盐课提举司:四川、广东海北(廉州)、黑盐井(楚雄)、白盐井(姚安)、安宁、五井(大理)、察罕脑儿。 此外,还有辽东煎盐提举司。(辽东煎盐提举司的提举是正七品,同提举是正八品,副提举是正九品。) 这些提举司的工作职责,跟都转运司差不多。

明朝初期,朝廷把负责两淮地区财政和运输的机构——都转运司,给设立起来了。吴元年(朱元璋改元吴元年,即洪武元年),又在杭州设立了管理两浙地区财政和运输的机构——两浙都转运司。都转运使的官职品级是正三品,下面还设有同知(正四品)、副使(正五品)、运判(正六品)、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照磨、纲官(正九品),盐场还设有司令(从七品)、司丞(从八品)、百夫长(从八品)。

洪武二年,朝廷又设立了长芦、河东两个都转运司,以及广东海北盐课提举司。没过多久,山东、福建两个都转运司也设立了。三年后,又在陕西察罕脑儿地区设立了盐课提举司。之后,各地类似的机构也逐渐增多。建文年间,广东的盐课提举司改为了都转运司,永乐初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永乐十四年,朝廷开始任命御史巡视盐场。景泰三年,朝廷撤销了长芦和两淮的巡盐御史,让负责地方行政和监察的官员兼管盐务。后来又恢复了御史巡盐的制度,没有御史的地方,就由按察司负责。此外,洪武年间,在四川还设立了茶盐都转运司(洪武五年设立,官职设置与都转运盐使司相同,十年后被撤销),以及纳溪、白渡两个盐马司(洪武五年设立,由常选官员担任司令,内侍担任司丞,十三年被撤销,随后又恢复,十五年改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后来这两个机构也被撤销了。顺龙盐马司也同样被撤销了。

市舶提举司,主要负责管理海外贸易。这个机构设有提举一人(从五品)、副提举二人(从六品),以及一个从九品的吏目。他们的职责是负责管理海外各国的朝贡和贸易,辨别使臣文书的真伪,禁止走私,征收税赋,规范交易,管理外国使臣的出入和食宿。

吴元年(洪武元年),市舶提举司正式设立。洪武三年,太仓和黄渡的市舶司被撤销。七年,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也被撤销。永乐元年,市舶司恢复设立,官职设置与洪武初年相同,不久后,朝廷又任命内臣负责监督市舶司。嘉靖元年,给事中夏言上奏说倭寇之乱源于市舶司,于是福建和浙江的两个市舶司被撤销,只剩下广东市舶司。

茶马司嘛,简单来说就是管马匹交易的机构。最高的是大使,正九品;下面还有个副使,从九品。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茶马互市的马匹买卖。洪武年间,在洮州、秦州、河州分别设立了茶马司,一开始是司令和司丞来管。后来,洪武十五年改成了大使和副使各一人,没多久洮州的茶马司就撤了,河州茶马司把它的活儿都接了过去。到了洪武三十年,秦州茶马司又改名叫西宁茶马司了。 另外,洪武年间还在四川永宁设立过茶马司,后来取消了,又重新在雅州碉门设立了茶马司。在广西也设立过庆远裕民司,这是洪武七年设立的,大使是正八品,副使是正九品,负责跟八番溪洞那边的马匹交易,后来这个也撤了。

府衙的官职设置是这样的: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通判人数不定,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知府下面还有几个部门:经历司有个经历,正八品;还有一个知事,正九品。照磨所里有个照磨,从九品;还有一个检校。司狱司里有个司狱,管着监狱的事儿,具体管辖范围另说。

知府啊,那是管着一府之地的大官,负责宣扬教化,处理诉讼,公平分配赋税,总之就是教化百姓,管理地方。每三年都要考核下属官员的政绩好坏,把考核结果层层上报到省里,最后再递交给吏部。凡是朝廷的庆典、吊唁祭祀活动,知府可以直接向布政使司和直隶府汇报,不用经过其他部门。朝廷的诏书、法令、调查报告之类的文件一到,知府就得认真接收,然后下发给下属官员执行。府里管辖的各种政务,都得听知府的,知府会根据事情轻重缓急下达指令,重大事情则要向巡抚、按察使、布政使、按察使汇报,得到批准才能执行。像科举考试、学校管理、祭祀典礼这些事情,也都是知府管。还有户籍、军工匠、驿站、马匹、盗贼、仓库、河道、沟渠、道路这些事情,虽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但知府也要统筹管理并进行考核。同知、通判则分别负责军队管理、巡捕、粮食管理、农业生产、水利、屯田、牧马等等。这些官职没有固定的职责,各个府的情况不一样,比如延安、延绥的同知还兼管牧民,其他地方就不一样了,官职数量也不固定,边疆地区的知府可能会多设几个同知,多到六七个。推官负责审理案件,协助知府处理政务。经历、照磨、检校这些官员则负责接收和传递公文,整理六房的档案。

明朝初期,把原来的路改成了府。洪武六年,全国的府被分为三等:每年收粮二十万石以上的为上府,知府是正三品;二十万石以下的为中府,知府是正四品;十万石以下的为下府,知府是正四品。后来,所有府的知府都统一为正四品。洪武七年,北方府州县的官员减少了三百八十人。洪武十三年,从国子监的学生中选拔了二十四个人担任府州县的官员。洪武六年六月,各地府的照磨官被裁撤。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又恢复了照磨官的设置。宣德三年放弃交趾布政司后,全国共有府一百五十九个。

州啊,知州只有一人,是正五品;同知一人,是正六品;判官人数不固定,是正七品。如果州管辖的乡村不到三十个,就没有同知和判官;如果有三十个以上的乡村,就设同知。州里还有一个吏目,是正九品。具体管辖范围,另有说明。

知州啊,就是管着一州的行政长官。州呢,分两种:一种是属州,一种是直隶州。属州的地位相当于县,直隶州的地位相当于府,但他们的官阶是一样的。同知和判官嘛,根据州的大小和事务繁忙程度来安排工作。全国一共二百三十四个州。

县的行政长官是知县,正七品;还有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以及典史,也是个小官。(具体管辖范围另说)

知县啊,就是管着全县的大小事务。像赋税徭役这些,每年都要清点征收,十年一造黄册,按人口和财产来摊派。赋税包括金银、粮食布匹和其他各种物资,徭役包括人力、雇佣和临时性的徭役,这些都要根据天气好坏、土地肥沃程度、百姓贫富情况来调整,力求公平合理。如果哪年歉收了,就要向府或者省里请求减免。还有养老、祭祀、推荐人才、学习法律、表彰好人好事、救济穷人、管理保甲制度、严厉打击犯罪、审理案件等等,这些知县都要亲自过问,认真负责。如果山林、海洋、沼泽等地方出产的物资可以用来充实国库,那就要按照登记造册上报。县丞和主簿分别负责粮草马匹和巡逻捕快的事务,典史负责文书的收发。如果县里没有县丞或者主簿,那就由其他人兼任他们的职务。(县丞和主簿的人数,有时会增加,有时会减少。如果户籍不满二十里的县,就取消县丞和主簿的职位。)

吴元年,把县分成了三等:年产粮食十万石以上的叫上县,知县是正六品;六万石以下的叫中县,知县是正七品;三万石以下的叫下县,知县是从七品。后来,都统一成了正七品。凡是新上任的郡县官员,朝廷都会发放路费。洪武元年,朝廷征召天下贤才担任府州县的官职,还下令厚赐,鼓励他们廉洁奉公,并且多次下达谕旨强调这一点。洪武三十七年,朝廷制定了府州县的八项条例,颁布天下,永远遵守。那时候,全国的府州县官员,只要是清廉能干、正直公正的,朝廷都会派人送去慰问,并且升官加爵,赏赐金银。仁宗、宣宗时期还是这样,到了英宗、宪宗以后就越来越少了。后来更是重内轻外,这种风气也就彻底消失了。全国一共有一千一百七十一县。

古代的学校,也就是儒学,规模大小跟地方行政级别有关。府里有一个教授,从九品,还有四个训导帮忙;州里有一个学正,三个训导;县里有一个教谕,两个训导。教授、学正、教谕负责教学生,训导是他们的助手。每个地方的学校都有固定的名额,府学四十个学生有饭吃,州学三十个,县学二十个,除此之外还有不限人数的旁听生。学校的老师每月都会考核学生,并且进行奖励。所有学校都得听从提学官的指挥,府学听府里管,州学听州里管,县学听县里管,学校的升学率是考核的重要指标。

明朝初期,设立了儒学提举司来管理学校。洪武二年,朝廷下令全国府、州、县都要办学。洪武十三年,州里的学正的官职被降为了未入流,之前是九品。洪武二十四年,规定了儒学训导的官职等级。洪武三十一年,朝廷下令学官可以调到其他州县任职。正统元年才开始设立提督学校的官职。此外,还有都司儒学(洪武十七年在辽东设立),行都司儒学(洪武二十三年在北平设立),以及卫儒学(洪武十七年在岷州卫设立,二十三年在大宁等卫设立),这些学校专门负责教导武官子弟。这些学校一般都设一个教授和两个训导。河东还设有都转运司儒学,规格跟府学一样。后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慰使、安抚使等官员管辖的地方,也陆续设立了儒学。

巡检司主要负责抓捕盗贼,盘查可疑人员。在各个府、州、县的重要关隘和交通要道都设有巡检司,他们还要带领民夫和弓箭手进行警戒。最初,洪武二年,因为广西靠近瑶族和僮族地区,所以先在边境要塞设立巡检司来防范盗贼,后来才逐渐增加到各地。洪武十三年二月,朝廷特别下令表彰了巡检司,之后又把他们的官职改为了杂职。

驿站的驿丞负责管理邮递和迎接送别使臣。驿站要根据使臣的级别和随从人数,准备好船只、车辆、夫役、马匹、粮食、伙食、被褥等一切所需,并认真做好供应工作。驿站的经费由府、州、县拨付,并且要详细记录收支情况。各个府、州、县设立巡检司和驿站的数量都不一样。

咱们先说税课司,府里叫税课司,县里叫税课局。这税课司里有个正经的大使,官职是正九品,负责收税的事儿。所有做买卖的,不管是商人、屠夫还是摆地摊的,都得按时纳税,把税收交给府里或者县里。要是老百姓买卖田地房屋,必须拿着契约去盖章,登记在册后,还得交纳交易额的三十分之一的税。明朝初期,把京城里的官办店铺改成了宣课司,府州县的官办店铺改成了通课司,后来又把通课司改成了税课司和税课局。

接下来是仓储部门。这部门也有个正经的大使,府里的是正九品,州县的就不算正式官职了,还有一个副使,还有个库房的大使,州县也设有仓储部门。

然后是织染杂造局,这部门也设有正九品的大使,州里的织染局不算正式官职,还有一个副使。

河泊所的官吏,负责收取渔业税;闸官和坝官,负责管理水闸的开关和蓄水泄水。洪武十五年,全国一共设立了252个河泊所。年税收超过五千石到一万石的河泊所,设三个官吏;年税收超过一千石的,设两个官吏;年税收超过三百石的,设一个官吏。

批验所呢,设大使和副使各一人,主要负责茶叶和盐的引票检验。

递运所,也设大使和副使各一人,负责运输粮食和物资。这个部门是洪武九年才设立的。以前,各地多是靠卫所的驻军士兵运送军人和囚犯,朱元璋觉得这样影响了军队的训练和防御,所以让兵部在各地增设递运所,方便运输。每个递运所设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清点人员数量,还设有百夫长来管理。后来副使和百夫长都被取消了。

铁冶所,设大使和副使各一人,是洪武七年才设立的。全国一共十三处,每处都设大使和副使各一人。一开始,大使是正八品,副使是正九品,后来都成了不算正式官职的职位了。

最后是医学和阴阳学。府里医学设正科一人,正九品;州里设典科一人;县里设训科一人。阴阳学也是一样,府里设正术一人,正九品;州里设典术一人;县里设训术一人。这两个部门都是洪武十七年设立的,而且不发俸禄。

话说洪武十五年,朝廷设立了一套管理僧道事务的机构。 府里呢,有个府僧纲司,管着全府的僧人,里面设有正职都纲一人,是个从九品的官儿,还有一个副都纲帮着干活。州里也有个州僧正司,管着全州的僧人,只有一个僧正。县里呢,是县僧会司,管着县里的僧人,就一个僧会。

这僧人的管理机构都说了,那道士呢?也一样!府里设有府道纪司,管着全府的道士,同样有个从九品的都纪,外加一个副都纪。州里是州道正司,只有一个道正。县里是县道会司,只有一个道会。这些官职,都是洪武十五年设立的,不过啊,有个特点,就是这些官儿不发俸禄,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