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铉,是邓州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从国子监的学生,做到礼科给事中,后来又调到都督府当断事官。有一次他审理一个疑难案件,很快就判决了,而且判决正确。朱元璋很高兴,还给他取了个字叫“鼎石”。建文帝当政初期,铁铉当上了山东参政。李景隆北伐的时候,铁铉负责后勤保障,供应充足,一点也不缺。

李景隆在白沟河战败,一个人骑着马逃到德州,德州的守军都吓跑了。铁铉和参军高巍非常难过,哭着从临邑赶到济南,和盛庸、宋参军等人一起发誓要死守济南。燕兵攻打德州,李景隆逃到铁铉那里。德州失守了,燕兵搜刮了德州一百多万的物资,实力更加强大了。于是他们又攻打济南,李景隆再次战败,往南逃跑了。铁铉和盛庸等人一起在城里抵抗。燕兵用堤坝上的水灌城,又筑起长长的包围圈,日夜不停地进攻。铁铉想了个办法,烧掉了燕军的攻城器械,还趁机派兵出城反击。他又派了一千人假装投降。燕王很高兴,军营里都欢呼起来。

铁铉让勇士们埋伏在城墙上,等着燕王进城,准备用铁板砸他。他还另外设下埋伏,准备切断燕军后路的大桥。结果约定好的时间没到,铁板就突然落下来了。燕王吓了一跳,赶紧跑,埋伏的士兵也冲出来了,可是桥一时半会断不了,燕王就策马狂奔逃走了。燕王非常生气,想尽办法进攻济南。整整三个月,济南城始终坚守,燕军也没能攻下来。就在这个时候,平安率领二十万大军,准备收复德州,切断燕军的粮道。燕王害怕了,解除了对济南的包围,往北逃跑了。

燕王起兵后,攻打真定两天都没拿下,就放弃了。他觉得只要拿下济南,就能切断南北交通要道,然后固守防线,拿下金陵就容易多了。所以他趁着刚刚大败景隆的势头,全力进攻济南,想着一定要拿下,结果却被铁铉他们打败了。皇上听说后非常高兴,派官员去慰问铁铉,赏赐金银财宝,还封了他和他的后代三代。铁铉进宫谢恩,皇上还设宴款待他,铁铉提出的建议皇上都采纳了。皇上提拔他做了山东布政使,没多久又升他做了兵部尚书。后来用盛庸代替景隆担任平燕将军,让铁铉协助他处理军务。那年冬天,盛庸在东昌大败燕王,还斩杀了燕王的大将张玉,燕王仓皇逃回北平。自从燕军犯境以来,南北一直战乱不断,但朝廷军队取得的胜利,没有比东昌之战更胜的。从那以后,燕军南下经过徐州、沛县,再也不敢从山东路过了。

后来燕军逐渐逼近,皇上命令辽东总兵官杨文率领十万大军和铁铉会合,切断燕军的退路。杨文的军队到达直沽,却被燕将宋贵等人打败了,一个兵都没到达济南。四年四月,燕军在小河追击朝廷军队,铁铉和其它将领时不时还能斩获一些敌军。战斗一直打到灵璧,平安等将领的军队溃败被俘。接着盛庸也战败了。燕军渡过长江,铁铉驻扎在淮河边上,他的军队也溃败了。

燕王称帝后,把铁铉抓了起来,对他非常残忍。燕王坐在朝堂上,对着铁铉又骂又羞辱,还让他回头看看,铁铉始终不肯,最后燕王把铁铉在集市上处死了,铁铉时年三十七岁。他的儿子福安被发配到河池戍守,他八十三岁的父亲仲名和母亲薛氏都被安置在了海南岛。

有个宋姓的参军,名字记不清了。燕军攻打济南没攻下来,就绕过济南南下。这个参军建议铁铉直接攻打北平,但铁铉觉得军队疲惫不堪,就没采纳这个建议。后来这个参军怎么样了,就不知道了。

暴昭,是潞州人。在洪武年间,他从国子生做起,后来被任命为大理寺司务。洪武三十年,他升迁为刑部右侍郎。第二年又升任刑部尚书。暴昭为人耿直,很有骨气,平时穿着布衣麻鞋,以清廉俭朴闻名。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他被派去北平做采访使,查访到燕王朱棣的不法行为,就秘密上报朝廷,建议朝廷早做准备。燕王起兵后,朝廷在真定设立了平燕布政司,暴昭作为尚书负责处理事务,他和铁铉等人一起认真筹划应对策略。可是平安的军队战败了,暴昭被召回京城。金川门失守后,他逃亡,结果被抓住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后被车裂处死。

接下来,接替暴昭担任刑部尚书的是侯泰,字顺怀,是南和人。他是通过推荐而步入仕途的。建文初年,他做到刑部尚书的高位。燕王起兵的时候,他坚决主张抵抗。他还曾经到济宁和淮安督运军饷。后来京城失守,他在逃亡途中到达高邮,被抓捕入狱,他和弟弟侯敬祖,儿子侯玘一起都被杀害了。

陈性善,名复初,大家都叫他性善,他是山阴人。洪武三十年考中进士。殿试的时候,他被点名在皇帝面前宣读考卷,皇帝见他举止稳重,看了他很久,说:“这是个君子啊!” 之后他被任命为行人司副,后来升迁为翰林检讨。性善擅长书法,曾经被召进便殿,临摹诚意伯刘基的儿子刘琏献上的他父亲的遗书。皇帝威严,见到皇帝的人大多都害怕得浑身发抖,写不出一个字来。可是性善却举止安详,字迹端正漂亮。皇帝非常高兴,赏赐他酒菜,还留他在宫里待了一整天才放他离开。

建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听说过陈性善的名声。建文帝即位后,提拔他为礼部侍郎,还推荐流放的薛正言等人复职。云南布政使韩宜可因为犯了罪被贬为庶民,也是因为陈性善的推荐,才重新被起用为副都御史。有一天,皇帝早朝回来,特意留下陈性善赐座,问他治理天下的要道,还亲自写字给他看。陈性善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出来,皇帝都采纳了。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对陈性善的建议提出异议,陈性善就说:“陛下您不嫌弃我才能低微,却委以重任,让我参与您的顾问。既然您已经听取了我的建议,就应该让我把事情做完。如果一会儿采纳,一会儿又改变,那和出尔反尔有什么区别?这样怎么能够取得天下的信任呢?” 皇帝听了很感动。

燕军攻打过来,性善升任副都御史,负责监督各路军队。结果在灵璧之战中战败被俘,他和大理丞彭与明、钦天监副刘伯完等人一起被抓了起来。后来,他们都被放了。性善说:“我辜负了皇帝的重托,犯下了大罪,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我的君主呢?”说完,他穿着朝服,骑着马跳进河里自杀了。和他交好的余姚人黄墀、陈子方也一起殉国了。燕王攻入京城后,下令追杀性善,并把他的家人流放到边疆。

彭与明是万安人,通过考试进入太学,后来官至给事中。建文帝初期,他担任大理寺右丞,以廉洁勤政、办事效率高而闻名。因为督军失利被俘后,被释放回家。他羞愧愤怒,撕裂了自己的官服,改名换姓,和刘伯完一起逃亡,最终不知所终。

当时担任侍郎监军的还有庐江人陈植。陈植在元朝末年参加乡试,但没有做官。洪武年间,他做了吏部主事。建文二年,他官至兵部右侍郎。燕军逼近长江,陈植在江边督战,慷慨激昂地誓师抗敌。部下将领有人想投降,陈植用大义责备他们,非常严厉。结果部将杀了他投降,还向燕王邀功请赏。燕王大怒,立刻杀了那个部将,并将陈植厚葬在白石山上。

燕军到达长江以北时,御史王彬正在江淮巡按。他驻守扬州,和镇抚崇刚一起坚守城池。当时盛庸的军队已经战败,人心涣散,士气低落。守将王礼想打开城门投降,王彬把他和同党抓起来关进监狱。崇刚正在操练军队,王彬则加固城防,日夜不懈。他身边有个力大无比的壮士,能举起千斤重物,王彬经常带着他。燕军向城里射来飞箭,上面写着:“抓住王御史投降者,官拜三品。”王彬的部下都害怕那个力士,没人敢动手。王礼的弟弟贿赂了力士的母亲,诱使他儿子离开。趁王彬脱下盔甲洗澡的时候,他们突然把他绑了起来,放出王礼,打开城门迎接燕军。王彬和崇刚都宁死不屈。王彬字文质,是东平人,洪武年间考中进士。崇刚,籍贯不详。

此外,兵部主事樊士信,应城人,在淮河一带死守,奋力抵抗燕军,最终战败牺牲。

张昺是泽州人,在洪武年间因为才能出众,官做到工部右侍郎。谢贵呢,不知道他是什么出身,一路升官做到河南卫指挥佥事。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朝廷大臣们商量着削弱燕王的势力,并且更换北平的守将。于是就派张昺去当北平布政使,谢贵当都指挥使,两人还都收到了朝廷的秘密命令。当时燕王装病很久不出门,张昺和谢贵知道燕王肯定要造反,就开始在城里七个卫所和屯田的士兵中部署兵力,严守九个城门,准备抓住燕王。结果张昺手下的库吏李友直提前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偷偷告诉了燕王,燕王这才有所准备。

建文元年七月六日,朝廷派人逮捕燕王府的官兵。燕王假装把官兵绑起来放在朝廷大堂上,准备交给使者。然后骗张昺和谢贵进宫,到了端礼门,就被埋伏的士兵抓住了,两人都死得非常刚烈,不肯屈服。燕王的将领张玉、朱能等人率领精兵猛攻九个城门,攻下了八个,只有西直门没攻下来。都指挥彭二骑着马在城里大喊:“燕王造反了,跟着我杀敌人的有赏!”一下子聚集了一千多人,准备攻打燕王府。这时燕王的精兵从王府里冲出来,打死了彭二,士兵们就四散逃跑了,九个城门都被燕王的人夺了回去。

张昺一开始被杀后,尸体还被运回了家。等“靖难之役”结束后,燕王把张昺的尸体挖出来烧了,他的家人和亲戚也都死了。

葛诚,不知道他怎么升起来的。洪武年间末期,做了燕王府的长史。曾经奉燕王的命令去京城办事。建文帝召见了他,问燕王府的情况,葛诚就把实情都告诉了皇帝。建文帝让他回去了。燕王假装生病,大热天还抱着火炉坐着,喊着很冷。张昺、谢贵等人去探望他的病情。葛诚就说:“燕王根本没病,他这是要造反。”他还偷偷写信把情况报告给了皇帝。等张昺、谢贵要动手对付燕王的时候,葛诚和护卫指挥卢振约定里应外合。事情败露后,葛诚和卢振都被杀死了,他们的家族也被灭了。

还有燕王的伴读余逢辰,字彦章,宣城人。他很有学问,品德高尚。燕王很信任他,所以他知道燕王要造反的计划。他趁机极力劝谏燕王。他知道事情要变了,就写信给儿子,发誓一定要为国捐躯。等燕王起兵造反后,他又哭着劝谏燕王,说“君、父两不可负”,最后为国捐躯而死。

北平人杜奇,是个很有才华的读书人。燕王起兵的时候,征召他进王府,杜奇就极力劝谏燕王“当守臣节”,燕王很生气,当场把他杀了。

宋忠,不知道是哪里人。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他当上了锦衣卫指挥使。有个百户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要被处死,宋忠就上书请求皇上开恩。结果御史弹劾了他,朱元璋却说:“宋忠为人正直,敢于为别人求情,有什么罪呢?”于是就赦免了那个百户。没多久,他又被佥都御史刘观弹劾,被调到凤阳中卫当指挥使。

洪武三十年,平羌将军齐让去西南征讨夷族没啥战果,朝廷就让宋忠当参将,跟着杨文将军一起出征。战事结束后,宋忠又回到了锦衣卫。

建文元年,宋忠被任命为都督,奉皇上的命令统领三万边防部队驻扎在开平,还挑选了燕王朱棣府上的精壮护卫一起过去。同时,又派都督徐凯驻扎临清,耿瓛驻扎山海关,互相策应。北平原来有永清左卫和右卫,宋忠把左卫调到彰德,右卫调到顺德,以防备燕王。后来张昺、谢贵想抓住燕王,宋忠也率领军队前往北平。

还没到北平,燕王的军队就起兵了,居庸关失守,宋忠进不去,就退守怀来。燕王估计宋忠一定会死守居庸关,于是率领八千精兵,轻装快速地赶往怀来。当时很多北平的将士都在宋忠的部队里,宋忠就告诉他们:“你们的家人已经被燕军杀光了,难道你们不想奋力一战,报仇雪恨,报答朝廷的恩情吗?”

燕王探听到了这个消息,赶紧命令宋忠家人的旗帜打头阵,还让士兵喊着问候宋忠家人,装作亲切的样子。将士们一听都高兴地说:“我家人都没事,宋总兵骗我们!” 顿时士气全无。宋忠仓促布阵,还没来得及列好队形,燕王一声令下就渡过河,军队呐喊着冲了上来。宋忠战败,壮烈牺牲了。

宋忠在怀来防守的时候,都指挥余瑱、彭聚、孙泰和他在一起。战斗打响后,余瑱被俘,宁死不屈。孙泰身上中了箭,箭矢穿透了铠甲,他仍然忍着伤痛奋勇作战,最后和彭聚一起战死沙场。当时,很多将校被燕军俘虏,有百余人,他们都宁死不降。可惜的是,很多人的名字都没能流传下来。

马宣,也不知道是哪里人,反正是个都指挥使。宋忠带兵去居庸关的时候,马宣也从蓟州领兵赶往北平。结果听到变故,就赶紧跑回去了。燕王攻下怀来之后,正准备南下。张玉就建议说:“蓟州靠近大宁,而且有很多骑兵,不拿下它,以后恐怕会成为隐患。” 正巧马宣带兵要攻打北平,结果在公乐驿跟燕军打了一仗,打败了,然后就和镇抚使曾濬一起守城。张玉他们攻城,马宣出战被抓了,一直骂骂咧咧的,最后和曾濬一起死了。

燕军攻打大宁的时候,守将都指挥卜万,还有都督刘真、陈亨带兵守着松亭关。陈亨想投降燕军,但是害怕卜万,不敢行动。燕军就使了个反间计,给卜万写信,信里大力夸赞卜万,狠狠地批评陈亨,还说要是抓到大宁的士兵,会重重有赏,然后把信藏在衣服里,让被抓的士兵偷偷给卜万看。那些被抓的士兵看到了信,燕军还故意放他们走,也不给赏赐。那些没得到赏赐的士兵就揭发了这件事。刘真、陈亨搜查那些士兵的衣服,找到了信,于是把卜万抓起来,最后卜万被杀,家产也被抄了。卜万忠勇却死于奸计,很多人为他惋惜。大宁城破的时候,指挥使朱鉴也奋勇作战,最后战死,宁死不屈。

宁王府左长史石撰,是平定府人,因为学问好品德高尚而出名。燕王起兵的时候,石撰就一直出谋划策,帮助宁王防守,还经常用臣子的节操劝诫宁王,宁王也很敬重他。等到城破的时候,他愤怒地痛骂敌人,宁死不屈,最后被肢解而死。

瞿能,合肥人,他爸爸瞿通,在洪武年间当官做到都督佥事,官儿不小。瞿能继承了他爸爸的衣钵,当上了四川都指挥使,跟着蓝玉去大渡河打西番,立了功。后来又当副总兵去讨伐建昌那个叛乱的酋长月鲁帖木儿,在双狼寨把他们打败了。

燕王朱棣造反了,瞿能跟着李景隆去北边打仗。攻打北平的时候,他和儿子带着一千多精锐骑兵去攻打彰义门,眼看着就要打下来了。可是李景隆嫉妒他的功劳,命令他等大军一起进攻。结果,燕军趁着夜里往城墙上浇水,那会儿正是大冬天,水都结冰了,根本上不去,李景隆最后打了个大败仗。

后来,又跟着李景隆驻扎在白沟河,跟燕军打仗。瞿能父子俩冲锋陷阵,打得燕军溃不成军。天黑了,双方才各自收兵。第二天继续打,燕王差点儿被瞿能父子捉住。燕王急中生智,假装招后军来迷惑他们,才逃脱了。傍晚,瞿能又带着人马冲上去厮杀,大声喊着“灭燕”,砍杀了数百敌人。俞通渊、滕聚等将领也带兵来支援。这时突然刮起了旋风,燕王趁机冲过来猛攻,瞿能父子最终战死沙场,俞通渊、滕聚也战死了,一万多精兵全军覆没,南军从此士气低落。

跟北军一起战死的,还有都指挥庄得、楚智和“皂旗张”他们。庄得,原来是宋忠的手下。怀来战役失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带着部队安全撤了出来。后来跟着盛庸在夹河打仗,还砍了燕将谭渊。结果燕王派精锐骑兵趁着傍晚偷袭,庄得奋勇抵抗,最后战死了。

楚智,曾经跟着冯胜、蓝玉出塞打仗,立过功。建文初年,他在北平守城,后来被召回朝廷。参与讨伐燕王的时候,他跟着李景隆,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北方的老百姓一看到他的旗帜就吓得直哆嗦。这次战役,他的马陷进去了,被燕军俘虏,最后战死了。

“皂旗张”,名字记不清了,有人说他力大无穷,能举起千斤重的东西,每次打仗都挥舞着黑旗冲锋在前,军中都叫他“皂旗张”。他死的时候还紧紧握着旗子,没有倒下。

还有个叫“小马王”的王指挥,是临淮人。他平时骑着一匹小马,所以军中都叫他“小马王”。在白沟河之战中受了重伤,他脱下头盔交给仆人说:“我为国家捐躯,以此来报答家人。”然后,他挺身站直,把兵器插在地上,就那么死了。这两个人死得都挺特别的。

杨本,一开始是太学生,懂点奇门遁甲之类的玩意儿,后来应征当了锦衣卫镇抚使。跟着李景隆去打燕王,立了功,但李景隆嫉妒他,没上报朝廷。后来有人弹劾李景隆打仗打输了,丢人现眼,杨本就孤身一人出战,结果被抓了,关在北平的监狱里,最后被杀了。

张伦,不知道是哪里人,反正是个河北卫指挥使,特别勇猛,脾气也很暴躁,喜欢看那些古代忠义的故事。马宣从蓟州起兵攻打北平,没成功,死了。张伦很生气,联合了几个卫队的军官,带着部队往南跑,想联合起来报效国家。跟着李景隆和盛庸打仗,都立了功。燕王当了皇帝后,想招降张伦。张伦笑着说:“张伦会把自己卖给燕王当奴才吗?!”然后就自杀了。北京城破了,大部分武将都投降了,只有张伦从容就义。

陈质,当参将守卫大同,后来升了中军都督同知。他帮助宋忠守卫怀来,宋忠战败后,陈质退守大同。代王想起兵响应燕王,陈质阻止了他,没让他成功。燕兵攻打大同没攻下来,蔚州和广昌投降了燕王,陈质又把它们夺了回来。朱棣当了皇帝后,用陈质来威胁代王,还抢劫了那些已经投降燕王的地区,最后把陈质杀了。

颜伯玮,字瑰,庐陵人,是唐朝鲁国公颜真卿的后代。建文元年,因为贤良被征召,当了沛县知县。李景隆驻扎在德州,沛县百姓一年到头都在给他运送物资。颜伯玮很会规划,所以没让百姓太受苦。后来设立了丰沛军民指挥司,他招募了五千民兵,修建了七个堡垒防御。之后他的部队被调到山东,剩下的兵力太弱了,没法打仗。燕兵攻打沛县,颜伯玮派县丞胡先去徐州求援。援军没来,他就让弟弟颜珏和儿子颜有回家照顾他。他在衙门墙上写了诗,发誓要死守。燕兵夜里攻破东门,指挥使王显投降了。颜伯玮穿着官服,上了堂,朝南拜了拜,然后自缢而死。颜有舍不得离开,又回来了,看到父亲的尸体,就在他旁边自刎了。

主簿唐子清和典史黄谦都被抓了。燕将想放了唐子清,唐子清说:“我想跟颜公一起到地下。”然后就死了。燕将派黄谦去徐州招降,黄谦不肯,也死了。

有个叫又向朴的,是慈溪人,特别孝顺,努力供养父母。洪武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因为他的才能被朝廷召见,做了献县知县。献县当时没有城墙,燕军将领谭渊带兵打过来了,向朴组织百姓一起抵抗,结果被俘虏,壮烈牺牲,死的时候还抱着官印呢!

郑恕,仙居人,在萧县当知县。燕军将领王聪攻破萧县,郑恕宁死不屈。他有两个女儿,也跟着他一起殉节了。

郑华,临海人,本来是朝廷的官员,后来被贬到东平当个小吏。燕兵打来了,州里的长官和官员都丢下城池跑了。郑华对妻子萧氏说:“我身为朝廷官员,必须死守,可是你年纪轻轻,我实在担忧啊!”萧氏哭着说:“您为国家尽忠,我怎敢辜负您呢?”郑华说:“这就够了。”于是,郑华带领百姓死守城池,城破之后,仍然顽强抵抗,最终战死沙场,没有屈服。

王省,字子职,吉水人,洪武五年考中了乡试。到了京城,皇上免了他参加会试,直接让他吏部任官。王省说自己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回家侍奉双亲。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又因为他的文采召他进京。朱元璋亲自考试,对他很满意,准备给他高升。王省又说自己才能有限,父母年迈,请求就近任职。最后,他被任命为浮梁教谕。他三次担任教官,最后在济阳任职。燕兵打来了,他被燕军的游兵俘虏了。他从容不迫地讲道理,慷慨激昂,感动了那些士兵,士兵们把他放了。他回到明伦堂,敲鼓召集学生们,问他们:“你们知道这堂的名字吗?今天君臣的道理是什么?”然后放声大哭,学生们也跟着哭了起来。王省最后用头撞柱子自杀了。他的女儿王静,嫁给了即墨县主簿周岐凤。听说燕兵打到济阳,知道父亲一定会死,三次派人去寻找父亲的遗体,最后把父亲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

姚善,字克一,安陆人,本来姓李。洪武年间,他考中乡试,先后担任祁门县丞、庐州同知、重庆府同知。洪武三十年,升任苏州知府。当初,朱元璋认为苏州的风俗奢靡,想严厉打击,一些奸诈的人互相攻击,互相揭发。姚善为官注重大局,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因此诉讼减少,苏州安定了。他很谦逊,尊敬隐士王宾、韩奕、俞贞木、钱芹等人。每月初一,他都会在学宫举办聚会,请钱芹坐在上座,请教经义。钱芹说:“这些都不是当务之急。”姚善吃了一惊,赶紧询问。钱芹给了他一本书,打开一看,全是关于守城御敌的策略。

燕兵已经打过来了,他暗中联合镇江、常州、嘉兴、松江四位郡守,训练民兵做准备。他向朝廷推荐了芹,然后自己被任命为行军断事官。很快他就到了京城。正赶上朝廷因为燕王上书,把齐泰、黄子澄贬到外地,他觉得不应该贬他们,就极力劝说,最后朝廷把两个人又召了回来。建文四年,朝廷下诏让他兼任督促苏、松、常、镇、嘉兴五府的兵力勤王。结果兵还没集结完毕,燕王就已经打进京城了。当时黄子澄躲在他那里,想和他一起坐船出海,再起兵反抗。但他谢绝了,说:“你是朝廷大臣,应该去招兵买马,图谋恢复大业。我呢,就守着我的地方,跟城池共存亡吧!”黄子澄走了,他把手下的一位叫许千户的给绑了献上去,许千户宁死不屈,最后死了。他去世的时候,四十三岁。他的儿子节等四人,都被发配充军。

芹,字继忠,从小就很有志气。元朝末年,他投奔过一些将领,都没得到重用。洪武初年,他被大都督府聘为幕僚,跟着中山王北上平定北平,一直到了大漠。回来后他就辞官了。在家呆了二十年,过着清贫快乐的生活。后来因为(他推荐的)善的缘故被朝廷起用。他跟着李景隆北上,被派去朝廷奏报军情。在路上病重将死,还坚持写奏章汇报军情。他去世的时候,七十三岁。

陈彦回,字士渊,是福建莆田人。他父亲陈立诚曾经担任归安县丞,后来因为被人诬陷而被判死刑。陈彦回因此被流放到云南戍边,跟着他一起去的家人和随从,大部分都死在了路上。等到他们到达四川的时候,只剩下陈彦回和他祖母郭氏两个人了。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但陈彦回并没有被赦免,押送他的官兵看他可怜,就把他放了。因为太穷回不了家,他就寄住在老乡、知县黄积良家里,还冒用了黄姓。过了很久,阆中教谕严德政推荐了他,他被任命为保宁训导。任期满了之后,他来到京城,被朝廷召见,任命为平江知县。一年多后,太祖皇帝驾崩,陈彦回前往吊唁。之后,他又得到给事中杨维康的推荐,被提升为徵州知府。建文元年,因为政绩出色,他受到了皇帝的赏赐。他的祖母郭氏去世了,他应该回乡奔丧,但是当地百姓却跑到京城请求朝廷留下他。陈彦回非常悲伤,他来到京城,向皇帝陈述了自己的情况,请求恢复自己的本姓。

陈彦回被流放到云南的时候,他的弟弟陈彦蒦也被流放到辽东戍边。这时,朝廷下诏书赦免了陈彦蒦的罪名。陈彦回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为祖母守孝,但没有得到批准。他把祖母葬在了徽州城北十里北山之阳,葬礼那天,很多人到墓地为他祖母送葬,他哭得非常伤心,人们称那座山为“太守山”。他曾经哭着对百姓说:“我真是罪人啊!以前为了躲避追捕,冒用了别人的姓氏。因为祖母还在世,我害怕暴露身份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忍耐了二十年。现在祖母去世了,我应该自请处死。皇上格外开恩饶恕了我,我最终还是要以死报效国家!”后来,燕兵逼近京城,陈彦回组织义勇军前去支援,结果被俘,押解到京城后被杀害。

张彦方,是浙江龙泉人。他最初担任给事中,因为要奉养父母,请求改任乐平知县。后来,他响应朝廷的号召,勤王抗敌,率领部下到达湖口。结果被俘,押解到乐平被杀害,他的首级被悬挂在谯楼上。奇怪的是,一个月内,连一只苍蝇都没有落在他的首级上,十多天过去,他的面容看起来还像活着一样。乐平的百姓偷偷地把他葬在了清白堂的后面。

同时响应朝廷号召勤王而战死的人中,还有一位松江同知,死得非常壮烈。这位同知的姓名已经无法考证,有人说是周继瑜。当时朝廷下诏书,招募义勇军支援勤王。他极力陈述大义,感动了许多人,并且斥责“靖难”兵违背恩义,不遵天道。最后被押解到京城,被处以车裂之刑。

话说啊,燕军南下,接连打败了宋军两个大将,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铁铉,一个书生出身,却在齐鲁之地拼死抵抗,好几次都打败了燕军。要真是耿炳文、李景隆换成他来指挥,这天下局势还真说不准呢!

张昺、谢贵、葛诚这几位将军,想在燕军侧翼偷袭,结果都没成功。宋忠、马宣两位将军,东边西边接连战败,瞿能等将士虽然打得很勇猛,最后还是战死了,燕军这才得以一路南下。姚善、陈彦回他们这些人,想用地方上的军队抵抗,可大势已去,这就像黄钺说的那样,“兵临江南,已经来不及抵挡了”。 “兵至江南,御之无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