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纯,字德修,是泗州人,洪武年间在国子监读书。后来吏部尚书杜泽推荐了他,他就当上了吏部文选司郎中。洪武三十一年,他外放到江西,担任布政司右参政。朱棣当皇帝后,因为蹇义的推荐,金纯被召回朝廷,做了刑部右侍郎。那时候朝廷要修建北京城,就派人去湖广采木料,永乐七年金纯跟着皇上去了北京视察,永乐八年又跟着皇上北征,之后升迁为刑部左侍郎。
永乐九年,皇上派他和宋礼一起治理会通河,又和徐亨、蒋廷瓒一起疏浚鱼王口黄河故道。话说当年太祖皇帝在梁、晋地区打仗的时候,派大将军徐达在塌场口开通河道,把泗州的河水引到中原。又开凿了济宁西耐牢坡,引来曹州、郓州的河水,方便中原的漕运。后来这条故道淤塞了,到了永乐九年,金纯才负责疏通它。从开封往北引水,一直到郓城,然后进入塌场,在谷亭北边十里处修建了永通、广运两个水闸。永乐十四年,金纯调任礼部左侍郎,两个月后升任礼部尚书。永乐十五年,他又跟着皇上去了北京视察。永乐十九年,他和给事中葛绍祖一起巡抚四川。
仁宗皇帝登基后,金纯先被调到工部,几个月后又调回刑部。第二年,他还兼任了太子宾客。宣德三年,金纯生病了,皇帝派御医给他治病。病好一些后,皇帝免了他的朝参,让他在家休养,但仍然可以处理公务。那年夏天,皇帝下令法司处理积压的囚犯案件。金纯经常和朝中大臣一起喝酒,结果被言官弹劾了。皇帝很生气,说:“金纯生病不上朝,却跑到外面去喝酒,这像话吗?”于是下令把他关进锦衣卫的监狱。后来皇帝考虑到金纯是老臣,就把他放了,但是免去了他的太子宾客职务。宣德三年八月,金纯告老还乡了。
金纯在刑部任职期间,仁宗皇帝曾经告诉他:“现在法司动不动就罗织罪名,有人稍微说了点什么,就被治罪,这很不应该。以后告别人诽谤的案子,就不要再管了。”金纯为人宽厚,经常告诫手下官员,不要随意殴打犯人。所以在他任职期间,监狱里没有一个人被活活折磨死。正统五年,金纯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山阳伯。
张本,字致中,是山东东阿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从国子监的学生直接被任命为江都县令。后来燕王朱棣的军队打到扬州,御史王彬死守城池,却被守城的将领绑了。张本就带着当地父老乡亲去投降了。朱棣因为滁州知州房吉和泰州知州田庆成率先投降,就让张本和他们一起担任扬州知府,和当时的扬州知府谭友德一起管理扬州府。没多久,张本就被提升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永乐四年,朱棣召他进京,担任工部左侍郎。后来因为犯了错被免职,不过还保留着官职,继续处理一些事情。第二年五月,他又恢复了官职。结果因为奏章上写错了官衔,把“左”写成了“右”,被给事中弹劾了。皇帝就让他改任工部右侍郎,算是饶了他。
永乐七年,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张本被提升为刑部右侍郎。他很擅长揭露奸邪。后来被派去督促北河的漕运,他亲自检查,制定标准,保证漕运顺利进行。结果他生病了,太子还送给他狐皮大衣和钱,派医生去给他看病。永乐十九年,准备北征,皇帝命令张本和王彰分别前往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督促当地官员制造车辆和运输物资。第二年,又命令张本负责北征的军需供应。
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张本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同时兼管都察院的事务。皇帝召见他,和他谈论时政得失,张本还建议加强军事防备。皇帝很欣赏他的意见,就让他继续留在南京兵部工作。
宣德初年,工部侍郎蔡信请求征调军匠的家属到锦衣卫当差。张本说:“军匠有两万六千人,隶属于二百四十五个卫所,每个卫所只征调一部分人当匠役。如果全部征调,按照一家三四口人来算,那数量将近十万人。这样一来,军队会缺人,老百姓也会人心惶惶,这是万万不行的。”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来征讨汉王朱高煦,张本参与调兵遣粮。汉王被俘后,皇帝命令张本安抚汉王的部下,并且赦免了他们的罪行。张本回京后,发现军政长期腐败,奸邪之徒利用漏洞逃避服役,于是他建议补充平民充实军队,并向皇帝提出了这个建议。皇帝挑选了四位大臣一起整顿此事。当时马匹数量剧增,京畿地区的军民都受到影响。张本建议把多余的马匹分放到山东、河南和大名府等地放牧。山东、河南养马业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后来晋王朱济熿因为谋反被夺爵,张本奉命将他的护卫军队分散到边镇。
我当了四年太子宾客。户部因为官田租税减少,导致财政支出不足,就建议减少外地官员的俸禄和学生、士兵的月饷。皇上觉得士兵生活已经很苦了,不同意减他们的饷银。我当时也在朝堂上参与讨论,我和同僚们都觉得不应该减,这事儿才算作罢。薛禄阳武侯修建了独石等地的军营,我去那里考察了一下防御措施。回来后向皇上汇报,皇上很满意,就让我兼管户部。我担心边疆的粮食供应不足,但好几年边疆地区都丰收,所以我建议用丝绸、麻布等物资去边疆换粮食,最多能换回三四十万石,最少也能换回十万石,这样就能储备充足的粮食了。六年后我病死了,皇上赐予我三万钱的丧葬费,葬礼办得很隆重。
我为人清廉正直,为人处事比较严格,不太通融。处理高煦的党羽案时,很多牵连的人都免不了受罚。有一次成祖皇帝宴请近臣,每人都赏赐了一套银器。唯独我的案子上摆着陶器,皇上还说:“你号称‘穷张’,银器你用不上。”我赶紧叩头谢恩,皇上对我的了解还真透彻。
郭敦,字仲厚,是堂邑人。洪武年间,他乡试中举,进了太学,后来被任命为户部主事。后来升迁为衢州知府,做了很多好事。衢州有个风俗,穷人死了不埋,直接烧掉尸体。郭敦严厉禁止这种做法,还设立了义冢,这个陋习这才改掉了。他还禁止百姓聚集在淫祠祭祀。郭敦生病的时候,百姓劝他放松禁令,但他没同意,结果病也好了。他在衢州做了七年知府。永乐初年,因为一些牵连被召回京城,好几百位衢州的老人跪在宫门口求皇上留下他,但都没能成功。后来朝臣们都说郭敦清正廉洁,皇上就召他回来,补任监察御史。他又升迁为河南左参政,后来调任陕西。永乐十六年春天,胡濙说郭敦有大臣的风范,就把他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兼任太仆寺卿,还让他和给事中陶衎一起巡抚顺天府。永乐二十年,他负责督运北征的军饷。
宋仁宗当上皇帝后,因为守孝期间没在宫里过夜,被降职成了太仆卿。没多久就升了户部左侍郎,还兼任詹事府少詹事。宣德二年,又升任尚书。陕西闹旱灾,皇帝派他和隆平侯张信一起处理善后工作,让他们和三司官员一起商量着上报朝廷。
敦(指文中人物,下同)就建议免除欠税,救济穷人,查处贪官污吏,取消一些不紧急的事务,一共提出了十多条建议。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一年多后,他被召回朝廷。他在户部期间做了很多改革,取消了侵占百姓土地的王田,还鼓励百姓开荒种地,不用交税。他还改革了漕运,让老百姓把粮食运到瓜洲、仪真,再由官兵押运到京城,老百姓方便多了。
敦为人孝顺,生活清廉。如果同事做了什么不义的事,他就严厉地批评他们,直到对方悔过才罢休。他爱好学习,下了班就手不释卷。六年后,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
郭琎,字时用,原名郭进,是安徽新安人。永乐年间,他以太学生身份被选拔为户部主事。后来官至吏部左、右侍郎。宋仁宗即位后,让他兼任詹事府少詹事,并改名为琎。
宣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郭琎负责掌管行在詹事府。吏部尚书蹇义年纪大了,不能处理公务了,皇帝想让郭琎接替他。郭琎为人厚道,工作勤奋,但是学识比较浅薄。杨士奇认为郭琎可能担当不起这个重任,建议皇帝慎重选择一位通晓经史、了解时局的大臣,皇帝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一年多后,郭琎最终还是升任了尚书。皇帝还给他讲了吕蒙正的“夹袋”故事和虞允文“材馆录”的故事。郭琎从此开始重视人才。他看中了进士李贤辅的才能,推荐他做了吏部主事,李贤后来成了著名的宰相。
当时,外地官员九年任期满了,百姓们都跑到京城请求留下他们,官员们也因此经常被升官加爵后继续任职。郭琎担心有些人是假装的,就请求查实后再决定。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虽然郭琎位居六部之首,但名望不高。而且当时朝政大权掌握在内阁手中,从布政使到知府的空缺,都由三品以上京官推荐;后来连御史、知县的职位,也都由五品以上京官推荐。重要的职位任命,吏部根本插不上手。正统年间,左通政陈恭上奏说:“古代选择官员,都是由吏部负责,这样职责明确,事情才能办好。现在让朝臣们各自推荐自己认识的人,恐怕会滋生徇私舞弊的风气,加剧官场竞争,请求停止这种做法,恢复原来的制度。”奏章递交吏部让郭琎处理。郭琎谦逊地表示自己不敢承担这个责任,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正统六年,御史曹恭因为发生灾异,请求罢免那些不称职的大臣。皇帝就下令让各科道官员一起商量这事。结果石琎和尚书吴中、侍郎李庸等二十多人被弹劾。石琎他们自己也做了陈述,皇帝虽然严厉地批评了他们,但最终还是原谅了他们。后来,石琎的儿子石亮收受贿赂,为别人谋求官职,事情败露后,御史孙毓等人弹劾石琎,于是皇帝就让石琎退休,改派王直接替他的职位。
郑辰,字文枢,是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有一次,江西安福县的百姓告发有人密谋叛乱,皇帝就派郑辰去调查,结果查明是诬告。福建有番客杀人,皇帝又派郑辰去处理,他只处罚了主犯,其余的人都释放了。南京要修建报恩寺,动用了上万名囚犯做苦力,当时谣言四起,说这些苦力在背后议论纷纷,担心会出乱子,皇帝又派郑辰去查实。结果查明是无稽之谈,没有一个人受罚。后来,谷庶人密谋造反,皇帝再次派郑辰去调查,郑辰把他们的踪迹全部查清楚了。皇帝对身边的近臣说:“这才是真正的国家耳目啊!”永乐十六年,郑辰被破格提拔为山西按察使,他惩治贪污腐败,毫不手软。潞州发生了盗匪作乱,当地官员上报说是叛乱,请求朝廷派兵镇压。郑辰当时正在京城办事,他上奏说:“老百姓受不了繁重的徭役啊,请不要派兵。”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郑辰回山西后,他放下随从,亲自深入山谷,安抚那些盗匪。盗匪们都被他感动得哭了,纷纷重新做良民。
礼部侍郎蔚绶调拨粮食给山海关的军队和海军,郑辰负责组织山西百姓运输粮食。由于百姓劳累,很多人都拖欠了运粮款,蔚绶就下令让山海关方面直接向百姓索要。郑辰说:“山西百姓虽然贫困,但是性格强悍,如果逼得太紧,恐怕会出乱子,不如缓一缓,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大家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没有一个人拖欠运粮款。后来郑辰因为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孝,山海关的军民都到御史那里请求留下他。御史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郑辰守孝期满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岗位。宣德三年,他被召到南京,担任工部右侍郎。当初,两京六部的堂官职位空缺,皇帝命令朝廷大臣推荐地方官员来担任。蹇义等人推荐了九个人,只有郑辰、邵玘、傅启让三人,皇帝早就知道他们的名声,直接任命他们担任要职,其余的人则要先试用一段时间。
英宗皇帝登基后,派大臣们去全国各地考察官员。柴辰被派去了四川、贵州和云南,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都弹劾罢免了。云南布政使周璟,老婆死了之后又娶了,柴辰就弹劾他败坏社会风气,周璟因此被免职。正统二年,皇帝派他去治理南直隶和河南的饥荒。当时黄河决堤,皇帝就让他赶紧想办法修补河堤。有人建议从大名府开一条渠道,把水引到卫河,方便灌溉。柴辰说这样太费民力,不方便,这事儿就搁置了。后来他升迁为兵部左侍郎,跟丰城侯李彬一起给宣府、大同送军饷。镇守的都督谭广违抗命令,柴辰就弹劾了他,事情最终得以解决。正统八年,柴辰得了风湿病,就告假回家了。第二年就去世了。
柴辰为人讲义气,不贪财。刚考中进士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产都分给了兄弟们。在山西的时候,他和同事杜佥事闹过矛盾。杜佥事去世后,他还亲自操办丧事,并且资助他的妻儿。
柴车,字叔舆,是杭州人。永乐二年,他以举人的身份被授予兵部武选司主事,后来升迁为员外郎。永乐八年,皇帝北征,他跟着兵部尚书方宾一起去了。回来后,他被调任江西右参议。后来因为犯了点事儿,被降职为兵部郎中,然后外放去岳州府做知府,又重新回到兵部当郎中。
宣德五年,他被提升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山西巡按御史张勖说大同的屯田大多被豪强霸占了,皇帝就派柴车去查。柴车查出来将近两千顷土地,都还给了军队。
英宗皇帝刚即位的时候,西部边境不太平。因为柴车为人正直廉洁,皇帝就让他协助处理甘肃的军务。他负责调兵遣将,发放军饷,事情都办得井井有条。当初,朵儿只伯攻打凉州,副总兵刘广打了败仗,但他没如实上报,反而掩饰战败,想邀功请赏。柴车弹劾了他的罪行,把他押解到京城。皇帝赏赐了柴车金银,表彰他的正直。岷州的土官后能冒功升官受赏,柴车奏请皇上惩罚他。后能又来求情,请求皇帝开恩。柴车反复论证这件事的不可行,他说:“像后能这样欺骗冒功的人,肯定还有很多同伙,我现在正在逐一调查。现在就赦免后能,怎么震慑其他人?如果不用功就能升官,那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又该如何对待呢?”朝廷虽然最终答应了后能的请求,但是非常欣赏柴车的正直,还派使者慰劳并赏赐了他。
明正统三年,因为打败朵儿只伯的战功,车持升了一级,工资涨了。他在边关的时候,上报的几十份奏章都得到了皇帝的采纳,可他的同事们却很不高兴,对他颇有微词,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一次,他上奏说:“那些从漠北投降的人,朝廷把他们留在京城,虽然给了他们很高的爵位和赏赐,但他们的心里始终不踏实。就像以前的长脱脱木儿,当初跟着他哥哥投降,没多久就叛变了。现在他又回来了,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再次叛变呢?应该把他们迁到江南,远离他们的同伙。” 这个建议被提交给了兵部,兵部建议把他们安置在河间和德州。皇帝批准了。后来投降的人,都按照这个办法处理。他还查核了屯田的豪强霸占土地的情况,把他们霸占的六百多顷土地都清退了。
正统四年,车持升任兵部尚书,仍然兼任参赞。不久,他又被任命兼管陕西屯田。第二年被召回京城,皇帝下令他和佥都御史曹翼轮流镇守边关。轮到他去的时候,他已经病得很重了。皇帝就派大理寺少卿程富代替曹翼,让车持回家养病。可惜还没等他动身,正统六年六月,他就去世了。车持在江西的时候,曾经因为采办木材去福建,路过广信。广信的知府是他的老朋友,送给他一坛蜜。打开一看,里面是白银。车持笑着说:“你这是不了解我啊!”然后就拒绝了。和他一起在边关的同事们,都把吃喝玩乐当成很了不起的事,车持很讨厌这种行为,所以戒了酒肉。他为人正直,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刘中敷,大兴人,原名中孚。燕王起兵的时候,他作为一名读书人,在城里守城有功,被授予陈留县丞的官职。后来升任工部员外郎。明仁宗监国时,让他署理工部的事务,并赐给他现在的名字“中敷”。之后又升任江西右参议。宣德三年,他升任山东右参政,后来又升任左布政使。他为人正直廉洁,安静寡欲,百姓都很敬畏他。那年闹灾荒,他向巡抚建议,减免赋税三分之二。
正统年间改元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他本来应该守孝,但皇帝却让他继续为官,很快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当时皇帝年纪还小,担心大臣们欺骗他,所以执政比较严厉。而宦官王振借机树立威信,经常抓住大臣们的小错误,引导皇帝用严厉的处罚,大臣们几乎年年有人被下狱。正统三年,有人上奏弹劾刘中敷和左侍郎吴玺等人,他们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又被释放,恢复了官职。
六年后,有人弹劾中敷独断专行,皇上就让法司在宫里审理这个案子。本来要流放他,但他花钱赎罪了,皇上又特地饶了他。那年冬天,中敷、玺还有右侍郎陈瑺,他们三个一起建议把皇家的牛马分给老百姓放牧。结果,有人又弹劾他们这是在扰乱朝廷制度,把他们都抓起来,要砍头。皇上把他们关在长安城外的监狱里,关了十六天才放出来。后来瓦剌进贡,皇上问他们贡品里马匹、骆驼、草料和粮食的数量,他们答不上来,皇上又把他们三个抓起来,要砍头。中敷说他母亲病了,皇上就特许他回家探望。
第二年冬天,该处决犯人的时候了,法司又来请求皇上定夺。皇上就判了玺和陈瑺戍守边疆,而中敷呢,等他母亲去世后,再看他怎么处理。最后,中敷也被释放了,恢复了平民身份。景帝登基后,重新起用他做了户部左侍郎,还兼任太子宾客。当时正打仗,天天都在论功行赏。中敷就说国库的钱有限,应该节省开支,以备不时之需。景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景泰四年,中敷去世了,皇上追赠他尚书的官位。
中敷为人清廉淡泊,饮食也从不讲究,做了五十年的官,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他的儿子叫琏,正统十年考中了进士,做了刑科给事中,后来官做到太仆寺卿。他为人正直,不追求奢华享受,做官很刚正。后来因为得罪人被贬到辽东苑马寺做卿,最后在那里去世了。另一个儿子叫机,从小就孝顺。成化十四年考中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正德年间,他接替张彩做了吏部尚书,因为有人对他有意见,他就请求退休回家。后来他又被起用,做了南京兵部尚书,协助处理军务。
当时流寇犯境,大家都在商量选谁来带兵。正好都督李昴从贵州被罢官回来,中敷的儿子就把他召来任命。李昴说没有朝廷的命令,他不肯接受。中敷的儿子说:“我奉旨办事,圣旨上说‘敕所不载,听便宜’,这就是朝廷的命令啊!”大家都佩服他的胆识。后来他退休回家,去世了。
张凤,字子仪,是安平人。他父亲张益,做过给事中。永乐八年,他父亲跟随军队征讨漠北,战死沙场。张凤在宣德二年考中进士,做了刑部主事。他审理江西叛乱的案件,为数百人平反昭雪。
正统三年十二月,因为一些官司案子,所有的司法官员都被关进了监狱。结果,张凤被破格提拔为凤阳府右侍郎。从主事直接升到侍郎,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啊!第二年,皇上又任命他为京仓提督。正统六年,他调任户部,不久又调到南京。正好南京户部尚书的职位空缺已久,张凤就暂时代理户部尚书的职务。贵州那边上奏说,军队缺乏粮食,请求从龙江仓和两淮运送食盐到镇远府,用来换取大米。张凤认为龙江的盐掺杂着泥沙,不能用来换米给军队吃,于是就把淮盐全部给了他们,然后再向皇上汇报。皇上对此非常嘉奖。张凤还建议,南京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应该每年储备两百万石粮食,作为根本的保障。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它变成了法令。以前南京的粮食储备是由都御史负责监督的,正统十二年冬天,皇上又任命张凤兼管这件事。他为人廉洁谨慎,办事认真,执法严格,大家都称他为“板张”。
景泰二年,张凤升任户部尚书。景泰四年,他又调任兵部,参与军务。户部尚书金濂去世后,皇上召张凤接替他的职位。当时全国各地战事平息,但是灾荒却特别严重。皇上多次下诏要求减免赋税,体恤百姓。张凤和朝廷大臣们一起商议,先后上奏了十件事和八件事,都得到了皇上的批准。由于减免赋税的太多,国库的钱财也越来越紧张,张凤就上奏说:“国家刚建立的时候,全国耕地有八百四十九万多顷,现在已经减少了一半,再加上水旱灾害导致停征赋税,国家拿什么来维持开支呢?京畿地区以及河南、山东都没有额外的土地,这边刚开垦出来,那边就有人举报他们漏缴赋税。请允许对轻微的漏税行为减免租税,这样不仅可以永远消除争端,也可以稍微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但是,给事中成章等人弹劾张凤擅自更改祖制,杨穟等人又为他辩解。皇上说:“国家刚建立的时候,都城在江南,粮食运输比较方便。现在都城在北方,还能沿用以前的制度吗?”各地纷纷上报灾情,张凤请求派御史去实地考察核实。一些大臣对此表示反对。
英宗复辟后,张凤被调到南京户部,仍然兼管粮食储备。景泰五年二月,张凤去世。张凤为人孝顺,性格淳朴。朋友去世后,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朋友的儿子,并且抚养朋友的儿子和母亲直到终老。他的同学苏洪为人耿直,经常当面批评张凤的错误,即使后来苏洪做了张凤的下属,他依然如此。张凤对苏洪一如既往,听说苏洪家境贫寒,就经常接济他。
周瑄,字廷玉,是阳曲人。他通过乡试考中秀才,然后进入国子监学习。正统年间,他被任命为刑部主事,很擅长处理案件。正统十三年,他升迁为员外郎。第二年,皇帝北征,很多郎中都借口生病推脱不去,只有周瑄主动请缨前往。结果六军覆没,周瑄身负创伤才回到京城,之后被提升为郎中。
当时有个校尉受贿纵容盗贼,还用仇人顶罪。周瑄为其辨明真相,最终治了那个校尉的罪。外郡送来的囚犯,一天多达八百人。周瑄担心他们闷热中暑,三天之内就几乎把他们全部处理完毕。
景泰元年,因为尚书王直的推荐,周瑄直接被提升为刑部右侍郎。没过多久,他又被派去赈济顺天府和河间府的饥荒。赈灾工作还没完成,英宗皇帝就复位了。有关部门请求召回周瑄,但皇帝没有同意,反而下令让他便宜行事。周瑄走遍了辖区各地,大力开展救荒工作,前后救济了二十六万五千饥民,发放了上万头耕牛和种子,还上奏实施了八项利民措施。赈灾工作结束后他才回到京城,第二年升任刑部左侍郎。
那时皇帝正重用门达和逯杲,频频兴起大狱。周瑄巧妙地劝说他们,救了不少人,还告诫其他官员不要因为害怕而徇私枉法。因此,刑部判决的案件很少出现冤假错案。周瑄在刑部任职多年,下属官员都不敢欺瞒他。他为人宽厚仁慈,从不故意曲解法律条文。他的同僚孔文英,在担任御史时曾审理黄岩妖言案,当时被牵连的人有三千之多,孔文英都为他们洗清了冤屈,只对首犯和从犯进行了处罚。后来孔文英在刑部任职,与周瑄并称长者。景泰七年,皇帝任命周瑄署理工部尚书。
周瑄为人淡泊名利,直到成化改元,做了十六年的侍郎后,才升任右都御史。他到南京督理粮储,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整顿了积弊。凤阳、淮安、徐州发生饥荒,根据周瑄的建议,朝廷发放了四十万石粮食赈灾。不久,他又升任南京刑部尚书。他规定各部门处理案件,不需要仔细调查的,五天之内必须结案,狱中没有积压的囚犯。夏天疫病流行,他就把轻罪犯全部释放,告诉他们:“需要你们的时候,我会叫你们来。”囚犯们欢呼着离开,没有一个人失约。
周瑄担任尚书九年,多次上疏请求退休,很久以后才获准。他家里没有田地房屋,便在南京定居。去世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庄懿。
长子经,当过尚书,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他弟弟纮,考中了进士,在南京当吏科给事中。兄弟俩都因为上奏灾异的事情受到皇帝嘉奖。没过多久,他跟御史张昺一起阅兵,结果被太监蒋琮诬陷,被贬到南京光禄署当丞,最后在山东参议的职位上退休了。
杨鼎,字宗器,是陕西咸宁人。家里穷,但他刻苦学习,乡试和会试都考了第一名。正统四年,殿试考了第二名,被授予编修的官职。过了一段时间,他和侍讲杜宁等十个人被选入东阁学习。杨鼎在皇帝身边当差,心里一直想着要立功扬名。他曾经上书建议加强军队建设,疏通漕运,解决边疆问题。同僚们都觉得他想法迂腐,但他自己更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也先率兵攻打京城的时候,朝廷任命他为监察御史,负责在兖州招募军队。
景泰三年,他升任侍讲兼中允。五年又直接升任户部右侍郎。天顺初年,又升任左侍郎。有人叫陈汝言的诬陷他,但皇帝没听信。三年冬天,因为祭祀陵寝不认真被关进监狱,后来赎罪后恢复官职。皇帝曾经让太监牛玉传达旨意,想把江南的折粮银子收进内库,用其他的税收来发放武官的俸禄。杨鼎坚决反对。当时马匹牛羊的饲料都缺,有人提议征收十分之二的税,杨鼎又因为百姓艰难而极力反对,这些建议都被皇帝否决了。七年,尚书年富生病了,皇帝让杨鼎代理尚书的职务。
成化四年,杨鼎接替马昂担任户部尚书,翁世资当侍郎。六年,杨鼎上书说:“陕西面临着外患四寇,内患流民。但是,外寇的危害只限于边境,流民的危害却像疾病一样侵蚀着国家的肌体。汉中地处偏远山区,又是川蜀的门户,聚集着几万流民,情况紧急,如果不处理,将来会有大患。请暂时设置一个监司的职位,专门负责处理流民问题。愿意登记户籍的就让他们登记,不愿意的就给他们资助遣散。同时,还要让守城的官员训练士兵,修缮城池,这样才能避免将来的灾祸。”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湖广地区连续几年歉收,仓库里的粮食都发完了。到了秋天,朝廷按照杨鼎的建议,发放库藏的银子和布匹,换取粮食以备灾荒。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个粮仓,以前储存的粮食有上百万石,后来因为军需和百姓饥荒,不断地请求调拨,粮食都快用光了。杨鼎建议实行赎罪钱、中盐税、折钞法、征收欠税这六项措施。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各粮仓又有了储备。不久,杨鼎又升任太子少保。
他当了户部尚书,为人清廉,但是性格比较死板。十五年秋天,有个给事中御史弹劾他不是治理国家的人才。他就两次上奏章请求退休。皇帝下令让他乘驿站快马回家,还命令有关部门每月给他供应两石米,每年给他四个仆人,一直到他死为止。大臣退休后有朝廷的供给,是从他开始的。他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庄敏。
他儿子叫时畼,考中了进士,官做到侍讲学士。他知识渊博,很有才能,能为国家效力。他弟弟时敷,考中了举人,守着父亲的墓地,被朝廷表彰,后来做了兵部司务。
他翁公世资,是福建莆田人。正统七年考中了进士。先在户部当主事,后来升任郎中。天顺元年升任工部右侍郎。天顺四年,皇帝派宦官去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增加织造彩币七千匹。世资认为东南地区水灾严重,百姓都吃不上饭,建议减少一半。工部尚书赵荣和左侍郎霍瑄不同意,世资就说愿意承担责任,于是他们一起上奏章劝谏。皇帝很生气,质问那些提出建议的人。赵荣他们就把责任推到世资身上,结果世资被关进诏狱,贬到衡州当知府。成化初年,他升任江西左布政使。后来因为事情被降职,不久又恢复了官职。当时大军要征讨两广,需要十万人的军饷。世资建议直接用钱去岭南买米,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受扰。后来他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那年山东大饥荒,他就开仓放粮,赈济了五十多万石粮食,安抚了162万流亡百姓。之后被召回朝廷,任户部右侍郎,协助他父亲。过了很久,他又接替薛远总督仓场,后来升任尚书。十七年,他又回到户部工作。两年后退休。
黄镐,字叔高,是福建侯官人。正统十二年考中进士,在都察院办事。不到半年,因为熟悉法律被任命为御史。
十四年的时候,我在贵州任职。当时苗族人民纷纷叛乱,道路都被堵死了。靖远伯王骥等人从麓川回来,军队纪律涣散,结果被苗族军队袭击了后方,官军大败。我前往平越平叛,途中差点被贼人杀害。晚上好不容易跳进城里,贼人却把城围住了。有人建议弃城逃跑,我说:“平越可是贵州的咽喉要地,平越不平,贵州也就完了!”于是就和众将士一起死守。我把紧急奏报装进密密的竹筒里,让老百姓四处化缘,向朝廷求援,同时还弹劾王骥等人贻误军机,导致军队溃败。景帝下令让保定伯梁珤等人率领川、湖两地的军队前来救援,包围才解除了。城池被围困了九个月,我们挖草根,煮弩箭和铠甲充饥,死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最后,全城将士都活了下来,我的功劳最大。之后我又留下来继续镇守了一年。过了一段时间,我被调任广东佥事,后来又调到浙江。
成化初年,因为得到朝中大臣的推荐,我被提升为广东左参政。当时高州、雷州、廉州沿海地区有很多盗贼,我率兵将其平定。我又升迁为广西左布政使。后来担任右副都御史,负责督管南京的粮储,之后又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成化十六年,我被任命为南京户部尚书。我很有才干,办事效率高,负责盐政期间,进行了很多整顿,当时人们都称赞我的政绩。成化十九年,我告老还乡,在回家的路上去世了。朝廷追赠我太子少保的官职,谥号襄敏。
胡拱辰,字共之,淳安人。正统四年考中进士。他做过黟县知县,政绩很好,后来被提升为御史。他上疏陈述了当时朝政的八个弊端。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家守丧。景帝即位后,下诏令所有因丁忧在家守丧的科道官员都复职。胡拱辰回来后,多次上疏,建议朝廷选拔将领、保卫国家、修明德政、消除灾害。后来,他被外放为贵州左参政。白水堡仡佬族首领沈时保一向不服管教,胡拱辰向总兵官方瑛建议,派兵将其擒获。于是,当地就安定了。到了毕节,他又平定了宣慰使陇富的叛乱,他的威名远播边疆。他母亲去世后,有御史弹劾他受贿,把他押送到浙江交给按察使审讯。事情查清后,他被调到广东。后来又历任广西、四川左、右布政使,都立下了平定叛乱的功劳。
成化八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右副都御史,负责巡视长江。过了三年,升迁为兵部右侍郎。因为皇太子位子空缺很久了,他和兵部尚书崔恭等人一起上奏请求册立太子,说得非常恳切。同年他又被调任左副都御史,负责管理粮储,之后又升任工部尚书。他勤俭节约,办事效率高,大家都觉得很方便。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就请求退休回家了。
弘治年间,巡按御史陈铨说:“拱辰(指前面提到的官员)退休十几年了,一生清廉正直,像一天一样,请求皇上特别优待他,以此激励臣子的操守。”皇上就下令有关部门每月给他供应两石米,每年给他配四个仆人。正德元年,他九十岁了,皇上派使者带着诏书前去慰问,送去羊和酒,并且增加他的米粮和仆人数量。三年正月,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少傅的官职,谥号庄懿。
陈俊,字时英,是福建莆田人。乡试考中了第一名。正统十三年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在户部当主事。他曾经督促天津各卫的军队采集草料,奏请减少新增的草料数量三十五万束。那些富豪奸猾之徒侵吞苏松地区的税银七十多万两,陈俊前往督促,没过几个月就全部追回了。户部尚书金濂认为他很有能力,就让他负责处理各部门的文书和奏章。后来他升任郎中。
天顺五年,两广地区发生战事,陈俊负责督运军饷。当时州县破败不堪,国库空虚,他采取了放宽对盐商越境限制的措施,每加征米二斗,这才使得军队的粮草供应没有问题。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因为战事紧急,没有回家奔丧,直到战事平定才回去。早年他当主事的时候,父亲去世,别人送来的赙金他都拒绝了。这次文武官员们一起捐钱给他,他也没有接受。
成化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升职了,当上了南京太常寺少卿。四年后,他又被朝廷召见,升任户部右侍郎。他办事能力强,尤其擅长处理钱粮事务。当时各地灾害不断,边关军队急需粮草供应。他上奏的建议一个接一个,处理得都非常妥当,户部尚书杨鼎对他非常信任。京城闹大饥荒,他先后从国库调拨八十万石粮食平价出售,每石定价六钱。但是一些奸商趁机抬高物价牟利。他就建议按升斗为单位卖粮,超过一石就不卖了。这样一来,饥民们都得到了救济。
后来朝廷计划在河套地区用兵,命令他前往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和巡抚等官员一起筹划粮草供应,并拨款二十万两白银支援。他发现边关的粮仓都空了,而且那年又歉收,榆林地区路途遥远,运输困难,于是决定在内地用银子购买粮食,并修缮了西安、韩城、同官之间的道路,方便快速运输。回朝后,他升了一级俸禄,后来又历任吏部左侍郎、右侍郎。
九年任期满了,他被任命为南京户部尚书。不久后又改任兵部,担任参赞机务。在此之前,参赞机务的职位并不专属于兵部,自从薛远之后,就由他接任,从此就成了惯例。过了很久,他又调任吏部。成化二十一年,出现了天象异变,他带领九卿向皇帝上奏陈述了二十条时政弊端,说得都非常尖锐。皇帝采纳了很多建议。但是那些触犯了权贵利益的建议,最终都没有被执行。第二年,他就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加封他为太子少保,并赐给他乘驿车回家的特权。他去世后,被追谥为“康懿”。
林鹗,字一鹗,是浙江太平人。景泰二年考中进士。他被授予御史的职位,负责监察京畿地区的乡试。当时陈循等人弹劾考官,有人说林鹗的儿子林挺参与了推荐,怀疑林鹗徇私舞弊,于是把林挺抓起来审问。结果查明林挺确实没有问题,最终得以洗清冤屈。
英宗皇帝重新当上皇帝后,学着以前皇帝的样子,让朝中的大臣们去当知府。 王鹗被任命为镇江知府。皇帝召见了他,赏赐他饭菜和路费,还告诉他为什么提拔他。王鹗非常感激,于是就大力整顿吏治,革除弊政,治理镇江非常出色。
镇江的漕运以前经过孟渎,那里地势险峻,非常危险。巡抚崔恭打算开凿一条河,从七里港引水到金山,再流到丹阳,以此避开孟渎。王鹗却说:“这样路线太远了,而且路上石头很多,还会破坏老百姓的房屋和坟墓。我觉得应该按照京口闸和甘露坝原来的样子,疏通一下让船只通行。春天和夏天开闸放水,秋天和冬天走坝,这样既省力又方便。”崔恭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这条河就一直畅通无阻了。王鹗在镇江做了五年知府,因为治理有方,被调到苏州去任职。
成化年间初期,王鹗升迁为江西按察使。当时有个犯了死罪的人,贿赂达官贵人想保住性命,但王鹗坚持要依法处置他。后来广东的盗寇突然袭击赣州,王鹗调兵去抵御,把盗寇赶跑了。广信地区有妖贼冒充天神迷惑百姓,王鹗抓捕并杀死了他们的首领,很快平息了叛乱。之后,他又历任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有一年闹饥荒,他上奏朝廷,减免了十五万石的民租。
成化六年,王鹗被提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他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后,他又被召回朝廷,继续担任刑部右侍郎。他执法非常严格,从不徇私枉法。成化十二年,王鹗因病去世。
王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对妻子也很体贴,从不懈怠。他不随便结交朋友,下了班就端正地坐着读书。他去世的时候,家里连棺材都准备不起,是朋友们帮他料理的后事。王鹗在苏州的时候,发现孔庙里先圣的塑像剥落了。王鹗说:“用塑像,不是古法,以前太祖皇帝在国子监用的是木主。”于是下令改用木主。嘉靖年间,御史赵大佑上奏朝廷,称赞王鹗的节操品行,朝廷追赠他刑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恭肃”。
潘荣,字尊用,是龙溪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他曾奉命犒劳在广东的军队,回来后,被任命为吏科给事中。
景泰初年,我上书建议停止官员复职、抑制官场竞争等几件事。皇帝采纳了我的建议。不久,我就升任了右给事中。
四年九月,我又上书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莫过于采纳臣子的谏言。可是现在只要有人说话触犯了圣意,就让礼部去查,凡是遇到有人进言,就要仔细审查。甚至借故报复,奏请治他们的罪。这条命令一下达,朝臣们都泄气了,说话都小心翼翼,唯恐得罪皇上。国家有什么利害得失,百姓有什么苦乐,大臣有什么奸邪行为,这些皇上怎么能知道呢?何况现在还有大股强盗在各地作乱,边关战事不断,为什么还要堵住臣子们进言的路呢?希望皇上明令允许台谏官员无所顾忌地直言进谏,对沉默不语的人要处罚。同时也要命令内阁大臣不要搜寻别人的过错来进行攻击,这样才能维护好国家的治理秩序。”我的奏疏呈递上去后,皇帝知道了。
天顺六年,我出使琉球,回来后,升任都给事中。成化六年三月,我和同僚一起上书说:“最近雨雪不调,灾异频频出现。皇上您下诏书责备自己,亲自祈祷,还下诏让大臣们畅所欲言,希望上天能够感动。可是现在却仍然是狂风大作,白天也像黑夜一样昏暗,灾异之气一会儿赤红一会儿又发黑,这难道不是因为顺应天道的做法做得还不够吗?君主敬天,不只是斋戒祈祷而已。如果政令失当,百姓就会流离失所;如果崇尚珍奇玩物,花费不当;如果后宫没有秩序,恩泽不能平均;如果把爵位滥赏给低贱的工匠,把赏赐随便给那些不应得的人,这些都不是敬天的做法。希望皇上您每天在便殿召见大臣,让他们充分陈述国家的缺失,然后加以改革,这样或许就能避免灾害。”当时万贵妃专宠,许多小人攀附她进献珍宝玩物,官吏赏赐也过于冗滥,所以我和同僚才恳切地进言。可是皇帝没有采纳我的建议。那一年,我被调任南京太常少卿。
先帝在位第七年,张荣升任户部右侍郎。没过多久,他又改任右副都御史,负责督管南京的粮储。他积攒了几万石的余粮,以备不时之需。十七年的时候,他被召回朝廷,担任户部左侍郎,不久后便代理户部尚书的职务。当时英国公张懋等43人,自称祖上立下大功受封爵位,子孙后代继承爵位,请求朝廷减少他们的岁禄,认为这与祖宗的赏赐初衷不符。张荣等人认为:“张懋他们是在太平盛世请求加封俸禄,如果他们真有功劳,朝廷又该如何奖励呢?况且这几年连年水旱,国库空虚,他们的请求不能答应。”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宦官赵阳等人请求朝廷赏赐他们两淮盐十万引,皇帝已经答应了。张荣等人又说:“最近朝廷刚刚下令禁止权贵之家私卖食盐,圣旨刚下达,赵阳等人就违反了旨意,应该严惩他们的罪行。”皇帝因此严厉责备了赵阳等人。南京户部尚书黄镐被罢免,张荣接替了他的职位。孝宗皇帝即位后,张荣辞官回家。朝廷按照规定赐给他月俸和仆役。九年后,张荣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职位。
夏时正,字季爵,是杭州人。正统十年考中进士。最初在刑部担任主事。景泰六年,他以郎中的身份押解福建的囚犯,释放了六十多名死囚。其中有一些死刑减为流放,朝廷下令让他们充实沿海卫所的军队。当时夏时正担心他们会逃到海岛上作乱,于是将他们转送到山东,然后再向朝廷汇报。他进而建议:“所有福建被减刑的囚犯,都应该发配到北方戍守。”司法部门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请求追究他违抗圣旨的罪责。皇帝特赦了他的罪过。当时夏时正又说:“通番和劫盗等案件,都应该等待会审。如果拖延时间太长,很多囚犯都会活活饿死。请求让相关部门及时审判。”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项措施。
天顺初年,夏时正升任大理寺丞。不久之后,他以养身为由,调任南京大理寺少卿。成化五年,他升任大理寺卿。第二年春天,他奉命巡视江西的灾情。他免除了十多万石的无名税,裁减了几万名冗员,奏请罢免了二百多名不称职的官员,还增筑了南昌沿江的堤坝和丰城等县的河岸,百姓因此受益匪浅。他曾经上奏朝廷,奏章中没有写奏报人的姓名,吏科因此弹劾他专横跋扈。皇帝赦免了他的罪过,并将弹劾他的奏章给他看。之后,他请求退休回家。他租住在老百姓的房子里,布政使张瓒为他建造了西湖书院的住所。他在家安享晚年三十年,将近九十岁的时候去世。
那个时候,时正雅特别好学。他闲在家里待了很久,写了很多东西,尤其对古代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制度研究得很深入。
这段话是对他做出的评价: “金纯等黾勉奉公,当官称职。加之禔躬清白,操行无亏,固列卿之良也。” 意思是说,像金纯这样的人,勤勤恳恳地为公家办事,做官很称职,而且为人清廉,品行端正,确实是朝廷里难得的好官。 “郑辰之廉事,周瑄之治狱,皆有仁人之用心,君子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郑辰处理政务的清廉,周瑄审理案件的公正,都体现了仁爱之心,真是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