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远古的虞舜时代,天子出行,车服都朴实无华,讲究实用。夏朝的时候,天子穿戴的冕服华丽精美。到了商朝,天子出行用的大辂反而显得简朴。到了周朝,专门设立了管理车舆、典礼、仪仗和服饰的官职,天子以此来规范全国,天子出行有五辆车,等级制度一直延伸到百姓。
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天子乘坐用金饰的车辆,穿戴玄色的祭祀服装来举行大祭祀。到了东汉,又增加了九面旌旗、云纹装饰的车辆、冕冠、丝织的鞋子等礼仪用品,礼仪越来越繁琐奢华,不断推陈出新。到了南朝,天子乘坐装饰华丽的玉辂,车上的旗帜装饰着金龙,冕服上装饰着翡翠、珊瑚、珍珠等珍宝,这哪里还是古时所说的法驾和法服呢?
唐朝武德年间,制定了车舆和服饰的制度,规定上层社会可以穿戴的,下层社会不能模仿,反之亦然。宋朝初期,皇帝的衮冕上不装饰珠玉。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间,重新修整了车辂和仪仗,礼仪制度经过礼仪部门的仔细制定,成为正式的规章制度。元朝规定,祭祀天地时,皇帝乘坐玉辂,穿戴衮冕;出行巡视时,有时乘坐象轿,四季的服装也各有不同,一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国家后,重新考订了国家礼仪制度,车服方面崇尚质朴。他参考古代制度,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礼仪规范的制度。到了明世宗时期,皇帝亲自下地耕田,穿戴的是便服,打仗时穿戴的是武弁,还根据身份的不同,分别规定了忠靖冠和保和冠,这都是帝王的专用服饰。至于前代的伞扇、马鞍的装饰,门外的戟、旌节等等,这些都根据等级不同而有所区别,到了宋朝更加严格。明朝初年,因为崇尚节俭,宫殿建成后,不用精美的石头铺地。以此来约束百姓,但是武官的床幔上仍然装饰着金龙,马厩的规模也十分讲究,而富裕的百姓也用黄金打造酒器,装饰上珠玉。朱元璋都严厉惩罚了这些奢侈的行为。
于是,朱元璋命令儒臣考证古代典籍,讲解礼仪,制定了官员和百姓的服饰、房屋和器物的制度。后世都遵守这些制度,并不断增设禁令。这里还将历代的皇家珍宝、内外文书和宫室器物的等级差别,附录在后面。
明朝开国初期,举行大朝会的时候,皇宫门口摆着五辆天子车驾——玉辂、金辂、革辂、象辂、木辂,玉辂在中间,左边是金辂,然后是革辂,右边是象辂,最后是木辂。皇帝出行就坐玉辂,后面跟着一辆轿子,由八个人抬着。
后来朱元璋翻阅《周礼》里关于五辂的记载,就问大臣们:“这玉辂也太奢侈了,咱们是不是只用木辂就行了?” 翰林院博士詹同回答说:“孔子说过‘乘殷之辂’,指的就是木辂。” 朱元璋说:“用玉来装饰车子,古时候只有祭天的时候才用,平时乘坐还是应该用殷代的木辂。不过,要是祭天的时候玉辂还没准备好,用木辂也未尝不可。” 参政张昶却说:“木辂是军队的车驾,不能用来祭天。” 朱元璋说:“孔子研究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作为后世遵循的典范,木辂难道就不能用来祭天吗?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心敬意,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
洪武元年,有关部门建议天子车驾应该用金子装饰,朱元璋下令改用铜。官员们说这点钱不算什么,不值得吝啬。朱元璋说:“我拥有整个天下,怎么会吝啬这点钱呢?只是节俭不能只说不做,要以身作则才能带动大家,而且奢侈浪费的习惯,往往都是从小事开始的。”
洪武六年,朱元璋命令礼部官员研究五辂的制作方法,制作了两辆木辂。一辆用朱红色漆涂饰,用于祭祀;一辆用皮革包裹,用于出行。那年冬天,大辂制作完成。他又下令另外制作一辆大辂,十辆象辂,一辆中宫用的辂,十辆后宫用的车,都用凤凰图案装饰。因为要前往中立府,所以才特别制作这些车驾,这并非常规制度。
洪武二十六年,才最终确定了皇帝出行仪仗的制度:玉辂一辆,大辂一辆,九龙车一辆,步辇一辆。后来九龙车被取消了。永乐三年,又对皇帝出行仪仗进行了调整,规定有:大辂、玉辂、大马辇、小马辇、步辇、大凉步辇、板轿各一辆,以及相应的服饰、帐篷等。
这辆大车啊,高度是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宽度是八尺二寸五分。车厢座面高四尺多一点,上面是平的。车厢前后都有像翅膀一样伸出来的车辕,还有四个垂下来的如意形状的滴珠板。车辕长二丈二尺九寸多,是红色的漆。车头上装有镀金的铜龙头、龙尾和龙鳞片。车厢下面是个箱子,四周是红漆,有十二个隔板。里面是绿色的底子,描着金色的图案,画着六种走兽:麒麟、狻猊、犀牛、大象、天马、天禄;六种飞禽:鸾鸟、凤凰、孔雀、朱雀、翟鸟、仙鹤。车厢左右下方有挡泥板和两个车轮,一个车轴。每个轮子有十八根辐条,轮圈都是红漆,镶嵌着镀金的铜花叶片。轮子里的车轴心,用镀金的铜莲花瓣轮盘装钉,轴上缠着黄绒线,驾辕的绳索也用黄绒线。
车顶的亭子高六尺七寸九分,四个柱子长五尺八寸四分,栏杆和座位都是红漆。前面两个柱子是戗金的,柱头上是宝相花,中间是云龙纹,下面是龟纹锦。前面左右各有一个门,高五尺一寸九分,宽二尺四寸九分,四周装有十二块雕刻着沉香色描金香草图案的木板。门旁边的隔板各两个,还有明栨,都是红漆,镶嵌着镀金的铜花叶片,隔板用黄线编织。后面是红漆屏风,上面雕刻着描金的五个云龙图案,还有一块红漆戗金云龙板。屏风后面是沉香色的底子,上面有四个隔板,每个隔板都雕刻着描金的云龙图案,旁边是云纹板。下面有三块隔板,也都是雕刻着描金的云龙图案,旁边也是云纹板。这些都镶嵌着镀金的铜花叶片。亭子里是黄线编织的红漆软座,下面是莲花形的坠石,上面铺着花毯、红锦褥席和红漆坐椅。椅背上雕刻着描金的云龙图案,下面是云纹板,还有一块红漆的“福寿”板,以及褥子。椅子里是黄色的织金椅靠和坐褥,四周有椅裙,围着黄色的绮丽帷幔。亭子外面有十扇青色绮丽的带红边的帘子。
车顶的圆盘,高三尺多,上面是镀金的铜蹲龙顶,带着仰覆莲座,垂下来的是黄线圆条。圆盘上面是红漆,下面外四面是沉香色的底子,描着金色的云纹;内四个角是青色的底子,画着五彩的云纹。车盖是用青色装饰的,亭子里面贴着金箔的斗拱,承托着红漆的宝盖,斗拱有八个顶,盖子是用黄色的绮丽织物做的,叫做“黄屋”;中间和四周绣着九个五彩的云龙图案。天轮有三层,都是红漆,上面安装了八十一块雕刻的木板,贴着金边耀叶板,里面是绿色的底子,雕刻着贴金的云龙纹,三层之间用八十一块五彩云纹衬板隔开。圆盘下面四周,用黄铜钉固定,有三层黄色的绮丽织物沥水,每层八十一摺,中间绣着五彩的云龙纹。四个角垂着青色的绮丽络带,每个络带上都绣着五彩的云纹升龙。圆盘四个角连接着车厢座板,用攀顶黄线圆条连接,还贴着金箔的木鱼。
车亭前面左右各有转角栏杆两扇,后面是一字形的带左右转角栏杆一扇,都是红漆,里面嵌着雕刻的贴金龙,中间是五彩的云纹。三扇栏杆共有十二个柱子,柱头上雕刻着贴金的蹲龙和线金五彩莲花抱柱。栏杆里面四周铺着花毯。亭子后面插着两面太常旗,用黄线罗制作,各有十二斿,每斿内外都绣着一个升龙。左旗腰部绣着日月北斗,竿头上是镀金的铜龙头。右旗腰部绣着“黻”字,竿头上是镀金的铜戟。每面旗上都挂着两个镀金的铜铃,垂着十二条红缨,缨子上装饰着镀金的铜宝盖,下面垂着青色的线穗。还有一架红漆的踏梯,镶嵌着镀金的铜花叶片。还有两架红漆的行马架,上面有黄绒条,用镀金的铜叶片装钉。还有黄绢的遮尘布、油绢的雨衣、青毡的衣物以及红油的合扇梯、红油的托叉各一件。这辆大车是用两只大象来拉的。
这辆玉辂啊,也用两头大象拉,样式跟大辂差不多,就是没有大辂下面那十二个横档的装饰。辂亭前面的两根柱子,装饰着雕刻精细,贴着金箔的飞龙。屏风后面也没有大辂上那些云龙和云板的装饰。车轮里面用青色的木头雕刻成玉色的云龙图案。其他的,像太常旗、踏脚梯、仪仗马之类的,都跟大辂一样。
大马辇,古代是用人拉的。《周礼·巾车》里说的五种辂车,其中一种就是“辇车,组挽”。不过,《县师》里提到“车辇之稽”,《黍苗》诗里也说“我任我辇”,可见臣民乘坐的车也叫辇。到了秦朝,才把轮子去掉,这才显得尊贵。明朝的那些带轮子的辇车,都用马拉,这样就和步辇区分开了。这大马辇,高一丈二尺五寸九分,宽八尺九寸五分,辕长二丈五寸多一点,辇座高三尺四寸多一点,其他的跟大辂差不多。辇亭高六尺四寸多一点,四根柱子是红色的漆,长五尺四寸多一点。栏杆和座位的高度跟大辂一样,周围是红色的漆条和板子。前面左右各有一个门,高五尺多一点,宽二尺四寸多一点。门旁边各有俩横档,后面有三个横档和明栨,都是红漆,上面贴着金箔,镶嵌着铜雕的花叶片。横档中间用黄色的丝线编织。辇亭里面的样式跟大辂差不多,只是软座上不用花毯,用的是红毯。辇亭外面挂着十二扇红帘子。辇顶和圆盘高二尺六寸多一点,里外都是红漆,用青色装饰辇盖。铜龙、莲座、宝盖、黄屋顶、车轮、辇亭这些,样式都跟大辂一样。太常旗、踏脚梯、仪仗马等等,也跟大辂一样。这车是用八匹马拉的,马鞍、马镫、马嚼子、马铃铛这些装饰一应俱全。
这小轿子啊,比大轿子矮一尺,也窄一尺,车辕长一丈九尺多一点,其他的都跟大轿子一样。轿子顶棚高五尺五寸多一点,四个红色的柱子,每个柱子长五尺四寸多一点。栏杆和座位都是红色的漆,四周有木板围着,前后左右都有门,门高五尺,宽二尺二寸多一点。门旁边各有两只小隔扇,后面是屏风和挡板,这些也都漆成红色的,上面还贴着鎏金的铜花叶片装饰。轿子底部也是红色的漆,上面铺着红色的花毯和锦缎褥子。外面挂着四扇红色的帘子,由四匹马拉着。其他的跟大轿子一样。
再说说这个步辇,就是古代那种抬着走的轿子。明朝的规定是这样的:高一丈三尺二寸多一点,宽八尺二寸多一点。轿子的座位高三尺二寸多一点,四周雕着彩色的云纹和贴金的龙板,一共十二块,中间隔着贴金的仰莲座,下面再雕着彩色的云纹板,也是十二块。四个车辕都是红色的漆。中间两个车辕长三丈五尺九寸,左右两个车辕长二丈九尺五寸多一点,车辕头上都装有镀金的铜龙头和龙尾。轿子顶棚高六尺三寸多一点,四个柱子长六尺二寸多一点。栏杆和座位都是红色的漆,四周雕着沉香色的描金香草板,一共十二块,也贴着鎏金的铜花叶片装饰。前后左右都有门,门高五尺七寸多一点,宽二尺四寸多一点。门旁边各有两只红色的十字形小隔扇,上面雕着沉香色的描金云龙板,一共八块,下面还有同样数量的云纹板。后面是红色的屏风,上面雕着沉香色的描金云龙图案,五个。屏风后面还有三块沉香色的描金云龙板,下面还有同样数量的云纹板,这些也都贴着鎏金的铜花叶片装饰。其他的跟马拉的轿子一样,只是红色的帘子多了两扇,一共十扇。轿顶上的圆盘高二尺六寸多一点,其他的像莲座、轿盖、天轮、帷幔之类的,都跟马拉的轿子一样。
这辆大凉步辇啊,又高又大,高度和宽度都差不多,大概是一丈二尺五寸左右。四面都是红色的漆框,上面装了二十块雕花彩绘的云纹木板,板与板之间用贴金的仰莲座隔开,下面是同样是红色的如意纹环板,数量和上面的木板一样多。六根辕杆也是红色的漆,中间两根最长,大概四丈三尺五寸;左右两根稍短,大概四丈;最外侧的两根最短,大概三丈六尺五寸。辕杆前后都装饰着雕刻贴金的龙头和龙尾。
辇亭的高度大概六尺五寸,宽度大概八尺五寸,四根柱子都是红色的漆。前面左右各有一个门,门高五尺八寸左右,宽二尺五寸左右,门周围装饰着十二块描金的香草图案的木板。门旁边各有两只槅扇,后面有三只槅扇,还有明栨(一种门窗构件),这些都是红色的漆,用黄色的线条编织装饰。辇亭底部铺着毡垫,上面再铺上红色的锦褥和席子。里面有一把红色的漆椅,四周雕刻着沉香色的木纹,描着金色的宝相花图案,靠背、褥子、裙子和帷幔都和马辇上的差不多。亭内还摆着两张红色的漆桌;还有一张带栏杆的香桌,有四个栏杆,柱头都雕刻着贴金的蹲龙;还有一个镀金的铜龙盖香炉,还有香匙、香箸和香瓶;还有两个红色的锦墩。外面挂着三扇红色的帘子。
辇顶的高度大概二尺七寸,上面还有一个镀金的铜宝珠顶,顶座是仰莲座,高一尺三寸左右;顶上垂着四条黄色的线绳。辇顶用丹漆涂刷,上面覆盖着红色的毡子,四面垂下的是黄色的毡子,做成如意云纹的形状,边缘也用黄色的毡子镶边;四周有三层黄色的绮罗沥水,每层都有132道褶皱,上面绣着五彩的云龙图案。有时候也用大红色的罗绸做顶,用黄色的罗绸做如意云纹的镶边,沥水也用黄色的罗绸。顶部的下面四周用红色的毡子做帷幔,黄色的毡子镶边,四个角各有一个镀金的铜云纹装饰。亭内的宝盖绣着五条龙,顶上用红色的漆框,上面用黄色的绮罗做成黄色的屋顶,顶心四周各绣着一朵云纹和一条龙。从辇亭的四个角到辇座,用四条黄色的线绳连接,并贴着金色的木鱼。辇亭前面左右的转角各有一扇栏杆,后面有一扇一字形的带转角的栏杆,这些栏杆都是红色的漆,雕刻着贴金的龙纹,中间夹杂着彩绘的云纹木板。栏杆里面四周都铺着席子。栏杆上的十二根柱子的装饰和踏梯等等,都和马辇上的差不多。
轿子啊,就是抬着走的一种车子。宋朝中兴以后,皇后有时候会坐一种叫“龙肩舆”的轿子。后来打仗,路况不好走,皇帝就下令百官都坐轿子,叫“竹轿子”,也叫“竹舆”。元朝皇帝用的是象轿,用两头大象抬着。至于这种红漆木板轿子,是从明朝才开始用的。
这种轿子,大概高六尺九寸多一点。顶子是红色的漆。靠近顶子的地方装有圆形的窗子,窗子上还有镀金的铜火焰宝珠,下面是仰覆莲座,四个角上都装饰着镀金的铜云朵。轿子有两个轿杠,前后都装有镀金的铜龙头和龙尾,还有黄色的绒球做装饰。轿子四周都是红色的漆板,左右各有一个门,用镀金的铜钉铰着。轿子里面有一把红色的漆木椅子,还有一块写着“福寿”的木板和坐垫。椅子上铺着黄色的织金锦缎靠垫和坐垫,四周还有椅裙,下面还铺着席子和踏脚垫。轿子还配有一件黄色的绢布轿衣、一件油布雨衣,还有一件青色的毡子做的轿衣,和红色的毡子做的边条云纹装饰。嘉靖十三年去庙里祭祀的时候,皇帝和后妃们都坐龙肩舆出宫,到了奉天门才下轿,上车驾。隆庆四年举行郊祀大典后设庆成宴,皇帝坐板舆从归极门出来,进入皇极门,到殿上才下轿。
皇帝出行,随行人员会带着各种帐篷和帷幕。按照《周官》的规定,大小次序都有讲究,用木架子搭起来,再用芦苇做屏障,里里外外都围上帐篷和帷幕,就像宫殿一样。明朝的仪仗队也带这些帐篷和帷幕,还有黄色的帐篷,这都是沿袭元朝的制度。帐篷和帷幕是用黄色的棉布做的,上面装有兽头形状的装饰,柱子是红色的漆,柱子顶端装饰着彩色的蹲狮,上面再盖上毡子。
话说这耕根车啊,是从世宗皇帝那会儿开始造的。汉朝的时候就有耕车,到了晋朝就叫耕根车了,都是皇帝亲耕地的时候用的。
嘉靖十年,皇上打算去亲耕祭田,就下令造耕根车。结果礼部官员就出来说了:“我们查了《大明集礼》这本书,上面说亲耕祭田得用宋朝的规矩,皇帝坐玉辂,耕根车跟着,车上装着犁和耙。现在按照仪注来看,顺天府的官员得把犁耙和种子放在彩车上,祭祀前两天就得出发。现在要用耕根车来装犁耙,那得赶紧造一辆车,祭祀当天一大早就送到,把犁耙放在车上,走在玉辂前面。不过我们翻遍了礼书,只找到图,没写车的大小尺寸。我看啊,就按照现在这种车的样式,稍微小一点儿,用青色的木材做就行。”皇上就同意了。
皇后的车驾:第一辆,高一丈一尺三寸多,有一个平坦的底盘。车厢前后都有栏杆,还有像雁翅一样的装饰,四周垂挂着如意形状、点缀着珍珠的装饰板。车辕长一丈九尺六寸,都漆成红色。车辕上用鎏金的铜质凤头、凤尾、凤翎形状的叶片装饰。底盘左右两侧垂挂着挡泥板,还有两个车轮,中间贯穿着一根车轴。每个车轮都有十八根辐条,都漆成红色,车轮外圈用鎏金钑花的铜叶片装饰。车轮内的车毂,用鎏金钑莲花瓣图案的轮盘装饰,车轴上缠绕着黄色的绒布和驾辕用的各种绳索。车厢像个亭子,高五尺八寸多,四根柱子漆成红色。车厢的栏杆上装着十二块沉香色、描金香草图案的板子。车厢前面左右两侧有门,高四尺五寸多,宽二尺四寸多。门旁边是两块沉香色、描金的菱花图案的隔扇,下面是条环板,有可以推拉的窗户,用鎏金钑花叶片装饰。车厢后面是红色的五山形状的屏风,上面戗金工艺制作的鸾凤和云彩图案,屏风上方的红色板子上,也是戗金的云彩图案,中间装饰着一个雕刻的木头、通体贴金的凤凰。屏风后面的红色板子,都用鎏金钑花叶片装饰。车厢底部漆成红色,上面铺着红色的花毯、红色的锦缎褥子和垫子,还有一把红色的椅子。
椅子的靠背上雕刻着木头、描金、五彩装饰的凤凰一只,上下各有一块香草云纹的板子,还有一块红色的福寿图案的板子和褥子。椅子中间有黄色的织金绮缎的靠垫和坐垫,四周有椅裙,挂着黄色的绮缎帷幔。(或者用黄色的线罗。)外面挂着十二扇红色的帘子。车厢前面的两根柱子上,用戗金工艺装饰,上面是宝相花图案,中间是鸾凤和云彩图案,下面是龟甲图案的锦缎。车顶和圆盘,高二尺多,顶上装饰着鎏金铜质的站立的凤凰,下面有向上和向下的莲花座,垂挂着四根用来固定车顶的黄色线绳。圆盘上面漆成红色,下面四周是沉香色、描金的云彩图案,里面是青色底子上五彩的云彩图案,用青色来装饰车盖。车厢里面有宝盖,红色的框架,像斗一样有八个顶,用黄色的绮缎覆盖;顶的中心和四周绣着九只凤凰,还有五彩的云彩图案。宝盖的天轮有三层,漆成红色,上面有七十二块雕刻的木头、贴金的边耀叶板,里面装饰着三层青色底子上雕刻的木头、五彩的云彩和鸾凤图案,中间点缀着七十二块五彩云彩图案的衬板。
宝盖下面四周用黄铜装饰,上面覆盖着三层黄色的绮缎作为防水层,上面绣着鸾凤图案。四面垂挂着青色的绮缎络带,每个络带上都绣着一只鸾凤。圆盘的四个角连接着车厢的底板,用四根用来固定车顶的黄色线绳连接。车厢前后左右各有两扇可以转动的栏杆,里面嵌着条环板,都漆成红色;总共有十二根柱子,柱子的顶端雕刻着红色的莲花,用描金、青绿装饰的莲花抱住柱子。至于登车的踏梯、活动的马蹬之类的,和大马辇是一样的。
安车,这玩意儿啊,最早在《周礼》里就有记载了,是五辂里的一种。应劭的《汉官卤簿图》里说,这安车还有五种颜色呢。晋朝皇后坐的是用云母做的安车,唐朝皇后的安车,做工就跟金辂似的,讲究得很。到了明朝,皇后坐的安车就简单多了,朴素得很。这安车的构造啊,车身高九尺七寸多一点,车厢是平的,前后车辕上都有像雁翅膀一样的板子。车辕有两根,长一丈六尺七寸多,都是红漆的,上面还用镀金的铜凤头、凤尾、凤翎叶片装饰。车厢两边垂着挡泥板,还有两个轮子,一个车轴。每个轮子有十八根辐条,也是红漆的,车轴上缠着黄绒线,驾辕的绳索也用这个。车顶篷高四尺四寸,是红漆的方形柱子四个,上面装十二块五彩的板子。前后左右都有门,门高三尺七寸多,宽二尺二寸多。门旁边还有两个红漆的十字形的窗格。后面是三块屏风,上面雕着凤凰,屏风后面的板子也是红漆的,还用镀金的铜雕花叶片装饰。车顶篷底板是红漆的,上面铺着红花毯、红锦褥,四周挂着黄色的绮罗帷幔,外面再挂上四扇红帘子。车盖顶上是个红漆镀金的铜宝珠,下面是莲花座,高六寸,四个角上都是镀金的铜凤头,还有四根撑杆,也是红漆的木头做的。车盖上面有三层黄色的绮罗,上面绣着金色的鸾凤图案,凤头的下面垂着红色的穗子。踏板、马匹、车衣这些,跟金辂都一样。
行障和坐障,这东西啊,从唐宋时期就有了。皇后乘坐的重翟车后面,都有六个行障和三个坐障,车旁的宫女拿着。不过,《唐书》和《宋史》里没详细记载这东西是怎么做的。《金史》里记载:行障长八尺,高六尺;坐障长七尺,高五尺。明朝皇后用的行障和坐障,都是用红绫做的,上面绣着升降的鸾凤云纹;行障的边缘绣着瑞草,坐障的顶上绣着云纹。
太皇太后、皇太后的辂车、安车、行障、坐障,样式跟皇后的都一样。
皇妃坐的车叫凤轿,这名字跟以前可不一样。这凤轿啊,顶子是青色的,上面镶着金铜珠子,四个角上各有一只金铜做的飞凤,还垂着银质的香炉和宝盖,上面挂着彩色的结子。轿身是用红色的漆木做的框架,三面都是用竹篾编织的席子,上面画着翟鸟的图案,还镶嵌着金铜雕刻的花叶片。抬轿的扛杆也是红色的漆木,上面装饰着金铜做的凤头和凤尾。轿子周围是青色镶金边的红色罗纱帘子,里面有红色的交椅和坐垫。还有一件红色的镶金罗纱轿衣,上面绣着金线宝珠的图案;轿衣的边缘,也就是沥水的地方,绣的是香草图案;帘子和帷幔上,都绣着凤凰图案。另外还有一件红色的油绢做的雨轿衣。
从皇后以下的妃嫔,出行都用两块行障和一块坐障,只是上面画的图案不一样。皇妃的行障和坐障,都是用红色的绫子做的,上面画着云彩和凤凰,而行障的边缘,也就是沥水的地方,绣的是香草图案。
皇太子坐的这辆车啊,可真气派!车身高一丈二尺二寸多,宽八尺九寸,车辕长一丈九尺五寸,座位离地有三尺二寸多高。车轮啊、那些装饰部件啊,都跟皇帝的车一样讲究。车顶上的亭子,高六尺四寸多,四个红色的柱子,每个柱子长五尺四寸。围栏上镶嵌着金线和五彩的香草图案。
车亭前面左右各有一个门,门高五尺多,宽二尺四寸多。门旁边还有两个隔板,上面编着红色的线条,也都漆成红色的。车亭后面是五座屏风,底色是青色的,上面雕刻着贴金的龙,还有五彩的云纹图案。屏风后面是红色的板子,上面贴着金色的铜花叶片。车里有个红色的软座,底下坠着红色的绒球,还有四条大绳子,绳子下面垂着莲花形状的装饰物,上面铺着红毯子和红锦褥子。
还有一个红色的椅子,配个靠背和坐垫。椅子的靠背上用红织金绮绣着图案,椅子周围有裙边,还挂着红色的罗帷幔,外面用青色的绮绣边。车亭里挂着十二扇红色的帘子。椅子上雕刻着贴金的龙和彩云,下面是一块镶嵌着金线的彩云图案的板子。车亭里面也编着红色的线条。车顶上的圆盘高二尺五寸多,上面还有一个镀金的铜宝珠顶,底下是莲花座,高九寸,周围垂着四条红色的线。圆盘上是红色的漆,里里外外都绘着青色的云纹,车盖也是青色的。
车亭周围是青色的斗拱,支撑着红色的框架,宝盖由八个顶子组成,上面覆盖着红色的绮绣,顶心绣着云龙,其他地方绣着五彩的云纹。车轮有三层,都是红色的漆,上面雕刻着贴金的边叶板,一共七十二片。里面有三层青色的雕刻贴金云龙纹,中间是七十二片五彩云纹的衬板,四周用黄铜钉着。上面覆盖着三层红色的绮绣防水层,每层七十二褶,中间绣着五彩的云龙纹。四个角的装饰跟皇帝的车一样,只是圆条用的是红线。
车亭前面有一扇直的栏杆,后面有一扇带转角的栏杆,左右各有一扇栏杆,里面嵌着五彩云板,都漆成红色的。一共十四根柱子,柱子的样式跟皇帝的车一样。车亭后面插着两面红旗,用红色的罗绸做的。还有九面小旗,每面旗子内外都绣着一只升龙。左边旗杆上绣着日月北斗,旗杆顶端是镀金的铜龙首。右边旗杆上绣着“黻”字,旗杆顶端是镀金的铜戟。旗杆上还挂着两个镀金的铜铃,垂着红色的缨子。踏板、马鞍之类的,都跟皇帝的车一样。帐篷用的是青色的棉布,帐篷杆顶端是青绿色的蹲猊,其他跟皇帝的帐篷一样。
太子妃的车子,也叫凤轿或者小轿,样式跟皇妃的车子一样。车上的挡板和坐垫的样式也一样。
亲王的车驾,高度比皇帝的车驾矮六寸,宽度窄一尺,车辕也比皇帝的车驾短一尺。车座高三尺多,其他的装饰和皇帝的车驾一样。车蓬高五尺二寸多,四个柱子都是红漆的。车座四周有红漆的条环板。前后左右都有门,门高四尺五寸多,宽二尺二寸多。门旁各有两只槅扇,还有明栨和后面的五山屏风,都是红漆的,用描金铜钑花叶片装饰。车蓬底部是红漆的,铺着红花毯和红锦褥席。座椅靠背、坐垫、帷幔、红帘的样式,都和皇帝的车驾一样。车顶的圆盘,高二尺四寸多,用描金铜宝珠做顶饰,其他和皇帝的车驾一样。车轮有三层,都是红漆的,上面雕刻贴金的耀叶板六十三片,里面装饰着青色底子上雕刻的五彩云纹三层,中间还有六十三片五彩云纹衬板,四周用黄铜钉着。上面有三层红色的绮丽沥水,每层八十一褶,绣着瑞草纹样。前面垂着两条青色的绮丽络带,都绣着升龙五彩云纹。圆盘四个角连接着车座板,用红色的线绳连接着四个圆条,还有红漆的木鱼。车蓬前后栏杆和皇帝的车驾一样,左右各一扇栏杆,里面嵌着条环板,都是红漆的。一共十四根柱子,柱顶雕刻着红色的莲花,用金线、青绿颜色装饰莲花抱柱,前栏杆里面铺着花毯。有两面红旗,和皇帝的车驾上插的旗子一样,旗杆上只垂着五条红缨。踏板、马匹等等,也和皇帝的车驾一样。帐房用绿色的螭头图案,其他的和太子妃的车子一样。
亲王妃的车子,也叫凤轿或者小轿,样式都和太子妃的车子一样。只是凤轿的轿衣用的是木红色平罗。小轿有两套轿衣:一套用矾红色素纻丝,一套用木红色平罗。车上的挡板和坐垫,样式和太子妃的车子一样。
公主的出行车驾,宋朝的时候就用厌翟车了,明朝初期沿用了这个规矩。后来又规定,公主的凤轿、行障(出行时遮挡用的屏障)和坐障(乘坐时遮挡用的屏障),都跟亲王妃的一样。
皇太孙的出行车驾,永乐年间规定,皇太孙婚礼的仪仗跟亲王一样,比皇太子略低一等,但是可以用象辂(一种豪华的车驾)。
郡王没有辂这种高级车驾,只有帐房,规格跟亲王一样。
郡王妃和郡主的轿子都用翟轿,样式跟皇妃的凤轿一样,只是把凤换成了翟(一种鸟)。出行和乘坐时用的行障、坐障也跟亲王妃的一样,只是上面绘的是云翟纹样。
明朝初期,规定官员坐车不能搞什么龙凤图案的雕饰,这可是洪武元年就定下来的规矩!一品到三品官员的车,可以用金银镶嵌,绣着螭纹的青色车帷;四品五品,就简单些,用素色的狮头纹绣带,青色车帷;六品到九品,就更素净了,用素色的云纹青色车带,青色车帷。轿子也和车一样规定。老百姓的车和轿子,只能用黑油漆,车顶平平的,车帷是黑色的,不能用云纹。过了几年,洪武六年又规定,车轿都不能用红色的漆,五品以上的官员的车,只能用青色的车帷。不过,妇女可以坐轿子,年纪大的或者有病的官员老百姓也可以坐。
景泰四年的时候,规定在京城的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坐轿子。弘治七年又规定,那些按例应该坐轿子的文武官员,得用四个人抬。那些五府的管事,还有内外镇守、守备,以及公侯伯都督这些,不管年纪多大,都不能坐轿子!要是违反规定坐轿子,或者用八个人抬轿子,都要上报朝廷。其实啊,这是太祖皇帝定的规矩,他不希望那些有功的臣子们不练骑射,所以即使是高级官员,出门也都要骑马。
永乐元年的时候,驸马都尉胡观违规坐了晋王豪华的轿子,结果被给事中周景弹劾了。皇上虽然饶恕了胡观,但也狠狠地批评了晋王。一般来说,只有文职大臣才能坐轿子,其他的官员都骑马。文官还可以坐车,大臣还能坐舒服的安车,不过后来这规矩就废弃不用了。正德四年,礼部侍郎刘机说,《大明集礼》里写着,公卿大臣可以坐安车,所以请求重新确定轿子、扇子、伞盖的等级。皇上说京城里很久不用安车伞盖了,就没同意他的请求,但是轿子和扇子还是按原来的规定执行。
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霍韬说,礼仪制度规定,京官三品以上才能坐轿子,可是现在文官都用肩舆,或者坐女式轿子,请求皇上再次明确礼制,让大家遵守。于是就规定了四品以下的官员不许坐轿子,也不许用肩舆。隆庆二年,给事中徐尚弹劾应城伯孙文栋等人坐轿子出入,太嚣张了,皇上就削减了孙文栋等人的俸禄。还下令说,除非皇上特许,两京的武职官员不许坐轿子;文官四品以下的,也不许用有帷幕的轿子。万历三年,又规定勋戚和武臣不许用有帷幕的轿子、肩舆,上马时也不许用脚踏板。
当然,也有破例的时候。宣德年间,少保黄淮陪皇上游玩西苑,就坐肩舆进了皇宫。嘉靖年间,严嵩奉命在御花园当差,年纪都八十了,出入也能坐肩舆。武臣里,郭勋、朱希忠因为奉命护送皇上南巡,也特许坐肩舆,后来干脆就赐给他们可以经常坐肩舆了。这些都是违反规定的。
明朝洪武元年,老百姓不许用丝绸做的凉伞,只能用油纸做的雨伞。三年后,规定京城里的一品二品官员才能用伞盖,其他人只能用雨伞。十六年的时候,又规定了尚书、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太常卿、应天府尹、国子祭酒、翰林学士这些官员可以撑伞盖。到了二十六年,才正式规定一品二品官员的伞要银色的浮屠顶,三品四品用红色的浮屠顶,伞面都用黑色茶褐色的罗绸,里面用红绢裹着,有三层伞檐;雨伞则用红色的油绢。五品官员的伞是红色的浮屠顶,青色的罗绸伞面,红绢裹着,两层伞檐;雨伞和三品四品的一样。六品到九品官员的伞,用红色的浮屠顶,青色的绢面,红绢裹着,也是两层伞檐;雨伞都用油纸做的。到了洪武三十五年,又规定官员的伞盖不许用金线绣花,也不许用朱红色装饰。公侯、驸马、伯这些人的伞盖和一品二品官员的一样。成化九年,规定两京的官员下雨的时候可以用油纸伞,但是凉伞不许在京城里撑。
洪武六年,老百姓的马鞍马具不许用金子装饰,只能用铜铁。二十六年,规定公侯、一品二品官员的马鞍要用银的,马镫要用铁的,马鞍上的革面可以用银子描绘。三品到五品官员的马鞍也用银的,马镫用铁的,革面用油画装饰。六品到九品的官员,马鞍用锡的,马镫用铁的,革面也用油画装饰。到了洪武三十五年,规定所有官员和百姓的马头上垂下来的缨子,还有马鞍上的辔头,都必须是黑色的,不许用红色的缨子,也不许用金子装饰,更不许用天青色和朱红色。军民用的马镫,只能用铁的,颜色是黑绿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