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国后,北方边防压力一直很大。元朝虽然被灭了,但他们总想着卷土重来,所以明朝的边防工作非常重要。永乐皇帝把首都迁到北京(北平)之后,更是三面环绕着边塞,跟敌人挨得很近,正统年间以后,跟敌人的冲突就更多了。所以,整个明朝时期,边防都是非常重要的军事任务。

明朝的边防线,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上万里,分段防守。一开始设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个重要的边防重镇,后来又增加了宁夏、甘肃、蓟州三个镇,太原总兵府和三边制府(驻扎在固原)也相当于两个镇,加起来一共是九个边防重镇。

洪武六年,朱元璋命令大将军徐达等人负责山西和北平的边防,让他们制定具体的防御策略。按照淮安侯华云龙的建议,从永平、蓟州、密云往西两千多里,一共有一百二十九个关隘,都安排了军队驻守。在紫荆关和芦花岭设立了千户所进行防御。朱元璋还下令,让山西都卫在雁门关、太和岭以及武州、朔州等山谷间的七十三处险要地段都部署了军队。洪武九年,他又命令燕山前后的十一个卫所,分兵驻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等地的烽火台,一共一百九十六处,并且使用了南北两地的士兵。洪武十五年,他又在北平都司管辖的二百多个关隘部署了各卫的士兵。他还下令,让在边塞附近的诸王每年秋天都要率领军队巡视边防。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命令徐达登记北平的将校和士兵,还派人清点辽东、定辽等九个卫的官兵。此后,明朝经常派公侯级别的官员率领军队巡视边防,并进行登记造册。

洪武二十年,明朝在大宁设立了北平行都司。大宁位于喜峰口外面,是以前辽西郡、辽的中京大定府所在地;西边是大同,东边是辽阳,南北都有平定。冯胜打败纳哈出后班师回朝,就在这里建城,设立了都司和营州五屯卫,并且封皇子朱权为宁王,调遣各卫的军队驻守。在此之前,李文忠等人攻占了元朝的上都,设立了开平卫和兴和等千户所,东西各设置了四个驿站,东边连接大宁,西边连接独石。洪武二十五年,又在河州东受降城的东边修建了东胜城,设立了十六个卫所,与大同遥相呼应。从辽西往西,几千里的边防线连成一片,声势浩大。

建文元年,朱允炆当皇帝的第一年,他老爸朱棣就起兵造反了,一下子就打下了大宁,宁王朱权带着他的军队都投降了。朱棣当上皇帝后,把宁王封到江西去了。然后呢,把北平行都司改名叫大宁都司,还把它搬到了保定。又把营州的五个屯卫调到了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把大宁的地盘给了兀良哈部。从那以后,辽东跟宣府、大宁的联系就断了,而且东胜离得太远,不好防守,所以又把左卫调到永平,右卫调到遵化,然后就把东胜给废弃了。之前兴和也废了,开平搬到了独石,所以宣府就成了最重要的边防重镇了。不过说起来,朱棣对边防还是很重视的。从宣府往西到山西,沿边都修建了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连起来。那些能走车马的山口,派一百户的兵力守卫;那些能走人畜的山口,就派十个士兵守卫。武安侯郑亨被任命为总兵官,朱棣给他的命令是:“各个烽火台,都要加高加厚,上面要储备够五个月的粮食、柴火、药品和弩箭,烽火台旁边要打井,井的外面要围墙,墙要跟烽火台一样高,远远看去就像一个整体。”这意思就是说,要严防死守,时刻保持警惕啊。

洪熙元年,也就是朱棣死后,他儿子朱高炽当皇帝的第一年,朔州的士兵白荣请求把东胜、高山等十个卫所迁回原来的地方。兴州的士兵范济也说:朔州、大同、开平、宣府、大宁都是重要的边防地区,土地还可以耕种,应该派将领带兵去修建城堡,扩大屯田。但是,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

1436年,有个叫朱纯的给事中提议修缮边塞的长城。结果总兵官谭广说了:“从龙门到独石,再到黑峪口,五百多里路,这工程太难搞了,不如多建些烽火台加强警戒。” 于是就在赤城等地加建了22个堡垒和烽火台。宁夏总兵官史昭也说:“我管辖的那些屯堡都在黄河对岸,从黄河东边一直到察罕脑儿,再到绥德州,全是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一点防御措施都没有。我想在花马池修建一个哨马营。”大同总兵官方政也跟着要建马营,想利用半岭红寺儿废弃的营地重新修建。宣府大同巡抚都御史李仪觉得大同地势平坦,巡逻警戒必须加强,建议用副总兵负责东路,参将负责西路,而北部地区则归总兵官都指挥使管辖。这些建议最后都采纳了。

过了三年,朝廷下令修缮紫荆关等关隘,增加驻守军队。 这是因为当时瓦剌越来越强大,成国公朱勇也建议这么做的。 结果没多久,也先就率兵入侵,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了。景帝继位后,十几年间边境问题不断,索来、毛里孩、阿罗出等等瓦剌首领接二连三地入侵,几乎年年都有战事。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张杰就说,延庆那一带地方,老大了,管辖着二十五个营堡,每个营堡才一两百人,根本不够打仗的,应该挑选九千精兵,分成六个哨,分别驻扎在府谷、神木两县,龙州、榆林两城,还有高家堡、安边堡,这样一来,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应付得过来。他还建议把鄜州、庆州防秋的军队,两千多人,也安排到边境要害的地方。皇帝就同意了。

七年后,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大兴土木,修建边城。以前啊,东胜卫驻扎在黄河对岸,榆林的治所却在绥德。后来东胜卫内迁了,丢了险要的地形,白白丢掉了米脂、鱼河几百里地。正统年间,镇守都督王祯才开始修建榆林城,修建了二十四座沿边营堡,每年从延安、绥德、庆阳三卫调兵轮流驻守。天顺年间,阿罗经常出入河套地区放牧,还经常带着其他部落南下入侵。到了这时候,余子俊就把榆林定为治所了。从黄甫川西到定边营,一千二百多里,烽火台、堡垒一个接一个,横截了河套的要口,城内还挖壕沟,填山谷,叫做“夹道”,东边到偏头,西边到宁夏、固原,那地方风土彪悍,将士们都很勇猛,北方人都管它叫“橐驼城”。

成化十二年,兵部侍郎滕昭和英国公张懋上奏关于边防的建议,说居庸关、黄花镇、喜峰口、古北口、燕河营,已经有万五千步骑兵驻守,建议再增加五千兵,分别驻扎在永平、密云,以便支援辽东。凉州镇,番、庄浪,贺兰山以西,从雪山过河,南边到靖虏,一直到临洮、巩昌,这些地方都是敌人入侵的路线,建议调动陕西的军队,再加上甘肃、凉州、临洮、巩昌、秦州、平凉、河州、洮州的军队,驻守安定、会宁,遇到紧急情况就截击敌人;再调拨凉州的五千精兵,扼守要地驻扎,互相策应。皇帝批准了。

二十一年,皇帝下令,所有边防军队,每年九月到第二年三月,都要进行常操练,而且把操练情况、军马情况,还有风雪天气的免操情况,都按时上报。边防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弘治十四年,朝廷在固原设立了固原镇。一开始,固原属于内地,主要任务就是防备外敌入侵。可是后来火筛部落占据了河套地区,固原就成了边境前线了。于是朝廷把平凉的开成县改成了固原州,又划归四个卫戍部队管辖,还设立了总制府,负责管理陕西三边的军事。那时候,陕西边境只有甘肃地区稍微安定一些,哈密地区却经常受到吐鲁番的骚扰,所以朝廷下令修缮嘉峪关。

正德元年春天,负责三边军事的都御史杨一清请求恢复东胜的防守,他说:“利用黄河天险作为屏障,东边连接大同,西边连接宁夏,这样一来,河套地区千里肥沃的土地就回到我们手里,可以耕种放牧,陕西的右翼就能得到喘息的机会了。” 于是皇上批准了他上报的修筑定边营等六项工程的请求。可是没多久,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杨一清就被罢官了,当时修建的边塞城墙也就只有四十多里长。武宗皇帝喜欢打仗,边疆将领江彬等人很受皇帝宠信,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的军队很多都被调回京城,还把京城的六千士兵和宣府的六千士兵进行春秋两季的轮换驻守。正德十三年,朝廷根据兵部尚书王琼的建议,制定了宣府、大同、延绥三镇的军事支援条例:如果敌人不渡过黄河,那么延绥镇就听从宣府、大同两镇的调遣;如果敌人渡过了黄河,那么宣府、大同两镇就听从延绥镇的调遣。

一开始,大宁地区被放弃,把那块地给了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因为他们是兀良哈部归顺的部落。没过多久,他们就又不老实了。宣宗皇帝曾经在打猎的时候,亲自率领军队打败了他们,从那以后他们才老实了一段时间。所以,喜峰、密云地区只设置了都指挥使镇守。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据说这三卫曾经帮助敌人作乱,后来朝廷就在那里增设了太监参将等官员。到了这个时候,朵颜卫势力独大,他们的心思难以捉摸。

嘉靖初期,御史丘养浩建议恢复小河等地的边防措施,加强边境防御。他还建议多铸造火器,发放给边境州县,并招募商人运送粮食,充实各边防卫所的储备。皇帝都批准了他的建议。其实,太祖时期,因为边军屯田产粮不够,就召集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境,并给予他们盐作为回报。那些富商巨贾都纷纷拿出钱财,招募百姓在边境开垦荒地,所以边境的粮食储备一直很充足。

到了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改变了这种做法,规定商人把银子交给太仓,再由太仓分发给各边防地区。结果,商人纷纷撤资回乡,边境地区荒芜,粮食价格飞涨,边军生活日益艰难。嘉靖十一年,御史徐汝圭上书陈述边防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他建议:“延绥地区应该从石州、保德漕运粮食,经黄河运往北方;湖北的粮食从郧阳运送;河南的粮食从陕西、洛阳运送;四川的粮食从汉中运送,最终都运到陕西的右部。宣府、大同地区盛产小麦,应该多方面收购粮食。紫荆关、倒马关、白羊关等关口,应该招募商人租赁车辆运输。”他还建议:“把宣府的游兵驻扎在右卫怀来,以支援大同;在顺圣西城选拔补充游兵,作为临时的支援力量;永宁等地的游兵要听从宣府的调遣;直隶八府要招募勇敢的团练,前往边关,应对紧急情况;榆林、山西、陕西的游兵,要在当地进行策应。”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但这些措施最终也没有完全执行。

嘉靖十八年,朝廷把三边制府的镇守地点迁到了花马池。那时,俺答部势力强盛,多次深入大同、太原地区,晋阳一带,到处都是战争的硝烟。巡抚都御史陈讲建议:“应该派六千士兵驻守老营堡东界边的长峪关,用山西的军队守卫大同。三关的战略位置,宁武关是中路,关键在于神池;偏头关是西路,关键在于老营堡,都应该改设参将。雁门关是东路,关键在于北楼等关口,应该增加把总、指挥的职位。同时,把神池的守备部队迁到利民堡,把老营堡的游击部队迁到八角所,并增加军队和设备。”皇帝都同意了他的建议。尽管规划周密,但将士们大多怯弱,能战斗的士兵也只是勉强自保而已。

公元1544年,皇帝下令宣府的军队去边塞驻守。以前的规定是,总兵官夏秋季节轮流驻守边境要塞,叫做“暗伏”。到了这一年,有关部门建议,秋天所有军队都应该到边境去,分地驻守,等到九月中旬再回来,朝廷还会发放赏金犒劳他们。不过,没过多久,因为花费太大就取消了这个办法。

公元1546年,巡视山西的御史陈豪上奏说:“敌人三次入侵山西,导致百姓伤亡百万,耗费军饷六十亿两白银,却一点功劳也没有。我请求制定作战计划,和敌人决战,收复被占领的土地!” 第二年,敌人攻打延安,三边总督曾铣大力主张收复被占领的土地,还上奏了十八条建议。皇帝很赏识他。可是大学士严嵩看出了皇帝害怕打仗,而且还想除掉老臣夏言,于是就弹劾曾铣,还建议杀了他。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边疆的事情了。

公元1551年,俺答汗攻打古北口,从黄榆沟这条小路偷偷进入,直逼北京的东直门,各路将领都不敢迎战。敌人退兵后,大将军仇鸾大力主张和敌人进行贸易。第二年,在大同开设了马市(马匹交易市场),可是敌人依然像以前一样抢掠。又过了一年,马市又取消了。

首先,翁万达担任宣府、大同两地的总督,对边防事务非常了解。他说:“山西保德州的河岸,东边到老营堡,一共二百五十四里。西路从丫角山往北,经过中北路,到达东路的东阳河镇口台,一共六百四十七里。宣府西路,从西阳河往东,经过中北路,到达东路的永宁四海冶,一共一千二十三里。这些地方都紧挨着强敌,危险都在外面,这就是所谓的极边地区。老营堡往南再往东,经过宁武、雁门、北楼到平型关,是边境的尽头,大约八百里。再往南往东,就到了保定地界,经过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到沿河口,大约一千七百多里。再往东北是顺天府地界,经过高崖、白羊,到达居庸关,大约一百八十多里。这些地方都是崇山峻岭,危险都在里面,这就是所谓的次边地区。敌人入侵山西,一定会从大同来;入侵紫荆关,一定会从宣府来;没有不经过外边就能进入内边的。” 所以他建议修筑宣府、大同边墙一千多里,建造烽火台三百六十三座。

后来因为通商的原因,边防松懈了,结果边墙有一半都被敌人破坏了。到了这个时候,兵部请求皇帝下令边将修补。一些官员又说,城墙上应该修建高台,建造房屋来存放火器。皇帝就同意了。当时俺答汗势力越来越强大,朵颜三卫也投靠了他,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每年都遭受战乱。三十四年,总督军务兵部尚书杨博解除了大同右卫的包围之后,又修筑了牛心等一些堡垒,修建烽火台两千八百多座。宣府、大同地区稍微平静了一些,但是蓟州地区的战乱却一直没有停止。

蓟镇这个名字,是从明朝正统二十七年开始用的。那时候蓟镇的军队还没训练好,朝廷就下令从各地调兵来戍守。后来兵部说:“大同的三边,陕西的固原,宣府的长安岭,延绥的夹墙,这些地方都有险要的地形可以依仗,就只有蓟镇没有。渤海的南边,山陵的东面,有个苏家口,到寨篱村七十里,地势平坦,应该修筑城墙和瞭望台,驻兵防守,和京城的军队互相配合。”皇上批准了。当时军队实力弱,一有警报就得四处征召军队,大家只想着找个险要的地方据守,没人敢说要打仗。后来蓟镇的驻防军队,都听宣府、大同的总督、巡抚指挥调遣,防御越来越松懈了,朵颜部就趁机经常来骚扰。正统三十七年,各镇建议,各自训练本镇的戍卒,这样可以节省征调费用六成。但是戍卒挑选的都是些没用的兵,不堪一战,每年训练也要花掉上万两银子,真要打仗了,还得像以前一样四处征召。

隆庆年间,总兵官戚继光负责管理蓟镇和辽镇,负责训练军队,他就请求调拨三千浙江兵来带动大家勇敢作战。浙江兵到了之后,在郊外待命,从早上到中午,一直在下雨,士兵们一步都没动,边疆将领都吓坏了。从那以后,蓟镇的军队就以精锐著称了。“**俺答已通贡,封顺义王,其子孙袭封者累世。**”俺答汗已经向朝廷进贡,被封为顺义王,他的子孙也世袭罔替。到了万历年间,西部边境终于安定下来了,但是像虎炖兔、炒花、宰赛、煖兔这些土蛮部落,却在东西两边煽风点火,将士们疲于奔命,根本睡不着觉。

一开始,太祖朱元璋在边境设置卫所,军队都是当地人或者犯了罪被发配戍守的。遇到紧急情况,就从其他卫所调兵来增援,这些调来的兵就叫“客兵”。永乐年间,才开始命令内地军队轮流戍守边疆,这些军队就叫“边班”。后来逃亡的士兵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了招募新兵、调拨军队、整顿地方民兵和土兵这些措施,但是边防却越来越糟糕。洪武年间,宣府驻守的官军将近十万。到了正统、景泰年间,人数已经达不到编制了。弘治、正德以后,实际在编的官军只有六万六千九百多人,而招募的士兵和地方兵占了一半。其他各镇的情况也差不多。

正统年间,山西和河南的军队驻守偏头关、大同和宣府等边塞,长期不能轮换。巡抚于谦就说了:“每年九月到二月,天气寒冷,草木枯萎,敌军骑兵经常出没,边防士兵应该增加。如果从三月到八月,边防力量就足够了。请求将这两支军队,每年轮换一支,按期放他们回家。”甘肃总兵官蒋贵也说:“沿边各个墩台的守军轮换是有规定的,只有因为犯错被发配的士兵才不能轮换,这太苦了!请求按照规定进行轮换。”朝廷都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五年后,山西总兵官李谦请求偏头关的守备军队像大同一样,每半年轮换一次。经过讨论,决定每次轮换都在十月进行,但戍卒仍然以一年为期,有些士兵很久以后才能轮换。弘治年间,三边总制秦纮说:“驻守延绥的官军,从十二月赴边,服役一年,到第二年二月才能轮换。他们在军中的时间太长了,请求每年轮换一次,时间就定在三月初吧。”边军都对此表示赞同。

嘉靖四十三年,延绥巡抚胡志夔请求免除戍军三年服役,每支军队征收五两四钱银子,用来招募新兵。到了万历初年,大同的督抚方逢时等人又请求拨款修筑边防设施。朝廷下令,免除河南应戍的军队四年到六年的服役,扣除他们的班价发给他们,这叫做“折班”,这样一来,班军就逐渐衰败了。时间长了,朝廷征收的钱也收不上来了。宁山、南阳、颍上三个卫所拖欠延绥镇的“折班银”达到了五万多两。此后,各边防的财力都枯竭了,边防也到了极其破败的地步。

一开始,边防管理非常严格,官兵都有固定的职务。总兵官统领全军为正兵,副总兵分别统领三千人马为奇兵,游击分别统领三千人马来回巡防为游兵,参将分别驻守各条道路,互相策应为援兵。营堡墩台根据重要程度不同,设置的军队数量也不一样。平时操练、侦察、守卫、焚烧荒草等事情,没有人敢偷懒。稍微违反制度,就立即按照军法处置。但是后来,这些制度都废弛了。

沿海地区啊,从广东的乐会一直到跟安南(越南)接壤,有五千里的距离。再往北,到福建,又是两千里。再往北到浙江,又是两千里。再往北到南直隶(江苏南部),又是1800里。再往北到山东,又是1200里。 继续往北,超过宝坻、卢龙,到达辽东,还有1300多里。最后到达鸭绿江。

你看,沿海一带,到处都有岛上的海盗和倭寇出没,所以海防工作非常重要。

洪武元年,听从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的建议,在嘉兴、海盐、海宁都设置军队驻守,加强海防。

洪武四年十二月,皇帝下令,让靖海侯吴祯把方国珍部下温州、台州、庆元三府的士兵,还有兰秀山那些没有田地和口粮的老百姓,一共十多万人,编入各个卫所,变成正规军。同时,还禁止沿海百姓私自出海。当时方国珍和张士诚的残余势力,很多都躲藏在岛屿之间,勾结倭寇作乱。

到了洪武五年,皇帝下令浙江、福建两省建造海船,用来防备倭寇。第二年,采纳德庆侯廖永忠的建议,命令广洋、江阴、横海、水军四个卫所增加建造许多带橹的快船。平时就巡逻警戒,一旦遇到倭寇,就用大船进行正面作战,用快船追击。皇帝还任命吴祯为总兵官,统领这四个卫所的军队,京师的卫所和沿海各地的军队都听从他的指挥。每年春天,就派水师出海,分路巡逻防备倭寇,直到秋天才回来。

洪武十七年,皇帝又派信国公汤和巡视沿海,在山东、江南、浙江等地的沿海修筑城池。三年后,皇帝命令江夏侯周德兴从福建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四府抽调每三个壮丁中挑一个,充当沿海驻军,一共得到了一万五千人。把这些士兵安置在沿海要害的地方,修建了十六座城池。还在浙江设立了定海、盘石、金乡、海门四个卫所,在松江府的小官场设立金山卫,还有青村、南汇嘴两个千户所,又在绍兴设立临山卫,以及三山、沥海等千户所。而宁波、温州、台州等沿海地区,之前就已经设立了八个千户所,分别是平阳、三江、龙山、霩戺、大松、钱仓、新河、松门,这些地方都驻扎军队防守。

洪武二十一年,皇帝又派汤和去福建广东视察,修筑城池,增加兵力,还在福建沿海设立了五个指挥使司,分别是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下面管辖着十二个千户所,分别是: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六鳌、铜山、玄钟。

洪武二十三年,采纳卫兵陈仁的建议,在苏州太仓卫建造海船。随后命令沿海的卫所,每个百户和巡检司都配备两艘船,巡逻海面,打击海盗。后来又听从山东都司周彦的建议,在宁海卫修建了五个总寨,加上莱州卫的八个总寨,一共管辖着四十八个小寨。之后,皇帝又命令重臣勋戚魏国公徐辉祖等人分管巡视沿海。皇帝本来就讨厌日本人的反复无常,所以断绝了他们的朝贡使节,因此在洪武年间和建文年间,倭寇都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永乐六年,皇上命令丰城侯李彬他们沿着海边去抓倭寇,还招募了岛上居民、盐民、商贩和渔民当兵,加强了海防。

这意思是说,朱棣在永乐六年的时候,派李彬带兵去沿海地区打击倭寇,并且还动员了当地老百姓一起参与到海防建设中来,这些人包括岛上的居民、晒盐的盐民、做生意的商贩以及打渔的渔民,总之就是把海防工作搞得更严密了。

永乐十七年,倭寇入侵辽东,总兵官刘江在望海埚把他们消灭了。从那以后,倭寇很害怕,一百多年里,海上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侵犯。朝廷隔几年就派大臣去巡视一下,维持一下海防秩序就够了。

也就是说,到了永乐十七年,倭寇又来骚扰辽东了,但是总兵官刘江在望海埚打了一场胜仗,把倭寇给打退了。 这次胜利之后,倭寇老实了一百多年,再也不敢轻易侵犯我国海疆了。朝廷也轻松了不少,只需要隔几年派大臣去巡视一下,维持一下海防就可以了,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

嘉靖年间,倭寇越来越猖獗,朝廷开始设立浙江巡抚,同时兼管福建海道,负责督促军队作战。后来,巡抚的职务改名为巡视。没过多久,倭寇更加肆虐,于是朝廷又增设了金山参将,负责苏州和松江一带的海防,不久后又升为副总兵,并招募江南、北徐州、邳州的官兵和民兵,加强战备;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也增加了参将和兵备道。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又调拨了一千名山东民兵和青州的水陆枪手到淮安、扬州,听从总督南直隶军务都御史张经调遣。

那时候,倭寇四处烧杀抢掠,横行于杭州、嘉兴、苏州、松江等地,他们占据柘林城作为巢穴,江南南北都受到了倭寇的侵扰。地方官吏们大多应对不力,虽然张经取得了王家泾的胜利,但倭寇最终还是逃窜到海上,又去袭击苏州。于是,南京御史屠仲律上书提出了五条建议。关于海防,他说:“应该守住平阳港、黄花澳,扼守海门险要,不让倭寇入侵温州、台州;守住宁海关、湖头湾,控制三江口,不让倭寇窥伺宁波、绍兴;守住鳖子门、乍浦峡,不让倭寇靠近杭州、嘉兴;守住吴淞、刘家河、七丫港,不让倭寇袭击苏州、松江。此外,还应该修整海船,大小搭配,每百艘或五十艘组成一个船队,招募熟悉水性的水手来领导,并补充到原有的水军中,根据各海口的紧急程度安排防务。”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没过多久,兵部也上书说:“浙江、直隶、通州、泰州一带最适合水战,以前多用沙船打击倭寇,建议重赏招募沙船。防御倭寇的策略,守住海岛最为重要,应该用太仓、崇明、嘉定、上海的沙船,以及福州仓、东莞等地的船只,守卫普陀山、大衢山。陈钱山是浙江和直隶防线的起点,狼山和福山首尾相连,扼守江面要道,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应该督促水师坚守。”朝廷也批准了这个建议。之后,朝廷又在直隶的吴淞江、刘家河、福山港、镇江、圌山五个地方增设游兵,听从金山副总兵的调遣。

话说当年胡宗宪当总督的时候,狠狠地打击了海贼徐海和汪直。结果汪直的几千手下不服气,又勾结倭寇来骚扰福建和广东沿海,搞得沿海地区鸡犬不宁。

到了嘉靖三十七年,都御史王询提了个建议:“应该把福建的福州和兴化府划为一路,设置一个参将,驻扎在福宁,负责从流江、烽火门、俞山、小埕到南日山这一段水域的防御;漳州和泉州划为一路,设置一个参将,驻扎在诏安,负责从南日山到浯屿、铜山、玄钟、走马溪、安边馆这一段水域的防御。水陆部队都要听从他们的指挥。福建省城位置尴尬,离海边才五十里,最好再设一个参将,招募精兵,配备哨船,跟其他部队互相支援。”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广东惠州和潮州也增加了参将,驻扎在揭阳。

福建巡抚都御史游震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浙江温州和处州跟福宁挨着,倭寇经常在那里出没,应该把戚继光提升为副总兵,让他去守卫那里。同时,在福宁增设一个守备,归戚继光管;在漳州的月港也增设一个守备,归总兵俞大猷管。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是福建的上游地区,也应该招募军队以防万一。”这些建议也都得到了批准。

后来,胡宗宪被抓起来了,总督的职位被撤了,由浙江巡抚赵炳然兼任军事。赵炳然又建议把定海总兵归浙江管,金山总兵归南直隶管,让他们都兼管水陆军队,互相配合。 之后,莆田的倭寇平定了,又恢复了以前五水寨的防御体系。

五寨,就是福建福宁的烽火门、福州的小埕澳、兴化的南日山、泉州的浯屿和漳州的西门澳(也叫铜山)。景泰三年,镇守尚书薛希琏建议修建这五个寨子,后来荒废了。后来,巡抚谭纶上奏说:“这五个寨子扼守着外洋,防御措施非常周全,应该恢复原来的样子。用烽火门、南日山、浯屿三个寨子作为主力部队,铜山、小埕澳两个寨子作为机动部队。每个寨子都设置把总,划分防区,设立清晰的瞭望哨,严格执行哨兵巡逻制度。把原来的三个参将改成守备。新招募的浙江兵分成两班,每班九千人,春秋两季轮换值守。各县的民壮也要挑选精壮的补充进来,每个府都由一位武官统领,兵备使要定期进行检阅。”皇帝都同意了他的建议。狼山原来设有副总兵,这时候改成了镇守总兵官,同时管辖长江以南以北的地区。到了隆庆初年,倭寇逐渐平息,但一些小股盗贼时常出没。

万历三年,在广东南澳设立了总兵官,因为南澳扼守着漳州、泉州的要害地区。过了很久,倭寇侵犯朝鲜,朝廷就派兵去支援,前后持续了六年。于是,在天津设立了巡抚官,负责防卫京畿地区。十几年后,根据南直隶巡按御史颜思忠的建议,从淮安大营抽调六百兵士驻守廖角嘴。根据福建巡抚丁继嗣的建议,在浙江通往福建的三江和刘澳设立军队,并且用浙江兵替换了海澄团练营的当地军队。

天启年间,在澎湖修筑城池,设置一个游击,两个把总,统领三千兵士,修建炮台进行防御。在此之前,万历年间,许孚远担任福建巡抚时,奏请在福州的海坛山修筑城池,并提及澎湖列岛,还说浙江东部沿海的陈钱、金塘、玉环、南麂诸山都应该加强管理,于是设立了南麂副总兵,但澎湖当时还没来得及处理。澎湖地处海中,蜿蜒曲折像一条长蛇,有很多岔道和岛屿,中间广阔的地方可以停泊大型船只。最初被红毛人占据,到了这个时候,因为巡抚南居益的建议,才夺回并加以防守。

从明世宗时期倭寇作乱开始,沿海的大城市都设立了总督、巡抚、兵备副使,还有总兵官、参将、游击等官员负责防御。在广东,防御力量分为东、中、西三路,每路都设有参将;福建则有五个水寨;浙江则有六个总兵,还包括金乡、盘石两个卫所,松门、海门两个卫所,昌国卫以及钱仓、爵溪等地,还有定海卫以及霩{雨衢}、大嵩等地,观海、临山两个卫所,海宁卫,这些都由四个参将统领。南直隶地区,乍浦以东的金山卫设有参将,黄浦以北吴淞江口设有总兵;淮安、扬州地区,总兵驻扎在通州,游击驻扎在庙湾,扬州还设有陆军游击,随时待命;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三府则设有巡察海道的副使,管理民兵的参将,以及总督沿海兵马备倭的都指挥;蓟州、辽州地区,大沽海口驻扎重兵,由副总兵统领,密云、永平两地游击负责支援。

山海关外,广宁中、前等五个卫所的军队守卫各个哨所,宁前参将负责支援,而金州、复州、海州、盖州等地的军队都承担着海防任务。三岔口以东,九联城外新建了镇江城,设立游击,统领一千七百名士兵,负责海上哨戒,与北边的宽奠参将的陆军营地连接,总共七个镇,此外还有守备、把总、分守、巡逻哨戒的官员,数量不下数百人。 三、四、五月是主要的防汛时期,九、十月是次要的防汛时期。因为倭寇的侵扰非常严重,所以沿海的防御措施也极其严密。

日本跟福建挨着,而浙江的招宝关是他们的贡道所在地,所以浙江和福建是海防最前线。南方来寇,是从广东;北方来寇,是从长江攻打南京、淮安、扬州,所以海防和长江防线都很重要。朱元璋刚当皇帝的时候,就在南京城南新江口驻扎了八千水兵。后来,又增加到一万二千人,造了四百艘船。还在北岸浦子口设置陆军,互相配合。管辖着长江沿岸的各个郡县,从上游的九江、广济、黄梅,到下游的苏州、松江、通州、泰州,中间包括安庆、池州、和州、太平府,所有盗贼和贩卖私盐的,都让他们巡捕,顺便也防着倭寇。

永乐年间,专门派勋贵大臣当长江防务的指挥官,后来又兼任都御史。成化四年,根据锦衣卫佥事冯瑶的建议,让长江水军就地设防,在瓜洲、仪征、太平府设立将领镇守。六年后,守备定西侯蒋琬请求调动建阳、镇江等地的卫军来补充长江水军的人员缺口。十三年,命令挑选一位武官大臣负责长江防务,不用兼管营务。又过了五年,根据南京都御史白昂的建议,命令长江沿岸的守备官员互相支援,并且给他们发放关防信物,还正式下发了命令。弘治年间,命令新江口的两班军队像京营一样轮换值守,一班休息,就换下一班值守。

嘉靖八年,江阴的贼寇侯仲金等人作乱,给事中夏言请求设置镇守长江淮河的总兵官。后来贼寇平定了,总兵官的职位也就取消了。十九年,沙匪黄艮等人又起事了。皇帝责问兵部取消总兵官职位的缘故,于是又恢复了总兵官的职位,发给旗牌符敕,督察长江上下防务。后来又再次取消了。三十二年,倭寇之患严重,又在金山卫设置了副总兵官,管辖沿海到镇江的防务,与狼山副总兵官的水陆部队互相配合。当时长江以北都被倭寇侵扰,于是调动九江、安庆的官军去守卫京口、圌山等地。过了一段时间,给事中范宗吴说:“以前,操江都御史负责长江防务,应天、凤阳两个巡抚负责海防。后来因为倭寇骚扰,镇江以下,通常、狼山、福建等地都归操江都御史管辖,所以两个巡抚就可以推卸责任了。操江都御史又因为指挥的不是自己原来的军队,很难遥控指挥,也就漠不关心了,根本没有尽心尽责的意思。应该以圌山、三江口为操江都御史和巡抚的分界线。”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后来又增加了上下两江巡视御史,可以弹劾地方官员和将领,而由南京佥都御史兼管长江防务,不再另设职位。

一开始,朝廷招募了六千水兵。隆庆初年,都御史吴时来建议,只留下四分之一,其余都遣散了,还裁撤了一些中军把总之类的官员。之后,又命令水兵分段驻守,互相策应。后来,又听从都御史宋仪望的建议,所有军队都驻扎在江边,不准住在城里。

万历二十年,因为倭寇作乱,有人建议重新设立京口总兵。南京兵部尚书衷贞吉等人认为,既然已经有吴淞总兵了,就不应该再设两个总兵。于是就设立了兵备使者,每年春天汛期,就调动负责抗倭的都督,统领卫所的水陆军队到镇江。七年后,操江耿定力上奏说:“长江一千多里长,上游五处营地,三个兵备官员;下游五处营地,两个兵备官员。应该简化流程,加强训练,根据训练效果来评定兵备官员的业绩。”兵部觉得他的建议很对。以前,南北总哨官每五天要在中间地点会哨一次,将领们也每月两次到江边会哨。后来,这些规定大多都没执行了。到了崇祯年间,又让勋臣担任操江,他们懒散成习惯,会哨巡逻都成了摆设,实际上根本没有认真执行。

除了卫所的兵,各郡县还有民壮,边疆地区还有土兵。太祖定江东的时候,沿袭元朝的制度,设立了管领民兵的万户府。后来,听从山西行都司的建议,允许边民自己准备武器,团结起来保卫边疆。福建、浙江地区倭寇猖獗,指挥方谦建议把户口多的百姓编入军队。后来发现这样会扰乱乡里,朝廷就下令福建、浙江互相调换民兵驻地。当时虽然已经使用了民兵,但不是通过招募的。正统二年,才开始招募各地军队剩余人员和愿意自愿效力的民壮,陕西招募到四千二百人。每人发放布匹两匹,每月粮四斗。景泰初年,朝廷派使者分别在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招募民壮,把山西义勇军调到到太原守卫大同,紫荆关、倒马关也用民兵防守,事情平息后就让他们回家了。

成化二年,因为边境警报,又重新启用紫荆关、倒马关的民兵。朝廷下令御史到延安、庆阳挑选精壮的士兵编队,招募到五千多人,称为土兵。因为延绥巡抚卢祥认为边民都很骁勇,可以训练成军队,保护田地和家人,所以才下达了这个命令。

弘治七年,政府正式设立了征召民壮的法令。县与县之间距离超过七八百里地,就设置两个里正负责征召;五百里地设三个,三百里地设四个,一百里地以上就设五个。政府官员要对这些民壮进行训练,遇到紧急情况就调动他们,并提供粮饷,同时禁止那些贪污受贿、克扣民壮钱粮的现象。但是,有钱人都不愿意当兵,于是政府就允许他们花钱雇人代替服役,政府再把这些雇来的兵员进行管理。有些兵员被称为“机兵”,在巡检司的则被称为“弓兵”。后来,因为越境防冬不现实,大同巡抚刘宇请求免除他们的操练,改为向大同输送银两和粮食,用威远屯的士兵、以及那些空缺的和剩余的丁役来补充兵力。给事中熊伟也建议把应募的士兵编入附近的卫所,朝廷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弘治十四年,西北边境各地的募兵数量,大多不足五千人,朝廷就派使者带着二十万两银子和太仆寺的马匹款项四万两去招募士兵。指挥千户和百户根据招募士兵的数量来决定升迁或降职,招募士兵多的可以升官,犯错被罢官的也可以复职,并且让他们统领自己招募的士兵。之后,兵部讨论了侍郎李孟旸关于整顿军队编制的奏疏,奏疏里说:“全国卫所的官兵原定人数有二百七十多万,但是由于时间久了,很多人逃亡,后来又选拔了三十多万民壮,此外还核查了卫所里那些空缺和剩余的丁役,共有八十八万,西北边境招募的士兵也有好几万人。建议按照李孟旸的奏疏去做,查处那些官员不操练民壮,反而私自派他们去做杂役的,按照克扣军人钱粮的罪名处罚。”皇帝批准了这个奏疏。

正德年间,流贼骚扰山东,巡抚张凤选拔民兵,命令他们自己买马参加操练,老百姓不堪其扰。兵部侍郎杨潭为此上奏朝廷。都御史宁杲招募的士兵大多都是些无赖,被御史张璿弹劾。

嘉靖二十二年,增州县壮丁的数额增加了,大的县一千人,中等大小的县六七百人,小的县五百人。 这就像当时政府在扩充军队规模一样。

二十九年,北京城刚被寇匪袭击过,朝廷就商量着招募民兵,计划招募两万人。 四月底之前,这些民兵就要赶到京城附近防守。五年后,兵部尚书杨博建议淘汰老弱,留下精兵强将。在外地的民兵就让他们回到各自的省份当民兵,在京城的就编入巡捕参将的队伍里。逃跑的就不再补充了。皇帝觉得民兵数量太多,消耗粮食太多,没啥用,就派官员调查,看看哪些应该撤销,哪些应该遣返回乡。

隆庆年间,张居正和陈以勤又提议在京畿地区招募民兵,他们说:“直隶八府的人口众多,而且强壮勇猛,我们可以按照户籍登记,除去独身和老弱的人,父子三人登记一个儿子,兄弟三人登记一个弟弟。这样,大的县和州可以招募一千六百人,小的县可以招募一千人。把他们分成正兵和奇兵,登记造册,交给抚臣操练。每年操练不超过三个月,每月不超过三次,操练完就让他们回家务农,恢复他们的身份。除了例行的操练,不能再派他们执行其他任务。” 皇上就让有关部门讨论执行这个方案。 可是,从嘉靖年间开始,山东和河南的民兵戍守蓟门,都是要征收银两来补充招募的费用。到了万历初年,山东征收的银子竟然高达五万六千两,穷苦百姓苦不堪言啊!

治理黄河的时候,给事中张贞观建议多招募士兵,保卫淮安、扬州、徐州、邳州。畿南地区盗贼四起,给事中耿随龙建议恢复以前的民壮制度,专门用来抓捕盗贼。播州发生叛乱,工部侍郎赵可怀建议操练当地土著军队,兵部也说:“全国各地缺兵,不只是四川一个地方。各省的官军和民壮,都应该淘汰老弱,换上强壮的士兵。官军的操练由印官和操官负责,民壮的操练由正官和捕官负责,郡守和监司都不能干涉。要建立营房,编排队伍,方便调遣。” 这些建议后来都陆续被采纳执行了。

崇祯皇帝晚年的时候,招募士兵和筹集军饷越来越困难了。南京职方郎中邹维琏就上书皇帝,说了下招募士兵的坏处。山西参政徐九翰更是直言不讳地说,老百姓组成的民兵根本没法调动。

崇祯朝的时候,中原盗贼横行,兵部尚书杨嗣昌就建议让州县政府训练当地的老百姓当兵。工部侍郎张慎言觉得这个办法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说了好几个理由。御史米寿图更是直接列举了十个弊端,认为不如精简民兵,多招募一些强壮能干的壮丁,让他们负责地方的防卫,这样更方便。后来杨嗣昌死了,训练地方兵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乡兵啊,就是根据当地人的特长招募来的,用来支援军队应付紧急情况。那些编入军队名册的,叫浙兵,义乌的最好,其次是台州、宁波,他们擅长用狼筅,有时也用叉和槊。戚继光用鸳鸯阵打败倭寇,还有守卫蓟门,最有名气了。还有川兵、辽兵,崇祯年间,经常调他们去剿灭流贼。那些没编入军队名册的,各地也很多。河南嵩县的叫毛葫芦,擅长短兵战,而且很会走山路。嵩县、卢氏、灵宝、永宁这些地方矿工很多,他们也当兵,叫角脑,也叫打手。山东有长竿兵。徐州有弓箭手。井陉有蚂螂兵,擅长扔石头,最远能扔一百步。福建漳州、泉州的人擅长用镖和牌,水战最厉害。泉州永春人很擅长武术,正统年间,郭荣六带人打败沙尤贼立了大功。那些商灶盐丁,平时私下贩盐,个个都很强壮。成化初期,河东的盐丁成千上万,自己准备火炮、强弩、车子,和官兵一起追捕寇贼。松江曹泾的盐丁,嘉靖年间追击倭寇到岛上,把他们的船都烧了。后来倭寇看见民家有盐税的布袋,就赶紧摆手示意,不敢招惹。广东东部的蛮人和蜑人,擅长用长牌和砍刀,新会、东莞产出的强兵就占了一半。延绥、固原有很多边疆的土著,擅长骑射,英宗皇帝挑选他们来防备秋季的敌人。大藤峡之战,韩雍用他们打败了瑶族和僮族用牌刀的军队。庄浪的鲁家军,以前是跟着皇帝的,洪熙初期,让土司指挥他们。万历年间,大臣们都说他们骁勇善战,敌人很害怕他们,应该好好鼓励他们,以备边防之需。西宁的马户八百人,曾经自己准备马匹和武器去打仗,后来因为和番国讲和就裁撤了。万历十九年,经略郑雒请求恢复他们的编制。还有僧兵,有少林、伏牛、五台的。倭寇作乱的时候,少林寺应募的僧人有四十多人,打仗也多胜少负。西南边疆有各个土司的军队。湖南永顺、保靖两地宣慰司的军队,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等地的狼兵,四川酉阳、石砫秦氏、冉氏等土司的军队,出力最多。后来,边疆战事紧急,官府就专门调动三省的土司军队作为长久之计,这其中的利弊也总是各占一半。

第二段:

总的来说,明朝的军队,除了正规军,还有很多地方的乡兵,他们来源广泛,各有特长,在保卫国家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义乌的浙兵到嵩县的毛葫芦,从山东的长竿手到福建的镖牌手,这些地方军队各有千秋,有的擅长水战,有的擅长山地作战,有的擅长远程攻击,展现了明朝军队多元化的特点。 这些地方军队,有的隶属军队编制,有的则没有,但他们都在不同的时期,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贡献。 像河东盐丁自备火炮参与抗倭,松江曹泾盐丁追击倭寇到岛上焚其舟,都体现了明朝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而少林僧兵的参战,更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第三段:

当然,这些地方军队也并非完美无缺。 文章最后也提到,朝廷利用三省土司兵作为长久之策,其利弊各半,也暗示了这种策略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但总的来说,明朝依靠这些地方军队,以及正规军,才得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边疆稳定,抵御外敌入侵。 这从侧面也反映了明朝军事制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地方力量在国家军事力量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地方军队,虽然在编制、训练和装备上与正规军有所差异,但他们都是保卫国家的一份子,他们的功绩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