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国家古代,从京城到各个省份、州县,都有祭祀社稷的仪式。在皇宫西南角的那个祭坛,叫太社稷坛。明朝刚建国的时候,太社坛建在东边,太稷坛建在西边,两个坛子都是朝北的。洪武元年,中书省的大臣们讨论说:按照周朝的制度,掌管国家祭祀的小宗伯,要负责建造国家祭祀神灵的场所,社稷坛在右边,宗庙在左边。祭祀社稷,坛子不能盖房子。祭坛应该建在宫殿内门的外面、外门的里面,表示对社稷的尊敬和亲近,跟祭祀祖先一样重要。天子有三个社稷坛:为百姓设立的叫太社,自己设立的叫王社,还有就是打败别的国家后,把人家国家的社稷坛保留下来,虽然国家亡了,但社稷坛还在,是为了表示对神灵的重视。后世的天子只设立太社和太稷。汉高祖设立了太社和太稷的祭祀官员,每年各祭祀两次。光武帝把太社稷坛建在洛阳宗庙的右边,春秋两季的仲月和腊月各祭祀一次,一年三次。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把社稷坛建在含光门右边,在仲春和仲秋的戊日祭祀。唐玄宗把社稷祭祀提升为大祭,规定四季都要祭祀。宋朝的制度跟东汉差不多。元世祖把社稷坛建在和义门内,在春秋两季的仲月上戊日祭祀。现在也应该按照春秋两季的仲月上戊日祭祀。

这一年二月,朱元璋亲自祭祀了太社和太稷。太社配祀后土,朝西;太稷配祀后稷,朝东。皇帝穿着皮弁服,简化了祭祀的牲畜;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进行了三献礼。一开始,皇帝让中书省翰林院讨论要不要给社稷坛盖房子,以防风雨。学士陶安说:天子祭祀的太社,就应该让它经受风雨霜露。只有亡国的社稷坛才盖房子,不受风雨日晒。所以建房子不合适。如果遇到风雨,就在斋宫里遥祭就行了。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意见。三年后,在祭坛北边建了五间祭祀用的殿宇,又在北边建了五间拜殿,以防风雨。

十年后,太祖觉得社稷祭祀的配祀神不合适,就让礼官们讨论。尚书张筹说:……

根据《通典》记载,颛顼时期,把共工氏的儿子句龙尊为后土,后土就是土地神,相当于现在的社神。而烈山氏的儿子柱,则被尊为稷,稷是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相当于田地管理员。唐、虞、夏三代都沿袭了这种祭祀制度,这就是社稷祭祀的起源。

商汤时期因为旱灾而迁徙社稷坛,并且用后稷代替了柱。当时想把句龙也迁走,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者,所以就作罢了。不过,王肃认为社祭的是句龙,稷祭的是后稷,他们都是人死后成为的神灵,而不是土地神。而陈氏的《礼书》又说,社祭的是五方土地之神,稷祭的是五谷之神。郑康成也认为社神是五方土地的总神,稷神是原野沼泽之神。句龙因为治理水土有功,所以配享社神;后稷因为播种立功,所以配享稷神。这两种说法不一样。汉元始年间,又把夏禹配享官社,后稷配享官稷。唐宋元时期,又改成句龙配社,周弃配稷。所以这祭祀的安排,一开始就没有个定论。

至于社稷合祭还是分开祭祀的问题,《尚书·召诰》里说“社于新邑”,孔子的注疏是“社稷共牢”。《周礼》里说“封人掌设王之社壝”,注疏说“不言稷者,举社则稷从之”。陈氏《礼书》说:“稷离不开土地,土地也离不开稷来体现生生不息的景象,所以祭祀社神就一定要祭祀稷神。”《山堂考索》说:“社神是九土之尊,稷神是五谷之长,稷生于土,所以社和稷本来就不可分割。”所以合祭是比较合适的,古已有之。因此,建议把社稷合祭在一个祭坛上。至于句龙,他是共工氏的儿子,祭祀他没什么意义,商汤想迁走他也没成功。汉朝曾经用夏禹代替过他,但现在夏禹已经列入帝王祭祀的行列了,周弃也配享先农坛,所以建议取消句龙和周弃的配享,只奉仁祖淳皇帝配享,这样才能成就一代盛典。

于是,就把社稷坛改建在午门右侧,社稷合祀于一坛。

一开始,社稷祭祀列在中等地位,后来仁宗被配享,才升为最高等级的祭祀。祭祀时要穿戴完整的冕服,并举行隆重的奉安仪式。十一年春天,社稷祭祀采用了新制定的仪式。迎神、饮福、送神一共要行十二拜,其他的环节跟以前一样。建文年间,又把太祖配享进去,永乐年间,北京的社稷坛建成,样式跟南京的一样。洪熙年间以后,太祖和太宗都被配享。以前的规定是,上丁日祭祀孔子,第二天上戊日祭祀社稷。弘治十七年八月,上丁日是初十,上戊日是朔日(初一),礼官请求把祭祀社稷的时间改到十一日。御史金洪弹劾这件事,说这样就是中戊,而不是上戊了。礼部上奏说:“洪武二十年的时候,曾经把十一日定为上戊,这个错误不是今天才开始的。”于是命令遵照旧制,仍然在上戊日祭祀。

嘉靖九年,皇帝下令给礼部说:“天地是最高的,其次是宗庙,再次是社稷。现在祖先都配享天地,又配享社稷,这是礼官的错误。应该改回皇祖以前的旧制,太社配句龙,太稷配后稷。”于是更改了社稷坛的配享礼仪,并向太庙和社稷禀告,然后把那两个配享的牌位收起来放在寝庙,改成行八拜礼。西苑豳风亭西边的那座坛子,叫做帝社稷。东边的是帝社,西边的是帝稷,都是朝北的。最初的名字叫西苑土谷坛。嘉靖十年,皇帝说土谷坛也是社稷啊,为什么跟太社稷不一样?张璁等人说:“古代天子称王,如果现在称王社、王稷,跟王府的社稷名字就一样了。之前定下的神牌叫‘五土谷之神’,这个名字很贴切。”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把土谷坛改名为帝社、帝稷,在上戊日的第二天祭祀。后来又改成次戊日,如果次戊日是望日之后,就改用上巳日。春天祭告,秋天汇报,成了固定的制度。隆庆元年,礼部说:“帝社稷这个名字,自古以来都没有,显得繁琐,应该取消。”皇帝同意了。

中都也有一座太社坛,洪武四年建造的。用五方土建造的。直隶、河南进贡黄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进贡赤土,江西、湖广、陕西进贡白土,山东进贡青土,北平进贡黑土。全国一千三百多个府县,每个府县进贡一百斤土,取自名山高爽的地方。

话说洪武四年,国家社稷的祭祀制度正式确定下来。到了洪武十一年,礼部官员提议说:“既然京城社稷坛已经合祭了,那各地的府州县也应该效仿,都用‘国社国稷’来称呼祭祀的神灵,不用再设置配享的神位了。”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不过到了洪武十三年九月,祭祀制度又改回去了,恢复了以前那种两坛一壝的旧制。到了洪武十八年,国家又重新确定了各地祭祀社稷山川的仪式,规定要行十二拜大礼。

府州县的社稷祭祀,早在洪武元年就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祭坛,都建在本城西北角,右边是社,左边是稷。十一年的时候,规定府州县的社稷祭祀也要像京城一样,合祭在一个坛上。祭祀的官员,初献由负责守卫的武官担任,亚献和终献则由文官担任。到了十三年,溧水县祭祀社稷的时候,居然用牛肉代替了鹿肉。礼部上奏说:“按照规定,祭祀的物品如果缺少,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 皇帝却说:“所谓的‘缺少’,指的是当地不产的东西。溧水县本来就有鹿,这是当地官员偷懒敷衍了事!百官之所以能够尽职尽责地处理政务,为百姓办事,是因为他们心中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啊。连神灵都敢怠慢,那对人事又怎么会敬畏呢!” 皇帝下令要按照律法处罚这些官员。然后又下令礼部,通知全国各郡县,凡是祭祀,祭品必须齐全,如果当地不产、又买不到的,才可以缺失。到了洪武十四年,皇帝又规定,三献的祭祀官员都要由文职官员担任,武官不再参与。

至于乡里的社稷祭祀,每百户人家设立一个祭坛,祭祀五方土地和五谷之神。洪武三年,礼部又上奏说:……

话说古代祭祀日月,讲究可多了,足足有六种说法。《郊特牲》里说:“郊祭,是为了感谢上天,主要祭祀太阳,月亮作为陪祭”,这是第一种说法。《玉藻》里说:“早上在东门外祭祀太阳”,《祭义》里说:“在东郊祭祀太阳,在西郊祭祀月亮”,这是第二、三种说法。《小宗伯》里说:“在四个郊外都设祭坛,在东郊祭祀太阳,在西郊祭祀月亮”,这是第四种说法。《月令》里说,孟冬的时候“在太庙祈求来年丰收”,这太庙,其实也是祭祀日月的地方,这是第五种说法。《觐礼》里说:“在东门外拜祭太阳,然后在南门外祭祀太阳,在北门外祭祀月亮”,这是第六种说法。

有些学者认为,除了春秋分在东门外祭祀太阳,西门外祭祀月亮是正式祭祀外,其他的祭祀方式,要么是附带的,要么是不常见的。只有春秋分,在东门外祭祀太阳,西门外祭祀月亮,才是正规且经常进行的祭祀。为啥呢?因为天地地位最高,所以用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来祭祀。日月的地位次于天地,春分时阳气正盛,秋分时阴气渐长,所以用这两个节气祭祀日月,正好体现了阴阳的道理。

秦朝的时候,祭祀八神,其中第六个是月神,第七个是日神,雍州还专门建了日月庙。汉朝祭祀太乙神,祭祀太阳和月亮的仪式也改了,跟周朝不一样。通常在郊外的太畤祭祀,天亮就从宫里出发,面向东方祭拜太阳,面向西方祭拜月亮,还在宫殿的东、西两侧祭拜太阳和月亮。宣帝在神山祭祀太阳,在莱山祭祀月亮。魏明帝才开始在东郊祭祀太阳,在西郊祭祀月亮。唐朝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在城东城西祭祀太阳和月亮。宋朝沿袭了这个做法,还把祭祀太阳和月亮的仪式提升为大型祭祀活动。元朝在郊坛祭祀时,太阳和月亮作为陪祭,也在春分和秋分祭祀太阳和月亮,皇庆年间还讨论过要专门建立祭祀太阳和月亮的场所,但最终没实行。

现在应该遵循古代正规的祭祀礼仪,分别设立祭坛来祭祀太阳和月亮。祭祀太阳的祭坛应该建在城东门外,祭祀月亮的祭坛应该建在城西门外。祭祀太阳的时间是春分,祭祀月亮的时间是秋分。星辰则一起在月亮祭坛上祭祀。就这样决定了。祭祀的仪式跟祭祀社稷一样。

二十一年,皇帝认为大明神和夜明神已经作为陪祭神了,于是取消了祭祀太阳和月亮的仪式。嘉靖九年,皇帝说:“郊祭是为了感谢上天,主要祭祀太阳,月亮作为陪祭。大明坛和夜明坛应该分开。而且太阳和月亮照耀万物,功劳很大。太岁等神每年祭祀两次,而日月星辰只作为陪祭一次,这不太合适。”大学士张璁也认为这有违典章制度。于是决定春秋分祭祀太阳和月亮的仪式照旧,并在朝阳门外建祭祀太阳的祭坛,朝西;在阜城门外建祭祀月亮的祭坛,朝东。两个祭坛的规模大小有所不同,以示区别。祭祀太阳的祭坛,护坛土地面积一百亩;祭祀月亮的祭坛,护坛土地面积三十六亩。祭祀太阳时没有陪祭,祭祀月亮时,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都在同一个祭坛上,朝南陪祭。春分祭祀太阳,时间选在寅时,迎接日出;秋分祭祀月亮,时间选在亥时,迎接月出。

十年后,礼部上报了祭祀太阳和月亮的仪式:祭祀太阳时,迎接神灵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祭祀月亮时,迎接神灵、饮福受胙、送神都各两拜。其他的仪式都跟以前一样。隆庆元年,礼部议定,东郊祭祀太阳在甲、丙、戊、庚、壬年进行,西郊祭祀月亮在丑、辰、未、戌年进行,皇帝亲自前往祭祀。其他年份,则由文武大臣分别代理祭祀太阳和月亮。三年后,礼部上报了祭祀太阳的仪式,说:“如果正规祭祀遇到风雨,就在祭坛前临时搭建一个简易祭坛,皇帝在简易祭坛行礼。升降奠献等仪式,都由太常寺的官员代理。”皇帝批准了。

1368年,朱元璋下令大臣们在来年春天举行耤田礼。然后礼部官员钱用壬等人就说了:“汉朝的郑玄认为王社就在耤田里。唐朝的祝钦明说:‘先农就是社。’宋朝的陈祥道说:‘社是社,先农是先农。耤田祭祀的是先农,不是社。’至于祭祀先农和亲自耕田在同一天举行,典籍里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有《周语》上说:‘农正陈耤礼。’韦昭注解释说:‘祭祀它的神灵,祈求丰收。’到了汉朝,才在耤田这天祭祀先农,并且把祭祀的礼仪正式确定下来。从晋朝到唐朝、宋朝,一直沿袭下来,没有废除。宋徽宗政和年间,命令有关部门祭祀先农,只举行亲耕的仪式。南宋迁都之后,又恢复了亲自祭祀。元朝虽然也讨论过耕耤的事,但最终没有亲自实行,祭祀先农的事,就由有关部门代劳了。现在我们打算在耕耤这天,皇上亲自祭祀先农,礼仪结束后,再亲自耕种耤田。选在仲春的一个吉日举行。” 朱元璋同意了这个方案。

第二年二月,朱元璋在南郊建造了先农坛,位置在耤田的北面。他亲自祭祀,以后稷为配享。祭祀用的器物和仪式都跟祭祀社稷一样。祭祀完毕,就举行耕耤礼。皇上使用的犁和耙各两套,用青色的绢布包着;耕田用的牛四头,身上披着青色的衣物。仪式结束后,回到大帐。应天府尹以及上元、江宁两县令率领百姓一起耕种田地。当天,朱元璋在先农坛款待百官和年长的百姓。十年后的二月,朱元璋派官员祭祀先农,并命令应天府官员率领农民中的长者陪祀。二十一年,朱元璋重新制定了祭祀先农的仪式,取消了配享。

永乐年间,在北京也建造了先农坛,样式跟南京的差不多,位于太岁坛的西南方向。石阶有九级。西边是埋祭品的场所,东边是斋宫和存放仪仗的库房,东北是粮仓,东南是存放祭祀用品的殿宇,殿前是观摩耕种的地方。先农坛周围的土地有六百亩,种植黍稷和献上新产品的土地有九十多亩。每年仲春上戊日,顺天府尹主持祭祀。以后,每逢皇帝登基之初,都要举行耕耤礼,皇帝亲自祭祀。

弘治元年,皇帝下令举行耕田仪式。仪式开始前,百官都要斋戒。

然后,顺天府的官员把犁、耙和种子呈献给皇帝。内官再把这些东西接过来,交给皇帝,从午门的左边出去。皇帝乘坐装饰华丽的轿子,在鼓乐声中被送往耕田的地方。

到了那天,皇帝戴着翼善冠,穿着黄袍,来到祭坛,换上衮冕祭祀先农神。祭祀完毕,皇帝回到原位,又戴上翼善冠和黄袍。太常卿引导皇帝来到耕田的地方,皇帝面向南方站立。三公以下的官员都各就各位。户部尚书跪着,面向北方,把犁呈给皇帝;顺天府的官员也跪着,面向北方,把鞭子呈给皇帝。

皇帝拿着犁,象征性地耕了三次。耕完后,户部尚书跪着接回犁,顺天府官员跪着接回鞭子。太常卿奏请皇帝回到座位。顺天府尹拿着装种子的青箱,播种并覆土。

皇帝来到外门,面向南方坐下,观看三公象征性地耕种五次,尚书和九卿象征性地耕种九次。太常卿奏报耕种完毕,皇帝回到更衣殿,然后回到座位。顺天府尹带领两县县令、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行礼完毕后,又带领十个上等农夫、十个中等农夫和十个下等农夫,拿着农具来朝见皇帝,并让他们汇报耕种情况。

百官举行庆贺仪式,皇帝赐酒和饭菜。三品以上官员在丹陛上东西两侧就座,四品以下官员在台下就座,大家一起宴请并慰劳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宴会结束后,皇帝回宫。 大乐鼓吹声震耳欲聋,参加仪式的农夫每人赏赐一匹布。

嘉靖十年,皇帝觉得祭祀礼仪太繁琐了,就让礼部官员重新制定。迎神送神就只行两个拜礼就行了。提前两天,顺天府尹用彩车载着犁、耙、种子等农具,到了耕种的地方,然后就取消了百官的庆贺活动。后来又讨论制造一辆可以装载犁、耙的耕田车,府尹在祭祀当天把车献上后,就让这辆车拉着犁耙走在皇帝御驾前面。因为观礼的地方太低了,所以就建议修建一个观耕台。皇帝都批准了。之后又下令开垦西苑的空地作为农田,盖了座殿叫“无逸殿”,建了几个亭子,分别叫“豳风亭”、“省耕亭”、“省敛亭”,仓库叫“恒裕仓”。

礼部上报了郊庙祭祀所需供品的数量,顺便提了个建议:“南郊的耕田,皇上亲自耕种三次,百官也都出力帮忙,这比西苑的耕种更重要。西苑虽然有农官管理,但皇上经常去视察耕种和收成,比南郊耕田更勤快。所以,建议把南郊耕田的收成,放到南郊圆廪神仓里,用来供奉圜丘、祈谷、先农、神祇坛、长陵等陵墓、历代帝王和百神的祭祀;西苑的收成,放到恒裕仓里,用来供奉方泽、朝日、夕月、太庙、世庙、太社稷、帝社稷、禘佩、先蚕和先师孔子的祭祀。”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嘉靖十六年,皇帝下令,以后每次亲耕,户部尚书都要先祭祀先农神,皇帝到了之后,只行三个推土的礼节。嘉靖三十八年,皇帝取消了亲耕的仪式,只派官员去祭祀先农神。嘉靖四十年,干脆下令以后不要再奏报这件事了。隆庆元年,西苑的耕种和祭祀活动都取消了,所有祭祀用品都从南郊耕田的收成里取用。

明朝初期,皇后祭祀先蚕的事儿还没列入正式的典礼记录呢。到了嘉靖年间,都给事中夏言提议,把皇宫里的一些庄田改成皇家养蚕的场所和桑树园。他让有关部门种桑树和柘树,好给宫里养蚕用。过了九年,他又上书说,耕地和养蚕的仪式,不应该随便废除。皇上这才下令礼部说:“古代天子要亲自耕地,皇后要亲自养蚕,以此来鼓励全国人民。从今年开始,朕要亲自祭祀先农神,皇后要亲自养蚕,大家要按照古代的制度来办,把具体的仪式流程报上来。” 大学士张璁等人建议在安定门外建个先蚕坛。詹事霍韬觉得地方太远,反对这个方案。户部也说:“安定门外靠近西边的地方,水源不好,没地方给蚕洗澡。皇城里的西苑有太液池和琼岛,水资源丰富。看看唐朝和宋朝,都是把先蚕坛建在宫苑里的,咱们也应该这么办。”皇上说,唐朝人那是凑合着用,咱们不能学他们。 于是礼部尚书李时等人又说:“从大明门到安定门,路途遥远,建议皇上的车驾从东华门或玄武门出宫。”然后他们又提出了四件事:一是养蚕的礼仪,二是先蚕坛的朝向,三是采桑的工具,四是管理先蚕坛的官员。皇上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决定从玄武门出宫。 内侍陈仪负责仪仗队,派了一万人,五千人负责保护先蚕坛,五千人护卫皇上的车驾,其他的事情就按照之前的方案执行。

二月,工部把先蚕坛的设计图纸呈给皇帝,皇帝亲自确定了它的样式。这祭坛是边长2.6米见方的,有两层台阶,高2.6尺,四面都有台阶可以上去。东西北三面都种着桑树和柘树,里面设有蚕宫和蚕宫令的办公室。采桑台高1.4尺,边长是祭坛的十倍,有三个台阶。銮驾库有五间房,后面是织堂。整个祭坛围墙的周长是80丈。礼部上报了皇后亲蚕的仪式流程:蚕将要孵化的时候,钦天监要选择吉利的巳日上报。顺天府要准备好蚕母的名字和数量送到北郊,工部要准备好钩、箔、筐、架等工具给蚕母。顺天府把蚕种和钩、筐一起呈献给皇后,内官接过来,再交给蚕母。然后从玄武门右门出去,把蚕种放在彩车上,奏着乐,送到蚕室。蚕母接到蚕种后,就开始喂养,精心照料。四品以上的文官命妇和三品以上的武官命妇都要参加祭祀,每人都带一个侍女拿着钩和筐。皇后要斋戒三天,参与仪式的内务府官员、司赞、六尚局等女官和所有要进坛的人都要斋戒一天。

祭祀的前一天,太常寺要准备好祭祀用的牌位、祭品:羊、猪各六只,还有各种祭器和黑布,送到蚕宫令那里。当天,把祭祀用的物品分发给负责仪式的女官们。天还没亮,宿卫的士兵就列队准备,女乐司也准备好仪仗和重翟车,都在玄武门外等着。将要天亮的时候,内侍到坤宁宫奏请皇后。皇后穿着平常的衣服,在女官的引导下走出宫门,坐上肩舆,到玄武门。内侍奏请皇后下肩舆,上重翟车。兵卫、仪仗和女乐在前引导,从北安门出去,用帷帐遮挡着,到达祭坛内壝的东门。内侍奏请皇后下车,坐上肩舆,兵卫、仪仗停在东门外。皇后进入更衣殿,换上祭祀的礼服,出来,到祭坛。司赞奏请皇后就位。公主、内外命妇都到各自的位置上行礼。祭祀先蚕,行三献礼,女官们按照仪式进行。迎神四拜,赐福胙二拜,送神四拜。所有拜、跪、起立的动作,公主、内外命妇都要一起做。

仪式结束后,皇后回到更衣殿,换回平常的衣服。司宾引导外命妇先到采桑台东边的台阶下,南北朝向站立。尚仪奏请皇后到采桑的位置,朝东站立。公主以下的人在皇后的东边,也南北朝向站立,西边为尊。拿着钩的人跪着把钩递上,拿着筐的人跪着奉上筐,接受采摘的桑叶。皇后采摘三条桑枝,回到祭坛南边的仪门坐下,观看命妇采桑。三公的命妇采五条桑枝,列侯、九卿的命妇采九条桑枝。采摘完毕,都交给自己的侍女。司宾引导一位内命妇到桑室,尚功和拿着钩筐的人跟着。尚功把桑叶交给蚕母。蚕母接过桑叶,把桑叶切细,交给内命妇。内命妇吃了桑叶,洒下一箔桑叶后,就回来。尚仪奏报仪式完毕,皇后回到更衣殿。司宾率领蚕母等人叩头后,司赞唱班齐。外命妇按顺序站好,尚仪致词说:“亲蚕仪式已经完成,应该庆祝一下。”四拜完毕,设宴款待命妇,并赐给蚕母酒食。公主和内命妇在殿内用餐,外命妇二品以上在台上用餐,三品以下在丹墀上用餐,尚食局进膳。教坊司的女乐演奏音乐。宴会结束后,公主以下的人按顺序行四拜礼。仪式结束后,皇后回宫,随从跟随在前面。诏书按此拟定。

四月,养蚕的事情结束了,要举行祭祀蚕神的仪式。选出十个擅长缫丝和织布的蚕妇。选好日子后,皇后出宫,仪仗队跟在后面,按着规矩来到织造作坊。一位内命妇进行“三盆手礼”,把东西交给织布的妇女们,表示仪式结束。蚕宫的官员要送去尚衣局和织染监造好的祭祀服装,祭祀先蚕神的时候,只演奏音乐,不跳舞,乐工的帽子和衣服都得穿黑色的。

十年二月,礼部官员说:“去年皇后亲自采桑,已经足够激励天下了。现在先蚕坛的殿宇还没建好,应该先派官员去举行仪式。”皇帝一开始不同意,想照旧举行。后来考虑到皇后出行不便,就下令把先蚕坛改建到西苑。坛的东边建个采桑台,台的东边建个准备祭祀服装的殿宇,北边是蚕室,左右是厢房,后面是住蚕妇的房间。在宫殿左边设立蚕宫署,设正员一人,副员二人,选些谨慎勤恳的内臣来担任。四月,皇后在内苑举行亲蚕礼。皇帝说亲耕不用祝贺,这个又怎么可以祝贺呢,只行叩头礼,女乐只管准备宴席,不用前导。嘉靖三十八年,停止了亲蚕礼。四十一年,连相关的奏请也一起停止了。

嘉靖九年,青州的儒生李时飏请求祭祀高禖神,祈求皇室子嗣兴旺。礼部官员把这事儿汇报给了皇帝。皇帝说:“祭祀高禖虽然是古代的礼仪,但现在确实很难实行。”于是就搁置了这个提议。后来,又决定设立祭祀高禖神的仪式。在皇城东边,永安门北边,震方(东方)设立一个木台。台上,皇天上帝的牌位南向摆放,祭品是红色的公牛和青色的墙壁(此处指祭祀用的墙壁)。皇帝的配位西向摆放,牛、羊、猪各一只。高禖神的牌位在台下西向摆放,祭品数量和皇帝配位一样,行三献礼。皇帝在台下北向坐着,后妃们在南边几十丈外,北向坐着,用帷帐遮挡。台下摆放着弓箭和箭筒,数量和后妃嫔妃的人数一样多。祭祀结束后,女官带领后妃嫔妃走到高禖神像前,跪下取弓箭交给她们,后妃嫔妃接过弓箭,放进箭筒里。

明朝的规矩,凡是皇帝登基、出巡,以及给皇帝上谥号、下葬、册立皇后、册封诸王、皇室婚嫁这些大事,都要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 建造宫殿,或者派将军出征打仗,遇到年成不好,干旱或者水灾,也要祭告天地、山川、太庙、社稷和后土神。皇帝即位之初,还要祭告孔子的庙——阙里孔庙,以及历代帝王的陵墓。

洪武二年,礼部尚书崔亮建议,祭祀圜丘、方丘和举行大祭祀之前,皇帝要先亲自到太庙去祭告,然后再派使者到天下神祇坛去祭告其他的神明。六年的时候,礼部尚书牛谅又建议,祭祀太岁和其他神灵,祈求保佑或者答谢的时候,要设十五座祭坛;如果是有事要祭告,就要设二十八座祭坛。这二十八座祭坛中,十五座在中间,祭祀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等神灵;十二座在东边,祭祀四渎、京畿以及湖广、山东、河南、北平、广西、四川、甘肃的山川,还有夏冬两季的月将和京都城隍;十一座在西边,祭祀钟山以及江西、浙江、福建、山西、陕西、广东、辽东的山川,还有春秋两季的月将、以及旗纛和战船等神灵。如果皇帝亲自祭祀,就穿着皮弁服,行一献礼,每祭祀三座祭坛就进行一次仪式。

洪武八年,皇帝在中都驻跸,在中都的圜丘祭告天地。九年,皇帝让诸王回到各自的封地,规定诸王要分日期祭祀太庙、社稷、岳镇海渎以及天下名山大川,还要到圜丘祭祀天地。一开始,诸王来朝后回封地,要在端门祭祀真武大帝等神灵,用九头猪、九只羊和一些丝织品;在承天门祭祀护卫旗纛,祭品也一样。到了洪武二十六年,皇帝觉得祭祀的礼仪太繁琐了,就规定猪和羊各用一头,不用丝织品了。后来干脆取消了端门祭祀,只在承天门外用荤素两坛祭祀。

永乐七年,皇帝去北京视察,祭拜了天地、宗庙和社稷。嘉靖八年秋天,皇帝要亲自祭拜山川诸神,就下令说,不用提前派官员去太庙报备了。皇上无论出行还是回宫,都要先在内殿亲自向祖先禀告。圣诞节前一天,皇帝用酒果祭拜列位先帝和皇后于奉先殿;圣诞节当天,用酒肉祭拜皇天上帝于玄极宝殿;还派官员用牲畜和酒祭拜神烈、天寿、纯德等陵山,以及东岳、都城隍;用素菜祭拜真武大帝和灵济宫;最后还向道教的七宝帝尊修斋告祭。隆庆三年,皇帝亲自祭拜朝日坛,事先还向奉先殿、弘孝殿、神霄殿做了禀告。

洪武二年,太祖皇帝因为春天很久不下雨,就祈求各种神灵保佑。祭祀设了五个主坛,东边设了七个坛,祭拜钟山、两淮、江西、两广、海南、山东、燕南燕蓟等地的山川和旗纛诸神;西边设了六个坛,祭拜江东、两浙、福建、湖广荆襄、河南、河北、河东、华州等地的山川和京都城隍;中间五个坛则摆放祭品。第一次祭祀,皇帝亲自主持,两边的官员分别进行祭祀。三年夏天,又遇上旱灾。六月初一,皇帝穿着素服,穿着草鞋,步行去山川坛祈祷。他用稻草铺席子席地而坐,白天晒着太阳,晚上睡在地上,一共持续了三天。六年的时候,皇帝听从礼部尚书牛谅的建议,说要祭拜太岁等神灵,春天祈求,秋天答谢,一共十五个坛。中间五个坛祭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东边五个坛祭拜四渎、京畿山川,春秋两季还要祭拜月将和京都各府城隍;西边五个坛祭拜钟山、甘肃山川,夏冬两季还要祭拜月将、旗纛和战船等神。当时甘肃刚被朝廷收复,所以把甘肃山川的祭祀也放在京城进行。皇帝亲自祭祀的仪式和一般的祭告是一样的。

正统九年三月,因为好久不下雨下雪,皇帝就派官员祭拜了天地、社稷、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弘治十七年,京畿地区和山东地区长期干旱,皇帝下令官员祭拜天寿山,还分别命令各地的巡抚祭拜北岳、北镇、东岳、东镇、东海。

嘉靖八年春天,皇帝下令礼部说:“去年冬天少下雪,现在正是春耕的时候,老天爷还不降雨,我要亲自去南郊祭祀天地、山川。”礼部尚书方献夫等人说:“《周礼·大宗伯》里写着:‘用简朴的祭祀来表达对灾害的忧虑。’意思是说,皇帝的膳食不讲究,宫廷道路也不打扫,祭祀仪式也从简,都是为了表示谦卑的意思。”他们又说:“国家遇到大事,就要祭祀天地和四方神灵。”意思是说,遇到灾害就要这样。‘旅’是陈列的意思,陈列祭祀用品来祈祷,礼仪比平常的祭祀要简略。”现在陛下体恤百姓疾苦,亲自出郊祈祷,祭祀礼仪要力求简朴,以回应上天的警示。朝中官员都跟着去,一起诚心祈祷,祈求上天宽恕。然后他们就一起上交了祭祀的仪注。二月,皇帝亲自到南郊祈祷,山川祭祀在同一天举行,社稷的祭祀安排在第二天。不打扫道路,皇帝的冠服颜色也比较浅淡,群臣都一起参加。五品以上文官和四品以上武官在大祀门外参加祭祀,其他官员在南天门外按班次陪祀。

这年秋天,皇帝想要亲自祭祀山川诸神。礼部尚书李时说:“以前的规矩,祭祀山川诸神要在半夜进行,祭祀前一天就要出城斋戒住宿。祭祀完毕,清晨回宫,两天才能完成,礼仪太繁琐了。应该效仿先农坛的例子,天蒙蒙亮的时候就举行祭祀。”于是他就上交了新的祭祀仪注。皇帝批准了。祭祀时穿戴皮弁,迎神、送神各行两次祭拜礼。

嘉靖十一年,大学士李时等人因为皇帝还没有子嗣,建议廷臣前往名山大川祝祷。皇帝想派道士带着香帛去各地,让当地官员举行祭祀,朝廷大臣则分赴地祇坛祈告。这时礼部尚书夏言说:“我们朝廷设立地祇坛,从岳镇海渎到各地名山大川,都得到了安抚,在这里祈祷,正符合古人祈求丰收的道理。但是辅臣的建议,只限于岳镇。我认为山川海渎,都有着兴国安邦的灵验,与岳镇的作用相同,况且基运山、翊圣山、神烈山、天寿山、纯德山,又是祖宗的陵寝所在地,这些地方的祈祷仪式,都不能省略。”于是皇帝下令大臣分赴各地祭祀。

洪武二年,朱元璋听从礼部尚书崔亮的建议,在圆丘坛的东边和方丘坛的西边,修建了祭祀天下神祇的坛位。郊祀之前,皇上亲自到坛前,摆好神位,面向西边,用酒和肉祭祀。到了郊祀那一天,等分献和从祀的仪式差不多结束,皇上才到坛上祭祀。后来规定要派官员提前预告祭祀。

他还让人在正阳门外天地坛的西边修建了山川坛,用来祭祀各种山川神祇。总共修建了十九个坛位,太岁、春夏秋冬四季的月将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风、云、雷、雨,再其次是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然后是京都的钟山、江东、江西、湖广、淮东、淮西、浙东、浙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海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平、陕西、左江、右江、安南、高丽、占城等地的山川神祇,还有京都的城隍,以及六纛大神、旗纛大将、五方旗神、战船、金鼓、铳炮、弓弩、飞枪飞石、阵前阵后等神祇,皇上都亲自参与祭祀。祭祀之前,礼官奏报说:“祝文,从太岁到四海,一共五个坛位,需要皇上亲笔署名的,请皇上御笔亲书。至于钟山等地的神祇,那些只需要臣子署名的,请允许礼官代为署名。”皇上说:“朋友之间的书信,我还亲自写名字呢,更何况是祭祀神明呢?”于是皇上亲自署名。后来又规定惊蛰和秋分后的第三天,要派官员祭祀山川坛上的神祇。

洪武七年,规定春秋两季的中旬,择日祭祀。洪武九年,再次修订山川坛的制度,一共十三座坛位。正殿供奉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七个坛位。东西两边的庑殿各设三个坛位,东边是京畿山川和夏冬两季的月将,西边是春秋两季的月将和京都城隍。洪武十年,确定正殿七个坛位由皇帝亲自祭祀,东西两边的庑殿则由功臣分献祭品。洪武二十一年,扩建了大祀殿的神祇坛位。于是下令十三座坛位的神祇都停止春季祭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左右择日祭祀。并命令礼部重新制定祭祀山川坛的仪式,与祭祀社稷的仪式相同。永乐年间,京师也修建了山川坛,制度与南京相同,只是在正殿钟山神祇的右边,增加了天寿山神祇。

嘉靖十一年,将山川坛改名为天神地祇坛,并改称云师、雨师、风伯、雷师。天神坛在左边,朝南,供奉云、雨、风、雷四位神祇。地祇坛在右边,朝北,供奉五岳、五镇、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五陵山、四海、四渎五位神祇。从祀的神祇中,京畿山川朝西,天下山川朝东。辰、戌、丑、未年仲秋,皇帝亲自祭祀,其他年份则由大臣代祭。太岁、月将、旗纛、城隍则另行祭祀。嘉靖十七年,加上皇天上帝的尊称,提前告知神祇,于是又在圜丘坛的东南方向修建了祭祀神祇的坛位,皇帝亲自确定了神祇的坛位和祭祀仪式。礼部奏报说:“皇上亲自祭祀大明坛,那么其他四个坛位就由大臣分献祭品,不敢并列。请求皇上先上香完毕后,再由官员代为祭祀。”皇帝裁决,上香、奠帛、献爵并复位后,再由分献的官员行礼。亚献和终献由执事官员代劳,其他坛位则由献官行礼三次。隆庆元年,礼部官员奏报说:“天神地祇已经从祀南北郊,所以仲秋祭祀神祇的仪式不宜再举行。”于是下令停止了这项祭祀。

朱元璋洪武三年的时候,跟中书省的大臣们说:“太阳和月亮都有专门的祭坛祭祀,可星星却和月亮一起在月坛祭祀,这不对啊,不合礼法!” 礼部就计划在城南那些祭祀神仙的祭坛正南方,再加盖九间房子,把祭祀太阳、月亮和所有星星的仪式都放在这里举行。太阳和月亮还是在春秋分祭祀,而星星呢,就在天寿节的前三天祭祀。皇帝同意了。到了洪武四年九月,皇帝亲自祭祀了所有星星。正殿里一共建了十个祭坛,中间摆放着象征所有星星的神位,仪式跟祭祀太阳一样隆重。后来,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因为星星已经一起在南郊祭祀了,所以就取消了单独祭祀星星的仪式。

洪武元年,太常寺上奏说:“《周礼》里记载,要用柴草和火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天府》里说,如果祭天,就要祭祀司民、司禄,并且要献上人口数量和粮食数量的报告,然后把这些报告收藏起来。”汉高祖刘邦还下令在各郡国设立祭祀灵星的祠堂呢!唐朝的制度是,立秋后的辰日祭祀灵星,立冬后的亥日派官员祭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用的是少牢的祭品。宋朝的祭祀仪式跟唐朝差不多,只不过在秋分那天还要祭祀寿星。现在我们打算按照唐朝的制度,分日子祭祀,在城南建个祭坛。皇帝也同意了这个方案。第二年,按照礼部尚书崔亮提出的建议,每年皇帝生日那天祭祀寿星,同一天还要祭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意思是说,让老百姓和皇帝一起分享这份福气。八月十五祭祀灵星,这些都是派官员去执行的。到了洪武三年,皇帝又取消了祭祀寿星等神的仪式。

以前啊,根本没有专门祭祀太岁和月将的制度,直到明朝才开始重视起来。把风神的地位提升到和雨神一样,也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皇帝不仅在圜丘祭天的时候,把太岁等神明一起祭祀了,还在另外的地方建了祭祀群神的坛子。后来,他又让礼部官员讨论专门祭祀太岁和其它神明的坛子应该怎么建。

礼部官员说:“太岁嘛,就是十二辰的神。你看《说文解字》里说,‘岁’字是由‘步’和‘戌’组成的。木星一年绕行一次,经过十二个辰,正好一圈,就像走路一样。阴阳家还说,每个月都有月将,每天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守护神,比如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冲等等。这些神虽然没在经书里明确记载,但历朝历代都祭祀它们。元朝每次搞大型工程,都会在太史院祭祀太岁、月将、以及每天每个时辰的神。至于风神、雨神这些,在《周礼》里就有记载了,后世也都一直祭祀。唐朝天宝年间,又把雷神加到雨神旁边一起祭祀。宋朝和元朝都沿袭了这个做法。但是唐朝的祭祀制度,是根据季节分别祭祀,这有点偏离了祭祀的本意。最好是把太岁、风神、雨神、雷神这些天神放在一个坛子里一起祭祀,把地祇也放在一个坛子里一起祭祀,春秋两季分别祭祀。” 于是就决定在惊蛰和秋分这两天,在城南祭祀太岁等神明。

过了三年,又觉得这些神明阴阳相合,运行无间,于是就把这两个坛子合二为一了,并且增加了四季的月将。祭祀的时间也改了,跟祭祀地祇一样,都在惊蛰和秋分后的第三天。

到了嘉靖十年,皇帝下令让礼部研究太岁坛的制度。礼部官员说:“太岁神,唐宋的祭祀典籍里没记载,元朝虽然祭祀,也没什么固定的制度。古时候根本就没有太岁坛的制度。太岁是天神,应该在露天设坛祭祀,可以参考社稷坛的样式,稍微小一点。”皇帝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就在正阳门外西边建了太岁坛,跟天坛相对。坛内有太岁殿,东边厢房是春、秋月将的两个祭坛,西边厢房是夏、冬月将的两个祭坛。皇帝会在拜殿里亲自祭祀。每年孟春祭祀庙宇,岁末大祭的时候,都会派官员去祭祀。各地的州县也祭祀风、云、雷、雨四神,并在城西南建坛祭祀,祭祀的日子也是惊蛰和秋分。

公元1369年,朱元璋觉得城南祭祀山川河神,搞得乱七八糟,没有专门的祭祀场所。而且祭祀的地方,只是个房子,没有祭坛,这也太不尊重神灵了。礼部官员就建议说:你看啊,虞舜就祭祀过四岳,《周礼》里开始有了五岳的说法。《周礼》里说:“在郊外四面设立祭坛”,郑玄注疏说这“四望”指的是五岳、四镇、四渎。《诗经》的序言里也说,巡狩的时候要祭祀四岳和河海,所以还有祭祀四海的说法。总之,天子巡视四方,什么地方都要祭祀到。但是,那些山岳、镇山、河海,如果在诸侯的封地里,那就由诸侯自己祭祀。自从废除了分封制之后,山川河神都归礼部管了。汉朝恢复了分封制,诸侯国就各自祭祀自己封地里的山川,天子不管这事儿。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诸侯有的被削藩,有的被废除,五岳都归属天子管辖了。汉宣帝时期,才开始派使者持节去祭祀山川河神。从魏朝到隋朝,对山岳、镇山、河海,都在当地建庙祭祀,由官府负责。唐朝和宋朝的制度,有命令当地刺史、县令祭祀的,有在郊祀时顺便祭祀的,还有派使者去祭祀的。元朝也派使者祭祀山岳、镇山、河海,把全国分为东西南北中五路。现在咱们应该把全国的山岳、镇山、河海、城隍等神祇都集中在一个祭坛祭祀,跟祭祀天神一样,春秋两季专门祭祀。

于是,就定下了清明节和霜降节为祭祀的日子。祭祀的前一天,皇帝亲自检查祭品。到了祭祀那天,皇帝穿着通天冠和绛纱袍,到祭坛前,举行三献礼。山川城隍,则由不同的祭祀官员行礼。那一年,朝廷任命了十八个官员,负责祭祀全国的山岳、镇山、河海之神。皇帝穿着皮弁,在奉天殿里,亲自题写祭文,把写好的祭文交给使者。百官穿着朝服,把使者送到中书省,使者带着祭文出发。祭祀用的香料用黄金盒子装着,还有黄色的绮幡两面,白银二十五两用来购买祭品。

话说,过了三年,皇帝下令重新确定了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这些山川河流的神号。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治理国家,一定要以礼为根本。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封号,从唐宋时期就有了。那些英灵之气聚集形成的神灵,必定是受了上天旨意的,哪能随便用国家封号来加封呢?这简直是太不尊重礼仪了!现在我们按照古代的规矩来办,把以前封的那些名号都取消了。五岳就叫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就叫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四海就叫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就叫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 皇帝亲自在祭文上签了名,然后派官员去重新确定神号并祭祀。

六年后,礼部官员说:“四川还没平定的时候,我们是在峡州祭祀江渎的。现在四川已经平定了,应该派人到南渎去祭祀了。”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十年后,皇帝任命了十八个人,分别负责祭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还给他们制定了祭祀的规章制度。

万历十四年,巡抚胡来上奏,请求把祭祀北岳的地点改到浑源州。礼部官员说:“《大明集礼》记载,汉朝、唐朝、宋朝祭祀北岳都在定州曲阳县,这和史书上的记载是一致的。浑源州说自己是北岳,这只是州志和碑文中记载的,正史里找不到依据,所以还是应该继续在曲阳祭祀。”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一年,亲自去汴梁祭祀那里的神明,还派官员祭祀境内其他的山川。第二年,就把全国的山川都列入祭祀岳渎坛的范围。因为安南和高丽都臣服于大明,朱元璋觉得他们的山川也应该跟咱们中国一起祭祀,就让中书省和礼部官员去查查具体情况。查清楚了,安南有21座山、6条江、6条河;高丽有3座山、4条河。于是就正式把这些山川列入祭祀典籍,设立祭坛进行祭祀。第三年,还派使者去安南、高丽、占城祭祀他们那里的山川,朱元璋自己斋戒沐浴,亲自写祭文。同时还派官员把更改山川神号的诏书颁发到安南、占城、高丽。

到了第六年,琉球那些国家也开始来朝贡了,咱们也开始祭祀他们那里的山川。八年的时候,礼部尚书牛谅提意见说:“京城已经停止祭祀全国的山川了,那些外国的山川,也不应该再由皇帝亲自祭祀了。”中书省和礼部官员就建议,把这些外国山川的祭祀,并入各省的祭祀活动中,皇帝就同意了。于是,广西就负责祭祀安南、占城、真腊、暹罗、锁里;广东负责祭祀三佛齐、爪哇;福建负责祭祀日本、琉球、渤泥;辽东负责祭祀高丽;陕西负责祭祀甘肃、朵甘、乌斯藏;而京城就不再祭祀外国山川了。 礼部官员又提议说,各省的山川祭祀方向是坐北朝南,外国山川的祭祀方向是东西向,可以放在同一个祭坛上一起祭祀。

关于这些王国山川的祭祀制度,最终在洪武十三年正式确定下来。到洪武十八年,王国祭祀山川的具体仪式也定下来了,跟祭祀社稷的仪式一样隆重,只是没有埋葬祭品的仪式。凡是岳山、镇山、海渎以及其他山川所在地,都规定由当地官府每年祭祀两次,时间是清明节和霜降节。

洪武二年,礼部官员说:“城隍神的祭祀,具体起源不太清楚。以前那些大学问家认为,既然有土地神,就不应该再有城隍神了。唐朝李阳冰在《缙云城隍记》里说:‘祭祀城隍的庙宇很少,只有吴越地区比较多。’但是,成都的城隍庙是李德裕修建的,张说写过祭祀城隍的祭文,杜牧也写过祭祀黄州城隍的祭文,所以祭祀城隍神并不只是吴越地区才有的现象。再说,芜湖城隍庙建于吴国赤乌二年,高齐的慕容俨、梁朝的武陵王都祭祀过城隍神,这些都记载在史书上,也不是只有唐朝才有的事情。宋朝以后,全国各地都建起了城隍庙,有的还赐予庙额,有的还被封官加爵,甚至还有一些是牵强附会,随便找一个人来当做城隍神的名字。你看张九龄的《祭洪州城隍文》里就写道:‘城隍神保佑一方百姓,百姓都依靠着城隍神。’可见,以前人们崇奉城隍神是有原因的。现在应该把城隍神也列入祭祀山川诸神的行列。”于是皇上就下令给城隍神封官加爵。京城城隍神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的城隍神都被封为王。其他府治的城隍神被封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官阶为正二品;州治的城隍神被封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官阶为三品;县治的城隍神被封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官阶为四品。相应的衮冕服饰也都有区别。皇上还命令文臣们撰写祭文颁发下去。

三年后,皇上又下令取消了城隍神的封号,只称他们为府、州、县的城隍神。还下令各城隍庙里把其他神像都撤掉。规定了城隍庙的样式,庙宇的高大和宽广要和官署的厅堂差不多。主要用木头建造,把原来的泥塑神像都扔到水里,用泥土涂抹墙壁,再画上云山图案。六年后,中都城隍神的主神牌位制作完成,皇上派官员带着香火和祭品去安放。京城城隍神一开始是和山川神一起祭祀的,后来在二十一年又重新修建了城隍庙。后来又把城隍神列入大祀殿的从祀,停止了山川坛的春季祭祀。永乐年间,在都城西边建了一座城隍庙,叫做大威灵祠。嘉靖九年,停止了在山川坛从祀城隍神,每年在仲秋祭祀旗纛的时候,也一起祭祀都城隍神。每逢城隍神的圣诞节和五月十一日神诞,都要派太常寺的官员去举行祭祀仪式。国家发生大的灾难,也要到城隍庙里去祈求保佑。在京城,由皇室成员祭祀;在各府州县,则由地方长官主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