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陵墓和庙宇可多了,比如三皇、圣师(孔子)、五祀、国马神、南京神庙、功臣庙、京师九庙,还有各种各样的神祠和厉坛。
洪武三年,朱元璋派人去调查历代帝王的陵寝,还命令各省都画图送来,一共收集了七十九份图纸。礼部官员们仔细研究,选出了功德显著的三十六位帝王,分别是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唐尧、虞舜、夏禹、商汤、中宗、高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帝、明帝、章帝、魏文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 然后,朝廷为他们制作了衮冕(古代帝王的礼服),准备了香和祭品,还派秘书监丞陶谊等人去祭祀,朱元璋亲自写了祭文给他们带去。每个陵墓都用二十五两白金作为祭祀的物品。那些被破坏的陵墓,就让人修缮;那些破旧的庙宇,就让人修补;没庙的,就设坛祭祀;还命令有关部门禁止在陵墓附近砍柴采草。每年按时祭祀,祭祀用的牲畜都是最好的太牢(牛羊猪)。
四年过去了,礼部商量决定,把全国各地要祭祀的帝王总数定为三十五位。在河南省的有十位:陈州祭祀伏羲和商高宗,孟津祭祀汉光武帝,洛阳祭祀汉明帝和章帝,郑州祭祀周世宗,巩县祭祀宋太祖、太宗、真宗和仁宗。在山西省有一位:荥河祭祀商汤。在山东省有两:东平祭祀唐尧,曲阜祭祀少昊。在北京(北平)有三:内黄祭祀商中宗,滑县祭祀颛顼和高辛氏。在湖北省(湖广)有两:酃县祭祀神农氏,宁远(今湖南宁远)祭祀虞舜。在浙江省有两:会稽祭祀夏禹和宋孝宗。在陕西省有十五位:中部祭祀黄帝,咸阳祭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汉高祖、景帝,咸宁祭祀汉文帝,兴平祭祀汉武帝,长安祭祀汉宣帝,三原祭祀唐高祖,醴泉祭祀唐太宗,蒲城祭祀唐宪宗,泾阳祭祀唐宣宗。每年祭祀的时间,定在春季和秋季的第一个朔日(农历初一)。然后就派使者到各个陵墓去祭祀。每个陵墓都立一块碑,刻上祭祀日期和祭品的数量,让当地官府负责看守。
后来又下令,让当地官府每年按时修缮陵墓,并安排两个人看守。每三年,还要送去祭文、香帛,以及太常寺的乐舞人员,到各地去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最初祭祀的帝王,时间上最远到周宣王,汉朝则到汉明帝、章帝。后来又增加了在赵城祭祀女娲,在富平祭祀后魏文帝,在顺天(今北京)祭祀元世祖,在会稽祭祀宋理宗,这样一共祭祀了三十六位帝王。之后又增加了在扶风祭祀隋高祖,但是宋理宗的祭祀又取消了。最后又规定,各地官府要在春秋两季的仲月(农历二月或八月)上旬选择吉日进行祭祀。
六年的时候,皇帝觉得应该在京城建庙祭祀五帝、三王以及汉、唐、宋朝开国皇帝这些牛人,于是就在钦天山的北边修建了历代帝王庙。庙的结构模仿太庙,一个大殿里分好几个房间,一共五个房间:中间一个房间供奉三皇,东边一个房间供奉五帝,西边一个房间供奉夏禹、商汤、周文王;再往东一个房间供奉周武王、汉光武帝、唐太宗;再往西一个房间供奉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每年春秋两季的二月上旬,逢甲日就要举行祭祀活动。
后来,皇帝觉得周文王始终是臣子的身份,唐高祖是靠唐太宗打下的天下才当上皇帝的,所以就取消了他们的祭祀,改成祭祀隋高祖。到了第七年,皇帝下令在帝王庙里给每位皇帝都塑金光闪闪的坐像,只有伏羲和神农因为传说中没穿衣服,所以不用给他们塑像加冕服。八月,皇帝亲自到新庙里祭祀。结果没多久,又把隋高祖的祭祀给取消了。
公元1242年,皇帝下令每年祭祀天地的时候,都要在太庙的大祀殿里,一起祭祀历代帝王。 同时,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左右选个好日子,派官员去各帝王的陵墓祭祀,春天祭祀太庙的活动就取消了。 另外,还规定每三年去各个陵墓祭祀一次,那一年太庙的祭祀活动就停掉。
同年,皇帝下令让历代名臣也一起祭祀。主管礼仪的官员李原上报了一份名单,推荐了36个人。 皇帝觉得宋朝的赵普对太祖赵匡胤不够忠诚,不能列入祭祀名单。 元朝的“四杰”,以木华黎为首,不能只祭祀孙子而不祭祀祖先,所以可以祭祀木华黎,但不能祭祀安童。既然要祭祀伯颜,那阿术就不用祭祀了。汉朝的陈平、冯异,宋朝的潘美,他们都始终对国家忠诚,可以列入祭祀名单。
最后,确定了以下37位名臣,一起在太庙东西厢房祭祀,一共建了四个祭坛:风后、力牧、皋陶、夔、龙、伯夷、伯益、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浚、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 之前,太公望在武成王庙里也设有祭祀,每年都派官员去祭祀,仪式和释奠一样隆重。 到了现在,就把武成王庙的祭祀活动取消了,也把“王”的称号去掉了。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祭祀历代帝王的仪式是由南京太常寺的官员前往南京执行的。到了嘉靖九年,朝廷决定取消历代帝王在南郊的从祀仪式,下令在北京城西建造一座历代帝王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后来,南京的帝王庙祭祀也取消了。嘉靖十年二月,帝王庙还没建好,皇帝就亲自在文华殿祭祀历代帝王,一共设了五个祭坛,东西两侧的丹陛上还分别设了四个祭祀名臣的祭坛。礼部尚书李时言提议说:“以前的祭祀仪式上有赐福胙的环节,赐福是自上而下的意思,只有祭祀郊庙社稷才应该用。祭祀历代帝王,只应该说‘答谢’就好。”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
嘉靖十一年夏天,帝王庙终于建成了,取名为“景德崇圣之殿”。大殿有五个房间,东西两侧还有厢房,殿后是祭器库房,殿前是景德门。景德门外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和钟楼。庙宇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街,叫做景德街。嘉靖十一年八月壬辰日,皇帝亲自举行祭祀仪式。皇帝从中门进入,迎神、接受赐福胙、送神,每个环节都行两次礼。此后,每年都派一位大臣去主持祭祀,另外四位大臣分担献祭的职责。如果遇到子、午、卯、酉年要祭祀陵寝的情况,那就停止秋季的祭祀。嘉靖二十四年,礼科给事中陈棐建议取消元世祖陵庙的祭祀,以及对木华黎等人的从祀,并将唐太宗和宋太祖迁回同一个祭祀场所。最终,祭祀的帝王共有十五位,从祀的名臣有三十二人。
明朝初期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祭祀三皇。洪武元年,规定用太牢来祭祀三皇。洪武二年,又规定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作为三皇的配祀,并让俞跗、桐君、僦贷季、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岐伯、少俞、高阳这十位名医也一同从祀,祭祀仪式与释奠相同。洪武四年,朱元璋认为天下郡县都祭祀三皇的行为有失尊崇,礼部官员们讨论后认为:“唐玄宗曾经在京城设立三皇五帝庙,到了元成宗时期,才在府州县设立三皇庙。春秋两季祭祀三皇,却以医药之神为主祭,这很不合礼制。”朱元璋说:“三皇继承天命,建立了极高的功业,开启了万世教化的先河,怎么能和医药之神混为一谈呢?”于是下令天下郡县不得随意祭祀三皇。
正德十一年,在秦州建起了伏羲庙。秦州,就是以前的成纪,这事儿是巡按御史冯时雄提出来的。
嘉靖年间,在太医院北边建了个三皇庙,叫景惠殿。里面供奉着三皇和他们的四个配偶。东边厢房里供奉着僦贷季、岐伯、伯高、鬼臾区、俞跗、少俞、少师、桐君、雷公、马师皇、伊尹、扁鹊、淳于意、张机这十四位医圣;西边厢房里供奉着华陀、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韦慈藏、王冰、钱乙、朱肱、李杲、刘完素、张元素、朱彦修这十四位医圣。每年春天和秋天的上甲日,礼部官员去主持祭祀仪式,太医院的两位官员分别献祭,祭品是少牢。还在里面建了个圣济殿,祭祀历代名医,由太医院的官员负责。后来,嘉靖二十一年,皇帝觉得庙太小了,就下令扩建。
世宗皇帝开始祭祀圣师。祭祀的对象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以及陶唐氏、有虞氏这两位帝师,还有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这四位王师,这九位圣师都面向南方。左边是周公,右边是孔子,这两位先师都面向东西。每年春秋两季开讲之前一天,皇帝都要穿戴皮弁,跪拜行释奠礼。祭品是羹、酒、果脯和帛,在文华殿东室举行祭祀。
一开始,文华殿东室里供奉着佛像,皇帝觉得不合适,就把佛像撤了,改成祭祀先圣先师。皇帝自己还写了祭文,亲自主持了安放神位的仪式。其他的大臣和礼官等仪式结束后,再进去行礼。早先,洪武初年,司业宋濂建议,按照建安熊氏的说法,把伏羲尊为道统之祖,然后依次是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样在天子学宫里祭祀,就能更好地尊崇道统。但是太祖皇帝没同意。直到世宗皇帝才采纳了这个建议。嘉靖十六年,祭祀地点移到了永明殿后面,祭祀仪式和以前一样。后来,就派官员代替皇帝祭祀了。到了隆庆初年,祭祀又回到了文华殿东室。
话说啊,从汉朝、晋朝一直到隋朝,人们都管孔子叫“先师”或者“先圣”、“宣尼”、“宣父”,到了唐朝,追封他为“文宣王”,宋朝又加封为“至圣”,元朝还给他加了称号,叫“大成”。朱元璋打下江山后,第一个去拜访的就是孔子的庙。洪武元年二月,他下令用最隆重的祭祀仪式在国子监祭祀孔子,还派人去曲阜祭祀。临行前,他还特意交代使者说:“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跟天地一样长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他的祭祀。我作为天下之主,希望大力推行儒家教化,实行先圣的教诲。现在国子监的祭祀已经完成了,你们再去曲阜祭祀,一定要恭敬谨慎啊!”他还规定,每年春天和秋天的上丁日,皇帝都要亲自去国子监上香祭祀,由丞相行初献礼,翰林学士行亚献礼,国子祭酒行终献礼。祭祀之前,皇帝要斋戒,参与祭祀的官员也要提前斋戒。祭祀前一天,皇帝要穿着正式的祭祀服装,在奉天殿上香。到了祭祀当天,献官们再行祭祀礼仪。
过了三年,朱元璋下令取消其他神祇的封号,只有孔子的爵位保持不变。他还命令每年都给曲阜孔庙拨款,供奉祭祀用品,让衍圣公负责祭祀事务。四年后,礼部制定了祭祀的具体礼仪和器物,把原来八样祭器改成了十样,还把原来用木头做的祭器都换成了瓷器,祭祀用的牲畜也改成了熟肉。乐舞人员也增加了,一共有一百一十人。礼部想从老百姓里挑选一些优秀的人来担任乐舞人员,朱元璋说:“乐舞是学问人的事,更何况祭祀是为了崇敬老师,应该从国子监的学生和大臣的子弟中挑选,好好培训他们。”五年后,朱元璋下令取消孟子的配享,过了一年,他又说:“孟子辨别异端邪说,阐明了孔子的学说,还是应该让他继续配享。”七年二月,因为上丁日那天日食,就把祭祀日期改成了仲丁日。
十五年,新建的太学终于完工了。庙就在学堂的东边,中间是宏伟的大成殿,两边是厢房,前面是大成门,门两边各摆着二十四根戟。大门的东边是祭祀用的厨房,西边是存放祭品的仓库,前面还有一座灵星门。从动工开始,皇帝就多次来视察。等到建成后,皇帝就派官员去祭祀。皇帝不仅亲自参加了祭祀典礼,还下令全国各地都要祭祀孔子,并且颁布了祭祀的仪式规范。所有府、州、县的学堂,祭祀用的笾豆都要用八套,祭祀用的器物、牲畜,都要从国子监(国学)这边统一准备。三献礼的仪式都一样,十哲(指十位古代贤人)在两边的厢房各进行一次祭祀。进行祭祀的人,都要由相应的官员来担任,比如有布政司的,就由布政司的官员来主持;分献的仪式,则由本学堂的儒学教职人员和德高望重的儒士来负责。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上丁日举行祭祀活动。一开始,国子监祭祀由祭酒主持,后来改由翰林院的官员主持,不过祭酒初到任时,还是要亲自主持一次祭祀。
十七年,皇帝下令每月初一和十五,祭酒以下的官员都要举行释菜礼,郡县长官以下的官员都要到学堂来行香。二十六年,皇帝把大成乐颁布到全国各地。二十八年,因为行人司副杨砥的建议,取消了汉代扬雄的从祀,增加了董仲舒。三十年,因为国子监的孔子庙太小了,皇帝下令工部重新修建,设计图纸都是皇帝亲自规划的。大成殿的每个门都有六根柱子,灵星门有三根,东西厢房共有七十六根柱子,神厨和仓库各八根柱子,宰杀牲畜的地方有六根柱子。永乐初年,在太学的东边修建了孔庙。
宣德三年,皇上让万县的训导李译言负责检查一下全国各地祭祀先贤的名单,然后把最终结果公布全国。十年后,慈利的教谕蒋明建议把元朝的学者吴澄也列入祭祀名单。大学士杨士奇等人觉得这个建议可以,就同意了。
正统二年,皇上又把宋朝的学者胡安国、蔡沈、真德秀列入祭祀名单。三年,皇上禁止全国在道教和佛教的庙宇里祭祀孔子。孔子的后代、颜回的后代、孟子的后代,他们的老师裴侃上奏说:“全国的孔庙,只讲究按照传道授业的顺序来排列祭祀者的位置。但是孔子的家庙,应该按照父子关系来排序,这样才符合伦理。颜回、曾子、子思都是孔子的学生,应该在正殿里陪祀;而颜回的父亲颜无繇、曾子的父亲曾子昽、孔子的儿子孔鲤(伯鱼)都是孔子的长辈,应该在廊庑里从祀。现在这样安排,不仅名分不对,恐怕连神灵自己也觉得不安。更何况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已经追封为‘启圣王’,在孔庙大成殿西边专门建了殿宇来祭祀他,而颜回和孟子的父亲都封了公爵,唯独伯鱼和曾子昽还是侯爵,所以请求追封他们为公爵,和颜回、孟子的父亲一起在启圣王殿陪祀。”皇上听了之后,就让礼部去办理这件事,并且还讨论要给伯鱼和曾子昽加封更高的爵位。
成化二年,皇上追封董仲舒为广川伯,胡安国为建宁伯,蔡沈为崇安伯,真德秀为浦城伯。十二年,皇上采纳了祭酒周洪谟的建议,把祭祀孔子的乐舞表演人员增加到八佾,祭祀用的笾和豆也各增加到十二个。
弘治八年,皇上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他的祭祀位置在司马光之后。九年,皇上又把祭祀孔子的乐舞表演人员增加到七十二人,跟天子祭祀的规格一样。十二年,孔子的家庙——阙里孔庙毁坏了,皇上命令有关部门重建。十七年,庙宇建好了,皇上派大学士李东阳去祭祀,并且立了一块御制的碑文。正德十六年,皇上命令有关部门重建位于衢州的孔氏家庙,并且拨款给钱,负责重建工程,还派博士孔承义负责祭祀。
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跟皇帝说:“咱们祖宗的祭祀典礼,有些地方该改改了。叔梁纥是孔子的爸爸,颜路、曾昽、孔鲤分别是颜子、曾子、子思的爸爸,这三位都陪着孔子一起在庙里祭祀,而他们的爸爸们却只能在两边厢房里陪着,想想看,圣人们心里能舒服吗?我觉得啊,应该在大成殿后面另建一间屋子,专门祭祀叔梁纥,让颜路、曾昽、孔鲤陪着一起祭祀。” 皇帝觉得张璁说得有道理。
张璁接着又说:“圣人尊敬天和尊敬父母是一样的重要。现在祭祀用的东西,笾豆有十二样,祭祀用的牲畜是牛犊,这些都跟祭天用的东西一模一样,这也不符合礼制啊。孔子的谥号、穿的衣服,都应该改改。” 张璁顺着皇帝的意思继续说:“孔子应该尊称为‘先圣先师’,不能称‘王’;祭祀的场所应该叫‘庙’,不能叫‘殿’;祭祀应该用木头做的牌位,那些泥塑像应该销毁;笾豆应该用十样,祭祀用的乐舞应该用六佾舞;那些陪祭的公侯伯的爵位称号应该去掉,只称‘先贤先儒’;还有那些陪祭的申党、公伯寮、秦冉等十二个人,应该取消陪祭;林放、蘧瑗等六个人,应该分别在他们家乡祭祀;至于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蔡元定,就让他们继续陪祭吧。”
皇上让礼部和翰林院的官员们一起讨论这件事。编修徐阶上书说,改动孔子的称号和毁掉他的塑像是不合适的。皇上很生气,把徐阶贬官了,然后自己写了篇《正孔子祀典说》,大意是说孔子认为鲁国僭越称王是不对的,那他凭什么自己僭越享受天子的礼仪呢? 皇上还又写了篇《正孔子祀典申记》,这两篇文章都交给了史馆保存。
接着,杨慎就写了篇《正孔子庙祀典或问》呈给皇上。皇上觉得杨慎的论述详尽而正确,就让礼部也一起讨论。这时候,御史黎贯等人就说了:“咱们圣祖皇帝当初整理祭祀典礼的时候,天下山川河流等各种神祇都取消了他们的称号,唯独先师孔子还是原来的称号,这其中肯定有很深的意思。陛下您怀疑孔子祭祀的礼仪规格接近于祭天,其实孔子是无法企及的,就像天是无法攀登的一样,即使比作天,也不算过分。从唐朝开始就尊孔子为文宣王,已经用了天子的礼乐。宋朝真宗皇帝曾经想封孔子为帝,有人说周朝只称王,不应该加帝号。但是罗从彦的观点是,加帝号也可以。到了周敦颐,认为孔子将永远享受王祭,邵雍也认为仲尼将永远为王。说孔子不应该称王的人,只有吴澄一个人而已。希望陛下您广泛参考大家的意见,务必找到最合适的方案。”黎贯在奏疏里还说:“天地是最尊贵的,父母和老师也是最尊贵的。陛下您敬天尊亲,不应该单单怀疑孔子的王号是僭越的。”皇上因此非常生气,怀疑黎贯借此来指责他追尊皇考的做法不对,认为黎贯是奸邪小人,把他交给法司审问,撤了他的职务。给事中王汝梅等人也极力劝谏说不应该去掉王号,皇上都斥责他们的说法是谬论。
好家伙,这可是个大工程啊!礼部把大臣们都叫来开会,讨论怎么祭祀孔子。他们说,大家都觉得孔子最牛,宋真宗都叫他“至圣”了,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所以,孔子的神位就应该写“至圣先师孔子”,那些“王”啊、“大成”啊、“文宣”之类的称呼就都去掉吧。 “大成殿”改名叫“先师庙”,“大成门”改名叫“庙门”。 然后,颜回、曾参、子思、孟子这四个配享的,就分别叫“复圣颜子”、“宗圣曾参”、“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其他的那些学生,就都叫“先贤某子”;左丘明那些人,就都叫“先儒某子”,别再用什么公侯伯的称呼了。 祭祀的规矩,就按照朱元璋当初在南京国子监的规定来办,用木头做神主,尺寸大小都得按规定来。那些塑像,都撤了吧!春秋祭祀,按照建国初期的规矩来,朝廷祭祀用十笾十豆,全国各地的学校就用八笾八豆,乐舞就用六佾舞。每个学校都得单独建个祠堂,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神位上写“启圣化孔氏”,再配上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都叫“先贤某氏”。 至于其他的那些配享的人,是不是该祭祀,还得好好考量考量。 “申党”那个名字,去掉一个“党”字。公伯寮、秦冉、颜何、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吴澄这几个,都别再祭祀了。林放、蘧瑗、卢植、郑众、郑玄、服虔、范宁这几个,就让他们各自家乡祭祀吧。 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这几位,应该加进去。 最后,就按照这个方案执行了。
后来,又有人提议,把陆九渊也加进去一起祭祀。 这事儿啊,说来话长。 早先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有个叫宋濂的官员建议把孔子的塑像撤了,改用神主,还建议修改祭祀的礼仪和乐章,结果朱元璋没同意。 到了成祖、宣宗的时候,有个叫程敏政的官员说,马融他们那八个人,应该取消祭祀。 有个叫张九功的官员也跟着提议,说荀况、公伯寮、蘧瑗这些人也应该取消祭祀,并且建议加上后苍、王通、胡瑗。 结果礼部官员周洪谟给否决了。 这次,因为有个叫璁的人大力支持,大家都不敢反对了。 取消塑像,是采纳了宋濂的建议;至于哪些人该祭祀,哪些人不该祭祀,大体上和张九功说的差不多。 至于加上欧阳修,是因为之前关于濮议的事情。
明年,国子监要建启圣公祠了,完工之后,从尚书李时言开始,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祭祀,和文庙在同一天。祭祀用的器皿、牲畜、祭品,四配的规格一样;东西两侧配祀的十哲,规格和四配一样;程晌、朱松、蔡元定三位先儒,则在两庑从祀。如果辅臣代替祭祀文庙,那么祭酒就祭祀启圣祠;南京的祭酒祭祀文庙,司业就祭祀启圣祠。就这样定下来了,殿里先师的牌位朝南,四配的牌位东西朝向。稍后,十哲: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他们的牌位也东西朝向。两庑从祀的先贤和先儒有: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适、高柴、漆雕开、樊须、司马耕、公西赤、有若、琴张、申枨、陈亢、巫马施、梁鳣、公昽哀、商瞿、冉孺、颜辛、伯虔、曹恤、冉季、公孙龙、漆雕哆、秦商、漆雕徒父、颜高、商泽、壤驷赤、任不齐、石作蜀、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后处、鄡单、奚容蒧、罕父黑、颜祖、荣旂、秦祖、左人郢、句井疆、郑国、公祖句兹、原亢、县成、廉洁、燕伋、叔仲会、颜之仆、邽巽、乐欬、公西舆如、狄黑、孔忠、公西蒧、步叔乘、施之常、秦非、颜哙,以及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孔安国、毛苌、董仲舒、后苍、杜子春、王通、韩愈、胡瑗、周敦颐、程颢、欧阳修、邵雍、张载、司马光、程颐、杨时、胡安国、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蔡沈、真德秀、许衡,一共九十一人。
明年国子监就要建好启圣公祠了,到时候,从尚书李时言开始,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祭祀,跟文庙同一天。祭祀规格,四配、十哲、从祀的先儒,都按照规定来。
辅臣要是代替祭祀文庙,那祭酒就负责启圣祠的祭祀;南京的祭酒祭文庙,司业就祭启圣祠。 就这样决定了,殿里先师的牌位朝南,四配的牌位在东西两边,十哲和两庑从祀的那些先贤先儒,也都按规矩摆放。 具体都有谁呢? 太多了,我一口气念完,你记好了啊: (此处略去名单,原文已列出) 一共九十一人。
隆庆五年的时候,朝廷把薛瑄列为陪祀对象,一起祭祀。到了万历年间,又把罗从彦和李侗列为陪祀。万历十二年,朝廷又把陈献章、胡居仁、王守仁列为陪祀对象。万历二十三年,把宋朝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也列入启圣祠陪祀。 还规定每年春分和秋分上丁日,皇帝要在殿上举行祭祀典礼,派大臣祭祀先师及其配祀。这十位哲人,就由翰林院官员和国子监官员各派两人分别进行祭祀。
每个月的初一,以及每次科举考试新科进士放榜后,都要举行释菜礼。府、州、县、卫的学校,各自的提调官都要主持仪式。祭祀用的牲畜是少牢,祭祀的音乐也和太学一样隆重。至于京城各府和各府属县的学校,就只举行释菜礼了。
崇祯十五年,因为左丘明曾经亲自给孔子讲授经书,所以朝廷把左丘明改称为“先贤”。同时,也把宋朝的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邵雍这六位儒家学者也改称为“先贤”,他们的地位排在七十子(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下,汉唐诸儒之上。但是,只有国子监改了祭祀的称呼,孔庙和全国各地的学宫都没来得及实行这个改动。
话说这祭祀军旗和纛旗的事儿,一共分四种情况。第一种,是洪武元年,礼部官员建议说:出兵打仗,该祭祀的旗帜,‘牙旗’是其中一种。《黄帝出军诀》里写着:“牙旗是将军的精气神,也是全军作战的象征。竖起牙旗的时候,一定要选在阳气盛的吉日祭祀。” 至于‘纛’,指的是旗杆上的旗头。《太白阴经》里说:“大将的营帐里要竖起纛旗。天子有六支军队,所以要用六面纛旗,用牦牛尾巴做成,插在左边的战车前面。”唐宋元朝都有祭祀旗纛的习俗,现在咱们也应该在京城建个庙,春天惊蛰那天,秋天霜降那天,派官员去祭祀。
于是皇上就下令在都督府后面建了一座庙,由都督担任祭祀的官员,庙里供奉的是“军牙之神”和“六纛之神”。到了洪武七年二月,皇上还下令让太子和诸位王爷去阅武场祭祀旗纛,搭了七个祭坛,进行了隆重的三献礼。后来,春天祭祀的仪式取消了,只保留了霜降那天在教场祭祀。
第二种情况,是每年年底祭祀太庙的时候,要在承天门外祭祀旗纛。第三种情况,旗纛庙建在山川坛的左边。开始的时候,旗纛和太岁等神一起在城南祭祀。到了洪武九年,才单独给旗纛建了一座庙。每年仲秋,皇上亲自祭祀山川的时候,就派旗手和卫队的官员去祭祀旗纛。正式祭祀的时候,要祭祀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掌管战船的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以及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等,一共七位神祇,在一个祭坛上,面向南方。皇帝穿着皮弁,从奉天殿出来上香,祭祀的官员则负责具体事务。祭祀的供品和先农坛一样,帛七匹,其中黑二白五。还要埋下牲畜的毛和血,望燎,跟祭祀风云雷雨诸神一样。祭祀完毕,在地上摆上六套酒器,杀六只雄鸡,把鸡血洒在地上祭祀。
第四种情况,永乐年间以后,又多了祭祀神旗的仪式,专门祭祀火雷之神。每个月初一和十五,神机营的提督官要在教场祭祀,用少牢的祭品。所有的旗和纛都放在内府,祭祀的时候再拿出来。
皇帝祭祀军旗的时候,就派武官穿着军装去行礼。全国各地的卫所,都在衙门后面建庙,由指挥使担任主祭官,其他官员依次担任亚献官和终献官。祭祀用的物品,都从京城运送过去。
洪武二年规定,每年年底腊月举行祭祀,在庙门外进行祭祀活动。八年后,礼部上奏说:“五祀的祭祀礼仪,周朝、汉朝、唐朝、宋朝都不一样。现在建议:孟春(正月)祭祀户神,在皇宫大门左边设坛,由司门官主持;孟夏(五月)祭祀灶神,在御膳房设坛,由光禄寺官员主持;季夏(七月)祭祀中霤神,在乾清宫丹墀设坛,由内官主持;孟秋(七月)祭祀门神,在午门左边设坛,由司门官主持;孟冬(十一月)祭祀井神,在宫内大庖的井前设坛,由光禄寺官员主持。四个孟月(正月、五月、七月、十一月)的祭祀,都在太庙祭祀的日子举行;季夏(七月)的祭祀,选择在土旺的日子举行;祭祀用的牲畜,都用少牢(祭祀用的牛羊)。 ”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之后把中霤神的祭祀地点改在了奉天殿外文楼前。又规定每年年底,把五祀合起来在太庙西庑下祭祀,由太常寺官员主持仪式。
洪武二年,皇帝下令祭祀马祖、先牧、马社、马步四位神,在后湖筑坛祭祀。礼官说:“《周礼》里记载,春天祭祀马祖,它是天上的天驷星;夏天祭祀先牧,是最初饲养马的人;秋天祭祀马社,是最初骑马的人;冬天祭祀马步,是掌管马匹灾害的神。隋朝沿用周朝的制度,在四季的仲月(每月中间的月份)祭祀。唐朝、宋朝也沿用这个制度。现在规定,在春、秋两季的仲月,选择甲、戊、庚日(天干),派官员去祭祀。建四个祭坛,用当时的乐器演奏,行三献礼。”四年,四川的明升进献了十匹好马,其中一匹白色的马,身长一丈多,无法上马鞍和缰绳。太祖皇帝说:“上天造就的优秀动物,一定有神灵在主管。”于是命令太常寺用少牢祭祀马祖,用四百斤沙子压着它,让人骑着它在御花园里走动,过了一段时间后,它逐渐驯服了。皇帝骑着它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了清凉山。回来后,皇帝非常高兴,赐名这匹马为“飞越峰”。又命令太常寺祭祀马祖。五年后,把这些神合并在一个祭坛祭祀,一年只在春天祭祀一次。永乐十二年,在北京莲花池修建了马神祠。南京的马神,则由南太仆寺掌管。
一开始啊,南京有十个庙要祭祀。北极真武大帝在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祭祀;道林真觉普济禅师在三月十八日祭祀;都城隍庙在八月祭祀帝王后的一天祭祀;祠山广惠张王庙在二月十八日祭祀;五显灵顺庙在四月八日和九月二十八日祭祀。这些庙都是南京太常寺的官员负责祭祀的。
然后呢,还有汉朝秣陵尉蒋忠烈公子的庙,晋朝成阳卞忠贞公的庙,宋朝济阳曹武惠王的庙,南唐刘忠肃王的庙,元朝卫国忠肃公的庙,这五个庙都在每年的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初一和年底由应天府的官员祭祀。不过,蒋忠烈的庙额外还有一个四月二十六日的祭祀。加上功臣庙,一共是十一个庙。
后来又增加了四个庙:关公庙,是洪武二十七年建在鸡笼山的,一开始叫“汉前将军寿亭侯庙”,嘉靖十年才纠正了错误,改叫“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庙”。这个庙每年的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初一和年底由应天府的官员祭祀,另外,南京太常寺的官员会在五月十三日祭祀。还有天妃庙,永乐七年被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南京太常寺的官员会在正月十五日和三月二十三日祭祀。太仓神庙,在仲春和秋天的望日由南京户部官员祭祀。司马、马祖、先牧这三个神庙,在春秋两季的仲月中旬择日由南京太仆寺官员祭祀。
这些庙的祭祀规格都差不多,但真武大帝和真觉禅师的祭祀规格要稍微简单一些。
明太祖把功臣们都安排进太庙享祭,还另外在鸡笼山给他们建了一座庙。一共二十一人,死的就塑个像,活着的就空着位置。正殿供奉的是: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羊两只,猪两只。西边配殿是:越国武庄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巢国武壮公华高、虢国忠烈公俞通海、江国襄烈公吴良、安国忠烈公曹良臣、黔国威毅公吴复、燕山忠愍侯孙兴祖。东边配殿是:郢国公冯国用、西海武庄公耿再成、济国公丁德兴、蔡国忠毅公张德胜、海国襄毅公吴桢、蕲国武义公康茂才、东海郡公茅成。羊两只,猪两只。两边的厢房里各立一块牌位,上面写着“故指挥千百户卫所镇抚之灵”。羊十只,猪十只。每年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和岁末,都派驸马都尉去祭祀。
一开始,胡大海他们死后,画像先放在卞壸、蒋子文庙里。等功臣庙建好了,才把他们的画像移了过去。永乐三年,因为中山王徐达功劳最大,皇上又下令,每年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都派太常寺的官员去他家庙祭祀,祭品用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北京城里祭祀的庙宇有九座。真武庙,永乐十三年建的,祭祀的是北极佑圣真君。正德二年改名叫灵明显佑宫,在海子桥东边,祭祀的日子和南京一样。东岳泰山庙,在朝阳门外,三月二十八祭祀。都城隍庙,五月十一日祭祀。汉寿亭侯关公庙,永乐年间建的。成化十三年,又奉旨建了一座庙在宛平县东边,五月十三祭祀。这些庙都是由太常寺的官员祭祀。京都太仓神庙,建在太仓,由户部官员祭祀。司马、马祖、先牧神庙,由太仆寺官员祭祀。
宋朝文丞相的祠堂,永乐六年的时候,由太常博士刘履节提议,建在了顺天府学(北京府学)的西边。元世祖的庙,嘉靖年间就撤了。这两个地方,每年二月和八月十五,顺天府的官员都要去祭祀。
洪恩灵济宫,祭祀的是徐知证和徐知谔两位。永乐十五年,庙宇建在了皇城的西边。元旦、冬至和皇帝的生日,内阁、礼部和内务府各派一名官员去祭祀。徐知证、徐知谔的生日,则由礼部官员祭祀。弘治年间,大学士刘健等人请求不要再派内阁大臣去祭祀了。到了嘉靖年间,又改成了派太常寺的官员去。
至于荣国公姚广孝,洪熙元年的时候,被列入太庙从祀。嘉靖九年,他的庙被撤了,祭祀地点改到了大兴隆寺,在大兴隆寺皇城西北角。后来大兴隆寺毁了,又把他的牌位移到了崇国寺。
东岳庙和都城隍庙用太牢祭祀,五庙用少牢祭祀,真武庙和灵济宫则用素斋。
洪武元年,皇帝命令中书省下令到各郡县,调查应该祭祀的神祇。凡是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只要对国家有功劳,或者对百姓有恩惠的,都记录在祀典里,让有关部门按时祭祀。第二年,又下诏说,天下那些神祇,只要经常对百姓有功德,事迹显著的,即使不在祀典里,也不准人们毁坏他们的祠宇。第三年,又规定了诸神的封号,那些后世溢美之辞,一律取消。天下那些神祠,不在祀典里的,就是淫祠,有关部门不准祭祀。弘治元年,礼科给事中张九功上奏说:“祀典正了,人心才能正。现在朝廷除了例行祭祀外,还有释迦牟尼文佛、三清三境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金玉阙真君元君、神父神母,各宫观里还有水官星君、诸天诸帝的祭祀,这不是规范天下的做法啊!”皇帝把奏章交给礼部,礼部尚书周洪谟等人又说:
释迦牟尼佛是出生在西方的印度,信奉佛教的人认为佛的法身是他的本性,报身是他的功德,把法身、报身、真身合起来说是三种身,其实都是同一个人。道教尊老子为祖师。朱熹说过:“玉清元始天尊既不是老子的法身,上清太上道君也不是老子的报身,就算有这两个神像,也不是和老子是同一个人。而老子又自称是上清太上老君,这明显是模仿佛教,但却弄错了。”
所以,以后凡是遇到万寿节之类的节日,都不准再举行吉祥斋醮;遇到丧事,也不准再举行荐扬斋醮。大兴隆寺和朝天宫,都停止官方祭祀。
北极中天星主紫微大帝,指的是北极五星,位于紫微垣中。正统年间,修建了紫微殿,设置神像进行祭祀。祭祀星辰是古代的礼仪,但这把星辰拟人化,称之为大帝,查阅古代祭祀典籍,根本找不到依据。
雷声普化天尊,道教认为他是掌管五雷的神,又把六月二十四日定为天尊显灵的日子,所以每年这一天都要派官员到显灵宫祭祀。可是,风、云、雷、雨都在南郊一起祭祀,山川坛还有秋季的祭祀,所以这个祭祀也应该取消。
祖师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真君,史书记载说:“汉朝的张道陵擅长用符咒治病。唐朝天宝年间,宋朝熙宁、大观年间,多次被封为正一靖应真君,他的子孙也得到封号。我们朝代仍然沿袭正一派嗣教真人的封号。”但是宋朝的邵伯温说:“张鲁的祖先张陵和父亲张衡,用符咒法术相互传授,自称师君。”现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是张陵的生日,派官员到显灵宫祭祀,这也不是古代祭祀典籍里有的。
大小青龙神,记载说:“有个和尚叫卢,住在西山。有两个童子侍奉他。当时久旱不雨,童子进入潭中变成两条青龙,于是就下雨了。后来皇上赐给卢和尚‘感应禅师’的称号,修建寺庙设置神像,并在潭上另建龙祠。宣德年间,修建了大圆通寺,给这两条龙加封号,春秋两季祭祀。”最近连年干旱,祈祷也没有应验,不足以证明它们的神力。
说梓潼帝君啊,记载里说他姓张名亚子,住在蜀地的七曲山。他在晋朝当官时战死了,人们为他建了庙。唐朝和宋朝多次封他,最后封为英显王。道家说这是天帝命令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的功名禄位,所以元朝给他加封为帝君,全国各地的学校里也都有他的庙。景泰年间,京城旧庙被拆了重建,每年二月三日是他的生日,朝廷会派人祭祀。梓潼神灵显赫在蜀地,庙就在蜀地供奉最合适。文昌六星和他根本没关系,应该下令取消与文昌星的关联。全国各地学校里的梓潼庙,都应该拆掉。
接下来说北极佑圣真君,其实就是玄武七宿,后人把他尊为真君,庙里塑他的像时,下面还有龟蛇。宋真宗避讳,改叫他真武。靖康初年,又加封为佑圣助顺灵应真君。图志上说:真武是净乐王太子,在武当山修炼,功成之后飞升成仙,奉了上帝的命令镇守北方。他披散着头发,赤着脚,竖着黑色的旗帜。这些都是道家附会的说法。朝廷御制的碑文中说,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真武大帝暗中帮助很大,所以曾在南京建庙祭祀他。太宗皇帝靖难时,真武大帝也显灵相助,所以又在京城东北角和武当山重建了庙宇。两京每年都要在朔望日派官员去祭祀,武当山更是专门设官负责祭祀事务,宪宗皇帝还曾铸造金像。现在建议只保留洪武年间的旧例,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用素斋祭祀,由太常寺官员去祭祀,其他的都取消。
最后是崇恩真君和隆恩真君。道家说崇恩姓萨名坚,是西蜀人,宋徽宗时跟王侍宸、林灵素这些人学法,很灵验。隆恩真君,就是玉枢火府的天将王灵官,也曾经跟萨坚学过符法。永乐年间,因为有个道士周思得能传授灵官的法术,所以在皇城西边建了天将庙和祖师殿。宣德年间,改名为大德观,封他们俩为真君。成化初年,又改名为显灵宫。每年都要更换袍服,花费巨大。最近几年祈祷都不灵验了,也应该取消祭祀了。
话说,那些金阙上帝、玉阙上帝啊,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记载上说,他们是五代时期徐温的儿子徐知证和徐知谔。朝廷的碑文上记载,太宗皇帝曾经身体不适,向他们祈祷后就灵验了,所以就大规模修建了闽地的庙宇,春秋两季都要祭祀。还在京城建了庙,封他们为金阙真君、玉阙真君。到了正统、成化年间,又不断加封,最后封为上帝。每个月朔望和节日都要派官员祭祀,按时献上新祭品,四季还要更换他们的衣服。可是呢,这些神仙的家世和事迹,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他们僭越称帝的称号应该取消,那些浪费的祭祀也应该节省下来。
至于他们的父亲——神父圣帝,母亲——神母元君,以及金玉阙元君,其实就是徐知证和徐知谔的父母和他们的妻子。宋朝的时候,封他们的父亲徐温为忠武真人,母亲田氏为仁寿仙妃,他们的妻子也都被封为仙妃。永乐到成化年间,又多次加封,现在这些称号也应该取消,祭祀也该停了。
再说说东岳泰山神,泰山是五岳之首,庙宇建在泰安州山下。每年南郊祭祀和山川坛祭祀的时候,都要一起祭拜它。现在朝阳门外还有一座元朝时期的东岳庙,朝廷一直没把它拆掉。既然已经专门在宫内祭祀它了,而且在郊坛祭祀时也一起祭拜了,那么这座庙的祭祀就显得多余,太繁琐了。
还有京城的城隍神,庙原来在顺天府西南,五月十一日是它的诞辰,所以这一天以及其他节日都要派官员祭祀。可是城隍神,它又不是人也不是鬼,哪来的诞辰?况且南郊秋祭的时候也已经一起祭祀了,那么它诞辰和节日的祭祀就完全没必要了,这些都应该取消。
最后,经过讨论,决定修建斋醮,派官员祭告,东岳、真武、城隍庙、灵济宫的祭祀都维持原样。但是,徐知证和徐知谔兄弟以及他们的父母妻子的“帝”号要取消,保留原来的封号,他们的冠服等物品要换下来烧掉,其他的就按照讨论的结果执行。
按照以前的祭祀制度,太祖皇帝在位的时候,应天府祭祀陈乔、杨邦乂、姚兴、王鉷;成都祭祀李冰、文翁、张咏;均州祭祀黄霸;密县祭祀卓茂;松江祭祀陆逊、陆抗、陆凯;龙州祭祀李龙迁;建宁祭祀谢夷甫;彭泽祭祀狄仁杰;九江祭祀李黼;安庆祭祀余阙、韩建之、李宗可。
宣宗皇帝在位的时候,高邮祭祀耿遇德。英宗皇帝在位的时候,豫章祭祀韦丹、许逊;无锡祭祀张巡。宪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崖山祭祀张世杰、陆秀夫。孝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新会祭祀宋慈元杨后;延平祭祀罗从彦、李侗;建宁祭祀刘子翚;乌撒祭祀潭渊;庐陵祭祀文天祥;婺源祭祀朱熹;都昌祭祀陈澔;饶州祭祀江万里;福州祭祀陈文龙;兴化祭祀陈瓒;湖广祭祀李芾;广西祭祀马慨。
这些都是历代有名的大臣,他们的功绩非常显著。地方长官上报请求,礼部官员审核后,这些事情都记录在正史里,时间年月都可以查证。至于明朝那些抵抗外敌、为国捐躯的忠臣义士,有的因为功劳,有的因为学问品德,有的因为正直刚烈,有的因为为国捐躯,他们的事迹都记载在史书里,刻在碑石上,数不胜数。
其中比较重要的,比如鄱阳湖忠臣祠祭祀丁普郎等三十五人,南昌忠臣祠祭祀赵德胜等十四人,太平忠臣庙祭祀花云、王鼎、许瑗,金华忠臣祠祭祀胡大海,这些都是太祖皇帝亲自下令设立的。后来,通州祭祀常遇春,山海关祭祀徐达,苏州祭祀夏原吉、周忱,淮安祭祀陈瑄,海州卫祭祀卫青、徐安生,甘州祭祀毛忠,榆林祭祀余子俊,杭州祭祀于谦,萧山祭祀魏骥,汀州祭祀王得仁,广州祭祀杨信民、毛吉,云南祭祀沐英、沐晟,贵州祭祀顾成,庐陵祭祀刘球、李时勉,广信祭祀邓颙,宝庆祭祀贺兴隆,上杭祭祀伍骥、丁泉,庆远祭祀叶祯,云南祭祀王祎、吴云,青田祭祀刘基,平阳祭祀薛瑄,杭州祭祀邹济、徐善述,金华祭祀章懋,这些人的事迹都广为人知,很容易查到。
其他的郡县、山川、龙神、忠烈之士,以及那些祈祷灵验而被祭祀的人,在《会典》里记载得更加详细。
话说古代有个祭祀泰厉的仪式,这泰厉啊,可不是什么好东西,是凶神恶鬼的意思。《春秋传》里就说了,“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意思就是说,鬼有了安身之处,就不会作祟害人了。 这祭祀的规矩在《祭法》里也有记载:皇帝祭祀泰厉,诸侯祭祀公厉,大夫祭祀族厉,这等级制度可真是森严啊。 你看《士丧礼》里还写着“疾病祷于厉”,郑玄注里解释说,汉朝的时候,民间都在秋天祭祀厉神,可见这祭祀厉神的风俗,从上到下都流行过。 可后来不知道为啥,这祭祀就没人做了。
直到洪武三年,朱元璋重新规定,要在京城祭祀泰厉,专门在玄武湖里建了个祭坛。每年清明节和十月初一都要派官员去祭祀。 祭祀之前七天,还要先通知城隍爷一声。 祭祀那天,京城和各省的城隍神像就摆在祭坛上,那些其他的鬼神就摆在坛子下东西两边。祭品也很丰盛,三只羊,三只猪,还有三石米饭。 各省的王也祭祀本地的厉神,府州祭祀郡厉,县里祭祀邑厉,这些祭祀都在城北设坛,一年祭祀两次,跟京城一样。 至于乡下,就祭祀乡厉了。 后来又规定了郡邑厉和乡厉的祭祀时间,分别是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