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皇宫里宝贝可多了!皇帝的玉玺啊、皇后的册宝啊、妃子以下的册印啊,还有皇太子的册宝、皇太子妃的册宝,亲王以下的册宝和印章,更别提铁券、印信、符节这些东西了,就连宫殿的制度、臣民房屋的制度,以及各种器物,都得好好规定。
明朝初期,一共十七个皇帝的玉玺,大的有“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还有“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和“钦文之玺”。这些玉玺的印信,都用来在全国各地颁布政令。洪武元年的时候,皇帝想制作玉玺,结果有个外国商人漂洋过海进贡了一块上好的玉石,说:“这是和田玉,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是帝王的玉玺之材!” 皇帝一听,高兴坏了,就命人用这块玉做成了玉玺。可问题是,这块玉到底做了十七个玉玺中的哪一个,就没人知道了。
后来,成祖皇帝又制作了“皇帝亲亲之宝”、“皇帝奉天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几个玉玺。
弘治十三年,鄠县有个老百姓叫毛志,在泥河边上捡到了一枚玉玺。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个字,玉质白中泛青,印纽是螭龙形状。陕西巡抚熊翀觉得这是秦朝的玉玺又重现天下了,就派人把它送进宫里。
礼部尚书傅瀚一听,立马就说了:“从秦朝开始,历代的玉玺,真真假假,失而复得,史书上都记载得清清楚楚。现在送来的这枚,上面的篆书跟《辍耕录》之类的书上记载的鱼鸟篆不一样,而且这螭龙印纽也跟史书上说的文盘上的五龙、螭龙缺一角、旁边刻着魏国文字的那些都不一样。秦朝的玉玺早就丢了,现在送来的这个,跟宋朝、元朝得到的那几枚一样,我觉得都是后人仿造秦朝玉玺刻的。说句实在话,玉玺这东西,主要用来盖印章,防止作假,可不是用来当宝贝玩的。从秦始皇用蓝田玉做玉玺开始,汉朝以后都一直用着它,大家就拼命争抢,觉得得到它就能受命于天,却不知道受命于天靠的是德行,而不是靠玉玺!所以,得不到就伪造来骗人;得到了,君臣就高兴得不得了,到处炫耀,这都是千古笑柄啊!咱们高皇帝自己制作了一套玉玺,每个都有特殊的意义,根据情况来用,这才是真正能代表一代王朝受命于天的信物,而且可以作为万世的法则,干嘛还要这枚来路不明的玉玺呢!”皇帝听了他的话,就决定不用这枚玉玺了。
嘉靖十八年,又新制作了七枚玉玺:分别是“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加上国初的玉玺,一共就有二十四枚御宝,都由尚宝司的官员保管。
皇后册封用的金册,有两片,按照周朝的尺寸,长一尺二寸,宽五寸,厚二分五厘。字迹工整地一行一行刻着,用的是真书字体。册子上上下下都有孔,用红丝带系着,打开合上就像书一样,底下垫着红色的锦缎。装册子的盒子是用木头做的,上面装饰着纯金镀粉的蟠龙图案,里面衬着红色的纻丝,册子先用红色的销金小袱包着,再用红色的销金夹袱包起来,外面还系着五彩的小丝带。皇后之宝是用金子做的,龟形的钮,上面刻着篆文“皇后之宝”,按照周朝的尺寸,边长五寸九分,厚一寸七分。放宝的盒子也是金子做的,尺寸足够大。还有两个盒子,一个放宝,一个放装宝的盒子。每个盒子都是三层:最外面的盒子是木头做的,装饰着纯金镀粉的蟠龙,里面衬着红色的纻丝;中间的盒子是用金子做的,上面刻着蟠龙;最里面的盒子装饰跟最外面的盒子一样,里面放着宝座,宝座四个角都雕刻着蟠龙,也用纯金装饰。宝座上垫着锦缎,宝用红色的销金小夹袱包着,每个盒子外面都用红色的销金大夹袱盖着。册封那天,册子和宝都放在红色的漆器案几上,案几上面盖着红色的罗绸,防止水滴,用担床抬着。
皇贵妃以下的嫔妃,有册封的册子,但没有宝,只有印章。妃子的册子,是用镀金的银子做的,有两片,宽长和皇后的册子一样。装册子的盒子装饰着纯金镀粉的蟠凤图案。她们的印章是用金子做的,龟形的钮,尺寸和诸王的印章一样大,上面刻着“皇妃之印”。装印章的盒子装饰着蟠凤图案。宣德元年,皇帝因为孙贵妃容貌端庄,品德高尚,特意向皇太后请求,特制金宝赐给她,没多久她就生下了皇子。从此以后,贵妃也授予宝印,就成了惯例。嘉靖十年,设立了九嫔,她们的册子是用银子做的,比皇妃的册子规格降低了五分之一,用金子装饰。
皇太子的册宝:册子是用金子做的,两片,制作和盒子装饰都和皇后的册子一样。“皇太子宝”宝印也是金子做的,龟形的钮,上面刻着篆书“皇太子宝”。宝印的制作和盒子装饰都和皇后的宝印一样。
好家伙,这上面说的都是古代皇室成员册封时用的东西,听着就金光闪闪的!先说皇太子妃的册宝,册子是用金子做的,两页,一共一百两重,每页高一尺二寸,宽五寸。册子下面垫着锦缎,用红丝带绑着,再铺上锦褥,最后用红罗销金的布包起来。装册子的盒子,上面装饰着纯金镀粉的云纹和凤纹,里面还有银钉和金丝铁管做的机关;外面也用红罗销金的布罩着。至于金宝是什么样的,记载里没说清楚。到了洪武二十八年,规定改了,只给金册,不用金宝了。
接下来是亲王的册宝,册子的样式跟皇太子的差不多。金宝是用金子做的,龟形的纽扣,按照周朝的尺寸,边长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上面刻着“某王之宝”几个字。装宝盒的盒子装饰,跟皇太子宝盒的一样。不过,宝盒的装饰是雕刻的蟠螭纹。
亲王妃的册印,金册的高度比太子妃的册子矮一寸,其他的都一样,册子上写的文字跟亲王的册子一样。金印是什么样的,书上没写。洪武二十八年之后,也只给金册了。
公主的册印,是两片银册,字是刻上去后镀金的,下面垫着红色的锦褥。装册子的盒子装饰着纯金镀粉的蟠螭纹。印章的样式跟宋朝的一样,用金子做的,龟形的纽扣,上面刻着“某国公主之印”几个字。边长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印章的盒子是用金子做的,够大能装下印章。印章外面的盒子是木头做的,装饰着纯金镀粉的盘凤纹;中间的盒子是用金子做的,上面刻着蟠凤纹;最里面的一个小盒子,装饰跟外面的盒子一样。
亲王世子的金册金宝,继承爵位的时候只给金册,金宝可以继续沿用。
世子妃也用金册。洪武二十三年铸造了世子妃的印章,样式跟王妃的一样,金印,龟形的纽扣,上面刻着篆书“某世子妃印”。
郡王用镀金的银册和镀金的银印,册子上的文字跟世子的一样。郡王妃只有镀金的银册。
话说洪武二年,朱元璋想给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们颁发铁券,表示皇恩浩荡,可当时还没个固定的样式呢。有人听说台州有个老百姓叫钱允一,家里珍藏着一块吴越王钱镠当年唐朝皇帝赏赐的铁券,于是朱元璋就派人去把这宝贝给取来了,然后就照着那个样子,稍作修改,设计出了自己的铁券。
这铁券做起来像瓦片似的,一共分七个等级。公爵有两等,一等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另一等高九寸五分,宽一尺六寸。侯爵有三等,尺寸依次递减,分别是:高九寸,宽一尺五寸五分;高八寸五分,宽一尺五寸;高八寸,宽一尺四寸五分。伯爵也有两等,尺寸也依次递减,分别是:高七寸五分,宽一尺三寸五分;高六寸五分,宽一尺二寸五分。铁券上会详细刻写功臣的生平事迹和受封的恩典,记录他们的功劳;中间还会刻上免罪、减俸的条例,防止他们犯错。字都是用金子镶嵌上去的,看着金光闪闪。总共做了九十七副,每副都分成左右两块,左边一块颁给功臣,右边一块留在内府保存,如果有什么事需要用到,就把两块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皇家的诚意。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一共六个公爵,二十八个侯爵,都赏赐了铁券。这六个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二十八个侯爵分别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铁券的样式又改了,朱元璋又重新赏赐了铁券给公爵傅友德,以及侯爵王弼、耿炳文、郭英,还有已经去世的公爵徐达、李文忠,以及侯爵吴杰、沐英,一共八家。到了永乐年间,参与靖难之役的功臣们也得到了铁券的赏赐。
朱元璋刚当皇帝的时候,就设立了铸印局,给朝廷官员们制作印章。一品大员的印章是用银子做的,印章是三台的,边长三寸四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和各地都司的正二品官员,印章也是银的,不过只有两台,边长三寸二分,厚八分。其他正二品和从二品官员的银印,也是两台,边长三寸一分,厚七分。但是,衍圣公的印章是三台银印,这是景泰三年皇帝特赐的。顺天府和应天府的正三品官员用银印,边长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其他正三品和从三品官员,用的是铜印,边长二寸七分,厚六分。不过,太仆寺、光禄寺和各地的盐运司的从三品官员,铜印的边长和厚度都要小一些,分别少一分和五厘。正四品和从四品的官员用铜印,边长二寸五分,厚五分;正五品和从五品官员也用铜印,边长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但是,外地的州府从五品官员的铜印,边长和厚度也要小一些,分别少一分和五厘。正六品和从六品官员的铜印,边长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正七品和从七品官员的铜印,边长二寸一分,厚三分;正八品和从八品官员的铜印,边长二寸,厚二分五厘;正九品和从九品官员的铜印,边长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那些没入流的官员,用的不是方印,而是铜条记,宽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以上这些印章的纽都是直纽,印文都是九叠篆。一开始,杂职官员也用方印,直到洪武十三年才改成条记。所有官员的印章里,只有文渊阁的银印比较特殊,是直纽的,边长一寸七分,厚六分,印文是玉箸篆,可见其分量之重。
武官中,那些职位重要的,比如征西将军、镇朔将军、平蛮将军之类的,他们的印章是用银做的,纽是虎纽,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印文是柳叶篆。洪武年间,曾经用“上公佩将军印”,后来改成公、侯、伯和都督担任总兵官,叫做“挂印将军”。如果要出征打仗,就让总兵官佩带印章;打完仗回来,就要把印章交还朝廷。除了这些,只有漕运总兵的印章和将军印章一样。在外镇守的总兵和参将佩带印章,是从洪熙元年才开始的。也有文官佩带将军印章的,比如王骥,他当兵部尚书的时候,征讨湖广和贵州的苗族,就佩带平蛮将军印;王越当左都御史的时候,镇守大同,就佩带征西将军印。其他一些文武大臣,如果奉旨办事,权力很大的,朝廷会给他们铜关防,直纽的,宽一寸九分五厘,长二寸九分,厚三分,印文是九叠篆。即使是宰相去边疆办事,用的也是这种关防,和普通官员没什么区别。只有正德年间,张永征讨安化王的时候,用金子铸造的关防;嘉靖年间,顾鼎臣镇守的时候,用象牙雕刻的关防,这些都是皇帝特赐的。
一开始,太祖皇帝很重视御史的职位,把全国分成河南等十三道,每道铸造两个印章,印文是“绳愆纠缪”。监察御史掌管其中一个,另一个放在内府,有事的时候才能拿出来用,事情办完后,就要交还内府。洪武二十三年,都御史袁泰说各道的印章都差不多。于是,朝廷就改制,改成“某道监察御史”,如果出去办事,就叫“巡按某处监察御史”,用铜印,直纽的,印章上有眼,边长一寸五分,厚三分,印文是八叠篆。成祖皇帝刚到北京的时候,有些官署有两三个印章。夏原吉曾经同时掌管九卿的印章,各部门都在朝房里听他裁决,可见他的权力有多大。
明朝初期,皇上赏赐给高丽一个金印,印纽是龟形,印面边长三寸,上面刻着“高丽国王之印”几个字。还赏赐给安南和占城各一个镀金银印,印纽都是骆驼形,印面边长三寸,分别刻着“安南国王之印”和“占城国王之印”。此外,还赏赐给吐蕃一个金印,印纽是骆驼形,印面边长五寸,上面刻着“白兰王印”。
朝廷的符牌制度是这样的:皇上要召见亲王,必须派官员带着金符去。亲王以及各地的镇守、巡抚官员如果要上奏,都需要先进行符验。具体流程是:先由兵部呈报,再由尚宝司办理。洪武二十六年,朝廷规定:凡是公务差遣,如果事关军情或奉旨出行需要驿站传递的,兵部除了发给勘合之外,还要到内府领取符验,然后才能使用驿站。事情办完后,要将符验交还。嘉靖三十七年又规定:南京、凤阳的守备官员,以及各地的镇守总兵、巡抚,还有不受镇守节制的地方守备官员,都要凭符验来上奏。但是,负责监视枪械、整顿军备的官员,以及各城各堡的守备官员,是不允许领取符验的。这些符牌的样式是:上面织有船或马的图案,骑马的用马字号,乘船的用水字号,骑两匹马的用达字号,骑一匹马的用通字号,乘战船的用信字号。
洪武四年,开始使用宝金牌。除了都督府和中书省的长官之外,其他人都不能擅自上奏军情。如果皇上要调动军队,中书省和都督府要一起复奏,然后拿出各自的金牌,才能去请求调兵。朝廷还制造了军中调兵的符牌,用铁制成,长五寸,宽一半,上面刻着两只飞龙,下面刻着两只麒麟,顶部是圆孔,穿一根红色的丝带。曾经派官员带着金牌和信符去西番,用茶叶换马匹。一共四十一块牌子,上面编号,藏在内府,下面编号发给各番,上面刻着“皇帝圣旨”四个字,左边刻着“合当差发”,右边刻着“不信者斩”。洪武二十二年又颁发了新的西番金牌和信符。此后,西番官员来朝,都带着原来颁发的牌符。永乐二年,又制造了信符和金字红牌发给云南各地的蛮族。历代改元,颁发给外国的信符和金牌都要重新铸造,刻上新的年号。这就是古代信符传递到边远地区的情况。
话说那些武官啊,腰上挂的金牌,都是洪武四年造的。牌子宽两寸,长一尺,上面刻着两条龙,下面刻着两只伏虎,牌子的两头是圆孔,用红丝带穿起来。
指挥使佩带的金牌,是双龙双虎的;千户佩带的是镀金银牌,单龙单虎;百户的就佩带素面银牌,上面刻着云纹。 这金牌上的字,还是太祖皇帝亲自写的呢! 上面写着:“上天祐民,朕乃率抚。威加华夏,实凭虎臣。赐尔金符,永传后嗣。”
皇帝去祭祀郊庙,或者去视察学校、耕田,那些负责护卫的勋臣武将,还有公侯、驸马、五府都督值班的,锦衣卫值班的,以及都督带着各卫的千户百户晚上巡逻皇城的,金吾卫轮流值班的官员随皇帝巡视的,都得发金牌。这些金牌上的图案可多了,有龙的,有虎的,还有麒麟的、狮子的、云纹的,具体是什么图案,得看官职大小而定。
明朝的皇宫守卫制度,那可是相当严格的!洪武六年开始,皇宫护卫用的金银牌子,后来改成了铜牌,镀金的,高一尺,宽三寸,分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图案。
仁字号的牌子上刻着龙和云,公侯伯和都督才能戴;义字号刻着虎和云,指挥使才能戴;礼字号刻着獬豸(xiè zhì,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和云,千户和卫镇抚才能戴;智字号刻着狮子和云,百户和所镇抚才能戴;信字号只刻着云,将军才能戴。牌子下面刻着“守卫”两个篆字,背面刻着“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二十四个字,牌子上有个孔,穿青丝绳子挂着。镇抚和将军值夜班的时候佩带,下班就收起来。
晚上巡逻的官员,要去尚宝司领令牌。皇宫各个城门和金吾卫的指挥、千户,都领申字号的牌子,午门从一到四,长安左右门、东华门从五到八,西华门从九到十二,玄武门从十三到十六。五城兵马司的指挥也每天领令牌,东西南北中城,分别领木、金、火、水、土五种号码的令牌。留守五卫、巡城官和金吾卫的守卫官,都领铜符。留守卫指挥所领的承字和东西北字号牌,左边是阳文,左边对齐;金吾卫、端门、承天门、东西北安门的指挥千户所领的承字和东西北字号牌,右边是阴文,右边对齐。铜符和牌子的号码要对得上才能通行。宫里的人出去,也要守门官核对铜符才能放行。皇城九门的守卫军和围子手,都领勇字号的铜牌。锦衣卫上直和光禄寺的厨役,重大祭祀的时候,都佩带双鱼铜牌。
永乐六年皇帝去北京,跟着去的官员都带牙牌;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都铸造印信,通政司、鸿胪寺铸造关防,叫做行在卫门印信关防。后来这些东西都交给内府印绶监保管。嘉靖十八年皇帝南巡,礼部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给跟着去的官员用。凡是参加郊庙祭祀的官员,进祭坛都要领牙牌,从洪武八年就开始这样了。圆花牌是陪祀官员领的,长花牌是供事官员领的,长素牌是执事人员领的,也叫祀牌。去陵墓祭祀,跟着去的官员都要去尚宝司领小牙牌。嘉靖九年皇后举行亲蚕礼,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命妇和使者,都要去尚宝司领牙牌,有云花圆牌和鸟形长牌两种。
文武官员朝参,锦衣卫值班的官员,也要领牙牌,防止假冒,从洪武十一年开始的。牙牌是用象牙做的,上面刻着官职。不戴牙牌,守门人就不让进,私下借牙牌的要按律法处罚。牙牌的字号,公侯伯用勋字,驸马都尉用亲字,文官用文字,武官用武字,教坊司官员用乐字,宫里官员用官字。正德十六年,礼科给事中邢寰说:“只有平时朝参的官员才能佩带牙牌。最近权奸当道,皇帝下旨升官的人就佩带牙牌,应该清理一下,让这个东西更有分量。”于是下令,平时不朝参的文官,不能随便发牙牌;武官如果在御前侍卫、佩刀、执金炉的才能发给。嘉靖二十八年,内府的工匠和武官都佩带朝参牙牌,曾经下旨取消,后来又恢复了。给事中陈邦修为此上奏,礼部回复说:《会典》上记载,文武官员出入皇宫要带牙牌,有执事、供事、朝参的区别。执事、供事官员,到期领牌,到期交牌。只有朝参的牙牌,才能每天都戴着,这不仅是通行证,也是身份的象征。没有实职只领俸禄的、供事、执事的官员,不应该随便发给。但是,如果全部取消,怎么监督检查呢?尚宝司还存着几百块旧牙牌,上面刻着“入内府”字样,可以发给他们用。至于卫所的武官,除了掌印、佥书侍卫以外,不是朝参和供役的,都取消牙牌。那些捐钱买官、冒领、或者退休后不交还牙牌的,都要抓起来审问。皇帝准奏了。
公元1382年,也就是洪武十五年,朝廷规定了使节的样式:用黄色的、三层屋檐形状的宝盖,长两尺,外面再用黄色的纱布套起来。另外还制作了一个红色的漆木架子,用来放置使节。使臣奉命出使的时候,就把它带上;出使回来的时候,也要拿着它来复命。
到了公元1390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三年,皇帝下令重新考证使节的制作规范。礼部上奏说:“汉光武帝的时候,使节是用竹子做的,柄长八尺,上面装饰的三层旄牛尾毛。不过,黄公绍在《韵会》里注说:汉朝的使节柄长三尺,上面装饰的三层旄牛尾毛是用旄牛的尾毛做的。” 皇帝最终采纳了三尺长的制作标准。
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修建了新的皇宫。正殿叫奉天殿,后面是华盖殿,再后面是谨身殿,这些殿宇都配有廊庑。奉天殿前面是奉天门,殿的左边是文楼,右边是武楼。谨身殿后面是后宫,前面是乾清宫,后面是坤宁宫,六宫嫔妃的住所依次排列。皇宫外面环绕着皇城,皇城的城门,南门叫午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北门叫玄武门。当时有人建议用瑞州的文石来铺地,朱元璋说:“我力求节俭朴素,还担心会养成奢华的习惯,你却引导我走向奢靡吗?”提建议的人很不好意思地退了下去。
洪武八年,朱元璋又重新修建了皇宫,十年后竣工。皇宫的大门叫午门,两侧有阙楼。午门中间有三道门,东西两侧的门分别叫左掖门和右掖门。午门里面是奉天门,奉天门里面是奉天殿,皇帝经常在这里接见朝贺的官员。奉天门的左右两侧是东角门和西角门,奉天殿的左右两侧的门,左边叫中左门,右边叫中右门,两庑之间,左边是文楼,右边是武楼。奉天殿后面是华盖殿,华盖殿后面是谨身殿,谨身殿后面就是乾清宫的大门。奉天门外两庑之间还有门,左边叫左顺门,右边叫右顺门。左顺门外有座文华殿,是太子处理政务的地方;右顺门外有座武英殿,是皇帝斋戒时居住的地方。这次重建的皇宫,制度和以前一样,但规模更加宏大。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又重建了皇宫的金水桥,还建了端门和承天门楼,每座楼五间,以及长安东门和长安西门。永乐十五年,朱棣在北京修建了西宫。西宫的正殿叫奉天殿,两侧是左右二殿,南面是奉天门,左右是东角门和西角门。奉天门南面是午门,午门南面是承天门。奉天殿北面有后殿、凉殿、暖殿以及仁寿宫、景福宫、仁和宫、万春宫、永寿宫、长春宫等宫殿,总共有1630多间房屋。永乐十八年,北京城建成,北京的宫殿、门阙的规制都和南京一样,但更加壮丽宏伟。北京皇宫的正殿也叫奉天殿,共有8350多间房屋。奉天殿的左边是中左门,右边是中右门。奉天殿前的丹墀,东边是文楼,西边是武楼,南面是奉天门,皇帝经常在这里上朝。奉天门的左边是东角门,右边是西角门,东边的庑廊是左顺门,西边的庑廊是右顺门,正南面是午门。午门中间有三道门,两侧有阙楼,阙楼上都有楼房,左边的叫左掖门,右边的叫右掖门。午门左边稍往南是阙左门,也叫神厨门,里面是太庙;午门右边稍往南是阙右门,也叫社左门,里面是社稷坛。午门正南面是端门,端门的东面是庙街门,也就是太庙的右门;西面是社街门,也就是社稷坛南面的左门。端门正南面是承天门,承天门向东拐是长安左门,向西拐是长安右门。承天门东面后面是东安门,西面后面是西安门,北面后面是北安门。承天门正南面是大明门,大明门中间是驰道,东西两侧各有长廊一千步。
奉天殿后面是华盖殿,再后面是谨身殿。谨身殿左边是后左门,右边是后右门。谨身殿正北面是乾清门,里面是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再后面是坤宁宫,是皇后的住所。乾清宫东面是仁寿宫,西面是清宁宫,供太后居住。左顺门东面是文华殿,右顺门西面是武英殿。文华殿东南是东华门,武英殿西南是西华门。坤宁宫后面是坤宁门,坤宁门后面是玄武门。其他的宫殿,名字很多,数不清,真是千门万户啊!皇城里面,宫城外面,总共有十二个门: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东中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西中门、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北中门。后来还在皇城东南修建了皇太孙的宫殿,在东安门外东南修建了十王街。
宣宗皇帝朱瞻基爱好文雅,修建了广寒殿、清暑殿以及东西琼岛,在这些游览的地方都放置了经书典籍。正统六年,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重新修建。嘉靖年间,在清宁宫后面建了慈庆宫,在仁寿宫旧址上建了慈宁宫。嘉靖三十六年,三殿的门楼失火,皇帝认为“奉天”二字作为殿名不适合用作门楼匾额,于是下令礼部商议。礼部官员们商议后说:“皇祖开国之初,之所以命名为‘奉天’,是为了昭示敬畏上天。既然用了‘奉天’这个名字,就意味着上天在监视着我们,好像上天就在上面看着我们,皇帝在上面视朝,似乎不太合适。现在既然要重新修建,应该改个名字,以回应上天的恩泽。”第二年,奉天门重建,改名为大朝门。嘉靖四十一年,又将奉天殿改名为皇极殿,华盖殿改名为中极殿,谨身殿改名为建极殿,文楼改名为文昭阁,武楼改名为武成阁,左顺门改名为会极门,右顺门改名为归极门,大朝门改名为皇极门,东角门改名为弘政门,西角门改名为宣治门。还把乾清宫右边的小阁改名为道心阁,旁边左门改名为仁荡门,右门改名为义平门。
世宗皇帝朱厚熜即位初期,开垦西苑的空地种田,修建了一座殿宇叫无逸殿,一座亭子叫豳风亭,还修建了省耕亭和省敛亭,每年收割庄稼,皇帝都要亲自前往查看。嘉靖十三年,西苑河东的亭台楼榭建成,皇帝亲自命名,其中一座叫天鹅房,北面是飞霭亭,迎翠殿前面是浮香亭,宝月亭前面是秋辉亭,昭和殿前面是澄渊亭,后面是趯台坡,临漪亭前面是水云
明朝的亲王府,建制在洪武四年就定下来了。城墙高二丈九尺,正殿的地基高六尺九寸,正门、前后殿和四座城楼都用青绿颜色点缀金饰,走廊房屋则用青黛色。四个城门的门面用红色漆,再用金子涂抹铜钉。宫殿的屋顶结构精巧,中间画着蟠螭,用金子装饰,边缘则画着八吉祥花纹。前后殿的座位用红色漆绘上金色的蟠螭,帐子也是红色销金蟠螭图案的。座位后面的墙壁上画着蟠螭和彩云,后来改成了龙。王城里还建有山川、社稷和宗庙。
到了洪武七年,又规定了亲王居住的殿宇名称:前面叫承运殿,中间叫圜殿,后面叫存心殿;四个城门,南门叫端礼门,北门叫广智门,东门叫体仁门,西门叫遵义门。太祖朱元璋说:“让诸位亲王看到这些名字就能想到其中的意义,以此来巩固皇室的统治。”洪武九年,又规定亲王宫殿、门廊和城楼都用青色琉璃瓦覆盖。还下令,只有亲王宫殿才能使用朱红色和大青绿色装饰,其他官吏的住宅只能用丹红色和碧绿色。到了洪武十二年,各地的亲王府终于建成了。
亲王府的建筑格局是这样的:中间是承运殿,十一间;后面是圜殿,九间;再后面是存心殿,也是九间。承运殿的两侧是左右二殿。从存心殿、承运殿,绕过两侧的走廊,到承运门,总共有138间房屋。殿后还有前、中、后三宫,每宫九间。宫门两侧和其他房间加起来有99间。王城外面,还有围墙、西门、仓库等建筑,加起来整个亲王府的房屋数量超过800间。到了弘治八年,亲王府的制度又进行了一些增减修改。
郡王府的制度,是在天顺四年确定的。规模就小多了,门楼、厅堂、厨房、仓库等等,加起来也就几十间房子而已。
公主府邸的建造,在洪武五年才确定下来。礼部当时建议说:“唐宋时期公主的规格是正一品,府邸也应该按照正一品官员的标准来建造。我们计划公主府邸的厅堂建九间,十一架屋顶,屋脊上装饰花纹和兽形装饰,梁、栋、斗栱、檐桷都用彩绘装饰,就是不用金子。正门五间,七架屋顶。大门用绿色油漆,铜质门环。石础和墙砖上刻有精美的花纹。”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
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官员和老百姓的房子都不能雕刻古代帝王、皇后、圣贤以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牛、大象这些图案。 官员退休了,跟还在任上的官员一样,都得遵守这个规定。如果官员的父祖当过官,官员死了以后,子孙可以继续住在祖上的房子里。
洪武二十六年,又出台了新规定,官员盖房子,不能用歇山顶、转角屋顶、重檐、复杂的斗拱,也不能画藻井,不过楼房用重檐倒是允许的。 公侯的房子,前厅七间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大门三间五架,要用金漆,门上还要装兽面锡环。家庙三间五架,屋顶用黑色瓦,屋脊用装饰性的瓦兽,梁、栋、斗拱、檐椽都要彩绘。门窗、枋柱也要用金漆装饰。走廊、厢房、厨房、仓库这些附属建筑,不能超过五间七架。
一品、二品官员的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椽用青碧色彩绘。大门三间五架,刷绿漆,门上也要装兽面锡环。三品到五品官员的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椽用青碧色彩绘。大门三间三架,刷黑漆,装锡环。六品到九品官员的厅堂三间七架,梁、栋用土黄色装饰。大门一间三架,黑漆大门,铁环。所有品级官员的房子,门窗、窗户都不能用红色漆。
功臣的房子后面要留十丈宽的空地,左右各五丈。 不能随便挪动老百姓的房子,更不能在房子前后左右多占地,盖亭子、建馆子、挖池塘,用来玩乐。洪武三十五年,政府再次强调这些禁令,一品、三品官员的厅堂都改成七间,六品到九品官员的厅堂梁栋只准用浅绿色装饰。
老百姓的房子,明洪武二十六年就规定了,最多只能盖三间,五根屋架,不许用斗栱(dòu gōng)这种复杂的木构件,也不许用彩色的装饰。到了洪武三十五年,又再次强调禁止,不许盖那种总共九十五间的房子。就算你有好几栋房子,盖多少间也要根据你家的地基和财力来定,但绝对不能超过三间。到了正统十二年,规定稍微宽松了一点,老百姓的房子,如果屋架多但房间少,就不再禁止了。
明洪武二十六年还规定了器皿的使用。达官贵人,公侯和一、二品官员,酒壶和酒杯要用金子做的;其他器皿用银子。三品到五品官员,酒壶用银子,酒杯用金子;六品到九品官员,酒壶和酒杯都用银子,其他的就用瓷器或漆器。木器不许用朱红色,也不许贴金、描金、雕刻龙凤图案。老百姓呢,酒壶用锡做的,酒杯用银子,其他的也用瓷器或漆器。百官的床、屏风、槅子(kǎn zi),只能用各种颜色的漆来装饰,不许雕刻龙纹,也不许用金子装饰和朱红色的漆。军官和士兵,弓箭只能漆成黑色,弓袋和箭囊,不许用朱红色的漆和金子装饰。建文四年,又再次告诫官员和百姓,不许僭越使用金子做的酒器,椅子桌子等木器也不许用朱红色和金子装饰。到了正德十六年,又规定了一品、二品官员,器皿不能用玉,只能用金子。商人、手艺人,器皿不能用银子,其他的和老百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