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娶皇后、太子娶太子妃、亲王结婚、公主结婚、官员结婚、老百姓结婚,这些都有固定的仪式流程。
皇帝娶皇后的时候,没有“迎娶”这一项。从汉朝、晋朝开始,都是派使者拿着符节去迎接新娘,至于礼物和仪式,随着时代变化会有增减。明朝建立后,皇帝们都是在登基之后才举行册立皇后的仪式。到了正统七年,英宗皇帝大婚,才正式确定了婚礼的具体流程和规范。
“天子纳后仪 皇太子纳妃仪 亲王婚礼 公主婚礼 品官婚礼 庶人婚礼 皇帝视学仪 经筵 日讲 东宫出阁讲学仪诸王读书仪” 这些都是古代的礼仪制度,涵盖了从皇家到平民的各种场合。 婚礼方面,一共分六种,只有皇帝大婚没有“亲自去迎娶新娘”这一步。
婚礼的具体流程和细节,在汉朝和晋朝之后,一直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到了明朝,皇帝们都在登基之后才正式册立皇后。直到明英宗正统七年大婚,才最终确定了婚礼的具体仪注,也就是正式的规章制度。
首先,皇帝要选皇后,得先择个好日子,然后派官员去天地宗庙报备一下。到了那天,得摆上皇帝的宝座,还有各种仪式用的桌子、仪仗、彩车,以及隆重的音乐。礼部官员把礼物摆在丹陛(皇宫台阶)上和文楼下。
天亮了,皇帝穿着盛装坐上宝座,百官穿着朝服行礼完毕后,各就各位。然后,负责纳采问名的正副使穿着朝服,行四拜大礼,拿着礼仪用的案几和节杖,从宫门出去,礼物跟着一起,都摆在丹陛中间。传旨的官员宣读圣旨:“现在选定某官的女儿为皇后,命令你们拿着节杖去行纳采问名之礼。”正副使再次行四拜礼,然后出发。他们拿着案几和节杖,从奉天门的中门出去。正副使把节杖和圣旨放到彩车上,仪仗和乐队在前引导,从大明门出去。出了宫门,他们就换下朝服,骑马前往皇后娘家。
皇后娘家门口,已经设好了使者休息的帐篷,香案摆在正堂,礼仪用的案几摆在南边,另外还设了个案几在北边。使者到了之后,引礼官把他们带到帐篷里,官员们把礼物摆在正堂。使者出来后,把圣旨放在案几上。礼官先进去,站在东边;女方家主要负责人穿着朝服出来,站在西边。礼官说:“奉皇帝旨意选立皇后,特派使者来行纳采问名之礼。”然后引着女方主要负责人出来迎接。使者捧着圣旨和节杖,女方负责人跟着走到正堂,把圣旨和节杖放在案几上。正副使分立在案几两侧。女方负责人行四拜礼,然后跪在案几前。正使拿出纳采的圣旨,宣读道:“朕承天命,继承祖业。治国安邦,家和为先。夫妻之道,如同天地,在于互相敬重,孝顺父母,责任重大。遵照圣母皇太后旨意,特派使者,依礼选妃。”宣读完毕,把圣旨交给女方负责人。女方负责人再交给执事官员,放在北边案几的左边。副使拿出问名的圣旨,宣读道:“朕认为夫妻之道,是人伦之本。皇后位居内宫,必须出身名门。特派使者依礼问名,请告知。”宣读完毕,也像刚才一样交给女方负责人,放在案几的右边。女方负责人俯伏在地,然后起身,行四拜礼。使者离开后,把奏折放到彩车上。女方负责人上前说:“请允许我回礼。”酒席完毕,女方负责人捧着礼物答谢使者。使者离开后,女方负责人送到大门外。使者乘坐彩车,从大明门左门进入,到达奉天门外,把奏折和节杖交给司礼监,然后回去复命。
首先,按照皇室的规矩,完成了纳吉、纳徵和告期的仪式,派出的使者也按照之前的礼仪进行。不过,纳徵的时候用的礼物是玄纁、束帛、六匹马和谷圭这些东西。圣旨上写着:“现在要迎娶某官的女儿为皇后,命令你们这些使者拿着节杖,去完成纳吉、纳徵和告期的仪式。”皇后的住所布置跟以前一样,只是多摆了一案玉帛。使者到了以后,就把圣旨和玉帛放在案子上,六匹马则停在堂屋下面。负责仪式的官员提前把皇后的冠服等物品摆放在正堂。礼官进来了,主婚者出来迎接,负责仪式的官员举着玉帛的案子,正使捧着纳吉和纳徵的圣旨,副使捧着告期的圣旨,拿着节杖的人捧着节杖,依次进入,把东西都放在案子上。主婚者行了四个跪拜礼,走到案子前面跪下。正使拿起圣旨宣读:“大婚的吉凶卜算,龟筮的师士们都参与了。我们恭敬地遵循礼仪,派使者拿着节杖来报告吉兆。”又宣读道:“你的女儿拥有贞静的品德,是母仪天下的最佳人选,应该共同侍奉天地宗庙。特地派使者拿着节杖,按照礼仪来纳徵。”宣读完毕,就把圣旨交给主婚者。正副使又把谷圭和玄纁交给主婚者,其他步骤都跟以前一样。副使拿起圣旨宣读:“一年中的好月份,吉日是某年某月某日,举行大婚非常合适。特地派使者拿着节杖,按照礼仪来告期。”宣读完毕,也像之前一样交给主婚者。主婚者行了四个跪拜礼,使者拿着节杖出去,主婚者向使者行礼,使者回去复命,跟一开始一样。
接下来是发放册宝和迎接皇后的仪式,负责仪式的部门布置跟以前一样。礼部在丹陛上摆放着雁和礼物,内官监在奉天门外摆放着皇后的仪仗、车驾。圣旨上写着:“现在册封某官的女儿为皇后,命令你们这些使者拿着节杖,奉上册宝,去迎接皇后。”正副使把册宝放在彩色的轿子里,然后前往皇后的住所。到了门口,就把圣旨和册宝放在案子上。礼官先进去,主婚者穿着朝服出来迎接。礼官说:“奉旨册封皇后,派使者拿着节杖,奉上册宝,来迎接皇后。”主婚者出来迎接。负责仪式的官员举着案子走在前面,使者捧着圣旨和节杖,负责仪式的官员拿着雁和礼物跟在后面。到了堂屋,把东西都放在案子上。使者站在两边,主婚者行了四个跪拜礼,然后退到西南方站着。
宫女们用九龙四凤冠和华丽的衣服为皇后打扮好。内侍们在中堂前面摆好了仪仗,在堂下安排了女乐,一切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使者把节、册、宝交给司礼监官员,内侍引导使者进入中堂。皇后穿着盛装走出寝宫,走到香案前,面向宫殿正门站立,行四拜礼。司仪宣读册文,皇后跪下。宣读完毕,将册文交给皇后。皇后接过玉圭,再接过册文,然后交给宫女。宫女跪下接受,然后站到西边。宣读宝器,仪式与宣读册文相同。司仪收回玉圭,宣布礼仪结束,皇后行四拜礼后回到寝宫。司礼监官员拿着节杖出来,交给使者,表示受册宝的仪式已经完成。主婚人走到香案前跪下。正使宣读迎娶的诏书,宣读完毕后交给主婚人。副使呈上大雁和其他礼物。主婚人都跪下接受,仪式与先前相同。主婚人起身,使者行四拜礼后离开。主婚人按照之前的礼仪回礼。
宫女奏请皇后走出寝宫。皇后从东边的台阶下来,站在香案前,行四拜礼。然后走上台阶,面向南方站立。主婚人上前走到东边,面向西边说:“要谨慎小心,日夜都要遵守礼仪。”然后退到东边的台阶下。皇后的母亲上前,站在西边,面向东边,为皇后整理衣襟和衣带,说:“要谨慎小心,日夜都要遵守礼仪。”然后退到西边的台阶下。内侍请皇后上车,皇后下台阶登上车驾。仪仗队和乐队在前开道,接着是皇后的彩车,正副使跟在后面,司礼监官员护卫着车驾,从大明门的中门进入。百官穿着朝服在承天门外面列队迎接,等到车驾进入后才退下。皇后到达午门,钟鼓齐鸣,仪仗队停止前进。正副使将节杖交给司礼监官员,复命完毕。捧册宝的官员捧着册宝,仪仗队和女乐在前引导,前往奉天门。到达内庭的幕次,司礼监官员将册宝交给宫女。皇后下车,从西边的台阶进入。皇帝从东边的台阶下来,在庭院里迎接皇后,行揖礼,然后引导皇后进入内殿。皇帝前往更衣处,换上衮冕。皇后也前往更衣处,换上礼服。然后两人一同前往奉先殿,举行祭祀祖庙的仪式。祭祀完毕,返回宫中。
举行合卺礼,皇帝换上皮弁,登上内殿。皇后换好衣服,随后也登上内殿。两人都坐上座位,东西相对而坐。执事者将酒食摆放在面前,宫女取来四个金爵,斟酒敬上。饮酒完毕,呈上酒食。再次敬酒、进饭完毕后,宫女用两个交颈的酒杯斟酒,合在一起敬上。饮酒完毕,再次呈上酒食,完毕后起身,换上常服。皇帝的随从为皇后布菜,皇后的随从为皇帝布菜。
第二天一大早,皇帝和皇后都穿戴好礼服,等着太后升座。皇帝和皇后走到座位前,宫女拿着盛着祭品的盘子站在太后座位的左边。皇帝和皇后都行了四拜大礼。负责祭祀的人把祭祀用的托盘端过来,宫女把祭品盘子交给皇后,皇后捧着放到托盘上。女官端着托盘,皇后跟着走到太后面前,完成祭祀后,皇后回到原位。皇帝和皇后又行了四拜大礼。
三天后一大早,皇帝穿戴冕服,皇后穿戴礼服,一起前往太后的宫殿,行了八拜大礼。回到宫里,皇帝换上皮弁(一种帽子),升座。宫女引导皇后,皇后穿戴礼服来到皇帝面前,行了八拜大礼。皇后回到宫里,升座。然后,引礼官引导皇室内部亲属以及六尚(六宫嫔妃的统称)等女官,行了八拜大礼;接下来,各监局的内官和内侍,也行了八拜大礼。这一天,皇帝在奉天殿举行朝会,颁布诏书,一切仪式都按照惯例进行。
第四天一大早,皇帝穿着衮冕(皇帝的礼服),在华盖殿举行仪式。诸位亲王行了八拜大礼,接下来执事官员行了五拜大礼,然后皇帝升座到奉天殿,百官进献表章,举行庆贺仪式。这一天,太后和皇后都穿戴礼服升座。亲王们进来后行了八拜大礼再出去,接下来内外命妇进行庆贺,外命妇进献表笺,所有仪式都按照惯例进行。第五天举行盥馈礼(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尚膳监准备好了祭祀用的饭菜。皇后穿戴礼服来到太后面前,行了四拜大礼。尚食(负责饮食的官员)把饭菜交给皇后,皇后捧着饭菜放到托盘上,回到原位,又行了四拜大礼,然后站在西南方向等候。等到饭菜用完后,才被引导离开。
历代的制度和迎娶皇后时一样。隋唐以后,才开始举行亲迎仪式,天子在殿上举行祭祀仪式。宋朝开始举行盥馈礼,明朝沿袭了这个制度,洪武元年正式规定,所有仪式都派使者持节前往,就像皇帝大婚的仪式一样。
首先是纳采和问名。皇帝下令说:“奉旨将某家的女儿纳为皇太子妃,命令你们去行纳采问名之礼。” 到了女方家,女方家的引路人出来,走到使者面前说:“请问有什么事?”使者说:“太子要娶妻,这关系到国家的礼仪。按照国家的规矩,我来行纳采之礼。” 引路人进去禀报,女方家长说:“我的女儿不懂这些礼仪,不够格被挑选。但既然是圣旨,我不敢推辞。” 引路人出来回报,使者进去,把礼物摆在院子里,宣读圣旨说:“奉旨来挑选。” 奠雁礼结束后,使者出来。引路人又走到使者面前说:“请问有什么事?” 使者说:“太子妃的挑选已经顺利完成。接下来要进行占卜问名,奉旨来问名字。” 引路人进去禀报,女方家长说:“圣旨说我的女儿可以侍奉太子,我不敢推辞。” 引路人出来回报。使者又进去,摆放礼物和奠雁,按照礼仪进行,宣读圣旨说:“奉旨问名,将要进行占卜。” 女方家长说:“我家第几个女儿,名字是某某。”
接下来是纳吉。引路人像之前一样请示,使者说:“占卜的结果很吉利,奉旨来告知吉兆。” 引路人进去禀报,女方家长说:“我的女儿愚笨,恐怕难以胜任。占卜结果吉利,真是我们的荣幸,我谨遵圣旨。” 引路人出来回报。使者进去,摆放礼物和奠雁,按照礼仪进行,宣读圣旨说:“奉旨告知吉兆。”
然后是纳徵。引路人出来禀报,使者进去,摆放玉帛等礼物,没有奠雁,宣读圣旨说:“奉旨告知完婚。”
之后是请期。使者说:“占卜的结果显示,某月某日是吉日,奉旨来告知婚期。” 女方家长说:“不敢不遵从圣旨。” 摆放礼物和奠雁,按照礼仪进行。
最后是告庙。派使者拿着节杖,呈上册书、宝器和仪注,这些都和前面一样。
好家伙,这又到了册封太子的大日子。皇帝穿着特制的通天冠,披着红纱袍,在奉天殿等着呢,文武百官都站那儿陪着。
然后,有人把太子领到丹陛(皇帝宝座前的台阶),太子得在那儿给皇帝磕四个响头。接着,太子进了殿里的东门,走到自己的位置站好,面向东方。这时候,负责祭祀的官员端着酒来敬太子,太子得跪下,拿着玉圭(象征权力的玉器),接受这杯祭酒。接下来,负责饮食的官员端上吃的,太子也跪下接受,跟刚才一样。
吃完了,太子起身走到皇帝宝座前跪下。皇帝就发话了:“你去吧,好好辅佐你的老师,继承我的事业,要记住,做事得认真!”太子赶紧回答:“儿子谨遵父皇旨意!”说完,又趴下磕了个头,然后才起身。
出了奉天殿,到了丹陛,又磕了四个响头,这才算完事。皇帝回宫了,太子也离开了。
好家伙,这婚礼流程,够复杂的!先说一下,这婚礼的前一天,皇太子那边的官员就在新娘家门口等着了,皇太子的人在南边,东宫的官员在东边,俩人面对面站着。
第二天一大早,东宫的官员们穿着朝服,敲锣打鼓的,在东宫门口等着呢。皇太子穿戴整齐,坐上车出发了,侍卫们跟着,那叫一个排场!到了新娘家门口,下车换乘轿子,东宫的官员们都跟着去了新娘家,然后又下轿子,换乘马车,到指定位置停下,大家伙儿都下车等着。 早些时候,皇太子快到的时候,负责主婚的人就先设宴款待新娘子了。
到了吉时,新娘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在阁楼南边站着,她妈妈和陪嫁的嬷嬷站在她旁边。主婚人穿着朝服,站在西边的台阶下。然后,引路人引导皇太子下车,站在大门东边,朝西站着。一个穿朝服的官员站在大门东边说:“请问,可以开始了吗?” 引路人跪下禀报完毕,皇太子说:“我奉命来迎娶新娘。” 引路人领命,把话传给那个官员。那个官员进去禀报,然后引导主婚人出来迎接,在门外西边,朝东拜了两拜。皇太子回了一拜。
引路人引导皇太子进门,往左边走,抬雁的人跟着。那个官员引导主婚人进门,往右边走。皇太子上了东边的台阶,站在阁楼门口,朝北站着。主婚人上了西边的台阶,站在西边,朝东站着。引路人禀报,要开始祭奠大雁了,抬雁的人把雁递上。皇太子接过大雁,交给主婚人。主婚人跪下接了,然后站起来,把雁交给旁边的人,自己退到西边站着。皇太子拜了两拜,下了东边的台阶,回到马车旁等着。主婚人没送他。一开始,皇太子进门的时候,新娘的妈妈出来,站在阁楼门外,在放雁的地方西边,朝南站着。皇太子拜完后,宫女和嬷嬷引导新娘出来,站在她妈妈左边。主婚人嘱咐新娘:“记住,记住,要勤勤恳恳,日夜努力,不要违反命令。”新娘的妈妈也说:“努力,努力,你爸爸有交代,你要好好遵守。”新娘的庶母也说:“我会认真听从父母的教诲。”宫女和嬷嬷扶着新娘,新娘上了车,下车后,又上了凤轿。皇太子掀开轿帘,然后上了轿子,侍卫们跟着,跟来时一样。
到了东宫门口,下轿子换乘马车。到了东宫,下车进去,在内殿门外东边,朝西站着等候。司仪引导新娘到内殿门外西边,朝东站着。皇太子把新娘迎进去,然后行合卺礼,跟皇后大婚的仪式一样。
话说,我又一次去朝见皇帝。那天,我(指妃嫔)先去内殿等候皇帝上朝。宫女领着我进去,我在北面站着,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从西边的台阶上去。宫女端着装枣栗的盘子,送到御座前给我。我把枣栗放在御座前,退回原位,再次行礼。礼毕,我去皇后那里,献上装有腶修(一种肉食)的盘子,仪式和刚才一样。
接下来,依次是醴妃(一种祭祀仪式)、盥洗、祭祀宗庙、文武百官和命妇朝贺,这些都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
到了洪武四年,皇帝把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册封为皇太子妃。礼部上报了仪注,太祖皇帝一看,就说:“聘礼不用笄(古代女子成年礼用的簪子),就用金盘;不用翟车(古代婚车),用凤轿;大雁就用玉做的代替吧。古代有‘亲迎执绥御轮’的礼仪,现在用轿子,那就揭开轿帘就行了。至于合卺(古代婚礼仪式,指夫妻共饮一壶酒),就按照古制用匏(葫芦)吧。妃子朝见时,进入宫中要乘坐小车,用帷幕遮挡起来。祭祀宗庙,皇太子要一起前往。婚礼结束后三天,再宴请群臣和命妇。”然后就把这些定为法令。
成化二十二年,婚礼又重新制定了规章。凡是节庆册封等相关的文件,都从奉天左门出去;皇太子迎娶新娘,则从东长安门出去。迎娶那天,新娘穿着便服,和父母一起到家庙行礼。负责仪式的官员准备了酒菜,新娘吃完后,父母坐在堂上,新娘上前分别向父母行了四次跪拜礼。父亲嘱咐她说:“你去了皇宫,要早起晚睡,勤勉谨慎,孝敬公婆,不要违背礼仪。”母亲也说:“你父亲已经教导你了,你一定要认真遵守。”合卺之前,在皇太子内殿分别设有拜位。皇太子引导新娘入座,行两次跪拜礼,新娘行四次跪拜礼,然后两人各自登上座位。庙见之后,百官朝贺,致辞说:“某官臣某等,恭惟皇太子嘉礼既成,益绵宗社隆长之福。臣某等不胜欣忭之至,谨当庆贺。”皇帝赐宴,仪式如同正旦(新年第一天)一样隆重。命妇们去向太后和皇后祝贺,也赐宴,致辞说:“皇太子嘉聘礼成,益绵景福。”其他的大致都和洪武年间的仪式相同。
唐朝的时候,皇子娶媳妇,得由亲王来主持婚礼。到了宋朝,都是皇帝亲自在皇宫里主持婚礼仪式,跟皇太子的婚礼差不多。明朝也沿袭了这个做法。
宣读册封圣旨的时候,要说:“册封某氏为某王妃。” 纳采(送聘礼)的时候,要说:“某王要娶的媳妇,品德高尚,所以让我来行纳采之礼。” 问名(问女方姓名)的时候,要说:“我奉命行事,要先占卜一下,所以按照规矩来问一下女方的名字。” 主婚人要说:“圣旨让我把我的女儿嫁给某王,我不敢推辞。” 纳吉(报喜)的时候,要说:“占卜的结果很吉利,我来报喜。” 主婚人要说:“我的女儿资质平庸,配不上王爷。占卜结果吉利,我很荣幸,我一定遵照圣旨行事。” 纳徵(送聘礼)的时候,要说:“某王的妻子,占卜结果吉利,我奉命送上聘礼。” 主婚人要说:“皇上赐予我这么重的礼,我一定遵照圣旨行事。” 请期(择定婚期)的时候,要说:“某月某日是吉日,我奉命来告知婚期。” 主婚人要说:“遵旨。” 婚礼上宣读的祭文说:“去迎接你的伴侣,来继承你的家族,勉励你们要互相尊敬。” 其他的迎亲、喝交杯酒、拜见皇帝、盥洗进食这些环节,都跟皇太子的婚礼一样。
盥洗进食完毕后,王爷穿戴皮弁服饰,王妃穿翟衣,到东宫门口行四拜大礼。太子坐在那里接受,太子妃站着接受两拜,然后回两拜。王爷和王妃到了王妃家,王妃的父亲出来迎接。王爷先进去,王妃的父亲跟着进去。到了大厅,王爷站在东边,王妃的父母站在西边。王爷行四拜礼,王妃父母站着接受两拜,然后回两拜。王爷坐在正中间,其他的亲戚朋友见王爷,行四拜礼,王爷都坐着接受。王妃进入大厅,王妃父母坐下,王妃行四拜礼。其他的亲属按照礼仪行礼。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太子和皇子们都有两个妃子。洪武八年十一月,他下令把卫国公邓愈的女儿娶进秦王府,当秦王的第二个妃子。这婚事啊,没按照正式的流程来,没发正式的册封文书,也没举行盛大的迎娶仪式。只是派了正副使去邓家完成了纳徵的礼仪,他们的冠服按照唐宋时期二品官员的标准来准备,仪仗队规模比正妃的稍微小一些。结婚那天,秦王穿戴着皮弁服,带着这位侧妃去奉先殿祭拜祖先。秦王站在东边稍前一点,侧妃在西边稍后一点。祭拜完了之后,回到宫里,秦王和正妃坐在正位上,侧妃先给秦王磕了四个响头,然后再给正妃磕四个响头。之后,侧妃坐在东边,然后大家一起吃饭庆祝,婚礼就算完成了。第二天,侧妃去朝见皇上,行礼的规矩和去奉先殿一样。去皇后那里请安,不用那些枣栗之类的祭品,其他的都和正妃一样。
古代天子嫁女儿,不自己操办婚事,而是让同姓的诸侯来主持,所以才叫公主。唐朝的时候,还由皇室宗亲来主持公主的婚事。到了宋朝,就不再这样了,只是让负责操办婚事的人在宫内东门递交文书,天子就自己做主了。明朝沿袭了宋朝的做法。
公主出嫁,要先进行纳采和问名这两个仪式。女婿家要准备好礼物和文书,到宫门口跪下两次,表示恭敬。负责主婚的人把这些东西送到宫内东门,然后对内侍说:“皇上恩准把公主嫁给某官的儿子某某,按照祖制,我作为使臣,前来纳采。”然后把文书跪着递给内侍。内侍跪着接过来,送到内殿,送雁和礼物的人跟着一起进去。内侍出来后,主婚人说:“接下来要进行卜筮,我作为使臣,前来问名。”然后又像刚才一样递交文书,内侍出来说:“皇上有旨意了。”主婚人跪下,内侍宣读圣旨:“皇帝的第几个女儿,封为某公主。”主婚人磕头谢恩,然后起身。接着入席赴宴,然后就离开了。
纳吉的仪式和纳采差不多。主婚人说:“进行了卜筮,结果是吉利,我作为使臣,特来告知纳徵。”女婿家要准备好玄纁、玉帛、马匹和文书,按照规矩来。主婚人说:“皇上恩准把公主嫁给某官的儿子某某,按照祖制,我作为使臣,用这些丝绸和马匹来纳徵。”然后就是商定婚期的环节,主婚人说:“我奉命前来,请求择定吉日完婚。”
亲迎那天,新郎的父亲先去祖庙禀告说:“皇上恩准将公主嫁给犬子某某,定于某日举行婚礼,特来禀告。” 婚礼要开始了,父亲在厅堂里给新郎嘱咐了几句,随意地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新郎拜谢后出门,走到内东门外。宫里的内侍把他迎进去,负责捧雁和礼物的人都把东西摆放在院子里。当天,公主穿着盛装,先去奉先殿辞别祖宗,然后到皇帝皇后面前行四拜大礼,接受皇帝皇后的赐酒。皇帝皇后随意地训诫了几句。公主领命后,又行四拜礼。公主下台阶,宫里的命妇们把她送到内殿门外,公主上了轿子。到了内东门,公主下轿。新郎掀开轿帘,公主上了婚轿。新郎站在旁边等候。捧雁的人跪下把雁交给新郎,新郎接过雁,跪下交给内侍。内侍跪下接过后交给左右侍从。新郎再次行礼后,先一步出发,骑马回去了。公主的仪仗车队随后出发,公侯大臣、百官和命妇们一路护送公主到驸马府。新郎先在府门口等候。公主到了,新郎掀开轿帘。公主下轿,两人一起前往祠堂。新郎站在东边,公主站在西边,两人都行二拜礼。然后进献酒爵,读祝词,再次行二拜礼。出来后,前往新房。新郎和公主面对面行二拜礼,然后各自坐下,新郎在东边,公主在西边。然后按照仪式进膳、合卺交杯,再次面对面行二拜礼。第二天,新郎去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坐在东边,面朝西;公主站在西边,面朝东,行四拜礼。岳父岳母回二拜。第十天,驸马入朝谢恩,行五拜礼。
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太师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指婚给临安公主。 婚礼之前,先去奉先殿禀告。 下嫁前两天,皇上派人册封公主。册封公主的第二天,再去奉先殿祭拜。 皇上还专门制定了驸马受诰的仪式,吏部官员捧着诰命,放在龙亭上,送到太师府,驸马穿着朝服跪下接受。第二天,李善长和驸马一起谢恩。过了十天才开始商定婚期。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婚礼的仪式略微修改了一些。 虽然仪式记录保存下来了,但是拜见岳父岳母以及公主驸马相对而拜的礼仪,整个明朝时期实际上都没有真正实行过。 第二年,明朝又对公主、郡主的封号、婚礼以及驸马、仪宾的品级进行了修改。
弘治二年,皇上给仁和长公主选定了驸马,还重新制定了婚礼的仪式。公主和驸马进府后,一起拜天地,行了八拜大礼。仪式上,公主坐在东边,面朝西,驸马坐在西边,面朝东,其他的礼仪跟以前一样。
到了嘉靖二年,工科给事中安磐等人上奏说:“驸马见到公主,应该行四拜礼,公主坐着接受二拜。虽然公主和驸马身份地位不同,但既然结为夫妻,这样行礼不合礼法。”但是皇上没采纳他们的意见。
崇祯元年,教习驸马的主事陈钟盛上奏说:“我教导驸马巩永固的时候,他每天一大早就在府门外月台上给公主行四拜礼,足足持续了三个月!三个月后,他才被允许上堂、进门、过影壁,行礼跟以前一样。 他只能在公主吃饭的时候侍立在旁边,公主吃完了,他才可以一起吃饭。 更过分的是,驸马给公主送水果、菜肴和书信,公主回礼也是书信,这都严重违背了礼仪。夫妻成婚后,就应该相敬如宾,哪有跪拜几个月,还像个下人一样侍候公主吃饭,才能成婚的道理?《会典》规定,四拜礼应该在合卺酒之前行,合卺之后就没有拜礼了。天子外甥竟然像个普通仆人一样,这怎么体现朝廷的尊严呢?”皇上听了陈钟盛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下令让巩永固赶紧选个日子完婚。
选驸马的流程是这样的:礼部会在京城张榜公布,招募十四到十六岁的官员、军人子弟,要求相貌端正、举止稳重、家教良好。内侍会在诸王宫殿里进行初选。如果初选没通过,就会在京畿地区、山东、河南等地继续寻找。最后选出三个人,皇上再从中钦定一人为驸马,剩下的两个人会被送到当地儒学,成为廪生。从宣德年间开始,驸马就有了专门的老师,由学官担任。正统年间以后,驸马还要去国子监读书学习礼仪。到了嘉靖六年,才正式规定由礼部主事一人专门负责在驸马府教导驸马。
周朝的规定,公侯大夫士的婚娶都要遵循六礼。唐朝以后,婚礼的仪式和用品,大多根据官员的品级来决定。明朝洪武五年,皇上发布诏书说:“古代的婚礼,是为了增进两姓的和睦,以重视人伦关系。近些年来,只注重聘礼的多少,导致奢侈之风盛行。所以,我们颁布新的礼仪制度,一定要简朴节俭,以淳厚民风。”所以当时对婚礼的各项礼仪都有详细的规定和限制,但是后来遵守的人越来越少了。
古代官员结婚或者给儿子娶媳妇,都得请媒婆送信。女方同意了,就选个好日子,男方送聘礼过去。主婚人摆上酒席招待客人。到了那一天,先要拿着写着祝辞的木牌去祭拜祖庙,然后宾客就来到女方家。主婚人穿着正式的官服出来迎接客人和媒婆。大雁和礼物摆在客厅里。宾客坐在左边,主婚人坐在右边,媒婆站在宾客的南边,大家都互相行两次跪拜礼。
宾客对主人说:“某某官员看重婚姻大事,把女儿许配给我家,我按照礼仪,特地来送聘礼。”主婚人说:“我家女儿不懂事,承蒙您看重,我哪敢不感谢呢!”宾客和主婚人面对面坐着,撤掉大雁,接受礼物后,又把大雁和问名用的礼物摆出来。宾客起身,对主婚人说:“某某官员重视婚礼,要进行占卜问名,请问令爱排行和姓名。”主婚人回答说:“我家女儿排行第几,名字叫某某。” 然后用红绸或者金箔纸写上女儿的排行、年龄等信息。宾客告辞,主婚人送礼仪人员出门。礼仪结束后,把宾客送到门外。
送定亲信物,仪式和送聘礼一样。宾客说:“某某官员让我来送定亲信物,我占卜问卦,结果吉利,特来告知。”主婚人说:“我还没教导好女儿,既然您说吉利,我哪敢拒绝呢!”送结婚彩礼,仪式也和送定亲信物一样,只是多了玄色的丝绸和束帛,以及装有信函的盒子,不用大雁。宾客说:“某某官员看重婚姻大事,赏赐给我家,我按照礼仪,送上一些薄礼,请您收下。”主婚人说:“某某官员赏赐给我这么贵重的礼物,我哪敢不接受呢!”宾客把装有信函的盒子交给主婚人,主婚人也回赠一个装有信函的盒子。 确定结婚日期的仪式,也和送定亲信物一样。
新郎迎娶的日子到了,新郎的父亲先去祖庙禀告。新郎面向北,深深地拜了两下,站好。他父亲吩咐他说:“你亲自去迎接你的佳偶,好好地治理你的内宅。”新郎回答说:“我一定遵从您的吩咐。”他又拜了两拜,媒婆就带着新郎去女方家了。
当天,新娘家负责主婚的人祭告了祖庙,然后新娘像家人一样接受了祭酒的仪式。新郎到了女方家门口,下马,站在大门外的旁边。新娘的侍女请新娘穿上盛装,在内室的寝门里,面向南坐着等候。新郎从旁边走过去,主婚人出来在门外迎接,作揖后一起进去。主婚人从门的右边进去,新郎从左边进去,拿着雁的人跟着,走到寝门的前面,面向北站着。主婚人站在门的东边,面向西。新郎再次拜了两拜,然后把雁放下来,退到旁边站着。主婚人没有送他。
新郎出来后,新娘的父母面向南坐着,保姆引导新娘行四拜礼。新娘的父亲吩咐她说:“到了婆家,要以顺从为本,别忘了恭敬谨慎。”新娘的母亲吩咐她说:“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公婆的命令。”继母又补充说:“你一定要认真听从这些教诲,不要让父母蒙羞。”保姆和侍女簇拥着新娘出门,上了车。仪仗队在前引导,送亲的人乘坐后面的车。新郎先回去等候。
新娘的车到家门口了,新郎在屋里出来迎接,作揖请新娘进去。到了寝门,新郎先上台阶,新娘跟着上。进了屋,新郎在屋子的东南角洗漱,新娘的侍女拿着毛巾递水给他洗脸;新娘在屋子的西北角洗漱,新郎的侍女拿着毛巾递水给她洗脸。洗漱完毕,两人各自坐下,新郎在东边,新娘在西边。摆上饭菜,上酒,上菜。酒菜吃完,又重新上了一轮,跟刚才一样。侍女用交杯酒杯斟酒,放到新郎新娘面前。两人都喝完酒后,都站起来,站在座位南边,东西相对,都拜了两拜。新郎新娘回到内室,换衣服。新郎的侍女吃新娘剩下的饭菜,新娘的侍女吃新郎剩下的饭菜。
明天去宗庙祭拜祖先。女婿的父亲站在东边的台阶下,女婿站在他身后;女方母亲站在西边的台阶下,新娘站在她身后。其他亲戚按照辈分依次站好。当天一大早,女婿的父亲以下所有人就都到各自的位置站好,然后行两次跪拜礼。司仪领着新娘到院子中央,面向北站立。女婿的父亲从东边的台阶上去,走到神位前跪下,三次上香,三次敬酒,念完祝词后起身,站在西边。新娘行四个跪拜礼,然后退回原位。女婿的父亲从西边的台阶下来回到自己的位置,女婿的父亲以下所有人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仪式结束。接下来是拜见岳父岳母。当天,新娘站在堂屋下,等岳父岳母入座后,她走到合适的位置行四个跪拜礼。保姆扶着新娘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走到岳父面前,侍女奉上枣和栗子给新娘。新娘敬献完毕后,下台阶行四个跪拜礼。然后走到岳母面前,献上腶修(一种肉食),礼仪和刚才一样。接下来岳父岳母敬酒给新娘,就像家人之间一样。然后是洗漱和进食。当天,新娘家准备好了饭菜送到新郎家。岳父岳母入座后,新娘行四个跪拜礼。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走到岳父面前。仆人端着食盘把饭菜交给新娘,新娘上菜,负责的人摆上筷子和勺子。给岳母上菜也一样。吃完饭后,撤掉饭菜,新娘下台阶回到原位,行四个跪拜礼,仪式结束。岳父岳母再次敬酒给新娘,和刚才一样。
《礼记》上说:“婚礼的仪式要传达下去。”所以六礼的执行,无论贫富贵贱都一样。《朱子家礼》里没有问名、纳吉这两个步骤,只有纳采、纳币、请期。洪武元年的时候,朝廷规定沿用这个礼仪,并下令禁止以指腹为婚、割衫襟为信物订婚的行为。普通百姓结婚,男方十六岁,女方十四岁以上就可以结婚。新郎穿常服,或者穿九品官服,新娘穿戴花钗和宽袖衣服。纳采、纳币、请期这些仪式,大致仿照品级官员的礼仪。没有宾客,只有媒人,一些说法也略有不同。婚礼前一天,女方派人到新郎的房间布置床铺,俗称“铺房”。至于告词、醮戒、奠雁、合卺这些仪式,都和品级官员的礼仪一样。拜见祖先和岳父母,岳父母敬酒给新娘,也大致相同。
话说,《礼记》里头说了:“凡是开始办学,都得先祭奠先圣先师。” 可是到了周末那会儿,礼崩乐坏,这些规矩都扔一边儿去了。直到汉明帝才开始重视,去辟雍行礼。到了唐朝以后,皇帝去视察学校,才开始设讲台。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皇帝打算去国子监看看。有人提意见说,孔子虽然圣人,可毕竟是臣子,祭祀应该只祭一次,然后拜两拜就得了。朱元璋不同意,就让礼部尚书刘仲质去制定个章程。
之前呢,在国子监大成门东边搭了个御幄,朝南,皇帝的座位设在彝伦堂。到了那天,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在成贤街左边迎接皇帝。皇帝进了御幄,换上皮弁服,走到先师神位前,拜了两拜,献上酒爵,又拜了两拜。然后给四配、十哲、两庑的神位分别献祭,按着规矩来。皇帝拜完之后,换回平常的衣服,坐上轿子,到彝伦堂坐上座位。学官和学生们五拜叩头,分列在堂下东西两侧站着。三品以上的大臣和侍从官员,也依次进堂,分列东西两侧站好。
接下来开始讲经,祭酒、司业、博士、助教这四个人从西门进来,走到堂中央。把经案摆到皇帝面前,礼部官员奏报,请求让讲官讲经。祭酒跪着接旨。皇帝赐座给讲官。讲官把经书放到讲台上,叩头,然后坐在西南角的几榻上开始讲课。皇帝还赐座给大臣和翰林学士们,他们都叩头谢恩,然后按顺序坐在东西两侧,学生们则围着站着听讲。讲完之后,讲官叩头,回到原位。司业、博士、助教依次也讲课,讲完出堂门,回到原位。
然后宣读圣旨,学官和学生们列队站好,一起跪下朝北听旨,五拜叩头。仪式结束,学官和学生们从成贤街送皇帝回宫。第二天,祭酒带着学官们上表谢恩。
永乐四年,礼部尚书郑赐按照宋朝的制度,建议皇帝穿靴袍,然后行二拜礼。但是,皇帝没同意,还是坚持要行四拜礼。讲学结束后,皇帝赏赐百官茶水。礼部请求立一块“视学碑”,皇帝亲自写碑文刻在石头上。祭酒等人上表谢恩。皇帝在奉天门设宴款待百官,还额外赏赐祭酒、司业每人两套丝绸衣服,学官35人每人一套丝绸衣服,监生3000多人每人五锭银子。
正统九年,皇帝又去国子监视学,一切仪式都按照规程进行。礼仪结束后,皇帝宴请了公侯伯、驸马、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官员,以及翰林学士到检讨、国子监祭酒到学录等官员。
一开始,视学祭祀先师孔子,不设祭品,也不奏乐。直到成化元年,才开始用祭品和奏乐。不过,视学那天的乐器虽然摆在那里,却并没有演奏。仪式结束后,百官前来祝贺,皇帝赏赐衣服和宴席,孔、颜、孟三家的后代也都被包括在内。弘治元年,规定视学前一天要斋戒,祭祀时增加祭品,牲畜用太牢(牛、羊、猪),并且把原来的“分献官”改称“分奠官”。
嘉靖元年,规定衍圣公率领三家后代,祭酒率领学官和学生,一起上表谢恩,然后在礼部设宴款待。嘉靖十三年,因为先师祭祀典礼已经完善,皇帝再次视学,并命令大臣在启圣公祠致祭。万历四年,规定第二天再行庆贺礼,赏赐和以前一样,但是免去了赐宴。
最初,宪宗皇帝召三家后代到京城参加仪式,还让衍圣公分献祭品。到了世宗皇帝时期,则规定衍圣公以及颜、孟二家的博士,还有孔氏家族中的五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颜、孟两家各两位长者,都要到京城来陪祭。
明朝初期,皇帝上朝讲学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固定。到了正统年间,才正式确定了制度:每月初二在文华殿讲学,每月三次,冬夏酷暑严寒可以暂时免讲。制度规定,一位勋臣负责经筵事务,内阁学士或者负责或者协助负责。尚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以及学士们在旁边侍候,翰林院、春坊的官员和国子监祭酒两人负责讲课,春坊的两位官员负责翻书,给事中和御史各两人负责仪仗,鸿胪寺和锦衣卫的官员各一人负责服务,鸣赞一人负责礼仪,四个序班官员负责搬东西,一位勋臣或者驸马领着侍卫将军们。
礼部会择吉日,提前在文华殿摆好御座,御座东南方稍偏一点的地方摆放御案,御案南边稍偏东一点的地方摆放讲案。当天,司礼监会先把要讲的《四书》、经书、史书各摆放一册在御案上,再摆放一册在讲案上,《四书》放在东边,经书史书放在西边。讲课的官员会提前准备好讲稿放在书里。皇帝上座后,负责经筵事务的官员和侍班官员在丹陛上行五拜三叩首礼。(之后每次讲学就只行叩首礼了。)然后依次上殿,东西两边站好。两个序班官员把御案抬到御座前,另外两个序班官员把讲案放在御案正南方。鸿胪寺官员唱礼,宣布开始讲学。两位讲课官员从东西两边出来,走到讲案前,面向北方站好。东西两边的翻书官员走到御案南边的铜鹤旁边,面对面站好。鸿胪寺官员唱礼,讲课官员行礼,起身。东边的翻书官员走到御案前,跪下展开《四书》,然后退回东边铜鹤旁站好。讲课官员走到讲案前,宣读要讲的内容,讲完后退下。翻书官员跪下合上书,然后退回铜鹤旁站好。西边的翻书官员展开经书或史书,讲课官员继续讲课,讲完后退下,程序和刚才一样。鸿胪寺官员唱礼,讲课官员行礼,起身。大家回到东西两边的位置,翻书官员跟着回去,序班官员撤掉御案和讲案。仪式结束,皇帝下令赐酒饭。各位官员走到丹陛,行叩首礼。走到左顺门,酒饭吃完后,再次行叩首礼。
隆庆元年,皇上在正式讲学的前一天,先去奉先殿祭祀,举行祭祀仪式。当天,皇上到文华殿的偏殿,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讲学的文章,会在开讲前两天先呈给皇上过目。万历二年,规定春讲从二月十二日开始,到五月初二日结束;秋讲从八月十二日开始,到十月初二日结束,这些都不需要再特别上奏请示了。
日常的讲学,皇上在文华殿举行。只有讲读官员和内阁学士在旁侍候,不用其他的侍卫官员。讲官的人数,有时是四个,有时是六个。讲学一开始,讲官要穿吉服,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之后就穿常服,一拜三叩首即可。内阁大臣们在殿内侍候,等皇上口宣“先生来”后,一起进去,叩头,然后分列东西两侧站立。讲读官员先走到御前行一揖,然后到案前铺开书卷,压上金尺,拿着牙签。读完五遍后,合上书卷,行一揖退下。讲学的顺序是先读书,再读经,然后读史,讲学的仪式和读书的仪式一样。侍书官抄写完毕后,都要叩头退下。在文华殿赐茶,在文华殿门赐酒饭。
隆庆六年,又规定了午讲。每天早讲结束后,皇上先回暖阁稍作休息,批阅奏章。内阁大臣等官员退到西厢房等候,过一会儿,再和讲官一起进殿进行午讲,午讲的内容是《通鉴节要》和《贞观政要》。午讲结束后,皇上就回宫了。逢三、六、九这几个日子是朝日,讲学就暂时免了。
另外,嘉靖六年就规定了,每月初三和初八,经筵日要由两位讲官讲授《大学衍义》。嘉靖十年,又规定了无逸殿讲学的仪式。天刚亮,皇上就穿常服乘坐轿子到殿门,众官员在殿门外迎接。皇上下轿,换乘板舆,到殿内升座。各位官员在殿门外行一拜三叩首礼,然后进入殿内,分列东西两侧站立。接下来是赞进讲,讲官中的一位大学士出班叩首。皇上命令赐座,大学士再叩首谢恩后才坐下。讲学完毕,展书官跪着合上讲章,讲官叩头后回到原位。然后,又由一位学士承旨讲学,仪式和刚才一样。所有官员到豳风亭等候皇上驾到,在亭内设宴款待。
朱元璋皇帝让大学士宋濂在皇宫的大本堂给太子和诸位王爷讲课,后来又改在了文华殿后面。后来明世宗又改在了便殿,最后搬到了便殿的东厢房。到了天顺二年,正式确定了上朝听讲的仪式。
每天早上,侍卫和仪仗队都像往常一样准备就绪。负责讲课的官员先在文华殿后面行四拜礼,然后鸿胪寺的官员请太子殿下上殿,老师和保姆之类的官员在丹陛上也行四拜礼。其他官员退下后,内侍引导太子殿下到后殿的座位上,摆好书案。侍班、侍读、讲官们入殿,分列东西两边站好。内侍展开书卷,侍读和讲官依次上前朗读讲解,然后叩头退下。
每天的讲读流程是这样的:早朝结束后,太子殿下出阁上座。这时候不用侍卫之类的官员,只有侍班、侍读、讲官入殿,行叩头礼。内侍展开书卷,先读《四书》,东边的侍读官就上前来,陪读十遍左右,读完后回到自己的位置。接下来读经书或史书,西边的伴读就上前,也是同样的流程。读完后,所有官员退下。到了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官员们再次入殿,内侍展开书卷,侍讲官讲解早上读过的《四书》,讲完后退下。接下来讲解经史也是同样的流程。讲完后,侍书官指导太子练习写字。写完字后,所有官员叩头退下。读书方面,每读三天就复习一次,直到背诵熟练为止。复习的那天,就不讲新的内容了。写字方面,春夏秋每天写一百个字,冬天写五十个字。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节假日以及刮大风下大雨下大雪、特别寒冷或炎热的天气,就暂停讲读。
弘治十一年的时候,规定了三师三少(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以及其他宫廷官员要在丹陛(皇宫台阶)上行四拜礼,之后从殿堂左右门进入,分列东西两侧站立。等到讲读结束,再叩头退下。
隆庆六年,皇太子在文华殿东厢设立了座位,正中朝西。每天讲读的官员,都要先到文华殿门外东西两侧列队站好。等到皇帝在文华殿举行经筵讲学结束后,皇太子才出阁登上座位。东宫初次讲学时,阁臣要连续侍奉五日,之后每月只在初三和初八去一次,先向皇帝行礼告退,然后其他官员才能入内。崇祯十一年,署理礼部事务的学士顾锡畴说:“东宫的嘉礼已经完成,历朝的赏赐都有依据。《实录》记载,成化十五年,皇太子出阁讲学,六卿都加封保、傅(保和傅都是官职名)。弘治十年,皇太子出阁讲学,内阁的徐溥等人(四人),尚书马文升等人(七人),都加封宫保。”皇帝下令对此进行商议,然后执行。
书堂设在皇极门右厢。讲官是从吏部官员或进士中选拔,然后改授翰林官来担任。天顺二年的时候规定,每天早上很早,王子就要到皇极门北边书堂,面向东方,坐在中间。提督讲读和讲读官要行四拜礼。内官捧着书放在书案上,讲读官坐在书案左边,讲读官站在书案右边。伴读十遍书后,叩头退下。每天讲读,一大早,王子到书堂,讲读官行叩头礼,伴读十遍后,就退出了。吃完饭后,王子再去书堂,陪着王子练字。讲书结束后,再叩头退下。万历六年的时候规定,书堂设有中间的座位,书案在左边,写字的案子在右边。辅臣带着讲读和侍书的官员在门外等候。王子进入书堂后,传旨“先生进”,辅臣率领各位官员进入,行四拜礼,然后分班侍立。讲读官轮流讲书,每人讲十遍,然后传旨“先生吃酒饭”,各位官员退下,王子暂时到书堂南边的小屋休息一下。辅臣带着官员再次入内。传旨“先生进”,然后进入分班侍立。侍书官员陪着王子练字,讲读官轮流讲完书后,各位官员行一拜礼后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