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允诚,是个蒙古人,原名叫把都帖木儿,住在甘肃塞外的塔沟,官做到平章(相当于宰相)。永乐三年,他和他的同伙伦都儿灰带着老婆孩子,还有五千多部落成员、一万六千多匹马和骆驼,投降了明朝大将宋晟。皇帝觉得蒙古人重名太多,得给他们赐个汉姓,好区分。户部尚书刘俊建议,按照洪武年间(朱元璋时期)的办法,给他们发个身份证明,类似于古代的“户口本”。于是,吴允诚得到了新的名字和官职,被任命为右军都督佥事。伦都儿灰也得到了新名字柴秉诚,做了后军都督佥事。其他人也都根据功劳大小,被授予官职,发放了帽子、衣服、牲畜、钱币等等。皇帝让他们在凉州定居,从事耕种和放牧。宋晟因为招降纳贡的功劳,被封为西宁侯。从此以后,投降的人越来越多,边境也越来越安定,这都是从吴允诚开始的。
永乐七年,吴允诚去亦集乃侦察敌情,抓到了哈剌等二十多个人,因此升官为都督同知。第二年,他出征塞外,打败了本雅失里,又升为右都督,没多久又升为左都督。后来,他和太监王安一起追捕阔脱赤,在把力河抓住了他。皇帝很高兴,封吴允诚为恭顺伯,给他一千二百石的俸禄,还给了世袭的凭证。吴允诚有三个儿子:答兰、管者、克勤。吴允诚带着两个儿子从军,把妻子和管者留在凉州。后来,有个叫虎保的番人勾结一些人,想诱骗吴允诚的部下叛变。吴允诚的妻子和儿子管者一起想办法,召集部将都指挥保住、卜颜不花等人,把叛乱的人抓起来杀了。皇帝听说后很高兴,下旨嘉奖他们,赏赐了大量的布匹、钱财、羊和米,还把管者提拔为指挥佥事。保住也得到了新的名字杨效诚,并被授予指挥佥事。
鞑靼可汗鬼力赤被杀后,他的部下溃散。吴允诚的儿子答兰和柴秉诚的儿子别立哥请求出塞作战,立下了战功。永乐年间,皇帝征讨瓦剌,吴允诚父子都参加了。战争结束后,皇帝让他们继续留在凉州戍守边疆。吴允诚去世后,被追赠为国公,谥号忠壮。
兰更名克忠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后来又跟着军队两次去征讨阿鲁台。兄弟几个都立了功。洪熙元年,因为是皇亲国戚的关系,克忠被封为侯爵。他弟弟管者也因为累积军功,升到了都指挥同知,还被封为广义伯。克忠曾经担任副总兵巡视边疆。正统九年,他统领军队从喜峰口出征,讨伐兀良哈部,立下战功,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克忠和他的弟弟都督克勤以及克勤的儿子瑾殿后抵抗。敌人突然杀到,激战之下,我军不敌。敌兵占据了山上的有利地形,箭矢和石头像雨点一样落下来,官兵伤亡殆尽。克忠下马作战,箭射光了,还亲手杀死了好几个人,最后和克勤一起战死沙场。朝廷追赠他为邠国公,谥号忠勇;克勤则追赠为遵化伯,谥号僖敏。
克勤的儿子瑾被俘虏后逃了回来,继承了侯爵。英宗皇帝曾经想让瑾去守卫甘肃,瑾却说:“我是一个外戚,如果让我去守边,恐怕会让边疆的少数民族轻视朝廷。”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曹钦之乱”发生时,瑾和他的堂弟琮听到消息后,立刻跑到长安门上告急。但城门紧闭,曹钦攻打不进去,就放火烧城门。瑾带着五六个骑兵和曹钦拼死搏斗,最终战死。朝廷追赠他为凉国公,谥号忠壮,还给了他世袭的凭证。
到了他的曾孙这一代,继续继承爵位,曾经在南京担任守备。他的儿子汝胤和孙子惟英,以及他的曾祖父都曾经总督京营戎政。崇祯末年,京城沦陷,汝胤的弟弟勋卫汝征和他的妻子女儿一起自尽了。
管者去世后,他的儿子玘继承了他的爵位。管者的妻子早奴也很有智谋,曾经亲自进京献上良马,朝廷对她十分赞赏。玘去世后,管者的弟弟克勤的儿子琮继承了爵位,镇守宁夏。成化四年,满四反叛,琮因为临阵脱逃,被判处死刑,后被流放边疆,爵位被取消。
薛斌,原名脱欢,是蒙古人。他爸爸薛台在洪武年间归顺了朝廷,皇帝赐他姓薛,后来官做到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薛斌继承了他爸爸的职位,跟着朱棣起兵,一路升官,最后当上了都督佥事。在北方的征战中立下功劳,又升为都督同知。永乐十八年,被封为永顺伯,年俸九百石,世袭指挥使的职位。薛斌死后,他儿子薛寿童才五岁。因为薛斌生前立下功劳,薛寿童被带去见仁宗皇帝,皇帝下令让他继承父亲的爵位,还赐名薛绶。薛绶长大后,骁勇善战,正统十四年秋天,他和成国公朱勇一起在鹞儿岭遭遇敌人。战斗失利,箭矢用尽,弓弦也断了,薛绶还拿着空弓去打敌人。敌人很生气,把他肢解了。后来敌人发现他是蒙古人,就说:“这是我们同类,难怪这么勇猛!”大家一起为他哭泣。死后,追谥为武毅伯。他的儿子薛辅、孙子薛勋都继承了永顺伯的爵位。薛勋的儿子薛玺继承了指挥使的职位,这都是有文书记录的。
薛斌的弟弟薛贵,原名脱火赤,也是蒙古人。他跟着燕王朱棣起兵,多次在危险关头救了燕王。后来官做到都指挥使。他又两次参加北方的征战,升为都督佥事。永乐二十年被封为安顺伯,年俸九百石。宣德元年,被晋升为侯爵,加封年俸三百石,并获得世袭的凭证。薛贵死后,追赠滨国公,谥号忠勇。他没有儿子,他的侄子薛山继承了他的指挥使职位。天顺年间改元,因为朝廷大赦,薛山的儿子薛忠被封为安顺伯。薛忠死后,他的儿子薛瑶继承爵位。弘治年间薛瑶去世,他的儿子薛昂降袭指挥使。
李贤,原名丑驴,是鞑靼人。元朝的时候是工部尚书。洪武二十一年归顺明朝,精通翻译。太祖皇帝赐给他新的名字,让他在燕王府做纪善。他侍奉燕世子非常恭敬。“靖难之役”时,他立下了功劳,官一直做到都指挥同知。凡是边塞的奏章和朝廷的诏书,都要由李贤翻译。李贤也多次向朱棣进言,朱棣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仁宗皇帝即位后,念及李贤以前的功劳,把他升为后军都督佥事,又升为右都督,赏赐很多。后来仁宗皇帝召见他,看到他生病了,就封他为忠勤伯,年俸一千一百石。不久李贤就去世了。
吴成,老家是辽阳,一开始叫吴买驴。他爹吴通伯,是元朝辽阳行省的右丞。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吴通伯带着儿子吴买驴投降了。吴买驴后来改了名字,当了个总旗,跟着大军好几次出征塞外。建文元年,他被授予永平卫百户的职位。后来燕王朱棣造反,吴买驴跟着他打仗,立了不少功劳,官职一路升到都指挥佥事,这才算出了名。南方军队听说过吴买驴的大名,很多士兵在战场上都指着他喊。从淝河设伏,到小河推进,再到齐眉山的大决战,还有灵璧的战斗,他都冲锋陷阵,战功赫赫。
朱棣当了皇帝(成祖)后,吴成被提升为都指挥使。他跟着皇帝去征讨本雅失里,打了一场硬仗,把本雅失里只带着七个骑兵给吓跑了。后来他又跟着去征讨阿鲁台,和朱荣一起担任先锋,追击到阔湾海。之后被召回,升为都督佥事。他又三次出征塞外。洪熙元年,他被晋升为左都督。跟着阳武侯薛禄去征讨大松岭,担任先锋,立下大功,还增加了俸禄和米粮。宣宗皇帝登基后,因为吴成以前在东宫侍卫,考虑到他之前的功劳,封他为清平伯,年俸一千一百石,还给了世袭的凭证。后来他又跟着薛禄去征讨乐安,担任先锋。战事结束后,他被派去兴和担任守备。吴成这个人喜欢打猎,却不怎么操练军队。结果敌人趁他打猎的时候,攻破了城池,抢走了他的妻儿。皇帝听说后,没怪罪他。后来阿鲁台来进贡,皇帝把吴成的家人还给了他。三年后,皇帝北征,吴成在宽河打败了敌人,被晋升为侯爵,俸禄不变。八年后,吴成去世了,被追封为渠国公,谥号壮勇。
他的儿子吴忠早逝,孙子吴英继承了爵位。吴英死后,儿子吴玺继承爵位。后来吴玺因为贪污淫乱被剥夺了爵位,很久以后才恢复。吴玺死后没有儿子,弟弟吴琮继承了爵位。吴家爵位传了四代,到了吴遵周,也就是吴成的玄孙。崇祯末年,北京城沦陷,吴遵周被杀害了。
滕定,他父亲滕瓒是元朝的枢密知院。洪武年间,滕瓒投降了明朝。被授予会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赐姓滕。后来燕王朱棣起兵,滕定跟着他,官职升到燕山右卫指挥使。滕定死后,他的儿子滕定继承了他的官职,多次出征塞外,立下战功,官职升到都督佥事。宣德四年,被封为奉化伯,年俸八百石。正统初年去世。他的儿子滕福继承了他的官职,担任指挥使。
金顺,原名叫阿鲁哥失里。永乐年间投降朝廷,被授予大宁都指挥佥事。他跟着军队打败了本雅失里,又打败了阿鲁台,官职一路升到都督佥事。宣德三年,他跟随皇上巡视北方边境,立下了斩杀俘获敌人的战功。第二年被封为顺义伯,年俸禄八百石。去世后,他的儿子金忠继承了他的职位,做了指挥佥事。
金忠,是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他这个人本来就精明强悍,被阿鲁台忌惮。永乐二十一年,成祖皇帝御驾亲征漠北,到了上庄堡的时候,金忠带着老婆孩子和部下投降了。当时大军已经深入敌境,敌人早就逃跑了。皇帝正因为没有战功而感到羞愧,看到金忠投降,非常高兴。皇帝赐给他姓名,封他为忠勇王,赏赐给他冠帽、织金的衣服,让他坐在列侯的下面。皇帝还拿出御膳珍馐赐给他,又赏赐给他金银珠宝。金忠高兴得不得了。回师途中,金忠骑马跟随在皇帝身边,不断地询问敌情,皇帝对他的宠信日益加深。第二年,金忠请求担任先锋,讨伐阿鲁台以证明自己的忠心。皇帝起初没答应。恰逢大同、开平传来警报,众将领都请求采纳金忠的建议。皇帝再次出塞,金忠和陈懋担任先锋。阿鲁台听说大军再次出征,慌慌张张地渡过答兰纳木儿河逃跑了。金忠和陈懋到达河边却没看到敌人,又到了白邙山,仍然没有遇到敌人,于是就班师回朝了。仁宗皇帝继位后,加封金忠为太子太保,并且给他双倍的俸禄。
宣德三年,皇帝亲征兀良哈,在宽河打败了敌人。金忠和把台请求亲自出战,皇帝答应了。有人说不能派他们去,皇帝说:“去留就看他们自己想怎样吧。我拥有天下,难道还缺这两个人吗?”两个人抓获了几十个人,带回几百匹马牛献给皇帝。皇帝很高兴,命令中官用金杯斟酒,赏赐给他们。第二年,金忠被加封为太保。宣德六年秋天,金忠去世了,皇帝下令有关部门料理他的丧葬事宜。
把台,是忠诚的侄子,跟着忠诚投降了朝廷,被授予都督佥事。宣德初年,皇上赐给他名字叫蒋信。正统年间,被封为忠勇伯。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他跟着皇上去了,后来被也先安排在赛罕王的帐下。蒋信虽然身处塞外,心里一直想着大明。他经常去上皇那里痛哭,尽心尽力地保护上皇。后来,他终于跟着皇上一起回来了,朝廷下诏恢复了他的俸禄。景泰五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侯爵,谥号僖顺。他的儿子也儿索忽继承了他的爵位。天顺初年,改名为蒋善。弘治年间去世,没有儿子,爵位也就断了。
李英,是西番人。他父亲南哥,洪武年间率领大家归顺朝廷,被授予西宁州同知,后来因为屡立战功,升为西宁卫指挥佥事。李英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永乐十年,番酋老的罕叛乱,李英前去讨伐。他一路追击到川地,俘斩了三百六十人。那天晚上下雪了,敌人逃跑,李英紧追不舍,把他们全部抓获,因此升为都指挥佥事。有个番僧叫张答里麻,是翻译官,成祖皇帝让他担任左觉义。他在西宁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利用职务之便敲诈西番贡使的钱财,包庇逃犯,勾结境外势力,作恶多端,长达十多年。李英揭发了张答里麻的罪行,把他处以车裂之刑,抄了他的家。西边边境的人都为之痛快。
后来,朝廷宦官乔来喜、邓诚等人出使西域,途径安定、曲先时,遭遇土匪被杀害,财物也被抢劫一空。仁宗皇帝下诏书责问赤斤、罕东以及安定、曲先的土司,追究杀害使者的凶手是谁。同时命令李英和土官指挥康寿等人前去讨伐。李英查明是安定指挥哈三孙散哥和曲先指挥散即思杀害的使者,于是率兵西进。土匪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李英率兵追击,越过昆仑山,深入数百里。在雅令阔地区,他们与安定地区的土匪遭遇,大败土匪,俘斩了一千一百多人,缴获马牛等牲畜十四万。曲先的土匪听说后,远远地逃跑了。安定王桑尔加失夹等人害怕了,赶紧到朝廷谢罪。宣宗皇帝很赏识李英的功劳,派使者去褒奖他,设宴款待他,并命令他快马加鞭进京。李英到达京城后,被提升为右府左都督,皇上还赏赐了他许多东西。宣德二年,被封为会宁伯,年俸一千一百石,同时追封他的父亲南哥为伯爵。
英国公张辅,仗着以往的功劳,变得骄横跋扈,干了不少违法的事儿。宁夏总兵官史昭就上奏章说张辅父子图谋不轨。张辅的儿子张南哥赶紧上奏章自辩。皇帝下旨安慰他们父子。张辅在西宁那边,招揽了七百多户逃亡户口,开垦田地,还强占别人的财产,结果又被兵部和言官弹劾。皇帝还是原谅了张辅,那些逃亡户口也充公了。
过了七年,西宁指挥使祁震的儿子祁成要继承他父亲的职位。他同父异母的哥哥祁监藏,是张辅的外甥,想把祁成的职位抢过来。祁成就和他的族叔祁太平一起进京告状。张辅派人暗中把祁太平抓起来,还毒打了他和祁太平的义子,那义子被打死了。言官们纷纷弹劾张辅,把以前犯的罪都翻了出来,于是皇帝把张辅关进了诏狱,夺了他的爵位,要判他死刑。直到正统二年才放了他,后来又给他一些俸禄,没多久他就死了。英宗复辟后,又给了张辅的儿子张锦衣指挥同知一职,后来又升为都指挥使,最后因为推荐被提拔为左军都督佥事,多次负责军务,以严谨著称。
张辅的堂兄弟张文,宣德年间是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西番人思俄可曾经偷了别部的好马,都指挥穆肃却找不到。正好思俄可把偷来的东西拿到边境去卖,穆肃就诬陷他偷东西,把他抓起来打死了,西番人都吓坏了,都快造反了。张文弹劾穆肃,把他抓起来审问,西边才算安定下来。张文后来官至都指挥使。天顺元年,因为迎接皇帝有功,被升为都督佥事。没多久,又以右都督的身份镇守大同。有两千多骑兵袭击威远,张文率军打败了他们,被封为高阳伯。石亨兵败后,那些冒领功劳的人都受到了处罚。张文主动承认错误,但皇帝因为他在边境守卫有功,就没有追究。
四年秋天,孛来率领大军入侵,张文却按兵不动,结果孛来攻破雁门关,洗劫了忻州、代州等地。京师一片恐慌。等敌人退兵后,皇帝下令逮捕张文,判处死刑。皇帝最后赦免了他死罪,降为都督佥事,让他去延绥立功赎罪。后来又升为都督同知。成化年间,哈密被吐鲁番攻占,向朝廷求救。朝廷派张文和右通政刘文去甘肃经略,但没取得什么战果就回来了。弘治初年张文去世,正德初年追赠高阳伯。
毛胜,字用钦,一开始叫福寿,是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他伯父那海,在洪武年间投降明朝,因为参与“靖难之役”立功,做到都指挥同知,可惜没儿子。毛胜的父亲安太嗣是羽林指挥使,生了儿子毛济,毛济也没儿子,所以毛胜继承了家业。因为毛济在北方征战有功,毛胜被提升为都指挥使。他还曾经逃到塞外,后来又自己回来了。
正统七年,因为在麓川的战功,毛胜被提升为都督佥事。靖远伯王骥建议从在京城的番将里挑选人手去云南抓捕苗族叛乱分子。于是朝廷就派毛胜和都督冉保率领六百人前往。后来,再次征讨麓川的时候,朝廷又任命这两个人担任左右参将。叛乱平定后,毛胜升任都督同知。
正统十四年夏天,也先计划入侵,毛胜和平乡伯陈怀等人率领三万京军驻守大同。陈怀在战斗中牺牲了,毛胜侥幸逃了回来。因为武清伯石亨的推荐,景帝把毛胜提升为左都督,让他负责三千营的操练。
贵州苗族又闹事了,朝廷下令让毛胜去讨伐。还没出发,也先就兵临京城了。毛胜在彰义门北抵御敌人,把他们击退了。两天后,他又率兵到西直门外,解了都督孙镗的围。第二天,都督武兴在彰义门战死了,敌人乘胜追击。毛胜和御史王竑紧急救援,敌人这才撤退。毛胜追击到紫荆关,斩获不少。事情平定后,朝廷任命毛胜为左副总兵,统领河间、东昌的降兵去贵州。叛贼首领韦同烈占据香垆山作乱,毛胜和总兵梁珤、右副总兵方瑛等人,按照总督王来的命令分路夹击。毛胜从重安江进军,大破敌军。大军在山下会合,四面围攻。敌人走投无路,韦同烈被俘投降。
之后,毛胜又去湖广巴马等地讨伐叛贼,攻克了二十多个寨子,抓获了包括吴奉先在内的百四十多个贼首,斩首千余级,被封为南宁伯,还获得了世袭的爵位。毛胜上书请求改名,朝廷批准了。后来,他又被调到腾冲镇守。金齿芒市的长官刀放革暗中勾结麓川的残余势力思卜发准备造反,毛胜用计策抓住了他们。
巡按御史牟俸告状说,这个叫焦胜的人贪污腐败,犯了好几十条罪,还说他是降将,狡猾难缠,现在又多次和外国通商,恐怕会引发边患。皇上就让巡抚去调查,结果啥事都没发生。天顺二年,焦胜死了,追封侯爵,谥号庄毅。他儿子焦荣继承爵位。后来因为和石亨一伙,被发配到广西,立了功。成化初年,他镇守贵州,后来又调到两广。死后,儿子焦文继承爵位。弘治初年,焦文协守南京,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才断。
焦礼,字尚节,是蒙古人。他父亲把思台,洪武年间归顺朝廷,当上了通州卫指挥佥事。焦礼的哥哥焦胜继承了爵位,传到焦义荣这一代就没儿子了,就由焦胜的弟弟焦谦继承,后来凭借军功做到都指挥同知。焦谦死后,儿子管失奴还小,焦谦的弟弟焦礼就暂时代管他的职务,在辽东戍边。
宣德初年,焦礼应该回去了,但宣宗皇帝考虑到他戍边辛苦,就让他继续留任,还另外给管失奴授了指挥使的官职。后来焦礼因为年老体衰,多次升迁,最后做到都指挥同知。正统年间,他累积军功,升任右都督。英宗皇帝被俘虏后,景帝让他担任左副总兵,镇守宁远。没过多久,也先就打到京城附近了,皇上就命令焦礼率军回京勤王。敌人退了,焦礼又回到宁远镇守。景泰四年,两千多骑兵袭击兴水堡,焦礼把他们打跑了。皇上还专门发来嘉奖圣旨,把他升为左都督。
英宗皇帝复辟后,因为焦礼戍边有功,召他进京觐见,封他为东宁伯,世袭罔替,赏赐非常丰厚,然后又让他回宁远镇守。兵部觉得焦礼年纪大了,快八十岁了,不能让他一个人独当一面,就奏请派都指挥邓铎和他一起镇守。没过多久,焦礼就上奏说邓铎欺压他,请求更换。皇上就让都指挥张俊代替了邓铎。天顺七年,焦礼在镇上去世了,追封侯爵,谥号襄毅。焦礼很有胆识,骑射技术高超,擅长以少胜多。他在宁远镇守了三十多年,士兵们都很愿意为他效力,边境也因此安定太平。
孙家这爵位,先是孙寿继承了。他死了,没儿子,就由他弟弟孙俊继承。成化朝末年,孙俊在甘肃、宁夏一带当官。到了弘治年间,他掌管南京前军府,还兼任督操江的差事。后来又出任贵州、湖广的总兵官。孙俊年轻时做过生意,后来当了大官,为人能和下层人相处,但带兵打仗不是他的强项。他死后,儿子孙淇继承爵位。孙淇曾经在京营担任要职。正德年间,他贿赂了刘瑾,才被派去两广当总兵。一年多后就死了,爵位由他弟弟孙洵继承。
孙洵虽然继承了爵位,但祖上留下来的产业都被孙淇的妻子霸占了。他母亲去世了,连丧葬费都拿不出来,悲愤交加之下,也病死了。孙洵也没留下儿子,爵位就传给了他的堂侄孙栋。嘉靖年间,孙栋提督五军营,还兼管中军府。十多年后,他又调任湖广总兵。死后,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官衔,谥号庄僖。孙家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才断绝。
毛忠,字允诚,原名叫哈喇,是西北边疆人。他曾祖哈喇歹,洪武年间归顺朝廷,从军当了千户,后来战死了。他祖父拜都,也参加过征讨哈密的战争,同样战死沙场。他父亲宝,因为骁勇善战,当上了总旗,最后做到永昌卫的百户。
毛忠继承家业的时候,才二十岁。他天生神力,骑射技术高超。经常跟随太宗皇帝北征。宣德五年,他参加了征讨曲先叛军的战役,立下了功劳。宣德八年,他又参加了征讨亦不剌山的战役,活捉了叛军伪少师知院。宣德九年,他出征脱欢山,宣德十年,他又征讨黑山寇,都抓住了叛军首领。每次立功后都升官,最后升到了指挥同知。正统三年,他跟随都督蒋贵征讨朵儿只伯,第一个冲上敌阵,战功赫赫,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正统十年,因为长期戍守边疆有功,被提升为指挥同知,朝廷还赐给他汉姓。
明年,他跟随总兵官任礼,一起抓捕了沙洲卫都督喃哥的部落,把他们迁徙到塞内,毛忠因此升为都指挥使。正统十三年,他率领军队到达罕东,活捉了喃哥的弟弟伪祁王锁南及其部众,被提升为都督佥事,并且赐名“忠”。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右参将,协助守卫甘肃。
景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侍郎李实出使漠北回来后,说太监王振多次派人跟瓦剌联系。皇上就下令把王振抓到京城来。王振到了京城以后,兵部就讨论他的罪行,请求判他死刑。但是景帝没同意。兵部又请求把王振贬官,让他去边疆立功赎罪。于是皇上就把他发配到福建去了,官职却没变。还下令把王振的家属从甘肃迁到京城。
话说当初,王振征讨沙漠的时候,抓获了瓦剌僧人加失领真献给皇上。英宗皇帝当时就赦免了他,没杀他。后来加失领真逃到了瓦剌,被也先重用。加失领真心里怨恨王振,想陷害他。于是他就到处宣扬说王振和也先有勾结,朝廷当时也没查清楚。只有在塞外的英宗皇帝知道这件事的真相。英宗复辟之后,马上把王振召了回来。而王振在福建期间,也屡立战功,斩杀了不少敌人。于是皇上提升他为都督同知,担任左副总兵,镇守甘肃。王振进京朝见皇帝,皇帝还亲自安慰他,赏赐了他玉带和织金蟒袍。
天顺二年,敌人大举入侵甘肃,巡抚芮钊弹劾奏报说甘肃的将领们失职有罪。兵部讨论后认为王振的功劳足以抵消他的罪过,所以就没追究他的责任。三年后,因为王振在镇守边关、打击敌人方面有功,他又升官了,成了左都督。五年,孛来率领几万骑兵,分兵掠夺西宁、庄浪、甘肃等地,打进了凉州。王振跟敌人激战了一天一夜,箭都射光了,士兵们也都疲惫不堪了。敌人的援军又来了,军中将士都害怕了。但是王振却更加英勇,他鼓励将士们,又跟敌人殊死搏斗。敌人看到实在打不过,而且我军的援军也到了,就撤兵了。王振最终率领全军安全返回。
七年,永昌、凉州、庄浪等地的塞外各族多次侵扰边境。王振和总兵官卫颍一起出兵讨伐。王振先打败了巴哇等大部落。像昝咂、马吉思这些其他将领都攻不下来的部落,也被王振打败了。论功行赏的时候,王振只加了百石俸禄,而卫颍却获得了世袭的爵位。王振为此说了几句,最后才被封为伏羌伯。
成化四年,固原的贼寇占据石城造反。朝廷下令忠勇将军出兵讨伐,他和总督项忠等人一起夹击贼巢。忠勇将军从木头沟一路杀到炮架山下,斩获不少敌人,贼寇稍微退却了一些。他冒着箭矢和石头,连续夺取了山北和山西两座山峰,而项忠等人的军队也攻克了东峰。等到攻到石城东西两门的时候,贼寇已经非常窘迫,互相哭泣。突然,浓雾弥漫起来,贼寇的另外一支部队举起信号烟,发动了攻击,贼寇集中力量猛攻忠勇将军。忠勇将军奋力抵抗,始终没有退却,最后被流矢射中,壮烈牺牲,享年七十五岁。他的儿子和孙子上前营救,也战死了。
忠勇将军为人严明,纪律严谨,又善于爱护士兵。他死后,西陲百姓沿路哭吊,络绎不绝。“其卒也,西陲人吊哭者相望于道。”朝廷知道后,追赠他为侯爵,谥号武勇,还给了他的后代世袭的凭证。“事闻,赠侯,谥武勇,予世券。”弘治年间,根据地方官员的建议,在兰州修建了忠义坊来表彰他。“弘治中,从有司言,建忠义坊于兰州,以表其里。” 又根据巡抚许进的建议,在甘州城东修建了武勇祠,春秋两季都要祭祀他。“又从巡抚许进言,建武勇祠于甘州城东,春秋致祭。”
他的孙子孙锐继承了伯爵的爵位。成化年间,他协助守卫南京。“成化中,协守南京。”弘治初年,他出任湖广总兵,后来又调任两广总兵。他平定了蛮贼,屡立战功,皇帝多次下诏书嘉奖他。“弘治初,出镇湖广,改两广。平蛮贼,累有功,咸玺书奖励。”弘治九年,因为在广西平定叛贼有功,他的岁禄增加了二百石。“九年以广西破贼,增岁禄二百石。” 但是,一些言官弹劾他,说他在两广地区建造了很多宅邸,还私造大船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言官劾锐广置邸舍,私造大舶以通番商。” 朝廷没有追究此事。“置不问。”后来,思恩土官岑浚叛乱,他和总督潘蕃一起将其平定。之后,他又平定了贺县的僮族叛乱,官职升到了太子太傅。“思恩土官岑浚反,与总督潘蕃讨平之。既又讨平贺县僮贼。加官至太子太傅。” 正德三年,刘瑾想要杀害尚书刘大夏,就借口他处理田州事务失当,把孙锐也抓进了诏狱。“正德三年,刘瑾欲杀尚书刘大夏,坐以处置田州事失宜,并逮锐下诏狱。” 审讯结束后,孙锐被革除了加官和五百石的岁禄。“狱具,革其加官并岁禄五百石。” 但是后来他贿赂了刘瑾,重新被起用,督运漕粮。刘瑾被诛杀后,他又被弹劾罢官。“已而贿瑾,起督漕运。逾年,瑾诛,被劾罢。” 正德六年,盗贼刘宸等人扰乱京畿地区,朝廷命令孙锐和中官谷大用一起讨伐他们。“六年,盗刘宸等扰畿甸,命锐与中官谷大用讨伐之。” 孙锐统领的京营军队骄惰,不善于作战。“所统京军皆骄惰不习战。” 第二年正月,在长垣与贼寇遭遇,结果大败,孙锐本人也受伤,还丢了将印。“明年正月,遇贼于长垣,与战大败,身被伤,亡将印。” 幸亏许泰的援军及时赶到,才得以幸免。“会许泰援军至,仅免。” 言官纷纷弹劾他,朝廷把他召回。“言官交劾,乃召还。” 因为他和谷大用是同事,最终没有受到处罚。“以与大用同事,竟不罪。” 世宗皇帝即位后,又起用他镇守湖广,三年后去世。“世宗即位,复起镇湖广。居三年卒。” 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威襄。“赠太傅,谥威襄。”
江家祖上一直到汉朝都有记载。到了汉朝,我的这位祖先,在嘉靖年间担任南京左府的官员,还负责提督操江,后来又升任总督漕运。 还没等他上任呢,给事中杨上林就弹劾他到任后贪污受贿,皇上就下令撤了他的职,要抓他来审问。他后来去世了,没留下儿子,由他的侄子桓继承了家业。桓去世后,他的儿子登继承了家业。到了万历年间,登掌管中军府的事务,差不多有二十年。再传两代,就赶上明朝灭亡了。
再说说我的曾祖父和勇,他原名叫脱脱孛罗,是和宁王阿鲁台的孙子。阿鲁台被瓦剌的脱欢杀害后,他父亲阿卜只俺日子过得很艰难,就请求投降明朝。宣宗皇帝任命他为左都督,还在京城赐给他府邸。他去世后,和勇继承了他的指挥使职位,还领着锦衣卫的俸禄,后来凭借军功升到了都督佥事。天顺元年,皇上又给他加官,赐给他现在的名字。过了一段时间,因为两广地区盗贼很多,皇上派他担任游击将军,率领一千名投降的土著去讨伐。当时总兵颜彪没什么军事才能,贼势反而越来越强。广西巡抚吴祯杀了投降的土匪冒功请赏,还得到了优厚的赏赐。颜彪也学他,杀害平民百姓来邀功请赏。朝廷升了颜彪的官,和勇也升了右都督。后来因为战事久久没有进展,言官们弹劾了那些办事不利的文武官员。皇上就下令停发和勇的俸禄,让他去当个闲职。
成化年间,赵辅和韩雍去征讨大藤峡的土匪,皇上命令和勇率领他的部队一同前往。那年冬天,他们大败土匪,和勇被升为左都督,还增加了俸禄。三年后,皇上召他回京督促效勇营的训练。不久,他上奏说:“大藤峡之战,我和赵辅功劳相当。赵辅回京后,剩下的土匪又叛乱了。我亲自攻打贼巢,活捉了他们的首领,诛杀了他们的同党,还解救了被掠走的四千男女。现在赵辅已经被封为伯,而我却只升了官阶,恳请皇上怜悯察看。”宪宗皇帝因为和勇再次立下战功,就特别封他为靖安伯。十年后他去世了,谥号武敏,他的爵位世袭指挥使。
和勇为人廉洁谨慎,在两广的时候,其他将领都贪污受贿,唯独他没有。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罗秉忠,一开始的名字叫克罗俄领占,他是沙州卫都督佥事的儿子。他哥哥喃哥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后来英宗皇帝又任命罗秉忠为指挥使,协助他哥哥管理卫事。没过多久,喃哥带着一千二百人内迁,朝廷让他们住在东昌、平山两个卫所,还给他们分田地、房屋和各种生活用品,朝廷对他们的安置和抚恤非常优厚。喃哥去世后,罗秉忠接替他哥哥的职位,担任都指挥使,统领他们这些人。
英宗皇帝北征被俘后,边境地区战事不断。朝廷担心那些迁徙来的人会趁机作乱,想把他们迁到南方去。恰逢贵州苗族叛乱,都督毛福寿南下平叛,朝廷就提升罗秉忠为都督佥事,率领他的部队前去支援剿匪。他屡立战功,最后升到了左都督的职位。天顺年间初期,朝廷才给他赐了汉人的姓名。曹钦之叛乱时,很多番官都参与其中。罗秉忠也因此被牵连下狱,家产也被抄没。过了很久,他上书自辩,才被释放。成化年间初期,尚书程信讨伐山都掌蛮,罗秉忠作为游击将军跟随出征。到达永宁后,军队分成了六路进攻。罗秉忠率军从金鹅江进攻,大获全胜。论功行赏,他被封为顺义伯。他在成化十六年去世,谥号荣壮,他的子孙世袭指挥使的职位。
赞曰:明朝建立初期,很多边疆各部怀念太祖皇帝的恩德,都愿意归附朝廷,朝廷赐给他们汉人姓名,授予他们官职的人数不胜数。后来成祖皇帝励精图治,威震四方,于是吴允诚、金忠等人率领部众归附,因此被封官加爵,与朝廷的功臣们平起平坐。有些人凭借战功不断升迁,获得爵位和封赏,他们的爵位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看看那些顽固不化的陆梁地区的叛乱者,他们的结局与那些归顺朝廷的人大相径庭,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国力衰弱,边防日益松弛,火筛、俺答等部族不断骚扰,边境地区没有一天安宁。明朝盛衰的原因,大概可以从这里看出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