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这奉先殿、奉慈殿、献皇帝庙这些地方,还有亲王、功臣们一起祭祀的太庙和宗庙、家庙的事儿。

洪武三年,朱元璋觉得光靠太庙祭祀祖先,还不够表达他的孝心,就在皇宫东门内又建了个奉先殿。他把太庙比作朝廷的外面,奉先殿比作朝廷的里面。奉先殿正殿五间房,朝南,深度是二丈五尺,前面还有个五间房的走廊,深度是正殿的一半。里面供奉着四代皇帝和皇后的神位和衣冠,祭祀的仪式、祭文什么的都规定好了。每天早晚,皇帝和太子、诸王都要去祭祀两次。皇后和妃子们每天都要送去饭菜点心,逢年过节、每月初一都要祭祀,祭品种类和数量都按照第一年定的标准来。不过,三月不用鮆鱼,四月少用鲥鱼,多用王瓜和猪肉;五月多用茄子;九月少用柿子和螃蟹;十月少用木瓜和萝卜,多用山药;十一月少用天鹅、鸬鹚和老鸟,多用獐子。这些都是太常寺奏报后,由光禄寺负责准备祭品。要是碰上什么新鲜的季节性东西,太常寺也会进献上来。此外,朱元璋还把父母的忌日记下来,每年按时祭祀,成了惯例。

后来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照着这个样子建了奉先殿。宣德元年,太宗朱棣入祀太庙后,又派郑王去奉先殿祭祀,摆上酒果,然后安置神位。天顺七年,孝恭皇后入祀太庙后,皇帝也照样在奉先殿安置了她的神位,仪式跟入祀太庙差不多。弘治十七年,吏部尚书马文升上奏说:“南京运送祭品的船只,本来是为奉先殿服务的,可那些搬运工,足足上千人,沿途敲诈勒索。现在扬州、徐州闹旱灾,我想着古时候遇到灾荒年景会减少祭祀,以此减轻百姓负担,能不能也减少一些祭品运输,缓解一下百姓的困境?”皇帝就让有关部门去研究研究这事儿。武宗朱厚照即位后,把熙祖朱元璋的神位迁到了德祖朱棣神位的西边,奉先殿里朱元璋的神位、衣冠、床幔、祭祀用品都收进了神库。

嘉靖十四年,皇帝下令规定了内殿祭祀的仪式和礼仪。清明、中元节、圣诞节、冬至、元旦这些节日,都要举行祭祀,有祝文,音乐也跟宴会一样热闹。而皇太后和皇后的生日,以及妃嫔们的生日,也都有祭祀,但没有祝文和音乐。立春、元宵节、四月八日、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这些节日,也都有祭祀,会用时令食物。以前这些节日没有祝文,现在增加了告词。以前的祭祀仪式,就是在一个房间里拜一次,到中间的房间跪着祝祷完毕,再拜四次,然后焚烧祝帛。现在改成先在位子上拜四次,然后献上帛和酒,祝祷完毕后,皇后和妃嫔们再行亚献,负责祭祀的人最后行终献,撤掉祭品后,再拜四次。以前祭祀的时候,穿祭服,有音乐伴奏,现在改成穿浅色衣服,取消了音乐。总之,祭祀土地神、祭祀太阳和月亮,出行祭祀和回宫祭祀,以及册封祭祀,还有每月朔望的祭祀,所有这些都在新的规定里了。

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等人上奏说:悼灵皇后的神主,之前因为要合葬在她亲人的墓地,所以暂时放在奉慈殿孝惠太后神主旁边。现在三位皇后的神主都要迁到陵寝,那么悼灵皇后的神主也应该暂时迁到奉先殿的旁边房间,在那里进行祭祀,祭品也要一样准备。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隆庆元年,礼部又说:以前的规定,太庙一年祭祀五次,而其他的节日和忌辰的祭祀,都在奉先殿举行。现在孝洁皇后已经合葬到太庙了,那么奉先殿也应该安放她的神位。于是,他们在奉先殿的第九个房间设置了神位和祭祀用品,派官员按照仪式进行祭祀。

万历三年,皇帝想把孝烈皇后和孝恪皇后的神位也放到奉先殿。礼官们说,世宗皇帝在世的时候,讨论过合葬和祭祀陵寝的事,但没讨论过合葬到内殿的事。皇帝说:“奉先殿已经有孝肃、孝穆、孝惠三位皇后的神位了,都是皇祖定的,应该按照这个规矩来安放。”其实当时这三位皇后都已经合葬到陵庙了,但还在奉先殿祭祀,只是朝臣们都不知道。皇帝命令辅臣张居正等人去查看。张居正等人说:“奉先殿供奉着历代皇帝和皇后的神位,凡是尊为皇后的,都可以合葬到内殿,这和太庙一个皇帝配一个皇后的规矩不一样,所以现在也应该安放她们的神位并进行祭祀。”皇帝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首先,皇帝册封妃嫔或祭祀祖先时,都是由太常寺的官员负责操办,同时还要上奏请派官员去执行。到了万历元年,皇帝亲自祭祀了,所以派官员的请求就取消了。第二年,太常寺说内殿在皇宫禁地,用内官(太监)来负责比较方便。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以前嘉靖初年,每逢圣节、中元节、冬至、岁末都要在奉先殿祭祀。嘉靖十五年,取消了中元节的祭祀;嘉靖四十五年,取消了岁末的祭祀;隆庆元年,又取消了圣节和冬至的祭祀。至于方泽、朝日、夕月这些祭祀活动,以及出告(出发祭祀)和回参(祭祀完毕返回),嘉靖年间是在景神殿进行的。到了隆庆元年,又改回在奉先殿举行了。

以前嘉靖皇帝之前,历代皇帝和皇后的忌辰祭祀都在奉先殿举行。到了嘉靖十八年,把高皇帝(明太祖)和皇后的忌辰祭祀改到景神殿,文皇帝(明成祖)及以后的皇帝和皇后的忌辰祭祀则改到永孝殿。到了嘉靖二十四年,又改回在奉先殿举行祭祀了。总之,从万历二年以后,内殿的祭祀,如果皇帝亲自祭祀,那么祭品、祭文和执事人员,都由内监(太监)负责;如果派官员代祭,那么就都由太常寺负责。只有祭品中用脯(肉干)和醢(肉酱)这些东西的时候,即使是皇帝亲自祭祀,也都是由太常寺来准备。

万历十四年,礼部官员说:“近些年来,皇贵妃册封时祭告奉先殿,祝文和执事人员由内庭(宫内)负责,而祭品却取自太常寺,这样做法不统一啊。太常寺专门负责祭祀,光禄寺专门负责准备膳食。内庭祭祀,其实是从皇帝平时吃饭时,上等菜肴的含义引申而来的。应该按照旧制度,凡是祭祀内殿,不管皇帝是亲自祭祀还是派官员祭祀,祭品都由光禄寺提供;只有祭祀的祝文和执事人员,如果是皇帝亲自祭祀,就由内庭负责;如果是派官员祭祀,就暂时由太常寺负责。”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宋孝宗当了皇帝以后,追封他母亲孝穆太后纪氏的谥号,把她葬在茂陵,一起合葬。因为不能把她和祖宗一起供奉在太庙里,就在奉先殿的右边另建了一座奉慈殿来祭祀她。每年要祭祀五次,包括新米祭祀和忌日祭祀,祭祀的仪式都和太庙奉先殿一样隆重。

弘治十七年,孝肃周太后去世了。早在她活着的时候,成化年间就已经商议过要不要把她和皇帝的祖宗一起合葬,以及祭祀的礼仪。太后去世后,皇帝召集大臣们商议这件事,要不要把周太后一起供奉到太庙里。刘健他们说:“这事儿确实讨论过,但是当年参考的唐宋朝的典例,并不是汉朝以前的制度啊。”皇帝觉得这事儿应该遵循古代的制度,于是就拿孝穆太后另建奉慈殿祭祀的事儿来做例子,让大臣们讨论。刘健退朝后,又上书再次陈述自己的观点,想坚定皇帝的决心。

这时候,英国公张懋、吏部尚书马文升等人就说:“祖庙的祭祀礼仪,是关系到全国的大事,不是子孙后代可以私下决定的。殷商和周朝的祖庙,最多只有七个,父亲和儿子分别有自己的牌位,每个皇帝只有一个皇后配享,这是祭祀的正规礼仪。《春秋》里记载‘考仲子之宫’,胡安国在《春秋传》里解释说:‘孟子进入惠公的庙宇,仲子没有祭祀的地方。’由此可见,鲁国遵循周朝的礼仪,先王的制度还保留着,祖庙里没有两个皇后配享的先例。我们仔细看看宪宗皇帝的遗诏,里面有‘朕心终不自安’的话。我们私下揣测先帝的真实想法,是因为违背了皇太后的意愿,所以才勉强的同意让她和皇帝一起祭祀。群臣想找个折中的办法解决这件事,也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根据礼仪制度来处理这件事,既能满足先帝在天之灵的遗愿,也恰好等到今天来解决。查阅《周礼》,里面有祭祀先祖母亲的记载,《周礼疏》解释说‘指的是姜嫄’,《诗经》里说的‘閟宫’也就是这个意思。唐宋两朝虽然很尊重太后,但太后不和祖宗一起在太庙里祭祀,而是另建殿宇来祭祀,这也符合‘閟宫’的含义。我们大明朝的祖宗牌位已经超过了九庙的限制,配享的皇后也没有超过一个。现在应该在奉先殿外面另建一座庙宇,就像《诗经》里说的‘閟宫’,或者像宋朝另建殿宇一样,每年按时祭祀,仍然尊称她为太皇太后,这样既能满足情理,又能尽到孝道。”

大臣们的意见上报后,皇帝又把刘健他们召到自己寝宫的帷帐里,拿出《奉先殿图》,指着西边一块地方说:“这是奉慈殿。”又指着东边一块地方说:“这是神厨。”他想在这块地方另建一座庙,把孝穆太后的神主迁过去,在那里一起祭祀。刘健他们都回答说:“这最合适不过了。”后来钦天监奏报说,今年的星象不利于动工,朝廷商议暂时把周太后的牌位供奉在奉慈殿正中间,把孝穆太后的牌位移到左边。

孝宗皇帝驾崩后,武宗皇帝登基。礼部这才开始准备奉安孝肃皇太后神主的大典。提前三天,皇帝斋戒,并且在奉先殿和孝宗皇帝的灵前祭告。当天早上,皇帝穿着黑色的翼善冠,浅淡色的衣服,系着黑色的犀牛皮带,去祭告孝穆皇太后的神位。仪式结束后,皇帝走到神位前,请求将神主从神位上请下来。皇帝捧着神主站着,内务人员把神位移到殿堂的左边。皇帝安放好神主后,行了叩头礼。到了中午,皇帝来到清宁宫孝肃皇太后的灵前行礼。礼毕,内侍把神主舆抬到殿前,衣冠舆放在丹陛上。皇帝走到祭拜的位置,亲王们穿着吉服跟在后面,行了四拜礼后起身。皇帝捧着神主从殿堂的中门出去,放到神主舆里。内务人员捧着衣冠放在神主舆的后面跟着。皇帝率领亲王们步行跟随。走到宝善门外,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率领宫妃们在门内迎接。先来到奉慈殿,在殿西站好。神主舆到达奉先殿门外,稍作停留。皇帝走到舆前跪下,请求将神主迎入奉先殿,然后俯伏在地,起身后,捧着神主从殿堂的左门进入,走到殿内铺好的褥位前跪下,安放神主。皇帝行了五拜三叩头的礼节。礼毕,皇帝捧着神主,又从左门出来,放到神主舆里。

到了奉慈殿门外,皇帝捧着神主从中门进入,安放在神位上,行安神礼,三献的仪式和往常一样。太皇太后以下的人等都行了四拜礼。仪式结束后,内侍官在殿堂正中偏南的地方铺好褥位。皇帝来到孝穆皇太后的神位前,跪下请求将神主去谒见孝肃太皇太后,跪着把神主放在褥位上,俯伏在地,起身后,行了五拜三叩头的礼节。礼毕,皇帝捧起神主,又把它安放在神位上,行安神礼,和刚才一样,皇太后以下的人等都行了四拜礼。

嘉靖元年,皇上隆重地把孝惠邵太后一起祭祀了。

八年二月,礼部尚书方献夫他们上奏说:“悼灵皇后,按礼应该和皇帝一起祭祀太庙,但是现在太庙九个位置都满了。查查唐宋朝的典故,皇后在太庙里没有自己的牌位,那就另外建个庙。所以《曲台礼》里就有在太庙之外另建庙宇祭祀皇后的记载。还有《礼记·丧服小记》里说:‘媳妇要和祖姑一起祭祀,如果祖姑有三个,那就和关系最近的祖姑一起祭祀。’解释说:‘关系最近的祖姑指的是丈夫的亲生母亲。’现在孝惠太皇太后确实是皇上的亲生祖母,所以悼灵皇后应该和她一起祭祀。”皇上批准了。

三月,正式举行祭祀太庙的仪式。之前先到各个宫殿祭告。到了那天,把悼灵皇后的神主请到奉慈殿安置。内侍捧着神主、谥号和衣冠,跟着皇上到奉先殿去祭拜。皇上坐上位置,行了五拜三叩头的礼节。然后又去了崇先殿,接着去了奉慈殿,祭拜三位太后,内侍把神主安放在神座上,皇妃以下的人行了四拜礼。

十五年前,皇上觉得给三位太皇太后在慈宁宫另设祭祀有点不合适,觉得应该把她们的牌位放到陵庙里去才对。大臣们就开始讨论这事儿了,说:“古代皇帝的宗庙祭祀,只有皇帝和皇后,皇帝的生母会在寝宫里祭祀,等她去世就结束了。孝宗皇帝在慈宁宫祭祀太皇太后,那是儿子祭祀生母,尽孝道而已。但是,《礼记》上说‘妾的母亲不世祭’,注释解释说:‘不世祭就是说,儿子祭祀,到孙子辈就停止了。’这是因为要重视祖先,所以就不再祭祀私生祖母了。现在皇上您对孝肃皇太后是曾孙,对孝穆皇太后是孙子辈,对孝惠皇太后也是孙子辈。按照礼制,不应该世世代代祭祀,应该把她们的牌位迁走。看看宋朝熙宁年间就停止了祭祀慈宁宫的先例,跟咱们现在的情况一样。所以应该把她们的牌位迁到陵庙,每年按时祭祀就行了。”皇上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于是慈宁宫的祭祀就取消了。

世宗皇帝的孝烈皇后,隆庆年间在弘孝殿祭祀,到了万历三年,又迁到奉先殿一起祭祀了。穆宗皇帝的母亲孝恪皇太后,隆庆初年在神霄殿祭祀,又把孝懿皇后牌位放在她旁边一起祭祀。过了六年,孝懿皇后牌位迁到太庙,万历三年,孝恪皇太后牌位也迁到奉先殿一起祭祀,神霄殿和弘孝殿也就都取消祭祀了。

嘉靖二年四月,皇帝下令为兴献王(明武宗的父亲)修建家庙,祭祀时用八佾舞乐,规格很高。一开始,负责礼仪的官员们对家庙的制度还没讨论出结果,有个监生叫何渊就上书皇帝,建议在太庙东边修建世室(为先帝修建的庙宇)。但是,礼部尚书汪俊等人认为这不行。皇帝就说,那就在奉先殿旁边另建一间房子吧,这样也算尽孝了。

礼仪官员们一起讨论后说:“为母亲修建庙宇,是根据姜嫄(古代传说中后稷的母亲)的庙宇为依据的。但为亲生父亲在皇宫里建庙,这可是古来没有的!只有汉哀帝为他的父亲定陶共王在京城建庙,但这不能作为例子啊!”詹事府的石珤等人也反对。可皇帝还是不听,直接下令修缮奉慈殿后面的房子,改名为观德殿,用来供奉兴献王。四年四月,何渊已经升任光禄寺署丞了,他又上书请求在太庙里为兴献王修建世室,隆重祭祀他的父亲。礼部尚书席书等人则反对说:“天子七庙,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有功德,所以才在三昭穆之上为他们修建了世室。兴献王虽然追封为皇帝,但他并没有当过天子。何渊这是在阿谀奉承,请求皇上驳回他的奏章。”皇帝就下令再次讨论,席书等人又说:“如果把兴献王的牌位放在武宗(明武宗)上面,那武宗就成了他的儿子了,这尊卑有别,怎么可以僭越呢?如果放在武宗下面,那兴献王就成了武宗的叔叔了,这样他的神位也不安稳啊!”

当时朝臣们对称兴献王为父亲还是叔叔意见不一,各执一词,说到要把他祔庙(把先帝的牌位放入太庙),竟然没有一个人赞成的。就连大学士张璁、桂萼也认为不可行,席书还私下写奏章极力反对。但是皇帝还是不听,再次下令讨论。最后,参照汉宣帝的先例,在皇城内修建了一座祢庙,规模和文华殿差不多。祭祀时用的笾豆、乐舞,全部都按照天子的规格来。皇帝亲自给这座庙起名叫“世庙”。五年七月,皇帝告诉工部,说观德殿太小了,想在奉天殿左边另建一座。工部尚书赵璜认为不可行,但皇帝还是不听,最后在奉先殿东边建了一座庙,叫做崇先殿。

到了嘉靖十三年,皇帝下令把承天家庙改名为隆庆殿。嘉靖十五年,因为要避开水道,世庙被迁移,并且改名为献皇帝庙,原来的世庙就改名叫景神殿,寝殿则改名为永孝殿。

十七年的时候,丰坊提议把皇考(父亲)的牌位放到太庙里,跟明堂一起供奉。负责礼仪的官员们不敢违抗,就开会讨论了好久。有人说:“古代父子祭祀的顺序不一样,兄弟则同辈分。所以殷朝有过四个君主同时在同一个庙里祭祀的情况,宋朝太祖和太宗也一起在昭庙里供奉。现在皇考和孝宗皇帝应该一起在太庙里供奉。” 于是就正式把皇帝父亲的牌位奉入太庙了。

二十二年,太庙重新修建,朝廷讨论要不要把睿宗和孝宗一起供奉在同一个庙里,同为昭庙。皇帝责备大臣们没有尽忠职守,把这个议案给压下了。后来,左庶子江汝璧建议把皇考的庙迁到穆庙前面,以便将来皇室后代祭祀,和成祖的庙并列。右赞善郭希颜又想在太祖庙的文世室外,只建四位祖先的庙,把孝宗和武宗的牌位撤掉。结果被礼部官员批评是胡说八道,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二十四年六月,新的太庙建成了,于是把睿宗的牌位放在太庙左边第四位,排在武宗上面,同时取消了特庙的祭祀。四十四年,因为旧庙的柱子上长出了灵芝,就改名叫玉芝宫,并规定了每天的祭祀仪式。穆宗当政初期,礼部官员请求取消日常祭祀以及节气、忌日、有事禀告的祭祀,只保留每日的供奉。

隆庆元年,礼科给事中王治请求取消献皇(指皇帝的父亲)在太庙的合祭,而只在世庙单独祭祀,这个奏章被送到了相关部门。万历九年,礼科给事中丁汝谦请求恢复玉芝宫的单独祭祀,并且把宣宗皇帝和皇后的冠服重新放到太庙。皇帝批评丁汝谦胡乱议论,把他贬官外放了。天启元年,太常寺少卿李宗延上奏说应该重新讨论祧庙(废除旧庙,另建新庙)的事宜,他说:“睿宗入庙,是世宗皇帝无限孝心的体现,但是对于皇上来说,就比较远了。等到光宗皇帝也入庙的时候,可以恢复旧例,也可以重新制定方案。这就像孝子要尽力孝敬父母,仁人要以道义来规范祖先一样。”这个奏章送到了礼部,最终也没有被采纳。

1370年,朱元璋把他的皇伯父寿春王和寿春王妃刘氏放在一起祭祀;他的哥哥南昌王、霍丘王、下蔡王、安丰王,以及霍丘王妃翟氏和安丰王妃赵氏放在一起祭祀;他的哥哥蒙城王、盱眙王、临淮王,还有临淮王妃刘氏放在一起祭祀。后来,他又把这些王妃的称呼都改成了妃。他还把他的侄子宝应王、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英山王、山阳王、昭信王放在一起祭祀,总共十九位。春天和夏天在仁祖庙的东边偏殿祭祀,秋天、冬天和年底则在德祖庙的东边偏殿祭祀。皇帝亲自进行初献礼,其他的祭祀官员则分别到神位前献祭。

1371年,朱元璋把这些亲王的牌位都移到了殿内东墙。1376年,新太庙建成,他又增加了蒙城王妃田氏和盱眙王妃唐氏的牌位。正德年间,御史徐文华提议说:“这些宗室成员,有的已经成年了,却没留下子嗣,祭祀就只能祭祀到兄弟的孙子辈了。现在这些诸王已经传到五六代了,应该把他们的牌位从太庙里撤掉。”礼部官员们讨论后认为不可行。嘉靖年间,这些诸王的牌位仍然在东边偏殿排列着。嘉靖二十四年,新建的太庙建成,这些诸王的牌位又重新被移到了殿内东墙,并且取消了分献的祭祀方式。

万历十四年,太常卿裴应章又提议说:“这些诸王本来是跟着祖先一起祭祀的。现在四位祖先的庙宇都已经撤掉了他们的牌位,而这些诸王的牌位却无处安放,应该取消对他们的祭祀,把他们的牌位也放到已经撤掉牌位的祖先的庙宇里。”礼部则说:“撤掉牌位是为了把毁坏的庙宇的主人的牌位收起来,这是针对祖先的,而不是针对子孙的。虽然有撤掉牌位的礼仪,但没听说过有给配偶撤掉牌位的。所以,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制度,把他们的牌位放在东边偏殿比较符合礼仪。”皇帝批准了礼部的意见。

公元1369年,朱元璋在太庙祭祀祖先,同时追封廖永安、俞通海、张得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七位功臣,在太庙庭院里搭了六个青布帷帐,让官员分别去祭祀。等皇帝祭祀仪式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再进行功臣的祭祀仪式。每年春秋两季祭祀祖先的时候,这七位功臣的牌位就放在仁祖庙东边的偏殿里。

三年后,朱元璋正式确定了八位功臣配享太庙,分别是常遇春以下的七位。春夏两季,他们的牌位放在仁祖庙西边的偏殿,秋冬两季则放在德祖庙西边的偏殿,牌位都朝东摆放,从此就取消了青布帷帐。同时,还修改了祭祀的仪式,改为皇帝先祭祀,然后其他的官员再分别去祭祀,不用行跪拜礼。

公元1371年,朱元璋对中书省的官员说:“太庙祭祀,把功臣的牌位放在偏殿里一起祭祀。现在太庙的祭祀仪式已经确定下来了,我这样做,是因为祖宗都在,让那些已经去世的功臣们也能得到神灵的庇佑,共享祭祀的恩泽。这不仅是朝廷的重大仪式,也表达了我不忘功臣之心的意思。”于是礼官们商议,说:“以后每次祭祀的时候,要用黄布做个帐篷,中间放祖先的牌位,两边分别放亲王和功臣的牌位,让大臣们分别去祭祀。”朱元璋同意了,但后来又下令取消了黄布帐篷。

公元1376年,新的太庙建成了,朱元璋把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俞通海、张德胜、胡大海、赵得胜、耿再成、桑世杰这十二位功臣的牌位放在西边的偏殿,取消了廖永安的配享。建文帝时期,礼部侍郎宋礼建议取消功臣在太庙的配享,说功臣们在鸡笼山有自己的庙宇。但建文帝考虑到这是太祖皇帝定下来的,所以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只是下令在太庙祭祀结束后,再派官员去鸡笼山庙祭祀功臣。

洪熙元年(1425年),张玉、朱能、姚广孝被追封,与先帝一起祭祀。同时,还派张辅、朱勇、王通和尚宝少卿姚继分别去祭祀他们的父亲。嘉靖九年(1530年),根据廖道南的建议,取消了姚广孝的配享。十年后,刑部郎中李瑜建议,把刘基列入配享,位次在六王之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定侯郭勋上奏,请求把他的祖先郭英列入配享。起初,两庙的功臣地位都是根据爵位来定的,后来刘基的地位被提升到公侯之上,于是重新让礼官们商议两庙功臣的爵位排序。最后,把郭英排在桑世杰之上,张玉、朱能排在沐英之下,刘基排在桑世杰之下。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把所有配享的功臣牌位都移到新太庙西墙,取消了分献的仪式。

万历十四年(1586年),太常卿裴应章认为,庙里列祖列宗的牌位在上面,而异姓臣子的牌位在下面,礼仪上有所不妥,而且皇帝要向下面行跪拜礼,臣子的牌位也会不安宁。于是下令把功臣牌位重新移回西偏殿,恢复分献的仪式。天启元年(1621年),太常少卿李宗延认为,前朝的文臣都有从祀的,明朝不应该独缺。于是把这个建议提交礼部讨论,但最终没有实行。

洪武四年的时候,礼部尚书陶凯他们商量决定,王宫的城墙里面,左边建宗庙,右边建社稷。宗庙的制度是:正殿五间,寝殿也一样,大门三间。

永乐八年,修建了秦愍王的享堂,规定按照晋恭王的规格建造,高度再加高一尺。所以享堂就定为七间,宽十丈九尺五寸,高二丈九尺,进深四丈三尺五寸。

弘治十三年,宁王朱宸濠上奏说,庙祀的礼乐还没有固定的程式,请求朝廷颁布下来让他们遵守。礼部讨论后说:“洪武元年,翰林学士宋濂他们奏请制定了诸王祭祀的礼乐,用的是清字谱,但是只有曲名,没有具体的歌词,请各个王府自己去考证。结果靖江王的长史就上交了乐章,并且说明了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二以及除夕五次祭祀所需要用的物品、祭器、佾舞,礼仪都遵照国初的规定。”皇上就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嘉靖八年,秦王朱充燿说:“代懿王应该把他配享到宗庙里,但是从他开始封王到现在,已经满了五个宗庙的数目了,请求制定祧庙(宗庙中祭祀已去世的祖先的制度)的制度。”礼部官员说:“亲王的祧庙,古代没有这样的制度,应该效仿太庙祧祔的礼仪,但要简化一些。始封的亲王放在中间,一百年不移动,以下四代,亲王去世后就入祧。但是诸侯没有祧庙,祧主应该放在始祖的灵位旁边,放在匣子里保存起来,每年岁末的时候再把祧主拿出来一起祭祀。”皇上就按照这个意见做了。

明朝初期没有这方面的定制,就暂时仿照朱熹祠堂的制度,供奉高曾祖祢四世的神主,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祭祀,再加上腊月忌日祭祀和岁时节日的祭祀。至于老百姓,可以供奉祖父母、父母的神主,这个已经明文规定了。当时在寝宫里进行祭祀的礼仪,大致和品级官员祠堂的制度差不多。祠堂三间,两边有台阶,每边三级,里外各有一个门。祠堂里设四个神龛,每个神龛里放一张桌子。高祖的神主放在西边,依次往东排列,神主都放在匣子里。两边的墙壁上立着柜子,西边柜子里存放遗书和衣物,东边柜子里存放祭祀用的器物。没有后代的旁系亲属,就按照他们的辈分排列在一起。老百姓没有祠堂,就用二代神主放在住宅的中间,不用匣子。

明洪武六年,朝廷规定了公侯以下官员的家庙祭祀礼仪。凡是公侯级别的官员,要在自己住房的东边另建三间祠堂,用来祭祀高祖、曾祖和祖父。如果祠堂还没建好,就在正堂里摆上祖先牌位祭祀。二品以上官员祭祀要用一只羊一只猪,五品以上官员用一只羊,五品以下官员用一只猪,都要把肉切成四块熟了再供奉。条件不好的,就摆上饭菜祭祀。祭祀用的器皿,要根据官员的品级和家里的情况来决定。祭祀前两天,主祭人要向皇上禀报,可以不用上朝。祭祀的日子,要选择在农历的正月、四月、七月、十月这四个月份里的吉日,或者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些日子。

祭祀的前一天,主祭人和家人要沐浴更衣,住在祠堂外的临时住所。天亮后,主祭人和妻子以及参加祭祀的人一起到祠堂。主祭人捧着正位和祔位的祖先牌位盒子,放在盘子里,让子弟们捧到祭祀的地方。主祭人打开盒子,捧出各个祖先的牌位,主妇也打开盒子,捧出各个祖先的牌位,按照顺序安放在神位上。子弟们把祔位的牌位放在东西两侧的墙边。负责祭祀的人端上祭品,负责念祝文的人站在一旁,协助祭祀,一般由子弟和亲属担任。神位摆好后,大家各就各位站好,主祭人在东边,伯父、叔父、哥哥们站在他前面稍偏东的位置,其他亲属站在他们后面;主妇在西边,母亲和其他长辈站在她前面稍偏西的位置,其他妇女站在她们后面。行礼时,都要两次叩拜。

主祭人走到香案前跪下,三次上香,献酒和奠酒,负责祭祀的人也把酒倒在祔位的牌位前。念祝文的人跪着念完祝文后,大家一起行礼,主祭人回到原位,他和主妇一起再次叩拜。第二次献祭和最后一次献祭也是一样的,只是不用念祝文。每次献祭,负责祭祀的人都要在祔位的牌位前也献上祭品。祭祀完毕后,再次叩拜,然后把祝文和纸钱在院子中间焚烧,最后把祖先牌位放回盒子里。

成化十一年,祭酒周洪谟跟皇帝说:“现在老百姓家里的祠堂,神主牌位都是从西往东摆的。古代可没有神道应该靠右的说法,只有咱们太祖的庙制,符合先王‘左昭右穆’的规矩。应该规定从一品到九品官员,都建一座庙,庙的大小规格根据官阶高低来定。神主牌位的话,高祖应该放在左边,曾祖放在右边,祖宗放在靠左的下一个位置,父亲放在靠右的下一个位置。” 皇帝就让礼部官员一起商量,修改祭祀制度。

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又跟皇帝说:“看看古代三代,有五庙、三庙、二庙、一庙几种祭祀制度,那是因为当时有诸侯、卿、大夫这些爵位等级,官职等级不同,祭祀的庙宇数量也不同。后世官职制度不一样了,也没有世袭的封地,怎么能死板地照搬古代的制度呢?直到宋朝的程颐才把祭祀祖先的庙宇数量规定为四世,从朝廷高官到普通百姓,都遵循这个规矩。按照五服的制度,都祭祀到高祖,那祭祀也应该这样。现在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建五庙,三品以下建四庙。建五庙的,就和唐朝的制度一样,五间九架的屋子,旁边隔板分成五个房间,中间供奉五世祖先,旁边四个房间供奉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建四庙的,三间五架的屋子,中间一个房间供奉高祖和曾祖,左右两个房间供奉祖父和父亲。如果要祭祀更早的祖先,就像朱熹说的那样,祭祀的时候,做一个纸牌位,祭祀完了再烧掉。三品以上官员,如果祖先世数太多,就把现在可以建庙的祖先作为世世代代祭祀的祖先,不再更改了。四品以下官员,就四世祖先轮流祭祀。” 皇帝就同意了这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