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得说说都察院这地方,那是朝廷的监察机关,级别很高。最高的是正二品的左、右都御史,下面还有正三品的左、右副都御史,以及正四品的左、右佥都御史。再往下,还有经历司,里面有个正六品的经历和个正七品的都事;司务厅有俩从九品的司务(以前是四个,后来减了两个);照磨所有个正八品的照磨和个正九品的检校;司狱司有个从九品的司狱(以前是六个,后来减了五个)。此外,还有110个正七品的监察御史,分派到全国各地,比如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十个,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各七个,陕西、湖广、山西各八个,云南十一个。
那些在外地当官的,有些还兼着都御史、副都御史或者佥都御史的头衔,比如总督、提督、巡抚,甚至还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等。这“巡抚”一职,最早可以追溯到懿文太子巡抚陕西的时候。永乐十九年,朝廷还派了蹇义等二十六位大臣巡行天下,安抚百姓。后来,担任巡抚的就不再局限于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这些高官了。任务完成之后,有的就回朝复命,有的则继续留任。起初,这职位有时叫巡抚,有时叫镇守。但后来因为镇守的侍郎和巡按御史之间协调不好,公文往来也受阻,所以最终确定由都御史来担任巡抚。如果巡抚还要管军事,就加个提督的衔;如果管辖的地区很大,事情很多,就加个总督的衔;如果地方总兵也在管辖范围内,就加个赞理或参赞的衔。其他的像整饬、抚治、巡治、总理等等,都是根据具体情况临时设置的。那些由尚书、侍郎担任总督军务的,都兼任都御史,方便办事。
△都察院附总督巡抚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附左右春坊司经局 翰林院国子监 衍圣公附五经博士
都御史啊,那是专门负责纠察百官、辨明冤枉的官职,相当于天子的眼睛和耳朵,监督全国的风纪。说白了,就是个超级监察员。
凡是大臣奸邪、小人结党营私、欺压百姓、扰乱朝政的,都得被他弹劾;凡是百官懒散贪污、败坏官风的,也得被他弹劾;凡是学术不正、上书乱说一气想搞变法,或者阿谀奉承想升官的,也逃不过他的弹劾。
每年朝会和官员考核的时候,他还得和吏部一起,评判官员的才能品德,决定他们的升降。遇到大案要案,重刑犯的审理,要在朝廷外面一起审问,和刑部、大理寺一起判案。皇帝有旨意让他去内地巡视的,就去内地;要他去边疆地方巡视的,就去边疆地方,各按圣旨办事,权力很大。
话说啊,古代有十三道监察御史,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检查朝廷内外官员有没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他们有的直接上书弹劾,有的则密奏举报。在京城,他们负责检查文书档案,巡视京营,监督乡试、会试和武举考试,检查光禄寺、仓场、内库、皇城和五城,还要轮流值班,负责处理登闻鼓的案件。(后来改成了科员。)
在地方上,他们则要巡视各地,监督地方官员。(北直隶派两个人,南直隶派三个人,宣府大同派一个人,辽东派一个人,甘肃派一个人,其余十三省各派一个人。)他们还要负责清查军队,督察学校。(京城各派一个人,万历年间,南京又增加了一个。)此外,还有负责巡视盐场的(两淮派一个人,两浙派一个人,长芦派一个人,河东派一个人。),茶马互市的(陕西派一个人),巡视漕运的,巡视关口的(宣德四年设立了钞关御史,到正统十年才开始派主事官员。)以及负责钱粮运输、印制马匹、屯田等事务的御史。军队出征,他们还要随军监军,记录军功。总之,御史们各司其职,专职监察。
而巡按御史就厉害了,他们相当于皇帝的巡视使者,负责巡视地方,考察藩王、大臣、府州县等各级官员,对他们的举荐和弹劾拥有特别大的权力,大事要上奏朝廷裁决,小事可以当场决定。巡按御史到地方后,首先要审查监狱里的罪犯,检查案卷,如果发现案情有出入,就要进行调查核实。他们还要检查祭祀场所的建筑和祭器,慰问孤寡老人,巡视仓库,核算钱粮,鼓励学校发展,表彰好人好事,打击豪强恶霸,以纠正风俗,维护纲纪。
朝廷举行大典,他们要负责监督仪仗;祭祀典礼,他们要负责监礼。凡是朝廷政事得失,以及军民的利弊,他们都可以直言不讳,无所顾忌。遇到重大的国家大事,他们还可以参与朝廷的预先讨论。虽然六部权力很大,但都有各自负责的部门,而都察院则总揽纲纪,御史们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进行纠察。御史们弹劾官员,一定要有确凿的证据,要写明年月日,不能空口无凭,也不能抓住细枝末节进行无端攻击。巡按御史完成任务回来后,都御史要审查他们的工作,看他们是否称职,然后向皇帝汇报。如果御史犯了罪,要加重三等处罚,如果涉及贪污受贿,则要从重处罚。
十三道分别协助管理京师和直隶的衙门,而都察院只归属河南道管辖,独自负责内外官员的考察工作。
浙江道协助管理中军都督府,包括京师的府军左、金吾左、金吾右、金吾前、留守中、神策、应天、和阳、广洋、武功中、武功后、茂陵十二卫,牧马千户所,以及直隶庐州府、庐州卫和六安卫。 江西道协助管理前军都督府,包括京师的府军前、燕山左、龙江左、龙江右、龙骧、豹韬、天策、宽河八卫,以及直隶淮安府、淮安卫、大河卫、邳州卫、九江卫、武清卫、龙门卫。 福建道协助管理户部、宝钞提举司、钞纸局、印钞局,以及承运库、广惠库、广积库、广盈库、赃罚库、甲乙丙丁戊字库、天财库、军储库、供用库、行用库等各库,京师的金吾后、武成中、飞熊、武功左、武功右、武功前、献陵、景陵、裕陵、泰陵十卫,以及直隶常州府、池州府,定边卫、开平中屯卫,美峪千户所。
四川道协助管理工部、营缮所、文思院,以及御用监、司设监、神宫监、尚衣监、都知监等监,惜薪司,兵仗局、银作局、巾帽局、针工局、器皿局、盔甲局、军器局、宝源局、皮作局、鞍辔局、织染局、柴炭局、抽分竹木局等各局,僧录司、道录司,京师的府军卫、济州卫、大宁前卫、蔚州左卫、永清左卫五卫,蕃牧千户所,以及直隶松江府、广德州,金山卫、怀安卫、怀来卫,神木千户所,播州宣慰司,石砫宣抚司、西阳宣抚司,天全六番招讨司。 陕西道协助管理后军都督府、大理寺、行人司,包括京师的府军后、鹰扬卫、兴武卫、义勇右卫、横海卫、江阴卫、康陵卫、昭陵卫八卫,敢勇营、报效营,韩府、秦府、庆府、安化府四府,以及直隶和州,保定左、右、中、前四卫。
云南道协助管理顺天府、广备库,包括京师的羽林前卫、通州卫二卫,以及直隶永平府、广平府,通州左卫、通州右卫、涿鹿卫、涿鹿左卫、涿鹿中卫、密云中卫、密云后卫、永平卫、山海卫、卢龙卫、抚宁卫、东胜左卫、东胜右卫、大同中屯卫、营州五屯卫、延庆卫、延庆左卫、延庆右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等卫,居庸关千户所、黄花镇千户所、宽河千户所、武定千户所。 河南道协助管理礼部、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尚宝司、中书舍人、钦天监、太医院,司礼监、尚膳监、尚宝监、直殿监等监,酒醋面局、钟鼓司、教坊司,包括京师的羽林左卫、留守前卫、留守后卫、神武左卫、神武前卫、彭城卫六卫,伊府、唐府、周府、郑府四府,以及两淮盐运司,直隶扬州府、大名府,扬州卫、高邮卫、仪真卫、归德卫、宁山卫、潼关卫、神武右卫等卫,泰州千户所、通州千户所、汝宁千户所。
广西道协助管理通政司、六科,包括京师的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镇南卫、沈阳左卫、会州卫、富峪卫、忠义前卫、忠义后卫十二卫,以及直隶安庆府、徽州府、保定府、真定府四府,安庆卫、新安卫、镇武卫、真定卫等卫,紫荆关千户所、倒马关千户所、广昌千户所。 广东道协助管理刑部、应天府,包括京师的虎贲左卫、济阳卫、武骧右卫、沈阳右卫、武功左卫、武功右卫、孝陵卫、长陵卫八卫,以及直隶延庆州,开平中屯卫。 山西道协助管理左军都督府,包括京师的锦衣卫、府军右卫、留守左卫、骁骑左卫、骁骑右卫、龙虎卫、龙虎左卫、大宁中卫、义勇前卫、义勇后卫、英武卫、水军左卫十二卫,晋府长史司,以及直隶镇江府、太平府,镇江卫、建阳卫、沈阳中屯卫等卫,平定千户所、蒲州千户所。
山东道协助管理宗人府、兵部、会同馆、御马监、典牧所、大通关,包括京师的羽林右卫、永清右卫、济川卫三卫,以及中都留守司、辽东都司,直隶凤阳府,徐州、滁州二州,中都留守左卫、留守中卫、凤阳卫、凤阳中卫、凤阳右卫、皇陵卫、长淮卫、怀远卫、徐州卫、滁州卫、泗州卫、寿州卫、宿州卫、武平卫、沂州卫、德州卫、德州左卫、保定后卫、沈阳中卫等卫,洪塘千户所。 湖广道协助管理右军都督府、五城兵马司,包括京师的留守右卫、武德卫、忠义右卫、虎贲右卫、广武卫、水军右卫、江淮卫、永陵卫八卫,辽府、梁府、岷府、吉府、华阳府五府,荆府、襄府、楚府三府长史司,以及兴都留守司,直隶宁国府,宁国卫、宣州卫、神武中卫、定州卫、茂山卫等卫。 贵州道协助管理吏部、太仆寺、上林苑监、内官监、印绶监,包括京师的旗手卫,以及长芦盐运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直隶苏州府、河间府、顺德府三府,保安州,苏州卫、太仓卫、镇海卫、蓟州卫、遵化卫、镇朔卫、兴州五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一开始,朱元璋在洪武元年设立了御史台,设置了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侍御史(从二品)、治书侍御史(正三品)、殿中侍御史(正五品)、察院监察御史(正七品)、经历(从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管勾(正八品)。 邓愈和汤和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刘基和章溢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朱元璋告诫他们说:“国家设立了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三大机构,中书省负责处理政务,大都督府负责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朝廷的纪纲都掌握在这三个机构手中,而御史台的职责尤其重要。你们应当以身作则,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千万不要懈怠放纵奸邪,更不能假公济私,损害百姓利益。”
洪武九年,裁撤了侍御史以及治书侍御史和殿中侍御史的职位。洪武十年七月,朱元璋下令派遣监察御史巡视州县。洪武十三年,他又专门设立了左、右中丞(正二品)和左、右侍御史(正四品),不久后又撤销了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设都察院,设置八名监察都御史,官秩为正七品。 同时,将监察御史分成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每道设置五名或三到四名监察御史,官秩为正九品。每道铸造两枚印章,一枚由资历较长的御史保管,一枚收藏在内府,如有公务需要,便取出使用,事毕后归还内府,印章上刻着“绳愆纠缪”四个字。李原名、詹徽等秀才被任命为都御史,吴荃等人被任命为试监察御史。(试监察御史一年后正式授职。当时还有理刑进士、理刑知县负责处理都察院的刑狱案件,半年后正式授职,不过这个制度在正德年间被废除了。)
洪武十六年,都察院被提升为正三品衙门,设置了正三品的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的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五品的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正七品的经历一人,正八品的知事一人。洪武十七年,都御史升为正二品,副都御史升为正三品,佥都御史升为正四品,十二道监察御史升为正七品。洪武二十三年,左副都御史袁泰提出,各道的印章相同,容易出现伪造的情况,于是重新铸造了监察御史印,印文为“某道监察御史印”,巡按印则为“巡按某处监察御史印”。
建文元年,朝廷改设都御史一人,取消了佥都御史的职位。建文二年,御史台改名为御史府,设置御史大夫,将十二道改为左右两院,只设置二十八名御史。成祖朱棣即位后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永乐元年,将北平道改为北京道。永乐十八年,撤销了北京道,增设了贵州、云南、交阯三道。洪熙元年,都察院被称为“行在都察院”,与六部平起平坐,并规定巡按御史于八月出巡。宣德十年,撤销了交阯道,最终确定为十三道。正统年间,去掉了“行在”二字。嘉靖年间,为了清查屯田,增设了三名副都御史,不久后又撤销了。隆庆年间,为了提督京营,增设了三名右都御史,不久后也撤销了。
这位官员的职位可牛了,是总督漕运,还兼着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地,顺便还管着河道。 早先,朱元璋的时候,曾经设立过京畿都漕运司,里面有个漕运使。 (洪武元年设漕运使,正四品;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牍,从九品;属官监运,正九品;都纲,省注。十四年罢。) 到了永乐年间,又设了漕运总兵官,由平江伯陈瑄负责漕运。宣德年间,又派侍郎、都御史、少卿这些高级官员去督运。直到景泰二年,因为漕运一直不太顺畅,才任命副都御史王竑总督漕运,还兼任巡抚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凤阳府四个府,以及徐州、和州、滁州三个州,办公地点设在淮安。成化八年,又把巡抚和总督漕运分开了,各设一人。九年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正德十三年再次分开,十六年又恢复原样。嘉靖三十六年,因为倭寇作乱,又增设了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的都御史。四十年后,又合并了,改成了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万历七年,又加上了兼管河道的职责。
另一个重要的职位是总督蓟辽、保定等处的军务,还兼管粮饷。这个职位是嘉靖二十九年才设立的。 在此之前,蓟州和辽东地区经常有战事,朝廷会临时派一些重臣去巡视,有时也称作提督。 但后来边患越来越严重,才正式设立了总督这个职位,办公地点在密云,管辖着顺天、保定、辽东三个巡抚辖区,并且兼管粮饷。万历九年,又加上了兼巡抚顺天等处的职责。十一年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天启元年,又设立了辽东经略。(经略这个职位,是从万历二十年宋应昌开始,后来杨镐也担任过。到天启元年,内阁首辅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也称枢辅。)崇祯四年,辽东经略的职位并入了总督。崇祯十一年,又在保定增设了一个总督。
首先,咱来说说宣大、山西等地的军务总督。明正统元年,朝廷开始派佥都御史去宣大地区巡抚。景泰二年,宣府和大同分别设立了巡抚,还派尚书石璞负责统筹军事。成化、弘治年间,遇到紧急情况才临时派人。到了正德八年,才正式设立总督。嘉靖初年,总督的管辖范围还包括偏关和保定,后来在嘉靖二十九年,把偏关和保定划出去了,正式确定了总督宣大、山西等地的职务。嘉靖三十八年,规定总督秋季要驻扎在宣府,嘉靖四十三 年移驻怀来,隆庆四年又移驻阳和。
接下来,咱们说说陕西三边军务总督。弘治十年,因为火筛部落入侵,朝廷决定派一位重量级官员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的军务,于是左都御史王越被任命。十五年以后,这个职位时而设立,时而取消。直到嘉靖四年,才正式确定下来,最初叫提督军务。七年后改名为总制,十九年又因为避讳“制”字,改名为总督,并在固原设立总督府,秋季则驻扎在花马池。
最后,咱们说说两广地区的总督。永乐二年,朝廷派给事中雷填去巡抚广西。永乐十九年,又派郭瑄和艾广去巡抚广东。景泰三年,苗族起义,因为两广需要互相支援,所以设立了总督。成化元年,总督兼任巡抚,驻扎在梧州。正德十四年,总督改称总制,不久又改回提督。嘉靖四十五年,又另设广东巡抚,总督的职位改回总督,只兼任广西巡抚,驻扎在肇庆。隆庆三年,又设立了广西巡抚,总督就只管军事了。隆庆四年,广东巡抚被撤销,总督的职务改为提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同时兼任广东巡抚。万历三年,又改回总督,并且增加了管理盐法的职责。
最后,咱们来说说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地的总督。正德五年设立了这个职位,没多久就取消了。嘉靖二十七年,因为苗族作乱,又设立了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云南等地的军务。嘉靖四十二年,这个职位又被取消了。天启元年,因为土官奢崇明叛乱,又设立了四川、湖广、云南、贵州、广西五省总督。天启四年,总督又兼任了贵州巡抚。
首先,明朝设立了好几个总督,管辖范围和职权都不一样。比如,嘉靖三十三年因为倭寇入侵杭州,朝廷就设立了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这可是个大官儿,但只干到嘉靖四十年就撤了。 崇祯七年,又设立了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有时候甚至还管七个省的事儿,权力很大,到崇祯十二年后,这些总督都归内阁直接管了。
崇祯十四年,朝廷又设立了总督凤阳地方兼制河南、湖广军务;崇祯十一年设立了总督保定地方军务;崇祯十六年,又设立了总督河南、湖广军务兼巡抚河南,以及总督九江地方兼制江西、湖广军务。 这些总督的设置,主要还是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需要来决定的。
再说说总理军务的官职。崇祯八年,朝廷设立了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卢象升就是这个职务,权力跟总督差不多,有时候是分工合作,有时候又合并起来。 至于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这官职的历史就更长了。永乐九年开始,朝廷就派尚书去治理黄河,后来也派侍郎、都御史去。成化年间才开始称“总督河道”,正德四年才正式设立都御史这个职位来负责。嘉靖二十年,都御史又加了工部职衔,负责提督河南、山东、直隶的河道,隆庆四年又加了提督军务的职权。万历五年,改称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不过八年后就撤了。
最后,咱们来说说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这个官职。宣德五年,朝廷开始派侍郎总督粮储兼巡抚,景泰四年改派都御史。嘉靖三十三年,因为海盗猖獗,又加了提督军务的职权,驻扎在苏州。到了万历年间,驻地一度迁到句容,后来又搬回苏州了。
最后,再来说说巡抚。永乐初年,朝廷就派尚书去两浙管理农业生产,后来也派人巡视或者督促盐税,有事的时候才会派人去。嘉靖二十六年,因为海盗问题,朝廷才正式任命都御史为浙江巡抚,还兼管福建的福州、兴化、建宁、漳州、泉州等地的海防,并提督军务。嘉靖二十七年,巡抚改称巡视,第二年就撤了,到三十一年才重新设立。
首先,在明朝,福建巡抚的职权范围经历过几次调整。嘉靖二十六年,浙江巡抚开始兼管福建的福州、兴化、漳州、泉州等地。后来,因为闽浙两地距离太远,嘉靖三十五年,又设立了提督军务,这个人同时也是巡抚福州、兴化、漳州、泉州以及福宁海道的都御史。最后,才改为由福建巡抚统辖全省。
接下来说说顺天府巡抚。成化二年,明朝才正式设立都御史来负责军事,同时巡抚顺天府和永平府。没多久,又加上了河间府、真定府、保定府,一共管五个府。到成化七年,管辖范围扩大到八个府。成化八年,因为畿辅地区太大了,就从居庸关往西分出来,设立了两个巡抚,东边一个巡抚顺天府和永平府,驻扎在遵化。到了崇祯二年,永平府又分出来一个巡抚,还兼任提督山海卫的军务,而原来的顺天府巡抚就只管顺天府了。
然后是保定府巡抚。成化八年,从居庸关以西分出来一个巡抚,管辖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同时提督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等关隘,驻扎在真定府。到了万历七年,又加上了管河道的职责。
再看河南巡抚。宣德五年,明朝派兵部侍郎于谦巡抚山西和河南。正统十四年,又派左副都御史王来巡抚湖广和河南。直到景泰元年,才正式设立河南巡抚。万历七年,河南巡抚开始兼管河道,八年又加上了提督军务的职权。
山西巡抚的设立相对较晚。宣德五年,兵部侍郎也曾兼管山西和河南。正统十三年,才正式任命都御史专任山西巡抚,负责镇守雁门关。天顺和成化年间,山西巡抚的职位曾短暂取消,后来又恢复了。
最后是山东巡抚。正统五年,山东巡抚的职位才设立。十三年,正式确定由都御史担任。嘉靖四十二年,又增加了督理营田的职责。万历七年,兼管河道,八年又加上了提督军务的职权。
最早在正统元年,朝廷设立了辽东巡抚,负责赞理军务。一开始驻扎在辽阳,后来因为地盘不断缩小,就搬到了广宁,再后来又搬到山海关,最后定在了宁远。
正统元年,朝廷还派都御史巡视塞北,后来奏请设立宣府巡抚,兼管大同的军务。景泰二年,又单独设立了大同巡抚,但后来又合并了。成化十年,又重新分设,十四年的时候,才正式加上“赞理军务”的职称。
大同巡抚,一开始和宣府巡抚是一个人兼任的,后来有时分设,有时合并。成化十年,才正式单独设立大同巡抚,并加上了“赞理军务”的职称。
延绥地区的巡抚,最早可以追溯到宣德十年,当时朝廷派都御史前往镇守。景泰元年,正式设立了延绥巡抚,并加上了“参赞军务”的职称。成化九年,巡抚的驻地迁到了榆林。到了隆庆六年,职称才改为“赞理军务”。
宁夏巡抚,正统元年,朝廷派右佥都御史郭智去镇抚宁夏,并参赞军务。天顺元年,这个职位被取消了,但到了二年又重新设立,只是去掉了“参赞”二字。隆庆六年,才加上了“赞理军务”的称号。
甘肃巡抚,宣德十年,朝廷派侍郎去镇守。正统元年,甘肃和凉州发生战事,朝廷又派侍郎去参赞军务。景泰元年,正式设立了巡抚都御史的职位。隆庆六年,职称改为“赞理军务”。
陕西巡抚,宣德初期,朝廷会派尚书、侍郎去镇守。正统年间,朝廷先后任命右都御史陈镒、王文等人轮流前往。景泰初年,耿九畴以刑部侍郎的身份前往镇守,由于他的文书不能直接下达按察司,所以特地被提升为都御史,担任巡抚。成化二年,又加上了“提督军务”的职称,后来改为了“赞理军务”,驻地设在西安,秋季则驻扎在固原。
四川巡抚兼提督军务,宣德五年,朝廷曾派都御史前往镇抚,后来又停止了。直到正统十四年,才正式设立了四川巡抚。万历十一年,才加上了“提督军务”的职称。
首先,咱们来说说湖广巡抚。明朝正统三年,朝廷派都御史贾谅去镇守,之后呢,有时候是侍郎,有时候是大理卿担任巡抚,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到了景泰元年,才正式确定了巡抚都御史兼赞理军务的职位。万历八年,改成了提督军务,但十二年又改回赞理军务了,这职位变来变去的。
接下来是江西巡抚。永乐年间之后,江西巡抚的设置就断断续续的,成化年间才算正式设立,但有时候也会被撤销。直到嘉靖六年才正式确定下来,四十年的时候才加上兼理军务的职责。
然后是南赣汀韶巡抚,这个职位是弘治十年才设立的。正德十一年,改成了提督军务。嘉靖四十五年,才正式确定了巡抚的职衔,管辖南安、赣州、南雄、韶州、汀州和郴州等地,办公地点在赣州。
再说广东巡抚。永乐年间设立过,后来因为总督兼管巡抚的事务,所以就撤销了。直到嘉靖四十五年才重新设立,并加上了赞理军务的职责,不过隆庆四年又被撤了。
广西巡抚的情况比较复杂,以前就有,但设置时间不固定,隆庆三年才重新单独设立。
云南巡抚,这个职位管辖范围比较广,包括云南、建昌、毕节等地,还要负责川贵两地的粮饷。正统九年,朝廷派侍郎去协助处理军事事务,十年设立了镇抚,天顺元年又撤了,成化十二年又重新设立。嘉靖三十年加上了兼理军务,四十三年改成了赞理军务,隆庆二年又增加了建昌、毕节等地的管辖范围。
贵州巡抚的设置也很曲折。正统十四年,因为苗族起义,朝廷设立了总督,负责贵州、湖北、川东等地的军事。景泰元年,又单独设立了贵州巡抚,成化八年撤了,十一年又恢复,正德二年又撤,五年又恢复。直到嘉靖四十二年,总督被撤销,贵州巡抚才兼管湖北、川东等地的军事,担任提督军务。
天津巡抚是为了应对倭寇入侵朝鲜而临时设立的,万历二十五年设立,后来就成了正式职位。
最后是登莱巡抚,这个职位是在天启元年设立的,崇祯二年撤销,三年又恢复。
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地方管理和军事力量,设置了不少巡抚职位。比如,安庐巡抚,负责安徽、庐州地区的军务,崇祯十年才设立,一开始只有一个人,史可法就担任过这个职位。后来,崇祯十六年又增加了安庆、太湖、池州、庐州四府的巡抚。
再比如,偏沅巡抚,负责湖南偏沅地区的军务,万历二十七年因为征讨播州才临时设立,后来就撤销了。天启二年以后,这个职位时有时无,直到崇祯二年才正式确定下来。还有密云巡抚,崇祯十一年设立;淮扬巡抚,也是崇祯十一年设立;承天巡抚,崇祯十六年设立。
另外,还有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这个职位设立得比较早,成化十二年,因为郧阳、襄阳地区流民多次叛乱,朝廷派都御史去安抚,然后奏请设立这个官职来负责当地治理。万历二年,因为这个职位权力不够集中,又增加了提督军务的职衔。后来万历九年撤销了,十一年又重新设立。负责松潘地区军务的官员,最早可以追溯到正统四年,当时王翱担任这个职位。
明朝的通政使司,那可是个重要的衙门。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都是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下面还有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通政使司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接收和处理朝廷内外各种奏章和文件。全国各地老百姓的各种诉求、申冤、举报,都要经过通政使司登记造册,然后呈报朝廷。全国各地送来的奏章,通政使司要先打开查看,抄录副本,再呈报皇上。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如果有什么机密要事要上报,也要用通政使司的印信。各部门的公文、勘合,通政使司要进行审核,盖上“日照之记”或“验正之记”的印章。无论是在外地的奏章,还是在京城的奏章,通政使司都要接收,每天早朝前汇总呈递给皇上。如果有人私自把奏章递给皇上,通政使司就要进行驳斥。午朝的时候,通政使司还要负责传达臣民的意见。遇到紧急情况,随时可以向皇上汇报。如果出现差错,就要登记造册,请求处置。通政使司还要统计每月、每年各种公文的数量,以及相关人员的情况,向朝廷汇报。凡是讨论国家大事、重大案件,或者推选文武大臣,通政使司都必须参与。
一开始,洪武三年的时候,朝廷设立了察言司,设了两个司令,负责接收全国各地的奏章,后来这个机构就被撤销了。十年后,又设立了通政使司,任命曾秉正为通政使,刘仁为左通政,皇帝还特意嘱咐他们说:“政事就像水一样,要让它畅通无阻,所以才用‘通政’来命名这个官职。你们要认真审核命令,纠正各部门的错误,了解隐情,处理各种事务。该上奏的不要忌讳,该驳正的不要阿谀奉承,该详细陈述的不要隐瞒,该引见的人不要刁难。” 十二年的时候,又把承敕监、给事中、殿廷仪礼司、九关通事使都划归通政使司管辖。建文年间,把司改成了寺,通政使改成了通政卿,通政参议改成了少卿,还增加了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各一人。到了成祖时期,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成化二年,又设立了提督誊黄右通政,这个职位不负责处理司务,是为了表彰武官黄卫所世袭替补的功劳,算是给他个荣誉称号吧。到了万历九年,这个职位又被取消了。
大理寺的设置是这样的:寺卿一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寺丞各一人,正五品。下属机构有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还有左右二寺,每个寺的寺正一人,正六品;寺副二人,从六品,后来右寺副被撤销了一个。还有评事四人,正七品。一开始右评事有八个,后来减掉了四个。
大理寺卿负责审核审判,平反冤假错案,处理刑狱方面的政令;少卿、寺丞协助他工作。左右二寺分别负责京畿地区和十三布政司的刑名案件。刑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断事官审理的案件,都要把案卷和犯人送到大理寺进行复审。左右二寺的寺正,分别对各自管辖的案件进行复审。复审的时候,必须按照律例,再次询问案情,如果罪名成立,犯人认罪,才能呈报朝廷,拟定奏章。如果不合适,就驳回重新拟定,叫做“照驳”。如果三次拟定都不合适,就要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叫做“参驳”。如果发现案件违反律法或者有疏漏,就移交其他部门重新审理,叫做“番异”。如果还是不行,就请求九卿会审,叫做“圆审”。如果案件已经审理完毕,但是案情原因还不清楚,就再次审理,叫做“追驳”。如果多次驳回都不合适,就请求皇帝裁决,叫做“制决”。所有案件,如果没有经过大理寺复审,其他部门都不能擅自处理,如果出现错误,就要追究责任。
一开始,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一年,设立了大理司卿这个职位,级别是正三品。但是到了洪武元年(1368年)就取消了。三年后,又设立了磨勘司,专门负责审查各个部门在刑罚、钱粮方面有没有冤枉错杀或者隐瞒的情况,然后向上汇报。没过多久,这个磨勘司也被取消了。 (洪武三年(1370年)设立磨勘司,设司令、司丞。七年(1374年)增设司令一人,司丞五人,首领官五人,分为四科。十年(1377年)革。十四年(1381年)复置磨勘司,设司令一人,左、右司丞各一人,左、右司副各一人。二十年(1387年)复罢。)
十四年(1381年),大理寺又重新设立了,大理寺卿的级别改成了正五品,左右少卿是正五品,左右寺丞是正六品。大理寺下面还有左右寺正各一人,寺副各二人,左评事四人,右评事八人。同时还设立了审刑司,协助处理各种案件。大理寺审理的案件,审刑司还要再仔细审查。(审刑司设左、右审刑各一人,正六品;左、右详议各三人,正七品。)十七年(1384年),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刑司和五军都督府的办公地点都搬到了太平门外,这一片区域被称为“贯城”。十九年(1386年),审刑司被取消了。二十二年(1389年),审刑司又重新设立,大理寺卿的级别恢复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丞三人,正五品。其左、右寺官如故。)二十九年(1396年),审刑司再次被取消,所有案卷都移到了后湖。建文帝即位后,大理寺又重新设立,左、右寺改成了司,寺正改成了都评事,寺副改成了副都评事,司务改成了都典簿。(司务,洪武二十六年置。)
朱棣当皇帝后,大理寺又恢复了原来的设置,左、右二寺的官员配置和洪武年间一样。因为之前左、右二寺的评事人数不一样,负责的案件数量和复杂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后来把评事平均分配,左右各六人,就像刑部和都察院的十二个司一样,每个司都负责管辖直隶地区一部分的审案工作。(初,太祖设左评事四员,分管在京诸司及直隶卫所、府州县刑名。右评事八员,分管在外十三布政司、都司、卫所、府州县刑名。)永乐二年(1404年),大理寺的设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后来迁都北京后,大理寺的管辖范围又进行了调整。(两京、五府、六部、京卫等衙门刑名,属左寺。顺天、应天二府,南、北直隶卫所、府州县并在外浙江等布政司、都司、卫所刑名,属右寺。)弘治元年(1488年),裁减了右评事四人。(时天下罪囚,类不解审,右寺事顾简于左寺。)万历九年(1581年),对左、右寺管辖的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贵州六个省份由左寺管辖,江西、陕西、河南、山西、湖广、广西、云南七个省份由右寺管辖。能按照法律判案的官员才算称职。(大理寺之设,为慎刑也。三法司会审,初审,刑部、都察院为主,覆审,本寺为主。明初,犹置刑具、牢狱。弘治以后,止阅案卷,囚徒俱不到寺。)司务负责管理文书的收发。
詹事府啊,是个挺重要的部门。府里有个詹事,那是正三品的大官;还有两个少詹事,正四品。再往下就是两个府丞,正六品;主簿厅有个主簿,从七品;还有两个录事,正九品;最后是两个通事舍人,也是正九品。
左春坊呢,也有好几个官职:大学士、左庶子、左谕德各一个,都是正五品或从五品;左中允、左赞善各两个,分别是正六品和从六品;左司直郎也两个,从六品,不过这职位不常设;左清纪郎一个,从八品,也不常设;还有两个左司谏,从九品,也不常设。右春坊的设置跟左春坊一模一样。司经局里,有个洗马,从五品;还有两个校书和两个正字,都是正九品或从九品。
詹事府的主要工作是管着府里、春坊和司经局的事务,最重要的是辅导太子学习。少詹事帮着詹事一起干活。平时侍奉太子的时候,詹事府、春坊和司经局的翰林官员轮流值班,给太子讲课,讲的书有《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等。 上课之前,他们先把要讲的内容整理成文章,呈给皇上过目,然后才能去文华殿给太子上课。 讲课完了之后,他们还要把朝廷处理的军国大事,以及对各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都跟太子好好讲清楚。 要是朝廷有什么庆典活动,必须先向皇上禀报,然后才能上奏章。 詹事府、春坊、司经局的官员,好多还兼着翰林院的职务,所以考试、修书这些事,他们也都会参与。
翻译如下:
东宫的通事舍人啊,负责太子殿下早朝和辞行的礼仪,以及传达皇帝的慰问。凡是朝臣向太子殿下贺喜、递交奏章、进献春帖子、进献历书,都由他引见,并且要亲自呈上。春坊的大学士,负责太子殿下的奏章起草、批复以及讲读的事务,都要仔细审核并监督。庶子、谕德、中允、赞善这些官员,各司其职,辅助太子。
太子监国、领兵、出猎,以及早朝出入,奏章的批复,允诺的事情,都必须经过审核签署后,再交给詹事府。所有吉凶大事,都必须向太子殿下禀报。宫内外一切可以作为借鉴的政务,都要随时向太子殿下进言规劝。如果伶人、仆役有什么改变新声,或者行为举止不符合礼仪规范的,就要向他们讲解古代的道理,申明典章制度,纠正他们的错误,并请求将他们赶走。
司直和清纪郎,负责弹劾宫中官员,纠正职务上的过失。文华殿讲读结束后,大臣们都退朝了,如果有大臣私下留下来奏事或者私下拜见太子,他们就要一起纠正。司谏的职责是规劝、警戒、提醒太子,帮助他改正错误。凡是上交给太子的奏章,司谏都要和司直、清纪郎一起审核,记录旨意,纠正其中的虚假和错误。
洗马负责管理经史子集、典章制度、图书的编纂和整理。要设立正本、副本、收藏本,以备太子查阅。凡是天下各地进献给太子的图册,都由他接收并收藏。校书和正字,负责抄写、装订,校正文字错误,统一音韵,辅助洗马的工作。
一开始,朱元璋洪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就设立了大本堂,把各种古今书籍都放在里面,还召集全国各地有名的儒生来教导太子和亲王们。这些儒生们都亲自给太子他们讲解经书,还轮流值夜班。后来太子搬到文华殿居住,这些儒生们就轮流侍奉在太子身边,还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人才当伴读,皇上经常设宴款待他们,还一起赋诗,讨论古今大事,评论文学作品。那时候太子东宫的官员,除了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宾客这些之外,还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谕德,赞善大夫等等,这些官职大多由有功勋的旧臣兼任。此外还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以及赞读等等官职。
洪武十五年,又重新设置了左、右春坊的官职,每个春坊都设有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还分别设立了大学士。接着又确定了司经局的官职设置,设有洗马、校书、正字。洪武二十二年,因为官署设置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于是才正式设立了詹事院。洪武二十五年,又把詹事院改成了詹事府,规定詹事的官阶为正三品,春坊大学士为正五品,司经局洗马为从五品。虽然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印章,但实际上都归詹事府管辖。洪武二十九年,又增加了左、右春坊的清纪郎、司谏、通事舍人这些官职。建文年间,又增加了少卿、寺丞各一人,宾客二人;还设立了资德院,设有资德一人,资善二人,以及他们的属官赞读、赞书、著作郎各二人,掌典籍一人。永乐帝朱棣即位后,恢复了原来的制度。到了英宗朱祁镇刚即位的时候,又下令让大学士负责统筹管理讲读官员的工作。
詹事府的掌管者,以前常常是由其他官员兼任的。天顺以前,担任詹事的人可能是尚书、侍郎或者都御史;成化以后,大部分都是由礼部尚书、侍郎中从翰林院出身的人兼任。至于协助詹事的人员,并没有固定的编制。春坊大学士这个职位,景泰年间,除了倪谦、刘定之,之后就只有杨廷和一人担任过,后来就再也没有设立了。司直、司谏、清纪郎这些职位,也不是一直都设置的。直到嘉靖十八年,才同时任命陆深为詹事,崔铣为少詹事,王教、罗洪先、华察等人为谕德、赞善、洗马,皇甫涍、唐顺之等人为司直、司谏,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名的儒士。从明朝初期宋濂等人之后,宫廷官员的阵容,再也没有比这次更盛大的了。从那以后,负责出阁讲读的官员都是另外指定的,詹事府和春坊就仅仅成了翰林官员升迁的跳板了。
翰林院的编制是: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并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并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世袭,另有说明),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后来不常设置),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置),孔目一人(未入流),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人数不定)。
学士主要负责起草诏书、修撰史书、撰写各种文书,负责考订制度,审核文书,并随时准备回答皇帝的咨询。凡是经筵日讲、纂修实录、玉牒、史志等书籍,以及编纂六部奏章,都是由学士奉旨统筹负责。而诰敕的颁发,通常由一位学士兼管。(正统年间,王直、王英曾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学士,专门负责诰敕的颁发,后来取消了。弘治七年又恢复了这个设置。正德年间,白钺、费宏等人由礼部尚书进入东阁,专门负责诰敕的颁发。嘉靖六年再次取消,改由讲官、读官、编修、检讨等官员负责。)对于重大的政事和典礼,需要召集群臣商议,学士也会和各部门一起商讨决定。皇帝到太学听讲,以及郊祀庆成等宴会,学士都会坐在四品京卿之上。
首先,咱们说说那些官职。侍读和侍讲,主要负责给皇帝讲读经史子集,相当于皇帝的老师。还有《五经》博士,一开始只有五个,每个博士负责讲解一部经书,后来呢,就变成圣贤和先贤的后代世袭了,他们不用管院里的其他事情。
接下来是史官,他们的工作是修撰国史。天文地理、皇室宗族、礼乐制度、军事刑法这些国家大事,还有皇帝的诏书、公文、批复等等,所有这些都要记录下来,作为正式的历史记录。国家要编撰书籍的时候,他们就负责搜集资料、编写和整理。他们还兼职不少,比如经筵的时候他们负责展卷,乡试的时候当考官,会试的时候是同考官,殿试的时候负责收卷。总之,记录皇帝的起居、整理六部奏章、誊写黄册和处理封号这些事,都少不了他们。
最后,再来说说庶吉士和其他的官职。庶吉士们在翰林院读书,由一位学士教导他们。侍书官负责管理六书(指六种书体),待诏官负责应对皇帝的提问,孔目官则负责处理文书传递。
明朝洪武元年,刚开始设立翰林院,院长是正三品,下面设有学士(正三品)、侍讲学士(正四品)、直学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编修(正八品)。洪武二年,又设立了学士承旨,官职是正三品,同时调整了学士的品级为从三品。还增加了侍读学士(从四品),修撰的品级也降为了正六品。 此外,还新设了待制(从五品)、应奉(正七品)、典籍(从八品)等职位。洪武十三年,又增加了检阅(从九品)这个职位。洪武十四年,学士的品级被定为正五品,同时取消了承旨、直学士、待制、应奉、检阅、典簿等职位,改设孔目、《五经》博士、侍书、待诏、检讨。规定编修、检讨、典籍要和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赞读等官员一起审核各部门奏章,如果审核通过,就在奏章上署名“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某”,并把名字列在奏章上。洪武十八年,翰林院的官职品级再次调整,跟之前差不多,就是没有庶吉士这个职位。侍读的级别在侍讲之上。
建文年间,又恢复了承旨的职位,把侍读、侍讲学士改成了文学博士,还设立了文翰、文史两个馆。文翰馆的人员包括侍读、侍讲、侍书、《五经》博士、典籍、待诏;文史馆的人员包括修撰、编修、检讨。孔目改称典簿,中书舍人改称侍书,都归属翰林院管辖。建文帝还设立了文渊阁待诏以及拾遗、补阙等职位。成祖朱棣即位后,又恢复了之前的设置。成祖朱棣元年九月,特地选派讲官、读官、编修、检讨等官员参与处理政务,人数不定,这就是内阁的雏形。当时像解缙、胡广这些人,虽然在文渊阁当值,但还是继续署理翰林院的事务。直到洪熙年间以后,杨士奇等人官至师保,地位尊崇,其他官员都礼让三分,才不再署理翰林院事务了。
正统七年,翰林院新院落建成,学士钱习礼没有为杨士奇、杨溥两位大臣设座位,说“这又不是三公的府邸”,杨士奇、杨溥就把这事儿禀报了皇上。于是皇上就命令工部制作椅子和桌子,礼部安排座位顺序,这说明内阁的地位高于翰林院。(嘉靖、隆庆年间以前,公文往来还称翰林院,以后就都称内阁了。)从成化年间开始,周洪谟之后,六部中的礼部尚书、侍郎必须从翰林院出身,吏部两个侍郎中至少有一个要从翰林院出身。从翰林院出身的尚书,都兼任学士(六部都是这样),侍郎则兼任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以及其他各坊、局的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级,都要兼任翰林院的官职。(詹事、少詹事兼任学士,春坊大学士不常设,庶子、谕德、中允、赞善、洗马等则兼任讲官、读官到编修、检讨等职务。)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和处理诗词对联。
明朝的史官,从洪武十四年开始,就设置了三个修撰,四个编修,四个检讨。后来,那些一甲进士,还有留在翰林院的庶吉士,经常被破格提拔当史官,人数就没个准数。到了嘉靖八年,才重新规定:讲官、读官、修撰各三个,编修、检讨各六个,都得经过吏部考核提拔,跟其他官职一样。不过没过多久,因为侍奉皇帝的人太少了,皇帝就下令,要选拔那些正直有学问的人来当史官。所以,御史胡经、员外郎陈束、主事唐顺之,还有其他几个人,一共七个,都被改任为编修。之后还是按照老规矩,从庶吉士里提拔,但还是没有固定的人数。到了崇祯七年,又破天荒地从考选出来的推官、知县里选拔编修、检讨,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
庶吉士,从洪武初年就有六科庶吉士了。洪武十八年,凡是在翰林院当差,或者在皇帝身边当近侍的进士,都叫庶吉士。永乐二年,才正式规定,翰林院的庶吉士,是从进士里挑那些文章写得好,字写得好的来当。三年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留下来的,二甲的授予编修,三甲的授予检讨;考核不合格的,就当给事中、御史,或者外放到地方当州县官。宣德五年,才开始让学士教他们。万历年间以后,负责教他们的,就专门是吏部和礼部两个侍郎。
明朝初期,曾经设立过弘文馆学士,(洪武三年设立,任命胡铉为学士,又让刘基、危素、王本中、睢稼兼任弘文馆学士,没多久就取消了。宣德年间,又在思善门右重新修建了弘文阁,由翰林学士杨溥掌管阁印,后来并入了文渊阁。)还有秘书监,(洪武三年设立,官职是正六品,设监丞一人,直长二人,后来又规定设令一人,丞、直长各二人,掌管内府的书籍。洪武十三年并入了翰林院典籍。)以及起居注,(甲辰年设立。吴元年规定官职是正五品。洪武四年改为正七品。洪武六年升为从六品。洪武九年规定起居注官二人,后来取消了。洪武十四年又设立,官职是正七品,不久又取消了。到了万历年间,让翰林院的官员兼任,后来又取消了。)这些机构设置变动很大。
国子监啊,相当于现在的高等学府,最高领导是祭酒,相当于校长,从四品官。下面有个司业,副校长级别,正六品。再往下,就分好多部门了。
绳愆厅,管纪律的,有个监丞,正八品,负责管着整个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点像现在的纪检委书记。博士厅,负责教学的,有五个博士,从八品,每个博士负责一经,就是《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这些经典著作,还要兼顾《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教学。
然后还有六个学堂,叫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堂,每个堂里都有助教、学正、学录,助教从八品,学正正九品,学录从九品,他们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 助教十五个,学正十个,学录七个,教学生们读书写字,讲解经义。 还有个典簿厅,管财务的,典簿一人,从八品;典籍厅,管图书的,典籍一人,从九品;掌馔厅,管伙食的,掌馔两个人,这个职位品级不高。
祭酒和司业,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教学工作。学校里各种学生都有,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还有少数民族学生、外国学生、皇亲国戚家的孩子,都得按照学校的规定学习。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根本,以六经和史书为学习内容,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品德高尚、乐于助人的人。 要是学生不听话,就打板子,屡教不改就开除。 表现好的老师,可以升职加薪。 学校每季度都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报告给翰林院,年底还要做个总结报告。 春秋两季祭祀孔子的时候,祭酒司业要负责主持仪式;皇帝来视察的时候,他们要讲解经书;新科进士来拜见的时候,他们要坐在那里接受他们的拜见。
监丞负责绳愆厅的工作,主要就是监督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执行,处理师生违规行为和伙食卫生问题,把这些都记录在案。博士负责讲课和考试。助教、学正、学录负责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解经义和文章,教他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典簿负责学校的财务管理,典籍负责管理图书,掌馔负责学校的伙食。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就设立了国子学。具体来说,是乙巳年九月设立的,用原来的集庆路学改建的。后来洪武十四年,又把国子学搬到了鸡鸣山下重建。国子学里设了好些官职,比如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等。到了吴元年,国子学的官制才正式确定下来,又增加了祭酒、司业、典簿这几个官职。这些官职的品级也定了,祭酒是正四品,司业是正五品,博士是正七品,典簿是正八品,助教是正八品,学正正九品,学录从九品,典膳的品级则没有明确规定。洪武八年,又在北京(中都)设立了国子学,级别是正四品,由京城国子学派官员过去管理。洪武十三年,把典膳改成了掌馔。洪武十五年,国子学改名叫国子监,级别是正四品,设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典簿各一人,博士三人,助教十六人,学正、学录各三人,掌馔一人,官职品级跟之前一样。北京(中都)的国子监也是同样的设置。
洪武十六年,任命宋讷当祭酒,皇上还专门给他下了一道圣旨:“太学天下贤关,礼义所由出,人材所由兴。卿夙学耆德,故特命为祭酒。尚体朕立教之意,俾诸生有成,士习丕变,国家其有赖焉。” 同时还让曹国公李文忠当监事,皇帝有时还会亲自去视察。因为皇帝经常去,所以其他的官员就不能在正厅坐,也不能走正门。洪武二十四年,国子监的官职和人数又重新确定了一遍,跟之前的设置一样。北京(中都)的国子监也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录、掌馔各一人,助教二人,品级和京城的一样。洪武二十六年,北京(中都)的国子监被撤销了。建文年间,监丞的职位升格为堂上官,学正、学录这两个职位被取消了。成祖朱棣继位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永乐元年,在北京设立了国子监,设置的官职跟以前一样,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录、掌馔各一人,助教二人。后来,助教、学正、学录的人数又多次调整,增加或减少,变动比较大。
宣德九年,司业这个职位被取消了。到了弘治十五年,又重新设立了司业。明朝初期,祭酒和司业都是从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中挑选的,后来都变成了翰林院官员升迁过来的。
衍圣公,那是孔子的世袭爵位,官职品级很高呢!(正二品。袍带、诰命、朝班一品。洪武元年授孔子五十六代孙希学袭封。) 他手下管着好多人,负责掌管书籍、典籍、祭祀音乐、印章、奏章、文书的都有。(皆以流官充之。)
曲阜知县,也是孔家世袭的官职。(洪武元年授孔子裔孙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 朝廷还给孔家、颜家、曾家、孟家、周家、程家、邵家、张家、朱家、刘家这些圣贤的后代,都安排了翰林院的官职,世袭的《五经》博士,都是正八品。(正德元年授孔子五十九世孙彦绳主衢州庙祀。宋孔端友从高宗南渡,家于衢州,此孔氏南宗也。正德二年,授孔闻礼奉子思庙祀。) 比如颜家,景泰三年就授予颜子第五十九代孙希惠做了博士。(景泰三年,授颜子五十九世孙希惠。) 曾家是嘉靖十八年,曾子第六十代孙质粹被授予了这个职位。(嘉靖十八年,授曾子六十代孙质粹。) 还有孟子后代孟希文(景泰三年,授孟子裔孙希文。)、子路后代仲吕(万历十五年,授子路裔孙仲吕。)、周敦颐后代周冕(景泰七年,授先儒周敦颐裔孙冕。)、程颐后代程克仁和程接道(景泰六年,授先儒程颐裔孙克仁。崇祯三年,授先儒程颢裔孙接道。)、邵雍后代邵继祖(崇祯三年,授先儒邵雍裔孙继祖。)、张载后代张文运(天启二年,以先儒张载裔孙文运为博士)、朱熹后代朱梴和朱墅(景泰六年,授先儒朱熹裔孙梴。嘉靖二年又授墅为博士,主婺源庙祀。)以及刘基后代刘禄(景泰七年,授诚意伯刘基七世孙禄,后革。)都得到了朝廷的任命。
除了这些,孔府还管着教授司,里面有教授、学录、学司这些职位。(从九品)不过学录、学司官职品级不高。(并未入流)孔、颜、曾、孟四家各有一人担任教授司的职务。 另外,尼山书院和洙泗书院,每个书院也各有一名学录。
一开始,元朝把孔子的后代封为衍圣公,给了他们三品官的印章。
洪武元年,朱元璋让孔希学继承衍圣公的爵位,然后跟主管礼仪的大臣说:“孔子是万世帝王的老师,对待他的后代,官职只到三品,这太不够重视了!应该把希学的官职提升到二品,再给他一枚银印。” 他还下令免除孔、颜、孟三家子孙的徭役。
过了十八年,朱元璋又命令工部去调查,凡是圣贤的后代因为犯罪而服苦役的,都给放了。
永乐二十二年,皇帝赏赐衍圣公在京城里的宅子,还给了他一件一品官员才能穿的金织锦衣服。“加一品金织衣”这可是相当荣耀的事儿。
正统元年,皇帝下令免除所有圣贤后代的差役,并且挑选周、程、张、朱等儒家学者的后代里那些聪明伶俐、有培养前途的孩子,不管人数多少,都送去当地的儒学读书,还提供伙食和生活费。
成化元年,皇帝又赐给孔、颜、孟三家的族学印章,规定每三年要推荐一个有学问有造诣的人去国子监学习。六年后,又规定衍圣公初次继承爵位的人,必须在国子监读书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