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派大将军把元朝的图书都运到南京。之后他又下令搜集全国各地遗失的书籍,设立了秘书监丞来管理,后来又改成了翰林典籍。永乐四年,朱棣在便殿看书籍,问文渊阁藏书的情况。解缙回答说还很多书没有收集齐全。朱棣说:“老百姓稍微有点钱,都想着多买书,何况朝廷呢?”于是就命令礼部尚书郑赐派人四处收购书籍,只要是想要的,就买,不用管价钱。北京建成后,朱棣又下令让陈循从文渊阁挑选一百种书,每种挑一百本,一共弄了一百柜子,运到北京。

宣宗皇帝曾经亲自去文渊阁查看书籍,翻阅经史子集,还和杨士奇等大臣一起讨论,之后还赏赐了杨士奇等人诗作。那时候,文渊阁收藏的书籍大约有两万多种,将近一百万卷,刻本有十三种,抄本有十七种。正统年间,杨士奇等人说:“文渊阁收藏的书籍,有祖宗的御制文集和古今经史子集,以前放在左顺门北边的走廊里,现在移到了文渊阁和东阁。我们逐一检查,编成了书目,请求用御宝盖章,永久保存。”皇帝批准了。

正德十年,大学士梁储等人请求检查内阁和东阁里残缺的书籍,让管事的李继先等人修补。以前,文渊阁的书籍都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非常精美,装订方式是倒摺,四周向外翻,虫鼠都啃不动。直到流贼起事,宋刻本和元刻本都损坏残缺了。明朝皇帝御制的诗文,内府刻了木板,儒臣奉命修撰的书籍和朝廷发布的告示,卷帙浩繁,文采斐然,当时在全国发行。除此之外,还有名臣重臣的著作,文人墨客的作品,好的文章都非常精美,值得流传。即使有一些奇奇怪怪、杂乱无章的东西,也能用来考察风气的变化,辨别古代学术的源流,了解大小事件,掌握各种典故。

文渊阁藏书的质量和数量都堪比前朝,这难道不是文运昌盛的象征吗?

咱们这书目啊,最早是从荀勖那儿开始的,晋朝、宋朝一直沿用下来。以前的史书啥都往里写,古今的书籍都算作当时能找到的。明朝万历年间,焦竑修国史的时候,编了一本《经籍志》,号称内容详尽丰富。但是,皇宫和内府的藏书,焦竑也看不全,更别说以前那些书目了,靠啥来记录呢?他只能东拼西凑,收集一些零碎的资料,希望能接着《隋志》往下编,结果弄出来一堆假书和乱七八糟的,错误百出。所以现在我们只整理了二百七十多年来的各种书籍,稍微排个序,编成一本志书。那些卷数没法考证的,或者真假难辨的,咱们就干脆不写了。

接下来是经书部分,一共十类:第一是《易》类,第二是《书》类,第三是《诗》类,第四是《礼》类,第五是《乐》类,第六是《春秋》类,第七是《孝经》类,第八是其他经书类,第九是《四书》类,第十是小学类。

具体书目如下:《周易旁注前图》两卷,《周易旁注》十卷(朱升著);《周易参义》十二卷(梁寅著);《大易文诠》八卷(赵汸著);《大易举隅》(又名《大易钩玄》)三卷(鲍恂著);《易经奥义》两卷(林大同著);《周易问辨》三十卷(欧阳贞著);《易学启蒙述解》两卷(朱谧著);《周易传义会通》十五卷(张洪著);《周易集传》十卷(程汝器著);永乐年间敕令修撰的《周易传义大全》二十四卷、《义例》一卷(胡广等纂);《周易直指》十卷(杨士奇著);《石潭易传撮要》一卷(刘髦著);《周易集说》三卷(林誌著);《读易记》一卷(李贤著);《周易图释》三卷(刘定之著);《玩易意见》两卷(王恕著);《周易说旨》四卷(罗伦著);《读易愚虑》两卷,《易考图义》一卷,《卜筮节要》一卷,《易义杂言》一卷,《易指考辨》一卷(谈纲著);《周易蒙引》二十四卷(蔡清著);《易经精蕴》二十四卷(朱绶著);《易疑初筮告蒙约》十二卷(何孟春著);《读易私记》四卷(胡世宁著);《集定古易》十二卷(陈凤梧著);《执斋易图说》一卷(刘玉著);《图书管见》一卷(许诰著);《读易日记》一卷(周用著)。

崔铣写了《读易余言》五卷和《易大象说》一卷,湛若水写了《修复古易经传训测》十卷,张邦奇写了《易说》一卷,郑善夫写了《易论》一卷,吕柟写了《周易说翼》三卷,王崇庆写了《周易义卦》二卷,唐龙写了《易经大旨》四卷。

韩邦奇写了《易学启蒙意见》四卷,也叫《易学疏原》,还写了《易占经纬》四卷;钟芳写了《学易疑义》三卷;王道写了《周易亿》四卷;梅鷟写了《古易考原》三卷;金贲亨写了《学易记》五卷;舒芬写了《易笺问》一卷;季本写了《易学四同》八卷、《图文余辨》一卷、《蓍法别传》一卷和《古易辨》一卷;林希元写了《易经存疑》十二卷;陈琛写了《易经通典》六卷,也叫《浅说》。

方献夫写了《周易约说》十二卷,余诚写了《易图说》一卷,黄芹写了《易图识漏》一卷,李舜臣写了《易卦辱言》一卷,叶良珮写了《周易义丛》十六卷。丰坊写了《古易世学》十五卷,他自己说家里有本《古易》,是从他远祖丰稷传下来的。他还写了《古书世学》六卷,说是根据朝鲜和倭国的版本合成的今文版本。他还说,古文《石经》和古本《鲁诗世学》三十六卷也是丰稷传下来的。不过,钱谦益认为这些都是丰坊自己伪造的。

唐枢写了《易修墨守》一卷,罗洪先写了《易解》一卷,杨爵写了《周易辨录》四卷,薛甲写了《易象大旨》八卷,熊过写了《周易象旨决录》七卷,胡经写了《易演义》十八卷,王畿写了《大象义述》一卷,卢翰写了《古易中说》四十四卷,陈言写了《易疑》四卷,陈士元写了《易象钩解》四卷,《易象汇解》两卷,鲁邦彦写了《图书就正录》一卷,李贽写了《九正易因》四卷,他自己说这本书最初写好后,修改了八九次才最终确定,所以叫“九正”。徐师曾写了《今文周易演义》十二卷,姜宝写了《周易补疑》十二卷。

老哥们,我这里有一大堆关于《周易》的书,简直是浩如烟海啊!先说几本比较有名的:《周易详蕴》十三卷,是顾曾唯写的;孙应鳌的《易谈》四卷,也挺经典的;还有邓元锡的《易经绎》五卷,颜鲸的《易学义林》十卷,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作。

接下来,还有陈锡的《易原》一卷,王世懋的《易解》一卷,徐元气的《周易详解》十卷,万廷言的《易说》四卷和《易原》四卷,杨时乔的《周易古今文全书》足足二十一卷,来知德的《周易集注》十六卷,任惟贤的《周易义训》十卷,张献翼的《读易韵考》七卷,曾士传的《正易学启蒙》一卷,叶山的《八白易传》十六卷,金瑶的《六爻原意》一卷,李逢期的《易经随笔》三卷,方社昌的《周易指要》三卷,孙从龙的《周易参疑》十卷,沈一贯的《易学》十二卷,冯时可的《易说》五卷,唐鹤徵的《周易象义》四卷,黄正宪的《易象管窥》十五卷,郭子章的《易解》十五卷,吴中立的《易诠古本》三卷,周坦的《易图说》一卷,朱篁的《易邮》七卷,朱谋□(此处缺字)的《易象通》八卷,陈第的《伏羲图赞》二卷。

我的天,还没说完呢!还有邓伯羔的《古易诠》二十九卷和《今易诠》二十四卷,傅文兆的《羲经十一翼》五卷,林兆恩的《易外别传》一卷,王宇的《周易占林》四卷,彭好古的《易钥》五卷,方时化一口气写了《易疑》一卷,《易引》九卷,《周易颂》二卷,《学易述谈》四卷,章潢的《周易象义》十卷,姚舜牧的《易经疑问》十二卷,颜素的《易研》六卷,曾朝节的《易测》十卷,邹元标的《易彀通》一卷,徐重重的《易义》一卷,苏浚的《周易冥冥篇》四卷和《易经儿说》四卷,沈孚闻的《周易日钞》十一卷,屠隆的《读易便解》四卷,杨启新的《易林疑说》二卷,钟化民的《读易钞》十四卷,李廷机的《易经纂注》四卷和《易答问》四卷,邹德溥的《易会》八卷,钱一本的《像象管见》七卷,《易象钞》《续钞》共六卷,《四圣一心录》四卷。

这…这得读到猴年马月啊! 这么多书,够我研究一辈子了!

潘士藻写了一本《洗心斋读易述》,足足十七卷呢!岳元声的《易说》比较简洁,只有三卷。顾允成写了本《易图说亿言》,四卷,名字听着就内容丰富。焦竑的《易筌》有六卷,高攀龙则写了《大易易简说》三卷和《周易孔义》一卷。

郝敬更厉害,写了好多本关于易经的书:《周易正解》二十卷,《易领》四卷,《问易补》七卷,《学易枝言》二卷,加起来都够看一阵子的了。张纳陛的《学易饮河》有八卷,吴炯的《周易绎旨》也有八卷。万尚烈写了两本,一本叫《易赞测》,一本叫《易大象测》,都只有一卷。吴默的《易说》六卷,姚文蔚的《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

李本固的《古易汇编意辞集》十七卷,杨廷筠的《易显》六卷,汤宾尹的《易经翼注》四卷,孙慎行写了《周易明洛义纂述》六卷和《不语易义》两卷。曹学佺的《周易可说》七卷,张汝霖的《周易因指》八卷,崔师训的《大成易旨》两卷,刘宗周的《周易古文钞》三卷和《读易图记》一卷,薛三省的《易蠡》两卷。

程汝继的《周易宗义》十二卷,王三善的《周易象注》九卷,魏濬的《周易古象通》八卷,樊良枢写了《易疑》一卷和《易象》两卷。高捷的《易学象辞二集》十二卷,陆振奇的《易芥》十卷,杨瞿崃的《易林疑说》十卷,王纳谏的《周易翼注》三卷,陆梦龙的《易略》三卷,文翔凤的《邵窝易诂》一卷。

卓尔康的《易学全书》可不得了,足足五十卷!缪昌期的《周易会通》十二卷,罗喻义写了《读易内篇》《问篇》《外篇》共七卷。程玉润的《周易演旨》更是惊人,有六十五卷!钱士升的《易揆》十二卷,钱继登的《易篑》三卷,吴极的《易学》五卷,方孔炤的《周易时论》十五卷。

徐世淳的《易就》六卷,汪邦柱的《周易会通》十二卷,叶宪祖的《大易玉匙》六卷,方鲲的《易荡》两卷,鲍观白的《易说》两卷,张伯枢的《易象大旨》三卷,吴桂森的《像象述》五卷。 这些都是关于易经的著作,卷数都挺多的,可见古人对易经研究的深入程度啊!

明朝的时候,好多学者都研究《易经》,留下了不少著作。比如郑维岳的《易经意言》六卷,喻有功的《周易悬镜》七卷,潘士龙的《演易图说》一卷,洪守美的《易说醒》四卷,还有余叔纯的《周易读》五卷等等,数都数不过来。

陆起龙的《周易易简编》四卷,徐奇的《周易卦义》二卷,洪化昭的《周易独坐谈》五卷,沈瑞钟的《周易广筌》二卷,林有桂的《易经观理说》四卷,陈履祥的《孔易彀》一卷,许顺义的《易经三注粹钞》四卷,王祚昌的《周易敝书》五卷,容若春的《今易图学心法释义》十卷,张次仲的《周易玩辞困学记》十二卷,顾枢的《西畴易稿》三卷,陈仁锡的《羲经易简录》八卷,黄道周的《易象正》十四卷和《三易洞玑》十六卷,倪元璐的《兒易内仪》六卷和《外仪》十五卷,龙文光的《乾乾篇》三卷,文安之的《易佣》十四卷,林胤昌的《周易耨义》六卷,张镜心的《易经增注》十二卷,李奇玉的《易义》四卷,朱之俊的《周易纂》六卷,何楷的《古周易订诂》十六卷,侯峒曾的《易解》三卷,黎遂球的《周易爻物当名》二卷,郑赓唐的《读易蒐》十二卷,陈际泰的《易经大意》七卷、《群经辅易说》一卷和《周易翼简捷解》十六卷,秦镛的《易序图说》二卷,金铉的《易说》一卷,黄端伯的《易疏》五卷,最后还有来集之的《读易偶通》二卷。

这些关于《易经》的书加起来,一共是二百二十二部,一千五百七十卷! 这可真是浩瀚如烟海啊!

除了《易经》,明朝的皇帝也对《尚书》很重视。明太祖还亲自给《尚书洪范》写了一卷注解呢,据说他下令让儒臣把《洪范》抄写出来,挂在皇宫御座的右边,然后自己又写了注解。明仁宗也对《尚书》做了研究,写了《体尚书》两卷,专门解释《尚书》里《皋陶谟》《甘誓》《盘庚》等十六篇文章,还对原文做了详细的讲解。

明世宗皇帝自己写了一本书,叫《书经三要》,一共三卷。因为太祖皇帝之前注过《洪范》一篇,所以世宗就接着注了《无逸》和《伊训》,分成三册,合在一起就是这套书。他还另外写了一篇《洪范序略》,又把《皋陶谟》、《伊训》、《无逸》这些篇章都重新注释了一遍。

洪武年间,朝廷下令修订《书传会选》,一共六卷。因为太祖皇帝觉得蔡沈注的《书传》有些地方对,有些地方不对,所以就让刘三吾他们来重新校订,还把其他人的说法都收集起来,补充完善了蔡沈注疏中不足的地方。书修好了就刻印颁发了,但是后来流传得并不广泛。到了永乐年间,又修订了《书传大全》,直接沿用了蔡沈的注释,主要方便考生应试,其他的考证工作就都没怎么做了。

接下来是一大堆人写的关于《尚书》的书,名字一个比一个长,内容也五花八门。有朱升的《尚书旁注》六卷、《书传补正辑注》一卷;梁寅的《书纂义》十卷;朱右的《书集传发挥》十卷和《禹贡凡例》一卷;徐兰的《书经体要》一卷;陈雅言的《尚书卓跃》六卷;郭元亮的《尚书该义》十二卷;永乐年间朝廷又下令修订了《书传大全》,一共十卷,是胡广他们一起编的;还有张洪的《尚书补传》十二卷;彭勖的《书传通释》六卷;徐善述的《尚书直指》六卷;陈济的《书传补注》一卷;徐骥的《洪范解订正》一卷;章陬的《书经提要》四卷;费希冉的《尚书本旨》七卷;杨守陈的《书私钞》一卷;黄瑜的《书经旁通》十卷;李承恩的《书经拾蔡》二卷;杨廉的《洪范纂要》一卷;熊宗立的《洪范九畴数解》八卷;张邦奇的《书说》一卷;吴世忠的《洪范考疑》一卷;郑善夫的《洪范论》一卷;刘天民的《洪范辨疑》一卷;马明衡的《尚书疑义》一卷;吕柟的《尚书说疑》五卷;韩邦奇的《禹贡详略》二卷;王崇庆的《书经说略》一卷;舒芬的《书论》一卷;郑晓的《尚书考》二卷和《禹贡图说》一卷;马森的《书传敷言》十卷;张居正的《书经直解》八卷;最后还有王樵的《尚书日记》十六卷和《书帷别记》四卷。

总之,明朝时期,关于《尚书》的注释和研究那真是多如牛毛啊! 各种版本、各种解读,看得人眼花缭乱。

老陈写了一本《尚书经传别解》,就一卷。归有光写了《洪范传》和《考定武成》,各一卷。程弘宾的《书经虹台讲义》比较多,有十二卷。屠本畯的《尚书别录》六卷。邓元锡的《尚书释》只有两卷。

章潢写了《尚书图说》三卷,陈第写了《尚书疏衍》四卷,罗敦仁的《尚书是正》足足有二十卷。钟庚阳的《尚书传心录》七卷,王祖嫡的《书疏丛钞》一卷。瞿九思的《书经以俟录》六卷,姚舜牧的《书经疑问》十二卷,刘应秋的《尚书旨》十卷。郭正域写了《东宫进讲尚书义》,只有一卷。钱一本的《范衍》十卷,袁宗道的《尚书纂注》四卷,焦竑的《禹贡解》一卷。吴炯的《书经质疑》一卷,王肯堂的《尚书要旨》可不少,有三十一卷!郝敬的《尚书辨解》十卷,卢廷选的《尚书雅言》六卷,曹学佺的《书传会衷》十卷。

谢廷赞的《书经翼注》七卷,赵惟寰的《尚书蠡》四卷,陆键的《尚书传翼》十卷,张尔嘉的《尚书贯言》两卷,姜逢元的《禹贡详节》一卷。朱道行的《尚书集思通》十二卷,史惟堡的《尚书晚订》也十二卷。杨肇芳的《尚书副墨》六卷,潘士遴的《尚书苇籥》好多啊,五十卷!徐大仪的《书经补注》六卷,黄道周的《洪范明义》四卷,郑鄤的《禹贡注》一卷,艾南英的《禹贡图注》一卷。傅元初的《尚书撮义》四卷,袁俨的《尚书百家汇解》六卷,江旭奇的《尚书传翼》两卷,朱朝瑛的《读书略记》两卷。茅瑞徵写了《虞书笺》两卷和《禹贡汇疏》十二卷。王纲振的《禹贡逆志》一卷,张能恭的《禹贡订传》一卷,黄翼登的《禹贡注删》一卷,夏允彝的《禹贡古今合注》五卷,罗喻义的《洪范直解》和《读范内篇》各一卷。

好家伙,这书单可真长!右边的《书》类,一共八十八部,四百九十七卷,这得看多久啊!

接下来是关于《诗经》的各种注疏和研究,首先是周某人写的《诗小序集成》,一共三卷。然后是梁寅的《诗演义》八卷和《诗考》四卷,朱升的《诗旁注》八卷,汪克宽的《诗集传音义会通》三十卷,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看完!还有曾坚的《诗疑大鸣录》一卷,朱善的《诗解颐》四卷,高颐的《诗集传解》二十卷,张洪的《诗正义》十五卷,杨禹锡的《诗义》二卷,郑旭的《诗经总旨》一卷。永乐年间还下令修撰了《诗集传大全》二十卷,是胡广他们一起编的。

范理的《诗集解》三十卷,王逢的《诗经讲说》二十卷,孙鼎的《诗义集说》四卷,李贤的《读诗纪》一卷,杨守陈的《诗私钞》四卷,易贵的《诗经直指》十五卷,程楷的《诗经讲说》二十卷,陆深的《俨山诗微》二卷,张邦奇的《诗说》一卷,湛若水的《诗厘正》二十卷,吕柟的《毛诗序说》六卷,胡缵宗的《胡氏诗识》三卷,王崇庆的《诗经衍义》一卷,季本的《诗说解颐》八卷和《总论》二卷,黄佐的《诗传通解》二十五卷,潘恩的《诗经辑说》七卷,陆垹的《诗传存疑》一卷,薛应旂的《方山诗说》八卷,陈锡的《诗辨疑》一卷,劳堪的《诗林伐柯》四卷,沈一贯的《诗经纂注》四卷,冯时可的《诗亿》二卷,郭子章的《诗传书例》四卷,朱得之的《印古诗说》一卷,袁仁的《毛诗或问》二卷,邓元锡的《诗绎》三卷,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四卷,朱谋<**土韦>的《诗故》十卷,凌濛初的《圣门传诗嫡冢》十六卷和《诗逆》四卷,陶其情的《诗经注疏大全纂》十二卷,赵一元《诗经理解》十四卷,黄一正的《诗经埤传》八卷,冯复京的《六家诗名物疏》五十五卷,吴雨的《毛诗鸟兽草木疏》三十卷。

我的天,这得是多大的一个图书馆才能容纳下这些书啊!光看这些书名就够让人头疼的了,更别说要读完它们了!看来研究《诗经》的人还真是不少啊,而且都下了不少功夫。

唐汝谔写了本《毛诗微言》,一共二十卷;瞿九思写了《诗经以俟录》,六卷;姚舜牧的《诗经疑问》有十二卷;林兆珂的《毛诗多识篇》是七卷本;汪应蛟的《学诗略》只有一卷;徐常吉的《毛诗翼说》有五卷;吴炯的《诗经质疑》是一卷本;郝敬写了巨著《毛诗原解》,足足三十六卷,外加一本八卷的《序说》;张彩的《诗原》有三十卷;徐必达的《南州诗说》六卷;刘宪宠的《诗经会说》八卷;曹学佺的《诗经质疑》是六卷本;沈万钶的《诗经类考》有三十卷;顾起元的《尔雅堂诗说》四卷;蔡毅中的《诗经补传》四卷;沈守正的《诗经说通》十四卷;樊良枢的《诗商》五卷;徐光启的《毛诗六帖》六卷;赵琮的《葩经约说》十卷;庄廷臣的《诗经逢源》八卷;邹忠胤的《诗传阐》二十四卷;陆化熙的《诗通》四卷;胡胤嘉的《读诗录》两卷;朱道行的《诗经集思通》十二卷;何楷的《毛诗世本古义》二十八卷;张次仲的《待轩诗记》六卷;张睿卿的《诗疏》只有一卷;唐达的《毛诗古音考辨》只有一卷;张溥的《诗经注疏大全合纂》多达三十四卷;高承埏的《五十家诗义裁中》十二卷;朱朝瑛的《读诗略记》两卷;张星懋的《诗采》八卷;高鼎熺的《诗经存旨》八卷;韦调鼎的《诗经考定》二十四卷;赵起元写了本《诗权》,八卷;乔中和的《葩经旁意》只有一卷;胡绍曾的《诗经胡传》十二卷;范王孙的《诗志》二十六卷。

这些都是关于《诗经》的书,一共八十七部,九百八卷。 厉害吧! 光想想就头大!

除了《诗经》,还有关于《周礼》的书:方孝孺写了《周礼考次目录》,只有一卷;何乔新的著作比较多,《周礼集注》七卷,《周礼明解》十二卷;陈凤梧的《周礼合训》六卷;魏校的《周礼沿革传》六卷,《官职会通》两卷;杨慎的《周官音诂》只有一卷。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关于《周礼》的书。舒芬写了本《周礼定本》,一共十三卷;季本的《读礼疑图》有六卷;陈深更厉害,写了《周礼训隽》十卷、《周礼训注》十八卷,外加一本《考工记句诂》;唐枢的《周礼因论》只有一卷;罗洪先的《周礼疑》也只有一卷;王圻的《续定周礼全经集注》比较厚,有十四卷;李如玉的《周礼会注》十五卷;柯尚迁的《周礼全经释原》十四卷;金瑶的《周礼述注》六卷;王应电写了好几本,分别是《周礼传》十卷、《周礼图说》二卷、《学周礼法》一卷和《非周礼辨》一卷;冯时行的《周礼别说》只有一卷;施天麟的《周礼通义》两卷;徐即登的《周礼说》十四卷;焦竑的《考工记解》两卷;陈与郊的《考工记辑注》两卷;郝敬的《周礼完解》十二卷;郭良翰的《周礼古本订注》六卷;孙攀古的《周礼释评》六卷;陈仁锡的《周礼句解》六卷;张采的《周礼合解》十八卷;林兆珂的《考工记述注》两卷;徐昭庆的《考工记通》两卷;王志长的《周礼注疏删翼》足足有三十卷;郎兆玉的《注释古周礼》六卷;最后,沈羽明写了本《周礼汇编》,六卷。 这些都是关于《周礼》的著作。

接下来是关于《仪礼》的书。汪克宽的《经礼补逸》九卷;黄润玉的《仪礼戴记附注》五卷;何乔新的《仪礼叙录》十七卷;陈凤梧的《射礼集要》一卷;湛若水的《仪礼补逸经传测》一卷;徐骏的《五服集证》一卷;王廷相写了几本书,分别是《昏礼图》一卷、《乡射礼图注》一卷、《丧礼论》一卷和《丧礼备纂》二卷;舒芬还写了本《士相见礼仪》,只有一卷;闻人诠的《饮射图解》一卷;朱缙的《射礼集解》一卷;胡缵宗的《仪礼郑注附逸礼》二十五卷;郝敬的《仪礼节解》十七卷;王志长的《仪礼注疏删翼》十七卷。 这些都是关于《仪礼》的著作。

最后,还有一本关于《礼记》的书,连伯聪的《礼记集传》,十六卷;以及朱右的《深衣考》,只有一卷。 这些就是所有关于礼仪典籍的著述了。

黄润玉写了一本书叫《考定深衣古制》,只有一卷。

永乐年间,朝廷下令修订《礼记大全》,一共三十卷,由胡广等人负责编纂。 郑节的《礼传》有八十卷之多,岳正写了《深衣注疏》一卷,杨廉写了《深衣纂要》一卷,夏时正写了《深衣考》一卷,王廷相则写了《夏小正集解》和《深衣图论》,各一卷。夏言也写了一本《深衣考》,只有一卷。王崇庆的《礼记约蒙》是一卷本,杨慎写了《檀弓丛训》(也叫《附注》)两卷和《夏小正解》一卷。

张孚敬的《礼记章句》有八卷,戴冠写了《礼记集说辨疑》一卷,柯尚迁的《曲礼全经类释》有十四卷,李孝先写了一本《投壶谱》,黄乾行的《礼记日录》有四十九卷,闻人德润的《礼记要旨补》有十六卷,丘橓的《礼记摘训》十卷,徐师曾的《礼记集注》三十卷,戈九畴的《礼记要旨》十六卷,陈与郊的《檀弓辑注》两卷,姚舜牧的《礼记疑问》十二卷,沈一中的《礼记述注》十八卷,王荁的《礼记纂注》四卷,郝敬的《礼记通解》二十二卷,余心纯的《礼经搜义》二十八卷。

刘宗周写了《礼经考次正集》十四卷和《分集》四卷,樊良枢的《礼测》两卷,陈有元的《礼记约述》八卷,朱泰祯的《礼记意评》四卷,汤三才的《礼记新义》三十卷,王翼明的《礼记补注》三十卷,黄道周写了《月令明义》四卷、《坊记集传》两卷、《表记集传》两卷和《缁衣集传》两卷,陈际泰的《王制说》一卷,张习孔的《檀弓问》四卷,卢翰的《月令通考》十六卷,杨鼎熙的《礼记敬业》八卷,阎有章的《说礼》三十一卷。以上都是关于《礼记》的著作。

夏时正还写了一本《三礼仪略举要》,一共十卷;湛若水写了《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这本书的大致结构是以《曲礼》和《仪礼》为经,以《礼记》为传;吴岳写了一本《礼考》,只有一卷。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关于《礼》的书。有刘绩的《三礼图》两卷,贡汝成的《三礼纂注》四十九卷,李黼的《二礼集解》十二卷,这本书把《周礼》和《仪礼》放在一起讲解,汇集了各家学说。还有李经纶的《三礼类编》三十卷,邓元锡的《三礼编绎》二十六卷,以及唐伯玉的《礼编》二十八卷。这些书都跟《礼》有关。总共一百七部书,一千一百二十一卷,好多啊!

接下来是关于音乐方面的书籍。湛若水的《古乐经传全书》两卷,张敔的《雅乐发微》八卷和《乐书杂义》七卷,韩邦奇的《律吕新书直解》一卷和《苑洛志乐》二十卷,周瑛的《律吕管钥》一卷,刘绩的《六乐图》两卷,黄佐的《礼典》四十卷和《乐典》三十六卷,何瑭的《乐律管见》一卷(也叫《律吕管见》)。还有吕柟的《诗乐图谱》十八卷,季本的《律吕纂要》一卷和《律吕别书》一卷,李文利的《大乐律吕元声》六卷和《大乐律吕考证》四卷,张谔的《大成乐舞图谱》两卷和《古雅心谈》一卷。

李文察写了好多书,有《乐记补说》两卷,《四圣图解》两卷,《律吕新书补注》一卷,《典乐要论》三卷,《古乐筌蹄》九卷和《青宫乐调》三卷。刘濂的《乐经元义》八卷和《九代乐章》二十三卷,邓文宪的《律吕解注》两卷,黄积庆的《乐律管见》两卷(这本书是驳斥李文利观点的),唐顺之的《乐论》八卷,蔡宗兖的《律同》两卷,杨继盛的《拟补乐经》一卷,潘峦的《文庙乐编》两卷,李璧的《宴飨乐谱》一卷,葛见尧的《含少论略》一卷,吕怀的《律吕古义》两卷,《韵乐补遗》两卷和《律吕广义》三卷,孙应鳌的《律吕分解发明》四卷,王邦直的《律吕正声》六十卷,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四十卷,最后是乐和声的《大成乐舞图说》一卷。 这些书加起来,关于音乐的知识可真丰富啊!

何栋如写了一本叫《文庙雅乐考》的书,一共两卷。 史记事写了《大成礼乐集》,三卷本。瞿九思的《孔庙礼乐考》有五卷。李之藻的《頖宫礼乐疏》就厉害了,足足十卷。黄居中写了《文庙礼乐志》,也是十卷。梅鼎祚更厉害,他写了《古乐苑》五十二卷、《衍录》四卷和《唐乐苑》三十卷,加起来都上百卷了!黄汝良的《乐律志》四卷。王朝玺的《律吕新书私解》一卷,《黄钟元统图说》和《八音图注》各一卷。叶广的《礼乐合编》有三十卷。王正中的《律书详注》一卷。

这些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书,一共五十四部,四百八十七卷。

接下来是关于《春秋》的书。洪武年间,懿文太子让宫臣傅藻等人编纂的《春秋本末》有三十卷。赵汸写了《春秋集传》十五卷,《附录》两卷,《春秋属辞》十五卷,《左传补注》十卷。梁寅的《春秋考义》十卷。张以宁写了《春秋尊王发微》八卷,《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和《辨疑》一卷。汪克宽的《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三十卷。徐尊生的《春秋论》一卷。蔡深的《春秋纂》十卷。李衡的《春秋释例集说》三卷。石光霁的《春秋书法钩玄》四卷。永乐年间,朝廷下令修订的《春秋集传大全》三十七卷,是胡广等人编纂的。金幼孜的《春秋直指》三十卷,《春秋要旨》三卷。张洪的《春秋说约》十二卷。饶秉鉴的《春秋会传》十五卷,《提要》一卷。张复的《春秋中的》一卷。童品的《春秋经传辨疑》一卷。余本的《春秋传疑》一卷。郭登的《春秋左传直解》十二卷。邵宝的《左觿》一卷。杨循吉的《春秋经解摘录》一卷。湛若水的《春秋正传》三十七卷。金贤的《春秋纪愚》十卷。刘节的《春秋列传》五卷。刘绩的《春秋左传类解》二十卷。张邦奇的《春秋说》一卷。最后是席书的《元山春秋论》一卷。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关于《春秋》的书,好多啊!第一批,有江晓的《春秋补传》十五卷,魏校的《春秋经世书》两卷,蔡芳的《春秋训义》十一卷,吕柟的《春秋说志》五卷,许诰的《春秋意见》一卷,胡世宁的《春秋志疑》十八卷,钟芳的《春秋集要》两卷,杨慎的《春秋地名考》一卷,汤虺的《春秋易简发明》二十卷,季本的《春秋私考》三十卷,王崇庆的《春秋析义》两卷,王道的《春秋亿》四卷,胡缵宗的《春秋本义》十二卷,姜絅的《春秋曲言》十卷。

接下来,还有李濂的《夏周正辨疑会通》四卷,陆粲的《左传附注》五卷、《春秋左氏觿》两卷、《胡传辨疑》两卷,任桂的《春秋质疑》四卷,黄佐的《缵春秋明经》十二卷,石琚的《左传章略》三卷,唐顺之的《春秋论》一卷、《左氏始末》十二卷,赵恒的《春秋录疑》十七卷,魏谦吉的《春秋大旨》十卷,詹莱的《春秋原经》十七卷,林命的《春秋订疑》十二卷,姚咨的《春秋名臣传》十三卷,袁颢的《春秋传》三十卷,袁祥的《春秋或问》八卷,袁仁的《针胡篇》一卷,邵弁的《春秋尊王发微》十卷(包括《属辞比事》八卷,《或问》一卷,《凡例辑略》一卷)。

最后,还有傅逊的《春秋左传属事》二十卷、《春秋左传注解辨误》两卷,严讷的《春秋国华》十七卷,高拱的《春秋正旨》一卷,姜宝的《春秋事义全考》二十卷、《春秋读传解略》十二卷(这本书呢,是专门解释胡传意思的,方便大家学习),王樵的《春秋辑传》十五卷(还有三卷的凡例),马森的《春秋伸义辨类》二十九卷,许孚远的《左氏详节》八卷,颜鲸的《春秋贯玉》四卷,李攀龙的《春秋孔义》十二卷,汪道昆的《春秋左传节文》十五卷。 我的天,这么多书,研究《春秋》的人真是不少啊!

吴国伦写了一本叫《春秋世谱》的书,一共十卷,他把《春秋》里各个诸侯国的史实,从《史记》和其他书里找出来,按国家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世家。

徐学谟写了本《春秋亿》,六卷;朱睦裨写了《春秋诸传辨疑》,四卷;王锡爵写了《左传释义评苑》,足足二十卷!邓元锡写了本薄薄的《春秋绎》,只有一卷。黄洪宪写了《春秋左传释附》,二十七卷;黄正宪写了《春秋翼附》,二十卷。冯时可更是厉害,一口气写了《左氏讨》、《左氏论》、《左氏释》,每种都两卷。穆文熙写了《国概》,六卷;余懋学写了《春秋蠡测》,四卷;凌稚隆写了本巨著《左传测义》,竟然有七十卷!钱时俊的《春秋胡传翼》也有三十卷。冷逢震写了《周正考》,一卷;徐即登写了《春秋说》,十一卷;邹德溥写了《春秋匡解》,八卷;姚舜牧写了《春秋疑问》,十二卷;郝敬写了《春秋直解》,十二卷;郑良弼写了《春秋或问》十四卷、《存疑》一卷、《续义》二卷。张事心写了《春秋左氏人物谱》,一卷;陆曾晔写了《编春秋所见所闻所传闻》,三卷;施仁写了《左粹类纂》,十二卷;陈可言写了《春秋左传类事》,三十六卷;曹宗儒写了《春秋序事本末》三十卷、《逸传》三卷、《左氏辨》三卷;曹学佺写了《春秋阐义》十二卷、《春秋义略》三卷;钱世扬写了《春秋说》,十卷;王衡写了《春秋纂注》,四卷;魏靖国写了《三传异同》,三十卷;卓尔康写了《春秋辨义》,四十卷;张国经写了《春秋比事》,七卷;钱应奎写了《左记》,十一卷;张铨写了《春秋补传》,十二卷;冯伯礼写了《春秋罗纂》,十二卷;耿汝忞写了《春秋愍渡》,十五卷;顾懋樊写了《春秋义》,三十卷;王震写了《春秋左翼》,四十三卷;徐允禄写了《春秋愚谓》,四卷;冯梦龙也写了本《春秋衡库》,二十卷;最后,林嗣昌写了《春秋易义》,十二卷。

这些学者们,为了研究《春秋》,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啊!从薄薄的一卷到厚厚的七十卷,各种角度的解读都有,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想想看,这么多书,要读完得花多少时间啊!

我这里有一堆关于《春秋》和《孝经》的书,数量可不少呢!首先是关于《春秋》的,有张溥的《春秋三书》三十一卷,余飏的《春秋存俟》十二卷,虞宗瑶的《春秋提要》二卷,刘城的《春秋左传地名录》二卷,孙范的《左传纪事本末》二十二卷,还有来集之的《春秋志在》十二卷和《四传权衡》一卷,以及贺仲轼的《春秋归义》三十二卷和《便考》十卷。 这些加起来,关于《春秋》的书就有三十一部,一共一千五百二十五卷,够我读一阵子的了!

接下来是关于《孝经》的。宋濂的《孝经新说》一卷,孙蕡的《孝经集善》一卷,孙吾与的《孝经注解》一卷,方孝孺的《孝经诫俗》一卷,晏璧的《孝经刊误》一卷,曹端的《孝经述解》一卷,刘实的《孝经集解》一卷,薛瑄的《定次孝经今古文》一卷,杨守陈的《孝经私钞》八卷,余本的《孝经集注》三卷,王守仁的《孝经大义》一卷,陈深的《孝经解诂》一卷,归有光的《孝经叙录》一卷,李材的《孝经疏义》一卷,杨起元的《孝经外传》一卷和《孝经引证》二卷,虞淳熙的《孝经迩言》九卷和《孝经集灵》一卷,胡时化的《注解孝经》一卷,吴撝谦的《重定孝经列传》七卷,朱鸿的《孝经质疑》一卷和《集解》一卷,王元祚的《孝经汇注》三卷,陈仁锡的《孝经小学详解》八卷,黄道周的《孝经集传》二卷,何楷的《孝经集传》二卷,张有誉的《孝经衍义》六卷,江旭奇的《孝经疏义》一卷,瞿罕的《孝经贯注》二十卷、《孝经存余》三卷、《孝经考异》一卷和《孝经对问》三卷,最后是吕维祺的《孝经本义》二卷、《孝经大全》二十八卷和《或问》三卷。 我的天,关于《孝经》的书竟然有三十五部,一共一百二十八卷!这得看到猴年马月去啊!

最后,还有一些关于五经的杂著,比如蒋悌生的《五经蠡测》六卷,董彝的《经疑》十卷,黄润玉的《经书补注》四卷和《经谱》一卷,以及周洪谟的《经书辨疑录》三卷。 总而言之,这些书加起来,数量相当可观!

王恕写了《石渠意见》两卷、《拾遗》一卷和《补缺》一卷。章懋写了《诸经讲义》两卷。邵宝写了《简端录》十二卷。王崇庆写了《五经心义》五卷。王守仁写了巨著《五经臆说》,足足四十六卷!吕柟写了《经说》十卷,杨慎也写了本《经说》,是八卷。詹莱写了《七经思问》三卷,郑世威写了《经书答问》十卷。薛治的《五经发挥》那可是大部头,七十卷!丁奉写了《经传臆言》二十八卷,唐顺之写了《五经总论》一卷,胡宾写了《六经图全集》六卷。陈深写了《十三经解诂》六十卷,穆相写了《五经集序》两卷,王觉写了《五经四书明音》八卷,蔡汝楠写了《说经劄记》八卷。朱睦裨写了《授经图》二十卷、《五经稽疑》六卷和《经序录》五卷。陈士元写了《五经异文》十一卷,王世懋写了《经子臆解》一卷,徐常吉写了《遗经四解》四卷和《六经类雅》五卷。周应宾写了《九经考异》十二卷和《逸语》一卷。郝敬的《九部经解》更是惊人,一百六十五卷!陈禹谟写了《经言枝指》十卷,蔡毅中写了《六经注疏》四十三卷,卜大有写了《经学要义》五卷,杜质明写了《儒经翼》七卷,陈仁锡写了《六经图考》三十六卷,杨联芳写了《群经类纂》三十四卷,杨维休写了《五经宗义》二十卷,张瑄写了《五经研朱集》二十二卷,顾梦麟写了《十一经通考》二十卷。

这些关于经学的书,加起来一共四十三部,七百三十四卷!厉害吧! 除了经学,还有关于四书的著作。陶宗仪写了《四书备遗》两卷,刘醇写了《四书解疑》四卷,周是修写了《论语类编》两卷。永乐年间,朝廷还下令编修了《四书大全》三十六卷,这是胡广他们一起完成的。孔谔写了《中庸补注》一卷,黄润玉写了《学庸通旨》一卷,周洪谟写了《四书辨疑录》三卷,丁玑写了《大学疑义》一卷,蔡清写了《四书蒙引》十五卷,王守仁写了《古本大学注》一卷,朱绶写了《四书补注》三卷,夏良胜写了《中庸衍义》十七卷。

湛若水写了一本《中庸测》,只有一卷。程嗣光写了十卷本的《四书讲义》。吕柟写了六卷本的《四书因问》。魏校写了一卷本的《大学指归》。王道写了一卷本的《大学亿》。穆孔晖写了一卷本的《大学千虑》。季本写了三十七卷本的《四书私存》。薛甲写了十二卷本的《四书正义》。梁格写了十卷本的《集四书古义补》。金贲亨写了两卷本的《学庸义》。苏濂写了六卷本的《四书通考补遗》。朱润写了十卷本的《四书通解》。马森写了三卷本的《学庸口义》。廖纪写了四卷本的《四书管窥》。陈士元写了二十卷本的《论语类考》和四卷本的《孟子杂记》。许孚远写了四卷本的《论语学庸述》。谢东山写了一卷本的《中庸集说启蒙》。唐枢写了两卷本的《四书问录》。杨时乔写了九卷本的《四书古今文注发》。李材写了十二卷本的《论语大意》。顾宪成写了一卷本的《大学通考》和一卷本的《大学质言》。管志道写了十卷本的《论语订释》、一卷本的《中庸测义》和七卷本的《孟子订释》。邹元标写了两卷本的《学庸商求》。郑维岳写了三十七卷本的《四书知新日录》。王肯堂写了二十卷本的《论语义府》。史记事写了五卷本的《四书疑问》。郝敬写了十卷本的《四书摄提》。姚舜牧写了十二卷本的《四书疑问》。李槃写了一卷本的《中庸臆说》。吴应宾写了十二卷本的《中庸释论》。顾起元写了三卷本的《中庸外传》。林茂槐写了五卷本的《四书正体》。

陈禹谟可厉害了,他写了四十卷本的《谈经苑》、二十卷本的《汉诂纂》、五卷本的《引经绎》、十五卷本的《人物概》和二十卷本的《名物考》。陶廷奎写了八卷本的《四书正学衍说》。刘元卿写了八卷本的《四书宗解》。陈仁锡更是厉害,写了一百卷本的《四书语录》、十卷本的《四书析义》和八十卷本的《四书备考》!张溥写了三十七卷本的《四书纂注大全》。 总的来说,《四书》方面的书籍一共五十九部,七百十二卷。

除了《四书》,还有其他的书:危素写了十九卷本的《尔雅略义》;朱睦裨写了十二卷本的《训林》;朱谋<**土韦>写了七卷本的《骈雅》;李文成写了十三卷本的《博雅志》;张萱写了二十卷本的《汇雅前编》和二十卷本的《汇雅后编》。

老罗写的《雅余》有八卷,穆希文写的《螵史集》有十一卷,黄裳写的《小学训解》十卷。朱升的《小四书》五卷,这书里头收集了宋元时期几个儒者的作品,分别是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程若庸的《性理字训》、陈栎的《历代蒙求》,还有黄继善的《史学提要》两卷。

何士信的《小学集成》十卷,还有配套的图解一卷;赵古则的《学范》六卷,外加一本《童蒙习句》;方孝孺写了一卷《幼仪杂箴》;张洪的《小学翼赞诗》有六卷;郑真也写了六卷的《学范》;朱逢吉的《童子习》一卷;吴讷的《小学集解》十卷;刘实的《小学集注》六卷;丘陵的《婴教声律》足足有二十卷;廖纪的《童训》一卷;陈选的《小学句读》六卷;王云凤的《小学章句》四卷;湛若水的《古今小学》六卷;钟芳的《小学广义》一卷;黄佐的《小学古训》一卷;王崇文的《蒙训》一卷;王崇献的《小学撮要》六卷;朱载玮的《困蒙录》一卷;耿定向的《小学衍义》两卷;吴国伦的《训初小鉴》四卷;周宪王朱有燉的《家训》一卷;朱勤美的《谕家迩谈》两卷;郑绮的《家范》两卷;王士觉的《家则》一卷;程达道的《家教辑录》一卷;周是修的《家训》十二卷;杨荣的《训子编》一卷;曹端的《家规辑略》一卷;杨廉的《家规》一卷;何瑭的《家训》一卷;程敏政的《贻范录》竟然有三十卷!周思兼的《家训》一卷;孙植的《家训》一卷;吴性的《宗约》一卷和《家训》一卷;杨继盛的《家训》一卷;王祖嫡的《家庭庸言》两卷。以上这些都是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

此外,还有一卷《女诫》,是洪武年间皇帝下令儒臣编写的;高皇后写了一卷《内训》;文皇后写了二十卷的《劝善书》;章圣太后写了一卷《女训》,还分别得到了献宗和世宗的序言和后序。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书,都是些关于女学、音韵、文字方面的书籍。慈禧太后那会儿,还专门让人编了一套《女鉴》和《内则诗》,还有黄佐的《姆训》、王敬臣的《妇训》、王直的《女教续编》,这些都是教导女子修身齐家的书。

接下来是一大堆关于音韵、文字的书籍,数量可真不少!有《洪武正韵》这套大部头,还有孙吾与的《韵会订正》、谢林的《字学源委》、赵古则的《声音文字通》和《六书本义》、穆正的《文字谱系》、兰廷秀的《韵略易通》、章黻的《韵学集成》和《直音篇》、涂观的《六书音义》、黄谏的《从古正文》、顾充的《字类辨疑》、张颖的《古今韵释》、梁伦的《稽古叶声》、周瑛的《书纂》、还有本叫《音释》的书。

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有王应电的《同文备考》、杨慎的一大堆书,比如《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附录》、《古音余》、《古音略例》、《六书练证》、《六书索隐》、《古文韵语》、《韵林原训》、《奇字韵》、《韵藻》等等,足足有十多本!方豪的《韵补》、龚时宪的《玉篇鉴磻》、刘隅的《古篆分韵》、潘恩的《诗韵辑略》、张之象的《四声韵补》、陈士元的《古俗字略》和《韵苑考遗》、田艺蘅的《大明同文集》、茅溱的《韵谱本义》、焦竑的《俗书刊误》、方日升的《古今韵会小补》、程元初的《五经词赋叶韵统宗》、黄钟的《音韵通括》、郝敬的《读书通》、林茂槐的《读书字考略》、赵宧光的《说文长笺》和《六书长笺》、梅膺祚的《字汇》、吴汝纪的《古今韵括》,这些书,光听名字就觉得头大!

总之,这些书涵盖了当时女学和音韵学方面的很多重要著作,数量相当惊人。 想想看,要看完这些书,得花多少时间啊!

吴继仕写了一本书叫《音声纪元》,一共六卷。吕维祺写了本巨著《音韵日月灯》,足足有六十卷!周宇写了《字考启蒙》十六卷和《认字测》三卷,帮助大家学习认字。周伯殷的《字义切略》只有两卷。杨昌文写了《篆韵正义》五卷。熊晦的《类聚音韵》有三十卷之多。杨廉写了《缀算举例》一卷和《数学图诀发明》一卷,都是关于数学的。顾应祥写了三本书,分别是《测圆算术》四卷、《弧矢算术》二卷和《释测圆海镜》十卷,都是关于数学计算的。唐顺之写了一本关于数学的书,叫《句股等六论》,只有一卷。朱载堉写了《嘉量算经》三卷。李瓒写了《同文算指通编》两卷,还有一个前编,也是两卷。最后,杨辉写了一本叫《九章》的书,只有一卷。

这些书啊,都是关于小学方面的,一共有一百二十三部,一千六十四卷。 数量可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