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字伯昂,是江西上饶人。他跟着朱元璋平定了浙东地区,之后被授予理官的职位。他援引律令,处事宽厚,彻底改变了元朝末年那些不好的政务。后来他升迁为兵部郎中,又调任济南知府。当时战乱之后,百姓生活困苦,很多卫所的将领都在当地屯田练兵。陈修治理地方很有办法,使得军民相处融洽,流亡的人们也都重新安居乐业,皇帝对他很赏识。
洪武四年,陈修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六部制是从洪武元年才开始设立的。镇江人滕毅首先担任吏部尚书,他协助整理和制定了关于官员选拔、考核和任免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等到陈修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他和侍郎李仁详一起查阅古代典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了官员的任免标准。关于各级官吏的升降和考核奖惩的办法,他们都认真地规划设计,使得选官制度井然有序。没过多久,陈修就去世了。在他之后,吏部制度多次改革。
朝廷规定,所有朝觐的官员都要举荐他们所认识的人才,确定内外官员的封赠、荫叙制度,是从浮山人李信开始的。天下所有的朝中官员都要制作自己的事迹文册,绘制当地土地、人民的图画上交朝廷,以及关于吏员的调配使用办法,是从昆山人余熂开始的。效仿《唐六典》,从五府、六部、都察院以下的各个部门的官职设置和分工,编成了一本书,叫做《诸司职掌》;规定了吏员考核满期后,发放凭证的办法,用于司、卫、府、县的首领;选拔那些有才华的监生,兼任州县官以及学正、教谕等职务,是从泰兴人翟善开始的;三年一次朝会考核官员的等级,是从沂水人杜泽开始的。这就是洪武年间选官制度的大致情况。
六部刚开始是隶属于中书省的,权力很小,大多要听从丞相的指示。滕毅、陈修以及詹同、吴琳、赵好德等人,在吏部任职期间都称得上是贤能之士,但是也没有做出什么很大的贡献。到了洪武十三年,中书省被废除,六部的权力才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吏部的权力尤为重要。但是皇帝用人很严厉,余熂因为弹劾宋讷而被诛杀,翟善被贬官,杜泽被任命为尚书,没过几个月就被罢免了。只有李信先后担任侍郎和尚书,做了将近两年,最终在任上去世。
滕毅,字仲弘,是个读书人。朱元璋打下吴国后,看中了他的才学,把他留在徐达手下做事。没多久,就让他当上了起居注官。皇上还让他和杨训一起,收集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的资料,给他看。皇上说:“我想看看这些国家灭亡的原因,引以为戒。”洪武元年,滕毅被派去湖广当按察使。后来又被召回朝廷,升任吏部官员,一个月后又调到江西行省当参政,最后去世了。
赵好德,字秉彝,是汝阳人。他从安庆知府升任户部侍郎,后来又升任户部尚书,之后调到吏部。皇上很欣赏他办事公正,曾经召见他和四个辅佐大臣到内殿,一起讨论治国之道,还让画师把当时的场景画下来。最后,他做到陕西参政才退休。他的儿子赵毅,永乐年间官至工部侍郎。
翟善,字敬夫,通过考试当官,后来在吏部文选司当主事。洪武二十六年,尚书詹徽和侍郎傅友文被杀,皇上就让翟善代理吏部尚书的职务,后来又升任吏部尚书。他精通经史,上奏的意见总是合乎皇上的心意。皇上说:“翟善虽然年纪轻轻,但气度不凡,其他人比不上他。”皇上想为他家乡修建府邸,翟善拒绝了。皇上又想免除他家人的戍籍,翟善说:“戍卒应该增加,怎么能因为我破例呢?”皇上更加欣赏他。洪武二十八年,翟善因为一些事情被降职,最后在宣化当知县去世了。
李仁,是唐县人,一开始在陈友谅手下做事。朱元璋军队攻下武昌后,李仁投降了。常遇春推荐了他,让他接替陶安当黄州知府。后来他官至侍郎,又升任尚书。因为犯了错被贬到青州,但他政绩很好。后来又升任户部侍郎,最后退休了。
吴琳,是黄岗人。朱元璋攻下武昌后,詹同推荐了他,他被召为国子助教。他的经学造诣超过了詹同。洪武元年,他被任命为浙江按察司佥事,后来又回到朝廷当起居注官。皇上派他带着钱财和礼物去各地搜集书籍。洪武六年,他从兵部尚书调任吏部尚书,他和詹同轮流管理吏部。一年多后,他请求退休。皇上派人暗中观察他。使者偷偷来到吴琳家附近,看到一个农夫坐在小凳子上,正在田里插秧,样子非常认真。使者上前问:“这里住着吴尚书吗?”农夫放下手里的活,回答说:“我就是吴琳。”使者把情况报告给皇上,皇上非常赞赏他。
杨思义,具体是哪地方人,咱也不知道。朱元璋当上吴王的时候,就让他当起居注官了。一开始,钱谷在中书省做事。吴元年,才刚开始设立司农卿这个职位,就让杨思义去当。第二年,又设立了六部,他就升职成了户部尚书。 大乱之后,很多人都没了营生。杨思义就建议让老百姓都种桑树和麻,等种了四年之后再收税。不种桑树的交绢,不种麻的交布,这主意跟《周官》里说的差不多。皇帝批准了。皇帝觉得水旱灾害经常发生,急需的时候没啥东西能应急,就让杨思义在全国各地都建立预备粮仓,以备不时之需。杨思义最先考虑的是国家大事,他觉得发展农业,储存粮食是最要紧的。他做的那些事,虽然都是按照皇帝的意思,但计划得非常周全细致,当时大家都夸他能力强。后来他被调到陕西行省当参政,最后死在了任上。
整个洪武朝,当户部尚书的,有四十多个,都没干多久,也没啥显著的政绩。只有茹太素、杨靖、滕德懋、范敏、费震这些人,稍微有点名气。茹太素和杨靖,他们的事迹有单独记载。
滕德懋,字思勉,是吴地人。他从在中书省做个小官做起,后来外放。洪武三年,被召回朝廷,当了兵部尚书,没多久又改任户部尚书。这人挺有才华,见识也广,胸怀也大。他擅长写奏章,当时很多皇帝的诏书和谕旨,都是他起草的。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最后去世了。
范敏,是阌乡人。洪武八年考中秀才,后来升任户部郎中。洪武十三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试用)。他推荐了王本等老学究,都当上了四辅官。皇帝觉得徭役分配不均,就下令编造黄册。范敏就建议: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户口多的,十户选一人当里长,组织一里的人一起服徭役,十年一个轮换周期。剩下的百户分成十个小组。后来,这个制度一直沿用下来。第二年,因为工作失职被罢免了。
费震,是江西鄱阳人。朱元璋刚当皇帝那会儿,因为费震是个贤才,就把他招到朝廷来当官,先是在吉水当知州。他为人宽厚仁慈,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升迁到汉中当知州。那年闹灾荒,又起了盗贼,费震就打开粮仓,拿出十多万斛粮食借给老百姓,约定等秋天收成后再还。那些盗贼听说这事儿,都纷纷投降了。他还让老百姓自己组织起来,互相保卫,结果组织了好几千户人家。朱元璋听说后,非常高兴。后来费震因为犯了点事儿被抓起来了,但因为之前政绩突出,就被特赦了,改任宝钞提举。过了十一年,朱元璋对吏部说:“那些按资历提拔的制度,只是给一般人准备的,有真本事的人,应该破格提拔!” 于是就破格提拔了九十五个人,费震就被提拔为户部侍郎,没多久又升了户部尚书。他还奉命制定了丞相、御史大夫以下官员的俸禄制度。后来,他出任湖广布政使,最后年纪大了就退休了。
洪武初年,有个叫张琬的人,也是江西鄱阳人。他参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调到户部当主事。有一天,朱元璋问他全国的赋税和人口数量,张琬对答如流,一点儿都没出错。朱元璋很高兴,立刻把他提拔为左侍郎。有一次宫殿失火,张琬向朱元璋上奏时政。遇到荒年,他还请求免除百姓百万石的赋税,这些建议都被朱元璋采纳了。张琬很有才华,也很有心计,可惜年纪轻轻,二十七岁就死在任上了,当时的人都为他惋惜。
周祯,字文典,是南京江宁人。元朝末年,他流落到湖南。朱元璋攻下武昌后,启用周祯担任江西行省佥事,后来又升任大理卿。朱元璋觉得唐朝和宋朝的法律都比较完善,可以用来断案,而元朝的法律条文只是一些临时性的规定,很容易被胥吏钻空子,于是就下令让周祯和李善长、刘基、陶安、滕毅等人一起修订法律。少卿刘惟谦、丞周浈也参与了这项工作。法律修订完成后,朱元璋非常满意。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第一年就设立了刑部,任命杨祯担任尚书。没多久,他又被调任为治书侍御史。第二年,他又被外派到广东行省当参政。那时候广东省刚刚建立,很多官职空缺,官吏们工作积极性也不高,缺乏奖惩机制。香山县丞冲敬是个认真负责的好官,可惜劳累过度去世了。杨祯为他写了一篇祭文,读的人都很感动。当时,雷州同知余骐孙、惠州知府万迪、乳源知县张安仁、清流知县李铎、揭阳县丞许德、廉州知府脱因、归善知县木寅这些好官,杨祯都把他们的政绩一一向朝廷汇报。值得一提的是,木寅是当地土司,脱因是蒙古人。 因为杨祯的举荐,广东的属吏们工作积极性都提高了。三年九月,杨祯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中丞。没多久,他就以生病为由退休了。朱元璋刚当皇帝的时候,为了惩治元朝时期官吏的宽松懒散,执法非常严厉,执行的人也战战兢兢,不敢怠慢。等法律法规完善之后,官吏们才知道该怎么遵守。后来几次修改法律法规,都是以杨祯的建议为基础的。
刘惟谦,具体是哪里人,现在已经不清楚了。元朝末年,他因为才学出众被举荐。明朝洪武年间,他官至刑部尚书。洪武六年,他被委派负责修订新律法,删减冗余,修改不合理之处,使轻重处罚恰当合理。朱元璋亲自参与修订,之后颁布施行。后来,刘惟谦因为犯事被免职了。
周浈,字伯宁,江西鄱阳人,是江西十才子之一,官位也做到刑部尚书。
整个洪武年间,担任刑部尚书的人将近四十位,其中杨靖最有名,端复初、李质、黎光、刘敏也都有名气。
复初,字以善,是溧水人,是子贡的后代,跟随省文,被称为端氏。元朝末年做过个小官。常遇春镇守金华的时候,把他招到幕府里做事。没多久,他就辞职了。朱元璋知道他的名声,就召他做了徽州府经历。他让老百姓自己上报田地情况,汇集成册,把积压已久的问题都解决了。慢慢地升迁,做到磨勘司的司令。当时官署刚建好,公文堆积如山,复初都能仔细核查,没有遗漏。朱元璋曾经在朝堂上夸奖过他。他为人严厉正直,别人不敢跟他徇私舞弊。同僚里很多人贪污腐败,只有复初清清白白地出来了。洪武四年,他被破格提拔为刑部尚书,执法公平公正。杭州发生飞粮案,牵连逮捕了一百多人,皇上派复初去处理,他很快区分出真伪,知府以下的官员都认罪伏法。第二年,他外放湖广任参政。他下令,对归顺的流民免除一年的赋税,流亡的人们都回来了,他的政绩很显著。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召回,最后去世了。他的儿子孝文是翰林待诏,孝思是翰林侍书,他们先后出使朝鲜,都以清廉正直著称,朝鲜人还为他们兄弟俩立了座“双清馆”。
李质,字文彬,是德庆人,很有才能和谋略。元朝末年,他在何真的麾下做事,曾经招募士兵平定了德庆的民乱,周边很多郡县都靠他保护才得以安定。岭南的名士,比如茶陵的刘三吾、江右的伯颜子中、羊城的孙蕡、建安的张智等等,都对他很尊敬。洪武元年,他跟随何真投降,被授予中书断事。第二年改任都督府断事,他执法强硬。洪武五年,他被提升为刑部侍郎,后来升任尚书,他处理案件公正宽厚。朱元璋派他去山东赈灾,还为此写诗送行。不久,他又外放浙江行省任参政。他在那里做了三年,政绩显著。朱元璋考虑到李质年纪大了,就把他召回。他曾经在便殿觐见皇帝,皇帝询问时政,李质直言不讳,毫无隐瞒。后来被任命为靖江王右相。靖江王犯了罪被废黜,李质最终也因此而死。
黎光,是东莞人。通过乡试推荐,做了御史。他巡视苏州的时候,请求赈济水灾,救活了很多百姓。巡视凤阳的时候,他上书给皇上,内容都是当时社会的弊病,皇上很赏识他。洪武九年,他被提升为刑部侍郎,执法公正,不徇私枉法,但是被御史大夫陈宁嫉妒,最后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官,死在了贬谪的地方。
刘敏,是肃宁人。考中了孝廉,在中书省当小官。他经常是晚上在芦龙江边买菜,第二天一大早再赶回家,让老婆织席子卖钱来孝敬母亲。之后,再回衙门上班。他为人非常清廉,别人送给他瓷器瓦器之类的,他都坚决不收。后来,他在楚王的相府当录事,中书省要给文官们分一些没收来的妇女,大家都劝他趁机讨要一个来侍奉母亲,但他坚决拒绝,说:“侍奉母亲,那是儿媳妇的事,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后来,中书省的大臣倒台了,很多官员因此被杀,只有刘敏什么事都没有。皇帝很欣赏他,提拔他当了工部侍郎,后来又调到刑部。之后又外放去徽州府当同知,政绩很好,最后死在了任上。
杨靖,字仲宁,是山阳人。洪武十八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吏科庶吉士。第二年就升了户部侍郎。当时担任各部门主官的,大多是进士和太学生出身,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守法的人。皇帝下令颁布了《大诰》,特意点名通政使蔡瑄、左通政茹瑺、工部侍郎秦逵和杨靖,以此来告诫他们说:“这些人也是进士和太学生出身啊,他们都能尽职尽责,符合朕的心意。”杨靖因此得到了皇帝的称赞。
洪武二十二年,杨靖升任尚书。第二年五月,皇帝下诏令,所有在京为官三年以上的官员都要进行调动,并把这作为一项制度。于是,就让刑部尚书赵勉和杨靖互换了职位。皇帝还特意嘱咐说:“老百姓犯法,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如果一味地制定法律来防范,反而会让犯法的人更多。应该推行宽恕仁爱的政策,或许才能感化他们。从今以后,只有犯了十恶不赦的罪行和杀人罪的才判死刑,其他的罪行都改判为向北方边境输送粮食。”皇帝又说:“京城里的囚犯,你们要重新审查上报,朕亲自审理判决,但恐怕还是会有疏漏。在外地的官员们拟定的案子,又怎么能都准确无误呢?你们要仔细审理,然后再派官员去复审。”杨靖认真执行皇上的旨意,仔细甄别,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皇帝对此很高兴。有一次,杨靖审理一个武官的案件,门卒搜查他的身体时,发现了一颗很大的珍珠,其他的官员都感到很惊讶。杨靖却很平静地说:“这是假的,哪有这么大的珍珠呢?”然后就把珍珠砸碎了。皇帝听说后,感叹道:“杨靖这次做得很好,有四个好处:他不献媚讨好朕,这是第一;他不穷追猛打,逼迫他交出珍珠,这是第二;他不奖赏门卒,杜绝了小人投机取巧的机会,这是第三;面对突然出现的价值千金的珍珠,他丝毫不动心,这说明他有超人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这是第四。”
他二十六岁的时候,同时担任太子宾客,还领着两份俸禄。后来,因为犯了事儿,被免职了。正赶上要征讨龙州的赵宗寿,皇帝下令让他去安南劝说他们运送粮食支援军队。他就穿着便服去了。安南的宰相黎一元觉得陆路运输太危险,想不听圣旨。他就反复劝说,还答应可以用水路运输。黎一元这才运来了两万石粮食,到沲海江的时候,还专门修建了浮桥把粮食运到龙州。皇帝非常高兴,就把他提拔为左都御史。
这位靖公啊,为人忠诚,有智谋,擅长处理复杂棘手的事务,审理案件明察秋毫,从不玩弄文字狱。皇帝对他特别宠信,同僚们根本没法比。三十岁那年七月,因为他帮老乡修改诉状,被御史弹劾了。皇帝大怒,赐他自尽。那年他才三十八岁。
那时候有个叫凌汉的人,字斗南,是原武人。他通过秀才考试,献上了一篇《乌鹊论》。得到了官职,后来当上了御史。他在陕西巡按的时候,上奏章反映了当地的一些困难情况。皇帝很欣赏他,还召见了他的儿子,赏赐衣服和钱财。凌汉审理案件公正公平。
他回京之后,有个叫德汉的人邀请他喝酒,想给他很多金子。凌汉说:“酒可以喝,金子我不能收。”皇帝听说后非常赞赏,提拔他做了右都御史。当时詹徽是左都御史,两人意见不合,凌汉经常当面批评詹徽,詹徽心里很不爽。后来凌汉被降职为刑部侍郎,又调到礼部。之后又被詹徽弹劾,降职为左佥都御史。皇帝看他年纪大了,可怜他,让他回乡养老。凌汉因为詹徽还在朝中,担心以后会有麻烦,不敢离开。过了一年多,詹徽被杀,他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不久后就退休回家了。凌汉说话不太注意,当官的时候屡屡受挫。但是因为他清廉正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所以最终保全了性命。
话说有个吴地人叫严德珉,本来是御史,升到左佥都御史,后来因为生病请求回家。皇帝很生气,把他脸上刺了字,贬到南丹去当兵。后来遇上大赦才被放回来。他穿着布衣,光着脚走路,跟普通老百姓一样生活。宣德年间他还活着呢。曾经因为什么事被御史抓了起来,严德珉跪在地上,自己说他在朝廷当过官,懂法律。御史问他是什么官,他回答说:“洪武年间当过御史台长,就是我,严德珉。”御史吓了一跳,赶紧把他扶起来。第二天去拜访他,他已经搬走了,东西都装在袋子里。
后来有个老师请他喝酒,看到他脸上有刺字,戴着破帽子,就问他犯了什么法。严德珉把以前的事都说了,还说:“以前国家的法律很严厉,做官的都保不住脑袋,这破帽子也不是轻易能戴上的啊!”然后他朝着北方拱手说:“圣恩,圣恩!”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单安仁的,字德夫,是濠州人。年轻的时候做过县衙里的办事员。元朝末年,江淮地区战乱不断,单安仁组织义军保卫家乡,后来被授予枢密判官的官职。他跟着镇南王孛罗普化守卫扬州。当时各路英雄豪杰纷纷起义,单安仁感叹道:“这些人都是被人驱使的罢了。真正的王者兴起,一定会有所不同。”后来镇南王被长枪军打败了,单安仁没了依靠,听说朱元璋攻下了集庆,就说:“这才是真正的王者啊!”于是率领部下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很高兴,立刻让他带兵守卫镇江。单安仁严明军纪,敌人不敢侵犯。后来他又调到常州守卫。
他儿子叛变了,投降了张士诚,但是朱元璋知道单安仁忠诚可靠,并没有怀疑他。过了一段时间,单安仁被提升为浙江副使。当时有个蛮横的将领向百姓强行收取钱粮,叫做“寨粮”,单安仁依法惩治了他。后来他又升任按察使,被征召为中书左司郎中,协助李善长处理政务。之后他又被调到瑞州当守御千户,最后回到朝廷当了将作卿。
朱安仁洪武元年升职当上了工部尚书,还兼管着工程建设。这人聪明能干,点子多,他负责的工程,不管大小,都做得让皇帝很满意。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兵部尚书。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皇帝赏赐了他三千亩地,七十头牛,每年还给他发半俸禄。六年后,皇帝又让他去山东当参政,但他推辞了,皇帝也同意了。
在家期间,他还上书建议疏浚仪真南坝到朴树湾的水道,方便官员和百姓运输;疏通运河江都的深水港,防止淤塞;把瓜州的仓库搬到扬子桥西边,避免遭受长江风浪的危害。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再次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之后他才真正退休。一开始尚书是正三品官,洪武十三年,中书省撤销了,尚书才升为正二品,而朱安仁那时已经退休了。皇帝念及他的功劳,洪武二十年又特地授予他资善大夫的荣誉称号。他同年十二月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徐州人朱守仁,字元夫。元朝末年,因为保卫国家的功劳,当上了枢密同知,镇守舒城。明朝军队攻打庐州时,他带着城池投降了。后来他历任工部侍郎,洪武四年升任尚书,奉命去山东考察官吏,做得让皇帝很满意。之后调任北平行省参政,因为军需供应不上,被贬到苍梧当县令。他以前在袁州做官时,安抚百姓,重建家园,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又先后在容州、高唐州做官,政绩都很好。洪武十年,他升任四川布政使,治理地方严谨而简练。年纪大了之后退休,因为一些事情被罚去服劳役,后来被特赦了。
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定后,朝廷把威楚、开南等路的宣抚司改成了楚雄府,任命朱守仁为知府。他招募流民,平均徭役,兴办学校,使境内大治。洪武二十八年,他回朝述职,老百姓都哭着送他。皇帝任命他为太仆卿。他首先建议在江北滁州等地建立牧马草场,他管辖着十四个马监,九十八个马群,马匹数量大增。马政的整顿,是从他开始的。后来他又退休了。永乐初年,他再次进京,途中生病去世了。
薛祥,字彦祥,是个没什么名气的人。他跟着俞通海投奔朱元璋。渡过长江后,在水寨里当管军镇抚,几次跟随军队出征,都立了功。洪武元年,他调任漕运河南,半夜到达蔡河。突然来了强盗,薛祥一点也不慌张,好言好语地劝退了他们。朱元璋听说后非常高兴。因为当时正打仗,后勤供应很困难,就任命薛祥为京畿都漕运使,在淮安分司办公。他疏浚河道,修筑堤坝,从扬州到济州,几百里路,都修好了,徭役分配公平,老百姓没一句怨言。那些有功劳的人,薛祥都立刻上奏朝廷,给他们授官。元朝的都城被攻破后,官员和百姓南迁,路过淮安,薛祥想方设法地照顾他们。山阳、海州老百姓闹事,驸马都尉黄琛去抓人,错抓了很多无辜的人。薛祥参与复审,那些没有证据的,全部释放了。他在淮安治理了八年,老百姓都互相劝着做好事。等到他任期满了回京,老百姓都烧香祈祷他再来,还有人画他的画像供奉起来。
八年后,他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当时正在建造凤阳的宫殿。朱元璋坐在殿里,感觉好像有人拿着兵器在殿脊上打斗。太师李善长说工匠们用了厌镇的法术,朱元璋要杀光他们。薛祥把那些不在工地、以及铁匠石匠都区分开,没参与的人,活下来几千人。修建谨身殿的时候,主管的官员把中级工匠报成高级工匠,朱元璋很生气,要杀了他们。薛祥在旁边,争着说:“奏报不实就杀人,恐怕不合规矩。”朱元璋同意用腐刑处罚。薛祥又慢慢地说:“腐刑会废掉人,不如打板子让他们继续干活。”朱元璋同意了。第二年,天下行省改名为承宣布政使司。因为北平是重要的战略地区,特地任命薛祥为北平布政使,三年治理政绩名列第一。后来被胡惟庸陷害,说他营建工程扰民,被贬到嘉兴府当知府。胡惟庸被诛杀后,薛祥又被召回,做了工部尚书。朱元璋说:“奸臣害你,你怎么不说?”薛祥回答:“我不知道。”第二年,因为牵连被杖毙,天下人都很悲痛。他的四个儿子被流放琼州,从此成了琼州人。
薛祥的孙子薛远,正统七年考中进士。景泰年间,当了户部郎中。天顺元年,升任户部右侍郎,后调任工部。奉命治理开封决口黄河。回来后,又调回户部。成化初年,督运两广军饷,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为触怒汪直而被免官。
在他之后担任工部尚书,有名气的,有秦逵等等。
逵,字文用,是宣城人,洪武十八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在都察院工作。他奉命清理监狱里的犯人,处理得既宽容又严厉,恰到好处。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就提拔他当了工部侍郎。当时朝廷的建筑工程很多,工部尚书的职位空缺,所以所有修建工程都是逵负责的。
一开始,朝廷计划登记全国各地的工匠,考核他们的技术水平,然后每三年为一个轮班周期,轮流到京城服役,三个月轮换一次,这叫做“输班匠”。这个计划还没实施,逵就根据各地工匠的距离远近制定了轮班制度,登记造册,核对后交给他们,到期再把他们送回工部,免除他们的徭役,这个制度后来还被正式颁布成法令。皇帝看重逵的勤劳努力,还下令恢复了他家的田产。洪武二十二年,逵升任工部尚书。第二年,他又调任兵部尚书,没过多久,又调回工部尚书。皇帝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当时士子的服装跟普通小吏没什么区别,应该改一改。于是让逵设计新的样式。逵前后修改了三次,最终确定了新的样式。皇帝还赏赐监生蓝衫和绦各一件,作为全国的榜样。明朝士子的服装制度,就是逵创立的。
赵翥,永宁人,有志气有节操,以学识和品德闻名。他从训导官被举荐为贤良,后来升任赞善大夫,最后当上了工部尚书。他上奏朝廷,确定了全国每年制造军械的数量,还制定了藩王宫城的制度。
赵俊,具体是哪里人不知道。他从工部侍郎升任工部尚书。皇帝发现国子监收藏的书板很多都破损了,就命令一些儒生校对修补,并让工部督促工匠进行修缮。赵俊奉命监理这项工作,最终使这些古籍得以保存完整。洪武十二年,赵翥调任刑部,不久后退休。赵俊在洪武十七年被免职。而逵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因为事情牵连而自杀。
唐铎,字振之,是虹县人。朱元璋刚起兵的时候,他就跟着朱元璋。他曾经守卫濠州,参与平定江州,后来被任命为西安县丞。之后被召进京担任中书省管勾。洪武元年,汤和攻克延平,唐铎被任命为延平府知府,他安抚新归附的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三年后,他回到朝廷,担任殿中侍御史,后来又外放担任绍兴府知府。洪武六年十二月,他被召回朝廷,任命为刑部尚书。第二年,他改任太常卿。他母亲去世后,朝廷特地给他发放了半额俸禄。洪武十四年,他守孝期满后,重新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明年,我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开始在谏院工作。皇上曾经和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兴衰的道理,说:“如果我的子孙像成王、康王那样贤明,辅佐我的大臣像周公、召公那样贤能,那就能祈求国家永远昌盛。” 我就趁机进言说:“提前教育好未来的君主,挑选优秀的官员辅佐他,才能确保国家社稷万年平安。”皇上又对我说:“人有公私之分,所以说话也有正邪之别。正直的话语要以规劝为目的,邪恶的话语则以诽谤和谄媚为目的。”我说:“诽谤的话语接近忠言,谄媚的话语接近爱护。不被这些迷惑,那么谗言佞语自然就会远离。”没过多久,我就被贬官为监察御史。
我请求皇上挑选有才能的京官,让他们走遍各郡县,寻找贤才,考察官吏。选拔那些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布政使和按察使的职务。皇上同意了我的建议。后来我又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先后担任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二十二年,朝廷设立了詹事院,皇上命令吏部说:“辅佐太子,一定要选择品德高尚、责任心强的官员。三代时期保傅太子的礼仪非常隆重庄严。兵部尚书铎,为人谨慎厚道,有德有量,让他担任詹事,俸禄照旧。”这是因为我曾经建议过要提前教育太子的缘故。那一年,我退休了。
二十六年,我又被起用为太子宾客,后来晋升为太子少保。二十八年,龙州土官赵宗寿上奏说郑国公常茂的死因不实,被皇上召见,但他却没来。皇上大怒,命令杨文统率领大军前去讨伐。同时,皇上又命令我去招抚他。我到了那里,调查清楚了常茂确实是病死的,赵宗寿也认罪前来朝见。于是皇上就下令调动军队征讨奉议等州的叛乱蛮族,并让我参与军事议事。一个月后,蛮族被平定。我根据当时的形势,建议在奉议卫以及向武、河池、怀集、武仙、贺县等地设置守御千户所,驻扎官兵。这些建议都被皇上批准了。
唐铎这个人啊,年纪比较大,为人非常谨慎小心,从不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也不随便给人东西。皇上因为跟他以前就认识,对他特别好,还曾经说过:“唐铎从我的朋友变成我的臣子,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他跟人交往从来没变过脸色,即使关系断了,也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皇上还说过:“都御史詹徽这个人啊,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那些小吏根本不敢贪污,结果得罪了一大堆人,满朝上下都在说他的坏话。唐铎为人厚道,可有些人却说他懦弱无能,现在的人心不古啊,竟然会这样!”后来詹徽因为犯了罪被杀头了,但是皇上对唐铎还是一如既往的好。三十年七月,唐铎在京城去世,享年六十九岁。皇上赏赐了很多东西,还下令有关部门护送他的灵柩回家乡安葬。
沈溍,字尚贤,是钱塘人。他和唐铎都在兵部当官,以聪明能干著称。皇上曾经发现很多勋臣的子弟都违反法纪,就写了二十二篇《大诰》,让全国的武官都学习,让他们引以为戒。之后,他又颁布了八条告诫,给将士们看。当时沈溍担任兵部侍郎,负责处理兵部的事务,所有关于训练和管理的事情,都是奉皇上的旨意去做的。后来,他升任尚书。广西都司擅自修建谯楼,青州卫擅自制造兵器,都克扣了老百姓的钱财。沈溍就请求说,以后都司卫所的任何工程建设,都必须经过都督府批准。官府提供的物资,绝对不能强迫老百姓干活。违反者要处罚。他还禁止武官干预民事。当时战争刚刚结束,武官们非常嚣张跋扈,经常违反法律法规,直到沈溍这样做了以后,才有所收敛,这都是沈溍的功劳。皇上曾经说过,要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于提拔贤能,淘汰不肖之辈。沈溍就说:“君子总是少数,小人总是多数,皇上您只要大力提倡好的,那些坏人自然就远离了。”皇上很欣赏他的话。二十三年,皇上让沈溍和工部尚书秦逵调换了官职,还赐给他诏书表彰他。没多久,他又恢复了原来的职务,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
明朝初期,卫所的世袭制度和士兵的补充方法,都是沈溍制定的。但是这些条条框框太细致了,账簿也太多太复杂了,很容易让官吏从中作弊。整个明朝时期,这都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麻烦,军队也越来越弱。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兵志》。潮州有个叫陈质的人,他父亲是军人。他父亲死了以后,陈质被征召入伍,请求回家完成学业。皇上就下令把他从军籍中除名。沈溍认为这样会造成军队缺员,坚决反对。皇上说:“国家多一个士兵很容易,多一个读书人却很难。”于是就同意了。但这都是特例。
开济,字来学,是洛阳人。元朝末年,他在察罕帖木儿手下当书记。朱元璋当皇帝初期,开济通过明经考试被录取,当上了河南府的训导,后来又进了国子监当助教,因为生病就回家了。十五年七月,御史大夫安然推荐开济有治理政务的才能,于是朝廷召见他,让他试任刑部尚书,一年多后正式任命。
开济把认真审核案卷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建议全国各部门设立文簿,每天记录当天办理的事务,考核成效和不足。他还规定各部门之间公文往来的时间期限,明确责任和功过。他还说,那些因为小事犯罪的军民,应该马上判决处理。几个月的时间,积压的公文全部处理完毕。皇帝对此非常赏识他的能力。这时,都御史赵仁提出,以前通过“贤良方正”、“孝弟力田”等科目选拔的官员,很多都不称职,应该考察他们的去留。开济为此制定方案,把选拔科目分为六类:“经明行修”、“工习文词”、“通晓书义”、“人品俊秀”、“练达治理”、“言有条理”。六科都符合的评为“上”,三科以上的评为“中”,不到三科的评为“下”。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开济聪明敏捷,口才很好。凡是国家大事,比如财政、赋税、诉讼、工程、水利等等,大家都没办法决定的时候,开济一规划,立刻就能制定出条理清晰的方案,可以作为以后的准则。因此,皇帝非常信任他,经常向他咨询,还让他参与其他部门的事务。有些人因此嫉妒他,开始诽谤他。而开济为人也比较刻薄,喜欢用法律来打击别人。他曾经奉命制定伪造文书的法律,他制定的法律条文非常严密。皇帝说:“用这么严密的法律来约束百姓,合适吗?”他还制定了一套叫做“寅戌之书”的登记制度,来记录属下官员的出入时间。皇帝严厉批评他说:“古人都是以卯酉为标准时间的,现在让办事的人早上寅时就来,晚上戌时才走,他们哪有时间尽孝道,陪伴家人呢!”开济还写了告示告诫他的属下,想把它贴在文华殿。皇帝说:“告诫属下的言辞,想张贴在文华殿,这哪是臣子的礼仪呢?”开济感到羞愧,连忙道歉。
话说有个叫仇衍的郎中,被人陷害关进了监狱,最后竟然死在了牢里。这事儿被狱卒给瞒了下来,结果被济州(此处指官员济州,下同)和他的同事王希哲侍郎、王叔徵主事给发现了。他们俩气不过,直接把那个狱卒给弄死了。
到了十二月份,御史陶垕仲等人把这事儿捅到了皇帝那儿,还告了济州一状,说他上奏的时候,奏章都揣在怀里,有事儿藏着掖着,偷偷摸摸地打探皇帝的意思,两边讨好,奸诈得很,让人捉摸不透。 他还说济州把自己的外甥女当丫鬟使唤,他妹妹守寡后,他还赶走了他妹妹的婆婆,霸占了妹妹家的财产。
皇帝一听,勃然大怒,把济州给抓了起来,还把王希哲、仇衍这些人也都处死了。
这六部制度啊,是仿照《周官》来的,主要就是为了辅助皇帝治理国家,造福百姓,责任重大啊。明朝建立之后,官员的职务分得清清楚楚,法律法规也制定得井井有条。而且选拔人才的途径也很多,尽可能地网罗贤才。像陈修、滕毅他们制定的人事制度,杨思义、范敏他们治理赋税徭役的办法,周祯制定的法律法规,单安仁负责的工程建设,还有沈溍、开济他们参与的各项规划,都做得非常细致周到,没有一点疏漏。 仔细想想,这明朝的政治制度,还真是奠基之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