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那些搞文学的,继承了元朝虞集、柳贯、黄溍、吴莱的衣钵,师生之间互相切磋,学习都有根有据。宋濂、王祎、方孝孺的文章写得特别好,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袁凯的诗也很有名。其他的那些从前朝留下来的优秀人才,风采照人,数都数不过来,总之当时文学非常兴盛。
永乐、宣德年间以后,写文章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他们的作品都比较流畅自然,不追求那些艰涩难懂的东西,但是整体的文学气势却逐渐减弱了。到了弘治、正德年间,李东阳的文风融合了宋元两朝的特点,并且追溯到唐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气。而李梦阳、何景明他们提倡复古,文章要学西汉,诗歌要学盛唐以前,其他的风格一概抛弃,当时那些写文章谈论文学的人都纷纷追随他们。明朝的诗文,就这样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
到了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这些人,文章学习欧、曾(欧阳修、曾巩),诗歌模仿初唐。李攀龙、王世贞这些人,文章学习秦汉,诗歌效仿盛唐。王、李两人的观点,跟李梦阳、何景明基本是一致的。归有光出现得比较晚,他以司马迁、欧阳修为榜样,大力批评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而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钟惺这些人,也都在当时各领风骚,所以追随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的人就渐渐少了。
到了天启、崇祯年间,钱谦益、艾南英效仿北宋的风格,张溥、陈子龙学习东汉的文风,又一次发生了变化。明朝那些特别突出的文人,他们的发展脉络大致就是这样。现在我广泛查阅了各个文人的作品集,参考了很多人的意见,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写了这本《文苑传》。
杨维桢,字廉夫,是绍兴人。他妈妈李氏,曾经梦到月亮里掉下金子落到怀里,然后就生下了他。杨维桢小时候,每天都能写好几千字。他爸爸杨宏,在铁崖山上建了一座楼,楼周围种了一百棵梅花,还收藏了几万本书,然后把楼梯拆了,让他在楼上读书五年,所以他爸爸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铁崖”。
元朝泰定四年,杨维桢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天台当县令,后来又调到钱清当盐务官。他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十年都没升官。后来,朝廷要修辽史、金史、宋史,杨维桢写了一篇《正统辩》,大概一千多字,负责修史的欧阳元功读了之后感叹说:“一百年后,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就要看这篇了。”欧阳元功本来想推荐他,但最后也没成功,杨维桢就被调到建德路总管府当推官。之后他又被提升为江西儒学提举,还没上任,就碰上兵乱了,于是他就逃到富春山,后来又搬到杭州。
张士诚多次邀请他去工作,他都没去。张士诚就派他弟弟张士信去打听情况,杨维桢就写了五篇文章,详细地回复了张士诚,反复劝说他关于顺从和反抗,成功和失败的道理,但张士诚没听他的。他还得罪了达识丞相,于是搬到松江。全国各地有名望的大臣和东南地区的才子,每天都来拜访他。
酒喝多了,他就挥笔疾书,文思泉涌。有时候,他戴着华阳巾,披着羽衣,坐在船屋顶上,吹着铁笛,演奏《梅花弄》。有时候,他又叫来侍女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歌词,然后自己弹着琵琶和着唱。宾客们都翩翩起舞,觉得他简直就像神仙一样。
1369年,朱元璋皇帝召集一群儒生编撰礼乐方面的书籍。因为维桢是前朝的老学究,皇帝就派翰林院的詹同带着礼物去请他。维桢推辞说:“哪有老太婆快要死了,还要再嫁人的道理啊?” 这话说得非常坚决,表达了他不想再出山的意思。
第二年,皇帝又派官员去催促他。维桢没办法,就写了一首叫《老客妇谣》的诗献给皇帝,诗中意思大概就是说:“皇上您要是用我的才能,别强迫我做我做不到的事儿,行。要是不行,我就跳海自杀了!” 皇帝被他的态度震住了,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专车接他进宫。维桢在宫里待了一百一十天,把礼乐书籍的编写规范都定下来了,然后就请求退休。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又派专车送他回老家。 史馆和胄监(古代官署)的官员们都到西城门外送他,宋濂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表达了对维桢高洁品格的赞赏。维桢回到家后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维桢的诗歌在当时非常有名,他的诗歌风格被称为“铁崖体”。他和永嘉的李孝光、茅山的张羽、锡山的倪瓒、昆山的顾瑛都是诗友;和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这几位僧人也是朋友。诗人张雨评价他的乐府诗歌,风格在杜甫、李白、李商隐之间,有着旷世罕见的雄浑气势。宋濂则说维桢的论著,读起来就像看到了商朝的铜器和周朝的青铜酒器一样,气势磅礴,锋芒毕露,他的诗歌更是震荡人心,充满力量,绝对是名家之作。
维桢搬到松江后,和华亭的陆居仁以及侨居那里的钱惟善经常一起创作诗歌互相唱和。钱惟善,字思复,是杭州人。至正元年,他在省试中写了一篇《罗刹江赋》,当时考场里三千多人,只有钱惟善根据枚乘的《七发》把钱塘江比作曲江,因此而闻名,号称曲江居士。他做过副提举的官职。张士诚占据苏州后,钱惟善没有出来做官。陆居仁,字宅之,在至元三年乡试中考中,后来隐居教书,自号云松野衲。这两个人去世后,都和维桢葬在同一个地方——干山,人们称之为“三高士墓”。
胡翰,字仲申,是金华(浙江金华)人。从小就特别聪明。七岁的时候,捡到别人丢的金子,就坐在那里等着失主回来还给他。长大后,他跟着兰溪的吴师道和浦江的吴莱学习古文,后来又拜金华的许谦为师。金华人黄溍和柳贯,当时文章名满天下,看到胡翰的文章,都赞不绝口。胡翰去元朝的首都游历,朝中的达官贵人们都称赞他。他和武威的余阙、宣城的贡师泰关系特别好。有人劝他做官,他都没答应。后来他回到家乡,碰上天下大乱,就躲到南华山,一边写书一边过日子。他的文章和宋濂、王祎不相上下。朱元璋攻下金华后,召见了他,还让他和许元等人一起在中书省吃饭。后来,朝廷大臣又推荐胡翰,把他召到南京。当时朝廷正要征召金华人当兵,胡翰不慌不忙地说:“金华人大多是读书人,很少会打仗,征召他们,只会浪费军饷。”朱元璋听了就取消了这个命令。后来,胡翰被任命为衢州教授。洪武初年,朝廷聘请他参与修撰《元史》,书写完成后,朝廷赏赐了他,他就回家了。他喜欢北山上的泉水和石头,就在那里盖了房子,悠闲地生活了十几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他写过《春秋集义》,他的散文集叫《胡仲子集》,诗集叫《长山先生集》。
苏伯衡,字平仲,也是金华人,是宋朝门下侍郎苏辙的后代。他父亲苏友龙,是许谦的学生,做过萧山县令,还做过行省都事。明朝军队攻打浙东时,因为他的长子在福建做官,他被贬到滁州。李善长奏请朝廷给他官职,但他坚决推辞,回到了家乡。苏伯衡非常聪明,博览群书,写古文很有名气。元朝末年,他在乡试中考中了贡生。朱元璋设立了礼贤馆,苏伯衡也在其中。丙午年(洪武二年),他被任命为国子学录,后来升迁为国子学正。有人推荐他,朱元璋召见了他,提拔他为翰林编修。他极力推辞,请求回家探望父母。洪武十年,大学士宋濂退休了,朱元璋问谁可以接替他,宋濂回答说:“苏伯衡,是我的同乡,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文章气势磅礴,很有章法。”朱元璋于是征召苏伯衡,苏伯衡入朝后,又以生病为由推辞,朱元璋赏赐了他衣服和钱财,让他回去了。洪武二十一年,朝廷聘请他主持会试,事情结束后,他又辞官回家了。后来,他被任命为处州教授,因为一份奏章写错了,被处死。他的两个儿子苏恬、苏怡,为了救父亲,也被处死了。
王冕,字元章,是浙江诸暨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爸爸让他放牛,但他偷偷溜进学堂,听着学生们读书,然后回家。有一次,他把牛弄丢了,他爸爸气得狠狠地打了他。过了一阵子,他又偷偷去学堂了。他妈妈说:“这孩子这么痴迷读书,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 于是王冕就离开了家,去寺庙里住,晚上就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长明灯的光读书。会稽人韩性听说后觉得很奇怪,就收他当学生,后来王冕成了有名的读书人。韩性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王冕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中,就放弃了,跑到北方燕京去,在秘书卿泰不花家里做客。泰不花想推荐他做官,但他坚决拒绝了。 回到老家后,王冕经常说天下要大乱,就带着老婆孩子隐居到九里山,种了一千棵梅树,还种了半山桃杏树,自称“梅花屋主”。他很擅长画梅花,求他画画的人络绎不绝,画的大小决定画的价钱。他还模仿《周礼》写了一本书,说:“拿着这本书去见明君,像伊尹、吕尚那样的功业很容易就能做到!” 朱元璋攻打婺州的时候,找到了他,把他带到幕府里,给他官职是谘议参军。结果有一天晚上,王冕就病死了。
郭奎和刘炳,这两个人也早早地就参加了军队的幕僚工作,而且都以写诗出名。郭奎,字子章,是安徽巢县人。他跟着余阙学习,研究经书,余阙对他非常赞赏。朱元璋当上吴国公后,郭奎就投奔了他,在幕府做事。后来朱文正开设大都督府在南昌,让郭奎参与军事工作。后来朱文正犯了错,郭奎也因此被杀害了。刘炳,字彦昺,是江西鄱阳人。元朝至正年间,他参加了浙江的军队。朱元璋起兵于淮南时,刘炳上书献策,被任命为中书典签。洪武初年,他在大都督府工作,后来外放做知县。两次考核后,他因为生病请求回家,不久后就去世了。
戴良,字叔能,是浦江人。他精通经史子集,还懂医卜星相、道家佛学那一套。他师从黄溍、柳贯、吴莱学习古文。柳贯去世后,他还帮着料理柳贯的家事。朱元璋刚攻下金华的时候,就让他和胡翰等十二个人一起在省里吃饭,每天两个人轮流讲经史,谈论治国之道。第二年,朱元璋就用戴良当了学正,和宋濂、叶仪他们一起教学生。朱元璋军队撤走后,戴良突然辞官跑了。辛丑年,元顺帝听信了别人的推荐,任命戴良为江北行省儒学提举。戴良一看这形势不对,就躲到苏州,投靠了张士诚。过了很久,他见张士诚要完蛋了,就带着家人坐船出海,到了登州、莱州,想偷偷摸摸地回到扩廓帖木儿的军队里去,结果路上不顺利,就在昌乐住了好几年。洪武六年,他才偷偷摸摸地回到南方,改了名字,隐居在四明山。朱元璋后来还是把他找了出来。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把他召到京城,考了他的文章,让他住在会同馆,每天给他吃大官的伙食,想给他官做,但他因为年老多病坚决推辞,惹恼了朱元璋。第二年四月,他就暴毙了,说是自杀的。元朝灭亡后,只有戴良和王逢不忘记旧主,经常在诗歌里表达出来,所以最后都没落个好下场。戴良家住金华九灵山下,自称九灵山人。
王逢,字原吉,是江阴人。元至正年间,他写了一篇《河清颂》,朝中大臣推荐他,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张士诚占据苏州后,他的弟弟张士德利用王逢的计策,向北投降元朝对抗朱元璋。朱元璋灭了张士诚后,想重用王逢,但他一直卧床不起,隐居在上海的乌泾,吟诗作赋自得其乐。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因为他的文才想征召他,有关部门一再催促他上路。当时他儿子王掖是通事司的官员,因为父亲年纪大了,就跪地哭着求情,朱元璋才让吏部下了文书阻止了这件事。又过了六年,王逢去世了,享年七十岁,留下《梧溪诗集》七卷。王逢自称席帽山人。
话说,有个叫丁鹤年的人,是回族。他曾祖阿老丁和叔叔乌马儿都是大商人。当年元世祖西征,军队缺钱粮,阿老丁拄着拐杖跑到军营,把全部家产都捐献了出来。论功行赏,他被赏赐了京城里的田宅,还被授予了朝请郎的官职。他叔叔乌马儿后来官至甘肃行省左丞。丁鹤年的父亲马禄丁,因为祖上功劳,做了武昌县达鲁花赤,是个很有政绩的好官,后来辞官,就葬在了武昌。
到了至正壬辰年(公元1368年),武昌城被攻破了。当时丁鹤年才十八岁,就带着母亲逃到了镇江。后来母亲去世了,他五年都没吃过盐和酪,心里悲痛欲绝。之后,他又逃难到了四明(今浙江宁波)。当时方国珍占据浙江东部,最讨厌回族人,丁鹤年四处躲藏,做过私塾先生,也曾在寺庙里寄宿,靠卖浆糊维持生活。等到天下太平了,他上书请求回到武昌,却发现母亲早已在逃难途中去世,被埋在了武昌东村的一处废弃宅院里。丁鹤年痛哭流涕,四处寻找母亲的遗体,后来梦见母亲告诉了他埋葬地点,他就咬破手指,用血染红了骨头,然后才将母亲安葬。乌斯道还为他写了《丁孝子传》。丁鹤年因为祖上世代为元朝效力,一直念念不忘故国,元顺帝北逃后,他哭着写诗表达哀思,诗句凄婉动人。晚年他学习佛教,在父亲墓旁建了个小屋居住,最终在永乐年间去世。丁鹤年博学多才,精通诗词格律,楚昭王和庄王都对他十分敬重。正统年间,宪王还刻印了他的遗文,让更多人了解他。
再说一个人,叫危素,字太仆,是金溪人,是唐朝抚州刺史全讽的后代。他从小就通晓《五经》,还拜访过吴澄和范梈两位名师学习。至正元年,他被大臣推荐,担任了经筵检讨。他参与修撰了宋、辽、金三朝的史书,还注释了《尔雅》,朝廷赏赐了他金银和宫女,但他都拒绝了。后来,他从国子助教升任翰林编修。在撰写后妃传记时,遇到一些史料缺失的情况,危素就买些糕饼送给宦官,通过打听获得了真实情况,才把这些内容写进史书里。最终,他官至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又转任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那会儿天下大乱,我总是直言不讳地谈论国家得失。我在中书省工作了十八年,曾经建议朝廷专任平章政事来统筹西方的军事,别因为迎合帝师而耽误了战事。我还建议任用普颜不花为参政,负责江南的经略,设立兵农宣抚使司来安定京畿地区,委任贤能的官员来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当时我就说过:“现在这种情况,咱们得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努力图谋国家的复兴!”后来我被提升为御史台治书侍御史。
二十年的时候,我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没多久又升任翰林学士承旨,然后外放岭北行省担任左丞。因为我的建议不被采纳,我就辞官回房山老家去了。我这个人一向为人正直,经常向朝廷提出建议,而且敢于承担责任。上都的宫殿失火,朝廷下令重建大安阁和睿思阁,我极力劝阻。我还建议皇帝亲自祭祀南郊,修建北郊的祭祀场所,以此纠正合祭的错误做法。有一次我在进讲时陈述了民间的疾苦,皇上就下令拨发钱粮赈济河南、永平地区的百姓。淮南发生兵乱,我去那里调查了解情况,并临时授权发行纸币,以救济维扬和京口地区的饥民。我在房山住了四年。
等到明军快要打到燕京的时候,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我又被起用为翰林学士承旨。我刚到任,明军就打进来了,我赶紧跑到我住的报恩寺,躲进了井里。寺里的老和尚大梓使劲把我拉了上来,说:“国家的历史只有您最清楚,您要是死了,那国家的历史可就完了!”我这才作罢。明军逼近存放史书的车队,我赶紧去告诉镇抚吴勉等人把史书转移出来,这才保住了《元实录》。
洪武二年,我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皇上多次询问我元朝兴亡的原因,还下旨让我撰写《皇陵碑》的碑文,这些都得到了皇上的赞赏。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我一次没上朝,被人弹劾罢官。在家待了一年后,我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还兼任弘文馆学士,皇上还赐给我一些库房里的东西,并且免去了我上朝的义务。有一次,我和其他学士一起参加皇上的宴会,皇上多次派内侍劝我喝酒,还御制了一首诗来表示恩宠,并命我们每个人都作诗一首。我的诗是最后完成的,皇上单独看了我的诗后,称赞我说:“素老成,有先忧之意。”那时我已经七十多岁了。御史王著等人上奏说,我是元朝的亡国之臣,不适合在朝廷做官,皇上就下令把我贬谪到和州,让我在那里守护余阙庙。一年后,我便去世了。
话说元朝的时候,有个西域和尚嗣古妙高,想把宋朝会稽(绍兴)的皇陵都给毁了。当时有个夏人叫杨辇真珈,在江南当大官,管着那一片的。他竟然把徽宗以后的那些皇陵都给挖了,抢走了金银珠宝,把皇帝和皇后的遗骨都收集起来,埋在了杭州旧皇宫里,还在上面盖了个佛塔,叫“镇南塔”,说是镇压南方,图个吉利。更过分的是,他还把理宗皇帝的头骨做成了酒杯!后来杨辇真珈失败了,他搜刮来的东西都被官府收缴了,理宗皇帝的头骨也到了宣政院,还被赏赐给了当时的帝师。我(此处指作者“素”)以前在翰林院的时候,一次宫廷宴会,亲耳听他讲了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皇帝听了之后叹了口气,想了很久,才下令让北平的守将从西域和尚汝纳那儿把头骨买回来,然后吩咐有关部门把理宗皇帝的头骨安葬在高坐寺的西北面。第二年,绍兴府献上了永穆陵的图纸,皇上就下令把理宗皇帝葬回原来的陵墓,这事儿啊,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张以宁,字志道,是古田人。他父亲叫张一清,曾经在元朝担任福建、江西行省的参知政事,是个大官。张以宁八岁的时候,有人告他伯父犯了罪,把他伯父关进了县衙大牢。张以宁跑到县衙,为伯父辩解,县令觉得这孩子不一般,就让他当场作一首《琴堂诗》。张以宁立马就写出来了,文采斐然,他伯父因此被释放。这件事让张以宁一下子出了名。后来,在泰定年间,张以宁凭借《春秋》考试考中了进士,从黄岩县判官做到了六合县令,后来因为犯了错被免职,在江淮地区漂泊了十年。后来顺帝把他召进朝廷,做了国子监助教,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翰林侍读学士,还负责起草朝廷文书。当时朝中很多有名的大儒,像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等等,都相继去世了。张以宁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记忆力超群,在当时非常有名,人们都叫他“小张学士”。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下元朝的都城,以宁(指宋濂)跟危素他们一起进京,皇上听了他奏对的话很满意,又任命他当侍讲学士,特别受皇帝宠爱。有一次,皇帝登上钟山,以宁和朱升、秦裕伯等人陪着皇上到翠亭,皇上还给了他笔墨让他赋诗呢。
洪武二年秋天,皇上派他出使安南(今越南),册封安南国王陈日煃,还特地写了一首诗给他。没想到以宁刚到安南,陈日煃就死了。安南老百姓请求用皇帝的诏书把王位传给陈日煃的儿子,但是以宁不同意,他留在洱江边上,让陈日煃的儿子先回朝廷报丧,再请求继承王位。等朝廷同意了,他才等下一个使者林唐臣到了之后,才一起进安南处理事情。事情办完后,他还让世子守三年丧,并且要求安南人学习中国的顿首稽首礼。皇上听说后非常高兴,赐给他御书,把他比作汉朝的陆贾和马援,还又赐给他八首御制诗。结果,以宁回国的路上就去世了,皇上还下令有关部门把他的灵柩送回家乡,沿途各地都要祭奠他。
以宁为人清廉正直,从不贪图钱财,出使回来,除了简单的被子之外,什么也没有。他本来就是凭借《春秋》学问考中进士的,所以对《春秋》的研究特别深入,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写的《胡传辨疑》非常有见地,只是《春王正月考》还没完成,他在安南住了大半年,才最终完成这部著作。以前元朝的官员来京城,对危素和以宁的名声都非常敬重。危素擅长史学,以宁擅长经学。危素收集的宋元史稿都失传了,但是以宁的《春秋》学说却流传了下来。
他的学生石光霁,字仲濂,是泰州人。读书什么都学,非常博学。洪武十三年考中明经,被任命为国子学正,后来升为博士,他还写了《春秋钩玄》一书,很好地传承了以宁的学说。
裕伯,字景容,是山东大名府人。他在元朝当官,一直做到福建行省郎中这么高的职位。后来天下大乱,他就辞官了,跑到扬州去住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为了躲避战乱,去了上海。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尽到了所有的孝道。张士诚占据了苏州,派人来请他过去帮忙,但他坚决拒绝了。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中书省的人来征召他。裕伯对来人说:“我在元朝当了二十多年的官,现在却背叛它,这是不忠啊!我母亲刚去世,丧事还没办完,就丢下孝事出来做官,这是不孝啊!”于是他上书中书省,坚决推辞。洪武元年他又被征召,他以生病为由不出仕。皇帝就亲自写信劝他,信里说:“海边的老百姓爱打仗,像裕伯你这样有才智的人住在那里,如果坚守不出仕,将来可能会后悔的。”裕伯看完圣旨,感动得泪流满面,没办法,只好跟着使者进京了。
皇上任命他为侍读学士,他推辞,皇上不同意。他跟张以宁等人一起侍奉皇上,登上钟山拥翠亭,皇上还给他笔墨让他赋诗,皇上对他非常宠爱。第二年,他升任待制,不久又做了治书侍御史。第三年,朝廷开始下诏举行科举考试,任命裕伯和御史中丞刘基担任京畿的主考官。裕伯知识渊博,善于辩论和论述,他写的奏章都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多次称赞他。后来他被派去陇州做地方官,最后死在了任上。
赵壎,字伯友,是江西新喻人,特别好学,擅长写文章。元朝至正年间,他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后来当上了上犹县的教谕。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修撰《元史》,任命李善长为监修官,宋濂和王祎为总裁官,还召集了一大批有学问的隐士,比如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基、曾鲁、高启、赵汸、张文海、徐尊生、黄篪、傅恕、王锜、傅著、谢徽等等,一起参与修史,赵壎也在其中。
那年二月,修史的工作在天界寺正式开始,大家参考了元朝的《经世大典》等书籍。到了八月,修史工作就完成了,参与修史的学者们都受到了赏赐,然后回家了。但是,元顺帝时期的一些史料还没收集齐全,于是朱元璋又派欧阳祐等人去北平收集史料。第二年二月,他们回到京城,修史工作重新开始,还是宋濂和王祎担任总裁官,又召集了朱右、贝琼、朱廉、王彝、张孟兼、高逊志、李懋、李汶、张宣、张简、杜寅、殷弼、俞寅以及赵壎等一批文学士参与修史。前后参与修撰《元史》的学者共有三十人,而赵壎是唯一一个两次都参与修史的人。过了六个月,《元史》终于完成了,很多参与修史的学者都被授予了官职,但是赵壎、朱右、朱廉三人却谢绝了官职,回到了家乡。
后来,赵壎被朝廷召回,参与修撰历法,被任命为翰林编修。有一次,高丽国派使臣来进贡,朝廷设宴款待,演奏了音乐。高丽使臣因为国内正在服丧,想推辞。赵壎站出来说:“小国的丧事,不应该影响大国的礼仪。”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命令赵壎和宋濂一起在史馆工作,宋濂还非常尊敬他。他还奉命撰写了《甘露颂》,朱元璋对此赞赏有加。后来,赵壎被外派到靖江王府担任长史,最终在那里去世了。
一开始和赵壎一起参与修撰《元史》的汪克宽、陶凯、曾鲁、高启、赵汸、贝琼、高逊志等人都有传记记载,现在,从宋僖以下,凡是可以查到资料的,我都把他们的情况记录在这本书里。
宋僖,字无逸,是浙江余姚人。元朝时期,他担任繁昌县的教谕,后来因为战乱回到了家乡。参与修撰《元史》的工作结束后,朝廷任命他主持福建的乡试。
陈基,字敬初,是临海人。年轻的时候,他和哥哥一起在义乌跟着黄溍先生学习。后来跟着黄先生去了京城,当上了经筵检讨。他曾经替别人起草奏章,大力批评顺帝和皇后的过失,顺帝想治他的罪,他就赶紧躲回老家了。后来,他带着母亲去了苏州,参与了太尉张士诚的军事活动。张士诚称王后,陈基独自一人劝谏他不要称王,张士诚想杀了他,但最终没杀成。苏州平定后,朝廷召他去修撰《元史》,还赏赐了他金子,让他回家了。洪武三年冬天,他去世了。一开始,张士诚和朱元璋对峙的时候,陈基就在张士诚的幕府里,他写的很多文书都尖锐地批评朱元璋。苏州灭亡后,很多张士诚的臣子都被杀了,只有陈基幸免于难。现在流传的《夷白集》,里面就收录了他那些批评的文字。
张文海是宁波人,他和同乡傅恕一起被选进了史馆工作。
徐尊生,字大年,是淳安人。《元史》修撰完成后,他领了赏赐回家,后来又参与了修订历法的工作。之后,宋濂推荐他做了翰林应奉,他起草的各种文书都得到皇帝的赞赏。后来因为年老生病就辞官回家了。
傅恕,字如心,是宁波人。他的学问通晓经史,和同郡的乌斯道、郑真都有很好的文名。洪武二年,他到京城向皇帝上书,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十二条策略,分别是:整顿朝廷、重视地方官吏、驾驭外族、增加俸禄、平均土地、改革徭役、清除异端、更改服饰制度、兴办学校、谨慎选拔官员、取消盐税专卖、取消茶叶税专卖。太祖朱元璋很欣赏他的建议,于是就让他参与修撰《元史》。事情完成后,他被任命为博野县知县,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而被处死。
乌斯道,字继善,是慈溪人,他和哥哥乌本良都有很好的学问和品德。洪武年间,乌斯道被推荐做了石龙县知县,后来调任永新县,因为犯了错误被贬到定远服劳役,后来被释放回家,最终去世。乌斯道擅长写古文,而且书法也很好。他的儿子乌缉,也很擅长写诗作文。洪武四年乡试考中了第一名,被任命为临淮县教谕。他进京觐见皇帝的时候,皇帝还设宴款待了他,他写的诗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于是被提升为广信府教授,他自己号称荣阳外史。
傅著,字则明,是苏州长洲人。《元史》修撰完成后,他回家做了常熟县教谕。魏观举行乡饮酒礼的时候,长洲县教谕周敏侍奉他的父亲南老,傅著侍奉他的父亲玉,他们都降阶北面站立,参加典礼的人都认为这是件很盛大的事情。他后来做到了知府,最终去世了。
谢徽,字元懿,是苏州人。考中了史官,被任命为翰林国史院编修。不久又升迁为吏部郎中,但他坚决推辞,回乡了。后来他又被起用为国子监助教,最终去世。谢徽学识渊博,擅长诗文,和同乡高启齐名。他的弟弟谢恭,字元功,也写得一手好诗。
朱右,字伯贤,是临海人。考中了史官,辞官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又征召他修撰《日历》、《宝训》,授予他翰林编修的职位。后来升迁为晋府右长史。九年后去世。
朱廉,字伯清,是义乌人。从小就努力学习,跟随黄溍学习古文。知府王宗显邀请他到郡学教书。李文忠镇守严州时,又请他担任钓台书院的山长。洪武初年,《元史》修撰完成,他谢绝了朝廷的官职,回到家乡。不久后,朝廷又征召他修撰《日历》,任命他为翰林编修。八年的时候,他跟随皇上到中都,进献了十首诗,太祖皇帝很欣赏,还为此写了六首诗赐给他。之后,他又被授予楚王经师的职位,后来升迁为楚府右长史。过了很久,他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了。朱廉很喜欢程朱理学,曾经从《朱子语类》中摘录精要,命名为《理学纂言》。
王彝,字常宗,祖籍四川,他父亲是昆山教授,所以全家就定居在嘉定。他从小父母双亡,生活贫困,在台山读书,师从王贞文,继承了兰溪金履祥的学术思想,学习有了条理。他曾经写文章强烈批评杨维桢,称他为“文妖”。《元史》修成后,朝廷赏赐给他银币让他回家。后来他又被推荐进入翰林院,但他因为母亲年老而请求回家。后来因为牵涉到知府魏观的事情,他和高启一起被杀害了。
张孟兼,浦江人,名字叫丁,但是大家都叫他孟兼。他做过国子学录,后来又当过礼部主事和太常司丞。刘基曾经跟朱元璋说:“现在天下文章写得好的人,宋濂第一,其次是我刘基,再次就是张孟兼。”朱元璋听了点点头。张孟兼这个人性格比较傲气,曾经因为犯错被贬官,去做苦力。后来又恢复了官职。有一天,朱元璋看着张孟兼,问宋濂:“他是你学生吗?”宋濂回答说:“不是我的学生,是我的同乡。他写文章很有才华,刘基也曾经夸奖过他。”朱元璋仔细打量着张孟兼,说:“你看他这长相,骨骼清奇,想做官,得慢慢来啊。”没过多久,张孟兼就被任命为山西佥事。他为人清廉刚正,痛恨邪恶,抓贪官污吏特别厉害,一个牵出一个,每次都能牵扯出几十个人。老百姓一听张佥事来巡查,都吓得不敢乱来。他的名声传到了朝廷,后来被提升为山东副使。
当时的山东布政使吴印,是个和尚,朱元璋很看重他,对他特别宠爱。张孟兼看不起他。吴印去拜访张孟兼,竟然直接从中门进去,张孟兼直接用杖责罚了守门的士兵。后来,张孟兼又因为其他事情和吴印发生冲突。吴印先去跟朱元璋告状,朱元璋下令杖责张孟兼。张孟兼很生气,抓了给吴印写奏章的人,想治他们的罪。吴印又上书告状,朱元璋大怒道:“这个臭读书人竟然敢跟我对着干!”于是把张孟兼押到京城,下令将他处死。
李汶,字宗茂,是当涂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后来做了官,先是在巴东当县令,后来调到南和。晚年回到家乡,用经学教导后辈。
张宣,字藻重,江阴人。洪武初年,因为考试成绩优异被征召入朝。后来参与修撰《元史》,朱元璋亲自写了他的名字,召他到殿廷上谈话,当天就授予他翰林编修的官职,还叫他“小秀才”。奉旨回家娶妻,那时候他已经三十岁了。六年后,因为犯错被贬官到濠梁,在路上就死了。
张简,字仲简,是苏州吴县人。一开始他拜张雨为师,当了道士,隐居在鸿山。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他回家侍奉母亲,于是又穿上了儒生的衣服。洪武三年,他被推荐参与修撰《元史》。
元朝末年,浙江东部和西部那些有地位的文人雅士,特别喜欢互相以诗文才华来较量,每年都要举办诗社聚会,邀请一两个特别厉害的文人来主持,全国各地有名的文人都来参加,大家一起吃喝玩乐,没日没夜地热闹,诗写得好的人还能得到丰厚的奖赏。临川人饶介,在元朝的时候当过淮南行省参政,他特别擅长写诗,自称“醉樵”,曾经举办过一次大型诗会,让大家一起创作《醉樵歌》。张简的诗写得最好,得了块金子;高启第二,得了三斤白银;杨基第三,也得到了一镒(一镒等于二十两)银子。
杜寅,字彦正,也是苏州吴县人。史书上记载他后来做了岐宁卫知事。洪武八年,那些叛乱的番族士兵先投降了,后来又反叛了,杜寅和经历熊鼎一起被害死了。
徐一夔,字大章,是天台人。他擅长写文章,和义乌人王祎关系很好。洪武二年八月,朝廷下令编修礼书,徐一夔和其他儒生梁寅、刘于、曾鲁、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一起参与了这项工作。第二年礼书修好了,朝廷又要继续修撰《元史》,王祎当时是总裁官,就推荐了徐一夔。徐一夔写了一封信,信里说:
“最近县令传达了朝廷的命令,说朝廷要征召我参与续修《元史》,还说王祎先生认为我擅长叙事,向朝廷推荐了我。我私下里很奇怪,王先生为什么这么看重我这个没本事又多病的人呢?我一直以为王先生了解我,现在我自己也觉得最终肯定辜负了王先生的期望,这是为什么呢?
近些年来写史书的人,没有比得上用“日历”法来记事的,“日历”是写史书的基础啊!从唐朝长寿年间开始,史官姚璹就建议撰写时政记录;到元和年间,韦执谊又建议撰写日历。日历是按照日期来记事,把日期串成月份,月份串成季节,季节串成年份,这和《春秋》的记事方法还有点相似之处。至于说起居注的做法,也是从甲子日开始记的,总而言之,记事的方法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宋朝对史事特别重视,每天都要记录,各个部门都要上报。比如皇帝的诏书,三省都要抄录;军事边防的事,枢密院都要汇报;百官的升迁调动,赏罚决定;谏官的奏章,给事中的驳议;经筵的讲论答复;大臣的朝见汇报;侍从的直接奏事;内外官员的密封奏章等等,甚至连钱粮、兵器、诉讼、工程建设,凡是跟国家政务有关的,都会每天记录下来。但他们还担心吏员记录会有错误或遗漏,所以欧阳修建议让宰相监督修撰日历,每年年底检查修撰官的日常记录,有失职的要惩罚。这样一来,日历就不会出现错误了,以后编纂会要、修撰实录,甚至百年之后写纪传体史书,都可以参考日历,这就是宋朝史书精确的原因。
元朝就不同了,他们不设日历,也不设起居注,只有中书省设了个时政科,派一个负责文书的官员掌管,把事情交给史馆。等到皇帝驾崩了,国史院就根据这些材料来修撰实录。所以元朝的史书,内容就非常简略了。幸好元仁宗至元年间,虞集仿照《六典》的办法,编纂了《经世大典》,把一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物都大致记录下来了。
所以我们现在修史,既有十三朝的实录,又有《经世大典》可以参考,而且当时参与修史的几位先生,像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他们都有史才和史学素养,所以才能完成这部书。但是,到了顺帝三十六年发生的事情,既没有实录可以参考,也没有其他书可以对照,只能靠访谈来补充史料,我担心事情未必准确,说法未必可靠,前后未必连贯。而之前几位先生,有的已经做了官,有的已经退休回家了,都各自散去了。现在想让我这个体弱多病的人来接替他们的工作,我虽然想满足你们的期望,但是实在力不从心啊!我特地写信给您,请求您体谅我的难处。
结果我并没有被任用。不久后,有人推荐我做了杭州教授。后来被召回修撰《大明日历》,书写完成后,朝廷准备授予我翰林院的官职,但我因为腿脚有病,就辞谢了,朝廷还赏赐了我一些丝绸布匹,让我回家休养。
赵撝谦,原名叫赵古则,后来改名叫赵撝谦,是余姚人。他从小父母双亡,很贫穷,寄住在山里的寺庙里长大。他和朱右、谢肃、徐一夔这些人是很好的朋友,经常一起探讨文字学。天台的郑四表精通《易经》,赵撝谦就跟着他学习《易经》。定海的乐良、鄞县的郑真明擅长《春秋》,山阴的赵俶很会讲解《诗经》,迮雨擅长乐府诗,广陵的张昱擅长歌诗,吴县的吴志淳、华亭的朱芾擅长草书和篆隶,赵撝谦都跟他们交朋友。他广泛学习《六经》和各种典籍,尤其精通六书,写了《六书本义》这本书,还写了《声音文字通》,当时人们都称他为“考古先生”。
洪武十二年,朝廷命令大臣们修订《正韵》,当时赵撝谦才二十八岁,就应召进京,被任命为中都国子监典簿。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推荐到琼山县学担任教谕。洪武二十八年,他在番禺去世了。后来,他的学生柴钦,字广敬,当了庶吉士,参与修撰《永乐大典》。他向朝廷建议应该把老师赵撝谦写的《声音文字通》收录进去,于是朝廷就派人到赵撝谦家取来了这本书。
乐良,字季本;迮雨,字士霖;赵俶,字本初。他们都在洪武年间做过国子监博士。赵俶因为年纪大了请求退休,朝廷就授予他翰林待制头衔。
张昱,字光弼,是庐陵人。他在元朝当过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和枢密院判官。他住在西湖寿安坊,生活很贫困,连房子都修不起。一次,他在酒席上朗诵自己写的诗,笑着说:“我死后就埋葬在西湖边上,墓碑上题写‘诗人张员外墓’就足够了。”后来朱元璋征召他到京城,见他年纪大了,就说“可以闲下来了”,还给了他很多赏赐,让他回去了。于是张昱就给自己取号“可闲老人”,八十三岁的时候去世了。
吴志淳,字主一,元朝末年做过靖安县和都昌县的县令。他上奏朝廷请求担任翰林待制,但是被权贵阻挠,于是躲避战乱去了鄞县。朱芾,字孟辨,洪武初年做过编修,后来改任中书舍人。
陶宗仪,字九成,是浙江黄岩人。他爸爸陶煜在元朝做过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是个大官。陶宗仪年轻的时候参加过科举考试,考不上就放弃了,专心研究古代学问,什么都学。他还到处游历浙江东部和西部,拜访学习过张翥、李孝光、杜本这些名师。他写诗作文都很有水平,尤其擅长书法,还专门学习他舅舅赵雍的篆书。后来浙江的最高长官泰不华和南台御史丑驴都邀请他去做官,一个想让他当行人,一个想让他当教官,但他都没答应。张士诚占据苏州后,也请他去做军谘官,他还是没去。朱元璋洪武四年征召天下儒士,洪武六年又让地方官举荐人才,都点到了陶宗仪,但他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了。他晚年的时候,地方官又请他去做教官,但他也不愿意。洪武二十九年,他带着一群学生去礼部参加考试,读了《大诰》后,领了赏钱回家,没多久就去世了。他写了一本书叫《辍耕录》,一共三十卷,还整理过《说郛》《书史会要》《四书备遗》等书,这些书都流传下来了。
顾德辉,字仲瑛,是江苏昆山人。他家世代都是官宦人家,为人慷慨,喜欢交朋友,性格豪爽。三十岁的时候,他才开始认真读书,还买了很多古书、名画、青铜器和珍玩,在茜泾西边建了个别墅,叫“玉山佳处”,每天都和朋友们在那里喝酒作诗。当时很多有名的文人,比如张翥、杨维桢、柯九思、李孝光这些,还有道士张雨、于彦、成琦、元璞等等,都经常去他家做客。他家的园林亭台楼阁非常漂亮,藏书也很多,还有丰盛的酒席和乐队,在当时可以说是最豪华的了。顾德辉本人也很有才华,和那些名士们不相上下。有人推荐他做官,让他当会稽教谕,还请他去做行省属官,但他都没答应。张士诚占据苏州后,想强迫他做官,他就逃到嘉兴合溪隐居了。后来,他儿子顾元臣做了元朝水军副都万户,顾德辉也被封为武略将军、飞骑尉、钱塘县男。他母亲去世后,他回到绰溪守孝,张士诚又请他去做官,但他剪掉头发,住在母亲坟墓旁边守孝,自称“金粟道人”。苏州被攻下后,他和儿子一起搬到了濠州。洪武二年,他去世了。张士诚占据苏州的时候,收罗了很多有名的文人,很多江南的文人为了躲避战乱都跑到苏州去了。
孙作,字大雅,是江阴人。他写的文章风格醇厚正派,典雅大方,而且都有根据,不是信口开河。他曾经写过十二篇文章,取名为《东家子》,宋濂还专门为他写了《东家子传》。元朝末年,他带着全家老小逃难到苏州,把其他的东西都扔掉了,只带着两箱书。张士诚给他发放粮食,但他很快因为母亲生病而辞去了这份供养,然后去了松江,当地人一起给他买了地,盖了房子让他住下。洪武六年,他被聘请参与修订《大明日历》,被授予翰林编修的职位,但他请求改任太平府教授。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国子助教,接着被派去中都(今北京)任教,一年后又回到国子监,被提升为司业,最后在家中去世。
元朝末年,文人非常兴盛,那些以词学闻名的,还有张宪、周砥、高明、蓝仁等等。
张宪,字思廉,是山阴人。他向杨维桢学习诗歌,深得杨维桢的赏识。他很有才华,但性格放荡不羁,曾经跑到京城,大肆评论天下大事,大家都觉得他太狂妄了。后来他回到富春山,剃度出家,放纵自己。有一天,他爬到高处大声呼喊他的亲人,说:“灾难要来了,赶紧离开!”三天后,果然来了强盗,五百多户人家被杀害。后来他做了张士诚的手下,担任枢密院都事。苏州被攻陷后,他改名换姓,寄住在杭州的报国寺,最后在那里去世了。
周砥,字履道,是苏州人,后来住在无锡。他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和词,和宜兴的马治关系很好。乱世到来后,周砥寄居在马治家中。马治为他准备了船和车,带他游览了阳羡山溪的美丽景色。他们家乡有很多富人,和马治关系好的那些人都设宴款待周砥。周砥心里厌倦了这种生活,有一天给马治写了封信告别,半夜就偷偷离开了,去游览会稽,最后死于战乱。马治,字孝常,也能写诗。洪武年间,他做过内丘县令,最后做到建昌知府。
高明,字则诚,是永嘉人。至正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处州录事,后来又担任行省掾。方国珍叛乱的时候,行省官员认为高明熟悉沿海的情况,就选他一起前往。但是他和官员们意见不合。等到方国珍投降后,方国珍想把他留在幕府,高明当天就辞官了,到鄞县的栎社居住。朱元璋听说他的名声后,召见了他,但是高明以年老多病为由推辞了,最后在家中去世。
蓝仁,字静之,他弟弟叫蓝智,字明之,都是崇安人。元朝的时候,有个叫杜本的人隐居在武夷山,特别推崇古代的学问。蓝仁兄弟俩都去拜他为师,杜本教他们四明任士林的诗歌创作方法。于是他们俩就放弃了参加科举考试,一心一意地写诗。后来,有人邀请蓝仁去武夷书院当山长,又提拔他当邵武县尉,但他都没去。后来元朝被明朝取代了,按照规定,蓝仁被迁徙到濠梁,几个月后才被放回来,最后就去世了。他弟弟蓝智,洪武十年被推荐,在广西当了个佥事,因为清廉而名声很好。
袁凯,字景文,是松江华亭人。元朝末年的时候,他在府里当官,学问渊博,很有才辩,说话犀利,常常把别人驳得哑口无言。洪武三年,他被推荐当了御史。当时很多武臣仗着军功骄横跋扈,得罪的人越来越多,袁凯就上奏说:“这些武将们只知道打仗,恐怕不太懂君臣之礼。建议在都督府请一些通晓经史的学者,让这些武将到都察院去听课,这样才能保住他们的家族和自身的安全。”皇帝就下令让台省请有名的学者在午门给武将们讲课。后来,皇帝担心囚犯太多,就让袁凯去复审皇太子的案子,袁凯减轻了很多罪犯的刑罚。袁凯回来汇报的时候,皇帝问他:“我和太子,谁做得对?”袁凯叩头说:“陛下执法公正,太子仁慈。”皇帝觉得袁凯老奸巨猾,左右逢源,很讨厌他。袁凯害怕了,就装疯卖傻,辞官回家了,很久以后寿终正寝。袁凯擅长写诗,名气很大,为人诙谐幽默,自称“海叟”。他常常戴着乌巾,倒骑着黑牛,在九峰山间游玩,有人还把他这个样子画成了画。以前,他在杨维桢家里做客的时候,有客人拿出自己写的《白燕诗》,袁凯笑了笑,又另外写了一首献上。杨维桢非常欣赏,拿给所有客人看,大家就都叫袁凯“袁白燕”了。
高启,字季迪,是苏州人,学问渊博,诗才出众。张士诚占据苏州后,高启就住在外婆家吴淞江边的青丘。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高启被推荐,和同县的谢徽一起被召去修撰《元史》,被授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的职位,后来又奉命教导诸位皇子。三年秋天,朱元璋在阙楼接见他们,高启和谢徽都被召见,高启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谢徽被提升为吏部郎中。高启自称年纪轻轻,担不起这么重的责任,谢徽也推辞,皇上才勉强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且赏赐了白金,让他们回去了。高启曾经写诗讽刺朝政,皇上虽然心里不高兴,但当时没有发作。
高启回到青丘后,靠教书维持生计。苏州知府魏观把他接到府里,每天都召见他,两人相处得很愉快。后来,魏观因为修建府衙的事情被处罚。皇上看到高启写的上梁文,勃然大怒,将他腰斩于市,年仅三十九岁。明朝初期,苏州有很多诗人,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与唐代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
杨基,字孟载,祖籍四川嘉州,祖上在苏州做官,杨基便在苏州定居。他九岁就能背诵《六经》,长大后写了十万多字的书,书名叫《论鉴》。遇到战乱后,他就隐居在苏州赤山。张士诚请他到丞相府做记室,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寄居在饶介家。明军攻下平江后,杨基作为饶家的客人被安置在临濠,后来又搬到了河南。洪武二年,他被释放回乡。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荥阳知县,后来被贬到钟离。
后来他又被推荐担任江西行省幕僚,因为上司触犯了皇上的忌讳而被罢官。六年后,他又重新做官,奉命出使湖广。被召回后,他被授予兵部员外郎的职位,后来升迁为山西副使,又升任按察使。后来因为被人诬陷而被罢官,被发配去做苦役,最终死在了工地。早年,会稽人杨维桢在苏州做客,以诗歌自傲。杨基在座上赋诗《铁笛歌》,杨维桢非常惊喜,和杨基一起到东方去,对同行的人说:“我在苏州,又找到一个铁笛了。你们要好好学习他,他的学问比老铁(指他自己)还好。”
张羽,字来仪,后来就用字来称呼自己了,老家是浔阳。他跟着父亲在江浙做官,因为战乱回不了家,就和朋友徐贲约定,一起在吴兴定居。他考中了乡试,当上了安定书院的山长,后来又搬到了苏州。洪武四年,朝廷征召他到京城,结果他回答问题没让皇帝满意,就被打发回去了。后来他又被征召,被任命为太常寺丞。朱元璋很欣赏他的文章,洪武十六年,朱元璋自己写了滁阳王的事迹,就让张羽写庙碑。后来张羽因为犯了事被流放到岭南,还没走到一半路程就被召回了。张羽自知难逃一死,就投龙江自尽了。张羽的文章写得精妙,很有章法,尤其擅长写诗,画画也学米芾。
徐贲,字幼文,祖上是四川人,后来迁居常州,又迁到了苏州。他擅长写诗,也善于画山水画。张士诚请他做幕僚,但他谢绝了。苏州平定后,他被贬谪到临濠。洪武七年,有人推荐他到京城。洪武九年春天,他奉命出使山西、河北一带,进行了一些调查。回来后,检查他的行李,只有一些纪行诗,朱元璋很高兴,就授予他给事中的职位。后来又改任御史,巡按广东。之后又改任刑部主事,升迁为广西参议。因为政绩突出,被提升为河南左布政使。大军征讨洮州、岷州时,经过他的辖区,因为犒劳军队不及时,被关进监狱,最终郁郁而终。
王行,字止仲,是苏州吴县人。小时候跟着父亲寄住在卖药的徐翁家,徐翁的老婆很喜欢听一些野史故事,王行每天都记好几本,然后给徐翁的老婆念。徐翁的老婆很喜欢,就告诉了徐翁,徐翁就给了他一本《论语》,第二天他就全部背下来了。徐翁很惊讶,就让他把家里所有的书都读完,于是他就通读了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不到二十岁,他就辞去了教书的工作,在齐门教书,很多名士都和他交往。富人沈万三请他到家里做家庭教师,每次文章写好,沈万三就用白银一镒来酬谢他,王行总是挥挥手就走了,说:“如果钱财可以守住,那饿死人的惨状就不会出现了。”洪武初年,官府请他去做学校老师,后来他又辞去了,隐居在石湖。他的两个儿子在京城当差,他去看望他们,凉国公蓝玉把他留在了家里,多次向朱元璋推荐他,于是他被召见。后来蓝玉被诛杀,王行父子也因此被处死。
一开始在苏州打仗的时候,到处都堆放着石头防御炮击。有个叫行的人私下里跟我说:“兵法讲究以柔克刚,你看啊,要是把大竹子插在地上,竹子顶端系上布条,炮石打过来,布条就会跟着上下摆动,这样人就不会受伤,炮石也就没用了。”后来常遇春攻下平江,果然用上了这个方法。行这个人呢,自己也挺自负,觉得自己很懂兵法,结果最后也因此招来了祸患。
最初,高启家住在城北,和行是邻居。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也都住在附近,大家一起被称为“北郭十友”,也叫“十才子”。高启、徐贲、高逊志、张羽都有传记记载。
唐肃,字处敬,是越州山阴人。他通晓经史,还学习过阴阳五行、医卜星象和书法算术。年轻的时候,他和上虞的谢肃齐名,被称为“会稽二肃”。至正壬寅年考中了乡试。张士诚当政的时候,他做了杭州黄冈书院的山长,后来又升迁为嘉兴路儒学正。张士诚失败后,他按照规定被押解到京城。没多久因为父亲去世就回去了。洪武三年,有人推荐他,让他去修撰礼乐方面的书籍,然后提升为应奉翰林文字。那年秋天,科举考试举行,他担任分考官,考完试就回家了。六年后,他被贬到濠梁当佃户,最后死在那里。他的儿子唐之淳,字愚士,宋濂对他非常赞赏。建文二年,因为方孝孺的推荐,他被提升为翰林侍读,和方孝孺一起负责修书的事务,最后死在了官位上。
谢肃,官做到福建佥事,因为犯事而被处死。
宋克,字仲温,是长洲人。身材高大魁梧,学识渊博。年轻的时候喜欢仗义疏财,爱好骑马击剑,家里条件很好,经常和朋友们聚会饮酒赌博。等他长大以后,就戒掉了喝酒交友的习惯,开始学习兵法,四处奔走却没有什么机会施展抱负,于是更加自负。张士诚想拉拢他,但他没答应。他性格刚直,和人辩论一定要争个输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别人根本辩不过他。后来他闭门谢客,专心写字,一天能用掉十张纸,因此以擅长书法闻名天下。当时还有个叫宋广的人,字昌裔,也擅长草书,两人并称为“二宋”。洪武初年,宋克担任凤翔同知,后来去世了。
余尧臣,字唐卿,永嘉人。他投靠了张士诚,当了张士诚的幕僚。城破后,按照规定被迁徙到濠梁。洪武二年被释放,被授予新郑丞的官职。
吕敏,字志学,是无锡人。他以前是道士,朱元璋当皇帝初期,做了无锡的教谕。后来在洪武十三年考中了举人,至于他后来做到什么官职,就不知道了。
陈则,字文度,是昆山人。洪武六年考中了秀才,被任命为应天府的治中。没多久就升迁为户部侍郎,负责查验户口,后来外放到大同府做同知,之后又升任知府。
孙蕡,字仲衍,是广东顺德人。他天资聪颖,什么书都读,写诗作文提笔就能写出来,文采非常华丽。他很有骨气,不随便和人交往。何真在岭南当官,招揽人才,他和王佐、赵介、李德、黄哲一起受到优待,被称为“五先生”。廖永忠南征时,孙蕡为他起草劝降的文书,廖永忠后来让他负责典教事务。洪武三年开始科举考试,孙蕡参加考试被录取,做了工部织染局的官员,后来又升迁为虹县的主簿。兵灾过后,孙蕡辛辛苦苦地安抚百姓,很多人都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一年后,他被召回朝廷,做了翰林典籍,参与修订《洪武正韵》。洪武九年,他被派去四川监祭。在四川待了很久之后,他又被外放到平原县做主簿。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抓起来,让他去修建北京城外的望都门城墙。孙蕡一边干活一边用广东话唱歌,负责的人把这事儿奏报上去。皇上召见了他,让他把唱的歌念出来,歌词里都是忠君爱国的句子,皇上就把他放了。洪武十五年,他被提升为苏州经历,结果又因为犯错被发配到辽东。后来,朝廷大规模打击蓝玉的党羽,孙蕡曾经为蓝玉题过画,因此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写了一首长诗,边唱边走上了刑场。当时他的学生黎贞也戍守在辽东,后来孙蕡的尸体才得以收殓。
黎贞,字彦晦,是新会人。他擅长写诗作文,曾经在本县做过训导,因为事情被诬陷,戍守辽阳十八年,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后来被释放回家后去世了。孙蕡的著作,有《通鉴前编纲目》《孝经集善》《理学训蒙》以及《西庵集》《和陶集》,很多都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番禺的赵纯称赞他深入研究了天人合一和性命之理,是当时儒学大家。
王佐,字彦举,本来是河东人,元朝末年跟着他爹在南雄做官,因为战乱回不去老家,就在南海安了家。他和陈蕡一起搞了个诗社。写诗作词,王佐的反应速度不如陈蕡快,但是诗句的意境和深度,陈蕡又比不上王佐。何真让他当书记,参与军务决策。何真回朝后,王佐也回老家了。洪武六年有人推荐他,朝廷征召他做了给事中。朱元璋赏赐宋濂一匹黄马,还为此作诗,让朝臣们跟着一起赋诗,王佐立刻就写好了。他本来就不喜欢在权力中心混,想辞职回家。当时辞职的人很多都被狠狠地惩罚,有人劝他说:“你忍忍吧,难道不担心性命吗?”王佐犹豫了两年,最后还是请求退休回家了。
赵介,字伯贞,番禺人。精通六经以及道家佛家的书。性格豪迈,一点都不想做官。他带着个布袋子到处走,看到好景色就写诗,然后放进布袋里,每天都在西樵山周围游玩。官府多次推荐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洪武二十二年因为牵连被抓到京城,最后死在了南昌的船上。他四个儿子,洁、绚、绎、纯,都擅长诗词歌赋,书法也很好。其中老二赵绚隐居不出,继承了他父亲的风格;老四赵纯做了御史。
李德,字仲修,番禺人。洪武三年因为考取明经被推荐,做了洛阳的典史,后来又做过南阳和西安府的幕僚,工作都做得很好。年纪大了以后,请求调到汉阳做教谕,任期满了,又调到义宁。义宁在广东西部,地方很穷困落后,李德努力振兴当地,文教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卸任后回家去世了。李德年轻时喜欢写诗,晚年钻研洛阳和福建的理学,认为诚意是古代圣贤修养心性的关键,所以岭南人谈到理学,一定会提到李仲修。黄哲,也是番禺人,做过很多地方的官,以清廉的品行著称。
王蒙,字叔明,是湖州人,是赵孟頫的外甥。他文采很好,不拘泥于形式。擅长画山水画,人物画也画得很好。年轻的时候,他写过一些宫词,仁和人俞友仁看到后,夸赞说:“这是唐代诗人的好句子啊!”于是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元朝末年,王蒙当过理问官,遇到战乱后就隐居在黄鹤山,自称“黄鹤山樵”。朱元璋洪武初年,他担任泰安州知州。有一次,王蒙去胡惟庸家里做客,和会稽人郭传、以及一个叫知聪的和尚一起看画。后来胡惟庸被处死,王蒙因为牵连被抓起来,最后死在了监狱里。
郭传,另一个名字叫郭正传,字文远。洪武七年,朱元璋在武楼上接见大臣,让学士宋濂坐在自己旁边,问他:“天下已经平定了,我现在想重用有学问的人,你知道这样的人吗?”宋濂回答说:“会稽有个叫郭传的人,学问渊博,文章雄健充实,新颖华丽,他的议论都以《六经》为依据,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后来,宋濂把郭传的文章呈献给朱元璋,朱元璋在谨身殿召见了郭传,授予他翰林应奉的官职,让他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之后,郭传升迁为兵部主事,又升迁为考功监丞,后来又升任监令,最后外放出任湖广布政司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