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国以后,家法非常严格。史书上说,后宫嫔妃们都安安分分待在宫里,从不干预朝政,外戚们也都规规矩矩,不敢仗着皇家的宠信就为非作歹,祸害百姓,这可是汉朝、唐朝都比不上的。高祖和文帝的两位皇后都很贤明,都压制外戚家族势力。朱元璋曾经想给高皇后娘家的人安排官职,高皇后谢绝了,说:“国家的爵位和俸禄,应该给那些有才能的士大夫,不应该私下赏赐给自己的娘家人。”她还列举了历史上外戚骄横跋扈,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朱元璋听进去了高皇后的劝告,只赏赐了她一些金银财宝。至于定国公的封号,文皇后也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临终前还劝诫朱元璋,不要过于宠信娘家人。因为朱元璋夫妇的深谋远虑,明朝的江山稳固,皇后的娘家人也因此保住了富贵,一直兴盛下去,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只有英宗时期,因为夺门之变的功劳,会昌侯孙继宗参与朝政。从那以后,那些贤良的外戚大多都谨慎自持,遵守法度,谦虚谨慎,很有儒者的风范。而那些倚仗恩宠,骄横跋扈的人,他们的爱好也不过是些田地房屋、狗和马、音乐,他们交往的也只不过是一些戏子、歌女,并没有掌握军政大权,也没有形成朋党势力。而朝中的大臣们都敢于直言进谏,像寿宁兄弟那样有能力的,像郑国泰那样平庸的,都纷纷上书弹劾,毫不留情。所以,明朝的外戚势力普遍比较弱。然而,惠安公主和新乐公主全家都为国殉难,这真是令人敬佩啊!成祖朱棣的娘家人情况,可以参考《中山王传》,我从中摘取了一些值得记录的事迹,写成了《外戚传》。
陈公,记不清他的名字了,是淳皇后的父亲。洪武二年被追封为扬王,他母亲被封为王妃,并在太庙东边建了祠堂。第二年有人说扬王的墓地在盱眙,中都的官员调查后证实了这一点。皇帝就命令中书省在墓地旁边建庙,设立祭祀机构,供奉扬王,并安排了210户人家世世代代守墓。皇帝还亲自撰写了《扬王行实》,并请翰林学士宋濂撰写碑文,碑文的大概意思是:
王家是扬州人,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不知道了。南宋快灭亡的时候,他被编入军队,跟着大将张世杰一起保卫皇帝。元朝至元己卯年春天,张世杰跟元军打仗,军队全线溃败,很多士兵都淹死了。王某很幸运地活了下来,爬上了岸,他和几个一起逃出来的人,捡来石头支起破锅,煮了剩下的粮食充饥。后来粮食吃完了,其他人听说山上有死马,就打算把马肉煮来吃。王某太累了,白天睡着了,梦见一个穿白衣的人对他说:“你千万别吃马肉,今晚会有船来接你们。”王某没太当回事,结果又做了个同样的梦。到了半夜,他梦里好像听到了划桨的声音,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人用棍子碰了碰他的大腿,说:“船来了!”王某吓醒了,发现自己已经在船上了,还看到了以前的上司。
那时候,这位上司已经投降了元军。元军将领命令所有投降的人,都直接扔进水里。上司可怜王某,把他藏在船板底下,每天偷偷把干粮从板缝里递给他,王某就用手接过来吃。他们还约定好,上司用脚踢船板,王某就张嘴从板缝里接水喝。过了几天,这事儿败露了,王某心里七上八下,坐立不安。突然刮起了飓风,船在海上打转,像个陀螺一样,半天也动不了,元军将领都吓坏了。上司知道王某懂巫术,就把他推了出来。王某仰天叩齿,做出指挥鬼神的模样,风浪立刻就停了。元军将领很高兴,就留他吃饭。到了通州,还把他送上了岸。
王某回到扬州,不想再当兵了,就躲到盱眙津里镇,靠算命为生。他没儿子,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季家,小女儿就是现在的皇太后。后来,皇太后用季家的大儿子做了皇帝。王某活到九十九岁去世,就葬在那里,现在他的墓还在呢。
我听说啊,一个人能做好事,让别人感动,就已经很难得了,更别说还能跟神明沟通了。在那么危险的时候,神明通过梦境来帮助他,让他上了船,这要是没有平时对上天的虔诚,怎么可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呢?你看这事儿,就说明他平时积德行善,一定很多。所以啊,应该好好庆贺圣母娘娘生下了皇上,这可是开创了亿万年基业的大事啊,真是太伟大了!
我写完了这件事的记述,然后又磕了几个响头,献上这块碑铭:皇帝建立国家,充分展现了孝顺之心。皇上先封赏了母亲的家族,从最亲近的人开始,逐步推广开来。赐予爵位,封地靠近京城,修建庙宇,隆重祭祀,皇帝穿着隆重的祭祀礼服。皇上深深思念母亲的墓地,四处寻找合适的安葬地点,当地官员来报告说,合适的地址在盱眙。皇上听了非常高兴,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立刻下令礼部官员,赶紧去修缮墓地,别让那些不长眼的小孩儿在那里乱跑乱跳。我们的扬王啊,以前可是在军营里当兵的,经历过狂风巨浪,也经历过粮草断绝的饥饿困境。上天显灵,扬王梦见穿紫衣的人,把他带上了船,靠着神力才得以活命,从死里逃生,活到了百岁高龄。他积攒了大量的功劳,还没来得及施展,就生下了圣女,也就是皇室的祖先。自此国运昌盛,江山稳固,国势如日中天,发展迅速。追溯到源头,功劳都是有归宿的,没有功劳就不会有赏赐,这都是有章可循的。这块碑铭就是要昭示孝道的源头,巩固国家的统治基础,弘扬孝治天下,教化百姓。盱眙是重要的城镇,也是扬王灵位所在,希望这块碑铭能永久流传下去。
马公,他的名字记不清了,是高皇后他爹,宿州人。元朝末年,因为杀人而逃亡到定远。他和郭子兴关系很好,把小女儿嫁给了郭子兴,后来这个女儿嫁给了太祖,就是高皇后。
马公和他的妻子郑氏都去世了,洪武二年追封马公为徐王,郑氏为王夫人,在太庙东边建了祠堂。皇后亲自奉安神主,祭文写着:“孝女皇后马氏,谨奉皇帝命致祭。”洪武四年,皇上命令礼部尚书陶凯在宿州马公墓地旁边修建庙宇,皇上还亲自写祭文祭祀。
话说皇上说:以前那些开国皇帝,都得亏有贤惠的皇后在内宅帮忙,才能成就大业。等到天下太平了,他们都会追封外家,以报答外家的功劳。咱皇后的娘家人,外舅和外婆,生了个好女儿,正正经经当上了皇后。我已经追封外舅为徐王,外婆为王夫人了。可因为外舅没有儿子继承香火,所以在京城给他立了庙,每年按时祭祀。但是,查阅古书,发现这做法不太合礼制。我又想到人死后魂魄会回到故乡,所以就在外舅的墓地旁边修建了庙宇,让官吏春秋两季祭祀。我选了个好日子,派人把外舅的神主牌位送到了新庙,希望外舅在天之灵保佑我们,知道我们的孝心。
过了二十五年,皇上又设立了祭祀署,专门负责祭祀,还安排了祭祀官和副祭祀官各一人。因为徐王没有后代,就让他的外亲武忠和武聚负责祭祀,还安排了九十三户人家负责打扫祭祀场所。永乐七年,皇上北巡的时候,还亲自去祭拜了徐王。负责守墓的武戡,是建阳卫的镇抚,犯了法,皇上责备了他,但最后还是原谅了他。十五年后,皇上再次亲自祭祀,还把武戡提拔为徐州卫指挥佥事。
吕本是寿州人,是懿文太子妃子的父亲。他以前在元朝当官,是元帅府的都事。后来投靠了太祖皇帝,被授予中书省令史的职位。洪武五年,他官至吏部尚书。六年,又改任太常司卿。到了洪武七年四月,御史台有人弹劾他说:“吕本工作不认真负责,郊坛祭祀用的牲畜角不是用茧栗做的,功臣庙破损了也不修缮。”皇上就下令免了他的官职,并且让他去修缮功臣庙。后来,皇上又让他去北平按察司当佥事。皇上把吕本和同时被处罚的杨基、答禄与权召来,对他们说:“设立监察机构,是为了整顿纪律,清除吏治的污垢,而不是专门处理刑名案件。你们以后要认真工作,要着眼大局,不要像那些俗吏那样拘泥于条文。好事即使很小,坚持去做,也会成就完美的品德;坏事即使很小,积累多了,也会酿成大祸。你看那高耸入云的台阶,不就是由一寸寸土堆积而成的吗?燎原的大火,不就是从一星小火苗烧起来的?你们难道不应谨慎吗?”吕本等人叩头领命,不久后又升迁,再次担任太常司卿。两年后去世,没有儿子,皇上赐他在钟山脚下安葬。
马全是洪武年间的光禄少卿。他的女儿是建文帝的皇后。燕军攻破京城的时候,马全下落不明。
张麒是永城人。洪武二十年,他的女儿嫁给了燕世子,他自己也因此被授予兵马副指挥的职位。后来燕世子当上了太子,张麒升迁为京卫指挥使,不久就去世了。仁宗皇帝即位后,追封张麒为彭城伯,谥号恭靖,后来又追封为侯。他的两个儿子张昶和张升,都是明仁宗皇后的哥哥。
张昶跟着成祖皇帝起兵攻打大宁,在郑村坝的战斗中立下战功,被授予义勇中卫指挥同知的职位。之后,他又去苏州支援,打败了辽东军队,回京后协助太子守卫北平。永乐初年,他官职一路升迁,最终做到锦衣卫指挥使。张昶曾经犯过错误,成祖皇帝告诫他说:“你们这些皇亲国戚更应该遵守法律,否则犯了罪比普通人罪加一等。你现在富贵了,要记住以前贫穷的时候,这样就不会骄奢淫逸。如果你奢侈傲慢,欺压百姓,我一定不会饶恕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啊!”张昶连忙低头谢罪。仁宗皇帝登基后,提拔张昶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不久就封他为彭城伯,子孙世袭。洪熙年间改元后,让他掌管五军右哨的军马。英宗皇帝即位时年纪还小,太皇太后召见张昶兄弟,告诫他们不要干预朝政。张昶兄弟一向恭谨,听了太皇太后的训斥后更加谨慎小心了。正统三年,张昶去世了。
张昶的长子张辅因为生病而残疾,他的儿子张瑾继承了爵位。本来要追封张辅为伯爵,但命令还没下达,张辅就去世了。一开始,张昶私下藏匿了宫中宦官,张瑾隐瞒此事没有上报。事情败露后,张瑾被关进监狱,后来才被释放。张瑾的弟弟张玘,天顺年间,官至锦衣卫副千户。一次他在锦衣卫千户吕宏家里喝酒,喝醉了拔刀刺死了吕宏,按律当斩。有关部门考虑到他们是皇亲国戚,请求从轻发落,但皇帝没有同意,最终依法处斩。成化十六年,张瑾去世,他的儿子张信继承了爵位。他们后来的子孙继承爵位的情况,可以参考《世表》。
升,字叔晖。他呢,是跟着成祖皇帝起兵打仗的,因为在北平当舍人时立了功,被封为千户,后来官职一步步升到府军卫指挥佥事。永乐十二年,他还跟着去北方打仗了。仁宗皇帝登基后,升被任命为后府都督同知。宣德初年,又升任左都督,负责掌管左府的事务。宣德四年二月,皇帝下诏书说:“卿的舅舅家和你关系密切,你每天处理那么多政务,难免会遇到一些下属欺骗蒙混的情况,不追究吧,就等于废了法度;追究吧,又会伤了亲情。所以,你就先别管左府的事了,朝会和朔望节照常参加,俸禄待遇不变,这是朕体恤你,想保护你的意思。”宣德九年,他又被任命掌管都督府的事务,留守京城。英宗皇帝即位后,太皇太后下令让他不要参与政事。大学士杨士奇觉得升这个人很贤能,应该给他委以重任,但太皇太后始终不同意。正统五年,升的哥哥昶去世了,太皇太后考虑到升是外戚中唯一剩下的一个人,就封他为惠安伯,并且世袭罔替。第二年,升去世了。
他的儿子沄很早就去世了,孙子琮继承了爵位。琮去世后,他的弟弟瑛继承了爵位。瑛去世后也没有儿子,于是他的庶兄瓒继承了爵位。瓒去世后,他的儿子伟继承了爵位。弘治十二年,伟被任命为陕西总兵官,镇守固原。第二年五月,孝宗皇帝在平台上,拿出兵部推荐京营大将的奏疏,挨个询问大学士刘健等人,大家都一致认为伟很有才能。于是皇帝下令让他提督神机营,还御笔亲书诏书赐给他。正德元年,皇帝又让他和英国公张懋、保国公朱晖一起提督团营。正德三年,升为太子太保。正德六年三月,他又被任命为总兵官,和都御史马中锡一起率领京营兵讨伐流贼刘六等人。朝中有人议论说伟拥兵自重,玩忽职守,导致百姓受灾,于是把他召回了京城。御史吴堂又弹劾他的罪过,兵部请求逮捕伟和马中锡,把他们关进监狱,论处死罪。后来遇上大赦,他们才被释放,停职留任,俸禄也被停了。正德十年,伟请求恢复俸禄,皇帝下令给他发一半的俸禄。正德十五年,他又被任命提督神机营。嘉靖初年,他又兼任提督团营。嘉靖二年,因为在迎接和防守方面有功,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嘉靖十四年去世,追赠太傅,谥号康靖。
子镧继承了爵位。过了二十年,言官弹劾那些勋戚权贵之家囤积居奇、私征赋税等罪行,子镧也牵扯其中,最后交了罚款赎罪,才保住了爵位。二十七年的时候,他掌管了后府的事务。三年后去世了。他的儿子元善继承了爵位。隆庆四年,元善被任命为后府佥书。万历三十七年去世。他的儿子庆臻继承了爵位。万历四十八年,庆臻掌管了左府的事务。崇祯元年七月,朝廷任命他为京营提督。庆臻私下请求内阁,在圣旨里加上了兼管捕营的职务。捕营提督郑其心揭发庆臻越权,皇帝大怒,追究修改圣旨的原因。大学士刘鸿训被发配充军,庆臻因为是世袭的臣子,被停俸三年。后来又重新启用,掌管了都督府。崇祯十七年,叛军攻破都城,庆臻召集亲朋好友,把所有家产都分给他们,然后和全家一起自焚而死。南明朝廷时期,追赠他太师、惠安侯的爵位,谥号忠武,并把他合祀在旌忠祠。一开始,世宗嘉靖八年的时候,朝廷革除了很多外戚的世袭爵位,只有彭城侯和惠安侯得以保留,庆臻最终为国捐躯。
胡荣是济宁人。洪武年间,他的大女儿入宫做了女官,后来被授予锦衣卫百户的官职。永乐十五年,朝廷要册封他的三女儿为皇太孙妃,于是他被提升为光禄寺卿,他的儿子安被任命为府军前卫指挥佥事,专门侍奉太孙,不用处理其他事务。后来太孙登基,他的女儿成为皇后,安也多次升官。宣德三年,皇后被废,胡家从此衰落。
孙忠,字主敬,是山东邹平人。一开始他叫孙愚,后来宣宗皇帝给他改名叫孙忠。一开始,他担任永州的主簿,负责督促民夫修建天寿山陵,表现出色,被提升为鸿胪寺的序班,并且他的女儿被选入皇太孙的宫中。宣宗皇帝登基后,册封孙忠的女儿为贵妃,并授予孙忠中军都督佥事的官职。三年后,皇后胡氏被废黜,孙忠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孙忠也被封为会昌伯。
有一次,孙忠向皇帝告假回家乡,皇帝还专门写诗赐给他,并且派宦官护送他。孙忠回家后,皇帝和皇后还亲自去慰问他。他的妻子董夫人多次被召入宫中,皇帝皇后赏赐不断。到了正统年间,孙忠的女儿成为了皇太后。孙忠生日的时候,皇太后还派人送去礼物。当时王振专权,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因为一些事情被关起来,孙忠上奏章说:“我受皇恩浩荡,希望能赦免李祭酒,让他做我的客人。要是没有李祭酒,我心里很不舒服。”皇太后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李时勉因此被释放。
孙忠家的奴仆在滨州向百姓借钱,利息高得吓人,当地官吏也跟着效仿,百姓苦不堪言,纷纷上告朝廷,言官们也纷纷上奏弹劾。朝廷下令把孙忠家的奴仆发配边疆,但是孙忠却对此事不闻不问。景泰三年,孙忠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会昌侯,谥号康靖。英宗皇帝复辟后,又追赠他为太傅、安国公,并改谥号为恭宪。成化十五年,再次追赠他为太师、左柱国。他一共五个儿子:孙继宗、孙显宗、孙绍宗、孙续宗、孙纯宗。
孙纯宗担任锦衣卫指挥佥事,英年早逝。
继宗,字光辅,是章皇后的哥哥。宣德初期,他被任命为府军前卫指挥使,后来调到锦衣卫。景泰初年,他升为都指挥佥事,不久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天顺年间改元后,因为参与夺门之变有功,被封为侯爵,还被加封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同时被授予光禄大夫、柱国等官职,他自己免除了两次死罪,他的儿子免除了一次死罪,侯爵位世袭;他那些担任都指挥佥事的弟弟们,也都调到锦衣卫任职。 他又自己上奏说:“我和弟弟显宗,以及我的儿子、女婿、家奴,一共四十三人参与了夺门之变,恳请皇上额外恩赐。” 因此,显宗被提升为都指挥同知,他的儿子张琏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女婿武忠被任命为都指挥佥事,家奴中被授予官职的有十七人。五月,皇上命令他督管五军营的军务,同时兼任后军都督府的事务。
后来,有人为继宗的弟弟绍宗求官。皇帝召见李贤,对他说:“孙家一门,老大封侯,其余都位居显赫,子孙二十多人全部得到了官职,已经足够了。现在又请求为慰藉太后之心,可是当初给他的子弟们授官的时候,是请求太后,多次请求才答应的,而且太后当时很不高兴,好几天都不开心,说:‘他们对国家有什么功劳,就滥授这些官职,物极必反,一旦他们犯了罪,我可保不住他们啊!’太后的意思就是这样。”李贤叩头称颂太后的高尚品德,然后慢慢地跟皇帝说,自祖宗以来,外戚都不掌管军政。皇帝说:“当初内侍说京营的军队非皇舅不可委任,太后到现在还后悔呢。”李贤说:“侯爷为人幸运又谨慎,只是以后不能再以此为先例了。”皇帝说:“对。” 后来,锦衣卫指挥使逯杲奏报说英国公张懋、太平侯张瑾以及继宗、绍宗侵占官田,私自建造庄园。皇帝下令查实,张懋等人认罪,于是被赦免,而那些管理庄园的人都遭到逮捕审问,侵占的土地也都归还官府。石亨获罪的时候,继宗为显宗、武忠以及他们的子孙、家人、军伴都请求辞职,皇帝只革除了那些家人、军伴中七个被授予官职的人的职务,其余的不予追究。五年后,曹钦被平反,继宗被晋升为太保。不久,因为生病,他上奏请求辞去兵权,也辞去了太保的职位,但皇帝没有允许。
宪宗皇帝继位后,就让郕王朱祁钰的弟弟朱祁鉷负责统领十二团营和五军营,还让他负责经筵讲学,以及监修《英宗实录》。朝廷上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讨论,朱祁鉷总是带头。后来重新审查夺门之变的功劳,只有朱祁鉷的爵位没被更改。他请求退休,皇帝下旨优待,没答应。三年八月,《英宗实录》修完了,朱祁鉷被加封为太傅。十年后,兵科给事中章镒上奏说:“朱祁鉷长期掌握兵权,只是占据着职位享受荣华富贵,应该赶紧让他退休,让他有个好的结局。”于是朱祁鉷上奏请求辞去职务,皇帝虽然优诏慰留,但最终还是同意他卸任营务,让他继续参与后宫事务,负责经筵讲学,并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朱祁鉷再次请求辞官,皇帝还是不同意,只是免除了他承旨奏事的职责。从景泰皇帝之前,皇亲国戚是没有掌管兵权的,皇帝看到石亨、张軏等人凭借军队发动夺门之变,所以才让外戚和亲信参与军务管理,这可是破例了。又过了五年,朱祁鉷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郯国公,谥号荣襄。他的后代,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世表》。
吴安是丹徒人。他父亲吴彦名,女儿曾侍奉宣宗皇帝在东宫,生下了景帝朱祁钰。宣德三年,吴彦名的女儿被册封为贤妃,这时吴彦名已经去世了,朝廷就授予吴安锦衣卫百户的职位。景帝继位后,尊吴彦名的女儿为皇太后,吴安也升迁为锦衣卫指挥使。他多次升迁,最后做到前府左都督,他的弟弟吴信也多次升迁,做到都督佥事。景泰七年,吴安被封为安平伯。吴信早逝,朝廷就让他的弟弟吴敬担任南京前军左都督。英宗复辟后,吴彦名的女儿又降为贤妃,吴安也被降职为府军前卫指挥佥事。吴敬以及他的同族吴智(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吴喜山(府军前卫指挥同知)、吴广林(指挥佥事)、吴诚(锦衣卫千户)都被革职,遣返回原籍闲住。不久,朝廷又任命吴安为锦衣卫指挥使,并让他的子孙世袭这个职位。
钱贵,是海州人,他是明英宗皇后(明英宗的妻子)的爸爸。他爷爷钱整,从明成祖朱棣起兵的时候就开始跟着他,当燕山护卫副千户。他爸爸钱通继承了爷爷的职位,做到金吾右卫指挥使这个官职。钱贵也继承了祖上的职位,好几次跟着明成祖和明宣宗去北方打仗,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都指挥佥事。正统七年,他女儿当上了皇后,钱贵也因此被提升为中府都督同知。明英宗好几次想封赏他,但是他女儿总是推辞,所以他家一直没得到什么封赏。
就这样,虽然他女儿贵为皇后,钱家却一直没有得到额外的封赏,这在当时也是一件比较特殊的事情。 这大概也体现了皇后本人比较低调谦逊的性格,以及她对家族的某种保护,不想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让家族招惹是非。
老爹去世了,大儿子钦当上了锦衣卫指挥使,可惜他和弟弟钟都在土木堡之变里战死了。 钦没有儿子,就让钟的遗腹子雄继承香火。雄那时候还小,因为父亲是锦衣卫的关系,朝廷给了他们不少优待。到了天顺年间,雄一步步升官,最后当上了都督同知。成化年间,雄的妻子去世了。皇帝比较偏袒他母亲的外家周家,对钱家(雄妻娘家)却不太好,所以钱家也没能得到什么封赏。
雄死后,他的儿子承宗也多次担任锦衣卫都指挥使。弘治二年,承宗的祖母王氏,想着皇帝对宪宗外家王氏的优待,就请求给承宗封爵。于是,承宗被封为安昌伯,爵位世袭。在此之前,那些勋臣的庄田租税都是官府代收的,到了这时候,王氏请求自己收取租税。朝廷这才下令,愿意自己收的可以,同时也禁止那些管理庄田的人胡作非为。嘉靖五年,承宗去世,谥号荣僖。他的儿子维圻继承了爵位。没过多久,维圻也死了。承宗的母亲请求让庶长子维垣继承爵位,皇帝就授予他锦衣卫指挥使的职位。后来,她又请求维垣继承伯爵的爵位。
皇上觉得外戚世袭爵位不符合祖制,就把这事儿交给大臣们讨论。八年十月,大臣们上奏说:“祖宗的规矩,不是因为军功,就不能封爵。洪熙年间,都督张昶被封为彭城伯,他弟弟张升也被封为惠安伯,外戚被封爵,是从那时开始的。一直沿袭至今,有些人家好几代人都当了高官,每年耗费大量的俸禄,这已经超过了规矩,不合法了。我们认为:魏国公、定国公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们确实是辅佐皇帝建立功勋的大功臣,彭城伯、惠安伯也是因为恩泽被封的,而且他们也有一定的军功。其他的外戚被封爵的,都不能世袭。那些因为特殊恩典而被临时赏赐爵位的,最多只能授予指挥使、千户、百户之类的职位,而且只能他自己享用。” 皇帝说:“准奏!” 于是就决定魏国公、定国公、彭城伯、惠安伯可以继续世袭,其他的外戚就只能到他们自己为止,并把这个规定写成法令。维垣最终没能继承爵位,最后以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结束了人生。
汪泉家住北京,祖上几代都是金吾左卫指挥使,官职挺大的。正统十年,他儿子汪瑛的女儿被选为郕王的王妃,这可是天大的喜事!然后汪瑛也跟着升官了,当上了中城兵马司指挥,不过他领着俸禄却不用实际做事。等他女儿当上皇后,汪泉又升了官,成了都指挥同知府军卫,还带着俸禄呢。汪瑛也升了,成了锦衣卫指挥使。没多久,汪瑛又升了左都督,他弟弟也当上了锦衣千户,有差事做。后来英宗皇帝复位了,汪泉继续做他的金吾左卫指挥使,汪瑛也继续做锦衣卫的差事。不过,汪泉的另外三个弟弟都被撸掉了官职,打发回老家了。后来,皇帝又让汪瑛当了锦衣指挥佥事,这官职还能世袭呢,厉害吧!
杭昱,他女儿成了景帝的妃子,还生了个儿子叫见济。景泰三年,景帝想废掉英宗的儿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所以就把汪皇后的位置给废了,然后把杭昱的女儿立为皇后。杭昱因为女儿的关系,官也越做越大,最后当上了锦衣卫指挥使。他哥哥杭聚也因此当上了锦衣千户。后来杭聚死了,皇帝还赏赐了不少东西,并且负责了他的丧葬事宜。景泰七年,皇后去世了,皇帝又让杭昱的弟弟杭敏当上了锦衣百户。可是,英宗复辟后,把景帝时期所有外戚的官职都给撤了,尤其恨杭家,虽然杭昱那时候已经死了,但杭敏还是被撤职,打发回老家了。
周能,字廷举,是昌平人。他女儿成了英宗的妃子,生下了宪宗,也就是后来的孝肃皇太后。英宗复位后,周能被封为锦衣卫千户,皇上赏赐很多东西给他。周能死后,他的长子周寿继承了他的官职。宪宗当皇帝后,提拔周寿做了左府都督同知。成化三年,周寿被封为庆云伯,周能也被追封为庆云侯。
周寿因为是皇太后的弟弟,所以比较嚣张跋扈。当时朝廷正禁止勋戚们请求赏赐庄田,但他却违反规定,请求赏赐通州六十二顷田地,朝廷没办法,最后还是给了他。有一次他奉命出使,途径吕梁河,带了很多商船。主管这事儿的谢敬不同意,周寿就和他吵起来,还弹劾了谢敬,结果谢敬被贬官了。成化十七年,周寿被晋升为侯爵,他的子弟们,当天就有七个人被授予锦衣卫的官职。周能也被追赠为太傅、宁国公,谥号荣靖。孝宗继位后,周寿又升官为太保。
那时候周寿得到的庄田很多,光是在宝坻的就有五百顷,他还想再要七百多顷,就谎称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有关部门弹劾他贪得无厌,坚决不同意,但孝宗皇帝最后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他还和建昌侯张延龄争夺田地,两家的家奴打了起来,这事儿还惊动了朝廷。他还多次违反盐法,侵占国家利益,各级官员都对他很厌烦。成化十六年,周寿被加封为太傅,他弟弟长宁伯周彧也被加封为太保,兄弟俩都成了侯爵,官位都到了三公,这在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过的。
武宗继位后,朝廷裁撤了一些世袭的官职,周寿的子侄有八个人都在被裁撤的名单里,周寿就上奏请求留下他们,皇帝也同意了。正德四年,周寿去世,被追赠为宣国公,谥号恭和。他的儿子周瑛继承了他的爵位,比他父亲更贪婪。嘉靖年间,周瑛在河西务开设店铺,欺压百姓,逃税漏税,被巡按御史弹劾,停了他的俸禄三个月。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后来又被主事翁万达弹劾,朝廷下令取消了他的店铺,并且把他的家人都交给司法机关处理。当时朝廷已经取消了外戚世袭爵位的制度,周瑛死后,也没有人继承他的爵位。
周彧是皇太后的二弟。成化年间,他官至左府都督同知。成化二十一年,被封为长宁伯,世袭罔替。弘治年间,外戚们都做着一些营私舞弊的事情,周彧和寿宁侯张鹤龄甚至公开聚众斗殴,京城都为此震惊。弘治九年九月,尚书屠滽和九卿一起上奏:
皇上下了圣旨,规定勋贵人家不能霸占关口、渡口、湖泊沼泽,开店设摊,侵占百姓利益,违反者允许当地官府抓捕处理,然后上报朝廷。皇上登基后,也一直遵循先帝的这条法令。可是那些勋贵大臣们并没有严格遵守先皇的诏令,反而纵容家人在闹市区开店,拦截商货,在京城内外,到处都是这种情况。看看永乐年间的榜样,王公大臣的仆人最多二十个,一品大员也不过十二个。现在勋贵家里的仆人动辄上百,这跟以前的制度大相径庭。这些人当中,很多都是市井无赖,冒充勋贵家人的名义谋取私利,好处都落到这些小人们手里,而怨气却都集中在勋贵本人身上,真是得不偿失。最近长宁伯周彧和寿宁侯张鹤龄两家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争吵,闹得满城风雨,有损勋贵家族的形象,也损害了朝廷的威信。所以,希望皇上能下旨告诫他们,让他们重归于好。所有店铺都必须关门停业。还要命令都察院张贴告示禁止这种行为,对于那些骚扰商贾、侵占民利的行为,允许巡城御史、巡按御史以及当地官府抓捕处理。还要参考永乐年间的榜样,规定勋贵家人的数量,不能随意增加。
监察部门也提出了这个建议,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十八年,周彧被晋升为太保。周彧想请求封侯,吏部说封爵是朝廷决定的,不能自己请求,于是作罢。武宗皇帝即位后,提拔周彧的儿子周瑭等六个人做了锦衣卫官员。周彧后来去世了。他的爵位由儿子周瑭继承,孙子周大经,曾孙周世臣,都降职为锦衣卫指挥同知。
早些时候,孝肃伯周氏有个弟弟叫吉祥,小时候出去玩,后来做了和尚,家人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孝肃伯也好像忘记了他。有一天晚上,孝肃伯梦见伽蓝神告诉他,他弟弟现在在某个地方,英宗皇帝也同时做了同样的梦。第二天早上,孝肃伯就派一个小黄门,根据梦中说的情况去寻找,结果在报国寺伽蓝殿找到了他,把他召进宫来见面。弟弟又惊又喜,又哭又笑,孝肃伯想给他封爵,但不行,就给了他很多赏赐打发他回去了。宪宗皇帝即位后,为吉祥建造了大慈仁寺,还赏赐了几百顷庄田。后来,周氏家族衰落了,但是大慈仁寺的庄田却一直保留着。
王镇,字克安,是上元人,他是明宪宗纯皇后的父亲。成化初期,他被任命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没过多久,纯皇后就要成为皇后了,他就升任了中军都督同知。四年后,他又升任右都督。王镇为人厚重老实,谨慎小心,即使后来很受宠信,也没有改变他原来的样子,大家都觉得他是个长者。成化十年六月,他去世了。弘治六年,追封他为阜国公,谥号康穆。他生了三个儿子:王源、王清、王浚。
王源,字宗本,是皇后的弟弟。他父亲去世后,被任命为锦衣卫都指挥使。按照惯例,外戚都会被赏赐田地,可是王源家的奴仆仗着势,侵占了静海县老百姓很多土地。弘治十六年,给事中王垣等人上奏说:“永乐、宣德年间,允许京畿八郡百姓努力开垦荒地,永久免除他们的赋税,这是为了巩固国本,重视京畿地区啊!外戚王源最初只被赏赐了二十七顷田地,但他却指使家奴重新丈量土地,侵占百姓土地达两千二百多顷。那些贫苦百姓去告状,御史刘乔却徇私枉法,草率地做了奏报,导致王源更加肆无忌惮,家奴们也更加嚣张。现在户部郎中张祯叔等人再次调查,查实了情况,请求把王源额外占有的土地全部归还给百姓,并且处罚刘乔。”皇帝很不高兴,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后来,皇帝下令禁止外戚侵占百姓土地,王源把占有的土地都还给了百姓,大家都觉得他能够改正错误。弘治十八年,王源升任中军都督同知。弘治二十年,被封为瑞安伯。弘治六年,进爵为侯。正德十六年,加封太保。武宗即位后,又升任太傅,俸禄增加到七百石。嘉靖三年,王源去世,追赠太师,谥号荣靖。
王清,成化十八年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后来官至中军都督同知。弘治十年,被封为崇善伯。武宗即位后,加封太保。嘉靖十三年去世。王浚,成化十八年被任命为锦衣卫百户。他哥哥王清每次升官,都会推荐他顶替自己的职位,最后官至中军左都督。正德二年,被封为安仁伯,一个月后去世,追赠侯爵。王源、王清、王浚三兄弟都官至显贵,但他们都谦虚谨慎,遵守礼仪,在皇亲国戚中以贤良著称。王源的儿子王桥、王浚的儿子王桓都继承了伯爵。嘉靖年间,王清的儿子王极也因为一些事情被降职处罚了。
万贵,就是宪宗皇帝万贵妃他爹,以前做过锦衣卫指挥使。万贵这个人挺谨慎的,每次皇上赏赐东西,他脸上就露出担忧的神色,说:“我从一个小小的吏员做起,一步步走到今天,承蒙皇上恩典,全家老小都当了官。这福气太大了,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啊。” 那时候万贵妃正得宠呢,万贵的儿子万喜也当上了指挥使,他和弟弟万通、万达都挺嚣张跋扈的。万贵每次看到儿子们乱糟糟地挥霍赏赐的东西,就赶紧告诫他们:“皇上赏赐的东西,都记在册子上的。哪天皇上要查账,你们可就麻烦大了!” 他儿子们都笑话他老土。成化十年,万贵去世了,皇上还特别厚待了他,给了他很多丧葬的赏赐。
成化十四年,万喜升官了,当上了都指挥同知;万通当上了指挥使;万达当上了指挥佥事。万通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做过买卖。后来突然发达了,就变得贪得无厌,想尽办法弄钱。 太监韦兴、梁芳之流也巴结着他,每次给他进贡东西,都从内库里拿钱去还,成车的金银财宝络绎不绝。万通的老婆王氏经常出入皇宫,大学士万安还和万通攀亲戚,他的奴仆每天都去王氏那里请安问好。那些妖言惑众的家伙,比如李孜省之流,都是因为万喜的关系才得势的,朝野上下都受他们荼毒。万通死后,皇上对万家还是念念不忘,又把万喜升了官,当了都督同知;万达也升了官,当了指挥同知。万通的亲儿子才两岁,养子四岁,都授了官职。后来宪宗皇帝驾崩了,言官们弹劾万家人的罪状。孝宗皇帝就夺了万喜等人的官职,并且把以前皇上赏赐给他们的东西全部追回,这正应了万贵当初的担忧。
邵喜是昌化人,是明世宗他奶奶邵太后的弟弟。世宗当皇帝后,封邵喜为昌化伯,第二年邵喜就去世了。他儿子邵蕙继承了爵位,嘉靖六年也去世了,也没留下儿子,于是族人们就为了继承爵位吵起来了。
一开始,邵太后进宫的时候,她父亲林氏已经去世了。邵太后有四个弟弟:邵宗、邵安、邵宣、邵喜。邵宗和邵宣都没留下后代,邵蕙死后,皇帝就让邵蕙的弟弟邵萱继承爵位。但是邵蕙的侄子,锦衣卫指挥使邵辅和千户邵茂都觉得邵萱不是嫡系,不应该继承爵位,邵蕙的母亲也为此争论不休,这事儿拖了很久都没解决。大学士张璁等人就说:“邵家已经没有直系子孙了,现在争着继承爵位的人都是旁支,不适合继承。” 皇上当时特别想给邵喜留个后,就让邵喜哥哥邵安的孙子邵杰继承了昌化伯的爵位。
第二年,《明伦大典》完成了,皇上让武定侯郭勋去给皇亲国戚们颁发赏赐,但是没轮到邵杰。邵杰自己去请求,皇上就责问郭勋。郭勋一气之下,把邵家争夺爵位的奏章都拿了出来,揭发邵杰其实是冒认的,不是邵家人,请求重新调查。但是皇上没答应。
正巧这时,给事中陆粲弹劾大学士桂萼收了邵杰的贿赂,让邵杰家的奴才冒领爵位。皇上大怒,把陆粲关进了监狱,并且一口气把所有外戚的爵位都取消了,邵杰的爵位也被夺走了。
张峦是敬皇后的父亲,弘治四年被封为寿宁伯。皇上立太子后,张峦被晋升为侯爵。去世后被追赠为昌国公,他的儿子张鹤龄继承了侯爵。弘治十六年,张峦的弟弟张延龄也从建昌伯被晋升为侯爵。张峦出身寒微,虽然后来权势显赫,但他一直很尊敬士大夫。
鹤龄兄弟俩太嚣张了,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竟然指使家奴抢夺百姓的田地房屋,还伪造证据陷害别人,多次犯法。皇帝派侍郎屠勋和太监萧敬去调查,查实后,按照法律处罚了他们的家奴。萧敬回来复命后,皇后很生气,皇帝也假装生气。过了一会儿,皇帝却召见萧敬说:“你说的没错。”还赏了他不少金子。给事中吴世忠、主事李梦阳因为弹劾鹤龄差点丢了官。
后来有一天,皇帝去南宫游玩,鹤龄兄弟俩也跟着伺候。酒过半酣,皇后、太子和鹤龄的母亲金夫人起身去换衣服,顺便出去逛逛。皇帝单独把鹤龄叫过去说话,其他人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只见鹤龄摘下帽子,头磕在地上,从那以后,鹤龄兄弟俩就收敛了许多。正德年间,鹤龄被封为太傅。世宗皇帝继位后,因为鹤龄在拥立他上位时出了力,就把他封为昌国公。这时候,敬皇后已经改称皇伯母昭圣皇太后了。皇帝因为太后压制他母亲蒋太后,心里一直对张氏家族(指敬皇后家族)不满。
嘉靖十二年,延龄犯了罪被关进监狱,最后被判处死刑,鹤龄的爵位也被剥夺了,还被贬到南京当锦衣卫指挥同知,太后为他求情也没用。
一开始,正德年间,有个叫曹祖的占卜官,告发他儿子曹鼎是延龄的奴仆,并且和延龄密谋造反。武宗皇帝把他们关进监狱,打算召集大臣一起审问。曹祖在狱中服毒自杀了。当时很多人怀疑曹祖的死和延龄有关,但没有确凿证据,所以延龄就被放了。
有个指挥使,挺精明的,曾经借钱给延龄,延龄欠了他五百两黄金。指挥使催他还钱很急,延龄就和天文生董昶的儿子董至合谋,打算揭发曹祖之前告发的那些事,以此威胁延龄给他钱。延龄把指挥使抓起来杀害了,还让指挥使的儿子董升烧了尸体,销毁了借据。董升吓得不敢说话,心里一直愤恨咒骂延龄。董至担心事情败露,就把指挥使之前上奏朝廷的事说了出来。
这事儿被报到刑部,刑部抓了延龄和他的几个奴仆一起审问。延龄曾经买过没收的官府房产,建造园林池塘,生活奢侈,超过了规定的标准。他还因为私怨杀害了婢女和和尚,这些事都被发现了。刑部查延龄谋反的事,没查出证据,但是违制杀人是事实,所以判他死刑。
延龄在监狱里关了四年,有个狱友叫刘东山,他找到了延龄写的手书,上面有诽谤皇帝的内容。刘东山因此免了戍边之罪,还暗中勾结坏人刘琦,诬告延龄盗窃宫中内库的钱财,牵连的人多达数百人。
第二年,坏人班期、于云鹤又告发延龄兄弟用邪术诅咒皇太后,话里话外还牵扯到太后。延龄的弟弟鹤龄从南京被押解来,在路上累死了,班期、于云鹤也因为诬告被发配戍边。
又过了一年,刘东山因为射杀父亲成了逃犯,被御史陈让抓获。他又诬告延龄,还连累了陈让和遂安伯陈鏸等几十人,想讨好皇帝,以此免除自己的罪责。奏章上报后,锦衣卫奉命彻查此事。陈让在狱中上书说:“刘东山拉帮结派,图谋危害宫廷。陛下有尧帝那样兄弟和睦的美德,而刘东山却敢拿汉武帝巫蛊之祸来吓唬陛下;陛下有孝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孝心,而刘东山却敢用暴秦迁母的计谋来离间陛下。他离间骨肉,大逆不道,罪不可赦!”
皇帝听了奏章,多少有点明白了。指挥使王佐负责审理此案,查明了刘东山的罪行,并上奏朝廷。于是刘东山被处死,陈让、陈鏸等人被赦免,而延龄依旧被关着。
皇太后去世五年后,延龄终于在西市被斩首。
夏儒是毅皇后的父亲。正德二年以后,他被封为庆阳伯。他为人忠厚老实,他父亲瑄生病的时候,三年都没离开过他左右。即使后来富贵了,他的饮食起居也和以前平民百姓时一样,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他是外戚。十年后,他寿终正寝,儿子夏臣继承了伯爵。嘉靖八年,夏臣的爵位被取消了。
陈万言是肃皇后的父亲,他是大名府人,出身寒微,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嘉靖元年,他被授予鸿胪卿的官职,后来又改任都督同知,皇上还赐给他黄华坊的一处宅邸。第二年,皇上又下令让他在西安门外再建一座府邸,耗费了数十万两银子。当时工部尚书赵璜认为西安门靠近皇宫,府邸建造不能太高。皇上很生气,把负责营建的郎中翟璘抓起来下狱。言官余瓒等人劝谏,皇上根本不听。不久,陈万言被封为泰和伯,他的儿子陈绍祖被授予尚宝司丞的官职。又过了一年,陈万言请求皇上赐给他武清、东安两地各一千顷土地作为庄田,皇上就让户部去勘察闲置土地给他。给事中张汉卿上奏说:“陈万言原本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因为女儿嫁入皇室才飞黄腾达,应该自己严格约束,为外戚做个表率,但他却贪得无厌,违反法度。去年深冬大雪,他急着修建府邸,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现在灾荒接连不断,江淮地区饿死的人成千上万,尸体都被掩埋在坑里了。陈万言却一点也不关心,反而还请求赐地。老百姓辛辛苦苦耕种的一亩三分地,一年到头也吃不饱,如果再把土地分给外戚,那老百姓不得都逃荒吗?希望皇上能顾念大义,遵守法度,裁减他的请求,让他保住爵位就行了。”皇上最终还是给了他八百顷土地。巡抚刘麟、御史任洛再次上奏说,不应该夺取百姓的土地,但皇上没有听。嘉靖七年,肃皇后去世,陈万言的爵位也被削夺了。嘉靖十四年,陈万言去世,他的儿子也没有继承爵位。
方锐是世宗孝烈皇后的父亲,是应天府人。孝烈皇后刚开始只是后宫的九嫔之一时,方锐被授予锦衣卫正千户的官职。嘉靖十三年,张皇后被废黜,孝烈皇后由妃子被册立为皇后,方锐也被提升为都指挥使。皇上南巡的时候,方锐还被封为左都督。后来被封为安平伯,不久又晋升为侯爵。方锐去世后,他的儿子方承裕继承了爵位。隆庆元年,根据主事郭谏臣的奏报,方承裕的爵位被取消了。
陈景行啊,就是穆宗皇帝他丈人,陈皇后的爸爸。他祖上是建昌人,他爷爷陈政因为军功世袭了百户的官职,后来调到通州右卫,就在那儿安家落户了。陈景行出身将门,但他特别喜欢学习,年轻的时候参加考试,考了个好名次。穆宗还在当皇子的时候,就选中了他的女儿当妃子,然后陈景行就升官了,当上了锦衣千户。隆庆元年,皇上封他为固安伯。陈景行为人一向恭敬谨慎,每次遇到祭祀、册封之类的典礼,他都会斋戒沐浴,认真准备。在家的时候,他也经常教育儿子们要谦让。万历年间他去世了,太后、皇帝,还有皇后、潞王、公主都送了很多厚礼,大家都觉得他很荣耀。他的儿子们,昌言、嘉言、善言、名言,都在锦衣卫当官。昌言比他爹死得早,他儿子承恩就想着按照李文全的例子,请求继承他爷爷的爵位。皇帝说:“承恩是你爷爷的孙子,而李文全是他爹的儿子,这俩情况不一样啊。”最后就给了承恩一个都督同知的官职。
李伟,字世奇,是漷县人,也是神宗皇帝他妈李太后的爸爸。他小时候在村子里玩耍,碰上个道士,道士很惊讶地跟别人说:“这孩子骨骼奇特,将来一定能位极人臣!” 嘉靖年间,李伟梦见空中出现五彩斑斓的仪仗车驾,旌旗鼓乐浩浩荡荡地把他引到皇宫寝宫,后来他女儿就生下了李太后。为了躲避战乱,李伟带着家人搬到了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女儿进了裕王府,生下了万历皇帝。隆庆年间改元,万历皇帝被立为太子,李伟被授予都督同知。万历皇帝登基后,封李伟为武清伯,后来又晋升为武清侯。李太后很能约束家人,李伟要是犯了错,太后就会把他叫进宫狠狠地责备,一点儿也不因为他是她父亲就徇私枉法。因此,李伟更加小心谨慎,口碑很好。万历十一年李伟去世,追赠安国公,谥号庄简。他的儿子李文全继承了武清侯的爵位,去世后,孙子李铭诚继承爵位。
天启年间,李铭诚歌颂魏忠贤的功劳,还给他修建了祠堂,取名“鸿勋”。崇祯皇帝查办魏忠贤案时,李铭诚侥幸逃过一劫。过了一段时间,大学士薛国观建议让皇亲国戚捐献军饷。这时李铭诚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李国瑞应该继承爵位,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李国臣却和他争夺家产,说父亲留下了四十万的家产,愿意全部拿出来支援军队。崇祯皇帝一开始不同意,后来下诏按照李国臣说的借款,李国瑞却拿不出这么多钱。皇帝大怒,夺了他的爵位,李国瑞吓得死了,有关部门还抓了他的家人。李国瑞的女儿嫁给了嘉定伯周奎的孙子,周奎向崇祯皇后求情,皇后说:“只要把女儿接回来,其他的什么也不要拿。” 其他的皇亲国戚个个都提心吊胆。
正巧皇五子病得很重,李太后出面求情。皇帝害怕了,把李家的财产都还给了他们,恢复了武清侯的爵位,但是皇五子最终还是死了。有人说是宫里的人指使奶妈,让皇五子这么说来陷害李家的。没过多久,薛国观因为事情败露被处死了。
王伟啊,是神宗皇帝皇后他爹。万历五年的时候,皇上给他了个都督的官职。没多久,又封他为永年伯。皇上想多照顾照顾王伟的儿子王栋和他的弟弟王俊,内阁大臣们就建议,把他们俩都封为锦衣卫正千户。皇上说:“正德年间,皇亲国戚夏助他们,都是直接被封为锦衣卫指挥使,而且还是世袭的,现在怎么反而低了呢?”
大学士张居正他们就解释说:“正德朝的那些规矩,世宗皇帝早就改了,我们建议把王栋封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俊封为千户,就像刚才说的那样。”皇上心里还是有点不痛快,张居正坚持上奏,皇上这才作罢。后来王伟去世了,爵位按照规定传给了他的儿子王栋,之后又传给了他的曾孙王明辅。
郑承宪是万历皇帝的郑贵妃他爹。贵妃受宠,郑家父子和整个家族都嚣张跋扈,皇帝啥也不管。郑承宪官做到都督同知就死了。他儿子郑国泰想继承他爹的官职,皇帝就让他当了都指挥使。有个给事中张希皋就说了:“都指挥使比都督低一级,不应该让儿子继承。贵妃家已经这么受宠了,凭啥比其他人家还好?”皇帝没理他。
那时候,朝臣都怀疑贵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好多人都上奏弹劾。郑国泰心里慌慌的,自己上书请求立太子,他堂弟郑承恩也说储位不能空太久。大学士沈一贯在皇帝耳边吹风,皇帝没听。皇帝就扣了郑国泰的俸禄,把郑承恩贬为老百姓,但那些弹劾的人还是没消停。万历二十六年,郑承恩又上书弹劾给事中戴士衡和知县樊玉衡,说他们胡编乱造了一篇《忧危竑议》,离间兄弟,污蔑皇贵妃。皇帝大怒。《忧危竑议》这篇文章到底是谁写的没人知道,里面说侍郎吕坤和宫里的人勾结,想和郑国泰他们一起拥立福王。而戴士衡以前就说过吕坤和郑承恩关系密切,樊玉衡也公开说过贵妃阻挠立太子,他们的奏疏都被压下来了,所以郑承恩就举报了这两个人。皇帝一怒之下,把戴士衡和樊玉衡发配到边疆充军。朝臣们对郑家更加不满。过了很久,太子才终于被立。
万历四十三年,有个叫张差的拿着棍子闯进东宫,被抓住了。大家就说这是郑国泰策划的刺杀太子。主事王之寀审问张差,张差说是贵妃宫里的太监指使的。主事陆大受和给事中何士晋就抓住机会直接攻击郑国泰。皇帝因为顾及贵妃,不想把事情闹大,就敷衍了王之寀他们。郑国泰官做到左都督就病死了,他儿子郑养性继承了他的官职。天启初年,光禄少卿高攀龙和御史陈必谦又追究郑家的罪责,还说郑养性跟白莲教的贼人勾结,准备造反。皇帝下令让郑养性离开京城,随便找个地方住着。后来魏忠贤得势,就把郑养性放回来了。
王升啊,是熹宗皇帝他妈孝和太后他弟弟。他爹叫王钺。天启元年的时候,被封为新城伯。后来因为皇子出生,官职又升了一级。后来死了,他儿子王国兴继承了爵位。崇祯十七年,北京城破了,他也被杀了。
刘文炳,字淇筠,是宛平人。他爷爷刘应元娶了徐氏,生了个女儿,就是崇祯皇帝他妈孝纯皇太后。刘应元早早就去世了,崇祯皇帝登基后,封他奶奶的弟弟刘效祖为新乐伯,也就是刘文炳他爹。崇祯八年,刘文炳他爹死了,刘文炳继承了爵位。那一年,刘文炳他奶奶徐氏七十岁,皇上赏赐了她很多钱财和绸缎。皇上对内侍说:“太夫人年纪这么大了,还这么聪明,饭量也很好,要是太后还在世,不知道该怎么给她祝寿呢!”说着就忍不住哭了起来。崇祯九年,刘文炳被封为新乐侯,他爷爷和爸爸的爵位也追封了。
崇祯十三年,宫里供奉太后的画像,有人说画得不像。皇上很不高兴,就派司礼监太监王裕民和武英殿的官员去刘文炳家,让徐氏口述,重新画一幅画像进宫。旁边的人都惊呼:“像!太像了!”皇上特别高兴,选了个好日子,摆上仪仗,亲自到宫门口迎接,把画像迎进宫,供奉在奉慈殿,每天都像对待活人一样供奉着饭食。皇上还追封刘应元为瀛国公,封徐氏为瀛国太夫人,刘文炳被提升为少傅,他叔叔也继承了他爷爷的爵位,弟弟刘文燿、刘文照也都升了官。
文炳他妈,杜夫人,是个很贤惠的人,经常跟文炳兄弟说:“咱们家没啥功劳,就因为皇太后,才得到这么大的恩惠,咱们一定要忠心耿耿地报答皇上。” 皇上派文炳去凤阳看看祖陵,暗地里告诉他,有重要的事情要上报。文炳回来后,就奏报说史可法和张国维这两个人忠诚正直,有才能有策略,应该让他们继续担任要职,这样一定能消灭叛军。后来这两个人果然为国捐躯了。文炳为人谨慎老实,不随便跟人交往,只跟宛平的太学生申湛然、平民黄尼麓还有驸马都尉巩永固交好。当时天下大乱,流寇势力越来越大,文炳就和黄尼麓他们一起讨论忠义之道,研究防御的策略。
等到李自成占领了陕西、甘肃和山西三省,又攻破了榆林,眼看就要打到北京城来了。文炳知道大势已去,忍不住悲从中来,哭着对巩永固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和你都受了国家的恩惠,应该用死来报答。” 崇祯十七年正月,皇上召文炳和巩永固他们回京商议国事。两个人建议赶紧给藩王们分封土地,让他们去自己的封地。皇上同意了,但是因为国库空虚,最终没实现。三月初一,叛军越来越逼近,皇上命令文武大臣和皇亲国戚分别守卫京城。文炳的哥哥文继祖守东安门,文炳的弟弟文燿守永定门,巩永固守崇文门。文炳因为哥哥弟弟都在守城,所以暂时没安排具体任务。
十六号,叛军猛攻西直门,情况越来越危急。黄尼麓慌慌张张地跑到文炳那里说:“城快要破了,你赶紧想办法自保吧!” 文炳的母亲杜夫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叫丫鬟在楼上准备绳索,做了七八条套索,又让家丁在楼下堆好柴火,同时派老仆郑平去接李氏和吴氏两个女儿回来,说:“我们娘几个就一起死在这里吧!” 她又想到瀛国太夫人的年纪很大了,不能让她一起被烧死,于是跟文炳商量,把老太太藏到了申湛然家里。
十八号那天,皇帝派内侍偷偷地把文炳和永固叫去了。文炳回家跟妈妈说了这事儿,说:“皇上派人来叫我进宫,我实在没办法侍奉您老人家了。”他妈妈拍着文炳的背说:“你奶奶已经安息了,我和你媳妇妹妹一起死了也就死了,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文炳和永固一起进宫见皇上,这时候城外已经失守了。皇上问他们:“你们带的家丁,能进行巷战吗?”文炳说人太少,打不过人家,皇上愣住了。永固赶紧说:“我们已经在家里堆好了柴火,准备关上门自焚而死,来报答皇上您的恩情!”皇上说:“我的决心已经下了。我守不住江山社稷,但我能为江山社稷而死!”两个人都哭着保证要为皇上赴死,然后就骑马赶往崇文门。
一会儿工夫,敌军就大举杀来了,永固张弓射箭,文炳在一旁帮忙,两个人一起杀了数十个敌人,然后各自骑马回家。
十九号那天,文照正侍奉母亲吃饭,家里人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喊:“城破了!”文照手里的碗掉在地上,眼睛直直地看着母亲。母亲赶紧起身上了楼,文照和两个女儿跟着上去,文炳的妻子王氏也上了楼。他们挂上了孝纯皇太后像,母亲带领大家哭着拜祭,然后集体上吊自杀。文照上吊的时候绳子断了,他扶着母亲的背,一边哭喊着:“儿子不能死,要听母亲的,留下侍奉太夫人!”然后就逃走了。家人一起放火烧了楼。
文炳回家的时候,火势太大进不去,他就跑到后花园,正好湛然和尼麓来了,说:“巩都尉已经烧了他的府邸,自杀了。”文炳说:“知道了。”他正要跳井自杀,突然停住了,说:“我穿着戎服,不能让皇帝看到这个样子。”湛然脱下自己的帽子给他戴上,然后文炳就跳井自杀了。接着,他的弟弟继祖也回来了,也跳井自杀了。继祖的妻子左氏看到大宅着火,赶紧跑到楼上自焚而死,他的妾董氏和李氏也一起自焚了。
一开始,文燿看到外城破了,就冲出去跑到浑河边,听说内城也破了,又跑回来,看到家宅被烧成灰烬,痛哭流涕地说:“我文燿还没死,是因为你们兄弟和母亲还在。现在都这样了,我还活着干什么!”于是他去找文炳的尸体,在井边刻了一块大木板,上面写着“左都督刘文燿同兄文炳毕命报国处”,然后也跳井自杀了。 整个刘家,死了四十二口人。
与此同时,惠安伯张庆臻带着妻儿一起自焚而死;新城侯王国兴也自焚而死;宣城伯卫时春虽然怀揣着铁券(皇帝的免死金牌),却还是带着全家跳井自尽。还有那个在永固射杀敌人的杨光陛,他是驸马都尉的儿子,他身穿盔甲,在战场上左右冲杀,射箭杀敌,后来和永固失散了,箭射完了,就跳到观象台下的井里自杀了。而湛然因为隐匿瀛国(可能是指某个重要人物或物品)被敌人拷打折磨,始终不说,最后被折磨得遍体鳞伤而死。后来福王时期,追谥文炳为“忠壮”,文燿为“忠果”。
张国纪,是祥符人,他是熹宗张皇后的爸爸。天启年头,被封为太康伯。魏忠贤和客氏都嫉妒皇后,就合伙陷害张国纪。他们让自己的手下刘志选、梁梦环轮番上阵,指控张国纪想霸占宫女韦氏,还说他假传皇后的旨意,故意徇私枉法。魏忠贤想借此机会彻底查清这件事,好以此来打击皇后。大学士李国普说:“皇后就像父母一样,哪有劝父亲陷害母亲的道理呢?” 张国纪这才被放回了老家。但魏忠贤还想继续对付他,直到崇祯皇帝即位,张国纪才算躲过一劫。崇祯末年,因为捐献军饷,他被晋升为侯爵,没多久就死在了战乱中。
周奎是苏州人,他是崇祯皇帝周皇后的父亲。崇祯三年被封为嘉定伯,并在苏州葑门赐了一座府邸。皇帝曾经告诫周奎,还有田贵妃的父亲弘遇、袁贵妃的父亲袁祐,要他们严格遵守法度,给其他皇亲国戚做个榜样。袁祐还算谨慎,就弘遇特别骄横跋扈,周奎在这些皇亲国戚里,表现得普普通通。李自成的大军逼近京城,皇帝派内侍徐高密信让周奎带头捐献军饷,周奎坚决推辞说自己什么都没有。徐高哭着说:“皇后的父亲都这样,国家大事就要完了!”周奎没办法,只好奏请捐献一万两黄金,还请求皇后也帮忙。结果李自成攻破京城后,洗劫了他家,搜刮到几万两黄金,大家都笑话周奎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