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名字叫寓,但是大家都用他的字“士奇”称呼他,他是江西泰和人。他很小就没了父亲,跟着母亲改嫁到罗家,后来又回到了杨家。家里非常穷,但他努力学习,靠教书来维持生计。他经常在洞庭湖和湘江一带游学,在江夏待的时间最长。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要召集很多儒生来修撰《太祖实录》,杨士奇因为才学出众被推荐,担任教授。王叔英又因为杨士奇的史学才能再次推荐了他。于是,杨士奇被召进翰林院,担任编纂官。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吏部考评史馆里各位儒生的官职。尚书张紞看到了杨士奇的考评文章,说:“这可不是一般读书人的看法啊!”于是杨士奇的考评被评为第一名,他被授予吴王府的审理副官,同时还继续在翰林院工作。
朱棣当上皇帝后,杨士奇被提升为编修。不久后,他又被选入内阁,负责处理政务。几个月后,他又升任侍讲。永乐二年选拔宫廷官员,杨士奇被任命为左中允。永乐五年,他又升任左谕德。杨士奇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回到家里从不谈论公事,即使是关系再好的亲戚朋友也听不到他谈论朝中之事。在皇帝面前,他举止恭敬谨慎,善于应对,提出的建议总是切中要害。如果有人犯了小错,他还经常帮忙掩盖。广东布政使徐奇曾经把岭南的特产进贡给朝廷大臣,有些大臣还把进贡的物品清单拿出来炫耀。皇帝看清单的时候发现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问他怎么回事。杨士奇回答说:“我去广东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写诗作文送别我,我恰好生病了,没有参加,所以清单上没有我的名字。现在我有没有收到东西还不知道呢,而且东西也不值钱,应该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皇帝一听,马上就下令销毁了那份清单。
永乐六年,皇帝北巡,命令杨士奇、蹇义、黄淮三人留下来辅佐太子。太子喜欢诗词文章,赞善王汝玉就用诗歌的技巧来教导太子。杨士奇说:“殿下应该认真学习《六经》,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看两汉时期的诏令。诗歌只是小技巧,不值得太重视。”太子听了很认同。
一开始,皇帝起兵的时候,汉王多次奋勇作战,立下大功。皇帝答应等事情成功后就立他为太子。可是后来并没有立他为太子,汉王心里就怨恨上了。皇帝又觉得赵王年纪小,特别宠爱他。因此,两位王爷联合起来离间太子和皇帝,皇帝也开始有点动摇了。
九年后,皇帝回到南京,召见士奇询问监国的状况。士奇回答说太子孝顺恭敬,并且说:“殿下天资聪颖,即使有过错,也能认识到,认识到就会改正,他待人很友善,绝对不会辜负陛下的托付。”皇帝很高兴。十一年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取消朝贺仪式。侍郎仪智坚决反对。士奇也引用宋仁宗的故事,极力主张取消朝贺。于是朝贺仪式就取消了。
第二年,皇帝北上征战。士奇依旧辅佐太子留守。汉王更加紧迫地诬陷太子。皇帝回来后,因为迎接皇帝的仪式准备得慢了一些,就把东宫官员黄淮等人全部抓进了监狱。士奇后来才赶到,就为他们求情,把他们放了。皇帝召见士奇询问太子之事。士奇叩头说:“太子一直孝顺恭敬,所有的事情耽搁,都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罪过。”皇帝的疑虑消除了。但是朝中大臣们一起上奏章弹劾士奇不应该只赦免那些官员,于是士奇被关进了锦衣卫的监狱,不久后又被释放了。
十四年,皇帝回到京城,隐隐约约听说汉王图谋夺嫡,以及其他一些不轨的行为,就问蹇义。蹇义没有回答,于是又问士奇。士奇回答说:“我和蹇义都侍奉在东宫,没有人敢在我们面前说汉王的事情。但是汉王两次被派去封地,都不肯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他就主动请求留守南京。请陛下仔细察看他的心思。”皇帝沉默不语,起身回宫。过了几天,皇帝查清了汉王的所有事情,削去了汉王的护卫,把他安置在乐安。第二年,皇帝提拔士奇为翰林学士,仍然兼任原来的官职。十九年,士奇升任左春坊大学士,仍然兼任学士。第二年,他又因为在辅佐太子方面有所疏忽,再次被关进锦衣卫的监狱,十天后被释放。
宋仁宗当皇帝后,提拔杨士奇当礼部侍郎,还兼任华盖殿大学士。有一天,仁宗在便殿接见大臣,蹇义和夏原吉还在那儿汇报工作还没走。仁宗看见杨士奇来了,就对蹇义和夏原吉说:“新来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肯定会有正直的意见,咱们一起听听。”杨士奇进去后就说:“陛下刚刚下旨减少岁贡才两天,惜薪司就传旨要征收八十万斤枣子,这和之前的圣旨相冲突啊!”仁宗立刻下令减半。
过了二十七天,丧服期满了,吕震建议赶紧办丧事。杨士奇不同意。吕震就大声呵斥他。蹇义把两人的意见都汇报给了皇帝。第二天,仁宗穿素衣麻衣戴孝带,上朝。所有大臣里,只有杨士奇和英国公张辅穿戴和皇帝一样。朝会结束后,仁宗对身边的人说:“梓宫还在停放着,轻易改换衣服,这哪是臣子应该说的话啊,士奇坚持的是对的!”于是,皇帝提拔杨士奇为少保,还和杨荣、金幼孜一起被赐予“绳愆纠缪”的银章,允许他们直接向皇帝密奏。不久,他又升任少傅。
那时候,各地的藩镇长官和地方官吏来京城朝见皇帝,尚书李庆建议把军队里多余的马匹分给地方官,每年向朝廷上缴马驹子作为税收。杨士奇说:“朝廷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却让他们去养马,这是重视牲畜轻视人才啊,这怎么向天下后世交代呢?”仁宗心里同意他的话,但没下令取消。过了一段时间,杨士奇又再次力劝皇帝。还是没回应。过了一会儿,仁宗在思善门召见杨士奇,说:“朕刚才并不是真的忘了这事儿。听说吕震、李庆他们都不喜欢你,朕想着你孤立无援,怕你受委屈,所以才没因为你的话就取消这个命令。现在有借口了。”说着,他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的奏章,上面说养马不方便,让杨士奇起草圣旨执行。杨士奇叩头谢恩。
大臣们按照惯例练习元旦朝贺的仪式,吕震建议奏乐,杨士奇和黄淮一起上疏反对。这事儿还没回复。杨士奇又再次奏请,一直等到夜里十点多才得到批准。第二天,仁宗召见杨士奇说:“吕震每次都误了我的事,要不是你们及时进言,我后悔都来不及了!”于是,任命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享受三份俸禄。杨士奇推辞了尚书的俸禄。
皇上监国的时候,心里对御史舒仲成很不爽,这时候想治他的罪。杨士奇说:“皇上您登基的时候,不是下诏说所有违抗旨意的人都赦免了吗?现在要处罚舒仲成,那您的诏书岂不是成了空话?以后大家都会害怕,不敢说话了。就像汉景帝对待卫绾那样,不也是很好地处理了吗?”皇上听了,就罢免了对舒仲成的处罚。
有人说大理卿虞谦办事不谨慎,皇上很生气,降了他的官职。杨士奇为他辩解,说他并没有错,结果虞谦官复原职。后来,大理少卿弋谦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皇上。杨士奇又说:“弋谦是按照您的诏令上奏的啊。如果因此治他的罪,以后大臣们谁还敢说话?”皇上立刻提拔弋谦当副都御史,还下诏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那时候,有人上书歌颂太平盛世,皇上把奏章拿给大臣们看,大家都觉得不错。只有杨士奇说:“皇上虽然恩泽天下,但是流放的人还没回来,战争的创伤还没恢复,老百姓还吃不饱穿不暖呢。再休养生息几年,太平盛世才能真正到来。”皇上说:“对啊。”然后看着蹇义他们说:“我对你们这些大臣都非常信任,希望你们能辅佐我治理国家。可是只有杨士奇多次上书进谏,你们却一句话也没有。难道真的朝中没有错误,天下太平了吗?”大臣们都羞愧地谢罪。
那年四月,皇上赐给杨士奇一枚印章,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信里说:“过去我监国的时候,你一直在我身边辅佐我,我们同心同德,为国家鞠躬尽瘁,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你始终没有改变你的忠心。自从我登基以来,你总是给我提出好的建议,希望我能够好好治理国家,你的忠诚正直,我都看在眼里。现在我特地为你制作了一枚‘杨贞’印章赏赐给你,希望你继续努力,成就更加美好的名声。” 不久后,皇上要修撰《太宗实录》,杨士奇和黄淮、金幼孜、杨溥一起被任命为总裁官。没过多久,皇上身体不适,召见了杨士奇、蹇义、黄淮、杨荣到思善门,让杨士奇写诏书,派人去南京迎接太子。
宣宗皇帝登基后,要修撰《仁宗实录》,杨士奇继续担任总裁官。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造反了。皇帝亲自带兵去平叛,打赢了。军队回师途中,在献县的单家桥,侍郎陈山来拜见皇帝,说汉王和赵王其实是同伙,建议趁着这个机会攻打彰德府,抓住赵王。荣禄大力支持这个建议。
杨士奇却说:“事情必须有确凿的证据,难道还能骗得了天地鬼神吗?”荣禄大声呵斥道:“你想破坏大计吗!现在反贼都说赵王参与了谋反,难道还缺证据吗?”杨士奇反驳道:“太宗皇帝有三个儿子,皇上现在只有两位叔叔。该治罪的当然要治罪,不该治罪的就要厚待,有怀疑就防范一下,别出乱子就行了。干嘛要贸然用兵,伤了皇祖在天之灵呢?”当时只有杨溥和杨士奇的想法一致。他们打算去劝谏皇帝,荣禄先去了,杨士奇随后也去,但是守门的太监不让进。
后来,皇帝又召见了夏原吉和杨荣。这两个人把杨士奇的话告诉了皇帝。皇帝本来就没有要治赵王罪的意思,于是攻打彰德的计划就取消了。等到回京后,皇帝想起了杨士奇的话,问杨士奇:“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赵王的事,怎么办?”杨士奇说:“赵王是您最亲近的叔叔,您应该保全他,别被那些乱七八糟的言论迷惑了。”皇帝说:“我想让群臣写章奏给赵王,让他自己约束行为,你看怎么样?”杨士奇说:“很好,如果再给他一封亲笔信就更好了。”于是皇帝派使者带着书信去了赵王那里。
赵王收到信后非常高兴,哭着说:“我活下来了!”马上上表谢恩,还献上护卫队,那些乱嚼舌根的人才消停了。皇帝对赵王的待遇越来越好,反倒对陈山冷淡了。皇帝对杨士奇说:“赵王能保全性命,都是你的功劳啊!”并且赏赐了他很多金银财宝。
交趾这地方老是造反,好几次派大军去征讨,结果都打输了,全军覆没。交趾的黎利还派人假装来请求,说要立陈朝的后代为王。皇帝也厌倦了战争,想答应他们。
但是,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他们这些人,都觉得这样没道理,白白向天下示弱,不好。皇帝就叫来了石亨和于谦商量。这俩人极力劝说:“皇上您是为了体恤百姓,安抚边疆才这么做的,这不算没道理。汉朝放弃了珠崖郡,史书上还把它当成美谈呢,这也不算示弱,答应他们也没什么。”
于是,皇帝就下令选派使臣去交趾。蹇义推荐了伏伯安,说他口才好。石亨却反对说:“说话不忠诚可靠,就算去蛮夷之地也不行啊。伏伯安这人品行不好,派他去只会丢咱们国家的颜面。”皇帝听了石亨的话,就另派了使臣。
就这样,大明放弃了交趾,撤兵回朝,每年省下来的军费可是个天文数字啊!
话说五年春天,皇帝带着皇太后去祭祖,顺便召见了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还有石亨、曹吉祥、徐有贞、李溥这几位大臣,在行宫里跟皇太后一起聊聊天,皇太后还慰问了他们一番。 皇帝又单独跟石亨说:“皇太后跟我说,先帝在东宫的时候,只有你敢直言进谏,先帝也能听进去你的话,所以没出什么乱子。皇太后还教导我,要接受臣子的直言。” 石亨回答说:“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啊,希望陛下能牢记在心。” 没多久,皇帝就下令鸿胪寺,因为石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上朝有时会迟到,以后就不用再让他每天都来上朝奏事了。
有一次,皇帝微服私访,晚上还偷偷去了石亨家里。石亨吓得赶紧出来迎接,连连叩头说:“陛下您怎么能这样轻忽自己的身份呢?这可是关系到社稷和祖宗庙堂的大事啊!” 皇帝说:“朕只是想跟你聊几句话,所以才来的。” 过了几天,抓到了两个盗贼,他们还策划着什么阴谋。皇帝把石亨叫来,把这事儿告诉了他,还说:“现在我才明白,你对朕是真心的爱戴啊!” 当时全国各地经常闹水旱灾,皇帝就召见石亨,商量着怎么发诏书减轻百姓的负担,免除灾区百姓的租税,还有官府马匹的亏损也不用追究了。 石亨趁机又建议,干脆把欠税、薪草钱也都免了,减少官田的赋税,处理积压的冤假错案,精简冗余的徭役,以此来彰显皇恩浩荡。老百姓们都非常高兴。
两年后,皇帝问石亨:“那道减免赋税的诏书已经下达很久了,现在还有需要减免的吗?” 石亨说:“之前诏书里减免了官田的租税,可是户部还是照旧征收。” 皇帝一听就生气了:“当初可是朕带头做的,现在却有人违抗法令!” 石亨又请求皇帝安抚流亡的百姓,查处贪污腐败的官员,选拔有才华的文臣武将,并且让那些犯了死罪的人家子孙也能有机会做官。他还建议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和两司的官员,都推荐一些他们认识的人才,作为地方郡守的候选人。皇帝都同意了他的建议。
那时候,皇帝励精图治,石亨他们也齐心协力辅佐,天下太平,一片盛世景象。皇帝还效仿古代君臣同游的典故,每年年初,都给百官放十天的假。皇帝自己也经常微服私访,去西苑万岁山游玩,很多学士都跟着一起去,大家一起赋诗唱和,皇帝还借机了解一下民间的疾苦。大臣们有什么奏章,皇帝都虚心接受。
皇上刚登基的时候,内阁有七个大臣。陈山、张瑛因为在太子时期就和皇上关系好而被任用,但表现不好,后来就被调到其他岗位去了。黄淮因为生病就退休了。金幼孜去世了。内阁里就只剩下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个人了。杨荣为人开朗果断,遇到事情敢于承担责任。他多次跟随成祖北征,很了解边疆将领的才能品行、边疆的地理环境、敌情等等。不过,他收受边疆将领的贿赂,每年都能收到好马。皇上对此有所了解,就问杨士奇。杨士奇极力辩解说:“杨荣精通边疆事务,我们比不上他,不应该因为这点小毛病就介意。”皇上笑着说:“杨荣以前还批评过你跟原吉呢,你却为他说话?”杨士奇说:“希望陛下能像宽容我一样宽容杨荣。”皇上这才消气。后来,皇上偶尔听到一些关于杨荣的流言蜚语,杨荣因此很愧疚,对杨士奇更加敬重,两人关系变得非常好。皇上也更加亲近他们,先后赏赐他们的珍贵水果、美酒佳肴、金银丝绸、钱财、书籍文具等等,数不胜数。
宣宗皇帝驾崩后,英宗皇帝继位,当时是正统元年。军国大事都由太皇太后做主。太皇太后非常信任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个人,有什么事就派内侍到内阁去咨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这三个人也都很自信,办事干脆利落。杨士奇首先建议训练士兵,加强边防,在南京设立参赞机务大臣,分派文武官员安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裁撤侦事校尉。他还建议逐步减免赋税,谨慎处理刑狱案件,严格审查各部门的工作。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执行了。正统初年,朝政清明,这都是杨士奇他们努力的结果。正统三年,《宣宗实录》完成,杨士奇被晋升为少师。正统四年,他请求退休,皇上没同意,只准他回家祭扫祖坟。没过多久,他又回来了。
那时候,宦官王振很受皇帝宠信,渐渐地开始干预朝政,怂恿皇帝严厉地对待大臣,好多大臣都被抓进监狱了。靖江王曾经私下送礼给王振,结果王振想借此机会整倒靖江王。幸亏杨士奇极力为他辩解,才算躲过一劫。没多久靖江王就死了,杨士奇和杨溥更加孤立无援了。
第二年,朝廷就大张旗鼓地出兵征讨麓川,国库空虚,死伤的士兵和马匹数以万计。又过了一年,太皇太后去世了,王振的势力更加强大,专横跋扈,百官只要稍微有点抵触,他就抓起来关押。朝中大臣个个都提心吊胆的,就连杨士奇也拿他没办法。
杨士奇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他儿子杨稷却嚣张跋扈,曾经还因为欺压百姓杀人。御史们纷纷上奏弹劾杨稷。朝廷虽然没有马上处罚他,但把弹劾奏章给杨士奇看了。后来又有人揭发了杨稷几十件横行霸道的恶行,朝廷这才下令审理此案。杨士奇因为年老多病在家休养,皇帝怕伤了他的心,还特地下诏安慰他。杨士奇感动得哭了起来,忧愁得起不了床。九年三月,杨士奇去世了,享年八十岁。朝廷追赠他太师的官职,谥号文贞。之后,朝廷才处决了杨稷。
一开始,正统初年的时候,杨士奇就说过瓦剌越来越强大,将来会成为边患,而边防军队缺马,恐怕抵挡不住。他建议从附近太仆寺的马场调拨战马,西番进贡的马匹也应该全部拨给边军。杨士奇死后不久,也先果然入侵,发生了土木堡之变,那些有见识的人都很惋惜杨士奇当初的预言。杨士奇还特别擅长识人,喜欢推荐寒门士子,他推荐的人,有些连面都没见过。像于谦、周忱、况钟这些人,都是杨士奇推荐的,他们在官场上干了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以廉洁能干闻名天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臣。
他二儿子杨禾,靠着父亲的荫庇做了尚宝丞。成化年间,升任太常少卿,负责掌管太常寺的事务。
杨荣,字勉仁,是建安人,一开始叫杨子荣。建文二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成祖刚进京,杨荣就跑到他马前去拜见,问他:“殿下您是先去祭拜皇陵,还是先登基呢?”成祖一听,赶紧下令去祭拜皇陵。从那以后,成祖就看重他了。成祖登基后,把杨荣调到文渊阁工作,还给他改了名字,叫杨荣。文渊阁一共七个人,杨荣年纪最小,但是反应很快,很机灵。
有一天晚上,宁夏那边来报急,说被敌人包围了。皇帝把七个人都叫来了,结果其他人都不在,只有杨荣在。皇帝把奏章给他看,杨荣说:“宁夏城池坚固,守城的将士都久经沙场,而且奏章已经送来十多天了,估计现在包围已经解除了。”半夜,果然收到宁夏围解的奏报。皇帝很惊讶地问杨荣:“你怎么判断得这么准啊!”后来江西闹起盗匪,皇帝派人去安抚他们,又让都督韩观带兵随后跟上。盗匪接受安抚的奏报送来了,皇帝想给韩观下道圣旨嘉奖他。杨荣说:“算算时间,韩观这时候还没到呢,不能给他记功。”皇帝对杨荣更加器重了,又把他升了官,做到侍讲。
太子登基后,杨荣升任右谕德,还兼着原来的职务,和在朝廷当值的官员们一起被赏赐了二品官服。杨荣参与讨论各部门的事务,他的意见总是能让皇帝满意,皇帝又赏了他衣服和钱财。皇帝脾气很厉害,跟大臣们商量事情,要是没谈拢,有时候还会发脾气。但是杨荣一到,皇帝的脸色就缓和了,事情也就顺利解决了。
五年后,皇帝派杨荣去甘肃考察军事,让他沿途观察山川形势,了解军民情况,查看城堡。杨荣回来后在武英殿向皇帝汇报。皇帝非常高兴,正值盛夏酷暑,还亲自切开西瓜给他吃。不久,杨荣升任右庶子,职务还是跟以前一样。第二年,杨荣父亲去世,回家奔丧。父亲下葬后,他又回到朝廷工作。又过了一年,杨荣母亲去世,他请求回家守孝。皇帝因为马上要北巡,所以没答应,还让他和胡广、金幼孜一起陪自己北上。甘肃总兵官何福请求投降,需要皇帝下旨同意。皇帝就派杨荣去甘肃,跟何福一起接受脱脱不花的投降,并在军中直接封何福为宁远侯。杨荣顺便去了趟宁夏,和宁阳侯陈懋一起规划边防事务,回来后向皇帝提出了十条建议。皇帝很高兴,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话说,我八年前就出塞了,到了胪朐河。皇上精挑细选了三百个勇士当我的护卫,这三百人直接听我指挥,不用听其他将领的。军队转战的时候,后勤补给跟不上了。我就请求把皇上剩下的那些赏赐都给军队,并且规定军队里有钱的可以借给缺钱的,等回到塞内,朝廷双倍偿还。军队这才渡过了难关。第二年,我请求回家奔丧,皇上还派了官员护送我。回来后,皇上问我闽中百姓的情况和当年的收成,我都一一禀报了。后来,皇上又让我在文华殿侍奉皇孙们读书。
十年后,甘肃的守臣宋琥上报说,叛贼老的罕逃到了赤斤蒙古,成了边患。皇上又派我去陕西,和丰城侯李彬一起商量出兵的策略。我回京后向皇上汇报说:“隆冬不是用兵的好时机,而且叛贼也就那么几个人犯了罪,没必要出兵。”皇上采纳了我的建议,那些叛贼最后也投降了。第二年,我又跟着皇上和广、幼孜一起北巡。再一年,皇上征讨瓦剌,太孙也跟着去了。皇上命我给太孙讲经史,还兼管尚宝司的事务。凡是皇上发布的诏令,以及旗帜、符信的查验,都必须经过我的奏报才能执行。有一次,皇上晚上在行幄里坐着,召见我商议军粮的事。我回答说:“只要选好将领负责屯田,训练有方,按时耕种,军粮自然就充足了。”十四年,我和金幼孜一起升任翰林学士,还兼任庶子,一起回到京城。第二年,我又跟着皇上北征。
十六年,胡广去世了,皇上让我掌管翰林院的事务,更加信任我了。很多大臣嫉妒我,想把我排挤出去,就一起推荐我当祭酒。皇上说:“我知道他能胜任,只是想找个能代替他的人。”那些大臣这才不敢再说什么了。十八年,我升任文渊阁大学士,还兼着学士的职务。第二年,朝廷定都北京。三殿失火的时候,我指挥护卫把图籍和制诰抢救出来,搬到了东华门外。皇上为此还表扬了我。我和幼孜一起向皇上提出了十条建议,皇上都批准了。
二十年过去了,皇上又带兵出征,所有军事决策都让我参与,皇上还给了我很多赏赐。打完仗回来,皇上犒劳将士,分四个等级设宴款待,我和夏原吉都坐在前排,领了皇上的赏赐。之后,皇上又下诏征讨阿鲁台。有人建议调动建文年间江西招募的民兵。皇上问我,我说:“陛下让老百姓恢复生产生活已经二十年了,现在突然又要征召他们,这不是在向天下人失信吗?”皇上听了我的建议。
第二年,我又随皇上出征,所有的军务都交给我处理,我日夜操劳,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皇上经常称呼我为“杨学士”,都不直呼我的名字了。又一年,我又随皇上北征。那会儿,皇上已经五次出征了,士兵们又饿又冷,后勤补给跟不上,死了很多,大概十二三万人吧。大军到达答兰纳木儿河,却没发现敌人。皇上问大臣们要不要继续前进,大臣们都唯唯诺诺,只有我和夏原吉从容地说应该班师回朝。皇上同意了。
回军途中,在榆木川,皇上驾崩了。宦官马云等人手足无措,偷偷地把我跟夏原吉叫到御帐商议。我们俩商量着:大军在外,离京城还远,不能公开皇上驾崩的消息。我们按照礼仪为皇上敛葬,用锡熔铸棺材,放在车舆里。走到哪儿,都像平时一样早晚进膳,并且加强军纪,谁也猜不透我们的计划。有人建议借其他事情的名义发个诏书,赶紧把消息告诉皇太子。我们说:“谁敢这么做!皇上在世的时候称诏书,皇上死了还称诏书,这是欺骗,罪过可不小!”大家说:“对啊。”于是,我们把皇上驾崩的日期和遗命传位的意思告诉了太子。我和少监海寿先赶去给太子报丧。到了之后,太子让我和蹇义、杨士奇一起商议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仁宗皇帝登基后,我被提升为太常卿,其他官职不变。不久后,我又升任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后来有人议论我在皇上大行期间,处理丧事和军务的情况。皇上赐下诏书褒奖我,还给了我很多赏赐。我升任工部尚书,享受三份俸禄。当时杨士奇、黄淮都推辞尚书的俸禄,我和夏原吉也坚决推辞,但皇上没同意。
宣德元年,汉王高煦造反了。皇帝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杨荣第一个建议皇帝亲自带兵出征,他说:“汉王肯定觉得皇上刚登基,不会亲自带兵。咱们现在出其不意,用皇家的威严震慑他,肯定能成功。”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到了乐安,高煦就投降了。军队凯旋,因为杨荣的决策有功,受到了皇帝的重赏,赏赐了他五块银牌,各种褒奖更是数不胜数。
三年后,杨荣跟着皇帝去边境巡视,到了遵化。听说兀良哈部落要来侵犯边境,皇帝把随行的文官都留在军营大本营,只带杨荣一个人。皇帝亲自率领轻骑兵从喜峰口出击,打败了敌人后就回来了。五年后,杨荣升任少傅,还辞掉了大学士的俸禄。九年后,他又一次跟着皇帝去边境巡视,到了洗马林就回来了。
英宗皇帝即位后,对杨荣的信任和重用一如既往。正统三年,杨荣和杨士奇一起升任少师。五年后,杨荣请求告老还乡,修缮祖坟,皇帝还派了内官护送他。他回到武林驿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皇帝追赠他太师的官职,谥号文敏,还让他的后代世袭都指挥使的职位。
杨荣侍奉了四位皇帝,他做事果断,很有决断力。永乐年间后期,浙江、福建的山贼起义,朝廷商议派兵讨伐。当时皇帝正在塞外,奏章送来后,皇帝拿给杨荣看。杨荣说:“老百姓受不了官府的压迫,不得已才聚众自保。如果派兵,只会让山贼越来越多,更难解决。不如派使者去招安,这样就不用动兵了。”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山贼果然平息了。安南弃守的问题上,很多大臣都认为不可行,只有杨荣和杨士奇力主不应该因为安抚边疆而耗费国家的实力。杨荣就是这样老成持重。他议论事情很直接,不容许别人犯错。但是,如果有人触怒了皇帝,导致后果难以预料,杨荣往往会用委婉的言语引导皇帝,从而化解矛盾。夏原吉、李时勉没有死,都御史刘观免于戍守边疆,都多亏了他。他曾经对别人说:“侍奉君主要有分寸,进谏要有方法,用鲁莽直率的方式招致祸患,我可不会那样做。”所以,皇帝对他的恩宠始终如一。重修《太祖实录》以及太宗、仁宗、宣宗三朝的《实录》,他都是总裁官。先后得到的赏赐,数都数不清。他喜欢交朋友,即使位高权重,也没有一点架子,很多士人都很敬重他。有人说,杨荣处理国家大事,不输给唐朝的姚崇,但他不拘小节的地方,也和姚崇很像。
杨荣家里很有钱,他的曾孙杨晔担任建宁指挥使,因为挥霍家产而败落了。详情可以参考《宦官传》。
晔的弟弟旦,字晋叔,弘治年间考中了进士。后来官做到太常卿。因为得罪了刘瑾,被贬到温州府当知府,他治理得很好,后来又慢慢升迁到浙江提学副使。刘瑾被杀了之后,旦又一路升迁,做到户部侍郎,负责督管京仓和通仓,还出差去甘肃负责军需粮饷。回来后,他升任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的军务,平定了番禺、清远、河源等地的瑶族叛乱。嘉靖初年,他升任南京吏部尚书。张璁和桂萼突然被重用,旦就和其他九位朝廷重臣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不行。正好吏部尚书乔宇被罢免了,朝廷就召旦来接任,但他还没到任,就被给事中陈洸弹劾,被迫退休回家。七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
杨溥,字弘济,是湖北石首人。他和杨荣同年考中进士。一开始被授予编修的官职。永乐初年,他在东宫侍奉太子,担任洗马。有一次太子读《汉书》,夸赞张释之贤能。杨溥说:“张释之确实贤能,但如果没有文帝的宽容仁厚,他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啊。” 于是他把关于文帝的史料整理分类后献给太子,太子非常高兴。过了一段时间,杨溥因为父亲去世回家奔丧。当时太子监国,就下令召杨溥回朝办事。永乐十二年,东宫派人迎接皇帝回京,因为延误了时间,皇帝大怒。黄淮被抓到北京下狱。等到金问也到了,皇帝更加生气,说:“问是什么人,竟然能侍奉太子!” 于是把他们交给法司审问,牵连到了杨溥,把他抓进锦衣卫的监狱。家人送饭都断断续续的,皇帝的态度又难以捉摸,杨溥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 但杨溥更加努力,坚持读书,没有停止。他在狱中被关了十年,把经史子集读了好几遍。
仁宗皇帝即位后,把他从监狱里释放出来,提拔他为翰林学士。杨溥曾经秘密上书进言,皇帝对他大加赞赏,还赏赐给他钱财。后来,仁宗皇帝想到杨溥因为自己而被困了这么久,更加怜悯他。第二年,在思善门左边修建了弘文阁,挑选一些有学问、品德高尚的大臣在里面值班。士奇推荐了侍讲王进和儒士陈继,蹇义推荐了学录杨敬和训导何澄。皇帝下令授予陈继博士的官职,杨敬编修的官职,何澄给事中的官职,让他们每天在弘文阁值班。然后任命杨溥掌管弘文阁的事务,亲自把阁印交给杨溥,说:“朕用你辅佐我,不仅仅是因为你的学问,是想让你多了解民情,辅助我治理国家。你有什么建议,就写好奏章呈上来。” 不久,杨溥升任太常卿,兼任弘文阁的事务。
宣宗皇帝登基后,弘文阁被撤销了,皇上把杨荣叫进内阁,让他和杨士奇他们一起处理政务。杨荣在内阁待了四年,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后来又重新被启用。九年后,他升任礼部尚书,但还是像以前一样在内阁值班。
英宗皇帝刚即位,杨荣就跟杨士奇、张辅一起建议开设经筵(皇帝在宫中听大臣讲经的仪式)。他们认真挑选讲经的官员,一定要选那些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行为端正、经验丰富、有大局观的人来担任。而且他们还建议皇上要谨慎选择在宫中日夜侍奉皇上的内臣。太后听了非常高兴。有一天,太后坐在便殿,英宗皇帝站在她西边,召见了英国公张辅以及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尚书胡濙。太后对他们说:“你们都是老臣了,现在皇上年纪还小,希望你们能同心协力,一起保卫国家社稷。” 然后又把杨荣叫到跟前说:“仁宗皇帝一直记挂着你的忠诚,常常为此叹息,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你。”杨荣感动得哭了起来,太后也哭了,在场的人都非常悲伤。原来,仁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曾遭到陷害,很多宫廷官员都死在了诏狱里,杨荣和黄淮他们这一派的人,整整受了十年的苦,好几次都差点死了。仁宗皇帝在宫里的时候常常惦记着这些大臣,太后也一直都很同情他们,所以才这样对杨荣说。太后又转头对英宗皇帝说:“这五位大臣,都是经过三朝皇帝考验任用的,让他们来辅佐你吧。皇帝处理政务有很多事情,应该和这五位大臣一起商量。”
正统三年,《宣宗实录》编纂完成,杨荣被晋升为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荣比杨士奇、张辅晚二十多年进入内阁,直到这时才和他们平起平坐。正统六年,杨荣回家祭扫祖墓,不久后又回到了朝廷。
那时候,王振还没得势,天下太平,朝廷没有失误的政事,全国上下都称赞“三杨”。人们根据他们的住处,把杨士奇称为“西杨”,杨荣称为“东杨”,杨溥因为自称郡望是南郡,所以被称为“南杨”。杨溥为人正直廉洁,性格安静,没有心机。他为人非常恭敬谨慎,每次进宫朝见,都沿着墙边走。大臣们议论政事,有时会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互相顶撞。杨溥总是公平公正地处理,众大臣都很佩服他。当时人们都说杨士奇有学问和操守,杨荣有才华和见识,杨溥有高尚的品格,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等到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后,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等人资历较浅,影响力也小。杨溥就显得孤立无援了,王振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正统十一年七月,杨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太师的官位,谥号文定。还给了他的孙子一个尚宝司丞的官职。三年后,王振就怂恿英宗皇帝北征,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差点导致国家大乱。当时的人们都惋惜地说,要是“三杨”还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后来的人们却纷纷攻击“三杨”的缺点,说他们曲意逢迎皇帝,为王振专权埋下了祸根,这种说法也过于苛刻了。
马愉,字性和,临朐人。宣德二年考中状元。被任命为翰林修撰。宣德九年秋天,朝廷特地挑选了三十七名史官和庶吉士到文渊阁学习,马愉被任命为领头人。正统元年,他被任命为经筵讲官,后来又升迁为侍读学士。当时王振当权,有一天,他对杨士奇、杨荣说:“朝廷的事务长期劳烦两位大人了,两位大人年纪都大了,也累了。”杨士奇说:“老臣将竭尽全力报效国家,死而后已!”杨荣说:“我们年纪大了,能力有限,无法再为朝廷效力了,应该选择一些年轻有为的人来报答圣恩。”王振听了很高兴,就离开了。杨士奇责备杨荣不该那样说。杨荣说:“他厌倦我们了,万一哪天他随便写个条子让别人进内阁,我们怎么办?现在赶紧推荐一两个贤能的人,大家同心协力,还能做些事情。”杨士奇认为他说得对。第二天,他们就推荐了侍读学士苗衷、侍讲曹鼐和马愉。于是马愉得到了重用。正统五年,朝廷下诏让他以本官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处理政务,不久后又升任礼部右侍郎。正统十二年,马愉去世。朝廷追赠他尚书兼学士的官位。追赠官职和兼职,是从马愉开始的。
杨溥这个人啊,为人非常低调沉稳,从不随便接见私访的人。处理事情,他总是宽厚仁慈。有一次,他上奏说:全国各地关押的犯人,好多都因为关押时间太长给活活饿死了,应该派人分头去各地审理案件,尽快解决。皇帝听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边境出了紧急情况,皇帝正要派将领去,结果其他部门的使者也来了,大家伙儿都主张把这个使者抓起来。杨溥说:“赏罚分明,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啊。现在这个使者是来报信的,属于做好事,不应该牵连他;趁人家来报信就抓人,也太不讲武德了吧!”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厚待了那个使者,把他送走了。
书上对杨溥的评价是:永乐年间,杨士奇、杨荣和解缙都在内阁当值,杨溥也和他们一样,在仁宗时期就当了宫廷官员。这三个人都经历了四朝皇帝,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元老级人物。虽然杨溥进内阁比较晚,但他的德行和声望跟他们不相上下。所以人们说起明朝的贤相,总是先说“三杨”,也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都精通儒家经典,能够洞察事理,互相帮助,共同努力,从不懈怠。史书上说,房玄龄和杜如晦集众家之长,为唐太宗效力,辅佐皇帝,弥补不足,并把功劳藏在心里。又说姚崇善于随机应变,成就了天下大事;宋璟善于遵守法度,维护了天下的正气。“三杨”啊,跟他们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