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在皇宫东南方向建了四座祖庙,每座庙单独成院。太祖高皇帝的庙宇在正中间,太祖的曾祖父的庙宇在东边第一个位置,太祖的祖父的庙宇在西边第一个位置,太祖的父亲的庙宇在东边第二个位置,所有庙宇都是坐南朝北的。每座庙宇里正殿供奉着祖先的神主牌位,东西两侧还有侧殿和厢房。每座庙都有三个大门,大门上各插着二十四支戟,庙宇外面是围墙。正门南边是斋房,西边是厨房,都是五间房,坐北朝南。正门东边是五间厨房,坐西朝东;南边还有一个宰杀祭品的池子,坐南朝北。
洪武元年,皇帝下令让中书省召集儒臣讨论祭祀典礼。李善长等人说:周朝的制度是天子有七座祖庙。《尚书》里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可见天子七庙的制度由来已久。太祖的庙宇可以永久保留,按照昭穆次序排列,亲属祭祀完之后再迁走,这是天下的常理。像周文王、周武王,虽然亲属都祭祀完了,也应该迁走,但因为他们功勋卓著,所以分别另立一座庙宇,叫做文世室和武世室,也永久保留。
汉朝每个皇帝都单独建一座庙,不按照昭穆次序排列,还有郡国级别的庙宇和陵寝庙宇。光武帝中兴之后,在洛阳建了高庙,祭祀高祖以及文帝、武帝、宣帝、元帝五位皇帝。又在长安旧高庙里祭祀成帝、哀帝、平帝三位皇帝。还在南阳舂陵另建了四座祖庙,祭祀他父亲南顿君往上数四代的祖先。到了明帝时期,遗诏把神主牌位放在光烈皇后更衣的偏室里。后来的皇帝都继承了这个做法,把神主牌位都放在世祖的庙里。就这样,同堂异室的制度,一直沿用到元朝都没有改变。
唐朝高祖尊崇高祖、曾祖、祖父,在长安建了四座祖庙。唐太宗想建七座祖庙,空出太祖的庙宇。唐玄宗又创新,建了九座庙宇,祭祀八代祖先。唐文宗时期,礼官认为景帝受封于唐朝,高祖、太宗开创基业、受命于天,他们的庙宇应该永久保留。亲属祭祀完的神主牌位,按照礼制应该迁走,但是禘、祫祭祀的时候,还是要一起祭祀。后来,把敬宗、文宗、武宗三代祖先合在一起,所以唐朝一直有九座庙宇,十一间正殿。
宋朝从太祖开始,追尊了僖祖、顺祖、翼祖、宣祖四位祖先。每逢祭祀大典,这四位祖先的牌位就按照昭穆次序排列,而太祖的牌位则空着东向的位置。后来神宗皇帝把僖祖尊为太庙的始祖。到了徽宗时期,太庙扩建到十个房间,其中有五个祖先的牌位是不迁的。崇宁年间,根据王肃的观点,认为不迁的祖先牌位应该在七世之外,于是又把太庙改建成九个房间。高宗南渡之后,祭祀的祖先增加到了九世。直到宁宗时期,才另外修建了四祖殿,这才把太祖的牌位放在了东向的位置。
元世祖在燕京修建了宗庙,把太祖的牌位放在正中间,作为不迁的祖先。到了泰定年间,宗庙扩建到十个房间,祭祀七世祖先。
现在我打算追尊我的高曾祖考四代,每代都建一座庙宇。
于是,追尊我的高祖父谥号为玄皇帝,庙号德祖;高祖母谥号为裕玄皇后。我的曾祖父谥号为恒皇帝,庙号懿祖;曾祖母谥号为恒皇后。我的祖父谥号为裕皇帝,庙号熙祖;祖母谥号为裕皇后。我的父亲谥号为淳皇帝,庙号仁祖;母亲陈氏谥号为淳皇后。
然后下诏制作太庙的祭祀器皿。太祖曾经说过:“祭祀礼仪应该符合人情,可以用义理来引导。最重要的是要斟酌得当,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近来人们拘泥于古礼,祭祀祖先时喜欢用古代的笾豆之类的器物。活着的时候不用,死了却用,这实在没有意义。孔子说过:‘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所以制作宗庙的器物、服饰和车马,都应该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于是就制作了银器,再镀上金。酒壶、酒盂、酒盏都是八个,朱漆的盘碗二百四十个,以及其他祭祀用的器具,如楎、椸、枕、簟、箧、笥、帏幔、浴室等等,都一应俱全。后来又下诏,把镀金的银器都换成纯金的。
第二年,下诏规定太庙的祝文只称“孝子皇帝”,不称“臣”。凡是派皇太子去祭祀,只称“命长子某”,不称“皇太子”。后来又改称“孝玄孙皇帝”,之后又改称“孝曾孙嗣皇帝”。起初,太庙每间屋子用祭祀用的丝织品一件。第二年,根据礼部的建议,改为用两匹白色的绢。又根据尚书崔亮的奏请,制作了圭和瓒。
话说,过了八年,咱们得好好修修太庙了。前面是正殿,后面是寝殿,殿的两边都有厢房。寝殿一共九间,每间都是一个独立的房间,用来供奉神主牌位,这叫“同堂异室”的制度。
到了九年十月,新的太庙终于建好了!中间的房间供奉着德祖皇帝的神主,东边第一个房间是懿祖皇帝,西边第一个房间是熙祖皇帝,再往东边数两个房间是仁祖皇帝,他们都朝着南方摆放。
又过了好些年,到了十五年,咱们把孝慈皇后的神主也请进太庙一起供奉了,以后其他的皇后要是过世了,也按照这个规矩来。建文帝登基后,又把太祖皇帝的神主也请进了太庙。正殿里,熙祖皇帝的神主牌位摆在最前面,朝东放着呢。寝殿里,神主牌位放在西边数过来第二间屋子里,也是朝南放的。后来成祖皇帝迁都了,新修的太庙就按照南京的样式建的。
宣德元年七月,礼部要给太宗皇帝的神主牌位入庙祭祀,这可是个大礼!首先,提前一天,派官员去太庙祭告一番,意思就是先打个招呼。第二天中午,在几筵殿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就在几筵殿摆上酒果,殿前的丹陛上摆好了两辆御辇和四个装宝物的亭子。皇帝穿了比较朴素的衣服,祭告仪式结束后,司礼监的官员跪下请求把神主牌位抬上御辇,送去太庙安放。两个内侍抬着神主,四个内侍抬着册宝,从殿门出去,把这些都安置在御辇和册宝亭里。皇帝跟着队伍走到思善门,换上祭祀用的衣服,坐上车驾。到了午门外,仪仗队打着伞,拿着扇子走在前面开道,到了太庙的街门,皇帝下车。监官引导皇帝走到御辇前,奏报说要安奉神主到太庙,然后就趴在地上行礼,起身。内侍们抬着神主和册宝,皇帝跟着,从太庙的中门进去,到寝庙东边第三个房间,面向南方把神主安放好。皇帝磕头行礼,之后,祭祀仪式就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文武百官都穿着祭祀的衣服参加仪式。太宗皇帝的神主牌位在仁宗皇帝的旁边,朝西摆放着。
两年后的五月,仁宗皇帝的神主牌位也入庙了,仪式跟之前一样。仁宗皇帝的神主牌位在寝殿西边第三个房间,面向南方;在正殿里,则放在高祖皇帝旁边,朝东摆放。以后每次皇帝去世入庙,都是按照这个规矩来的。
正统七年十二月,要奉昭皇后神主入庙,先把神主牌位送到列祖列宗的神位前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太常寺的官员唱着号子,宣布赐座,内侍捧着昭皇后的衣冠,放在和仁宗皇帝神位相同的位置。然后,官员唱着号子,请宣宗皇帝来朝见,内侍捧着宣宗皇帝的衣冠放在褥位上,宣宗皇帝行了四拜礼后,衣冠才被安放在座位上。
皇上孝宗继位了,要追封宪宗皇帝到太庙里。当时太庙九个位置都满了,很多人觉得德祖、懿祖、熙祖、仁祖这四位祖先的牌位,应该按照辈分顺序,一个一个地挪到别的地方去。
负责祭祀礼仪的大臣们说:“咱们国家从德祖开始往上数,都没严格按照辈分来排,德祖的地位就像周朝的後稷一样重要,不能轻易挪动他的牌位。现在要追封宪宗,那就应该把懿祖的牌位挪走。最好在太庙寝殿后面,另外建一座祧庙,就像古代的夹室那样。每年年底,要一起祭祀祧庙里的牌位,就像古代的祫祭仪式一样。”
吏部侍郎杨守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礼记》上说,天子七庙,祭祀祖先是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和美德。德祖的地位,可以比作商朝的报乙和周朝的亚圉,而不是像契、稷那样重要。现在大家习惯了宋朝儒生的说法,都照搬王安石的观点,结果七庙里既有始祖,又有太祖。太祖虽然配享天地,却不能正襟危坐,面向南方,这都不符合礼仪规范。现在我建议,把德祖、懿祖、熙祖三位祖先的牌位一起挪到祧庙去,从仁祖开始往下算,刚好七庙。以后要是祧庙满了,那就把太祖的地位提升到像契、稷那样崇高,把祧庙里的牌位放到寝殿后面,而主要的祭祀仪式则在前面大殿举行。平时祭祀的时候尊崇太祖,大规模祭祀的时候尊崇德祖,这样既能表彰他们的功劳,又能体现皇家的恩义。”
皇上听了礼官的建议,就在寝殿后面建了一座祧庙,还派人去祭告了宗庙。皇上穿着素服,在宪宗的灵位前祭祀,祭祀完毕后,就把懿祖的牌位和衣冠移到了后殿,床幔、御座和其他的祭祀用品则都收进了神库。以后再要挪动祖先牌位,就都按照这个规矩来办。
嘉靖九年春天,皇帝世宗搞了个隆重的祭祀仪式,规格很高。他在殿里搭了帐篷,布置得跟九庙一样,把历代祖先的神位都摆在南边,然后依次祭拜,念祝词三遍,其他的仪式都跟以前一样。
到了嘉靖十年正月,皇帝觉得庙里的祭祀制度该改改了,于是就到太庙、世庙和祧庙三个地方,正式宣布了新的祭祀制度。他把德祖皇帝的神位迁到了祧庙,把太祖皇帝的神位供奉在寝殿正中央,然后按照辈分,把其他七位祖先的神位也依次安置好。那年是丁酉年,皇帝又亲自去太庙进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
九月,皇帝跟大学士李时他们说:“现在宗庙的制度,父子兄弟都挤在一个庙里,这在礼法上不太合适。太宗皇帝以下的祖先,都应该给他们各自建一座庙,神位朝南。” 户部尚书夏言上奏说:“太庙两边空地本来就不多,宗庙这种大事,一开始就要谨慎考虑。” 皇帝还没做决定。
中允廖道南提出了一个建议:“太宗皇帝以下的祖先,可以在太庙两边的空地上,分别给他们建一座小庙。可以建一个主殿来统管这些小庙,没必要每个庙都单独建围墙;每个小庙里可以设个小房间来放置神位,也不用每个都建成寝殿。这样就能保证每位祖先都受到应有的尊重。皇上可以亲自到太祖庙祭祀,其他的庙宇就派亲信大臣代替祭祀,就像古代诸侯帮忙祭祀一样。”皇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下令大家一起讨论。
李时他们又说了:“太庙地方有限,恐怕容不下这么多庙宇。如果缩小规模,又违背了古礼。而且,如果真的建了这么多庙,皇上要一一祭拜,那不仅体力上吃不消,时间上也根本不够。古代宗伯官会代替皇帝进行祭祀,这指的是在一个庙里进行,代替皇帝做亚献。可没听说过让大臣代替皇帝祭祀一座独立庙宇的。再说,古代诸侯多是同姓的臣子,现在陪祀的人能比得上古代诸侯帮忙祭祀吗?以前丘浚先生建议说,可以隔几天祭祀一座庙,十四天祭祀完所有庙宇。这明显是没办法才想出来的办法。如果所有祖先都放在一个庙里,又显得太乱。我们建议用木头搭建一些像庙宇一样的建筑,按照庙宇的数量来建,并在里面搭帐篷,这样就能更恭敬地进行祭祀了。” 他们的建议提交上去了,但皇帝最终没有采纳。
十三年前,南京的太庙遭遇了火灾。礼部尚书湛若水建议,把南京太庙的香火跟南京的奉先殿合并,然后重建太庙,重新制作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皇上就召见湛尚书,跟大臣们一起讨论这件事。
湛若水跟大学士张孚敬等人一起说:“国家设立两座太庙,是从汉惠帝开始的;神主牌位有两座,是从齐桓公开始的。周朝的三座都城都有太庙,那是因为迁都才把太庙也迁过去,离开国都就带走神主,这和我们说的两座太庙、两座神主不一样。子孙后代是靠祖宗庇佑的,既然皇室子孙已经在这里亲自祭祀了,那么祖宗的神灵自然也会降临在这里。现在就应该确定下来太庙的选址,就以这个地方为根本。南京本来就有奉先殿,每天的香火祭祀照常进行,合并供奉就可以了。至于太庙的旧址,就按照古代祭坛的样式,修建高高的围墙,严格管理开关,以示庄严。” 皇上听了,就采纳了这个建议。
皇上想重建九庙,夏言就说:“首都的宗庙要恢复古代的制度,可是南京的太庙刚刚失火,这大概上天和列祖列宗在暗中指引,我们不能不认真对待啊!”皇上听了很高兴,就下令春天开始动工。大臣们在太庙南边讨论,决定左边建三昭庙,加上文祖的世室,一共四座庙宇;右边建三穆庙。每座庙宇的深度都超过十六丈,而世室的殿和寝宫要高一些,它们的长度、宽度和深度都和其他的庙宇差不多。所有庙宇的大门和太庙的大门并排,庙宇的后墙和太庙祧庙的后墙也并排。他们画了图纸呈给皇上。皇上觉得世室应该更尊贵一些,就让大家重新讨论。夏言他们建议扩大世室的前殿,比其他的庙宇高出四尺多,面积是其他庙宇的一半;寝宫比其他庙宇高出两尺多,面积和其他的庙宇一样。皇上批准了。
十四年正月,皇上告诉内阁大臣们:“现在打算把文祖的庙宇建成世室,那么皇考的世庙名字就要避讳了。”张孚敬说:“世庙写了《明伦大典》,已经颁发到全国各地了,不能改。文祖的世室应该叫做太宗庙。其他的庙宇不用‘宗’字,用原来的庙号就行了,以后再迁徙的时候,再改庙额就可以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二月,所有旧庙宇都被拆除,开始重建。每座庙宇都像皇宫一样,都有殿和寝宫。太祖庙寝宫后面有祧庙,用来供奉祧主。太庙的门和殿都朝南,其他的庙宇门朝东朝西,里面的门、殿和寝宫都朝南。
十五年十二月,新庙建成了,皇考的庙宇改名为睿宗献皇帝庙。皇上把德、懿、熙、仁四位祖宗的神主供奉在祧庙,太祖的神主供奉在太庙,百官按照礼仪陪祭。第二天,皇上把太宗以下的神主供奉到各个庙宇,并下令九卿正官和武职高官都要去太宗庙陪祭;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分别到各个庙宇行礼。皇上又选了个日子,亲自捧着太祖的神主,文武大臣捧着七位祖宗的神主,把它们供奉到景神殿。
四月,二十年前的事了,太庙着火了,皇上,也就是成祖皇帝和仁宗皇帝,亲自下令把火扑灭,然后把列祖列宗的神主都移到景神殿暂时安置。 还派大臣去长陵和献陵,跟太祖高皇帝和皇后禀报这事儿,也把他们的神主请到景神殿去。
两年后,十月的时候,皇上觉得原来的太庙地基太小了,就下令重新设计规划。 这事儿汇报了三次,都没通过。 等了好久,皇上才决定恢复以前那种“同堂异室”的旧式格局,这才算把太庙的样式定下来。
又过了两年,六月,礼部尚书费寀他们说太庙要安放神主了,得安排好位置。皇上说:“咱们这儿没按昭穆次序排,也没按皇帝在位的顺序排,就按伦理辈分来排吧。太祖高皇帝在中间,左边依次是成祖、宣宗、宪宗、睿宗,右边依次是仁宗、英宗、孝宗、武宗。都朝南。” 七月,新太庙建好了,举行完仪式,百官都来祝贺,皇上还下诏书告诉全国人民。
新太庙还在皇宫左边,正殿九间宽,前面还有两个厢房,南边是戟门。戟门左边是神库,右边是神厨。再往南是庙门,庙门外东南角是宰牲亭,南边是神宫监,西边是庙街门。正殿后面是寝殿,安放着列祖列宗的神主;寝殿后面是祧庙,存放着已经过世的皇帝的神主,这些也都朝南。
嘉靖二十七年,皇帝想把孝烈皇后方氏的牌位迁入太庙,同时把仁宗皇帝的牌位迁出。当时大学士严嵩、礼部尚书徐阶等人一开始都觉得不行,但后来也没坚持住自己的意见。
到了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仁宗皇帝的牌位被迁出太庙了,孝烈皇后方氏的牌位这才被迁入西第四室。
隆庆六年八月,穆宗皇帝要把自己母亲的牌位迁入太庙,就下令让礼部官员讨论该迁出谁的牌位。礼科给事中陆树德上奏说:“宣宗皇帝到穆宗皇帝只有五代,建议还是把睿宗皇帝的牌位留在太庙,别迁出宣宗皇帝的牌位。” 奏章递交礼部后,礼部认为宣宗皇帝的辈分离穆宗皇帝还比较近,现在迁出他的牌位不太合适。礼部还进一步解释说:“古代的‘一世’指的是一个时代,而不是指一个皇帝。所以晋朝的太庙有十一间,却供奉了六代皇帝;唐朝的太庙也是十一间,却供奉了九代皇帝。宋朝从太祖皇帝追尊到徽宗皇帝,最终确定了九世十一室的制度,因为太祖和太宗算作同一时代。后来,徽宗皇帝的牌位迁入太庙,和哲宗皇帝算同一时代;高宗皇帝的牌位迁入太庙,和钦宗皇帝算同一时代,都没有迁出其他皇帝的牌位。直到光宗皇帝的牌位迁入,才增加到九世十二室。现在从宣宗到穆宗一共六代,加上追尊的两位祖宗,一共才八代,按照宋朝的制度,完全可以不用迁出任何皇帝的牌位,只需要在寝殿左右各增加一间屋子,这样既能尊祖敬宗,又不会互相冲突。” 皇帝最终还是按照之前的旨意执行,把宣宗皇帝的牌位迁出了太庙。
天启元年七月,光宗皇帝要把自己母亲的牌位迁入太庙。太常卿洪文衡建议不要迁出宪宗皇帝的牌位,而是迁出睿宗皇帝的牌位。 但是,这个建议没被采纳。
1368年,朱元璋当了皇帝的第一年,在太庙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他老爸老妈的牌位放在正中间,朝南;他爷爷奶奶的牌位在东边第一个位置,朝西;他曾爷爷奶奶的牌位在西边第一个位置,朝东;他高祖父母的牌位在东边第二个位置,朝西。
七年后,御史答禄和权臣一起上奏说:“皇上登基七年了,还没举行禘祭,这不太合适啊!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古今的典制,创立一个符合咱们大明朝的祭祀典礼。”朱元璋下令让礼部、太常寺和翰林院一起讨论这事儿。他们讨论的结果是:“虞夏商周的祖宗世系都清清楚楚,所以才能举行禘祭。可是从汉朝到唐朝,都没能搞清楚他们的祖先到底是谁,他们所谓的禘祭,其实就是把已经祧出去的祖先牌位一起祭祀,这只是古代的大型祭祀活动,根本不是真正的禘祭。宋神宗皇帝曾经说过:‘禘祭是为了明确祖先的来源。’既然咱们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禘祭就没办法举行啊!现在咱们追封了四代祖先,但是始祖的来源还没查清楚,所以禘祭这事儿,现在还不能急着办。” 朱元璋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到了弘治元年(1488年),才决定每年年底把懿祖(朱元璋的爷爷)的神位放在正殿左边,放在熙祖(朱元璋的曾祖父)上面,然后举行祫祭。
嘉靖十年,皇帝问张璁关于祭祀祖先的大事,让他和夏言一起商量个章程。夏言写了一篇文章给皇帝,大意是说:从汉朝以后,祖先的谱系很难查清楚,想按照虞夏时期祭祀黄帝,商周时期祭祀帝喾那样,根本做不到。所以,我仔细研究了古代典籍,参考了以前儒家学者的精辟见解,建议设置一个虚位来祭祀。皇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这时候,有个叫廖道南的官员跳出来说,朱家是颛顼的后代,应该根据《太祖实录》来祭祀颛顼。于是皇帝下令让礼部把夏言和廖道南的意见拿去和大家一起讨论。结果大臣们都说:说虚位祭祀没依据,祭祀颛顼又年代久远难以考证。太庙里已经明确了高皇帝是始祖的位置,应该祭祀德祖才对。皇帝心里还是想设虚位,就又让大家再讨论。夏言又上书,说祭祀德祖有四个疑点,而且现在定下的太祖是太庙里的始祖,可不是皇帝立始祖庙的始祖。皇帝也同意他的说法,把他的奏章发下去了。
大臣们这才同意设置虚位,祭祀最早的皇祖,方向朝南,配享太祖,方向朝西。负责祭祀的官员又说,大祫(一种祭祀)每年都要举行,大禘(另一种祭祀)建议三年举行一次,这样次数比较合适。皇帝亲自写了祭文祭祀皇祖,规定每逢丙年和辛年举行一次,然后命令礼部制定仪式和选择日子。四月,礼部上交了大禘的仪式流程。祭祀之前要提前告知庙宇,祭祀人员要斋戒三天,准备香火、祭品和酒水,跟平时祭祀一样。锦衣卫负责仪仗队,太常卿负责把皇初祖的神位和太祖的神位放到太庙正殿,摆放位置要按照图样来。到了祭祀那天,仪式跟在圜丘祭天一样隆重。
最后,关于德祖的祭祀问题,决定取消每年岁末的祭祀,改在冬季中旬举行大祫。太常寺把德祖的神位放在太庙正中央,方向朝南;懿祖以下的祖先,依次排列在东西两侧。
十五年的时候,朝廷重新确定了祭祀祖先的制度。立春的时候祭祀,每个祖先的牌位都摆放在各自的殿里。立夏、立秋、立冬这三个节气,则把太祖、成祖以及他们的七个祖先的牌位都请出来,在太祖殿一起祭祀,这叫“时祫”。到了冬天的中旬,要择吉日把四位祖先和太祖、成祖以及他们的七个祖先的牌位都请出来,在太祖殿一起祭祀,这叫做“大祫”。祭祀完了以后,就把这些祖先的牌位都送回他们各自的寝殿安放。
十七年的时候,朝廷确定了大祫祭祀的祝文。九庙里皇帝和皇后的谥号都完整地写进去了,平时祭祀的时候,只写“某祖”、“某宗某皇帝”就可以了。 还重新确定了冬季大祫的日期,规定奉德、懿、熙、仁以及太祖的异室宗亲都朝南摆放,成祖的牌位朝西,并且位置要靠北一些;仁宗以下的七个祖先,他们的牌位就东西相对摆放。祭祀的时候要行三献礼,演奏六种乐曲,舞八佾舞。皇帝亲自祭祀德祖皇帝和皇后,大臣十二人分批祭祀其他皇帝,内臣十二人分批祭祀其他皇后。
二十年十一月,礼部官员们讨论说,年末的大祫祭祀,应该把祧主(已经迁出宗庙的祖先)的牌位也摆出来,可是景神殿太小了,建议暂时把四位祖先的牌位放到后寝去祭祀,用连在一起的几案摆放祭品,这样比较方便。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二十二年,朝廷对定时享和以及大祫的仪式进行了调整,取消了请出牌位、上香、奠献等步骤,改成直接捧着衣冠进出进行祭祀。太常寺和神宫监的官员负责执行这些新的规定。
二十四年,朝廷取消了冬月中旬的大祫祭祀,以及相关的告祭仪式,改在岁除日进行大祫,并且把大祫和时享的祭祀合并进行。二十八年,又恢复了告祭的仪式。穆宗皇帝即位后,礼部官员认为因为大行皇帝(穆宗的父亲)的服丧期还没过,建议按照弘治十八年的做法,年末的大祫和孟春的时享两场祭祀都派官员代理进行。因为这个时候乐队要演奏但不能演奏,皇帝因为服丧要斋戒,陪祀的官员也在服丧期间,所以建议暂时免去这两场祭祀。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洪武元年,皇上决定制定宗庙祭祀的制度,每年春季的三个月和年底都要祭祀,一共五次。当时有个叫陶安的学士建议说:“古代春夏秋冬四时祭祀,除了春季在各个庙宇分别祭祀外,其他三个季节都在祖庙一起祭祀。从汉朝开始,各个庙宇虽然都在同一个院子里,但都是分开的房子,所以四季祭祀都在祖庙一起进行。现在应该效仿近期的制度,把祭祀都集中在第一座庙宇进行,这样才符合礼制,也避免了麻烦。” 太祖皇帝就下令,孟春(正月)在各个庙宇分别祭祀,其他三个季节和年底则在德祖庙一起祭祀。
第二年,又确定了祭祀的具体时间:春天在清明节,夏天在端午节,秋天在中元节,冬天在冬至节,年底的祭祀时间不变。第三年,礼部尚书崔亮又提了个建议:“孟月(正月)是一年的开始,按照季节的变化表达孝心,所以要准备齐全祭祀的牲畜和谷物。到了仲月(二月)和季月(三月),只需要献上新鲜的祭品就可以了。既然已经进行了郊祀,那么庙里的祭祀就可以简化,应该恢复以前的制度。清明节等节日,只用准备应季的祭品就可以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九年的时候,新建了太庙。以后每次祭祀,正殿中间摆放德祖皇帝和皇后的神位,朝南;左边是懿祖,右边是熙祖,都朝东西方向;仁祖在懿祖的旁边。所有神位都不用神主牌位,只摆放衣冠。祭祀完毕后,就把这些衣冠收起来。孟春选择上旬的某一天祭祀,其他三个月则选择朔日(初一)祭祀,年底也一起祭祀。从那时起,五次祭祀就取消了分别祭祀,改成合祭。二十一年,又重新制定了祭祀的仪式,改变了之前的制度,迎神要行四拜礼,饮福要行四拜礼,祭祀完毕也要行四拜礼。二十五年,又重新确定了祭祀的时间,如果国家有丧事,乐器虽然准备好了,但不能演奏。
正统三年正月,要祭祀太庙。礼部官员说,按照以前的规矩,祭祀前三天,太常寺要奏报祭祀事宜,皇上要在正殿接受奏报。但那天是宣宗皇帝的忌辰,按照惯例是不鸣钟鼓的,皇上只在西角门视事。但是皇上认为祭祀是大事,仍然应该去正殿,其他的都按照永乐年间的规矩执行。天顺六年,内阁大臣因为皇太后去世,请求把孟冬(十一月)的祭祀推迟到服丧期结束后再进行。皇上同意了。成化四年,礼部因为慈懿太后去世,请求把孟秋(七月)的祭祀推迟到七月初七再进行。皇上没有同意。
嘉靖十一年,大学士张孚敬他们建议说:“太庙祭祀,就摆放衣冠就行了。皇上您亲自去主持祭祀,确实符合古代礼仪。但是跑遍所有庙宇,亲自开启祭祀用品,难免太劳累了。现在建议您只亲自安置太祖的神主,其他庙宇的皇帝皇后神主,就让内外负责捧神主的官员们去安置吧。”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十七年,祭祀的礼仪制度确定下来了,凡是立春的特别祭祀,皇帝亲自祭祀太祖,派八位大臣分别向其他皇帝献祭,派八位内臣分别向其他皇后献祭。立夏时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所有神主都摆放在太庙。太祖神主南向,成祖神主西向,排在七庙七宗之上,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睿宗、武宗的神主则东西相对而立。秋冬的大规模祭祀,礼仪和立夏一样。
二十四年,新庙建成了,又决定祭祀时只摆放衣冠,不再把神主请出来了。“二十四年,新庙成,复定享祫止设衣冠,不出主。”隆庆元年,孟夏时节的祭祀,因为世宗皇帝的灵位还没有撤掉,所以按照正德元年时的做法,提前一天,皇帝穿着常服祭告世宗皇帝的灵位,然后才请求其他庙宇进行祭祀。“隆庆元年,孟夏时享,以世宗几筵未撤,遵正德元年例,先一日,帝常服祭告几筵,祗请诸庙享祀。”之后,在太庙大殿内进行的日常祭祀和大型祭祀,都按照这个规矩来办。
1368年,朱元璋刚当上皇帝,就规定了太庙每月初一祭祀时要献上当季的新鲜东西。正月要献韭菜、荠菜、生菜、鸡蛋、鸭蛋;二月是水芹、蒌蒿、白菜、小鹅;三月是茶叶、竹笋、鲤鱼、鳇鱼;四月是樱桃、梅子、杏子、鲥鱼、野鸡;五月是新麦、王瓜、桃子、李子、家禽、嫩鸡;六月是西瓜、甜瓜、莲子、冬瓜;七月是菱角、梨、红枣、葡萄;八月是芡实、新米、莲藕、茭白、生姜、鳜鱼;九月是小红豆、栗子、柿子、橙子、螃蟹、鳊鱼;十月是木瓜、柑、橘子、萝卜、兔子、大雁;十一月是荞麦、甘蔗、天鹅、鸬鹚、鹿;十二月是芥菜、菠菜、白鱼、鲫鱼。这些祭祀仪式,一开始都是皇帝亲自操办的。没过多久,就把这些事情交给太常寺负责了。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所有季节性的贡品,都要先由太常寺献给宗庙,然后再送到皇宫。第三年,他又规定了每月初一祭祀时要献上的东西:每个庙都要献一只羊、一只猪,还有八样装在笾豆里的祭品,以及两套簠簋、两套登铏,三樽酒,还有常规的鹅肉羹和米饭。太常卿和其他祭祀官员都要穿着法服行礼。至于每月十五的望祭,就只用献上常规的鹅肉羹和米饭,官员们可以穿常服行礼。此外,还规定了献新仪式:各地进贡的其它新鲜东西,只要不是每月初一献上的,都由太常卿和内侍监的官员穿着常服献到太庙,这个仪式不用行大礼。后来,朔望祭祀、荐新、献新这些仪式,都在奉先殿进行。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祖先四代的庙号和谥号,用的都是玉制的册宝。册书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厚五分,册简的多少根据内容多少而定。册书用金绳捆绑,垫着锦褥,再盖上红罗泥金夹帕,装在朱漆镂金的匣子里,匣子上刻着龙凤图案。玉宝上刻着篆文,宽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金盘龙纽,系着锦绶,裹着红锦,再用帕子包好放在盒子里,盒子也是金的。
追封德祖(朱元璋的高祖父)的册文中写道:“臣,孝顺的玄孙,嗣皇帝某某,再拜叩头,上奏:臣听说尊敬祖先,是人之常情。祖父拥有天下,传给子孙,子孙拥有天下,再追尊祖父,这是古今通行的道理。我遇到天下大乱,亲身披甲上阵,统率军队,平定四方,安定百姓,国土日益辽阔,这一切都仰仗祖宗庇佑。百姓拥戴我为皇帝,而我的祖先考妣(父亲和母亲)却还没有称号。特此尊奉我高祖考府君(高祖父)为玄皇帝,庙号德祖。希望英灵能够鉴察我的孝心。” 玉宝上刻着“德祖玄皇帝之宝”几个字。玄皇后、懿祖以下诸位帝后的册宝也都是同样的规格。到了建文帝时期,这种追尊谥号册封的典礼就取消了,说是没有根据。
永乐元年五月,要给高皇帝(朱元璋)和高皇后(马皇后)上谥号,这事儿要好好议论议论。前一天,在奉天殿里摆好了议论谥号的案子。第二天一大早,永乐皇帝穿着衮冕,按照规定的仪式上了殿。文武百官穿着朝服,行了四拜大礼。礼部官员奏请进献尊谥的议案。两个官员引领着班首(领头的官员)走到丹陛(皇帝宝座前的台阶),捧着写着谥号议案的文书交给班首,然后从殿门进去,走到殿中央,宣读尊谥议案。皇帝来了,走到议案文案前,班首把议案放在案上,然后跪下,百官都跟着跪下。皇帝看完之后,又坐下了。班首和百官伏地叩拜后起身,回到原位,又行了四拜大礼。礼仪完毕。皇帝亲自拿着议案,交给翰林院的官员,让他们起草册文。
六月,皇上要追封先帝和先皇后尊号,提前就开始斋戒,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鸿胪寺在奉天殿设了香案。当天早上,内侍把册宝放在案子上。太常寺在太庙门外丹陛上,皇考(先帝)和皇妣(先皇后)的神位前各设了一个放册宝的案子。鸿胪寺把装册宝的彩舆放在奉天门外,仪仗和乐队都按照规定的仪式准备好了。百官穿着祭祀的衣服,在太庙门外等候,负责仪式的官员和宣读册宝的官员先从太庙右门进去,在殿内右侧站好。皇上穿着衮冕,在华盖殿里等候,四个捧着册宝的官员穿着祭祀的衣服,在奉天殿东西两侧站好。鸿胪寺奏请开始仪式。
皇上走出奉天殿,来到放册宝的案子前,捧册宝的官员把册宝抬到彩舆里,仪仗和乐队在前面引导。皇上坐上御舆,跟着彩舆走。走到午门外下御舆,换乘辂车,到达太庙门。百官跪着等彩舆过去,然后起身。皇上下了辂车,跟着彩舆走到太庙中门外。捧册宝的官员抬着册宝走在前面,皇上跟着走,走到丹陛上。把册宝放在案子上,典仪官员按照惯例唱礼,内侍奏报官员就位,典仪官员奏请迎神奏乐。乐声停止后,内侍奏报皇上行四拜礼,百官跟着一起拜。典仪官员奏请进献册宝,捧册宝的官员走在前面,从左门进入太庙,走到皇考神位前。奏请跪下,拿着圭玉。奏请进献册宝,捧册的官员跪着把册宝献给皇上,皇上接过册宝交给负责仪式的官员,放在案子左边。然后奏请放下圭玉,宣读册宝,宣读册宝的官员跪在皇上左边宣读。册文如下:
“惟永乐元年,岁次癸未,六月丁未朔,越十一日丁巳,孝子嗣皇帝臣某,谨拜手稽首言:臣闻俊德赞尧,重华美舜,禹、汤、文、武,列圣相承,功德并隆,咸膺显号。钦惟皇考皇帝,统天肇运,奋自布衣,戡定祸乱,用夏变夷,以孝治天下。四十余年,民乐永熙,礼乐文章,垂宪万世,德合乾坤,明同日月,功超千古,道冠百王。谨奉册宝,上尊谥曰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伏惟神灵陟降,阴骘下民,覆帱无极,与天常存。”
宣读完毕后,奏请放下圭玉。奏请进献宝器,捧宝器的官员跪着把宝器献给皇上。皇上接过宝器交给负责仪式的官员,放在案子右边。奏请放下圭玉。宣读宝器铭文,宣读宝器铭文的官员跪在皇上右边宣读,宝器铭文和谥号一样。宣读完毕后,奏请皇上俯伏叩拜,然后起身。皇上走到皇妣神位前,进献册宝的仪式和前面一样。册文如下:
“臣闻自古后妃,皆承世绪。妫汭嫔虞,发祥帝室,周姜辅治,肇基邦君。钦惟皇妣孝慈皇后,以圣辅圣,同起侧微,弘济艰难,化家为国。克勤克俭,克敬克诚,克孝克慈,以奉神灵之统,理万物之宜。正位中宫十有五年,家邦承式,天下归仁。谨奉册宝,上尊谥曰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伏惟圣灵陟降,膺慈显名,日月光华,照临永世。”宝器铭文和谥号一样。宣读完毕后,皇上回到原位。奏请行四拜礼,百官跟着一起拜。祭祀仪式按照惯例进行。第二天,颁布诏书给天下。追封尊号的仪式完成,参与祭祀的官员设宴款待,其他官员每人赏赐白银一锭。
宋仁宗登基后,九月,礼部和其他的大臣们一起上奏,讨论要给他的父亲——大行皇帝和母亲——仁孝皇后上谥号。仁宗接过来看了,看完之后,忍不住哭了起来,然后把这事交给翰林院去起草谥号的册文。
礼部又上奏了关于谥号仪式的奏章,前面那些斋戒、祭祀之类的程序都跟以前一样。宫里的太监们把装有谥号册宝的仪仗车准备好,放在奉天门。第二天,大家把册宝小心地放到仪仗车上。仁宗穿着丧服来到奉天门,太监们抬着仪仗车,仁宗跟在车后面走,下台阶,然后上了车驾。文武百官都站在金水桥南边,面向北方跪着,等仪仗车过去之后才起身。仪仗车到了思善门外,大家按照顺序站好,面向北方,仁宗下了车驾。仪仗车从宫门进去,一直到几筵殿的丹陛上。仁宗从左边门进去,在丹陛上站好准备行礼。抬着册宝的人从殿的左边门进去,走到几筵前面。引导仪式的人奏乐,皇帝行四拜礼,皇太孙、亲王、皇孙在丹陛上陪着一起拜,其他的百官在思善门外陪着一起拜。
仁宗从殿的左边门进去,走到大行皇帝的灵位前,跪下献上册宝。宣读册宝的官员跪着宣读完毕后,奏乐,皇帝俯伏在地,然后起身。仁宗又走到仁孝皇后的灵位前,行礼的程序都一样。奏乐,皇帝再次行四拜礼,皇太孙以下的人也跟着一起拜。仪式结束后,就开始祭祀。当天,就把仁孝皇后的神主牌位改了新的谥号,然后下诏书告诉全国各地。从那以后,给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上谥号,都是按照这个规矩来的。
嘉靖十七年,皇帝听从丰坊的建议,给献皇帝加上了庙号,尊称他为“宗配帝”,然后把太宗皇帝的庙号改成了成祖。 接着,命令制作了这两个皇帝的神位,放在南边的宫殿里,皇帝亲自去景神殿,隆重地进行祭祀,颁布册宝。 正式尊称文皇帝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尊称献皇帝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 皇帝还给上天上帝加上了新的尊号。十一月第一天,皇帝去南郊,恭敬地献上册表。仪式结束后,又回到太庙,颁布册宝,给高皇帝加上尊号,尊称他为“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给高皇后加上尊号,尊称她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当天,皇后还带着高皇后的神主牌位,参与了祭祀仪式,文武官员和命妇们一起陪祀。 之后又选了个日子,去太庙,正式改写神主上的名字。
天启元年正月,根据礼部的建议,凡是字形里包含“点水”偏旁的字,都改成“雒”字;字形里包含“木”和“交”的字,都改成“较”字。 但是,有人觉得督学的“较”字不太合适,应该改成“学政”。 所有王府和文武官员,如果名字或官衔里犯了庙讳或者皇帝的名字,都要全部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