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皇后她老人家,她的陵寝是怎么样的。然后呢,兴宗皇帝和他的皇后,他们的陵墓又是怎么安排的。接着是睿宗皇帝和皇后的陵寝,也需要好好说说。 皇妃们去世后,丧葬仪式是怎么进行的,也需要记录下来。
皇太子和太子妃去世后的丧葬,规格又是怎样的呢? 这方面也要详细记载。最后,诸位王爷、王妃以及公主们去世后的丧葬,又该如何操办? 这些都需要一一记录在案。 总之,从皇后到公主,所有皇室成员的丧葬礼仪,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不能有任何遗漏。
1368年,皇后马皇后去世了。礼部按照宋朝的旧例,制定了丧葬的仪式。于是,朝廷下令所有在京的文武官员和已经退休的官员,每人发放一匹布,让他们自己缝制丧服。所有人要穿斩衰服27天,然后换成素服,穿素服一百天。所有在京的官员,三天后要穿着素服到右顺门外,穿上正式的丧服参加祭奠仪式结束后,再换回素服,进行慰问仪式,三天后结束。五品以上武官和三品以上文官的家眷,第四天也要穿素服到乾清宫参加祭奠。她们要戴麻布做的头巾,穿麻布衫裙和鞋子,不能戴首饰,也不能化妆。外地的官员丧葬服制和在京官员一样,听到噩耗当天就在衙门里穿上丧服,家眷的服制也和在京官员的家眷一样,都穿三天。军民男女都要穿素服三天。期间禁止杀牲口,在京城要禁49天,在外地禁3天。百日内停止一切音乐和祭祀活动。官府的婚嫁要停止一百天,军民要停止一个月。
要下葬的时候,先要向太庙禀告,然后派官员祭祀金水桥、午门等处的神灵以及钟山的神灵。皇帝亲自在灵堂祭奠,百官穿着丧服在朝阳门外等候皇帝的旨意。当天,马皇后的灵柩被安放在皇堂。太子主持奠酒仪式,献上玄纁玉璧,并进行奉辞礼。神主送回宫中后,百官穿着素服在朝阳门外迎接,并再次进行慰问仪式。皇帝又在灵堂用酒食祭奠,从再虞到九虞,所有仪式都按规矩进行。之后,又派官员向钟山的神灵致谢。等到哭丧完毕,就将神主送到太庙,举行祔享礼。一百天后,丧期结束,皇帝不上朝,在灵堂祭奠,表示哀痛,不接受朝拜。东宫以下的人献上帛和酒,百官穿着素服进行慰问仪式。东宫、亲王、妃子、公主用牲畜和酒祭祀孝陵,公侯等随行。命妇们到灵堂祭奠。此后,每逢节日和忌日,东宫和亲王都要祭奠灵堂和陵墓。小祥之日,皇帝不上朝三天。在京期间禁止音乐和杀牲口,在灵谷寺和朝天宫各设醮三天。皇帝率领太子以下的人到灵堂祭奠,百官穿着素服到宫门口,进香完毕后,到后右门进行慰问。外地的命妇到灵堂进香。太子、亲王戴熟布做的练冠,九衤取,皇孙七衤取,都去掉头上的绖。穿负版辟领衰。见到皇帝和百官时,要穿素服,戴乌纱帽,系乌犀带。妃子、公主以下的人,戴熟布做的头巾,去掉腰上的绖。宗室和驸马戴练冠,去掉头上的绖。内尚衣、尚冠把皇后生前穿过的衣服在灵堂前丙位焚烧。太子、亲王再次到陵墓行礼。大祥之日,把神主安放在奉先殿,预先斋戒,向太庙禀告。百官陪祭完毕后,进行慰问仪式。
明成祖的皇后徐氏去世了,从第二天开始,皇帝就停朝,不敲钟打鼓。皇帝自己穿着素服,在西角门等候,百官也穿着素服,到思善门外哭祭完毕后,再行奉慰的礼仪。三天后,皇帝穿上了正式的丧服,哭祭的仪式和之前一样。从第二天开始,所有官员都在各自的衙门里斋宿,一直到二十七天后才结束。文武四品以上官员的妻子,从穿上正式丧服的那天开始,也要到思善门外哭祭三天。负责选拔和办事的人员,都得穿丧服。翰林院监生、吏员、僧道、坊厢里的老年人都要穿素服。从穿上正式丧服那天开始,在应天府举哀三天,其他的仪式都按照高皇后(指明成祖的元配皇后)时的规格进行。此外,还规定了诸王、公主等人的服制,世子、郡王都穿齐衰的丧服,不戴帽子,不拄拐杖;世子、郡王妃、郡主都穿大功的丧服;周王、楚王以及宁国公主和郡王的儿子都穿小功的丧服。皇帝派宦官到各个王府报丧,建造祔庙,祭祀太庙。祭祀用的器皿、谥号的册文和谥号的玉玺,都用檀香木制作。
册封谥号的时候,皇帝亲自在奉天殿的丹陛上向天地禀告。皇帝在华盖殿,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颁布册宝的官员入殿行礼。皇帝下令说:“永乐五年十月十四日,册封谥号为大行皇后,命你执行这项礼仪。”行完四拜礼后,官员们抬着册宝的案几到奉天殿的丹陛上,放在彩车上,从中间道路出去,进入右顺门,到达几筵殿,把册宝放在案几上,然后退到殿外等候。尚仪和女官来到香案前跪下禀告说:“皇帝派遣某某官员册封大行皇后,特来告知。”然后宣读册文,女官捧着册文在几筵的右边宣读,把册文放在案几上,宣读玉玺也一样。尚仪奏报礼仪完毕,女官把册宝的案几放在几筵的左边。内官出来报告礼仪完毕,颁布册宝的官员复命。
一百天后,礼部请求皇帝在正门视朝,敲钟打鼓,百官换上浅淡色的衣服。但是皇帝因为梓宫还没下葬,所以没有同意。到了百日祭那天,皇帝穿着素服到几筵祭祀,百官在西角门奉慰,停朝三天。在京城停奏音乐,禁止屠宰七天。礼部官员在天禧寺和朝天宫举行斋醮。第二天,皇帝穿着吉服在奉天门视朝,敲钟打鼓。百官穿着浅淡色的衣服,戴乌纱帽,系黑色角带,退朝后回到衙门仍然穿素服。遇到朔望(初一十五),朝见和庆贺按照常例进行。在几筵祭祀时,戴熟布做的帽子。等到发丧下葬的时候,斋戒三天,派官员把下葬日期告诉郊庙社稷。皇帝穿着素服在几筵祭祀,太子以下都穿着衰服行礼,派官员祭祀经过的桥门和沿途的祀典诸神。百官和命妇都穿素服,依次进行路祭。梓宫到达江边,百官在江边送别。太子送梓宫渡江,汉王护送,途中朝夕哭奠。迎接祭祀的官员和百姓都穿素服。下葬后,皇帝赏赐护送梓宫的官兵和抬梓宫的士兵钱粮,数额各有不同。
明朝正统年间,仁宗皇后张氏去世了,礼部就按照规矩制定了太皇太后的丧礼。皇帝守孝三天后,就继续处理政务了。祭祀典礼都没耽误,诸王以下文武百官和命妇们都像以前一样去哭吊,穿孝服二十七天后才脱掉,老百姓也穿素服十三天表示哀悼。不过,诸王不用参加葬礼,外地官员不用去上香,老百姓也不用禁止婚丧嫁娶这些事情。等到下葬的时候,朝廷派官员去太庙报丧。皇帝亲自拿着太皇太后的衣冠去祭拜列祖列宗和仁宗皇帝的神位,又拿着宣宗皇帝的衣冠去祭拜太皇太后的神位,祭拜的规格和平时一样隆重。
到了天顺年间,宣宗皇帝的皇后孙氏去世了,丧礼和以前一样,只是把哭吊的地方改在了清宁门。英宗皇帝的皇后钱氏去世的时候,丧礼也和以前差不多,只是屠宰的禁令只持续了七天,外国使臣也不用去哭吊了。正德元年,景帝的皇后汪氏去世了,礼部和大臣们商量后认为,应该按照皇妃的规格操办丧事,停朝三天,在九坛祭祀。太后、皇后、亲王以下的文武百官和命妇们都要参加祭祀。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
宪宗皇帝废黜的皇后吴氏,在正德四年去世了,按照大学士李东阳等人的建议,丧礼按照英宗皇帝的惠妃的规格办理。宪宗皇帝的皇后王氏,在正德十三年去世了。过了三天,皇帝从宣府回来,才开始发丧。百官都穿着素服,在清宁宫门外听宣读皇帝的遗诏。等到出殡的时候,提前搭好了灵棚,和顺天府的街道交叉的地方。皇帝一大早从北安门出来迎接灵柩,皇太后和皇后在灵棚上等候着。送完灵柩后,皇帝又回到清宁宫,亲自拿着棺材去祭拜祖宗。百官步行送葬到德胜门外,只有送葬的官员可以骑马。第二天,皇帝拿着神主牌位回京,百官在德胜门迎接。皇帝穿着素服,系着丧带,在西角门迎接百官的慰问。等到大哭之后,才脱掉孝服。
孝宗皇帝的母亲纪氏,是宪宗皇帝的妃子。成化年间去世的时候,停朝的礼仪和以前一样。从开始丧事到下葬,皇帝、皇太后、皇后、妃嫔、公主、皇子都参加了祭祀。还派皇子拿着祭祀的册子去行礼,墓地和葬礼都非常隆重。皇亲国戚、百官和命妇们送葬并祭祀,都按照礼仪进行。
世宗皇帝的祖母邵氏,在嘉靖元年去世了。服丧期满后,大臣毛澄等人请求皇帝赶紧处理政务。他们再次上奏,建议参照孝肃太皇太后的丧礼办理。毛澄他们说:“孝肃太皇太后去世的时候,距离下葬时间不远,所以暂时穿着丧服,等陵墓修建完毕后再举行正式的丧礼,这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啊。况且正赶上元旦朝会,也不适合穿着素服去见万国来朝的使臣。如果皇上想表达孝心,只要不从正门进入宫殿,不鸣钟鼓就可以了。”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且免除了朔望日上殿的仪式。等到下葬四天后,皇帝才到奉天门,百官行奉慰礼,这才算正式恢复了政务。
嘉靖年间,孝宗皇帝的皇后张氏去世了,礼部官员按照旧例上奏。皇帝说祭祀郊社不能中断,所以取消了祭告仪式。他又说,自己亲自参与各种丧葬仪式,之前已经交代过由别人代劳,所以也取消了祭祀庙宇的仪式。后来太常寺因为要将先祖的牌位迁入太庙,请求各庙宇的负责人亲自前往,皇帝下令这些负责人都不必亲自前往,这体现了皇帝的简化丧礼的决心。
之前,武宗皇帝的皇后夏氏去世,礼部上报了丧葬仪式的具体方案,其中包括戴素冠、穿素服、系麻带举哀以及群臣奉慰的仪式。皇帝说:“我对皇兄的皇后没有服丧的义务,更何况我还要侍奉两位皇太后,而且马上就要到圣母太后的寿辰了,我实在难以穿着全套素服。我就穿着青色的衣服处理政务吧,丧葬仪式再重新拟定。”于是尚书夏言等人说:“庄肃皇后的丧礼,在臣民看来没有可以商议的地方。只是皇上您作为天子,服丧的制度已经不同于一般人,不必从西角门进入宫殿。群臣在穿着丧服之后,也不必穿着素服上朝。”等到上报丧葬仪式方案时,皇帝又指示说:“毅皇后的丧事应该与历朝历代的皇后丧事有所不同,不必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应该直接将她的牌位迁入太庙,让皇后在内殿主持丧事。”夏言等人商议后说:“按照礼制,要等到‘卒哭’之后才能举行祔庙告祭。这是因为新皇后的牌位要入庙,旧皇后的牌位要迁出,所以要提前告祭。这在常规典籍中是这么规定的,但这不适用于今天的情况。毅皇后的神主确实应该立刻迁入太庙,以安抚神灵,但是祔庙告祭的仪式可以免除。”于是他们详细地拟定了丧葬仪式的方案,皇帝批准了。
嘉靖七年,皇帝的皇后陈氏去世了。礼部上报了丧葬仪式方案,但是皇帝觉得太隆重了,有点过。
礼部又重新上报方案,皇帝自己决定,把仪式简化一些,想在九天后就脱去丧服。 内阁大臣张璁等人就出来反对了,他们说:“夫妻的关系,是三纲五常里很重要的一部分。皇帝是纲常的根本,更应该谨慎处理这件事。《左传》里记载,昭公十五年六月乙丑,周景王的太子寿死了;八月戊寅,景王的王后穆后也死了。叔向说:‘一年之内,国君竟然要为父子二人守丧!’ 古代的礼仪规定,儿子为父亲守丧,丈夫为妻子守丧,都要服丧三年。后来,丈夫为妻子守丧,就改成了齐衰杖期,如果父母健在,就不用拄杖。《丧服》里记载,从期年以下的服丧期,诸侯都可以免除,但只是针对旁系亲属说的。而妻子去世,本来就应该服丧三年,现在缩短为一年,其实也没有完全免除丧服。现在皇上为皇后服丧,用天数代替月份,只有短短十二天;臣子为皇太后服丧三年,用天数代替月份,也只有二十七天。跟古代的礼仪相比,已经简化太多了!皇上应该服丧十二天,臣子们穿素服二十七天。不然的话,恩典和法纪就说不清楚了,礼仪上也会有偏差。”
礼部的官员方献夫也跟着说了,他翻来覆去地引用了《仪礼·丧服》等典籍来辩论,还拿《三朝圣谕》里记载的仁孝皇后去世时,太宗皇帝虽然减轻了丧服,但后来还是穿了几个月白衣白帽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皇帝说:“文皇后去世的时候,上面没有太皇太后,下面还有太子,所以从重举行丧礼是应该的。现在的情况不一样,我不能不改变以前的做法。”
这时候,詹事霍韬又说话了:“现在百官的妻子去世,也没有穿丧服上朝的礼仪。因为妻子的去世是家事,不影响朝政,阴不能压阳嘛。圣谕里说:‘穿素服十天,相当于停朝的意思。’在内廷这样做可以,但如果在百官面前,处理国家大事,坐在皇帝的位子上,却穿着皇后的丧服,那就不合适了。百官为皇后服丧,是因为她代表着天下妇女的典范。礼仪上规定,父亲健在的时候,儿子为母亲守丧,也不用在堂上拄杖,这是为了尊重父亲。在朝廷上,道理也是一样的。臣建议陛下戴着玄冠穿素服,在西角门处理政务十天,然后戴着玄冠玄服在奉天门处理政务,百官从左掖门进入,穿乌纱帽青衣侍班。离开官署和家里的私室,就继续穿素服白帽二十七天。如果说这样还不够符合礼仪,那等山陵事宜办完之后再脱去丧服。”皇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先说册封谥号的事儿,礼部商量好流程是这么定的: 提前准备好,皇帝穿着衮冕(gǔn miǎn)去奉先殿和崇先殿祭告祖先。到正式册封那一天,皇帝穿平常的衣服去奉天门,正副使也穿平常衣服,百官穿浅淡颜色的衣服,系黑色角带,按照规矩站好队行礼。 册封的圣旨送到右顺门,内侍捧着它进正门,放到皇帝面前的案几上。内侍太监念完祝词后上香,宣读圣旨的官员宣读完毕后,再把圣旨放回案几上。然后,内侍拿着节杖从正门出去,把节杖交给正副使,算是回礼完成了。正副使拿着节杖回去复命。第二天,礼部把正式的文书誊抄好,发往全国各地。
这回中宫(皇后)的丧礼,自从文皇后之后,这还是第二次操办。永乐年间的典礼记录都烧毁了,《会典》上记载的也很简略,所以这次的丧礼流程,都是皇上自己决定的,然后下令执行。因为皇后的梓宫(装放棺材的木箱)要下葬了,皇上又重新制定了一些仪式,还简化了一些流程。 因为思善门离仁智殿太近了,所以命令后宫嫔妃在思善门哭祭皇后只有一天,而且取消了辞祖的仪式,丧葬队伍从左王门出去。
二十六年,皇后方皇后去世了,当天就发丧。皇上告诉礼部说:“皇后曾经救过朕的命,她的丧事就按照太皇太后的规格来办吧。”礼部制定了丧礼的仪式,规定第四天百官正式穿孝服,之后戴黑帽穿素服,十天后可以换浅色衣服,但上朝都要从西角门进。百官十天内要穿素服戴孝带,十天后可以戴乌纱帽、黑角带,穿素服,一共要穿孝服二十七天。皇上自己在奉天门上朝的时候穿常服,百官穿浅色衣服,鸣钟鼓、鸣鞭照常进行,只是朔望日不上殿。皇后的灵柩出发后,百官才开始穿常服。皇上在奉先殿等处祭祀的时候穿常服,只有在几筵祭祀的时候才穿丧服。服丧期满那天,由宫中官员代替皇上祭祀。皇上都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皇上又下令说:“皇妃的位次在太子妃之后不合礼制,应该改正过来。”等到皇后下葬的时候,礼部官员按照旧的仪式来请求皇上。皇上就下令皇后的灵柩走中间的路,祭祀仪式按照规定用九数。安葬在玄宫,在玄宫左边,将来再配享太庙。礼部官员又上奏修改仪注,把席殿改名叫行享殿。皇上又说,孝洁皇后从灵柩出发到神主回京将近半年,遇到节日百官都穿常服,而现在孝烈皇后灵柩出发十天后就回来了,情况不一样,所以按照大臣们所请的服制来办吧。皇上命令所有随丧事往来的人,都穿丧服。祭祀完毕,百官戴乌纱帽穿素服上朝,穿素冠素服办公。迎接神主的时候再穿丧服,在思善门外举行安神仪式,之后再换上素冠素服。之前,皇上命令把孝烈皇后葬在左边,把孝洁皇后迁到右边。后来又觉得孝洁皇后已经安葬很久了,不宜再移动,就取消了这个命令。于是又下令把孝烈皇后葬在右边,左边空着,留着以后再说。
穆宗他母亲杜氏,在三十三年的时候去世了。礼部说:“应该按照成化年间淑妃纪氏的丧葬规格来办。而且裕王已经结婚了,应该由他主持丧事,送葬出城。” 于是决定停朝五日,裕王按照《孝慈录》的规定,穿斩衰的丧服服丧三年。皇帝下令派大臣主祭,开墓穴、填埋,祭祀后土,并且动用工部官员,送葬仪仗的人数都比以前增加了。皇帝觉得这不太符合礼制,就让大家参考贤妃郑氏的丧葬规格。
于是尚书欧阳德等人又上奏了仪注,停朝二日,不鸣钟鼓。皇帝穿浅淡色的衣服,在奉天门处理政务,百官也穿浅淡色的衣服、戴乌纱帽、系黑角带朝见。皇帝命令裕王负责祭奠的事宜,裕王带着王妃进宫,穿着素服痛哭,四次跪拜瞻仰遗容。服丧之后,每天早晚哭祭三天。之后每天祭奠一次,一共二十七天。裕王在家中仍然按照斩衰三年之制服丧。册谥焚黄那天,摆设祭祀仪式,裕王到灵前行礼。丧葬队伍从玄武门出去,裕王步行送葬到京城门外,路祭完毕后,返回宫中。皇帝说焚黄是皇帝才能做的,不是王爷可以做的,还是按照常规仪式来吧。
礼部复奏说:“皇妃焚黄的仪式,流传已久,都只是拜献酒,跪着读祝文,这是沿用了上尊谥的仪式,却没有考虑到赐谥是皇帝的权力,祭文中称皇帝遣谕,和上尊谥的祭文不一样。现在奉旨按照常规礼仪办理,应该修改赐谥的仪式,像赐祭礼一样。读祝文、宣读册文都应该站着,不用跪拜。”皇帝批准了,并下令执行。
穆宗的皇后李氏,是裕王在王府时的正妃,早于穆宗去世,葬在西山。隆庆元年,追谥为孝懿皇后,皇帝亲自到世宗的灵位前报告此事。皇帝在皇极门举行仪式,派大臣持节捧着册宝到陵园去追封。神宗他母亲皇太后李氏,在万历四十二年去世。皇帝指示礼部,丧葬仪式要隆重一些,皇帝穿丧服亲自祭奠。穆庙的皇妃、中宫的妃嫔、太子、诸王、公主以下都穿丧服。百官在慈宁宫门外哭祭。命妇进宫门哭祭。其他的都按照大丧的礼仪办理。
1392年,太子死了,皇上让礼部商量丧事怎么操办。礼部侍郎张智他们就提议说:“按照规矩,父亲为长子守丧要穿齐衰孝服一年。现在皇上呢,就用天数代替月份,穿齐衰孝服十二天,祭祀完了就脱掉。这段时间,朝廷里的文武官员都要在衙门里斋戒住宿。第二天,穿素服到文华殿,领受麻布孝服。三天后正式穿上孝服,到春和门去哭祭。第二天,穿素服举行慰问仪式。那些要参加祭祀和送葬的人,就一直穿着孝服。在京城的,所有大小祭祀活动和奏乐都暂停,直到下葬那天为止;婚嫁也暂停六十天。在外地的,文武官员换上孝服,在衙门里举行哀悼仪式。第二天,正式穿上孝服行礼。大小祭祀活动和奏乐暂停十三天,婚嫁暂停三十天。” 至于朝廷内外参加祭祀的官员,皇上命令光禄寺准备祭祀用品,百官只需要哀悼并行礼就行了。建文帝登基后,追谥太子为兴宗孝康皇帝,但当时推荐的陵墓名称没流传下来。
太子妃常氏,比太子先去世了。太祖穿素服,停朝三天。皇后也穿素服去祭奠,太子穿齐衰孝服。葬礼结束后,就换回了平常的衣服。皇孙穿斩衰孝服,祭奠的时候才穿。其他诸王公主的服饰都按照规定来。建文帝刚即位的时候,追谥常氏为孝康皇后。到了永乐年间,这些追封的谥号都被取消了。后来福王在南京称帝,又恢复了他们帝后的称号。
睿宗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在安陆州。世宗皇帝登基后,追谥睿宗为献皇帝,修缮了陵墓和庙宇,并命名为显陵。“献皇帝梓宫宜改葬天寿山”这种说法,当时不少人提出来,但皇帝没同意。
嘉靖十七年,皇帝的母亲蒋太后去世了。礼部上奏说:“除夕那天,皇太后的服丧期满二十七天,正好赶上元旦,建议穿黑色冠服,淡色的朝服上朝。” 奏章还没批复,皇帝就问大学士夏言:“元旦在玄极殿祭天,是不是要穿祭服?如果要穿祭服,那前一天要不要换衣服?”礼部又建议:“元旦祭天和上朝,以及前一天都穿青色衣服,到了孟春祭祀的时候,提前三天斋戒,也穿青色衣服,百官都一样,其他的就按照孝贞皇太后的丧礼来办。”皇帝还是没同意。最后决定,除夕那天换上黑色吉服,元旦祭天时穿祭服,戴翼善冠,穿黄袍在殿上主持祭祀仪式,百官穿朝服,鸣钟鼓、鸣鞭,演奏堂上乐。
当时关于要不要把蒋太后的梓宫迁到南北哪个地方合葬,讨论了很久都没结果。皇帝亲自去了承天门,回来之后才决定把梓宫迁到南边合葬。礼部上报了葬礼的仪式流程,除了常规的流程外,皇帝又增加了太庙辞祭、承天门辞奠、朝阳门遣奠、以及祭祀地主神和梓宫上船、下船等祭祀仪式。梓宫启程的时候,皇帝穿孝服,亲自主持各项仪式,百官步行送葬到朝阳门外,进行祭奠和遣奠仪式。到了通州,负责祭祀的官员向皇帝复命。神主回到京城,百官在门外迎接,皇帝穿孝服,带着皇后以下的嫔妃在午门内哭迎,把神主安放在几筵殿。梓宫经过的河流、山川、神祇,都进行了祭祀,用牲畜和酒祭祀。勋臣穿青色衣服行礼,梓宫被抬进席殿。先把睿宗旧陵迁到祾恩殿,然后把梓宫也抬进殿内,和睿宗合葬在新陵寝。
洪武七年九月,贵妃孙氏去世了。她没有儿子,太祖皇帝让吴王朱橚主理丧事,按照慈母的礼仪服丧三年,东宫的诸王都服丧一年。 因此写下了《孝慈录》。
永乐年间,王贵妃去世了。皇上停朝五天,亲自祭奠了一坛,皇后、皇妃、皇太子各祭奠一坛,亲王们一起祭奠一坛,公主们也一起祭奠一坛。七七、百日、再期(即去世后七七四十九天、一百天和二百天),都送去祭奠的册文,并举行焚烧黄纸的仪式。选好墓地后,还派官员祭祀后土。出殡前,辞灵的祭坛和最初丧事时的祭坛一样,只是增加了六尚司、内官和内使各一坛。启奠、祖奠、遣奠,也都分别祭奠一坛。出殡那天,百官送葬到路祭的地方,皇亲国戚和驸马们一起祭奠一坛,公侯伯和文武官员一起祭奠一坛,外命妇们也一起祭奠一坛。经过城门都要祭祀,内城门由内官祭祀,外城门由太常寺的官员祭祀。下葬后,也进行遣奠和遣祭,再祭奠一坛。埋好墓穴后,派官员祭祀后土,然后把灵柩迎回享堂,举行安神仪式,最后再祭奠一坛。
天顺七年,敬妃刘氏去世了。皇上停朝五天,穿着浅淡黄色的衣服在奉天门处理政务,百官则穿着浅淡色的衣服,戴着乌纱帽和黑角带朝见皇上。祭文放在灵柩前,皇太子以下的官员行三献礼。灵柩前的仪仗队有内使女乐二十四名,还有拿着花幡和雪柳的女队子二十名,以及女将军十一人。从最初丧事到周年辞灵,除了日常祭祀外,每次都额外增加一坛祭祀。
弘治十四年,宪庙的丽妃章氏出殡,停朝一天。
所有陪葬的妃嫔,每年春秋都要在宫殿内祭祀。那些葬在金山等其他地方的妃嫔,则分别派内官去祭祀。到了嘉靖年间,才下令把她们的墓地都迁入诸陵,在祾恩殿两旁一起祭祀,并在她们的位子上用红纸牌写上“某皇帝第几妃之位”,祭祀完毕后焚烧纸牌。后来又改用木刻的名号。嘉靖十三年,皇上谕令礼部和工部:皇室的世妇、皇帝的妻子都用九数的规格祭祀。九位妃嫔葬在一起,共用一座享殿,这是定制。
明朝从洪武年间懿文太子去世以后,到成化八年悼恭太子去世,当时他才三岁。皇帝告诉礼部,丧礼要从简,王府和文武官员都不用进献香帛了。礼部按照皇帝的意思拟定了丧礼方案上报。从发丧的第二天开始,朝廷停朝三日。皇帝戴着翼善冠,穿着素服,七天后才换下丧服。又过了三天,皇帝在西角门上朝,这时候不鸣钟鼓,祭祀用的也是素食。文武百官都穿着素服,麻布衣裳,系着麻绳做的带子,穿麻鞋,布裹纱帽,到思善门去哭祭悼念太子,哭祭一天后结束。第四天,皇帝穿着素服在西角门上朝,以示慰问。在外面的王府和文武官员,也穿着素服举哀,两天后结束。
嘉靖二十八年,庄敬太子去世了。礼部上报了丧礼方案。皇帝说:“天子是没有丧期的。何况太子才十五岁就去世了,这属于‘三殇’之中的‘殇’,我穿戴孝服不合礼制,就只停朝十天吧。百官按照制度穿戴孝服,十二天后就结束服丧。取消到停放灵柩的地方去哭祭的仪式。”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皇太子妃王氏去世了,皇帝下令按照皇太子妃郭氏的丧礼规格办理。停朝五天,不鸣钟鼓。皇帝穿浅淡色的衣服,百官穿青色素服,系黑色角带朝参,皇长孙负责主持祭奠仪式。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去世了,朝廷下诏确定丧礼。礼部尚书任亨泰说:“根据宋朝的制度,应该停朝五天。现在正赶上祭祀的日子,请求暂时停朝一天。皇帝和亲王以下,直到郡主和靖江王的家眷的服丧制度,都跟鲁王丧礼一样。皇太子应该穿齐衰的丧服,服丧时间也用日来代替月,十二天后结束服丧,然后一年内穿素服。”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亲王去世了,朝廷要停朝三天表示哀悼。礼部负责派官员去操办丧葬事宜,翰林院则要写祭文、谥号和墓志铭,工部负责制作铭旌,再派官员去建造坟墓,钦天监的官员负责择吉日下葬,国子监派八个监生分别去各个王府报丧。皇上要祭奠一次,皇太后、皇后、太子(东宫)各祭奠一次,在京的文武官员也都要祭奠一次。从亲王刚去世到服丧期满,皇上总共要祭奠十三次,后宫的文武官员也要祭奠一次。
丧服的规定是这样的:王妃、世子、亲王其他的儿子们,还有郡王、郡主,一直到宫里的侍女,都要穿斩衰服服丧三年;后宫的文武官员要穿齐衰服服丧三天,哭吊五天后就结束服丧。城里的军民也要穿素服五天表示哀悼。郡王、亲王的儿子们、郡主,要为他们的哥哥以及伯父、叔父穿齐衰服服丧一年,郡王妃则要穿小功服。凡是亲王妃去世,皇上要祭奠一次,皇太后、皇后、太子、公主都要各祭奠一次。布政司要派官员去挖墓穴合葬。继妃、次妃的祭礼和正妃一样。如果只是亲王的夫人去世,皇上只祭奠一次就行了。都要把她们葬到亲王的墓里。
郡王去世,朝廷停朝一天。行人司负责派官员操办丧葬事宜,其他的礼仪大多和亲王的丧礼一样,只是皇太后和皇后不用祭奠。郡王妃的丧礼和亲王妃一样,公主也不用祭奠。郡王继妃、次妃去世,丧礼也和正妃一样。世子去世,皇上祭奠一次,太子也祭奠一次。在世子去世七七(四十九天)、百日、下葬、周年、除服这些日子,皇上都要分别祭奠一次。世孙的丧礼和世子一样,只是减少了七七和“大祥”(三年)的祭奠。镇国将军去世,皇上只在闻丧、百日、下葬这三个日子祭奠;奉国将军以下的官员,皇上只祭奠一次。
话说洪武九年五月,晋王妃谢氏去世了,朝廷得商量丧服的事儿。当时负责讲学的宋濂他们就提议说:“按照唐朝的规矩,皇帝要为皇妃之类的举哀。宋朝的规矩是,皇帝要为皇亲举哀。现在咱们把唐宋两朝的规矩综合一下,皇帝和皇后要穿大功服,其他妃子都穿小功服,南昌王妃穿大功服,太子、公主、亲王都穿小功服,晋王穿齐衰期服,靖江王妃穿小功服,晋王妃穿缌麻服,朝廷停朝三天。等穿好丧服后,皇帝穿素服去灵堂,要举哀十五次。百官都来慰问,皇帝离开灵堂后就换回平常的衣服。”皇上觉得可以,就准了。以后王妃去世,丧事都按这个章程办。
正统十三年,朝廷规定,亲王的墓地要五十亩地,配十五间房子;郡王的墓地三十亩,配九间房子;郡王子的墓地二十亩,配三间房子;郡主、县主的墓地十亩,配三间房子。到了天顺二年,礼部又上奏说,亲王以下的墓地,都按照文武大臣的规格来办。要是王爷或者王妃先去世的,得先修好墓穴。后面去世的,就让当地官府负责安葬。如果是有继妃的,就葬在旁边,一起享用祭祀用的堂屋。
成化八年二月,忻王去世了。出殡那天,皇帝没上朝。等葬完了,朝廷停朝一天。十三年的时候,四川按察使彭韶上奏说:“亲王郡王去世,都要派官祭祀,来来往往的使臣,还有那么多民夫,太劳民伤财了。以后亲王去世还是照旧,郡王去世初丧只派一个官员去祭祀,其他的就让当地官府负责。所有王室的母亲和王妃去世,都派内官去祭祀。现在宗室妇人很多,有些地方还有镇守太监,应该派他们去行礼。还有就是王室墓葬,夫妻合葬。刚开始修墓的时候,要派官员监督,开墓合葬,以后就让当地官府负责吧。”皇帝采纳了礼部复奏的意见,王妃的祭祀礼仪照旧,其他的都按彭韶的建议执行。弘治十六年七月,申王祐楷去世了。礼部说:“以前沂穆王去世的时候,还没出府。申王已经出府了,但还没到封地,我们建议参照沂穆王以及其他在外亲王的例子来办理丧事。”
说白了,《会典》里都写着呢,明朝初期,追封了寿春王在内的十个王爷和他们的王妃,坟墓都在凤阳府西北二十五里地外的白塔那儿,还专门设了祭祀的祠堂和管理陵墓的人家。南昌王等五个王爷和王妃,则合葬在凤阳的皇陵里,每年有关部门都会按时祭祀,他们都享有这个待遇。至于怀献世子以下那些没来得及被封王就去世的王爷们,大多都葬在西山,每年朝廷都会派内官去祭拜。
永乐十五年正月,永安公主去世了。当时正巧赶上张灯结彩办宴会呢,结果宴会直接就取消了。朝廷停朝四天,皇帝还亲自祭奠,并下令有关部门操办丧葬事宜。到了二月,太祖的第八个女儿福清公主也去世了,朝廷停朝三天。按照规定,公主去世的消息传到朝廷,就要停朝一天。从公主去世到做完大祥(丧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皇帝一共祭奠了十二次。公主下葬那天,朝廷又停朝一天。公主的丧葬规格比王爷的略低一些,但丧葬制度是一样的,只是官员们不用穿丧服。那些没出嫁的公主,死后都葬在西山,每年朝廷也会派内官去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