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老家是苏州长洲,他家祖上是给人看病的医生。十四岁那年,他出家当了和尚,法号道衍,字斯道。他跟着道士席应真学习,学到了不少关于阴阳五行和算命的知识。有一次,他去嵩山寺玩,碰到了一个算命先生袁珙,袁珙看见他就说:“这是个不寻常的和尚啊!眼睛像三角形一样,长得像病虎似的,性格一定很凶狠,是刘秉忠那一类人。”道衍听了可高兴坏了。
就这样,姚广孝这位年轻的和尚,在嵩山寺与一位有名的相士不期而遇,并得到了一个看似不吉利,实则让他兴奋不已的预言。“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这句评价,既点明了他外貌上的特征,更预示了他未来不平凡的命运,与历史上那位辅佐元世祖忽必烈的名臣刘秉忠相提并论,对他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褒奖。 他出家为僧,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野心和期待。
洪武年间,朝廷下令让儒生和僧人参加礼部考试。道衍参加考试后,没有接受官职,皇上赏赐了他僧衣让他回去。他路过北固山,写诗怀古。他同行的人宗泐说:“这哪是和尚说的话啊?”道衍笑着没回答。
高皇后去世后,太祖皇帝挑选高僧来侍奉诸位皇子,为他们诵经祈福。当时宗泐是左善世,他推荐了道衍。燕王和道衍谈得很投机,就请求道衍跟随自己。到了北平,道衍在庆寿寺住持。他经常出入燕王府,和燕王关系非常密切,经常私下里跟燕王密谈。
太祖皇帝去世后,建文帝登基,开始削弱诸王的势力。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相继获罪。道衍就暗中劝说燕王起兵造反。燕王说:“老百姓都支持建文帝,怎么办呢?”道衍说:“我知道天意,管老百姓怎么想呢!”然后,他又推荐了袁珙和算命先生金忠。这样一来,燕王更加下定决心了。他暗中挑选将领和士兵,招募那些勇敢异常、能力超群的人。
燕王府,以前是元朝的宫殿,非常深广。道衍就在后花园里操练军队。他让人挖地建造了坚固的房屋,用厚厚的围墙围起来,里面密密麻麻地堆满了瓦罐瓶缶,日夜不停地制造兵器,还养了很多鹅鸭,用它们的叫声来掩盖声音。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告密,朝廷下令逮捕燕王府的官员。都指挥张信向燕王表示效忠,燕王于是决定起兵。
正好这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屋檐上的瓦片都掉了下来,燕王脸色都变了。道衍说:“这是吉兆啊!飞龙在天,伴随着风雨。瓦片掉落,将要改朝换代了!”起兵后,燕王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义,号召他的军队为“靖难之师”。道衍则留下来辅佐太子监国。
那年十月,燕王攻打大宁,李景隆乘机包围了北平。道衍坚守城池,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晚上,他派勇士偷偷地潜入敌营,重创了南军的士兵。援军到达后,内外夹击,斩杀了无数敌人。李景隆、平安等人先后溃逃。燕王围攻济南三个月,没有攻下。道衍写信说:“军队疲惫了,请求班师回朝。”于是燕王回军。
接着又攻打东昌,战败,损失了大将张玉,再次回军。燕王想稍微休息一下,道衍却极力劝他继续进攻。燕王又招募勇士,打败了盛庸,攻破了房昭的西水寨。道衍对燕王说:“不要攻打城池,迅速进军京师。京师兵力薄弱,一定能攻下。”燕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接连在淝河、灵璧打败了朝廷军队,渡过长江,进入京师。
朱棣当上皇帝后,就封姚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当年朱棣还是藩王的时候,身边都是些武将,只有姚道衍帮他制定了起兵的策略。后来朱棣在山东、河北打仗,打了三年,时而回来,时而不回来,这三年打仗和防守的策略,全都是姚道衍决定的。姚道衍从来没上过战场,但是朱棣能打下天下,姚道衍的功劳很大,论功行赏的话,他应该排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朱棣封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了他的姚姓,赐名姚广孝,还追赠他祖父官职。皇帝和他说话,都称呼他“少师”,而不直呼其名。皇帝还让他蓄发,但他不肯。皇帝赐给他府邸和两个宫女,他也不接受。他一直住在寺庙里,上朝时才穿戴官服,一下朝就又换上僧衣。他曾经去苏杭一带赈灾,到了长洲,就把皇帝赏赐的金银财宝分给了宗族乡亲。重修《太祖实录》的时候,姚广孝担任监修。他还和解缙等人一起编纂《永乐大典》。书写完成后,皇帝对他大加赞赏。皇帝在北京和南京两地之间来回奔波,或者出塞北征的时候,姚广孝总是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永乐五年四月,皇长孙开始出阁读书,姚广孝就侍奉在旁讲解书籍。
永乐十六年三月,姚广孝八十多岁了,病得很重,不能上朝,一直住在庆寿寺。皇帝两次亲自去探望他,两人聊得很开心,皇帝还赏赐给他一个金睡壶。皇帝问他有什么愿望,姚广孝说:“建文帝的侍僧溥洽被关押很久了,希望陛下能赦免他。”这个溥洽是建文帝的侍僧。当初朱棣攻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已经出家当和尚逃跑了,溥洽知道内情,有人说溥洽藏匿了建文帝。所以朱棣就以其他罪名把溥洽关了起来。他还下令让给事中胡濙等人四处寻找建文帝,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溥洽就因为这件事被关押了十多年。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听了姚广孝的话,就下令释放了溥洽。姚广孝叩头谢恩。没过多久,姚广孝就去世了。皇帝非常悲痛,停朝两天,下令有关部门料理后事,按照僧人的礼仪安葬了他。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皇帝亲自撰写了神道碑,记载了他的功绩。还让他的养子继承了尚宝少卿的官职。
姚广孝年轻的时候就特别爱学习,诗写得也很好。他和王宾、高启、杨孟载是好朋友,宋濂、苏伯衡也都很欣赏他。他晚年写了一本书叫《道余录》,里面有不少批评前人的话,懂行的人觉得他有点过分了。有一次他去长洲,去看望自己的同母姐姐,姐姐却不理他。他又去找朋友王宾,王宾也没见他,只远远地喊了一句:“和尚你错了,和尚你错了!” 他再去见姐姐,姐姐还骂了他一顿。姚广孝心里很不是滋味。
洪熙元年,朝廷追赠他少师的官位,让他和成祖一起在庙里接受祭祀。“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嘉靖九年,世宗皇帝跟内阁大臣说:“姚广孝辅佐皇帝建立功业,劳苦功高。但是,他毕竟是和尚,把他跟那些功臣一起放在太庙里享用祭品,恐怕对祖宗不太尊敬。” 于是,尚书李时跟大学士张璁、桂萼等人一起商量,请求把姚广孝的牌位移到北京的大兴隆寺,由太常寺每年春秋两季祭祀。皇帝下旨说:“准奏!” “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诏曰:“可”。
张玉,字世美,是祥符人。他在元朝当过枢密院的官员。元朝灭亡后,他逃到了漠北。洪武十八年,他才回来投靠明朝。他跟着大军出塞,打到了捕鱼儿海,因为立了功,被授予济南卫副千户的职位,后来又升迁为安庆卫指挥佥事。他还参加过远征远顺、散毛等地的战役。他曾经追击骚扰边境的元军,一直追到鸦寒山才回来,之后调任燕山左护卫。他还跟着燕王出塞,打到了黑松林。他还参加过征讨各个少数民族部落的战争。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善于谋划,深受燕王的信任。
建文元年,朱棣(成祖)造反了。他率领军队攻下了北平的九座城门,安抚城里城外的人,三天就拿下了北平。军队准备南下,朱棣手下有个叫徐达的人(文中“玉”指徐达)献了个计策,派朱能去东边攻打蓟州,杀了马宣,遵化也投降了。又分兵攻打永平、密云,把这些地方的精兵强将都调来壮大军队。徐达因此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
那时候朝廷派了大批军队去讨伐燕军:都督徐凯带兵在河间;潘忠、杨松带兵在鄚州;长兴侯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驻扎在真定。徐达又给朱棣出主意说:“潘忠和杨松虽然很勇猛,但是没啥谋略,可以偷袭抓住他们。”朱棣就让徐达带着亲兵当先锋,直奔楼桑。赶上中秋节,南军正在开宴会呢。半夜,燕军快速进攻,攻破了雄县。潘忠、杨松来救援,在月漾桥被燕军伏击,当场被俘。于是鄚州也拿下了。然后徐达就轻骑去侦察耿炳文的军队,回来报告说:“耿炳文的军队纪律散漫,士气低落,应该赶紧打!”朱棣于是带兵往西走,到了无极,就和众将领商量下一步怎么走。将领们觉得南军兵力强大,建议在 新乐驻扎。徐达说:“虽然他们人多,但都是新招募的士兵,咱们现在胜势正猛,直接杀奔真定,肯定能打赢!”朱棣高兴地说:“我可全指望你徐达来完成这件大事啊!”第二天就到了真定,大败耿炳文军队,俘获了副将李坚、宁忠,都督顾成等人,斩首三万。接着又打败了安陆侯吴杰的军队。燕军的声势因此大涨。
江阴侯吴高率领辽东兵包围了永平。曹国公李景隆率领几十万大军去攻打北平。朱棣和徐达商量,先去救援永平。到了永平,吴高就逃跑了,徐达追上去斩杀了很多人。然后从秘密小路偷袭大宁,打败了大宁的军队就回师,到了会州。朱棣刚开始设立五军,让徐达担任中军。这时候李景隆已经包围了北平,朱棣就回师,在郑村坝和李景隆展开大战,李景隆被打败了。朱棣乘胜追击,到达北平城下。城里的军队敲锣打鼓冲出来,里应外合,南军大溃败。
明朝建文帝在位期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转战三年,燕军势如破竹,战斗力非常强悍。计划明年攻打广昌、蔚州、大同。探子来报,说建文帝的军队收拢了溃散的士兵,号称百万大军,而且正往这边来。朱棣说:“打仗最重要的是速度,咱们先占领白沟河,以逸待劳。”他们在白沟河边驻扎了三天,建文帝的军队就到了。朱棣派精锐骑兵出击,再次大败建文帝的军队。然后攻克德州,追击建文帝的军队一直到济南,围困济南城三个月,最后撤兵回去了。没过多久,朱棣再次出兵,攻破沧州,俘虏了徐凯。进攻东昌的时候,遇到了盛庸的军队。朱棣带着几十个骑兵绕到盛庸军队的后面。盛庸的军队把朱棣重重包围起来,朱棣奋力突围才冲了出来。 张玉不知道朱棣在哪儿,冲进敌阵里拼死作战,杀死了几十个人,最后身负重伤而死,享年五十八岁。
燕军起兵以来,连续征战三年,一直锐不可当。到了这个时候,却失去了大将张玉,全军士气都低落下来了。军队回到北平,众将领都跪下请罪。朱棣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没什么好计较的,只是可惜失去了张玉啊!在最艰难的时候,失去了我最好的助手。”说着说着,朱棣就哭了起来,止不住地流泪,众将领也都跟着哭了起来。后来,谭渊死在了夹河,王真死在了淝河,虽然朱棣也感到惋惜,但惋惜的心情远不如失去张玉时那样深切。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称帝,追封张玉为都指挥同知。九月甲申日,又追封张玉为荣国公,谥号忠显。洪熙元年三月,又加封张玉为河间王,改谥号为忠武,与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荣国公姚广孝一起陪祭成祖庙廷。
张玉有三个儿子,老大叫辅,老二叫輗,老三叫軏,还有一个堂兄弟叫信。张辅的事迹另有记载。张輗,因为父亲是功臣,被任命为神策卫指挥使。正统五年,英国公张辅告发张輗殴打看守坟墓的人,并且辱骂先朝大臣,言语十分傲慢无礼。皇帝下令锦衣卫调查此事,把张輗关了起来,后来又放了他。张輗升迁三次,最终做到中府右都督,负责宿卫。景泰三年,加封太子太保。英宗复位后,因为张軏在迎立英宗时立了功,所以也封张輗为文安伯,食禄一千二百石。天顺六年,张輗去世,追封为侯,谥号忠僖。他的儿子张斌继承了爵位,后来因为诅咒别人而被夺爵。
石軏啊,永乐年间就进了宫里当差,当上了锦衣卫指挥佥事。跟着宣宗皇帝去打高煦,又跟着成国公朱勇出塞,打到了毡帽山。正统十三年,他又当副总兵去征讨麓川。回来后,又去贵州平叛苗族。立了好多功劳,最后升到前府右都督,管着京营的兵。景泰二年,因为骄横淫乱,被关进了监狱,不过没多久就放出来了。景帝身体不好,他和石亨、曹吉祥一起把上皇迎回了南城。被封为太平侯,年俸两千石。于谦、王文、范广的死,他都出力不少,收受贿赂,搞乱朝政,这方面,他比石亨还厉害。天顺二年死了,追封裕国公,谥号勇襄。他儿子石瑾继承了爵位。成化元年,因为“夺门之变”的功劳被取消了,侯爵也被夺了,只留下个指挥使的官职。
石信呢,建文二年乡试考了第一名。永乐年间,他一路升官,当上了刑科都给事中,经常上奏章直言进谏。后来升迁到工部右侍郎。奉命去开封治理黄河决口,他建议疏通鱼王口到中滦故道二十多里。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这详细情况记载在《宋礼传》里。后来去浙江治理海塘,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交趾。洪熙初年,被召回朝廷,当上了兵部左侍郎。皇帝曾经问英国公张辅:“你兄弟里有没有可以加恩的?”张辅赶紧磕头说:“我的兄弟石軏、石信都蒙受皇恩,在您身边当差,但是他们都比较奢侈。只有我的从兄石信贤良,可以委以重任。”皇帝召见了石信,问他:“你是英国公的兄弟吗?”然后就让他戴上武官的帽子,改任锦衣卫指挥同知,而且世袭。当时距离开国没多久,武官的官阶比较重要,所以才这么安排。石信在任期间以公平公正著称。宣德六年,升迁到四川都指挥佥事。在四川待了十五年就退休了。
朱能,字士弘,是怀远人。他父亲朱亮,跟着太祖皇帝渡江,立下很多功劳,最后当上了燕山护卫副千户。朱能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在成祖当藩王的时候就跟着他了。曾经跟随成祖北征,还俘虏了元朝的太尉乃儿不花。
燕兵造反,张玉跟朱棣一起,首先杀了张昺和谢贵,夺取了北京的九座城门。然后朱棣被授予指挥同知。
他率领军队攻下蓟州,杀了马宣,又拿下遵化。接着攻破雄县,在月漾桥打了一仗,活捉了杨松和潘忠,迫使鄚州的军队投降。 一路打到真定,大败耿炳文军队。 他甚至只带着三十个敢死之士,追击到滹沱河,大喊一声冲进南军阵营,几万南军士兵都吓坏了,被杀死的很多,有三万多人投降。朱棣还专门写信表扬他,升他为都指挥佥事。
后来又去支援永平,绕过吴高,攻克大宁。回来后,他担任左军,在郑村坝打败了李景隆。 接着又参与攻打广昌、蔚州、大同,在白沟河打仗,他当先锋,又一次打败了平安军。攻打济南,到了铧山。南军占据高地布阵,他用奇兵绕到南军背后,打了个措手不及,一万多人投降。 之后又参加攻打沧州,从东门攻入城内,斩首一万多级。
东昌之战,盛庸和铁铉把朱棣围困了好几层。张玉战死了。情况危急,徐辉祖拼死作战,掩护朱棣突围而出。 接着又参加了夹河之战,谭渊战死,燕军受挫。徐辉祖赶到后,再次作战,再次获胜,军队士气大振。 在藁城与平安军作战,打败了他们。追击到真定,又占领了彰德、定州,攻破了西水寨。 他率领一千轻骑兵袭击衡水,俘获了指挥官贾荣。攻克东阿、东平,彻底消灭了汶上地区的各个营寨。
后来王真在淝河战死,燕军接连受挫。将领们都商量着撤退,徐辉祖却拔出剑说:“汉高祖十战九败,最终还是得了天下。我们起兵以来一直胜利,稍微受点挫折就撤退,难道还要去给别人当臣子吗?”朱棣也呵斥将领们说:“听从徐辉祖的!”将领们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于是继续南下,打败了平安军的银牌军。都督陈晖来增援,也被打败了。 然后攻克灵璧,活捉了平安等人,十万大军投降。徐辉祖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右军都督佥事。 攻克泗州,渡过淮河,打败了盛庸的军队。攻克盱眙,拿下扬州,渡过长江,从金川门进入南京。
九月初几,论功行赏,轮到邱福了。皇上封他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还封他为成国公,每年俸禄两千二百石,并且给他世袭的凭证。永乐二年,他又兼任太子太傅,俸禄增加了一千石。永乐四年七月,皇上任命他为征夷将军,让他挂帅出征,西平侯沐晟当副将,他们从广西、云南两路出发,一起讨伐安南。皇上还亲自到龙江送他们出发呢!同年十月,大军行至龙州,邱福不幸在军中去世,享年三十七岁。
邱福在众将领中算是年纪最轻的,但他作战勇猛,而张玉善于谋划,皇上非常倚重他们两人,把他们当成左右手。张玉去世后,军中的大小事情都由邱福拿主意。邱福身高八尺,长得雄壮威武,性格开朗豁达,在家孝顺父母,待人友善。虽然位列上公,却从不骄傲自满,对士兵也很好。他死的那天,将领们都哭成了泪人。皇上下令把他葬在昌平,追封他为东平王,谥号武烈。洪熙年间,邱福被配享太祖庙廷。
他的儿子邱勇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因为是功臣之子,所以得到重用。他后来掌管都督府的事务,还曾留守南京。永乐二十二年,他跟随皇上北征。宣宗皇帝即位后,他又参与平定汉王庶人叛乱和征讨兀良哈部。张辅卸任兵权后,皇上任命邱勇接替他的位置。邱勇发现南北各卫所的军队,在边防和运输方面安排混乱,于是建议让南方的军队负责运输,北方的军队负责边防。他还说:“京城的军队驻守地大多离京城很远,这不是长久之计,应该挑选十万精兵加强京城的防卫。”他还建议让公侯伯和都督的子弟们都参加军事操练。皇上都同意了他的建议。正统九年,他率军出喜峰口,打击朵颜部,一直打到富峪川才返回。后来被兵部尚书徐晞弹劾,但皇上没有追究。不久后,因为立功受赏,被加封为太保。
话说这位勇将军,长得红脸膛,络腮胡子,看着挺威猛的,可惜军事才能一般,倒是挺尊敬那些文官老爷的。他跟着皇上十四年,到土木堡那场战役,在鹞儿岭遭遇伏击,战死沙场,他带领的五万骑兵全军覆没。后来于谦等人弹劾他作战失利,褫夺了他的爵位。景泰元年,勇将军的儿子勇仪请求为他父亲下葬并祭奠,但皇帝认为勇将军身为大将,却导致兵败、国家蒙羞,还让皇上差点被俘虏,所以不肯答应。后来勇仪又请求继承他父亲的爵位,礼部尚书胡濙支持了他,再加上皇上立了太子,算是给了个恩典,就让他继承了爵位,只是年俸减到了每年一千石粮食。到了天顺年间,勇将军才被追封为平阴王,谥号武愍。勇仪和他的儿子勇辅都在南京担任守备。
勇家后代,传到勇希忠这一辈,他跟着世宗皇帝去承天府,负责行在左府的事务。到了卫辉的时候,行宫突然失火,希忠和都督陆炳一起护送皇帝逃了出来。因为这件事,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安排在西苑值班。后来,他掌管了后府、右府,统领神机营,还提督十二团营和五军营,官职一路升迁到太师,年俸也增加了七百石。他代皇帝祭天三十九次,得到的赏赐更是数不胜数。死后,追封为定襄王,谥号恭靖。不过到了万历十一年,因为给事中余懋学上奏弹劾,他的王爵又被追夺了。他的弟弟希孝也当上了都督,后来被追赠太保,死后被追赠太傅,谥号忠僖。
勇希忠的五代孙勇纯臣,到了崇祯年间,很受皇帝重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亲笔写信给纯臣,让他统领全国各地的军队,辅佐太子。可是圣旨还没传到,城池就已经失守了,勇纯臣被李自成杀害。
再说邱福,他是凤阳人,从一个普通士兵做起,在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跟着他了。因为多年来的功劳,被授予燕山中护卫千户的职位。燕王起兵的时候,他和朱能、张玉一起攻占了北京的九座城门。真定之战中,他率军攻入敌军子城。白沟河之战中,他率领精兵强攻敌军中军。夹河、沧州、灵璧等几次大战役,他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有一次,盛庸的军队在淮河设防,几千艘战舰把淮河岸边堵得水泄不通。邱福和朱能只带了几百人,绕道西行二十里,从上游偷偷渡河,突然袭击南军。盛庸大惊失色,仓皇逃窜,邱福他们夺取了盛庸所有的战舰,军队这才得以渡过淮河。后来,邱福官至中军都督同知。
丘福这个人啊,为人质朴,有点傻气,但是特别勇敢,作战冲锋陷阵,一点也不含糊。不过,论起谋略和计策,他比不上别人,但论起敢于深入敌阵作战,那可是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的。每次打胜仗,其他将领都抢着去抢战利品,就他一个人慢悠悠地在后面。朱棣(成祖)总是感慨地说:“丘将军的功劳,我心里都清楚得很。”等他当了皇帝,大封功臣的时候,第一个就封了丘福。给他封了“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这些官衔,还封他为淇国公,每年俸禄两千五百石,而且是世袭的。
皇帝要商量给那些功臣们封赏的事,每次上朝议政,丘福总是第一个发言。汉王朱高煦(成祖的弟弟)几次带兵打仗都有功劳,朱棣很喜欢他。丘福是个武将,和朱高煦关系很好,还多次劝说皇帝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立了仁宗朱高炽为太子。然后,就让丘福当了太子太师。六年后,又给他加了一千石的俸禄。接着,又让他跟蹇义、金忠等人一起辅佐皇长孙。第二年七月,丘福带兵出塞,到了胪朐河,结果全军覆没。
话说,本雅失里杀了咱们的使臣郭骥,皇上龙颜大怒,立马就派兵去讨伐他。皇上任命福佩为征虏大将军,统领大军,武城侯王聪和同安侯火真当左右副将,靖安侯王忠和安平侯李远当左右参将,一共十万骑兵浩浩荡荡出发。皇上担心福佩轻敌冒进,特地嘱咐他:“打仗啊,一定要谨慎小心!从开平往北,现在看起来风平浪静,一点儿敌情都没有,但你得时刻保持警惕,就像面对敌人一样,要根据情况灵活应变,千万别死脑筋。如果一次打不赢,那就再想办法,别着急。” 福佩出发后,皇上又连续下诏书,告诫他:要是有人说敌人好对付,千万别信!
福佩出塞后,带着一千多人马先到了胪朐河南边。碰上了敌人的游骑,打败了他们,然后就过了河。抓了个敌人的尚书,给他灌了点酒,打听本雅失里的下落。那个尚书说:“听说你们大军来了,我吓得赶紧往北跑了,离这儿大概还有三十里地。”福佩一听,高兴坏了,说:“赶紧追上去抓住他!”众将领都劝他等等大军汇合,先探探虚实再行动。福佩根本不听,就让那个尚书带路,直奔敌营。打了整整两天,每次战斗,敌人都是假装败退,引诱福佩追击。福佩就一心想着乘胜追击。李远劝他说:“将军,您太轻信敌人了,这深入敌境,孤军深入,太危险了!敌人这是故意示弱,引我们上钩,进攻肯定吃亏,撤退也可能被敌人追上,咱们应该先扎营固守。白天,咱们打旗号,擂战鼓,派少量精兵去挑战;晚上,多点火把,放炮,摆出强大的阵势,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等咱们大军都到了,再一起进攻,肯定能赢!就算打不赢,也能全身而退。皇上当初是怎么嘱咐您的,您都忘了吗?”王聪也极力劝阻,但福佩根本不听,大声吼道:“违抗军令者,斩!”说完,就率先冲了上去,带着士兵们跟着他一起往前冲。那些牵马的士兵都哭了起来。众将领没办法,只好跟着他一起去了。
结果,敌人大军很快就来了,把他们团团围住。王聪战死了,福佩和其他的将领都被俘虏,最后都被杀害了,福佩享年六十七岁,全军覆没。消息传到皇上那儿,皇上震怒不已。认为那些将领都不堪重任,决定亲自出征。皇上还剥夺了福佩的爵位,把他的家人迁徙到了海南。
李远,是怀远人。他继承父亲的职位,当上了蔚州卫指挥佥事。后来燕兵攻打蔚州,整个城都投降了。南方的军队驻扎在德州,运输物资的路线要经过徐州和沛县之间。李远带着六千轻骑兵,假扮成南军的士兵,每人背上插上一根柳枝,悄悄地从济宁、沙河一直跑到沛县,竟然没有人发现。他一把火烧掉了好几万艘装满粮草的船,河水都烧热了,鱼虾鳖蟹都浮上来死了。南方的将领袁宇带着三万骑兵来追赶他,结果被李远的伏兵打败了。
建文四年正月,燕军驻扎在蠡县。李远派出一支小分队到藁城,遇到了德州将领葛进步,葛进步带着一万多骑兵,正趁着冰面渡过滹沱河。李远迎上去跟他们作战。葛进步把马拴在树林里,用步兵跟李远交战。李远假装败退,暗中派兵绕到葛进步的后方,解开了他们拴着的马,然后再次发起进攻。葛进步因为撤退时找不到马,结果被打得大败,死了四千人,还缴获了一千匹马。成祖皇帝因为这场新年的大捷,特地写信嘉奖李远,信里写道:“将军你只带了八百轻骑兵,就打败了数万敌人,你的奇谋妙计,应变能力,就连古代的名将也比不上啊!” 之后,李远又派兵到淮河边去侦查,打败了驻守淮河的将士,斩杀了上千人。
因为屡立战功,李远被提升为都督佥事,封为安平侯,年俸一千石,还被赐予世袭的爵位。永乐元年,李远和武安侯郑亨一起在宣府驻守。李远为人沉稳果敢,有胆有识,说话慷慨激昂。有一次,他跟着邱福将军出塞,到了胪朐河。李远劝谏邱福将军,但邱福没听,结果军队打败了。李远带领五百骑兵冲入敌阵,杀死了几百人,最后战马倒地被俘,但他一直骂到死,年仅四十六岁。后来追封他为莒国公,谥号忠壮。
子安这小子,继承了他爹的伯爵爵位。洪熙元年的时候,他被派去交趾当参将,结果犯了错误,被贬官了,去做个小官。后来,跟着王通一起撤军回国,结果进了监狱,军功凭证也被收走了,又被贬到赤城,不过在那里他立了功。英宗皇帝登基后,他被重新启用,当上了都督佥事。之后,他还被派去征讨阿台朵儿只伯。升官了,当上了都督同知,还担任了总兵官,镇守松潘。正统六年,他跟着定西伯蒋贵一起去征讨麓川。蒋贵让他驻守在潞江保护军饷,自己带兵进攻。结果,战役失败了。子安觉得很丢脸,没立什么功,听说还有部分叛军躲在高黎贡山,就自己带兵去打。结果被打了败仗,损失了一千多士兵,都指挥赵斌等人也都战死了。他被抓起来关进监狱,最后被发配到独石戍边,最后死在那里。皇帝下旨,让他儿子清继承都指挥同知的职位。
王忠,是孝感人。他和李远一起投降到蔚州。每次打仗,他都带着精锐骑兵作为奇兵,战果丰厚。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都督佥事,被封为靖安侯,年俸一千石。后来出塞打仗,战死了,享年五十一岁,爵位被取消了。
王聪,是蕲水人。他一开始是燕山中护卫的一个百户,参加了起义军。他参与了攻打蓟州、遵化和涿州的战役。之后在茌平、滑口与南军作战,打败了南军,缴获了1500匹战马。后来回保定守城。他还参与了江上作战,用船只运送军队。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都指挥使,被封为武城侯,年俸一千五百石。后来他和同安侯火真一起在宣府镇守。多次奉命巡视边境。后来跟着邱福出塞打仗,战死了,享年五十三岁。死后被追封为漳国公,谥号武毅,他的儿子琰继承了爵位。王聪和李远曾经劝谏过邱福,所以得到了优厚的抚恤。
火真,一个蒙古人,一开始叫火里火真。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归顺了朝廷,当上了燕山中护卫的千户。参加攻打真定的时候,他第一个冲进耿炳文军的阵营,大部队随后跟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后来又参加了袭击大宁的战役,在郑村坝打仗。那天傍晚,天气特别冷,火真把自己的旧鞍子烧了取暖,就在朱棣(成祖)面前。有几个士兵想凑过去取暖,卫兵拦着他们。朱棣说:“我穿着厚厚的皮袍子还觉得冷呢!这些都是好样的士兵,别拦着他们!”听到这话的人都感动得哭了。火真带兵打仗,每次都能斩获不少敌人,呼喊着凯旋回营,大家都佩服他的勇敢。他后来升官到都督佥事,被封为同安侯,年俸一千五百石粮食。最后在出塞作战时战死了,享年六十一岁,爵位被取消了。他的子孙世袭观海卫千户的职位。
他的后代斌,在嘉靖年间考中了武举。倭寇侵扰浙江东部,斌率领海船和倭寇作战。倭寇用火球扔向斌的船,斌却用手接住火球,反过来烧倭寇的船。倭寇在补陀山扎营,斌直接冲进他们的营地,杀死了很多敌人。但是后援部队没跟上来,他被俘虏了,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被倭寇肢解了。朝廷为他建了一座祠堂,叫做“忠勇祠”。
谭渊,是清流县人。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当上了燕山右护卫副千户。燕军起兵的时候,他参与了攻打北京九门的战斗,还参与了攻破雄县的战斗。潘忠和杨松从鄚州前来增援,渊带领一千多名壮士,埋伏在月漾桥的水里,每人手里拿着一束茭草,蒙着头只露出鼻子呼吸。等南军过了桥,他们就冲出来占据了桥头。潘忠等人战败,想过桥却过不去,结果被俘虏了。谭渊后来官升到都指挥同知。
谭渊骁勇善战,能拉两石的弓,箭无虚发。但是他嗜杀成性。沧州城破后,成祖下令发放文书给投降的士兵。还有三千多人没拿到文书,等着第二天发放。谭渊一夜之间把他们全部杀死了。朱棣很生气。谭渊说:“这些人都是壮士,放了他们以后会成为祸患。”朱棣说:“照你这么说,那应该把所有的敌人全部杀光。敌人能杀光吗?”谭渊羞愧地退了下去。
夹河之战,南军阵营尘土飞扬,乱作一团。谭渊立刻冲上前去搏斗,结果马匹受惊倒地,他被杀死了。成祖很惋惜他。朱棣当皇帝后,追赠他都指挥使的官职,追封他为崇安侯,谥号壮节,并为他建立祠堂祭祀他。
子忠啊,自从进京之后就立了不少功劳,后来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封为新宁伯,每年能领一千石的俸禄。永乐二十一年,他跟着右哨部队去沙漠打仗;宣德元年又参加了乐安的战役。宣德三年,因为在交趾作战时犯了错误,被关进监狱,差点被判死刑,后来才被释放,最后去世了。他儿子子璟请求继承爵位,吏部说子忠是死罪,不应该继承爵位。皇帝说:“免死令牌上写着可以免死,那就让他继承吧!”爵位后来传到孙子祐手里。成化年间,祐协守南京,回京后担任前府提督团营,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加封太傅,继承了伯的爵位,六十九岁才去世,谥号庄僖。他儿子子纶继承了爵位。嘉靖十四年,子纶镇守湖广,平定了九溪蛮的叛乱,立下大功,还增加了俸禄。后来因为强占士兵而被夺爵。爵位传承了几代,到了弘业这一代,国家灭亡了,他死在了乱军之中。
王真,是咸宁人。洪武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做起。凭借军功,一直升到燕山右护卫百户。燕王起兵的时候,他攻打北京的九座城门,参加了永平、真定的战役,攻下了广昌,又扫荡了雁门。他还参与了沧州的战役,追击南军到达滑口,俘虏了七千多人。后来官职一路升迁,做到都指挥使。淝河之战中,王真和白义、刘江各率领一百名骑兵,去诱敌。他们把草捆成像丝绸一样,放在口袋里,假装是缴获的战利品,安军追击过来,王真他们就假装丢下口袋逃跑,安军的士兵争先恐后地去抢。埋伏的军队突然发起攻击,两军展开激战。王真率领精兵强将冲锋陷阵,杀敌无数。但是后援部队跟不上,安军把他们围困了好几圈。王真身负重伤,仍然连续格杀数十人,回头对左右说:“我王真决不向敌人投降!”说完就自刎而死。成祖朱棣即位后,追封他为金乡侯,谥号忠壮。
王真不仅勇猛,而且足智多谋。成祖朱棣每次追悼他都说:“像王真这样勇敢善战的人,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如果他不死,功劳一定在所有将领中名列前茅!”仁宗皇帝时,又追封他为宁国公,并加封“效忠”的称号。他的儿子王通有单独的传记记载。
陈亨,是寿州人,元朝末年当上了扬州万户。他跟着朱元璋从濠州打天下,一开始是铁甲长,后来升了千户。后来跟着大将军北征,驻守东昌。敌军好几万人突然杀到,陈亨死守城池,还用奇兵把敌人诱骗出去打败了他们。之后他又跟着朱元璋攻打那些还没投降的城池。洪武二年,他去守大同。凭借军功,一直升到燕山左卫指挥佥事。多次出塞作战,最后升任北平都指挥使。等到建文帝即位,他又被提拔为都督佥事。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陈亨和刘真、卜万一起守卫大宁。他们把军队调到松亭关外,驻扎在沙河,计划攻打遵化。燕军到了,他们就退回关内固守。那时候,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去攻打北平。北平形势危急,但是大宁行都司管辖的兴州、营州二十多个卫所,都是西北精锐部队;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是元朝投降的将领统领的番骑精兵,战斗力尤其强悍。卜万打算跟李景隆的军队会合。朱棣很害怕,就用计谋骗了陈亨,把卜万抓了起来,然后就从刘家口走小路快速攻打大宁。陈亨和刘真从松亭关回来救援,半路上听说大宁失守了,于是就和指挥徐理、陈文等人商量投降燕王。夜里二更天,他们袭击了刘真的营地。刘真只身一人逃到了广宁,陈亨等人率领军队投降了。朱棣把这些军队和三卫的骑兵都收编了,挟持着宁王一起回去了。从那以后,朱棣冲锋陷阵的军队里,很多都是这三卫的兵。朱棣能夺取天下,是从攻克大宁开始的。
陈亨和徐理投降后,多次跟随朱棣打败南军。白沟河之战,陈亨受了重伤,差点死了。后来攻打济南,跟平安在铧山作战,大败而归。伤势很重,被人抬回了北平。后来升任都督同知。朱棣班师回朝,亲自到陈亨家里慰问。同年十月,陈亨去世了。朱棣亲自为他写祭文。朱棣当上皇帝后,追封陈亨为泾国公,谥号襄敏。他的长子陈恭继承了他的都督同知职位。
少子懋,一开始是跟着军队当个小小的舍人,后来立了功,升官做了指挥佥事。没多久,又跟着将领打仗,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右都督。永乐元年,被封为宁阳伯,年俸一千石。
永乐六年三月,他被授予征西将军印,前往宁夏镇守,并且善于安抚投降的士兵。第二年秋天,前元朝的丞相昝卜以及平章、司徒、国公、知院等十多个人,都率领部下相继投降。后来,平章都连等人又叛变了,懋追到黑山,把他们捉拿归案,并且把他们的人口和牲畜都收缴了。因为他战功卓著,被晋升为侯爵,年俸又增加了二百石。
永乐八年,他参加了北方的征战,负责督领左翼军队。永乐十一年,他巡视宁夏边境。不久,朝廷命令他统领山西、陕西两地的都司以及巩昌、平凉等地的卫队驻扎在宣府。第二年他又参加了北征,担任左哨的统领。有一次战斗中,他与成山侯王通率先登上了敌人的阵地,都督朱崇等人乘胜追击,最终取得了大胜。第二年,他又回到宁夏镇守。永乐二十年,他再次参加北征,率领御前精锐骑兵在屈裂河击败了敌人。另外派出一支五千骑兵沿河向东北方向追击残敌,最终在山泽中歼灭了他们。军队回师途中,武安侯郑亨率领辎重先行,懋在隘口设伏,等待敌人。敌人追来,伏兵突然袭击,敌人死伤过半。回京后,皇上赏赐了他龙衣玉带,并且册封他的女儿为丽妃。
永乐二十二年,他率领陕西、宁夏、甘肃三镇的军队,作为先锋,参加了征讨阿鲁台的战役。又过了第二年,他又担任先锋,参加了北征。成祖在榆木川驾崩的时候,军队都在外征战,京师的防卫力量空虚。仁宗皇帝召回懋和阳武侯薛禄,让他们率领三千精锐骑兵火速返回,保卫京师。皇上任命他掌管前府,加封太保,与世袭的侯爵一样尊贵。宣德元年,他参加了讨伐乐安的战役。战后,他又回到宁夏镇守。宣德三年,他上奏请求迁移灵州城。他还进献了两只黑白相间的兔子,宣宗皇帝很高兴,亲自画了一幅骏马图赏赐给他。懋在宁夏镇守多年,威名震慑漠北。但他恃宠而骄,贪污受贿,数额巨大。多次被弹劾,皇帝总是宽恕他,只是命令有关部门追查他的赃款。懋自己承认已经把贪污的钱都花掉了,皇帝下诏免除了他的罪责。
英宗皇帝登基后,让石珤和张辅一起参与国家大事,后来又派他去甘肃当平羌将军,镇守边疆。那年冬天,敌人袭击了镇番,石珤就派兵去支援,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还上报了战果。结果,参赞侍郎柴车弹劾石珤说他违反军纪导致敌人入侵,还说他把战场上留下来的老弱士兵冒充成都指挥马亮等人的功劳,让他们升官加爵,要求处死石珤。皇帝下令免除死罪,但夺了他的俸禄。过了一段时间,又把他的俸禄还给了他,让他担任奉朝请的职位。
过了好几年,到了正统十三年,福建出了个贼寇邓茂七造反。都御史张楷去讨伐,没啥效果,于是皇帝就让石珤挂上征南将军的印信,当总兵官,率领京营和江浙的军队去讨伐。到了浙江,有人想分兵去堵住海口,石珤说:“这样做只会让贼寇拼死抵抗。”
第二年,石珤到达建宁,邓茂七已经死了,剩下的贼寇聚集在尤溪和沙县。将领们想把他们全部杀掉,石珤说:“这样只会让贼寇更加顽固。”于是下令招安,很多贼寇都投降了。然后分兵追捕,彻底平定了叛乱。可是没过多久,沙县的贼寇又闹起来了,一直没平定。正巧赶上英宗皇帝北狩,景帝继位,于是就下令石珤班师回朝。朝中官员弹劾他,说贼寇平定后他没啥作为。尽管如此,皇帝还是晋封他为太保,让他掌管中府,兼领宗人府的事务。英宗皇帝复位后,又增加了他的俸禄。天顺七年,石珤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追封浚国公,谥号武靖。
石珤留着长长的胡须,身材高大威猛,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为人胸襟坦荡,尊敬礼遇士大夫。“靖难”功臣到天顺年间都去世了,只有石珤一人长期享受着高官厚禄,虽然几起几落,最终还是凭借功劳名声而终。
他的长子石晟犯了罪,弟弟石润继承了他的爵位。石润死后,弟弟石瑛继承爵位,俸禄减半,继承了侯爵。过了十六年,石晟的儿子石辅长大了,就让石辅继承爵位,石瑛被免去侯爵,做了勋卫。后来石辅因为犯事失去了侯爵。石辅死后没有儿子,于是又封石瑛的孙子石继祖为侯,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
徐理,是西平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当上了永清中护卫指挥佥事,后来调到营州卫。投降明朝后,他当上了右军副将。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立下了不少功劳。朱棣要攻打沧州,就派徐理和陈旭偷偷去直沽造浮桥,方便军队过河。徐理后来升官加爵,一直做到都指挥佥事,还被封为武康伯。之后回北平守城。徐理对下属很宽厚,所以士兵们都很拥护他。永乐六年,他去世了。他的爵位传到孙子徐勇那儿就断了,因为徐勇没有儿子。
陈文,投降明朝后当上了前军左副将。在小河之战中,战死沙场。
房宽,是陈州人。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作为济宁左卫指挥,跟着徐达在北平练兵,后来当上了北平都指挥同知,又调到大小宁去守城。房宽在边关待了很久,对那里的山川地理、各民族的情况都非常了解,但是他不会管理士兵。燕军突然打过来,城里的人把房宽绑起来投降了。朱棣放了他,让他继续带兵。在白沟河之战中,他担任右军将领,打败仗了。后来参与攻打广昌、彰德,升官为都督佥事。因为他是老臣,所以皇上对他之前的过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被封为思恩侯,年俸八百石,世袭指挥使。永乐七年,他去世了。
刘才,字子才,是霍丘人。元朝末年,他是元朝的元帅,明朝建立后投降了,后来当上了营州中护卫指挥佥事。燕军攻打大宁时,刘才投降了。他后来在战争中立功,被封为广恩伯,年俸九百石,世袭指挥同知。永乐八年,他参加北征,负责督促右翼军队,因为违反军纪被处罚,后来被赦免。永乐二十一年,他和隆平侯张信一起管理永平、山海关的边防事务。第二年他又参加北征,到了怀来,因为生病回去了。刘才为人正直坦荡,从不阿谀奉承,也不随意批评别人,仁宗皇帝很器重他。宣德五年,他去世了。
话说啊,惠帝继承了他爹太祖皇帝的威风和余威,国家刚开始强盛起来,他施政仁慈,名声远播,大家都拥护他。
可是呢,成祖皇帝当初可是从一个偏远的地方起兵造反的,他冒险挑战权威去争夺天下,其实一开始也没什么万全之计。 关键时刻,道衍和尚第一个站出来出谋划策,拍板定夺。张玉、朱能这些将领们更是卖力冲锋陷阵,奋勇向前,甚至不惜牺牲性命。 就这样,他们集结精兵强将,打败了强大的敌军,只用了四年就打下了天下。 这大概真是天意吧,大家齐心协力,抓住时机,共同努力才取得了成功。 那些功臣们能立下如此大功,真是幸运啊! “赞曰:惠帝承太祖遗威余烈,国势初张,仁闻昭宣,众心悦附。成祖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未尝有万全之计也。乃道衍首赞密谋,发机决策。张玉、朱能之辈戮力行间,转战无前,陨身不顾。于是收劲旅,摧雄师,四年而成帝业。意者天之所兴,群策群力,应时并济。诸人之得为功臣首也,可不谓厚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