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和《仪礼》这些书,虽然很权威,但是书里缺这儿少那儿的,很多东西都残缺不全,具体怎么变迁的,也说不清楚。从汉朝开始,史书里有了《礼志》,后来的说法都跟着它,这样一来,各个朝代的礼仪制度,总算能查清楚了。欧阳修说过:“三代以后,治理国家就只有两种方法,而礼乐就成了空名了。” 但是,你要说这些礼仪制度在郊庙、朝廷,一直到乡里、州县有没有用,那还真能找到不少例子。关键是你要认真研究,彻底弄明白,然后真真正正地去实行,这样就能影响上层社会,感动鬼神,教化百姓,成功就在眼前了。谁又能说后世的礼仪制度,就一定比不上三代时期呢?
欧阳修那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自夏商周之后,国家治理就只有那么两套路数了,礼乐制度,很多时候就成了摆设。但是,这并不代表礼乐制度没有价值。从国家祭祀到地方管理,其实都能看到礼仪制度的影子。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并且切实执行,就能达到治理国家,感召天地,教化民众的目的。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后世的礼仪制度就一定不如夏商周时期。
朱元璋刚打天下,事情多得忙不过来,但他首先就设立了礼乐两局,广招饱学之士,分小组研究探讨礼乐制度。洪武元年,他下令中书省、翰林院和太常寺一起制定祭祀典礼。他们查阅了历代祭祀典礼的沿革,斟酌后制定了郊庙祭祀的仪制上报。礼部官员和儒臣们又编纂了郊庙山川等祭祀的仪典,以及古代帝王祭祀中感格神灵、值得借鉴的案例,取名为《存心录》。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儒臣们修订礼书,到第三年完成,赐名为《大明集礼》。这本书以五礼为基础,又增加了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音乐等内容,凡是升降仪节、制度名数,都详细地记载在内。他还多次下令礼部官员李善长、傅瓛、宋濂、詹同、陶安、刘基、魏观、崔亮、牛谅、陶凯、朱升、乐韶凤、李原名等人共同编纂这部书。他还下令各地举荐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才,比如徐一夔、梁寅、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等人到京城,参与修订礼书。朱元璋在位三十多年,他亲自撰写的书,可以查到的就有《孝慈录》、《洪武礼制》、《礼仪定式》、《诸司职掌》、《稽古定制》、《国朝制作》、《大礼要议》、《皇朝礼制》、《大明礼制》、《洪武礼法》、《礼制集要》、《礼制节文》、《太常集礼》、《礼书》等等。
至于祭祀典礼的改革,朱元璋废除了天皇、太乙、六天、五帝等祭祀对象,所有神明的封号都改回原来的名称,彻底清除那些虚伪、落后的习俗,这比汉唐的制度还要超前。他还规定了国家丧葬制度,父母去世要穿斩衰服,长子服丧期改为一年,其他子孙的服丧期依次递减,这都是根据古今制度,取其精华而制定的。永乐年间,朝廷颁布了《文公家礼》于天下,又制定了巡狩、监国以及经筵日讲的制度。后宫殉葬的陋习,始于英宗时期被废除;陵庙嫡庶之分,在孝宗时期得到规范。到了世宗时期,他更是把制定礼乐制度当成自己的责任。他进行的重大改革包括:将天地祭祀分开,恢复在东西郊祭祀朝日夕月,取消了祭祀二祖并配的制度,以及祈谷大雩、祭祀先蚕、祭祀圣师,更改至圣先师的称号等等,这些改革都能在古代典籍中找到依据。
但是,世宗皇帝也做了些违背祖制的事情,比如他不顾众议,将睿宗祔入太庙,并将武宗抬高地位,这可以说是他明察秋毫的开始,也是他偏袒亲信的终结。当时那些顺从皇帝的臣子,都为此事辩解。现在还流传下来的相关典籍,比如《明伦大典》,是皇帝自己撰写序文颁行的;《祀仪成典》,是李时等奉旨修撰的;《郊祀考议》,是张孚敬上呈的。至于《大明会典》,是从孝宗时期开始编纂的,对礼制方面记载尤为详尽。世宗、神宗时期又多次增补,一代的礼制典章制度,大致就记载在里面了。现在我们按照五礼的顺序,将这些礼制条文整理成册,而那些随着时代变化而增减的部分,则按照类别编入,以便了解其沿革。
首先,咱们得把祭祀的场地、祭台这些东西都安排好,神位、祭器、玉帛、牲畜、祭文这些祭祀用品的数量也要确定下来。还有那些祭祀用的食器,得装些什么东西,也得提前准备好。
然后,关于祭祀的各种说法和仪式流程,祭祀的具体日期,以及祭祀的具体步骤、祭祀前要斋戒几天,派谁去祭祀等等,这些细节问题都要一一考虑清楚。 “坛壝之制 神位祭器玉帛牲牢祝册之数 笾豆之实 祭祀杂议诸仪 祭祀日期 习仪 斋戒 遣官祭祀” 这些事情,一件都不能马虎。
古代的祭祀仪式,那可是相当讲究的!按照礼仪制度,所有祭祀活动都得由太常寺负责,最后再报给礼部备案。明朝初期,祭祀活动分等级,最大的祭祀活动有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七项,这些都是国家级别的重大祭祀。
中等规模的祭祀就更多了,包括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等等。规模最小的祭祀,就简单地称为“诸神”了。后来,先农、朝日、夕月这三项祭祀被调整为中等规模。天子亲自参与的祭祀,只有天地、宗庙、社稷和山川这四项。如果国家遇到什么大事,皇帝还会下令官员进行祭告。那些中等和小型祭祀,一般都派官员去祭祀,但是帝王陵庙和孔庙,那可是要专门下旨才能进行祭祀的。
每年例行的祭祀活动,大型的有十三个: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大雩、季秋大享、冬至圜丘,这四个都是祭祀昊天上帝;夏至方丘祭皇地祇;春分在东郊举行朝日;秋分在西郊举行夕月;四孟(每月初一)和季冬(腊月)祭祀太庙;仲春(二月)和仲秋(八月)上戊日祭祀太社太稷。中等规模的祭祀有二十五个:仲春仲秋上戊日的第二天,祭祀帝社帝稷;仲秋祭祀太岁、风云雷雨、四季月将及岳镇、海渎、山川、城隍;霜降日祭祀旗纛于教场;仲秋祭祀城南旗纛庙;仲春祭祀先农;仲秋祭祀天神地祗于山川坛;仲春仲秋祭祀历代帝王庙;春秋仲月上丁日祭祀先师孔子。小型祭祀有八个:孟春(正月)祭祀司户,孟夏(五月)祭祀司灶,季夏(七月)祭祀中霤,孟秋(九月)祭祀司门,孟冬(十一月)祭祀司井,仲春祭祀司马之神,清明、十月朔祭祀泰厉,每月朔望还要祭祀火雷之神。
北京和南京的祭祀庙宇,每年也要按时节派官员去祭祀,北京有十座,南京有十五座。除了这些例行的祭祀,还有一些不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比如新皇帝耕地后祭祀先农,或者举行“释奠”仪式等等。到了嘉靖年间,皇后还祭祀了先蚕和高禖,这些都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临时举行的祭祀活动。
古代的祭祀,那可是相当讲究的!皇帝老儿祭祀的对象可多了,皇家的祖庙、社稷,还有风、云、雷、雨这些自然神,宫里附近的山山水水,城隍爷,军队的旗帜神,五祀神(五方之神),以及厉坛(祭祀凶神恶鬼的地方),都要祭拜。
地方官府,从府到州到县,祭祀的对象就相对少了些,主要就是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厉坛,还有孔子的庙宇,以及当地历代皇帝的陵墓。各个卫戍部队也要祭祀孔子。至于老百姓嘛,也能祭祀村里的社神、谷神,还有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当然,灶王爷也不能忘了。这些祭祀的规矩,都写在祭祀典礼的书上呢。虽然有些细节随着时代变化会略有调整,但大体上都还是遵循着古制。
接下来咱们说说祭祀的具体流程和规格。祭坛的样式、神位的摆放、祭祀用的器皿、祭品(玉帛、牲畜)、祭文,还有祭祀用的各种小盘子、大盘子里的东西,酒的种类和名称等等,这些细节上的区别和变化,我都详细记录在前面的部分,这里就简单提一下,免得重复啰嗦,又保证不会遗漏。
明朝初期,在正阳门外建了圜丘,在钟山北面;在太平门外建了方丘,在钟山南面。这两个祭祀用的坛子都分上下两层。圜丘上层,边长七丈,高八尺一寸,四个方向都有台阶,每个方向九级台阶,正南面的宽度是九尺五寸,东西北三面都是八尺一寸。下层围着上层,长宽都是五丈,比上层低,台阶也是九级,正南面宽一丈二尺五寸,东西北三面都比正南面窄五寸五分。围墙、栏杆和墙上的装饰,都是用琉璃做的。 围着坛子的栏杆离坛子十五丈远,高八尺一寸,四个方向都有门,南面三个门,东西北各一个门。外围墙离栏杆也十五丈远,门的样式和栏杆上的门一样。 天下神祇坛在东门外。神库有五间房,在北面的外墙里,朝南;厨房也有五间房,在坛子的东北角,朝西;库房五间,朝南;宰牲的地方有三间房,还有一个天池,都在外库房的北面;工作人员的宿舍在坛子外墙的东南角;两个牌坊,在门外横向通道的东西两边;烧祭品的燎坛在内栏杆外的东南方向,高九尺,宽七尺,南面有个门。
方丘坛也分上下两层。上层边长六丈,高六尺,四个方向都有台阶,南面宽一丈,东西北三面宽八尺,台阶都是八级。下层四面都宽二丈四尺,高六尺,四个方向都有台阶,南面宽一丈二尺,东西北三面宽一丈,台阶都是八级。围着坛子的栏杆离坛子十五丈远,高六尺,外围墙四面都长六十四丈,其他的结构和圜丘差不多。南郊还有个浴室,埋葬祭祀用品的地方在内栏杆外的壬位。
洪武四年,对圜丘进行了改建。上层边长四丈五尺,高五尺二寸;下层每面宽一丈六尺五寸,高四尺九寸;上下两层加起来直径七丈八尺。从坛子到内围墙,四面都距离九丈八尺五寸;从内围墙到外围墙,南面十三丈九尺四寸,北面十一丈,东西两面各十一丈七尺。方丘呢,上层边长三丈九尺四寸,高三尺九寸;下层每面宽一丈五尺五寸,高三尺八寸,上下两层加起来直径七丈四寸。从坛子到内围墙,四面都距离八丈九尺五寸;从内围墙到外围墙,四面都距离八丈二尺。
十年过去了,咱们把祭祀的规制给改了改,重新制定了。沿用了圜丘原来的样子,只不过上面加盖了屋顶,取名叫大祀殿,一共十二根大柱子。殿中间的石台上摆着上帝和皇地祇的座位。大殿东西两边各建了三十二间配殿。正南面是六根柱子的正门,叫大祀门,门前连着走廊,跟大殿和配殿连通起来。大殿后面还有个六根柱子的天库,用来存放祭祀用的东西。所有的瓦都是黄琉璃的,金灿灿的。厨房和库房在大殿的东北角,宰杀祭品的亭子和水井在厨房的东北角,这些地方都通过走廊跟大殿和配殿连通,最后用围墙围起来。南面有三扇石门通往大祀门,这部分叫做内坛。外围的城墙周长九里三十步,南面有三扇石门,通向三条甬道,中间那条是神道,左边是官员走的御道,右边是王公贵族走的王道。两边的道路稍微低一些,那是给其他官员站的地方。斋宫建在外墙里面,西南角,朝东。斋宫后面的殿顶瓦片换成了青琉璃的,看着更雅致了。
二十一年的时候,又对祭坛和围墙进行了修缮,在祭坛后面种上了松柏,在外围的东南角挖了二十个池子。冬天的时候,把池子里的冰块取出来,储存在阴凉的地方,留着夏天和秋天祭祀的时候用。后来成祖皇帝把都城迁到了北京,祭祀的规制也跟这儿一样。
嘉靖九年,皇上又下令重新规划祭祀场所的布局。在正阳门外大约五里远的地方,大祀殿的南边,修建了圜丘坛;在安定门外东边,修建了方泽坛。圜丘坛建了两层,坛面和栏杆都是青色的琉璃瓦,边角用白色的玉石,高度和宽度都按照祖宗的制度来建造,只是神路变得远了一些。坛内有四个门。南门外设有燎炉和毛血池,西南方向是望燎台。坛外也有四个门。南门外左边是服台,东门外是神库、神厨、祭器库和宰牲亭,北门外正北是泰神殿。正殿用来供奉上帝和太祖的牌位,配殿用来供奉其他参与祭祀的神灵的牌位。外面还修建了四个天门:东门叫泰元门,南门叫昭亭门,西门叫广利门,北门叫成贞门。西边还有銮驾库,再往西是牺牲所,牺牲所的北边是神乐观。北门外西北角是斋宫,往西是坛门,坛子的北边,原来是天地坛,也就是大祀殿。
嘉靖十七年,大祀殿被拆除了,泰神殿改名叫皇穹宇。到了嘉靖二十四年,又在原来的大祀殿遗址上修建了大享殿。方泽坛也建了两层,坛面是黄色的琉璃瓦,台阶增加到九级,用白石围着,形成一个方形的坎儿。坛内,北门外西边是瘗位,东边是灯台,南门外是皇祇室。坛外,西门外往西是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北门外西北角是斋宫。外面还修建了四个天门,西门外北边是銮驾库、遣官房和内陪祀官房。再往外是坛门,坛门外是泰折街牌坊,整个护坛的土地有一千四百多亩。
太社稷坛在皇宫西南,东西各一座,明朝初期建造的。每个坛子宽五丈,高五尺,都有四个台阶,每个台阶五级。坛上的土是五种颜色,按方位摆放,上面再盖一层黄土。两个坛子相距五丈,坛子南面都种着松树。这两个坛子共用一个围墙,围墙边长三十丈,高五尺,用砖砌成,四个门都装饰着不同颜色的东西,颜色根据方位而定。围墙的四个门,南面叫灵星门,有三个;北面叫戟门,有五个;东西两面各三个戟门。每个戟门都摆放着二十四支戟。洪武十年,把坛子改到午门右边,社稷坛合并成一个,分成上下两层。上层宽五丈,下层宽五丈三尺,高五尺。外围墙高五尺,四面长度加起来大概十九丈多。外墙东西长大概六十六丈多,南北长大概八十六丈多。北墙有三个门,门外是祭祀用的殿,再往北是拜殿。外面还有三个门,东西南各一个。永乐年间,在北京也建了一个一样的社稷坛。皇帝的社稷坛在西苑,坛基高六寸,边长二丈五尺,用细砖砌成,里面填的是干净的泥土。坛子北面种了两排树,叫社街。王国级别的社稷坛,高度和宽度是太社稷坛的三分之十。府、州、县的社稷坛,宽度是太社稷坛的五分之五,高度是太社稷坛的四分之四,台阶只有三级。后来规定所有社稷坛都合并祭祀,跟京城的一样。
朝日坛和夕月坛是洪武三年建的。朝日坛高八尺,夕月坛高六尺,都是边长四丈的正方形。两个坛子都有围墙,围墙边长都是二十五步。洪武二十一年就废除了。嘉靖九年又重新建造,每个坛子都只有一层。朝日坛用红色的琉璃瓦,夕月坛用白色的。朝日坛的台阶有九级,夕月坛有六级,都是用白石砌的。每个坛子都有两个天门。
先农坛,高五尺,宽五丈,四个台阶。皇帝耕种祭祀的地方,高三尺,宽二丈五尺,也有四个台阶。
山川坛是洪武九年建的。正殿和拜殿各有八根柱子,东西厢房各有二十四根柱子。西南是先农坛,东南是具服殿,殿南是耤田坛,东面是旗纛庙,后面是神仓。围墙长七百多丈,围墙里面每年都种谷物和蔬菜,用来供奉祭祀。嘉靖十年,改名为天神地祇坛,分别设在左右两边。
太岁坛和岳渎神坛建在一起。岳镇海渎山川城隍坛呢,建在高地上,朝南,高两尺五寸,边长是它的十倍,有四个台阶,南面五个台阶,东西北各三个台阶。王国山川坛,高四尺,四个台阶,边长三丈五尺。全国各地山川的祭坛,都高三尺,四个台阶,三个台阶,边长二丈五尺。
圜丘祭天坛的布局是这样的:洪武元年冬至,第一层祭坛建成,昊天上帝的神位在南面。第二层祭坛,东边是大明,星辰神位在它旁边,西边是夜明,太岁神位在它旁边。第二年,把仁祖(朱元璋的父亲)的神位加进去,放在第一层祭坛的西面。第三年,在祭坛下面的围栏里,又增加了祭祀风云雷雨的神位。七年的时候重新规划了一下,围栏里面东西各建了三个祭坛。星辰分设在东西两边。接下来,东边是太岁和五岳,西边是风云雨和五镇。围栏外面,东西各建了两个祭坛。东边是四海,西边是四渎。然后,天下神祇的祭坛,也分设在东西两边。
方丘祭地坛的建造情况是这样的:洪武二年夏至,第一层祭坛建成,皇地祇的神位在南面。第二层祭坛,东边是五岳,旁边是四海,西边是五镇,旁边是四渎。第三年,把仁祖的神位加进去,放在第一层祭坛的西面。在祭坛下面的围栏里,又增加了祭祀天下山川的神位。七年的时候重新规划了一下,围栏里面东西各建了两个祭坛。东边是四海,西边是四渎。接下来是两个祭祀天下山川的祭坛。围栏外面,东西各建了一个祭祀天下神祇的祭坛。
十二年正月,咱们在太庙的大祀殿里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正殿里设了三个祭坛,供奉上帝、皇地祇,这三个都朝南。仁祖的牌位放在东边,朝西。另外还有十四个从祀的祭坛。
丹陛(皇帝登殿的台阶)东边一个祭坛叫大明,西边一个叫夜明。正殿两侧的庑廊里,每个侧边都有六个祭坛:东边依次是星辰两个祭坛,然后是太岁、五岳、四海;西边依次是风云雷雨、五镇、四渎两个祭坛;再往后是天下山川神祇两个祭坛。这些祭坛都东西向排列。
二十一年的时候,又加修了四个石台在丹墀(宫殿前的广场)里面,大明、夜明各一个,星辰两个。在内墙外面又加建了二十个石台:东边十个祭坛,分别是北岳、北镇、东岳、东镇、东海、太岁、帝王、山川、神祇、四渎;西边十个祭坛,分别是北海、西岳、西镇、西海、中岳、中镇、风云雷雨、南岳、南镇、南海。这些石台也都东西向排列。每个台子大概有三尺多高,周围围着石栏杆,上下有台阶。台上都雕刻了石龛,用来放置神位。
建文年间,把仁祖的牌位撤了,改成供奉太祖的牌位,放在第一位,朝西。洪熙元年,又把文皇帝的牌位放在太祖牌位下面。
嘉靖九年,又恢复了分祀的制度。圜丘(祭天的地方)上,东边是大明,西边是夜明。东边接着是二十八宿、五星、周天星辰;西边是风云雷雨,一共四个祭坛。方丘(祭地的地方)上,东边是五岳、基运山、翊圣山、神烈山;西边是五镇、天寿山、纯德山。东边接着是四海,西边接着是四渎。南北郊的祭祀,都只供奉太祖的牌位。太社稷的配位另有安排。先农坛上,先农的牌位朝南,后稷的牌位朝西。
咱们先说神位的事儿。天地和祖宗的神位叫“神版”,其他的就叫“神牌”。圜丘(yuán qiū)的神版,长2尺5寸,宽5寸,厚1寸,底座高5寸,用栗木做的,正位上写着“昊天上帝”,配位上写着某个祖先某个皇帝的名字,字都是黄色的金字。一起祭祀的风、云、雷、雨这些神位的牌子,是红色的金字。
神位上的席子,上帝用的是龙椅龙案,上面铺着锦缎褥子,配位也一样。一起祭祀的那些神位,就放在案子上,不用席子。方丘(fāng qiū)的正位写着“皇地祇”,配位和一起祭祀的神位,样式都跟圜丘的一样。奉先殿的皇帝和皇后的神主,高1尺2寸,宽4寸,底座高2寸,用木头做的,再用金子装饰,刻着青色的字。神主放的龛子,高2尺,宽2尺,底座高4寸,是朱红色的漆,上面雕刻着金色的龙凤花纹,有两个窗子,还挂着红色的纱,侧面用金铜做环扣,里面铺着织金的锦缎。
社稷(shè jì)祭祀,社神用的玉,高5尺,宽5尺,上面微微尖一点。立在祭坛上,一半埋在土里,大概南北方向摆放;稷神不用神主。洪武十年的时候,都改用木头的神主,涂上红色的漆。祭祀完了,就收进仓库,原来的石头神主还埋在祭坛里,只露出一点点。后来祭祀祖先和配偶的神位,就用涂了金子的牌位和底座,跟先圣的灵位一样,用架子罩起来。嘉靖年间,这些东西都藏进了寝庙。
皇帝祭祀社稷用的神位,用木头做的,高1尺8寸,宽3寸,朱红色的漆,上面用金粉写字。祭坛南边放个石龛,用来存放神位。王府、州县的社神主都用石头做的,长2尺5寸,宽1尺5寸。日月坛的神位,用松柏木做的,长2尺5寸,宽5寸,底座高5寸,朱红色的漆,金色的字。其他的神位,都跟这个差不多。
明朝洪武元年,南郊祭祀的祭器规格定下来了。正位上,摆放着等级最高的祭品,具体是:一套笾豆各十二个,簠簋各两个,爵三个;祭坛上,摆放着两个太尊,一个著尊、一个牺尊和一个山罍;祭坛下,放着一个太尊和两个山罍。从祀位上,也摆放着祭品,不过数量略少,笾豆各少一些,簠簋还是各两个,东西两边各摆放两个著尊和两个牺尊。北郊祭祀的祭器摆放和南郊一样。
到了洪武七年,圜丘祭祀也增加了从祀位,在祭坛西边一共摆放了六个酒尊,大明神位和夜明神位各三个。祭祀天下神祇时,摆放三个铏,笾豆各八个,簠簋各两个,壝内外东西两边各摆放三个酒尊,每个神位都配三个爵。方丘和岳镇的祭祀,每处都摆放三个酒尊,壝内和壝外东西两边各摆放三个酒尊,每个神位也配三个爵。天下神祇和圜丘的祭祀用品摆放一样。到了洪武八年,圜丘从祀的祭品又增加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登一和两个铏。每个神位还增加了酒睟,星辰和天下神祇各三十个,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各十五个。方丘的从祀祭品摆放和这个一样。
洪武十年,朝廷正式确定了合祀的祭祀典礼规范,各祭坛的陈设和以前一样,只是太岁、风云雷雨的酒盏数量改为各十个,东西两边的庑廊里,每边都摆放三个酒尊和十八个爵,放在祭坛的南边。
到了洪武二十一年,祭祀的规格再次调整。正殿上设置了三个祭坛,每个祭坛都摆放一套笾豆各十二个,簠簋各两个,一共摆放六个酒尊和九个爵,位置在殿的东南方向,朝西摆放。丹墀内设置了四个祭坛,大明神和夜明神每个祭坛都摆放一套笾豆十个,簠簋两个,酒尊三个,爵三个。星辰有两个祭坛,每个祭坛都摆放一套登一,两个铏,三十个酒盏,其他祭品和祭祀大明神的相同。壝外设置了二十个祭坛,每个祭坛都摆放一套登一,两个铏,笾豆各十个,簠簋各两个,酒盏十个,酒尊三个,爵三个。神祇坛上摆放三个铏,笾豆各八个。帝王、山川、四渎、中岳、风云雷雨等神祇的祭坛,酒盏都摆放三十个,其他祭品和岳镇的相同。
咱先说太庙祭祀的事儿。朱元璋洪武元年定的规矩是,每次祭祀上供的祭品数量是这样的:每座庙宇摆放一个“登”(一种祭器),三个“铏”(一种盛酒器),笾(一种盛放果品的器皿)和豆(一种盛放干品的器皿)各十二个,簠(一种盛放谷物的器皿)和簋(一种盛放饭食的器皿)各两个。酒器方面,殿东西两侧一共摆放三个酒尊,八个金爵,十六个瓷爵。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又改了规矩,每座庙宇摆放两个“登”,两个“铏”。到了弘治年间,九庙祭祀时,酒尊的数量都改成了九个,大祭祀的时候再加一个;金爵十七个,大祭祀的时候再加两个;瓷爵三十四个,大祭祀的时候再加四个。
亲王要是也一起祭祀,那洪武三年定的规矩是,每个亲王都摆放三个“登”和三个“铏”,笾和豆各十二个,簠和簋各两个,酒尊三个,酒注(一种盛酒器)两个。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又改了,每个亲王只摆放一个“登”和一个“铏”,爵三个,笾和豆各十个,簠和簋各两个,酒尊三个,都放在殿东边。功臣一起祭祀的话,洪武二年定的规矩是,每位功臣都摆放笾和豆各两个,簠和簋各两个。三年后又加了点东西,一共用两个酒尊,两个酒注。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又改了,一共十个祭坛,每个祭坛摆放一个“铏”,笾和豆各两个,簠和簋各一个,爵三个,酒尊放在殿西边。
再说说太社稷的祭祀。洪武元年定的规矩是,摆放三个“铏”,笾和豆各十个,簠和簋各两个,配享的也一样。正配享的祭坛,东边都摆放三个酒尊。十一年的时候又改了,每位都摆放一个“登”,两个“铏”,笾和豆十二个,正配享的祭坛一共摆放三个酒尊,九个爵。后来太祖和成祖一起祭祀的时候,酒尊又加了一个,爵也加了三个。府、州、县的社稷祭祀,就简单多了,只摆放一个“铏”,笾和豆四个,簠和簋两个。
最后是朝日和夕月祭祀。洪武三年定的规矩是,太尊、著尊、山罍各两个,放在祭坛东南角,朝北摆放;象尊、壶尊、山罍各两个,放在祭坛下面,笾和豆各十个,簠和簋各两个,登和铏各三个。先农祭祀跟社稷祭祀差不多,不过要多摆放一个“登”,笾和豆少摆放两个。
咱们来说说祭祀的规矩。一开始,洪武二年的时候,规定每个祭祀的祭台,笾和豆各摆四个,簠和簋各一个,酒器也各摆一个。
后来,九年的时候又改了,正殿一共摆三个酒尊,七个酒爵;两边的配殿,每个都摆三个酒尊,三个酒爵;其他的就和以前一样。 到了洪武二十一年,规矩又变了,每个祭台都摆一个登,两个铏,笾和豆各十个,簠和簋各两个,酒盏三十个。祭祀星辰的,正殿中间摆一个登,两个铏;其他九个祭台,每个都摆两个铏,每个祭台都摆十个笾和豆,一个簠,一个簋,三十个酒盏,一个酒爵,一共摆三个酒尊。祭祀太岁和其它神祇的,笾和豆各八个,簠和簋各两个,酒尊三个;祭祀山川河岳的,也是一样的规矩。
再来说说祭祀历代帝王的规矩。洪武四年的时候,规定每个祭台摆一个登,两个铏,笾和豆各八个,簠和簋各一个,俎一个,酒爵三个,酒尊三个。
过了几年,七年的时候,又改了,登、铏、簠、簋各一个,笾和豆各十个,酒爵每个祭台三个,一共在殿西边摆五个酒尊,殿东边摆三个酒尊。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又增加了,每个祭台都摆两个铏,两个簠和簋,五个祭台一共摆三个酒尊,四十八个酒爵。那些配位的祭台,每个都摆两个笾和豆,一个簠和簋,一个馈盘,每个祭台摆一个铏,三个酒盏。祭祀三皇的,笾和豆各八个,簠和簋各两个,登和铏各两个,酒爵三个,牺尊、象尊、山罍各一个;配位的祭台,笾和豆各四个,簠和簋各两个,一个铏,三个酒爵,牺尊和象尊各一个。
孔夫子,咱老祖宗嘛!洪武元年的时候,规定祭祀的贡品数量是这样的:孔子的祭品,笾和豆各六个,簠和簋各两个,还有登一个,铏两个,牺尊、象尊、山罍各一个。四个配享的人,笾和豆各四个,簠和簋各一个,登一个。十哲,就摆在两边的庑廊里,每位笾和豆各两个。
过了四年,又改了规定。孔子的祭品,笾和豆各十个,酒尊三个,爵三个,其他的跟以前一样。四个配享的人,每人一个酒尊,其他的跟孔子祭品一样。十哲,东西两边每人一个爵,笾和豆各四个,簠和簋各一个,铏一个,酒盏一个。两边的庑廊,东西各摆十三桌祭品,东西各一个爵,每桌笾和豆各四个,簠和簋各一个,酒盏四个。
十五年的时候,又改了!孔子的祭品,酒尊一个,爵三个,登一个,铏两个,笾和豆各八个,簠和簋各两个。四个配享的人,共用一个酒尊,每人三个爵,登一个,铏两个,笾和豆各六个,簠和簋各一个。十哲,共用一个酒尊,东西两边每人五个爵,铏一个,笾和豆各四个,簠和簋各一个。东西两边的庑廊,每四个人的祭品是四个爵,笾和豆各两个,簠和簋各一个。景泰六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东西两边庑廊的祭品,笾和豆各加了两个,簠和簋各加了一个。成化十二年,又增加了孔子的祭品,笾和豆增加到十二个。到了嘉靖九年,又减回去了,还是十个。
旗子和纛,跟先农坛祭祀用的旗子和纛一样。祭祀马神的祭品,笾和豆各四个,簠、簋、登、象尊、壶尊各一个。
老天爷,用的是青色的璧;土地神,用的是黄色的琮;土地神和谷神,用的是两块圭,还配有邸(一种祭祀用的台子);太阳和月亮,用的圭和璧只有五寸长。
布帛呢,分五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郊祀用的布,祭祀天地和配享的神位都用这个。祭天用青色的布,祭地用黄色的布,配享的神位用白色的布。第二个等级是祭祀其他神用的布,从社稷神以下都用这个。社稷神用黑色布,大明神用红色布,夜明神、星辰、太岁、风云雷雨、天下其他神祇都用白色布;五星用五种颜色的布;岳镇、四海、陵山则用当地特有的颜色;四渎用黑色布;先农神和配享的神都用青色布;其他神祇用白色布;帝王和先师也用白色布;旗帜呢,洪武元年用黑色,七年改成红色,九年又定为黑色和白色两种。第三个等级是祭祀祖先用的布,太庙每座庙用两匹。第四个等级是祭祀亲王配享的神用的布。第五个等级是祭祀功臣配享的神用的布。这三种布都用白色,每位神祇一匹。不过圜丘(祭天的圆形土坛)嘉靖九年用了十二匹,而祭祀周天星辰一共用了十匹,孔庙十哲和东西两庑各用一匹。
再说了,洪武十一年,皇上觉得小祭祀用纸钱太不讲究了。礼部官员们讨论后决定,在京城,大的祭祀和中等祭祀都用规定的布帛,还要装在篚(一种盛放祭品的器物)里;在京城以外,各省府州县也一样。只有小祭祀才用牲畜和酒。
祭祀用的牲畜分三等:牛犊、羊和猪。颜色最好是赤红色,也可以是黑色。大型祭祀,要提前九十天检查牲畜;中等祭祀,提前三十天;小型祭祀,提前十天。大型祭祀前一个月初一,皇帝要亲自去牲畜圈查看,每天都派一位大臣去检查。洪武二年,因为祭祀用的牲畜检查地点离神坛太近,皇帝觉得老百姓心里不踏实,就规定检查牲畜的地点要离神坛二百步远。洪武七年又规定,大型祭祀,皇帝要亲自检查牲畜;中等和小型祭祀,就派官员去检查。嘉靖十一年又改了规定,冬至和夏至祭祀祈谷,都要在祭祀前五天亲自查看牲畜,其他的祭祀就派大臣去。
圜丘祭祀用黑色牛犊;方丘祭祀用黄色牛犊;配位祭祀,都用纯色的牛犊。洪武七年,又增加了圜丘的配位祭祀。祭祀星辰,用一头牛,三只羊和三头猪;祭祀太岁,用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祭祀风、云、雷、雨和天下其他的神祇,都用五只羊和五头猪;方丘的配位祭祀,祭祀天下山川,用一头牛,三只羊和三头猪。太庙的禘祭和祫祭,正配和配位都用全套的牲畜(太牢),其他的祭祀,每座庙都用一头牛犊、一只羊和一头猪。亲王配位,洪武三年规定,每座祭坛用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二十一年又改了,每座祭坛用一头牛犊、一只羊和一头猪。功臣配位,洪武二年规定,每位功臣用一只羊和一头猪;二十一年又改了,每座祭坛用一只羊和一头猪。太社稷祭祀,用一头牛犊、一只羊和一头猪,配位祭祀也一样。府、州、县的社稷祭祀,正配用一只羊和一头猪;洪武七年又增加了,每座祭坛都用一只羊和一头猪。朝日和夕月祭祀,都用一头牛犊、一只羊和一头猪;先农祭祀和太社稷祭祀一样。
神祇祭祀,洪武二年规定,用六只羊和六头猪;二十一年又改了,每座祭坛用一头牛犊、一只羊和一头猪。嘉靖十年规定,祭祀天神在左边,祭祀地祇在右边,每边都用五种牲畜。祭祀星辰,每座祭坛用一只羊和一头猪;祭祀帝王,每座祭室用一头牛犊、一只羊和一头猪;配位祭祀,每座祭坛用一只羊和一头猪;祭祀先师和帝王一样,四配祭祀和配位祭祀一样;十哲祭祀,东西两边各用五分之一头猪,两庑各用一头猪,后来又增加了,每边用三头猪。府、州、县学祭祀先师,用一只羊和一头猪;四配祭祀,也用一只羊和一头猪,分成四份;十哲祭祀,东西两边各用一头猪,分成五份;两庑祭祀,用一头猪,分成一百零八份。旗纛祭祀,洪武九年规定用牛犊、羊和猪,永乐以后去掉了牛犊。王国和卫所祭祀也一样。五祀和马神祭祀,都用羊和猪。
南北郊的祝板,长一尺一分,宽八寸,厚二分,用楸木或梓木做成。宗庙用的祝板,长一尺二寸,宽九寸,厚一寸,用梓木做成,外面再用楮纸包起来。祭祀群神、帝王和先师的祝文,都有,但内容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祝案摆在西边。
祭祀用的笾和豆,里面的东西种类数量不一样。如果用十二种,笾里放的是:形盐、薧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餈。豆里放的是:韭菹、醯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赩食、糁食。如果只用十种,笾就减去糗饵、粉餈,豆就减去赩食、糁食。如果用八种,笾再减去白饼、黑饼,豆再减去脾析、豚胉。如果只用四种,笾里就只剩下形盐、薧鱼、枣、栗,豆里就只剩下芹菹、兔醢、菁菹、鹿醢。如果每样只用两种,笾里放栗子和鹿脯,豆里放菁菹和鹿醢。簠和簋每样两种,里面装黍稷、稻粱;每样一种,就只装稷粱。登放太羹,铏放和羹。
洪武三年,礼部上奏说:《礼记·郊特牲》里说:“郊祭的时候”, “器物要用陶器和葫芦”,这体现的是一种质朴的风格。《周礼·笾人》里说,“凡是祭祀都要准备簠簋里的东西”,注释里说,“郊祀要用瓦制的簠”。现在祭祀都用瓷器,这符合古人的意思。只是盘子、盂之类的器皿,跟古代的簠、簋、登、铏的样式不一样。现在我们打算把祭祀用的器皿都换成瓷器,样式都仿照古代的簠、簋、登、豆,只有笾还是用竹子做的。皇帝批准了。
祭祀用的酒,仿照周朝的制度,用新酿的和陈酿的酒,以备齐三种酒。具体每种酒的名称和数量,各有不同。
其他的祭祀仪式,比如祭祀用的牌位:皇帝的牌位,边长一尺二寸,厚三寸,红色底子上写着金色的字;皇太子的牌位,边长九寸,厚二寸,红色底子上写着青色的字;陪祀官员的牌位,都是白色底子上写着黑色的字。
先说拜垫的事儿。一开始呢,祭祀用的拜垫是红色的。洪武三年才正式规定下来,郊祭用的拜垫外面是席子,里面是蒲草垫子;祭祀宗庙、社稷、先农坛和山川时,拜垫外面用红丝织物,里面用红色的棉布。
接下来是赞唱。以前皇帝亲自祭祀,每次皇帝入座时,太常寺都要奏乐,仪式很隆重。从洗手、上坛、饮福酒、接受祭品,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赞辞。而且每次祭祀,都要准备酒杯和洗涤用的器皿,还要清洗擦拭酒杯。刚上坛的时候要唱“再拜”,祭酒的时候要唱“赐福胙”。不过,洪武七年的时候,礼部觉得这些仪式太繁琐了,就都给取消了。
还有上香的礼仪。明朝初期祭祀的时候都有上香这一项。但洪武七年,翰林学士詹同建议取消了。直到嘉靖九年才又恢复了。
再来说说拜礼。一开始,每次祭祀都要行两次跪拜礼。洪武九年,礼部官员上奏说:《礼记》里记载的一献、三献、五献、七献,都没提到要行多少次跪拜礼。唐宋两朝的郊祀,每次祭祀环节都行两次跪拜礼。但是,亚献和终献时,皇帝自己是不行礼的,都是由臣子代为行礼。所以,我们建议,从迎神到送神,包括饮福受胙等环节,大祀、中祀都应该行两次跪拜礼。皇帝就下令,把祭祀的跪拜次数定为十二次,迎神、饮福受胙、送神各四次。
最后是登坛脱鞋的事。一开始并没有这个规矩。洪武八年,皇帝下令翰林院的官员考证一下大祀登坛脱鞋的礼仪。学士乐韶凤查阅了汉魏以来的祭祀典礼,建议在郊祀、庙享的前一天,相关部门在地面铺设席子,在坛的东南门外设置御幕,并在坛门外西阶旁安排官员负责脱鞋。祭祀当天,皇帝到御幕处脱鞋后上坛。参与祭祀的官员,包括执事、导驾、赞礼、读祝以及陪祀官员,都要在外面脱鞋,然后依次上坛。协律郎和乐舞人员则依旧赤脚上岗。祭祀结束后,再穿上鞋子。这个规定后来也执行了。不过,嘉靖十七年又取消了这个礼仪。
钦天监选了个好日子,太常寺呢,提前在十二月的第一天,就到奉天殿去汇报了。说白了,古代那种占卜的方法早就不用了,现在都是选个黄道吉日来代替占卜。
洪武七年的时候,皇帝下令让太常卿商量一下祭祀的日期,把日期刻在木板上,到时候就按着上面的日期祭祀,这就算个规矩了。祭祀那一天,要派官员去监督,要是谁不认真,仪容不整的,就要处罚。
凡是祭祀,祭祀之前的三天和两天,百官都要在朝天宫练习祭祀的仪式。到了嘉靖九年,又改了,郊祀改在冬至那天举行,练习仪式的日子也提前到了七天和六天。
洪武二年,朱升他们这些大学士奉皇帝的命令写了一篇关于斋戒的文书,里面写着:“戒,就是禁止外在的杂念;斋,就是整理内心的杂念。沐浴更衣,住在外面,不喝酒,不吃肉,不探望病人,不参加丧事,不听音乐,不处理案件,这些都是‘戒’;专心致志,谨慎小心,只要一有想法,就想着祭祀的神灵,好像神灵就在你头上,在你左右,一心一意,诚心诚意,一刻都不能懈怠,这些都是‘斋’。大祭要七天,前面四天是‘戒’,后面三天是‘斋’。”
朱元璋皇帝说:“凡是祭祀天地、社稷、宗庙、山川这些神灵,都是为了给天下祈福,应该下令让百官斋戒。但是,如果只是自己私下向天地百神祈祷,跟老百姓的事儿没关系,那就不用下令了。”他又说:“斋戒五天七天,时间太长了,人心容易懈怠。就定在祭祀前三天斋戒,务必专心致志,这样才能感动神灵。”于是就正式颁布了这个命令。
同年,根据礼部尚书崔亮提出的建议,大祭之前七天,礼部官员要到中书省接受誓戒。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互相干涉,国家有固定的法律制度。祭祀宗庙社稷,只需要斋戒三天,不用誓戒。
洪武三年,朱元璋告诉礼部尚书陶凯说:“人心很容易动摇,一定要有所警示,才能有所约束。”于是就命令礼部铸造一个铜人,高五寸,手里拿着牙签,大祭的时候就在牙签上写“斋戒三天”,中祭的时候就写“斋戒两天”,然后由太常寺送到斋戒的地方。
洪武四年,规定皇帝亲自祭祀要斋戒五天,派官员代替祭祀则斋戒三天,只上香则斋戒一天。洪武五年,命令各部门都设立木牌,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懈怠,上面刻着:“国有常法,神明鉴察。”每次祭祀都要摆上这个木牌。又根据陶凯的建议,凡是皇帝亲自祭祀,太子要在宫中守候,亲王要穿着戎服侍候。太子和亲王虽然不参加祭祀,也要一起斋戒。
六年的时候,皇上在北郊斋宫的西南方盖了陪祀官员的住房,还重新制定了斋戒的礼仪。 祭祀天地的时候,正祭的前五天午后,就得沐浴更衣,住在外室。第二天早上,百官要在奉天门观看誓戒牌。再第二天,要到仁祖庙去禀告,然后回到斋宫,斋戒三天。
祭祀宗庙呢,正祭的前四天午后,也要沐浴更衣,住在外室。第二天开始,斋戒三天。祭祀社稷、朝日、夕月、周天星辰、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这些神灵,就要斋戒两天,仪式跟前面说的差不多。要是皇帝下令用香火代替祭祀,就派官员代劳,官员得提前一天沐浴更衣,住在外室,第二天再派他去。
到了第七年,又规定了新的制度:凡是大祭祀,提前四天,太常卿要去天下神祇坛去祭告,中书丞相要去京师城隍庙发布告示。第二天,皇帝要去仁祖庙,请求列祖列宗一同受祭。
到了二十一年,又改了规矩,斋戒的前两天,太常司的官员就得住在衙门里。第二天,上奏请求斋戒。再第二天,要进献铜人,然后皇帝下令通知文武百官斋戒。这一天,礼部太常司的官员要祭告城隍神,并遍请天下所有应该祭祀的神灵,还要在各个庙里焚香三天。
公元1442年,咱们定了祭祀前的誓戒仪式。每次大祭祀之前三天,所有官员都要到皇宫门口集合,就跟上朝一样正式。然后,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就会宣读圣旨,大概意思是:“某年某月某日,要在某地举行祭祀,你们文武百官,从某日起就要开始斋戒三天,务必敬慎小心!”宣读完圣旨后,大家要行四拜礼,然后整个仪式才算结束。
公元1442年,皇上在南郊举行大祭祀,住在斋宫里。他下令,如果哪个宫里的太监喝酒吃肉,还敢在祭坛上吐口水,那就得受罚,要是司礼监的人纵容他们,也得一起受罚。祭祀期间,御史会检查所有官员是否遵守斋戒,就连南京的官员也要一起遵守。
公元1488年,鸿胪寺少卿李燧提了个建议:“那些陪祭的官员,现在借住在道士的房间里,贵贱混杂在一起,而且召见他们也不方便。能不能在祭坛附近空出来的地方,按照天寿山朝房的样式,建一些斋房呢?”皇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批准了。
公元1530年,祭祀前三天,皇上会在奉天殿,所有官员穿朝服去听誓戒。公元1576年十一月,礼部说,冬至祭天是23号,18号就要奏祭,19号百官要受誓戒。可巧的是,19号又是皇太后的生日,百官得穿吉服去祝寿。一天之内要参加两个仪式,服装还不一样,这可怎么办?礼部建议把奏祭和誓戒都提前一天举行。皇上最后决定,奏祭和誓戒还是按原计划进行,18号再单独举行庆贺皇太后的生日仪式。
明洪武二十六年,朝廷正式确定了祭祀典礼的程序。这一天,皇帝像往常一样登上了御座,百官行了一次跪拜礼。礼毕之后,负责献祭的官员走到指定位置,行四拜之礼。然后,宣读诏书的官员从皇帝面前出来,宣读祭祀诏书。比如祭祀孔子,就会宣读:“某年月日,祭先师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命卿行礼。”祭祀历代帝王,则宣读:“某年月日,祭先圣历代帝王,命卿行礼。” 官员要先俯伏在地,然后起身,再行四拜,礼成之后退场。
关于降香(提前一天送香)的仪式,是这样的:祭祀前一天清晨,皇帝穿着皮弁服,来到奉天殿。负责捧香的人把香交给献祭的官员。献祭官员捧着香从殿内走到中道,再到午门外,放在龙亭里。仪仗队和乐队引导着官员前往祭祀场所。后来,确定了祭祀日期后,降香仪式就按照常规程序进行,期间戒严,以示庄重。献祭官员完成祭祀后,皇帝下令解除戒严,官员们返回宫中。值得一提的是,嘉靖九年的大祀,并没有举行饮福的仪式。
凡是需要分派献祭官员的,太常寺都要先向皇帝请示。洪武七年,太祖皇帝对詹同学士说:“大祀典礼,只有在终献之后才能进行分献礼,现在这样不合适。”于是詹同和宋濂学士一起商议,建议在初献仪式将玉帛等祭品献上快要结束的时候,分献官员就开始进行初献礼。亚献和终献也同样如此。到了嘉靖九年,四郊祭坛建成后,皇帝指示太常寺说:“大祀的分献官员要提前确定好,以便练习仪式。”于是,大学士张璁等人被分别派往大明、夜明、星辰、风云雷雨四座祭坛。以前,分献的官员由文武大臣和近侍官员共24人组成,现在改为4人,而法司官员则仍旧沿用旧例,不参与分献。
话说洪武四年,要祭祀祖先神灵,太常寺那帮人翻出《周礼》和唐朝的旧例,提议陪祀的官员,武官得是四品以上,文官得是五品以上,那些又老又病,身上有伤疤、有残疾,或者犯过罪,身体不好的,就别参加了。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后来,确定了祭祀天地的时候,六科的都给事中也能参加陪祀,其他的祭祀活动他们就不参与了。 还规定,每次祭祀天地,都要提前给陪祀的官员和乐舞人员发放新的衣服,布料好,衣服也崭新。 还规定了陪祀官员进祭坛时要佩戴牙牌,要是皇帝亲自祭祀,那必须佩带牙牌才能进去。这牙牌有两种,圆形的给祭祀官员戴,方形的给负责具体事务的人戴。这些牙牌都放在内府保管,到了祭祀的时候才发放,没有牙牌的,一律不准进祭坛。
洪武二十九年,开始祭祀山川等各路神仙的时候,地方官员的祭祀服装,跟他们平时穿的官服不一样。 也是在洪武二十九年,礼部官员们建议,地方官员祭祀的时候,一律穿祭祀服装,跟九品官的祭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