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名高炽,是成祖朱棣的长子。他母亲仁孝文皇后曾经梦到戴着帽子拿着玉圭的人来朝拜,醒来后就生下了他。高炽从小就稳重沉静,言行举止都很有分寸。长大一点后练习射箭,百发百中。他还特别好学,经常跟儒臣们一起讨论学问,从不间断。
洪武二十八年,他被册封为燕世子。有一次,他被命令和其他三个世子一起检阅卫兵,但他最后一个回来。成祖问他为什么,他说:“那天早上太冷了,我等吃完早饭再检阅,所以就晚了。” 还有一次,让他们几个世子检阅奏章,只有他挑选了那些关系到军民疾苦的奏章呈报上去,那些文字有错误的,他都没上报。成祖问他:“你是不是忽略了?” 高炽回答说:“我不敢忽略,只是觉得那些小错误不值得惊扰皇上。” 成祖又问他:“尧舜时代遇到水旱灾害,百姓依靠什么?” 高炽回答说:“依靠圣上有爱民的政策。” 成祖很高兴地说:“我的孙子有君主的见识啊!”
靖难之役时,高炽守卫北平,他善于安抚士兵,仅凭一万人马就抵挡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保住了北平城。之前,他的叔叔汉王高煦和赵王高燧都因为聪明伶俐深受成祖宠爱。高煦在军队里立过功,宦官黄俨等人又拉拢高燧,暗中策划夺取皇位,他们还诬陷高炽。朝廷曾给高炽送来一封信,目的是离间父子关系。高炽没打开就赶紧送回朝廷。而黄俨却先向成祖密报说:“世子跟朝廷勾结,使者已经到了。”没过多久,高炽派出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开信一看,长叹一声说:“差点就害死了我的儿子!” 成祖登基后,把北平改名为北京,让高炽继续留守那里。
永乐二年二月,成祖才把高炽召到京城,立他为皇太子。成祖多次北征,都让他监国,处理各种政务。各地发生水旱灾害和饥荒时,高炽总是及时派人赈灾救济,他的仁德名声远扬。但是,高煦、高燧和他们的同伙却一直伺机造谣陷害他。有人问太子:“你知道有人在背后说你坏话吗?”太子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做好我的本分。”
十年过去了,北方的征战终于结束了。可是,因为太子派出的使者回迟了,奏章的措辞也不妥当,结果皇帝大怒,把参与这件事的宫中官员黄淮、竺某某都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
十五年的时候,高煦因为犯了罪,被贬到了乐安。第二年,黄俨他们又诬陷太子擅自赦免了罪犯,好多宫廷官员因此被处死。当时,侍郎胡濙奉命去调查这件事,他暗中写了一份奏章,列举了太子七条孝敬谨慎的证据呈给皇帝。成祖皇帝看了之后,终于相信了太子,不再怀疑他。
后来,黄俨他们又密谋拥立高燧当皇帝,事情败露后都被杀死了。高燧也是因为太子的努力才免于一死。从那以后,太子才算真正安定下来了。
成祖皇帝在七月二十二日驾崩于榆木川。八月初一,遗诏到达,派皇太孙去开平迎接灵柩。八月初四,释放了夏原吉等人。八月初六,皇太孙登基,改年号为洪熙,大赦天下,同时取消了西洋宝船的远航、迤西的购马以及云南、交趾的采办。八月初七,恢复了夏原吉和吴中官的官职。八月初八,武安侯郑亨镇守大同,保定侯孟瑛镇守交趾,襄城伯李隆镇守山海关,武进伯朱荣镇守辽东。朝廷恢复了三公、三孤的官职,由公、侯、伯、尚书兼任。杨荣被提升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继续兼任大学士;杨士奇任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他们都参与处理内务;杨溥则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八月十二,镇远侯顾兴祖被任命为总兵官,前往广西讨伐叛乱的蛮族。八月十五,朝廷裁减冗员。八月十八,召汉王高煦进京。八月二十一,将被贬为军籍的官吏遣返回乡。八月二十二日,朝廷下令文官七十岁退休。
九月初九,交趾都指挥方政在茶笼州与黎利交战,战败,都指挥同知伍云力战而死。九月十二,朝廷召回在交趾的尚书黄福。九月十六,黄河水淹开封,朝廷免除开封的税粮,并派右都御史王彰前往赈灾抚恤。九月十八,皇帝下令,今后各级官府所需物资,必须在产地按市价购买,对因苛捐杂税而使百姓受苦的官员,将严惩不贷。九月十九,礼部尚书吕震请求免除丧服,未获批准。九月二十一,朝廷增加了诸王的岁禄。九月二十二,朝廷安排风宪官员担任外任,任命给事中萧奇等三十五人担任州县官。九月二十三,黎利攻打清化,都指挥同知陈忠战死。九月二十四,朝廷开始设置南京守备,由襄城伯李隆担任。九月二十七,朝廷将畿内百姓饲养的官马分拨到各卫所。九月三十,皇帝赐予吏部尚书蹇义以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每人一枚银章,上刻“绳愆纠缪”四个字,告诫他们要同心协力,如有过失应及时上报,并用印封好奏章呈送。
十月壬寅这天,皇上停了民间金银的征收,还改革了京城户部行用库的制度。第二天,癸卯,皇上又下令全国各地的都司卫所修缮城池。戊申日,通政使建议把各地关于雨水的奏章交给给事中保管。皇上说:“祖宗留下命令,天下要奏报雨水情况,是为了了解水旱灾情,以便施政救济百姓。把这些奏章堆在通政司,早就耽误了,现在又要收起来,岂不是让上面的人永远都不知道情况?以后奏章一到,就立刻呈报上来!” 己酉日,皇上册封张氏为皇后。壬子日,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同时,还封了几个儿子:朱瞻埈为郑王,朱瞻墉为越王,朱瞻墡为襄王,朱瞻堈为荆王,朱瞻墺为淮王,朱瞻垲为滕王,朱瞻垍为梁王,朱瞻埏为卫王。
乙卯日,皇上诏令朝廷内外官员举荐贤才,并且严厉执行举荐人与被举荐人连坐的法令。丁巳日,皇上命令三法司会同大学士、各府、部、通政司、六科官员在承天门录囚,并把这件事立为法令。庚申日,增加了京官和军士的月俸。丁卯日,皇上提拔监生徐永潜等二十人为给事中。十一月壬申朔日,皇上诏令礼部说:“建文朝那些大臣的家属,如果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或者在工匠作坊、功臣府上做奴仆的,都赦免为民,并且把他们的田地房屋还给他们。那些因为言事而被流放戍边的,也同样处理。”癸酉日,皇上又下令各部门说:“凡是政令有不方便百姓的地方,都要上报;凡是被灾后不及时请求赈济的,要治罪。”这天,阿鲁台还进贡了马匹。
甲戌日,皇上诏令群臣陈述时政的缺失之处。乙亥日,皇上赦免了兀良哈部的罪责。皇上开始下令京畿地区的各卫官军轮流到京城操练。丙子日,皇上派遣御史巡察边防卫所。癸未日,皇上又派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丙戌日,皇上赐给户部尚书夏原吉“绳愆纠缪”的银章。己丑日,礼部奏请在冬至节接受朝贺,皇上没有同意。庚寅日,皇上命令各将领严加戒备边防。辛卯日,皇上禁止各部门擅自役使屯田的军士。壬辰日,都督方政与荣昌伯陈智一起镇守交趾。这个月,皇上告诫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说:“前代帝王,有的自以为高高在上,不愿意听真话,臣下们互相阿谀奉承,结果导致国家败亡。我和你们都要引以为戒。”皇上还特别告诫杨士奇说:“最近群臣都比较忠诚爱戴朕,朕有过错就自己悔过,而进言的臣子也及时出现,这让我非常欣慰。”
十二月癸卯日,皇上赦免了建文朝那些大臣的外亲,那些全家都被流放戍边的,只留下一个人,其余的都放回去了。辛亥日,皇上把天下三司官员的姓名在奉天门西序公布出来。癸丑日,皇上免除了灾区百姓的赋税。庚申日,皇上将文皇帝葬于长陵。丙寅日,镇远侯顾兴祖打败了平乐、浔州的蛮族。
那一年,好多国家都来进贡了,真是热闹!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这些地方都派人送来了礼物。
想想看,这些地方离咱们大明可都远着呢!贡品从那么远的地方运过来,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这说明咱们大明朝的国力强盛,威名远扬,连这些远方的国家都心悦诚服,愿意来朝贡,表达他们的敬意。 这可是件值得骄傲的大事!
洪熙元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奉天门接受朝拜,但是没有举行音乐演奏。 几天后,皇帝下令所有官员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接着,皇帝祭祀了太庙。 他还新建了弘文阁,让儒臣们轮流值班,杨溥负责掌管阁事。 因为当时一直不下雪,皇帝下令群臣反省自身。 之后,皇帝在南郊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并祭祀了太祖和太宗。 那些提前告假回家的官员,皇帝根据情况分别赏赐了钱财,并把这件事列为正式的规定。 周干、胡概、叶春三位官员奉命巡视南直隶和浙江地区。
二月里,皇帝给边疆将领们颁发了将军印信。 然后,他祭祀了社稷。 皇帝还任命太监郑和负责守卫南京。 这月里,皇帝还亲自下地耕田。 太宗皇帝的神主牌位也入祀太庙了。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这个月地震了好几次。 三月里,前光禄寺丞权谨因为孝行被提升为文华殿大学士。 皇帝下令广纳直言,鼓励大家大胆进谏。 因为隆平地区闹饥荒,户部请求用官府的粮食借贷给百姓。 皇帝说:“要立刻赈济灾民,何必还要借贷呢?”
皇帝还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说:刑罚是为了禁止暴行、阻止邪恶,引导百姓向善,而不是为了滥杀无辜。 有些官员为了升官发财,故意曲解法律,导致冤假错案频发,朕对此深感痛心。 从今以后,所有案件都要严格按照法律来判决。 如果朕因为过于嫉恶如仇,而对某些人进行法外处罚,司法部门可以上奏章。如果五次上奏都不被采纳,那么就由三公和大臣一起上奏,朕一定会采纳。 各级官府不得鞭打囚犯的背部,也不得加用宫刑。 如果有人自宫,就以不孝论处。 除非是谋反大案,否则不准株连亲属。 古代盛世,都重视倾听百姓的意见,以此来警戒自己。 现在奸邪小人经常歪曲事实,诬陷别人为诽谤,司法人员又严刑逼供,制造冤狱。 刑罚不公正,百姓就无所适从。 至于其他的诽谤案件,如果有告状的,一律不予处理。 薛禄被任命为镇朔大将军,率领军队巡视开平、大同边境。 李安和陈智两位将军被任命镇守交趾。 皇帝准备回南京,下令北京各部门都改称“行在”,恢复北京行省和行后军都督府。 这个月,南京又发生了多次地震。
四月初几号,皇上听说山东、淮河和徐州一带老百姓没饭吃,朝廷正急着收夏税呢,皇上就到西角门,让大学士杨士奇赶紧起草一道免税的诏书。杨士奇说:“皇上这恩典真是太大了,不过户部和工部得先知道一声。”皇上说:“救济百姓的危难,就像救火救人一样,一刻都不能耽误!那些官吏担心国库没钱,肯定磨磨唧唧的。”皇上赶紧叫人拿来纸笔,让杨士奇就在门楼上写诏书。皇上看完之后,立刻盖上玉玺,派人送出去执行。然后皇上对杨士奇说:“现在可以告诉那些部里的官员了。” 这期间,皇上还设立了北京行都察院。
过了几天,皇上又派皇太子去祭拜孝陵,然后皇太子就留在南京当监国。 之后皇上又去了天寿山,祭拜长陵,然后回宫。 这个月,朝廷还赈济了河南和大名府的饥民,南京还接连发生了好几次地震。
五月初几号,侍读李时勉和侍讲罗汝敬因为上奏一些意见,被皇上降职做了御史,没多久就被抓进监狱了。 之后,皇上身体不太舒服,派人把皇太子从南京叫了回来。 没几天,皇上病危了,留下遗诏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子。 当天,皇上驾崩在饮安殿,享年四十八岁。
七月初几号,皇上被追谥,庙号仁宗,葬在献陵。
【赞曰:当靖难兵起时,仁宗作为太子,镇守京城,全力支援军队。后来成祖皇帝经常出征北方,东宫监国,朝政没有一点耽误。然而中间也经历过很多危险和疑难,但他最终凭借诚敬之心得以保全。他曾说过“我只知道尽到儿子的本分,不知道还有人陷害我”,这真是万世子臣的典范啊!他当皇帝一年,用人行政,好事做不完。如果上天能让他多活几年,好好休养生息,他的德政盛况,岂不是能和汉文帝、汉景帝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