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看这儿,皇帝的冕服,那可是相当气派!后妃们的冠服也华丽得很,各种珠光宝气的,啧啧啧。皇太子和亲王以下的那些人的衣服,虽然没那么耀眼,但也算得上是精致讲究了。

这衣服啊,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穿的,得看身份地位。你看这皇帝的冕服,那可是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上面绣着龙啊凤啊的,金光闪闪的,一看就尊贵无比。后妃们的冠服,虽然没有皇帝那么夸张,但也是各有各的特色,体现着她们在后宫里的地位。至于皇太子和亲王以下的那些人,他们的衣服虽然不如皇帝和后妃那么奢华,但也都是按照规矩来的,一看就知道是身份尊贵的人。

总之,这衣服啊,就是身份的象征,从这上面就能看出当时社会等级森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诗句虽然不是说衣服,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差距。 想想看,皇帝穿金戴银,锦衣玉食,而平民百姓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差距真是天壤之别啊!

再看看这些衣服的做工,那可是相当精细的。绣工、裁剪,都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 这可不是现代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每一件都是工匠们的心血啊!想想那些绣娘们,一针一线地绣着,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这句诗用来形容这些衣服的制作过程,再贴切不过了。 真是让人感叹啊,这每一件衣服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故事。

所以说,这些衣服不仅仅是衣服,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 通过这些衣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社会制度、等级观念以及当时的工艺水平。 “衣冠文物,代代相传”,这副对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仔细研究这些衣服,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体会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洪武元年,有个叫陶安的大学士建议皇帝制作五种冕服。朱元璋说:“这也太麻烦了!祭祀天地和祖庙的时候,穿衮冕就行了。祭祀社稷之类的,就穿通天冠和绛纱袍,其他的都不用。”

三年后,他又重新规定了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都要穿衮冕,祭祀社稷、先农和册封官员的时候也一样要穿。十六年,他又对衮冕的样式做了详细规定。冕冠前面是圆的,后面是方的,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前后各有十二条旒,旒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做的,上面缀着十二颗玉珠和五颗珍珠,还有十二组彩线,每组之间相隔一寸。用红色的丝线编织成缨子,用黄色的丝棉填充耳塞,用玉簪固定。衮服是黑色的衣服,黄色的裙子,上面绣着十二章纹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纹饰织在衣服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种纹饰绣在裙子上。腰带是白色的罗缎做的,里面是红色的。蔽膝的颜色和裙子一样,绣着龙、火、山三种纹饰。腰带是玉做的,佩饰也是玉的。大绶用六种颜色(红黄黑白缥绿)的丝线织成,小绶三种颜色,和大的颜色一样,中间穿插三个玉环。里面穿白色的罗缎中单,领子是黑色的,边缘是青色的。穿黄色的袜子和鞋子,上面装饰着金饰。

二十六年,他又修改了衮冕十二章的规定。冕版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顶上有个覆,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其他的和以前一样。圭长一尺二寸。衮服,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裙子,十二章纹饰和以前一样。中单用素纱做的。红色的罗缎蔽膝,上面宽一尺,下面宽二尺,长三尺,织着火、龙、山三种纹饰。革带佩玉,长三尺三寸。大带外面是白色的,里面是红色的,两边有缘,上面用红色的锦缎,下面用绿色的锦缎。大绶,六种颜色(黄白赤玄缥绿)织成,用纯黑色的丝线,五百根。(每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小绶三条,颜色和大的相同。中间织着三个玉环。红色的袜子,红色的鞋子。

永乐三年,又重新规定了冕冠的样式。冕冠用黑色的纱做成,上面盖着叫“綖”的东西,用桐木板做底,外面包着绮,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前面圆后面方。用玉衡固定冠帽,用玉簪贯穿纽结,纽结和冠武(足前体下曰武,绥在冠之下,亦曰武。)以及系缨的地方,都装饰着金饰。“綖”的两侧垂下黄色的丝棉填充耳塞(用黄玉)。用黑色的丝线系着,用白玉瑱和朱纮承托。其他的和以前一样。玉圭长一尺二寸,上面刻着四个山峰,象征着四镇之山,这是周代镇圭的样式,和大型的圭不同,没有雕琢。用黄色的绮绸裹在下面,再用锦囊包裹,上面绣着金色的龙纹。衮服有十二章纹饰。黑色的衣服上有八章纹饰,日、月、龙在肩膀上,星辰、山在背上,火、华虫、宗彝在袖子上(每袖各三),都是用本色的丝线织成的。红色的裙子上有四章纹饰,藻、粉米、黼、黻各两种,前面三幅,后面四幅,前后不相连,在腰部相接,有辟积,本色的綼裼。裙子两侧有纯边叫做綼,裙子下摆有纯边叫做裼,纯就是边。中单用素纱做的。青色的领子,袖口和衣边,领子上织着十三种黻纹。蔽膝的颜色和裙子一样,有四章纹饰,藻、粉米、黼、黻各两种。本色的边,有紃,缝在缝隙中。玉钩两个。玉佩两个,每个佩饰用玉珩一个、瑀一个、琚两个、冲牙一个、璜两个;瑀下面垂着玉花一个、玉滴两个;雕刻着云龙纹,描金。从珩往下系着五根丝线,穿缀着玉珠。行走时,冲牙、两个玉滴和璜相互碰撞发出声音。金钩两个。有两个小绶,六种颜色(黄白赤玄缥绿)红色的质地。大绶,六种颜色(黄白赤玄缥绿)红色的质地,三个小绶,颜色和大的相同。中间穿插三个玉环,龙纹,都是织成的。袜子和鞋子都是红色的,鞋子用黑色的丝线做边,用黄色装饰鞋头。

嘉靖八年,皇帝问张璁:“衮冕(guǎn miǎn)衣服上有革带,现在为什么不用?”张璁回答说:“根据陈祥道的《礼书》记载,古代的革带和大带都叫做鞶(pú)。革带用来系佩韨(bì),然后再加上大带,笏(hù)就插在两条带子之间。革带前面系韨,后面系绶(shòu),左右系佩,自古以来冕服都是这样用的。现在不使用革带,导致前后佩饰都没地方系,只能挂在衣服的下摆上,违背了古制。”

皇帝说:“冕服祭祀天地,祭奠祖宗,如果缺少革带,就不是齐整庄严的盛服。我看《会典》上记载蔽膝用罗(luó)制作,上面织有火、山、龙三章图案,大带的边缘用锦,这些都和现在穿的衣服不一样。你把革带系蔽膝、佩、绶的方法,详细考证,画图给我看看。”皇帝又说:“衣服分上衣和下裳,现在上衣总是遮住下裳。下裳的样式像帷幕一样,现在却只有两幅。我的意思是上衣应该和下裳的下摆齐平,露出下裳的六章图案,你觉得怎么样?”

接着,皇帝又对张璁说,更改祖制让人犹豫。张璁回答说:“我查阅了礼制典籍,上衣不遮盖下裳,和您的想法完全一致。上衣六章,下裳六章,各有意义,上衣本来就不应该遮盖下裳。《大明集礼》和《会典》与古制并无不同。现在上衣八章,下裳四章,所以上衣总是遮盖下裳,但这在典籍中找不到依据。内阁收藏的图样说明,大概是官府织造厂长期沿袭错误造成的。现在改正过来,恢复了祖制,并不是在更改。”皇帝这才下定决心。

于是皇帝又指示张璁:“上衣有六章纹饰,古代是用绘画的,现在应该用织绣的。我命令织染局参考国初冕服的样式,日、月图案直径各五寸,就按这个尺寸来做。下裳六章,古代是用绣的,也应该照办。古代的颜色用玄色和黄色,象征天地。现在下裳用纁(xī)色,意义上说不通,应该恢复古制。革带就是束带,以后应该用玉佩,把绶带系在玉佩下面。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绣在上面的龙图案在下,火图案在上,不用山图案。你和内阁的各位大臣一起仔细研究一下。”

于是杨一清等人详细商议后说:“衮冕的服饰,从黄帝、虞舜时代起,就是玄衣黄裳,有十二章纹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它们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是上衣的六章;宗彝(zōng yí)、藻(zǎo)、火、粉米、黼(fǔ)、黻(fú),它们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是下裳的六章。从周朝以后,冕服的制度逐渐改变,有的八章,有的九章,已经违背了古制。我们太祖皇帝重新规定为十二章的制度,但是负责制作的官员仍然沿袭错误,不是最初制作时的本意。恳请圣上做出决定,不要犹豫。”皇帝于是下令择日改正冕服的制度。帽子用圆形的乌纱帽,帽沿上缀七彩玉珠十二颗,用青色的丝线塞住耳朵,缀上两颗玉珠,其余都按照旧制。玄衣黄裳,衣裳各六章。洪武年间的旧制,日、月图案直径五寸,下裳前后相连像帷幕一样,六章用绣花。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用罗制作,上面绣一条龙,下面绣三个火,系在革带上,大带外面是白色的,里面是红色的,上缘用红色,下缘用绿色。革带前面用玉,后面不用玉,用佩绶系着并遮盖住。中单和圭,都和永乐年间的样式一样。袜子是朱红色的,鞋子是红色的,黄色的带子系着黑色的缨结。

明朝皇帝的衣服可讲究了!洪武元年就规定好了,皇帝上祭祀天地祖庙、祭祀牲畜,太子和诸王结婚、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都要穿“通天冠”和绛红色的纱袍。这帽子啊,上面顶着个金色的博山,还插着十二个蝉形的装饰,帽沿上缀满了珠子和翠玉,戴上黑色的头巾,系着丝带,用玉簪子固定。这绛纱袍呢,是深衣款式,里面穿白色纱衣,领口和袖口是黑色的,还系着绛红色的蔽膝,白色的腰带,衣领是方领,穿着白色的袜子,红色的鞋子。这腰带和佩绶啊,跟衮服(皇帝的礼服)上的一样。

再来说说皇帝的皮弁服。皇帝在朔望日上朝、颁布诏书、祭祀、接受奏章、接待外国使臣朝贡、官员朝见、考试及第的官员传胪的时候,都要穿这身衣服。嘉靖年间以后,祭祀太岁和山川神灵的时候也穿这身。这套衣服的样式是洪武二十六年定下来的。皮弁是用乌纱做的,前后各十二道缝,每道缝上都缀着十二颗五彩的玉,用玉簪子固定,系着红色的丝带。衣服是绛红色的纱衣,蔽膝的颜色和衣服一样,戴着白玉佩,皮革腰带,玉钩,还有红白相间的腰带,穿白袜子,黑鞋子。永乐三年的时候,皮弁的样式没变,不过缝线和帽子上插簪子系带子的地方,都用金玉装饰起来了。 这套衣服的玉圭,跟冕服上的玉圭一样长,有脊,还有双植纹。绛纱袍是本色的,领口和袖口是本色的,里面穿红色的中单,领口和袖口也是红色的,其他的内衣跟冕服里穿的一样。

皇上要穿武弁服,这可是明朝初期皇帝亲征或者派将领出征才穿的衣服。嘉靖八年,皇上跟内阁大臣张璁说:“你看《大明会典》,上面记载皇帝亲征和祭祀时,都要穿武弁服,这衣服不能不准备啊!”张璁回答说:“《周礼》里记载过韦弁,说是用黑色的熟皮革做帽子,还说这衣服和裤子都是用这种皮革做的。咱们大明朝沿袭古制,又有所改进,所以有了皮弁这种帽子。现在的武弁服跟皮弁差不多,区别在于皮弁用黑色纱罩着,而武弁服用红色纱罩着。”说完,张璁还特意画了图给皇上看。

皇上看完图纸后说:“图上画的腰带看起来像是古代的韠,但是没画系带的地方啊。古代的帽子顶部是尖的,象征着锐利,而现在的皮弁是圆的。我觉得帽子尖尖的才轻便灵活,应该按照古制来做。还有,衣服、裤子、腰带、鞋子都是红色的,这是什么意思?而且也没有佩绶(系在腰间的带子),这样祭祀的时候能用吗?”张璁解释道:“古时候穿戴冕服和弁帽,都用皮革做的带子系着,以前系在韠上,后来系在佩绶上。韦弁的韠,就是系在皮革带子上的。打仗嘛,讲究的是威风凛凛,所以颜色就用纯正的红色。”

皇上又跟张璁说:“帽子、衣服、裤子、鞋子都按照古制来做,再加上皮革带子、佩绶和玉圭。”于是就定下了武弁服的样式:帽子顶部是尖的,颜色是红色的,帽子上缝十二道线,中间缀着五彩的玉,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衣服、裤子、腰带都是红色的;佩绶和腰带按照常规样式制作,佩绶和腰带都系在皮革带子上;鞋子跟裤子颜色一样;玉圭比镇圭小一些,上面尖下面宽,刻着“讨罪安民”四个字。

好的,我来帮你翻译这段文言文,并按照你的要求进行分段和处理:

**第一段:**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时候,规定了皇帝平时穿的衣服样式:头上戴的是乌纱折角向上巾,身上穿的是盘领窄袖袍,腰带上装饰有金、琥珀、透犀等物品。到了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又做了一些改动,皇帝平时戴的帽子是用乌纱做的,帽子的两个角向上翘起,这种帽子后来被称为“翼善冠”。身上穿的袍子是黄色的,圆领,窄袖,袍子的前胸、后背以及两个肩膀上,各绣着一条金色的盘龙。腰带是用玉做的,脚上穿的靴子是用皮革做的。

**第二段:**

在这之前,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的时候,皇帝曾经微服私访,到了一个叫神乐观的地方,看到有人戴着一种用网做的帽子。第二天,皇帝就让人把这种网巾拿来,然后下令颁发给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要求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所有人都戴这种网巾。于是,皇帝自己平时也经常戴着网巾。另外,《明会典》里记载皇太孙行冠礼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掌冠跪加网巾”,但是在记载皇帝和皇太子的冠服时,却偏偏没有提到网巾。

嘉靖七年,皇帝下令重新规定了燕居的服饰。一开始,皇帝觉得燕居时的冠服沿袭旧俗,不太合适,就让张璁去研究一下古代帝王燕居时穿戴的法服制度。

张璁查阅了典籍,找到了《礼书》里关于“玄端深衣”的记载,画了图样,然后呈给皇帝。皇帝让张璁仔细地讨论一下这个方案。张璁说:“古代除了冕服之外,玄端深衣用得最广泛。从天子到士大夫都可以穿玄端,这是国家规定的正式服装。深衣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可以穿,是圣贤推崇的法服。现在我们可以在玄端上加些装饰,不用完全照搬旧制;深衣改成黄色,里面再穿中衣,这样既符合古制,又体现了帝王根据时代变化而有所调整的智慧。”

皇帝于是告诉礼部说:“古代玄端是上下通用的,但现在和古代不一样了,即使是燕居,也应该体现出等级的尊卑。” 所以,皇帝根据古代制度,把这种服装改名为“燕弁”,意思是住在深宫里,要以安宁为戒。

这套燕弁的具体样式是:帽子像皮弁,用乌纱做帽顶,分成十二瓣,每瓣都用金线压着,前面装饰着五彩的玉云各一个,后面排列着四个山峰的图案,用红色的丝带做帽带,戴上两支玉簪。衣服样式跟古代的玄端差不多,颜色是黑色的,边缘是青色的,两肩绣着日月,前面绣一条盘绕的圆龙,后面绣两条盘绕的方龙,衣边上还绣着八十一条龙纹,衣领和两袖一共绣着五九条龙纹。衣襟前后一样长,一共绣着四九条龙纹。里面穿的深衣是黄色的,袖口圆,衣襟方正,衣长到脚踝,十二幅。腰带是素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外面是青色的,边缘是绿色的,腰带上还装饰着九条玉龙。鞋子是黑色的,边缘是红色的,鞋带是红色的,系结是黄色的。袜子是白色的。

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候,皇后的衣服和帽子就定下来了。参加册封仪式、去庙里祭祀、上朝的时候,都要穿规定的礼服。她的帽子是圆形的,用翡翠做帽顶,上面装饰着九条龙、四只凤凰,还有十二棵大花和许多小花。帽子两侧的鬓发饰品上,装饰着十二个金片。她的礼服是深青色的,上面绣着华丽的翟鸟图案,用红色的丝绸做底,颜色搭配有十二种等级。里面穿一件白色纱衣,领子是黑色,裙子是红色的罗纱做的。蔽膝(护膝)的颜色和衣服一样,边缘用紫红色丝线绣边,上面绣着三等品级的翟鸟图案。腰带的颜色也和衣服一样,里面是红色的,外面是其他颜色的丝绸,上面用红色的锦缎,下面用绿色的锦缎,系带用青色的丝线。腰带用玉做扣。袜子和鞋子都是青色的,用金子装饰。

永乐三年的时候,皇后的冠饰又改了。帽子上装饰着九条翠绿色的龙,四只金色的凤凰,中间一条龙嘴里衔着一颗大珍珠,上面还有翠绿色的盖子,下面垂着串珠,其他的龙凤嘴里都衔着珠滴,总共有四十片珠翠云纹,大大小小的珠花数量和以前一样。鬓发饰品改成了三个,用金龙和翠绿色的云纹装饰,都垂着串珠。还有一副翠绿色的发圈,上面装饰着十二个珠宝和金片,翠绿色的金片数量也一样。还有一个托架式的金发圈。还有五种珠翠面花,一对珠排环,一个黑色的罗缎额饰,上面描绘着金色的龙纹,用二十一颗珍珠装饰。礼服依旧是深青色的,绣着十二等品级的翟鸟图案,中间点缀着小轮花。领子是红色的,裙子是红色的罗纱做的,绣着金色的云龙图案。里面穿的纱衣是玉白色的,领子是红色的,裙子是红色的罗纱做的,绣着黑色的黻纹。蔽膝的颜色和衣服一样,绣着三等品级的翟鸟图案,中间点缀着四个小轮花,边缘用紫红色丝线绣边,绣着金色的云龙图案。

她还佩戴着玉谷圭,长七寸,上面刻着谷纹,下面用黄色的丝绸包裹着,再用黄色的丝绸袋子装着,袋子上绣着金色的龙纹。腰带用玉做扣,用青色的丝绸包裹着,描绘着金色的云龙图案,有十个玉饰件和四个金饰件。大腰带里外都是青红相间的,末端是纯红色的,下面垂着绣着金色的云龙图案的丝带,上面是红色的边,下面是绿色的边,还有一条青色的丝绸副带。绶带是五彩的,黄、红、白、青、绿五种颜色,用红色的丝绸做底,中间装饰着两个玉环,都是织成的。还有三条小绶带,颜色和大绶带一样。她还佩戴着两块玉佩,每块玉佩都用一块玉珩、一块玉瑀、两块玉琚、一块玉冲牙、两块玉璜,玉瑀下面垂着一朵玉花和两颗玉滴;上面雕刻着云龙图案并描金;从玉珩往下,系着五根丝线,穿着用玉珠,走路的时候,两块玉冲牙和两块玉璜会互相碰撞发出声音;上面有金钩,还有五条五彩的小绶带作为陪衬,用红色的丝绸做底,织成的。袜子和鞋子都是青色的,装饰着描绘着金色的云龙图案,鞋面是黑色的,每只鞋头上都镶嵌着五颗珍珠。

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候,皇后的常服就定下来了。戴的是双凤翊龙冠,首饰、手镯都用金子、玉石、珠宝、翡翠这些贵重的材料。衣服是各种颜色的团衫,上面用金线绣着龙凤图案,腰带也是金玉做的。

到了洪武四年,皇后的冠冕和衣服又改了样式。改成了戴龙凤珠翠冠,穿真红色的宽袖衣服和霞帔,配上红罗长裙和红褙子。皇冠的样式像个特髻,上面装饰着龙凤,衣服是用织金的布料做的,上面还绣着龙凤图案,更加华丽。

永乐三年,皇后的冠饰再次更新。这次用的是黑色纱做的冠,上面装饰着翠绿色的博山,还镶嵌着一只金龙,龙嘴里衔着珠子;两侧是两只翠绿色的凤凰,也都是衔着珠子;冠上还有两朵用珠子做的牡丹花,每朵花有八个花瓣,三十六片翠绿色的叶子;还有两支用珠子和翠玉做的鬓花,二十一根珠翠云纹,以及一个翠绿色的环;九朵金色的宝钿花,上面也装饰着珠子;两只金凤凰,嘴里衔着珠子串成的结;三个博鬓,装饰着鸾凤图案;二十四朵金色的宝钿花,边缘垂着珠子;两支金簪;还有一副珊瑚凤冠。衣服是黄色的霞帔和深青色的大衫,上面织着或绣着金色的云霞龙纹,有的还用翠玉圈金装饰,并缀以珠玉坠子,雕刻着龙纹。此外还有四件深青色的褙子,上面用金线绣着团龙图案;红色的鞠衣,前后都织着金色的云龙纹,有的也用翠玉圈金装饰,并缀以珠子;大带是用红色的罗缎做的,边缘有花纹,其他颜色的带子,比如青色或绿色的,则要根据鞠衣的颜色来搭配。还有黄色的缘襈袄子,红色的领子和褾襈裾,都织着彩色的云龙纹;红色的缘襈裙,绿色的边缘,也织着彩色的云龙纹。

皇后的玉带,样式跟翟衣里的玉带差不多,只是少了一点金饰。玉花采结绶,用红绿色的罗缎做结,玉绶花上雕刻着云龙纹;绶带上挂着六颗珠子坠子,四个金色的垂头花瓣,六片小金叶子;还有一根红色的罗缎系带;两件白玉云纹的玎榼,样式跟佩饰差不多,有金钩;一个金色的如意云盖,下面悬挂着五串红色的丝线;一块金色的方心云板,都刻着云龙纹,衬着红色的绸缎,下面垂着四个金色的长头花,一个大小适中的金钟,末端缀着五个白玉云朵。袜子和鞋子,跟翟衣里的样式一样。

明朝的皇妃、皇嫔和内命妇的服饰制度,在洪武年间就已制定。洪武三年,皇妃的礼服正式确定下来。参加册封仪式、祭祀典礼和朝会时,皇妃要穿戴九翚(jiǔ huí,九种美丽的鸟)和四凤花钗,花钗上的小花数量很多;两侧鬓发上装饰九个钿(diàn,一种首饰);衣服是翟衣(zhái yī,绣有翟鸟图案的衣服),用青色丝绸制作,翟鸟图案绣在衣身和裙子上,等级共分九等;里面穿青纱中单,领子是黑色,裙子是红色的;蔽膝(bì xī,护膝)的颜色与裙子相配,上面绣着重叠的雉(zhì,野鸡)图案,图案等级分两等,领边用紫红色丝绸;腰带的颜色与衣服相配,用玉质的带扣,穿青色的袜子和鞋子,佩戴绶带(shòu dài,一种装饰带)。日常穿着呢,戴鸾凤冠,首饰、手镯等都用金玉珠宝和翠玉制作,穿各种颜色的团衫,上面用金线绣着鸾凤图案,就是不能用黄色;腰带用金、玉、犀角制作。此外,还规定了山松特髻(一种发髻)的样式,可以用假发、花钿或花钗凤冠。日常穿真红色的大袖衣、霞帔(xiá pèi,披肩)、红罗裙和褙子(bèi zi,一种外套),衣服上用织金或绣凤纹。

永乐三年,皇妃的礼服再次进行了调整。礼服的冠饰是九翟冠,用黑色纱绸制作,上面装饰着翠玉博山(一种山形的装饰物),还有大小不同的翟鸟图案,翟鸟嘴里都衔着珠滴;冠顶中央有一颗宝珠,还有一座翠玉云朵形状的装饰;其他的珠饰、牡丹、翠穰花鬓(rǎng huā,一种花饰)等,都与双凤翊龙冠(一种冠饰)的样式相似,只是翠云的数量减少了十个;此外,还有翠玉牡丹花、穰花各两个,面花四个,梅花环四个,珠环各两个。大衫、霞帔、燕居(在家休息时穿的衣服)的装饰,都与皇后相同,只是织金绣的图案都是云霞凤纹,不用云龙纹。

九嫔(jiǔ pín,九位嫔妃)的冠服,直到嘉靖十年才正式确定。她们戴的冠饰是九翟冠,等级次于皇妃的凤冠;大衫和鞠衣(jū yī,一种衣服)的样式与皇妃相同;她们所用的圭(guī,一种玉器)用次等玉质,上面雕刻谷纹。

内命妇的冠服制度,在洪武五年就已确定。三品以上官员的妻子,可以佩戴花钗和翟衣;四品、五品官员的妻子,则戴山松特髻,穿大衫作为礼服。贵人(一种官阶)的服饰标准与三品官员的妻子相同,礼服是皇妃在家休息时所戴的冠饰,以及大衫、霞帔;日常穿着则是珠翠庆云冠、鞠衣、褙子、缘襈袄裙(yuán chú áo qún,一种袄裙)。

宫女们穿的衣服和宋朝差不多。衣服是紫色的,圆领,袖子窄窄的,上面绣满了折枝的小葵花,用金线圈起来,再用珠子串成的带子缝在金色的腰带上,裙子是红色的。鞋子是弓形的,鞋面上也绣着小小的金花。戴着乌纱帽,帽子上也装饰着花朵,帽沿上还缀着圆圆的珠子。梳着插着珠子的发髻,戴着垂下来的珠子耳环。

她们的打扮真讲究啊,紫色的衣服,精致的绣花,金线珠子,处处都透着富贵。这身行头,从头到脚都闪闪发光,难怪古代的宫廷剧里,宫女们都打扮得这么漂亮。 这弓形鞋,看着就轻巧舒适,绣着金花,更添几分华丽。乌纱帽上那些珠花,一定很夺目吧! 再想想那垂珠耳饰,在阳光下一定晶莹剔透,美极了!

皇太子穿的衣服可讲究了!祭祀天地、社稷、宗庙,还有上朝、接受册封、迎娶妃子的时候,得穿衮冕。洪武二十六年规定的,衮冕有九章纹饰,冕冠上有九条旒,每条旒上串九颗玉珠,金簪子,红丝带,两块玉瑱(耳饰)。玉圭九寸五分长。衣服是玄色上衣,纁色下裳,上衣绣着山、龙、华虫、宗彝、火五种纹样,下裳绣着藻、粉米、黼、黻四种纹样。里面穿白色纱质中单,领子绣着黻纹。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绣着火、山两种纹样。皮革腰带,金钩,玉佩。绶带五种颜色(红、白、黑、缥、绿)织成,主体是红色,一共三百三十个结。还有三条小绶带,颜色和大的相同,中间穿插着三个玉环。大带是白色外面,红色里面,上缘是红色,下缘是绿色。穿白袜子,红鞋子。

永乐三年又重新规定了冕冠的样式,冕冠是黑色外面红色里面,前面圆后面方,前后各九条旒,每条旒用五种颜色的丝线绕九圈,穿九颗五色玉珠,颜色顺序是红、白、青、黄、黑。金簪子,黑色的紞(一种冠饰)垂着青色的丝线遮住耳朵(用青玉做的),用白玉瑱托着,红色的丝带。玉圭长九寸五分,用锦布裹着下端,并用锦布包好。衮服九章纹饰,玄色上衣五章纹饰,龙在肩膀上,山在后背,火、华虫、宗彝在袖子上(每袖各三个),都是织上去的。领口和衣襟是本色。纁色下裳四章纹饰,藻、粉米、黼、黻各两个,前面三幅,后面四幅,不相连,围在腰间,有褶皱,衣襟是本色。中单用素纱做的,青色领口和衣襟,领子上绣着十一组黻纹。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四章纹饰,藻、粉米、黼、黻,本色边,有紃(一种装饰),缝在缝隙里。上面有两个玉钩。两块玉佩,每块佩上各有一块玉珩、一块瑀、一块琚、一块冲牙、两块璜;瑀下面垂着一朵玉花、两颗玉滴。雕刻着云龙纹,描金。从玉珩往下,系着五条丝带,串着玉珠。上面有金钩。用四种颜色(红、白、缥、绿)的小绶带搭配,纁色质地。大带是白色外面红色里面,腰部和下垂的部分都有綼(一种装饰),上面用红色,下面用绿色。纽扣用青色丝线。大绶带四种颜色(红、白、缥、绿),纁色质地。小绶带三种颜色。中间有两个玉环,龙纹,都是织上去的。袜子和鞋子都是红色的,鞋子用黑色丝线缝制,鞋头用黑色装饰。

朔望(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颁布诏书、焚香祭祀、进献表章、外国朝贡、朝觐的时候,要穿皮弁。永乐三年规定的,皮弁用乌纱做帽顶,前后各九条缝,每条缝上缀九颗五色玉珠,缝线和冠饰以及系缨处都用金子装饰。金簪子,红色的丝带。玉圭,和冕服里的一样。绛纱袍子,本色领口和衣襟。红色下裳,和冕服里的下裳一样,但是不绣纹饰。里面穿素纱中单,像深衣一样。红色领口和衣襟,领子上绣着十一组黻纹。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本色边,有紃,缝在缝隙里;上面有两个玉钩,玉佩和冕服里的一样,但是没有云龙纹;用四种颜色的小绶带搭配。大带、大绶、袜子、鞋子都是红色的,都和冕服里的一样。

平时穿的衣服,洪武元年规定的,是乌纱折上巾。永乐三年又规定了,戴乌纱折角向上巾(也叫翼善冠,亲王、郡王和世子也戴这种帽子),红色袍子,盘领窄袖,前后和两肩各绣一条金线盘龙。玉带,皮靴。

明朝皇太子妃的礼服,最早是洪武三年规定的,跟皇妃的礼服是一样的。后来永乐三年又改了规定,礼服要戴九翚四凤冠。“九翚四凤冠”啊!这冠冕用漆过的竹丝做框架,外面镶嵌翡翠,上面装饰着九只翠鸟和四只金凤,每只鸟和凤嘴里都衔着颗珠子,往下滴着。 冠上还有四十片珠翠云纹,九棵大珠花,还有好多好多小珠花。 两边的鬓发上装饰着鸾凤,也都是垂着珠子的。 还有一副翠口圈,上面装饰着九朵珠宝钿花,翠色的钿花数量也一样多。 还有一副托里金口圈。 还有五种珠翠面花,一对珠排环,一个珠皂罗额子,上面描着金凤图案,一共用了二十一颗珠子。

翟衣,就是那种青色的衣服,上面织着九种等级的翟鸟图案,中间还点缀着一些小轮花。 衣服的领子是红色的,衣襟是褾襈裾样式,上面织着金色的云龙纹。里衣是用玉色的纱做的。 里衣的领子也是红色的褾襈裾样式,领子上织着十一组黻纹。 蔽膝的颜色和衣服一样,上面织着两种等级的翟鸟图案,中间也点缀着三个小轮花,边缘用紫红色的緅(一种丝织品)做滚边,上面织着金色的云凤纹。 至于玉圭、带绶、玉佩、袜舄这些配饰,跟皇妃的都一样。洪武三年还规定了太子妃的常服。常服戴犀角冠,上面雕刻着花卉和凤凰。首饰、钏镯、衫带这些,也和皇妃的一样。洪武四年,冠饰也和皇妃的一样了。 到了永乐三年,又规定了太子妃燕居时的冠饰,是用黑色的縠(一种薄丝织品)做的,配上翠色的博山香炉形状的饰物,上面装饰着一座宝珠,两边各有一只翠鸟形状的饰物,嘴里都衔着珠子往下滴。冠饰前后各有一朵珠牡丹,每朵花有八个花瓣,三十六片翠叶。还有两支珠翠穰花鬓,十六片珠翠云纹,一副翠口圈,九朵金宝钿花,上面各镶嵌九颗珠子,一对金凤,嘴里衔着珠结。两边的鬓发上装饰着鸾凤,十八个金宝钿花,边缘垂着珠子。还有两支金簪,一副珊瑚凤冠觜(冠饰上的装饰)。 至于大衫、霞帔、燕居时佩戴的其他饰物,也都跟皇妃的一样。

亲王穿啥?这得从洪武二十六年说起,当时规定亲王的冕服跟太子一样,就是冕旒用五种颜色,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衣服是青衣红裳。永乐三年又重新规定了冕服和皮弁的样式,跟太子的也一样,平常衣服也一样。

嘉靖七年,皇帝下令礼部说:“我效仿古代玄端冠服,自己设计了燕弁冠服,又设计了忠静冠服赏赐给有官职的人,但是宗室诸王的服饰制度还不完善。现在我根据燕弁和忠静冠的样式,重新设计并绘制了图样,命名为保和冠服。从郡王长子以上,样式都已明确。镇国将军以下到奉国中尉,以及长史、审理、纪善、教授、伴读,都穿忠静冠服,按品级穿戴。仪宾和其他官员不准随便穿。忠静冠服样式不同,是为了尊崇贤能;保和冠服样式不同,是为了亲疏有别。等级区别明确了,才能符合礼仪的要求,维护和谐,和谐才能安定,这就是取这个名字的意义。把图样和说明发给各个王府,照着这个执行。” 保和冠的样式,以燕弁为标准,用九衤取(九幅衣料),去掉簪子和五块玉,后山(后领)只有一扇,分成四部分。衣服是青色衣料青色边,前后绣着龙纹,衣身是素色底,边上是云纹。里面穿深衣,玉色。腰带是青色外面绿里子绿边。鞋子是黑绿色,白袜子。

亲王妃的衣服呢?受册、助祭、朝会的时候穿礼服。洪武三年规定九翚四凤冠。永乐三年又规定了九翟冠,样式跟皇妃的一样。她穿的大衫、霞帔、在家穿的衣服和首饰,跟太子妃的一样,只是金饰少一件,玉绶是花纹的,雕刻着宝相花纹。

公主的衣服跟亲王妃一样,就是不用玉圭。

亲王世子穿啥衣服啊?逢年过节,比如皇帝生日、千秋节、元旦、冬至这些日子,还有给老爸过生日的时候,都得穿最正式的衮冕。洪武二十六年规定的,这衮冕啊,有七章纹饰,帽子上用三种颜色的玉珠,七条垂旒。玉圭九寸长。衣服呢,青色上衣有三章纹饰,绣着华虫、火、宗彝三种图案。红色下裳有四章纹饰,绣着藻、粉米、黼、黻四种图案。里面穿素纱中单,青领襈,赤韨。皮革腰带,佩白玉,黑色丝带。这丝带是紫色的,用紫、黄、赤三种颜色织成,中间还穿插着三个白玉环。穿白袜子,红鞋子。

永乐三年又改了,帽子上的垂旒前后各八条,每条用五种颜色丝线织成,串着三种颜色的玉珠八颗,红白青三种颜色依次排列。玉圭还是九寸长。青色上衣的三章纹饰,火纹在肩膀上,华虫、宗彝在袖子上,都织在上面。领子、袜子和衣襟用本色布料。红色的下裳、玉佩、腰带、丝带的样式跟亲王的一样,就是领子上的黻纹图案少织两个。戴皮弁,用乌纱帽,前后各八道缝,每道缝上缀着三种颜色的玉珠八颗,其他样式跟亲王的一样。玉圭、腰带、丝带、袜子、鞋子都跟冕服里规定的那样。平时穿的衣服也跟亲王一样。嘉靖七年又规定了保和冠服,以燕弁为标准,用八个“衤”字旁的字(指衣字旁的字,此处指衣服),不用簪玉,后山(指帽子后部)用一道线分成四部分,衣服样式跟亲王的一样。

世子妃的衣服呢?永乐三年规定的,跟亲王妃一样,就是帽子用七翟纹。

郡王穿啥?永乐三年规定的,帽子前后各七条垂旒,每条用五种颜色丝线织成,串着三种颜色的玉珠七颗。玉圭九寸长。青色上衣有三章纹饰,粉米纹在肩膀上,藻、宗彝在袖子上,都织在上面。红色下裳有两章纹饰,各绣着两个黼、黻图案。里面穿中单,领子上绣着七个黻纹图案,其他跟亲王世子一样。皮弁,前后各七道缝,每道缝上缀着三种颜色的玉珠七颗,其他跟亲王世子一样。玉圭、腰带、丝带、袜子、鞋子都跟冕服里规定的那样。平时穿的衣服也跟亲王世子一样。嘉靖七年又规定了保和冠服,帽子用七个“衤”字旁的字(指衣字旁的字,此处指衣服),衣服样式跟亲王世子一样。

郡王妃的衣服和帽子,是永乐三年规定的,帽子用七翟(qí dí)纹样,跟亲王的世子妃一样。她穿的大衫、霞帔(xiá pèi)以及平时穿的衣服首饰,也都跟亲王妃一样,只是绣的是云霞和翟鸟的图案,不用盘龙凤的图案。

郡王长子的朝服,帽子是七梁冠,衣服是大红色的素罗袍子,里面穿白素纱的中单,裙子和蔽膝也是大红色的素罗,腰带是大红素罗和白素纱两种颜色组成的,还有玉质的朝带,以及丹矾红花锦织成的衣料,锦鸡形状的绶带,玉佩,象牙笏板,白绢袜子,黑色的皮革云头鞋。他的公服是黑色的绉纱幞头(fú tóu),大红色素纻丝(sī)衣服,玉质的革带。平时穿的衣服是乌纱帽,大红色纻丝织金狮子图案的圆领袍子,玉质的束带,黑色的皮革铜线靴子。他的保和冠,样式跟忠静王的一样,用五翟纹样;衣服跟郡王的一样,补子用的是织金方龙图案。

郡主的衣服和帽子,也是永乐三年规定的,跟郡王妃的一样,只是不用圭(guī),少了一对四珠环。

郡王长子夫人的衣服和帽子,戴的是用珠子和翠玉装饰的五翟冠,穿大红色的纻丝大衫,深青色的纻丝金绣翟鸟图案的褙子(bèi zi),青色的罗绸金绣翟鸟图案的霞帔,还有金质的头饰。

话说这镇国将军和郡王长子,穿的衣服是一样的;将军夫人和郡王长子夫人,穿的也是一样的。辅国将军的衣服和镇国将军一样,区别只在于帽子是六梁的,腰带用犀牛角做的。辅国将军夫人和镇国将军夫人的衣服也一样,只是帽子用四翟,还有金银坠子。奉国将军的衣服和辅国将军的一样,只是帽子是五梁的,腰带用金钑花装饰,平时穿大红色织金虎豹纹的衣服。奉国将军夫人的衣服和辅国将军夫人一样,只是褙子和霞帔上绣着金孔雀。

镇国中尉的衣服和奉国将军的一样,只是帽子是四梁的,腰带用素金,还佩带药玉。镇国中尉夫人的衣服和奉国将军夫人一样。辅国中尉的衣服和镇国中尉的一样,只是帽子是三梁的,腰带用银钑花,绶带用盘雕纹饰,正式场合穿深青色素罗衫,平时穿红色织金熊罴纹的衣服。辅国中尉夫人的衣服和镇国中尉夫人一样,只是帽子用三翟,褙子和霞帔上绣着金鸳鸯,还有银坠子。奉国中尉的衣服和辅国中尉的一样,只是帽子是二梁的,腰带用素银,绶带用练鹊纹饰,幞头是黑色漆的,平时穿红色织金彪纹的衣服。奉国中尉夫人的衣服和辅国中尉夫人一样,只是大衫用丹矾红,褙子和霞帔上绣着金练鹊。

县主的衣服:戴着镶嵌珠翠的五翟冠,穿大红色纻丝大衫,深青色纻丝金绣孔雀褙子,青罗金绣孔雀霞帔,还有金银坠头。郡君的衣服和县主一样,只是帽子用四翟,褙子和霞帔上绣着金鸳鸯。县君的衣服和郡君一样,只是帽子用三翟。乡君的衣服和县君一样,只是大衫用丹矾红,褙子和霞帔上绣着金练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