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儿子可真不少!咱们一个个数数,先说他那些叫“瞻”字辈的儿子们。 郑王叫赵瞻飐(zhān yīn),庐江王叫赵载堙(zài yīn),越王叫赵瞻墉(zhān yōng),蕲王叫赵瞻垠(zhān yín),襄王叫赵瞻墡(zhān lí),枣阳王叫赵祐楒(yòu zhuó),荆王叫赵瞻堈(zhān pí),淮王叫赵瞻墺(zhān ào),滕王叫赵瞻垲(zhān yī),梁王叫赵瞻垍(zhān jī),卫王叫赵瞻埏(zhān shān)。 这可真是兄弟多,名字也挺特别的,都是带“瞻”字的,估计是仁宗皇帝特别喜欢这个字吧。
接下来是那些叫“见”字辈的皇子们。 德王叫赵见潾(jiàn lín),许王叫赵见淳(jiàn chún),秀王叫赵见澍(jiàn shù),崇王叫赵见泽(jiàn zé),吉王叫赵见浚(jiàn jùn),忻王叫赵见治(jiàn zhì),徽王叫赵见沛(jiàn pèi)。 这几个名字听起来就文雅多了,不像前面那些,感觉有点土气。
然后是剩下的几个儿子。 怀献太子叫赵见济(jiàn jì),悼恭太子叫赵祐极(yòu jí),岐王叫赵祐棆(yòu zhuó),益王叫赵祐槟(yòu bīn),衡王叫赵祐楎(yòu zhuó),新乐王叫赵载玺(zài xǐ),雍王叫赵祐枟(yòu chā),寿王叫赵祐楮(yòu chǔ),汝王叫赵祐梈(yòu qiáo),泾王叫赵祐橓(yòu chāo),荣王叫赵祐枢(yòu shū),申王叫赵祐楷(yòu kǎi)。 这几个名字,有的带“祐”字,有的带“载”字,名字的风格也挺多样的。 最后还有一个,蔚王叫赵厚炜(hòu wěi),名字跟前面那些都不一样。
最后,咱们再来捋捋这些皇子们的母亲是谁。昭皇后生了宣宗、越王赵瞻墉和襄王赵瞻墡;李贤妃生了郑王赵瞻飐、蕲王赵瞻垠和淮王赵瞻墺;张顺妃生了荆王赵瞻堈;郭贵妃生了滕王赵瞻垲、梁王赵瞻垍和卫王赵瞻埏。 仁宗皇帝一共十个儿子,真是子孙满堂啊!
郑靖王,叫瞻飐,是仁宗皇帝的第二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十月被封王。仁宗皇帝驾崩后,皇后让他和襄王一起监国,等着宣宗皇帝登基。宣德元年,宣宗皇帝去乐安巡视,又让郑靖王和襄王留在京城负责政务。宣德四年,郑靖王才去凤翔就藩。正统八年,朝廷下令把他迁到怀庆,但让他先留在京城,第二年才去封地。 郑靖王在凤翔的时候,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死人。后来皇帝派御史周瑛当他的长史,这才稍微收敛了一些。成化二年,郑靖王去世了,他的儿子简王祁锳继承王位。
祁锳当世子的时候,襄王进京,路过新乡,祁锳居然没派人去迎接,只派了个长史去应付一下。英宗皇帝听说后很不高兴,还写信批评了他。祁锳继承王位后,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对世子也特别刻薄。长史江万程劝谏他,结果被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江万程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派英国公张懋和太监王允中带着圣旨去训斥他,祁锳这才上书认错。弘治八年,祁锳去世了。他的世子见滋,因为母亲韩妃不受祁锳待见,心里一直闷闷不乐,最后郁郁而终。
他的儿子康王祐枔继承王位,正德二年就去世了,没留下儿子。于是他的堂弟懿王祐橏继承了王位,正德十六年也去世了。然后他的儿子恭王厚烷继承了王位。世宗皇帝去承天府的时候,厚烷在新乡迎接,皇帝赏了他三百石的俸禄。厚烷还上奏章,歌颂他母亲阎太妃的贞洁孝顺,皇帝下令把这事儿记入史册。后来,皇帝要举行斋醮仪式,其他藩王都派人去进香,只有厚烷没派人去。
嘉靖二十七年七月,厚烷上书,劝皇帝要修身养性,勤于学习,还献上了《居敬》《穷理》《克己》《存诚》四篇箴言和《演连珠》十章,用神仙和土木的典故来规劝皇帝。他的话说的很直接,皇帝很生气,把他的使者关进了监狱。皇帝下诏说:“以前宗室成员有诽谤的,朕都不追究,现在他又来犯同样的错误。他是现在的西伯侯,却想做西伯侯那样的事。”两年后,因为祐橏的事情,厚烷也获罪了。
一开始,祁锳有十个儿子,老大是见滋,老二是盟津王见濍,老三是东垣王见贡。见濍的母亲很受祁锳宠爱,她想让见濍当继承人,但没成功,就偷偷把世子的金册偷走了。祁锳着急地找金册,见濍因此怀恨在心,不再上朝,行为也越来越放肆。祁锳把这事告诉了宪宗皇帝,见濍就被废为庶民了。后来康王去世,没留下儿子,见濍的儿子祐橏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因为之前的罪行被废除了继承权,于是就立了东垣王见贡的儿子祐𣋠为王。
到了这个时候,祐橏想要恢复郡王的爵位,但他怨恨厚烷(见贡)不肯为他说话。祐橏趁着皇帝生气的时候,罗列了厚烷四十条罪状,指控他谋反。皇帝下令让驸马和内官立刻审问厚烷。审问的结果是没查出谋反的证据,但查出厚烷在修建宫室、使用名号以及准备乘舆方面都僭越了。皇帝大怒,说:“厚烷竟然敢冒犯朕,在封地里骄横无礼,罪大恶极!”于是削去了厚烷的爵位,把他囚禁在凤阳。到了隆庆元年,厚烷才恢复了王爵,还增加了四百石的俸禄。厚烷从年轻到年老,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粗布衣裳,粗茶淡饭。
世子载堉是个非常刻苦学习、品性高尚的人,他因为父亲被冤枉而被囚禁,非常痛苦,就在宫门外建了个土屋,铺上稻草独自居住,一住就是十九年。直到厚烷回到府邸,他才进宫。万历十九年,厚烷去世了。载堉说:“按照郑家的辈分,盟津王见濍是长子。前王见濍,已经追赠谥号并恢复爵位了,爵位应该回到盟津王这一支。”后来他多次上书请求辞让王位。礼部官员说:“虽然载堉坚持推辞,但郑王已经传了三代,没有中途更改的道理,应该让载堉的儿子翊锡继承王位。”载堉还是坚持之前的奏疏,最后就让祐橏的孙子载玺继承王位,而让载堉和翊锡享受世子、世孙的待遇直到终老,他们的子孙仍然封东垣王。
万历二十二年正月,载堉上疏,请求宗室子弟都可以穿儒服参加科举考试,不管有没有做官,考中了就根据才学和品德委以重任。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第二年,他又上交了关于历法岁差的计算方法,以及他撰写的《乐律书》,考证详实准确,识货的人都称赞他。载堉去世后,谥号为端清。崇祯年间,载玺的儿子翊钟因为犯罪被处死,郑王国也被撤销了。
庐江王载堙,是简王的孙子。崇祯十七年二月,反贼攻陷了怀庆府,载堙整理好衣冠,端坐在堂上。反贼来了,把他抓了起来,想逼他投降。他大声喊道:“我可是大明朝的藩王,会向你们这些反贼低头吗!”他痛骂贼寇,始终不肯屈服,最后被杀害了。反贼抓走了他的长子翊檭,押着他往北走。三月里,他们路过定兴,翊檭在旅店里写了一首绝命词,然后绝食而死。
越靖王朱瞻墉,是仁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衢州王。还没去封地就藩,宣宗皇帝就赐给了他昌平的庄田。正统四年去世了,他的妃子吴氏殉情,谥号贞惠,没有留下子嗣。
蕲献王朱瞻垠,是仁宗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最初被封为静乐王。永乐十九年去世,谥号庄献。仁宗皇帝即位后,又追加了他的封号和谥号。也没有留下子嗣。
襄宪王朱瞻墡,是仁宗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被封王。他为人正直,很有威望。宣德四年前往长沙就藩。正统元年迁到襄阳。英宗皇帝北狩的时候,在众位藩王中,瞻墡年纪最大,而且最贤明,大家都希望他能有所作为。太后下令让他把襄阳的国印送进宫里,但最终并没有召见他。瞻墡就上书朝廷,请求立皇长子为帝,让郕王监国,并招募勇敢有才能的人去迎接皇帝的车驾。他的奏章送到的时候,景帝已经即位好几天了。英宗皇帝回到京城,住在南内,他又上书景帝,说应该每天都去问候皇帝的饮食起居,大臣们也要每月初一十五去朝见,千万别忘了恭敬顺从。
英宗皇帝重新当上皇帝后,石亨他们诬陷于谦和王文曾经想拥立外藩当皇帝,皇帝当时有点怀疑王直。过了很久,宫里找到了王直上交的两封奏章,而襄阳的金符还在太后宫里放着呢。于是皇帝就写信召见王直,把那两封奏章和《金滕》书对照了一下。王直上朝后,在便殿设宴,他站起来避开座位,请求说:“我路过汴京的时候,汴京的老百姓都拦着我的路,说按察使王槩是个好人,却被诬陷关进了诏狱,希望皇上能查查这件事。”皇帝立刻把王槩放了,还任命他当大理卿。皇帝下令设立襄阳护卫,又让有关部门为王直修建寿藏。王直回家的时候,皇帝亲自送到午门,握着他的手哭着告别。王直犹豫了一下,再次行礼,皇帝说:“叔父您还有什么话要说?”王直磕头说:“全国老百姓盼望国家治理好,就像盼望吃饭喝水一样迫切,希望皇上能减少刑罚,减轻赋税。”皇帝拱手道谢说:“我谨遵教诲。”目送王直出了端门才回宫。四年后,王直再次上朝。皇帝下令所有官员到王直府上朝见他,还下令王直去昌平祭拜三座皇陵。等王直辞别回家的时候,皇帝隆重地送行,还特别下令允许王直每年和他的儿子们出城打猎,这可是破例的事啊!六年后,皇帝又召见他,王直以年老为由推辞了。皇帝每年都派人问候,礼遇之隆,其他藩王都没法比。成化十四年,王直去世了。
他的儿子定王朱祁镛继承王位,弘治元年去世。儿子简王朱见淑继承王位,三年后去世。儿子怀王朱祐材继承王位。他喜欢养鹰犬,蓄养好马,往返于南阳八百里,一天还没到傍晚。他的岳父井海诱使他杀人,孝宗皇帝警告了他,把井海和他的同伙发配到海边戍守。朱祐材喜欢道术,皇帝赏赐给他很多东西,也没有节制。他还曾经和兴邸争夺土地,牵连逮捕了七十多户人家,官司很久都没判决。大理卿汪纶两次为他们调解,才得以结束。弘治十七年,朱祐材去世了。弟弟康王朱祐櫍继承王位,他也喜欢道术。嘉靖二十九年去世。他没有儿子,他的堂侄庄王朱厚颎由阳山王继承王位,他是定王的曾孙。
话说当年王宫失火,家里积蓄都花光了。襄王厚颍为了勤俭持家,省下俸禄支援边疆,还拿出钱来帮助修缮宫殿。皇上为此两次赏赐他书信和财物。他侍奉嫡母王太妃和生母潘太妃都非常孝顺,出了名的孝子。潘太妃去世后,厚颍把她葬在东边偏僻的地方。王太妃说:“你母亲生了你这么个儿子,对国家社稷有贡献,不要因为我而把她葬在正寝。”厚颍哭着说:“我不敢违背礼法,把母亲葬在比您更尊贵的地方。”等下葬的时候,他光着脚,扶着棺材走了五十里路。路过襄阳的官员士大夫们,都和他以布衣之交相待。他四十五岁去世。
他的儿子靖王继位五年后,在万历二十三年去世。孙子翊铭继承了王位。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攻陷襄阳,翊铭不幸遇害。
一开始,大学士杨嗣昌视察军队的时候,把襄阳当成军事重镇,加高城墙,加深护城河,还储存了来自五个省的军饷和兵器。那年二月,张献忠在路上设伏杀死了杨嗣昌,夺了他的令牌,然后带着几十个骑兵骗开了襄阳城门。半夜里城里起火,天亮时,张献忠的大军就杀进来了。他们抓住翊铭,把他带到南城楼上,给他倒了一杯酒说:“王爷您没罪,但是您得死,这样杨嗣昌才能死得其所。”然后就杀了翊铭和贵阳王常法,放火烧了城楼,烧死了他们的尸体。张献忠撤兵后,只捡到几寸长的头骨,翊铭的妃妾们死了四十三人。福清王常澄、进贤王常淦侥幸逃脱。这件事报告给皇帝后,皇帝非常震惊和悲痛,下令按照规格办理丧事,追谥翊铭为忠王。
杨嗣昌曾经在荆州拜访过惠王,惠王的使者谢过杨嗣昌后说:“先生您能来拜访我们王爷,希望您能先去襄阳看看。”意思是说,襄阳城失守,责任在于杨嗣昌。崇祯十七年,立常澄为襄王,让他寄居九江,后来又迁到汀州,之后就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枣阳王叫祐楒,是宪王的曾孙,又厉害又武勇,还文采斐然,天文地理、医药卜算的书他都读过。嘉靖刚开始的时候,他上书给皇帝,建议重新调查一下兴献帝的事。皇帝觉得他的建议是宗室自己提出来的,能安抚大家的心,所以夸奖了他。他还建议取消宗室的俸禄,让他们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自食其力,有才能的再通过考试当官。不过,这个建议没被采纳。那时候襄王祐櫍身体不好,什么事也不管,他手下的承奉邵亨就专权跋扈,甚至把镇宁王的舅舅活活打死了!祐楒把邵亨骗来,挖了他的眼睛。皇帝派大理寺少卿袁宗儒带着内官和锦衣卫去审问。邵亨被判处死刑,祐楒因为这件事被剥夺了爵位。后来皇帝去承天府,想起了祐楒以前的上书,又把他的爵位还给了他。
荆宪王叫瞻堈,是仁宗的第六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被封王,宣德四年到建昌就藩。他王府里出现了一条巨蛇,在房梁上蜿蜒而下,甚至爬到王座上。瞻堈吓得不轻,请求搬家。正统十年,他就搬到了蕲州。景泰二年,他上书请求朝见上皇,但没被允许。景泰四年,他死了。他的儿子靖王祁镐继承了王位,天顺五年也死了,然后他的孙子见潚继承了王位。
靖王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朱见潚,老二叫朱见溥(都王),老三叫朱见澋(樊山王)。老大朱见潚和老二朱见溥是同母兄弟,他特别恨他妈偏心老二,就把他妈关起来,不给吃不给穿,最后他妈活活饿死了,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就草草地埋在了墙洞里。 后来,他又把老二朱见溥叫到后花园里,狠狠地打死了他。 他还骗老二的妻子何氏进宫,强迫她跟他发生关系。
他还看上了他堂弟都昌王的妻子茆氏,觉得她长得漂亮,就想霸占她。他堂弟他妈马氏看得很紧,他就把马氏的头发剃光了,还狠狠地打了她一顿,最后还用土把他的堂弟活埋了,然后把茆氏也抓进宫里。 他经常带着一群坏小子,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快马,跑到汉水边去抢别人的老婆孩子。老三朱见澋害怕自己也遭殃,就偷偷地把这事儿告诉了孝宗皇帝。皇帝就把朱见潚叫到京城。皇帝在文华门亲自审问,还让大臣们一起参与审理。朱见潚最终认罪了,被废除了王位,关进了西内。
两年后,朱见潚从西内偷偷地写信告发老三朱见澋的罪行,说他跟楚府永安王密谋造反。皇帝派人去调查,结果发现是假的。 老三朱见澋又反过来告发朱见潚私下里制造弓弩,跟他的儿子朱祐柄图谋不轨。 经过调查,发现是真的,皇帝就赐死了朱见潚,把朱祐柄也贬为平民,然后立朱见溥的儿子朱祐橺为荆王。 这事儿发生在弘治七年。 弘治十七年,朱祐橺死了,谥号“和”。
他的儿子端王朱厚烇继承了王位。 这朱厚烇为人谦虚和善,很喜欢读书。嘉靖年间他生病了,想辞去官职,皇帝不同意,就让他弟弟富顺王朱厚焜代理朝拜的事务。 这个朱厚焜是朱祐橺的第二个儿子,他和弟弟永新王朱厚熿都擅长诗词书画,很有名气。朱厚烇的儿子永定王朱载墭早死了,所以朱厚焜后来辞去了代理的事务,人们都觉得他很贤德。嘉靖三十二年,朱厚烇去世了。朱载墭早逝,他的儿子恭王朱翊钜继承了王位。
荆王家的几个儿子关系很不好,互相看不顺眼,搞得名声很臭。后来,厚烇兄弟俩想起祖上吃过的苦头,就用礼仪和教诲来约束家族子弟。他们发现载埁(载埁是荆王曾孙)为人特别谦虚谨慎,很有文化修养。一般郡王的女儿都会向朝廷请求封赏,但是载埁的四个女儿都嫁给了普通士人,一点封赏都没要。他还曾经上书朝廷,写了《应诏》和《正礼》两篇奏疏,可惜没得到回应。他平时喜欢研究《易经》,参悟其中的道理,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大隐山人集》。他的儿子翊钅氐、翊踠、翊綯都擅长写诗,兄弟几个经常一起在一座楼里创作,他们把这楼取名叫“花萼社”。
翊钜很欣赏他父亲载埁的为人,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儿子们。可惜他的几个儿子都没听他的话,特别是他的世子常泠,更是骄横残暴。翊钜为此向朝廷上奏,结果常泠被革除世子身份,降为庶民。隆庆四年,翊钜去世了。他的次子常氵言继承了王位,但在万历四年也去世了,没有留下儿子。于是,他的弟弟康王常继承了安城王的爵位,但在万历二十五年也去世了。他的儿子定王由樊继承了王位,天启二年去世。之后由他的儿子慈畐继承王位。
崇祯年间,流寇革里眼和左金王假装投降楚地的将领。慈畐想和他们搞好关系,还邀请他们赴宴,摆上了很多乐器和美女。结果崇祯十六年正月,张献忠攻陷了蕲州,慈畐一个月前就死了。张献忠的军队包围了王府,把他们看到的那些乐妓都抢走了。
淮靖王朱墺是仁宗皇帝的第七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被封王,宣德四年到韶州就藩。英宗皇帝登基的十月,因为韶州瘴气盛行,所以正统元年就搬到了饶州。正统十一年,他去世了。
他的儿子康王朱祁铨继承了王位,弘治十五年去世。 康王的世子朱见濂早逝,没有留下儿子,于是他的堂弟定王朱祐棨继承了王位。 这朱祐棨啊,特别爱玩,没个正形,身边那些人仗着他的势,横行霸道,老百姓可苦了。 王府的长史庄典因为没能好好管教他,自己主动请辞,皇上都不准。 推官汪文盛几次三番地向朝廷告发王府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有一天,有个叫顾嵩的疯子,拿着刀斧闯进了王府大门,王府的官兵抓住了他,这疯子竟然胡说八道,说是汪文盛指使他来的。庄典就把这事儿告诉了饶州的守将。 镇守饶州的太监黎安,曾经因为事情来到饶州,他的随从竟然擅闯了王府的端礼门,结果被打了,黎安心里对朱祐棨非常不满。
早些时候,朱祐棨有一把名琴,叫“天风环佩”,宁王朱宸濠想要,没得到;他又想得到滨湖那块地,也没得到。 这次,他干脆唆使黎安上奏章,告发朱祐棨的种种不是,还有汪文盛被诬陷的事。 皇上就下旨让抚按官员去调查。 黎安和宁王朱宸濠串通好了,不等朝廷的回复,就立刻把庄典和王府的官兵抓起来审问。 庄典态度强硬,朱宸濠直接把他打死了,关在狱里。 牵连的人很多很多。
然后,朱祐棨就上奏章说黎安是怀恨在心,故意杀了庄典,还包庇那个顾嵩。 皇帝就派都御史金献民和太监张钦去饶州调查。 朱祐棨害怕宁王朱宸濠,不敢为自己辩解。 金献民他们又说朱祐棨信任奸邪小人,作恶多端,请求皇上严厉处置他。 最后,被牵连的军校有二十多人被发配充军,庄典的冤情最终也没能昭雪。
嘉靖三年,祐棨死了。他没儿子,弟弟庄王祐楑继承了爵位,结果十六年也死了。他儿子宪王厚焘继承,四十二年也死了。他儿子恭王载坮继承,万历五年又死了。弟弟顺王载坚继承,二十三年又死了。最后,他的儿子翊钅具继承了爵位。
这翊钅具还没当王的时候,就和一个叫王爱的妓女混得很熟,还偷偷把王爱弄进宫里,冒充妾侍。更过分的是,他还把私生子常洪当成亲儿子养,搞得正妃陈妃和世子常清都很不受宠,于是陈妃和常清暗地里想办法把常洪这个私生子弄下去,换个嫡子。御史陈王道就根据情况劝诫翊钅具,把他赶出府邸。结果常洪就和宗室翊銂等人合伙,半夜偷偷潜入王府,偷了府里的印章、宝物和钱财跑了。守城的官员把这事儿报上去了,王爱被判死刑,常洪被迫自杀,翊銂等人被除名,永远关起来,翊钅具还被扣了四年的俸禄。过了一段时间,翊钅具也死了。他的儿子常清继承了爵位,后来国家灭亡了,常清也消失了,没人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
滕怀王瞻垲是仁宗的第八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云南王,还没去云南就藩,洪熙元年就死了,也没留下后代。
梁庄王瞻垍是仁宗的第九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被封王。宣德初年,朝廷下令郑王、越王、襄王、荆王、淮王每年发放五万贯钱,就梁王加倍。宣德四年,梁庄王去安陆就藩,安陆就是以前的郢都。襄王瞻墡从长沙搬到襄阳,路过安陆,和梁庄王瞻垍相处得很愉快,舍不得离开。临别时,瞻垍哭着说:“兄弟们以后怕是再也见不到了,这可怎么办啊!”旁边的人都跟着哭了起来。正统元年,梁庄王说安陆的王府又潮又湿,请求换个干燥的地方。皇帝下令说安陆那年歉收,等秋天再处理这事儿。结果这事儿最后也没办成。正统六年,梁庄王死了,也没儿子,爵位也就没了。所以郢都的田地、宅子、园林和湖泊都给了襄王。后来睿宗又封安陆为王,就把郢都和梁王的田地都收归国有,用来供奉两位王爷的祠堂。
卫恭王,是仁宗皇帝的第十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怀庆王。他从小身体就不好,宣宗皇帝对他非常疼爱,所以他一直没去封地就藩。每年祭祀皇陵的时候,都是由他来代替皇帝主持仪式。卫恭王孝顺谨慎,又好学上进,因此名声很好。正统三年,他去世了。他的王妃杨氏殉情而死,皇帝赐谥号“贞烈”。因为卫恭王没有儿子,他的爵位就传给了英宗皇帝的第九个儿子。
周太后生了宪宗皇帝和崇王朱见泽。万宸妃生了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溍、吉王朱见浚和忻王朱见治。王惠妃生了许王朱见淳。高淑妃生了秀王朱见澍。韦德妃生了徽王朱见沛。
德庄王朱见潾,是英宗皇帝的第二个儿子,最初的名字叫朱见清。景泰三年被封为荣王。天顺元年三月,他被恢复为太子,同一天,德王、秀王、崇王、吉王四位王爷也被封王,每年的俸禄都是一万石粮食。他最初的封地是德州,后来改成了济南。成化三年,他才去封地就藩。他请求得到齐、汉二位庶人留下来的东昌、充州的闲置田地,以及白云、景阳、广平三湖的地产。宪宗皇帝都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又请求得到汉庶人以前放牧马匹的土地,济南府知府赵璜说那块地已经归属于老百姓,并长期缴纳赋税,不宜再收回。皇帝也同意了赵璜的意见。正德初年,朝廷下令王府的庄田每亩要上缴三分之一的银子,作为常例。朱见潾上奏说:“以前,兖州的庄田每亩每年收成二十升粮食,只有清河县一个地方,成化年间,按照少卿宋旻的建议,每亩每年只收五升。如果按照新诏令执行,我将无法维持生计。”户部坚持说山东连年水旱灾害,百姓生活困苦,应该按照新诏令执行。皇帝说:“王爷何必担心贫穷!就不要答应他的请求吧!”正德十二年,德庄王去世了,他的儿子懿王朱祐榕继承了他的爵位。
嘉靖年间,户部讨论审核各个王府申请的山地、湖泊等土地,决定自宣德年间以后获得的土地都要收归国有。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 山东巡抚都御史邵锡上奏说,德王府的庄田也都在被收回的范围之内,他和当时的德王朱祐榕为此发生争执,邵锡还更加强硬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仪卫司的兵员编制是一千七百人,逃亡的士兵就用剩下的士兵来补充。邵锡认为这不符合规定,就下令济南知府杨抚,不要给这些补充进来的士兵发放军饷。结果,这些军校哗变,把知府衙门的门都给砸了。皇帝下令逮捕审问长史杨谷、杨孟法,以及仪卫副薛宁和军校陶荣。同时,皇帝也告诫德王朱祐榕,不要纵容这些小人在那里闹事。很多人认为邵锡是故意激化矛盾,让这些罪责发生,并非完全是德王朱祐榕的错。这些事情发生在嘉靖十一年八月。
到了嘉靖十八年,泾王和徽王又请求恢复他们之前被收回的庄田,朱祐榕也借此机会再次请求。皇帝最终还是同意了,还给了他们三湖地区的土地,让他们自己收取赋税。 同年,朱祐榕去世了。他的孙子恭王朱载墱继承王位,万历二年去世。他的儿子定王朱翊鉷继承王位,万历十六年去世。他的儿子常洁继承王位,崇祯五年去世。 他的儿子世子朱由枢继承王位,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兵攻克济南,朱由枢被俘。
再说说朱见湜,他是英宗的第三个儿子,早早就去世了。等到明朝复辟之后,也没有追赠他任何爵位。
话说许悼王,是明英宗的第四个儿子。景泰三年的时候,他被封了王。结果第二年就去世了。当时负责礼仪的官员请求按照亲王的规格给他办丧事。但是皇帝觉得他年纪太小,就否决了这个请求,没按亲王规格办。
接下来说说秀怀王,他是明英宗的第五个儿子,出生在南宫。天顺元年的时候被封王。成化六年,他去汝宁就藩(到封地赴任)。他身边有个长史叫刘诚,献给他一本叫《千秋日鉴录》的书。秀怀王每天早晚都读这本书。去封地的时候,他担心路上会扰民,就命令队伍一天只走一段路程。到了封地后,他的住处比较狭窄,手下人建议他搬到文庙附近,把住处扩大一些。但是秀怀王不同意,他说:“住在学宫附近,经常能听到诵读经书的声音,这不是很好吗?”
有一次,他们讨论《尚书》里关于“西伯戡黎”的故事。长史刘诚支持吴氏的解释,说“戡黎”指的是武王。而右长史赵锐则支持孔氏的解释,说“戡黎”指的是文王。两个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秀怀王见状说:“经书的解释本来就没有定论,大家讨论一下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你们这样争论,可不是先帝挑选你们两位当长史的本意啊!” 成化八年,秀怀王去世了,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他的王位也就被取消了。
崇简王是英宗的第六个儿子,出生在南宫,天顺元年被封王。成化十年,他去汝宁就藩,那地方风景秀丽,是个好地方。弘治八年七月,皇太后年纪大了,很想见见他,皇帝就特地下了圣旨召他回京。
礼部尚书倪岳就说了:“这几年,三个王爷来来回回地回京,路上花费的钱粮,老百姓都累坏了。现在又要召王爷回来,来回一趟要花多少钱啊!再加上现在又是水灾又是旱灾又是蝗灾,船车经过的地方,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乱子呢。亲王进京,虽然有先例,但自从宣德年间以后,就很少这么做了。英宗复辟的时候,襄王奉旨进京,虽然体现了父子亲情,但也给了那些造谣生事的人可乘之机,这根本不是按照规矩来的。”大学士徐溥也跟着说了同样的话。
皇帝本来挺为难的,不想违背皇太后的意思,但又不好答应。后来,一大堆官员联名上书,这事儿才算完。崇简王在弘治十八年去世了。
他儿子靖王朱祐樒继承了王位,但在正德六年也去世了。然后是他的孙子恭王朱厚耀继承王位。这三个王爷都有好名声,靖王尤其孝顺友爱。嘉靖十六年,恭王朱厚耀去世了。
他的儿子庄王朱载境继承王位,在嘉靖三十六年去世了。然后是他的儿子端王朱翊爵继承王位,万历三十八年去世了。孙子朱由樻继位。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李自成攻破了汝宁府,抓走了朱由樻,还假惺惺地封他为襄阳伯,让他去劝降那些还没投降的州县。朱由樻不肯投降,最后在泌阳城被李自成杀害了。他的弟弟河阳王朱由材、世子朱慈煇也都遇害了。
吉简王,就是朱见浚,是明英宗的第七个儿子。他出生在南宫。天顺元年被封王,那时候才两岁。成化十三年才去长沙就藩,还特意在岳麓书院刻了《先圣图》和《尚书》,用来教学生。嘉靖六年,他去世了。他的孙子定王朱厚爝继承了王位。他曾经请求增加湘潭的商税来补贴王府的开支,但是没被批准。嘉靖十八年,他也去世了。
然后是他的儿子端王朱载均,由光化王继承王位,万历四十年去世。他的儿子庄王朱翊镇继承王位,隆庆四年去世。庄王没有儿子,于是他的庶兄宣王朱翊銮(龙阳王)继承了王位,万历四十六年去世。他的孙子朱由栋继承王位,崇祯九年去世。最后是他的儿子朱慈煃继承王位。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入湖南,朱慈煃跟着惠王一起逃到衡州,后来又逃到了广东。明朝灭亡后,他在缅甸去世了。
忻穆王朱见治,是英宗的第八个儿子。成化二年被封王。他还没去封地就藩,成化八年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后代。
徽庄王朱见沛,是英宗的第九个儿子。成化二年被封王。成化十七年才去钧州就藩。他王府的承奉司自己任命官员,左布政使徐恪把这事儿给取消了,还把情况报告给了皇帝。宪宗皇帝写信告诉徽庄王说:“自己任命官员,这可不是规矩,徐恪没罪。”正德元年,徽庄王去世了。他的儿子简王朱祐榰继承王位,嘉靖四年去世。他的儿子恭王朱厚𨱇继承王位,嘉靖二十九年去世。最后是他的儿子浦城王朱载埨继承王位。
一开始,厚埰(hòu jiǎn)特别喜欢琴,他喜欢的斫琴人跟知州陈吉关系不好,厚埰就保护那个斫琴人,弹劾了陈吉,把他抓进了诏狱。都御史骆昂和御史王三聘都为陈吉说情,说他冤枉。皇帝生气了,把他们也抓了起来,骆昂被打死了,王三聘和陈吉都被发配到边疆戍边。很多人觉得厚埰做得不对。
那时候有个方士叫陶仲文,很受皇帝世宗的宠信,厚埰就和他搞好关系。陶仲文就夸王埰忠诚,还说他信奉道教。皇帝一听高兴坏了,封厚埰为“太清辅元宣化真人”,还给了他金印。等到载埨(zài jiǎn)继承王位后,厚埰更加卖力地表现自己信奉道教来讨好皇帝,皇帝还让他继承他父亲真人的印信。南阳有个叫梁高辅的人,说自己会导引术和服食养生,载埨就用他的方法炼药,还让梁高辅通过陶仲文来见皇帝。皇帝封梁高辅为“通妙散人”,封载埨为“清微翊教辅化忠孝真人”。
载埨从此更加放肆,拆老百姓的房子,建高台楼榭和园林。有个叫王章的库官劝谏他,结果被打死了。有一次,他微服私访去了扬州和凤阳,结果被巡逻的人抓住了,关了三个月才跑回来。
高辅当时很受皇帝宠信,不再和载埨亲近了,载埨心里很不舒服。后来皇帝要找药,找不到,就让载埨拿出以前存的药,载埨没给皇帝,却给了他的朋友仲文。高辅心里非常生气,就趁机跟皇帝说载埨私下去南方,还犯了其他错误。皇帝开始怀疑载埨,就收回了载埨的“真人印”。仲文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了,不敢再说什么了。
过了三十五年,有个叫耿安的人告发载埨抢了他的女儿,朝廷派人调查,顺带查出了载埨其他的违法行为。案子结了,载埨被降为平民,关进了高墙。当时载埨住在宫里,看守非常严,根本听不到外面的审判结果。直到皇帝派内臣一起到地方审理案件,载埨才非常害怕。他登上楼,望见龙亭后面有顶红色的轿子,叹息道:“我无法为自己辩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说完就自杀了。他的妃子沈氏和次妃林氏也用白绫自尽了。他的儿子安阳王朱翊锜、万善王朱翊钅方都被革除爵位,未封的子女都被迁到开封,听从周王的管束,他们的封国也被取消了。
景帝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怀献太子朱见济。他母亲是杭妃。朱见济一开始是郕王世子。英宗皇帝被俘虏到北方后,皇太后下令立宪宗为皇太子,同时让郕王监国。郕王即位后,心里想让朱见济代替太子,但是不好开口,皇后汪氏也极力反对,这件事就一直拖着。太监王诚、舒良就给皇帝出了个主意,先给了大学士陈循、高谷一百两黄金,给了侍郎江渊、王一宁、萧钅兹,还有学士商辂一半的黄金,用来堵住他们的嘴,但事情还是没办成。
正巧,广西土官都指挥使黄矰因为私人恩怨杀害了他的弟弟思明知府王冈,还灭了王冈的家。这件事被朝廷知道了。黄矰害怕受到惩罚,赶紧派千户袁洪进京,上书劝皇帝赶紧和亲信大臣密谋,重新确定太子人选,这样才能稳定内外人心,消除那些觊觎皇位的想法。奏章递上去后,景帝非常高兴,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还赦免了黄矰的罪行,并提升他的官职为都督。这事发生在景泰三年四月。
第二天,礼部尚书胡濙,还有侍郎萨琦、邹干,把文武百官都召集起来开会讨论。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先开口说话。只有都给事中李侃、林聪,还有御史朱英觉得这事儿不妥。吏部尚书王直脸上也露出了为难的表情。司礼太监兴安大声说:“这事儿必须得解决,要是觉得不行的,就别署名了,别两边都不得罪。” 大臣们一个个都点头称是,然后签字同意了。
于是,胡濙他们,还有魏国公徐承宗、宁阳侯陈懋、安远侯柳溥、武清侯石亨、成安侯郭晟、定西侯蒋琬、驸马都尉薛桓、襄城伯李瑾、武进伯朱瑛、平乡伯陈辅、安乡伯张宁,以及都督孙镗、张軏、杨俊,都督同知田礼、范广、过兴、卫颍,都督佥事张輗、刘深、张通、郭瑛、刘鉴、张义,锦衣卫指挥同知毕旺、曹敬,指挥佥事林福,吏部尚书王直,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谷,吏部尚书何文渊,户部尚书金濂,兵部尚书于谦,刑部尚书俞士悦,左都御史王文、王翱、杨善,吏部侍郎江渊、俞山、项文耀,户部侍郎刘中敷、沈翼、萧钅兹,礼部侍郎王一宁,兵部侍郎李贤,刑部侍郎周瑄,工部侍郎赵荣、张敏,通政使李锡,通政栾恽、王复,参议冯贯,以及其他一些寺卿、少卿、寺丞,翰林学士商辂,六科都给事中李讃、李侃、李春、苏霖、林聪、张文质,十三道御史王震、朱英、涂谦、丁泰亨、强弘、刘琚、陆厚、原杰、严枢、沈义、杨宜、王骥、左鼎,他们都上奏说:“皇上您继承了天命,中兴了国家,皇位继承人理应是圣子,黄矰奏是。”皇上说:“准奏。礼部准备仪式,择日奏报。”当天,就简设了东宫官员,所有相关的官员都准备就绪了。
五月的时候,废掉了汪皇后,立杭妃为皇后,还把原来的太子改封为沂王,然后立见济为新的太子。圣旨上写着:“上天保佑百姓,让他们拥有一位好君主,这才能让天下太平;父亲把天下传给儿子,这是江山万代稳固的基础。” 全国大赦,命令所有官员每月初一和十五去朝拜太子,还赏赐了诸位亲王、公主、边镇将领以及文武百官,另外还特别赏赐了陈循、高谷、江渊、王一宁、萧钅兹、商辂每人五十两黄金。
四年二月乙未这天,太子行了冠礼。十一月,因为御史张鹏的建议,皇上挑选了东宫的老师和讲读官。过了四天,太子就去世了,谥号为怀献,葬在了西山。到了天顺元年,太子的称号被降为了怀献世子,那些当初建议改立太子的官员都受到了处罚。宪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万贵妃生了宪宗的第一个儿子。柏贤妃生了悼恭太子朱祐极。纪太后生了孝宗。邵太后生了兴献王朱祐杬、岐王朱祐棆、雍王朱祐枟。张德妃生了益王朱祐槟、衡王朱祐楎、汝王朱祐梈。姚安妃生了寿王朱祐楮。杨恭妃生了泾王朱祐橓、申王朱祐楷。潘端妃生了荣王朱祐枢。王敬妃生了宪宗的第十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和第十个儿子都没来得及取名字就夭折了。
悼恭太子朱祐极,是宪宗的第二个儿子。成化七年被立为太子,后来去世了。
岐惠王朱祐棆,是宪宗的第五个儿子。成化二十三年和益王、衡王、雍王同一天受封。弘治八年被封到德安就藩。十四年去世了,没有儿子,所以爵位也就没了。
益端王祐槟是宪宗的第六个儿子,弘治八年被封到建昌,也就是现在的荆州。他为人节俭,衣服洗了又洗,每天只吃一顿素食。他喜欢看书学习历史,爱护百姓,尊重人才,从不扰民。嘉靖十八年,他去世了。他的儿子庄王厚烨继承了王位,为人朴实,对物质享受毫无兴趣。嘉靖三十五年,庄王也去世了,没有留下儿子,于是他的弟弟恭王厚炫继承了王位。恭王更加节俭,甚至辞去了两千石的俸禄。万历五年,恭王去世了。他的孙子宣王翊鈏继承了王位,这个人喜欢结交朋友,把恭王积攒下来的府库里的东西都花光了,用来款待宾客,还和各地的藩王互相联络,没几年就花光了所有家底。万历三十一年,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敬王常迁继承了王位,在万历四十三去世。敬王的儿子由本继承王位,后来国家灭亡,他逃到了福建。
衡恭王祐楎是宪宗的第七个儿子,弘治十二年被封到青州。嘉靖十七年,他去世了。他的儿子庄王厚燆继承了王位,曾经辞去五千石的俸禄来接济宗室的亲戚,宗室的人都非常感激他。隆庆六年,庄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康王载圭继承了王位,万历七年去世了,没有儿子,于是他的弟弟安王载封继承王位,在万历十四年去世。安王的儿子定王翊镬继承王位,在万历二十年去世,他的儿子常庶继承王位。新乐王载玺是衡恭王的孙子,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四处搜集各藩王编写的书籍,收集了几十种,然后刻印出版。他还撰写了《洪武圣政颂》、《皇明政要》等书籍,很多都是值得流传的好作品。他的叔父高唐王厚煐和齐东王厚炳也都因为博学多才而闻名,嘉靖年间,他们都两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雍靖王祐枟是宪宗的第八个儿子,最初被封为保宁王,弘治十二年被封到衡州。衡州地势低洼潮湿,宫殿破败不堪,而且王府里经常发生一些怪事,所以他请求搬到山东东平州。朝臣们认为另选地方重建,会劳民伤财,四川叙州有申王以前的府邸,可以让他搬过去住。皇帝同意了,但是后来又觉得路途遥远,不方便搬迁。正德二年,衡州王府发生地裂,宫室倒塌,雍靖王去世了,他没有儿子,所以王位被撤销了。
寿定王朱祐榰,是宪宗皇帝的第九个儿子。弘治四年,他和汝王、泾王、荣王、申王同一天被封王。弘治十一年,他前往保宁就藩。正德元年,因为岐王去世没有继承人,他就改到德安的岐王府居住。有个校尉横行霸道,欺负老百姓,知府李重想办法制止了他,结果被校尉告了。安陆老百姓刘鹏跟着李知府一起到大理寺对簿公堂,李知府根本不认识刘鹏,很惊讶。刘鹏说:“太守大人仁义,为了百姓受委屈,百姓都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哪还需要认识他呢!”李知府最终得以洗清冤屈。朱祐榰听说这件事后很后悔,后来因为贤德而闻名。嘉靖二十四年,他去世了,没有儿子,王位被撤销。
汝安王朱祐梈,是宪宗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弘治十四年,他前往卫辉就藩。正德十五年,他请求预支十年食盐的收入作为结婚费用。皇帝下令另外给他两千引长芦盐,原来的食盐供应不变。世宗皇帝南巡的时候,汝安王在路上迎接他,非常恭敬。皇帝于是增加他的俸禄五百石,还赏赐了他金银。嘉靖二十年,他去世了,没有儿子,王位被撤销。
泾简王朱祐橓,是宪宗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弘治十五年,他前往沂州就藩。嘉靖十六年,他去世了。他的儿子朱厚烇还没来得及被封王就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儿子,王位被撤销。荣庄王朱祐枢,是宪宗皇帝的第十三子。正德初年,他还住在京城,请求得到霸州信安镇的田地,那是以前牧马的地方。朝廷大臣说:“永乐年间,这里设立了草场,用来繁殖马匹,以加强国防力量。到了成化年间,一些近臣才开始请求将这些田地变成庄园。后来岐王、寿王也效仿,没有人纠正。直到孝宗皇帝重视军务,清理这些田地,恢复军营,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现在荣王即将就藩,他的请求不应该答应。”三年后,他才前往常德就藩。朱祐枢长得像高祖皇帝,就藩后有点骄纵。世宗皇帝下令将沅江酉港、天心、团坪的河泊税收拨给荣王府。嘉靖十八年,他去世了。他的孙子恭王朱载墐继承王位,万历二十三年去世;儿子朱翊鉁继承王位,万历四十年去世;孙子朱常溒继承王位,去世;曾孙朱由枵继承王位,去世;最后是他的玄孙朱慈炤继承王位。后来张献忠攻入湖南,朱慈炤带着母亲姚氏逃到辰溪,从此不知所终。
申懿王祐楷,是宪宗皇帝的第十四个儿子。他被封为叙州王,但是还没来得及去封地就去世了。弘治十六年,他死了,没有儿子,所以封号也就取消了。
孝宗皇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武宗皇帝,另一个是蔚王厚炜,他们都是张皇后生的。
蔚悼王厚炜,是孝宗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追封了他,并赐予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