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忠,字荩臣,是嘉兴人,正统七年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在刑部当个小官儿,主事,后来升了员外郎。英宗皇帝被瓦剌人俘虏那次,他负责喂马,趁机偷偷牵了两匹马往南跑。马跑累了,他就把马扔了,光着脚丫子走了七天七夜,才到宣府。
景泰年间,他从郎中升到广东副使。去高州巡视的时候,探子来报说,土匪带着几百个男女老少抢劫村庄。项忠说:“土匪哪有带着家眷出来打劫的道理?肯定是抓的百姓!”他赶紧命令将士们别乱杀无辜。后来一审问,果然如此,就把那些被抓的人全都放了。他还参加了征讨泷水瑶人的战役,立了功,升了一级。
天顺年间,他升任陕西按察使。他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陕西老百姓都跑到京城去请求皇帝留下他,皇帝就下令让他复职。那时候陕西连年灾荒,项忠打开粮仓赈灾,还请求朝廷减轻罪犯的刑罚,让他们用粮食抵罪,老百姓这才活了下来。
七年的时候,朝廷召他进京当大理卿,老百姓又像上次一样请求留下他,于是朝廷就改任他为右副都御史,让他继续巡抚陕西。洮州和岷州的羌族叛乱了,项忠上奏说:“羌人就想抢东西,把他们全杀了不仁道,轻易安抚他们又显得朝廷没威严,请允许我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就带兵占据险要地势,对外宣称要进攻,结果羌人全都投降了。西安城里的水又苦又咸,没法喝,他就开凿了龙首渠和皂河,把水引进城里。他还疏通了郑白二渠,灌溉了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个县的七万多顷田地,老百姓都给他立庙祭祀。
陕西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成化元年,项忠上奏说:“三边的大将遇到敌人总是磨磨蹭蹭,虽然说是才能和胆量不足,其实也是因为权力太小。士兵们怕敌人不怕将领,所以打仗总是打不赢。应该允许将领按照军法办事。朝廷选拔将领,一年过去了也没见一个人来应召。陕西地处边疆,民风彪悍,历史上出了很多名将,难道就没有合适的人选吗?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不会答那些考卷上的策论罢了。现在全国的学校里,学生们能答好策论的百不一二,怎么能要求武将也一样呢?”皇帝很赞赏他的话,但是相关部门却墨守成规,不肯采纳。
话说毛里孩这伙强盗在延绥地区作乱,朝廷就派忠勇的彰武伯杨信去镇压,结果啥也没干成。第二年,杨信计划大规模搜剿河套地区的敌人,朝廷就下令让这位忠勇的将军督办军务。结果这位将军正赶往延绥,毛里孩又攻陷了开城,深入静宁、隆德等六个州县,抢掠一番后扬长而去。兵部因此弹劾这位将军,皇上却特地赦免了他,河套的搜剿行动也取消了。又过了一年,皇上召他回京处理院里的事情。
四年后,满俊造反了。这满俊,也叫满四,他祖上巴丹,从明朝初期就率领部众归顺朝廷,世代以千户的身份放牧为生,势力很大。他们还保留着原来的风俗习惯,不用交税服徭役。他们居住的地方在开城县的固原里,紧挨着边境。满俊这个人性格凶狠暴躁,平时就藏匿奸盗,经常越境抢劫。后来因为一起案件牵连到满俊,官府追查线索到他家,要他交出很多东西。满俊一怒之下,就煽动大家造反。当地官员派满俊的侄子指挥璹去抓他,结果满俊杀了自己的随从,挟持璹叛逃,占据了石城。这石城,就是唐朝时吐蕃的石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是几万人根本攻不下来。山上建有城寨,四面都是峭壁,中间凿了五个石井蓄水,只有一条路可以攀登上去。满俊自称“招贤王”,手下有四千人马。都指挥邢端等人去围剿他,结果被打败了。不到一个月,满俊的兵力就发展到两万人,关中地区都震动了。朝廷于是任命这位忠勇的将军总督军务,和监督军务的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一起率领京营和陕西四镇的军队去讨伐。军队还没出发,巡抚陈价等人就先率领三万兵马前去征讨,结果又被打败了。满俊他们缴获了官军的武器装备,势力更加壮大了。朝廷商议要增兵。这位将军考虑到京军的战斗力弱,而且再派大将过去可能会互相掣肘,于是上奏说:“我们调集的三万三千多人马,已经足够消灭叛军了。现在秋天深了,草也枯了,天气也冷了,如果再调动其他军队,恐怕来回奔波需要时间,让叛军有时间逃走。而且边防军队不能长期离开驻地,增兵并不合适。”大学士彭时、商辂都赞同他的意见,所以京军就没有再派出去。
忠遂和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大人一起,把军队分成七路,杀到石城脚下,跟敌人狠狠地打了一仗,斩获不少。伏羌伯毛忠趁着胜利的劲头,攻占了敌人的西北山,眼看着就要拿下石城了,结果突然中了一箭,死了。刘玉也被围住了。 其他军队都想要撤退,忠遂就当着大家的面,把一个一千户的军官给杀了,杀鸡儆猴!大家一看,这回是豁出去了,都拼命作战,刘玉这才得以脱险。然后,我们就包围了石城,把他们困在里面。
正巧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颗扫帚星,在北斗星附近。朝中很多人都在说:“这预兆不好,在秦地作战,军队会吃亏。” 忠遂说:“当年李晟讨伐朱泚的时候,火星也停留在岁星附近,也没见出什么问题啊!” 他每天都派兵到城下骚扰,烧他们的草料,切断他们的水源。敌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想要投降,就邀请忠遂和马文升大人见面。忠遂就带着刘玉,只带了匹马就去了,马文升大人也带了十几个人马赶到,他们俩一起喊话,让石城守将石俊、杨璹赶紧投降。
敌人远远地看见他们就跪地求饶了,忠遂直接上前,把杨璹押了回来。石俊吓坏了,犹豫着不敢出来。忠遂就下令用木头搭桥,让人扛着土袋填平护城河,还用铜炮猛攻,打死了好多敌人。 敌人原本倚仗着爱将杨虎狸当军师,结果杨虎狸半夜出来打水,被我们抓住了。忠遂饶了他一命,告诉他招降敌人有赏,还给他看金子,送他金带钩,然后放他回去,让他去诱骗石俊出来作战。我们早就埋伏好了人手,一下就把石俊抓住了。 我们立刻攻打石城,把剩下的敌人全部抓获。 然后把石城毁了,在石头上刻下记功碑,在固原西北的西安废城附近增设了一个卫所,留兵驻守,这才班师回朝。
一开始,石城还没攻下的时候,天气特别冷,士兵们都挺辛苦的。忠遂担心敌人会突围,趁着河水结冰,渡过黄河和北方的套寇联合起来,所以日夜赶制攻城器械。他自己冲锋陷阵,一点都不躲避,大小打了三百多仗。彭时、商辂两位大人知道忠遂能办成这件事,所以没有从中干预,最终我们才消灭了敌人。论功行赏,忠遂被提升为右都御史,和林聪一起负责掌管兵部院事。
白圭平定了刘通的叛乱,但是荆州、襄阳一带的流民还是像以前一样聚集在一起,乱糟糟的。刘通的手下有个叫李原的人,自称平王,带着小王洪、王彪等人,到处抢劫南漳、房县、内乡、渭南等地。跟着他们造反的流民,竟然多达一百万!六年冬天,朝廷下令让熊忠总督军务,和湖广总兵李震一起讨伐他们。
熊忠上奏朝廷,请求调动永顺、保靖的土兵。他先把军队分成几路,部署在重要的关隘,插满了旗帜,敲锣打鼓,还派人进山去劝降。结果,有四十多万流民投降了,王彪也被抓住了。当时白圭在兵部当官,派了锦衣卫百户吴绶去协助将领王信。吴绶这个人想抢功劳,故意不让贼寇瓦解,还到处散布谣言。白圭信了他的话,下令停止调动土兵。熊忠就上书辩解,还弹劾吴绶的罪过。皇帝把吴绶召回京城,但还是同意调动土兵。
总共调集了二十五万军队,分成八路包围贼寇,又有几万流民投降。贼寇躲在山寨里,伺机出来抢劫。熊忠命令副使余洵、都指挥李振去攻击他们,在竹山相遇了。他们利用溪水上涨,在贼寇过河的一半截击,活捉了李原、小王洪等人,很多贼寇都被淹死了。熊忠把军队移到竹山,继续追捕残余的贼寇。他又招降了五十万流民,斩杀了六百四十个贼寇,俘虏了八百多人,还有三万多家属。他挑选一个壮丁充当湖广边境的卫兵,其余的人就让他们回家,还分给他们土地。熊忠还上奏朝廷十条善后措施,皇帝都批准了。
熊忠下令追捕流民的时候,官吏们都采取强硬手段驱赶,谁不走就杀谁。甚至连洪武年间就登记户籍的人,也被牵连其中。很多被戍边的士兵在水路运输途中,因为疾病而死掉了。给事中梁璟因为天象异常而上书,弹劾熊忠滥杀无辜。白圭也说,那些已经安家落户的流民,应该让他们留在当地登记户籍,他还驳斥熊忠上报的战功有出入。但是皇帝都没有听他们的。后来,皇帝提拔熊忠为左都御史,还把吴绶的儿子封为锦衣卫千户,其他将领也根据功劳大小分别得到奖赏。
忠臣上奏说:“我之前招抚流民让他们重新过上安稳日子的人,有九十三万多人呢!那些匪徒逃进了深山老林,我又劝说他们放下武器,自己回来投降的也有五十万人。抓到的那百来人,都是罪魁祸首。现在有人说抓到的都是良民,那之前我多次上奏说匪徒猖獗难以控制,那些人又是谁呢?匪徒的罪行当然该死,但我实在不忍心滥杀无辜,所以只把青壮年发配充军。那些长期占据山头的人,有的竟然占据了四十多里的山地,招募了一千多无赖,到处抢劫杀人。像这样的人,还能让他们继续留在那里吗?我张贴告示晓谕那些匪徒,说已经杀了他们好几千人,其实这是虚张声势吓唬他们,根本不是真的。再说,这本来就是圭大人留下的烂摊子,现在这些事也都是圭大人以前留下来的问题。以前,朝野上下都在议论荆州、襄阳的乱局什么时候才能平息。现在总算平定了,却谣言四起,拿我当替罪羊。以前马援被冤枉,邓艾被囚车押解,功劳没被记上,反而丢了性命。我幸运地遇上了圣明的皇上,希望皇上能让我退休,别让我步马援、邓艾的后尘。”皇上温和地批复了他的奏章。
八年后,皇上召他回来,让他和李宾一起管理院事。两年后,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接着又代替圭大人担任兵部尚书。
汪直掌管西厂,骄横跋扈,忠臣多次受到他的侮辱,实在忍受不了。正好大学士商辂等人弹劾汪直,忠臣也联合九卿一起弹劾他。奏章被压了下来,但西厂还是被撤销了,汪直因此非常恨他。没过多久,西厂又重新设立了,汪直又把吴绶当作心腹,吴绶怀恨在心,更加处处刁难忠臣。忠臣感到不安,请求回家养病。还没走呢,吴绶就指使侦探诬陷忠臣犯了罪。给事中郭镗、御史冯贯等人又上奏章弹劾忠臣,事情还牵连到他的儿子经、太监黄赐、兴宁伯李震、彰武伯杨信等人。皇上命令法司会同锦衣卫对他们进行审讯,忠臣据理力争,没有屈服。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汪直的意思,没有人敢为他说话,最终忠臣被罢官为民,赐给李震等人的处罚也下来了。汪直倒台后,忠臣官复原职,后来退休。他在家住了二十六年,直到弘治十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朝廷赠他太子太保的官衔,谥号襄毅。
韩雍这个人,性格豪爽,办事果断,练过兵,为人正直,从不阿谀奉承,工作效率很高,所以走到哪儿都被人称赞。
他家祖上几代都很厉害,他父亲叫韩经,爷爷叫韩子锡,曾祖父叫韩治元,都是通过进士考试当官的。他父亲韩经做到江西参政,爷爷韩子锡做到南京光禄寺卿,曾祖父韩治元做到员外郎。
韩雍,字永熙,是苏州人,正统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御史。他性格刚烈,很有胆识,凭借才能和谋略闻名。有一次,他到南方地区巡视监狱。砀山有个教谕(相当于中学校长)打了膳夫(食堂工作人员),膳夫逃跑了,膳夫的父亲就告状说教谕杀了他儿子,还说教谕把儿子的尸体肢解了作为证据。教谕虽然被冤枉,但已经认罪了。韩雍调查后找到了证据,证明了教谕的清白。后来,韩雍巡查河道,之后又巡按江西,罢免了五十七个贪污腐败的官员。庐陵和太和地区发生盗贼起义,他也亲自带兵平定了叛乱。
正统十三年冬天,浙江处州的贼寇叶宗留从福建转而攻打江西。官军屡战屡败,都督佥事陈荣和指挥刘真都战死了。朝廷就命令韩雍和镇守江西的侍郎杨宁一起督促军队和百姓共同防守。这时,福建巡按御史汪澄也发文给邻近地区,要大家一起讨伐另一个贼寇邓茂七。结果邓茂七说要投降,汪澄就下令停止了战斗。韩雍说:“贼寇真要投降,现在撤兵也不晚。”于是韩雍继续前进,结果发现贼寇已经反悔了,汪澄因为这个错误被处死。人们都佩服韩雍的见识和判断力。“**忠倜傥多大略,练戎务,强直不阿,敏于政事,故所在著称。**”这句话就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景泰二年,韩雍升任广东副使。大学士陈循推荐他担任右佥都御史,接替杨宁巡抚江西。那年江西闹饥荒,韩雍上奏朝廷免除百姓的秋粮。他还弹劾宁王违法乱纪,宁王府里的官员都受到了处罚。那时候韩雍才三十岁,就已经名声显赫,很有前途,他处理政务的方式,都值得后人学习。“**时雍年甫三十,赫然有才望,所规画措置,咸可为后法。**” 这便是对他功绩的最好总结。
天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朝廷罢免了全国的巡抚,韩雍被改任为山西副使。之前宁王因为一些事情怨恨韩雍,弹劾他擅自乘坐轿子等等,结果韩雍被下狱,丢了官职。后来他又被起用,做了大理寺少卿。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协助寇深处理院里的事情。石亨被诛杀后,锦衣卫指挥刘敬因为曾经在石亨家里吃饭,被按照朋党罪论处,要被处死。韩雍说:“朋党罪名很重,是指依附权贵,扰乱朝政的行为。仅仅因为吃了一顿饭就要处死,这哪里符合法律的本意?再说,石亨当权的时候,朝中大臣每天都去他家拜访,都没事,偏偏要治刘敬的罪,这是为什么呢?”寇深非常佩服韩雍,于是把刘敬放了。韩雍母亲去世后,他又重新被起用。天顺四年,他被任命为宣府、大同巡抚。天顺七年,他进京议事,皇上很欣赏他的仪表,就把他留下来做了兵部右侍郎。
宪宗皇帝登基后,因为牵扯到大学士钱溥的事情,韩雍被贬到浙江做左参政。当时广西的瑶族和僮族经常流窜到广东,到处烧杀抢掠,破坏了很多州县。成化元年正月,朝廷大举出兵讨伐,任命都督赵辅为总兵官,太监卢永、陈瑄监军。兵部尚书王竑说:“韩雍的才能和气度是独一无二的,平定叛乱非韩雍不可。”于是朝廷又改任韩雍为左佥都御史,让他负责协助处理军务。
韩雍迅速赶到南京,召集各路将领商讨作战策略。之前,编修邱濬给大学士李贤上书,说应该把在广东的贼寇驱赶出去,把在广西的贼寇围困住。建议朝廷把军队驻扎在大藤峡,控制贼寇的进出,破坏他们的庄稼,预计一两年就能彻底消灭贼寇。李贤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就上奏朝廷,朝廷下诏书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各位将领。很多将领都赞同这个方案,建议让游击将军和勇率领番骑去追击广东的贼寇,主力大军直奔广西,分兵消灭贼寇。韩雍说:“贼寇已经蔓延几千里了,如果到处和他们作战,只会消耗我们的实力。应该集中全部兵力直捣大藤峡。南方可以支援高州、肇庆、雷州、廉州;东方可以支援南雄、韶州;西方可以夺取柳州、庆远;北方可以切断阳峒等地的道路。前后呼应,攻击他们的中心。只要他们的老巢被端了,剩下的就好解决了。如果不这样做,而分兵四出,贼寇会更加四处逃窜,州县也会遭到更大的破坏,这就好比救火却往火上吹气一样。”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赵辅也认识到韩雍的才能足以平定叛乱,于是军中的战略都听从韩雍的指挥。
雍正他们就加快速度赶往全州。阳峒的苗族袭击了兴安,被他们打败了。到了桂林,把失机的指挥李英等四人斩首示众。雍正对着地图和众将领商量说:“贼寇以修仁、荔浦两县作为屏障,我们应该先拿下这两个县城,来孤立贼寇。”于是他率领十六万大军,分成五路,先攻破了修仁的贼寇,一路追击到力山。活捉了一千二百多人,斩首七千三百颗。荔浦也很快平定了。
十月到了浔州,雍正询问当地父老乡亲,大家都说:“峡谷是天然险要,无法强攻,应该用计策来困住他们。”雍正说:“峡谷绵延六百多里,怎么才能困住他们呢?兵力分散就会力量薄弱,时间拖长了就会钱粮匮乏,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叛乱?我已经决定了作战方案!”于是他率领大军直奔峡谷口。这时,有几十个儒生和乡绅跪伏在路左边,表示愿意带路。雍正一看就破口大骂:“贼寇竟敢欺骗我!”命令左右把他们绑起来斩首,左右的人都惊呆了。等绑起来以后,从他们的袖子里掉出来刀子。一问,果然是贼寇伪装的。雍正下令把他们全部肢解,剖开肠胃,把他们的尸体挂在树林里,一具挨着一具。贼寇大惊失色,说:“韩公是天神啊!”雍正命令总兵官欧信等人组成五个小队,从象州、武宣方向进攻贼寇的北面;他自己和辅督都指挥白全等人组成八个小队,从桂平、平南方向进攻贼寇的南面;参将孙震等人组成两个小队,从水路进攻;还另外分兵把守各个隘口。贼寇头目侯大狗等人非常害怕,先把他们的辎重转移到桂州的横石塘,然后在南山上设置了栅栏,大量放置滚木、礧石、标枪、药弩来抵抗官军。
十二月一号,雍大人带着军队,水陆大军一起进攻,大家拿着军旗,冲上山,跟土匪拼死战斗。 一路打下来,石门、林峒、沙田、古营这些土匪窝都被端了,房子、粮食啥的都烧了,土匪们都跑散了。 部队砍树开路,一直打到横石塘和九层楼那些山。 结果土匪又在那儿设了好几道防线,占据高地抵抗。 我们的军队就用计策引诱土匪乱扔石头箭矢,等他们差不多扔光了,雍大人亲自带兵,爬树攀藤往上冲。 还另外派了勇士从隐蔽的小路先登上去,占领山顶,架起大炮轰炸。 土匪顶不住了,就溃败了。 这一仗下来,前后一共端掉了三百二十四座土匪窝,活捉了大狗和他手下的七百八十个人,杀了三千二百多个,掉水里淹死的更是数不清。 峡谷里有一根巨大的藤蔓,像彩虹一样横跨两边山崖。雍大人亲自挥斧砍断了它,然后把峡谷改名叫“断藤峡”,还刻了石碑记下这次的功劳,然后就回师了。 之后又分兵去打剩下的土匪,郁林、阳江、洛容、博白这些地方也都被平定了。
皇上听说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召雍大人他们回京,还升了雍大人为左副都御史,让他负责两广地区的军事。雍大人就解散了大部分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结果,那些剩下的土匪头子郑昂他们趁机攻占了浔州还有洛容、北流两县。 雍大人因此被别人弹劾,说他失职,皇上就原谅了他。 雍大人更加卖力地带兵去剿匪。 那时候土匪到处作乱,思恩、浔州、宾州、柳州都被抢劫了, 土匪甚至流窜到广东,钦州、化州都被及时平定了。
四年春天,因为广东和广西的情况非常紧急,雍正请求朝廷在东西两地各设一个巡抚,皇帝同意了。于是任命陈濂担任广东巡抚,张鹏担任广西巡抚,而雍正自己则专管军事。没过多久,雍正就因为忧虑过度而辞职回家了。
第二年,广东和广西的盗贼又开始作乱了。佥事陶鲁说:“广东广西的地势互相联系,应该像胳膊和手指一样协调行动,不能分开管理。现在贼寇侵犯广西,我和广东的三司官商量调兵,一个月了还没决定下来,盗贼因此更加嚣张。请求朝廷再次任命一位大臣担任总督,统一指挥。” 佥事林锦和巡按御史龚晟也提出了同样的请求。于是朝廷罢免了两个巡抚,重新起用雍正担任右都御史,继续担任总督。
又过了第二年正月,雍正上疏请求辞去新职,想彻底退休,但皇帝没批准。雍正到任后,派参将张寿、游击冯昇等人分头讨伐贼寇,忻州八寨的蛮人和各地的瑶族、僮族抢劫州县的情况,都被平定了。蛮族百姓本来就害怕雍正的威严,盗贼也渐渐平息下来了。
九年的时候,柳州、浔州等地的蛮族又叛乱了,参将杨广等人俘虏斩杀了九百人。正在准备进一步进攻的时候,贼寇攻破了怀集县。兵部弹劾雍正的奏报不实。广西镇守的中官黄沁本来就对雍正压制自己耿耿于怀,于是就揭发雍正,说他贪婪好酒,滥赏妄费。皇帝就派给事中张谦等人去调查。而广西布政使何宜、副使张斅也因为雍正平时看不起他们,就一起陷害他。张谦回来后奏报,事情真真假假参半,最后皇帝还是下令让雍正退休了。
雍大人为人爽朗开阔,重情重义。他在江西任职时,请求追封文天祥和谢枋得。朝廷就追封文天祥为“忠烈”,谢枋得为“文节”。他很有军事才能,善于决断,行动总是抓住时机。打仗的时候,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眼睛都不眨一下。他待人严谨,就连三司官员都要长跪请示。他的军营里摆着几十面铜鼓,军纪森严,仪式繁琐。从副将以下的军官,都没有机会徇私舞弊。两地的镇守太监平时骄横跋扈,在他手下也变得谨慎小心,不敢放肆。他嫉恶如仇,为人正直,不搞虚伪作态,花钱也很大方,从不吝啬。所以虽然他执法严明,百姓安居乐业,但也容易招致非议。因此受到一些宦官的攻击,但舆论普遍为他鸣不平。两广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尤其惋惜他的离去,为他立祠祭祀。他退休在家五年后去世,享年五十七岁。正德年间,追赠谥号为“襄毅”。
他最初凭借军功,为一个儿子谋得锦衣卫百户的职位,雍大人却把这个职位给了他的弟弟睦。后来,又为一个儿子谋得国子监生的职位。他的另一个儿子叫俊,字士英,是青神人。他父亲叫祥,是户部郎中。俊在景泰二年考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来升任员外郎。他在户部工作十年,以廉洁干练著称。之后外放西安府任知府。那一年闹饥荒,他开仓放粮十万石赈济灾民,并制定了还款计划,既没有亏空国库,又救济了百姓。
成化初年,有关部门上报需要表彰的知府有十人,而他的儿子俊名列榜首。由于林聪的推荐,他被任命为陕西右参政,一年多后升任右布政使。六年后升任左布政使,后调任浙江。不到半年,他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在此之前,巡抚王锐曾建议在边境修筑城墙和堡垒,作为长远之计,但工程还没开始就停止了。俊上疏说:“三边地区只有延庆地势平坦,易于敌人骑兵突袭。敌人屡次入侵,收买边民为内应,直接进入河套地区放牧。这样一来,敌人占据内线,我们反而在外面驻扎,应该赶紧在边境修筑城墙和堡垒。况且现在旧的界碑所在之处,大多是高山陡崖。我们可以根据地形地势,有的地方铲平,有的地方堆土筑墙,有的地方挖壕沟,使城墙绵延相连,这样比较方便。”尚书白圭认为陕西百姓刚刚遭受灾荒,奏请缓行修筑工程。不久,敌人入侵孤山堡,又攻打榆林,俊先后与朱永、许宁一起击败了敌人。
那时候,敌人占据了河套地区,朝廷年年出兵征讨,结果都没什么效果。八年秋天,子俊再次进言说:“现在驻扎在延绥地区的讨伐河套的士兵有八万人,草料供应都得靠内地供应。如果今年冬天敌人不撤回北方,明年还得准备军资。就按今年的消耗来估算,米豆需要银子九十四万两,草料六十万束。每人运送米豆六斗、草料四束,需要动员四百七万人,大约需要花费八百二十五万两银子用于运输。国家和百姓都这么劳累,怎么能不变换策略呢?我之前建议修筑城墙建造堡垒,皇上也同意了,但一直没执行。我建议明年春天夏天,敌人的马匹疲惫不堪的时候,征调陕西五万百姓运送粮食,同时让他们参与工程建设,预计两个月就能完工。” 但是,圭大人仍然坚持之前的意见反对。皇帝采纳了子俊的建议,命令立即动工。
子俊因为之前的军功,升任了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他又因为在红盐池打击敌巢的功劳,升任了右都御史。因为这次打击,敌人远迁,不敢再占据河套了。内地百姓的苦难稍微减轻了一些,子俊得以全力以赴地进行工程建设。工程东起清水营,西到花马池,绵延一千七百七十里,凿山开崖筑城墙,在城墙下面挖壕沟,连绵不断。每隔两三里就设置敌台、崖寨,用于巡逻警戒。还在崖寨空旷的地方修筑短墙,横着的一段,斜着的两段,形状像簸箕一样,用来瞭望敌人,躲避敌人的箭矢。总共修建了城堡十一座,边墩十五座,小墩七十八座,崖寨八百十九座,动用了四万士兵,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城墙里面的土地都分给士兵耕种,每年都能收获六万多石粮食。十年闰六月,子俊详细地向朝廷汇报了此事,并因母亲年迈请求告老还乡,朝廷慰留他,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一开始,延绥镇的治所设在绥德州,米脂、吴堡这些县都不在管辖范围内。土匪经常骑着轻便的马匹来抢掠,镇上的士兵发现后去追,总是追不上,土匪往往抢到东西就跑了。自从俞大猷调任榆林镇守之后,增加了卫所和兵力,扩建城池,设置哨卡,攻防武器装备齐全,榆林镇就成了重要的军事据点,土匪的骚扰渐渐少了,军民得以安心耕种放牧。十二年十二月,俞大猷调任陕西巡抚。
俞大猷在西安做官的时候,看到老百姓因为水井里的水又咸又苦而发愁,就开凿渠道,引来城西潏河的水灌溉,老百姓因此受益。过了一段时间,水多了,没有地方排泄。到了这个时候,就在城西北开挖渠道泄水,让水流经汉朝的旧城,最后流入渭河。公私都方便多了,人们把这条渠叫做“余公渠”。他又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了一千多顷田地。他还修通了通往南山,直达汉中的道路,方便了行旅往来。学校、衙门等倒塌的建筑也都重新修建了。他还上奏朝廷,免除了岷州、河州、洮州三个卫所戍守南方的万余士兵的戍守任务,调整南北更戍的六千多士兵,让他们就地戍守。岷州的栗林羌族作乱,俞大猷暗中调兵遣将,设下埋伏,打败了他们。
十三年,俞大猷被召回朝廷,担任兵部尚书。他上奏朝廷,提出了十条明确的条例,又制定了军功赏赐的标准,从此内外都有了章法可循。缅甸土司卜剌浪想夺取思洪发贡章的地盘,向朝廷提出请求。俞大猷认为不应该答应,就上奏劝阻了。贵州巡抚陈俨等人因为播州苗族叛乱,请求调动湖广、广西、四川五万兵力,会同贵州兵力一起剿灭叛乱。俞大猷认为叛乱发生在四川,而贵州却请求出兵讨伐,这是为了邀功请赏,于是奏请朝廷驳回了他们的请求。早些时候,俞大猷弹劾陈钺残杀贡夷的罪行,皇帝因为汪直的关系而赦免了陈钺。陈钺多次在汪直面前中伤俞大猷,赶巧俞大猷母亲去世,回乡守孝,这才得以脱身。
俞大猷修筑边墙的时候,有人怀疑沙土容易倒塌,遇到敌人进攻难以抵挡。到了十八年,敌人入侵,许宁等人率兵抵抗。敌人被堵在墙堑之间,四散奔逃,无法突围,结果大败,边境百姓更加怀念俞大猷的功劳。
守孝期满后,俞大猷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不久又加封太子太保。二十年,朝廷命他兼任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那年冬天,他回到京城。第二年正月,出现星象异变,他上奏朝廷陈述了八项时弊,皇帝大多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他又再次出巡边境。
一开始,子俊巡视宣府和大同,想把延绥边墙的修建方法用在这两镇,结果因为那年歉收,这事儿就搁浅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积极地想把这事儿提上日程。他说,要从东边的四海冶修到西边的黄河,总共一千三百多里,以前有170座烽火台,现在需要再修440座,每座烽火台高宽都要达到三丈,预计需要八万六千个民夫,几个月就能完工。皇帝下令,明年四月就开工。
但是,那时候年年收成不好,官府和老百姓都穷困潦倒,突然搞这么大的工程,上上下下都很难接受。子俊还想把责任推给边境的官员,自己却不想亲自去管这事儿。于是,各种流言蜚语就起来了。到了冬天,他就上疏请求回京城。皇帝听信了那些流言,就让他改任左都御史,去大同巡抚。太监韦敬诬陷子俊借修边墙的机会中饱私囊,又弹劾子俊因为私怨而随意更换将领。兵部侍郎阮勤等人为他辩解。皇帝生气了,责备了阮勤等人。但是给事中和御史们又接连上奏弹劾,朝中很多人想把子俊拉下马。工部侍郎杜谦等人去实地调查,秉公办事。他们回京后奏报说,更换将领的事儿跟阮勤等人说的那样,修建边墙的费用没有私吞。但是,一共花了150万两银子,230万石粮食,耗费巨大,劳民伤财,总归是脱不了干系。最后,子俊被降职为太子太保,告老还乡,那是在第二十二年二月。
第二年正月,兵部尚书缺员。皇帝意识到子俊没有罪过,又把他召回来任命为兵部尚书,还恢复了他的太子太保的爵位。孝宗皇帝继位后,因为子俊是前朝的老臣,对他更加优待。弘治元年,子俊上疏陈述了十件事,之后,他又上奏了关于边防的七件事,皇帝大多都同意采纳。第二年,他病得很重,仍然坚持手写奏章,提出救荒防盗的策略,奏章刚被批准,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朝廷追赠他太保的爵位,谥号为肃敏。
子俊为人沉稳果敢,话不多,很有远见卓识。凡是奏章和公文,他都亲自起草,常常半夜才睡觉。他曾经说过:“大臣为国家效力,应该承担责任,怎么能够为了自保而逃避责任,去讨好别人呢?”所以,榆林修建边墙刚开始的时候,怨言很多,子俊却更加坚定,最终取得了成功,造福子孙后代。他为人孝顺友爱,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让儿子不要参加会试,说:“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但我心里过不去。”他曾经把自己的荫官资格让给弟弟。
子寰考中了进士,最后做到户部员外郎的官职。他弟弟寘,凭借武职荫封做了锦衣千户,最后做到指挥同知的职位。他们的曾孙承勋和承业,也都考中了进士。承勋当上了翰林修撰,承业做了云南佥事。
阮勤,本来是交趾人,他父亲迁居内地,在长子县落户。阮勤在景泰五年考中了进士。他历任台州知府,为人清廉谨慎,政绩显著,还被朝廷赐予了表彰政绩的诰命。后来,他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他修建了十四座墩台,整修了三十多里的城墙和壕沟。那年闹饥荒,他上奏朝廷,免除了七府四十多万石的赋税。之后,他回到朝廷担任侍郎,又调任南京刑部。在蛮邦人中,要说在我国有声望的,阮勤是最突出的一个。
朱英,字时杰,是桂阳人。五岁就成了孤儿。他刻苦学习,在正统十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御史的官职。浙江、福建地区盗贼四起,朝廷挑选了十三位御史和一些宦官分守各府,朱英负责守卫处州。当时,叶宗留的余党四处抢掠,处州的道路被堵塞了。朱英抄小路快速赶到,安抚降服了很多人,杀死了贼首周明松等人,盗贼这才四散逃窜,朱英这才返回。
景泰初年,御史王豪曾经因为查办陈循争夺土地的事情,得罪了陈循,被陈循诬陷。后来,陈循起草诏书,说那些被御史弹劾过的人,即使已经得到赦免,也要全部外放。于是,王豪将被改任知县。朱英说:“如果按照诏书执行,那么所有被御史批评过的人,都将怀恨在心,诬陷御史,而御史们就会越来越沉默不敢说话了。”朱英的奏章呈报到法司,法司采纳了朱英的意见,恢复了王豪的官职。不久,朱英被外放到广东任右参议。他回家探望母亲的时候,包袱里只有朝廷赏赐的十两黄金。到任后,他安抚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制定了平均徭役的法令,十年轮换一次,百姓都称赞这个办法好。
天顺初年,两广地区的盗贼更加猖獗,许多将领滥杀无辜,冒领功劳。巡抚叶盛让朱英负责督察。参将范信诬告宋泰、永平两乡的百姓是盗贼,把他们几乎全部杀害了,还想屠杀进城来的乡民。朱英迅速调查,把他们全部释放了。范信恼怒,率兵不回。朱英暗中向叶盛请求,叶盛下令范信班师回营,一方才得以安定。潮州的盗贼罗刘宁等人流窜劫掠,多次击败官兵。朱英联合军队,消灭了他们,解救了数千被掠夺的人口,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营地安置妇女,没有人敢侵犯她们。
好的,以下是将您提供的内容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要求进行分段和处理的版本:
他做了十年的参议,后来升任右参政。接着母亲去世,在家守孝。成化初年,守孝期满,补任陕西右参政。当时大军讨伐荆襄流民首领刘通(绰号刘千斤)及其同党李原(绰号石和尚),绰号“满四”的流民首领,他负责军饷的供应,立了功。后来历任福建、陕西的左、右布政使,都在当地推行均徭法。成化十年,他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甘肃,先后上奏了二十八条关于安定边疆的建议。其中关于将游牧的少数民族迁徙到固定的地方居住、安置流离失所的人、减少进贡的使臣等建议,在当时特别切合实际需要。第二年冬天,两广总督吴琛去世,朝廷商议后认为他之前在广东任职时很有威望和信誉,于是让他接替吴琛的职位。
自从韩雍进行大规模征讨以来,将领们都喜欢邀功,贪图俘虏和掠夺,还美其名曰“剿”。他到任后,主张以安定平静为主,约束告诫将士们,不允许夸大贼寇的声势,随便请求出兵。他还招抚了瑶族、僮族中表示顺从的人,将他们编入户籍,免除他们三年的赋税徭役。于是马平、阳朔、苍梧各县的少数民族都纷纷归附。而荔波的贼寇李公主,拥有几万人的队伍,长期以来占据险要地势顽抗,这时也派儿子前来表示愿意归顺。于是朝廷设置了永安州来安置他们,让他们李家的子孙世代担任吏目。从此,前来归附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总共编了四万三千多户,十五万多人。皇帝对此非常赞赏。
按照惯例,镇守太监和督抚、总兵官一起坐的时候,镇守太监坐中间,总督坐在总兵官的左边。当时的总兵官陈政因为自己有伯爵的爵位,想压制他,让他坐到右边去,他不同意,就上奏请求朝廷裁定。朝廷的命令是解除他的总督职务,只担任巡抚,位次在陈政之下。尚书余子俊说他在招抚各族民众方面功劳很大,应当给他增加俸禄、进行褒奖,现在反而削弱他的职权,恐怕不能够镇住各少数民族。于是朝廷又升任他为右都御史,仍然担任总督,位次和以前一样。
田州土司头目黄明霸占了知府岑溥的祖母,还想杀掉岑溥。岑溥逃到了思恩,黄明就趁机大肆屠杀。他准备出兵讨伐黄明,先下令给岑溥的族人、恩城知州岑钦,让他杀掉黄明报仇雪恨。岑钦于是杀掉了黄明和他的族人,把首级送到军前。
他为人淳朴忠厚,但是执法非常严格,不讲情面。他和负责市舶司的太监韦眷不和,韦眷就罗织罪名上奏弹劾他专权、纵容贼寇。浔州知府史芳因为一些事情被责备,也揭发他奸诈、贪婪、欺骗朝廷。经过调查,这些指控都没有证据,于是将史芳降职二级,告诫韦眷要和他和睦相处,共同做事。
十六年前,交趾(越南北部)攻打老挝,朝中大臣都担心会引发国内叛乱,于是皇上就问英大人该怎么办。英大人说:“他们只不过是为了争夺一些地盘而已,只要我们劝告他们,他们自己就会害怕后悔的。”皇上听了他的建议,果然老挝后来就上表谢罪了。后来浔州、梧州、高州、廉州等地发生叛乱,英大人和偕政大人就分兵平叛,经过两次战斗,俘虏和斩杀了不少叛军。十九年的时候,桂林平乐的蛮族攻城杀官,英大人和偕政大人又分兵十二路,把他们打败了。
第二年,英大人升任都察院掌印官员,不久又升任太子少保。又过了一年正月,天上出现了异常的天象,英大人就上疏提出了八件事:建议禁止边疆将领在节日里进献战马;镇守边疆的宦官和武将不得私自开垦庄田,侵占官田;严惩炼丹、符咒等邪术之人;各地负责监视枪械的内官不得进贡物品;撤销仓场、马房、上林苑新增设的内侍;召回那些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的官员;清理内府积存的白米,解决积弊;严惩那些奸民献纳庄田以及接受贿赂的达官贵人。那些当权的宦官和权贵都觉得不方便,执政的大臣大多都不支持他的建议。英大人在内阁里极力争取,但最终没能全部实现。当时流民聚集在京城的人很多,英大人请求朝廷每月给每人发放三斗米,小孩儿发一半,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这一年秋天,英大人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称号。
英大人担任总督,是承接韩雍和吴琛之后。韩雍虽然战功赫赫,但生活奢侈,赏赐过分,导致官府难以承担供给,公私都耗竭了;而吴琛则勤俭廉洁;到了英大人,更是坚持清廉,只带了一个随从。朝廷多次赏赐他玺书和金币,但他把玺书收藏起来,把金币都存放在库房里。“郡邑之政,以廉为先”。他的威望不如韩雍,但他的恩惠却超过了韩雍。他在甘肃积攒了三十万两军费和四十多万石粮草,却从未向朝廷报备。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这是边疆官员的常事,没什么好说的。”人们都佩服他顾全大局。正德年间,朝廷追谥他为“恭简”。
他的儿子秦守孚是进士,官至刑部郎中。
秦纮,字世缨,是单名。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南京御史的职位。他弹劾宦官傅锁儿的罪行,并劝谏朝廷停止在江南采办翠鸟羽毛、鱼鳔等贡品。权贵们都忌恨他,到处散布谣言中伤他。恰逢朝廷考察官员,他被贬谪到湖广做驿丞。
明朝天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御史练纲的推荐,他升职了,当上了雄县知县。后来因为奉命和御史杜坚一起抓捕一个叫天鹅的恶霸,他打了天鹅的手下,结果被关进了诏狱。当时有五千老百姓跑到京城告御状,最后他被调到府谷当知府。宪宗皇帝登基后,他又升迁到葭州当知州,后来又调到秦州。他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秦州的老百姓还请求借给他钱呢,等他守孝期满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职位。没多久,他又升任巩昌知府,之后又调到西安,最后升任陕西右参政。当时岷州的少数民族造反了,他带兵三千把他们打败了,还因此升了一级。
成化十三年,他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还弹劾了镇国将军奇涧等人。奇涧他爹,庆成王钟镒,就出来为他儿子辩解,还倒打一耙诬陷他。皇帝虽然违背了王的心意,还是把抓起来交给法司审理。结果查来查去,什么证据都没找到,但是内官尚亨却搜查了他的家,然后把搜到的几件破旧衣服呈报给了皇帝。皇帝感叹说:“他竟然穷到这个地步吗?”然后赏赐给他一万贯钱表彰他。于是,奇涧等三人被夺爵,庆成王也被削减了三分之一的俸禄,而他也被调到河南巡抚。没过多久,他又调回宣府。
小王子带着几万骑兵袭击大同,一路长驱直入顺圣川,抢掠宣府地区。他和总兵官周玉等人一起迎战,把敌人打跑了。后来小王子又去袭击兴宁口,他们又连续作战把敌人击退了,还追回了被抢掠的东西,皇帝还特地发来圣旨嘉奖他。他升任左佥都御史,继续担任巡抚。没过多久,就被召回京城处理院里的事情,后来又升任户部右侍郎。后来万安弹劾尹旻,还诬陷他和尹旻是一伙的,结果他被降职到广西右参政。最后又升任福建左布政使。
弘治元年,多亏王恕的推荐,他被提升为左副都御史,负责督促漕运。第二年三月,他又升任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上任后,他上奏说:“两广的宦官和武将总镇,常常纵容私人骚扰商人,霸占民宅,擅自处理公务,甚至杀害无辜百姓,与当地土官勾结牟利。而全国各地的镇守官员都能擅自执掌兵权,受理民事诉讼,这都违反制度,应该严厉禁止。总镇府以前设立的赏功所,每年储存数万两白银,花费没有账目可查,应该由都御史进行核查。广东、潮州、南雄、韶州盗贼很多,应该设立社学,组织保甲,从根本上杜绝盗贼。”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恩城知州岑钦攻打田州知府岑溥,和泗城知州岑应一起占据了田州的地盘。他亲自前往田州,赶走了岑钦,把岑溥送回田州府,留下官兵驻守,叛乱才平息。他还派兵平定了黎族在陵水的叛乱和瑶族在德庆的叛乱。
他刚到两广上任的时候,就弹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污腐败,把他抓了起来下狱。柳景也反过来告发他,但调查后没有证据,按照法律柳景应该处死。柳景和周太后家有姻亲关系,有人暗中帮助他,不停地告发他。皇上就下令一起把他也抓起来,经过朝廷审问,最终查明他无罪。皇上赦免了柳景的死罪,夺了他的爵位,让他闲居在家,而他也被罢官回家了。大臣王恕等人请求留下他,但没有被采纳。朝中大臣又多次上奏说他很有才能,应该重用。过了几个月,他又被起用,担任南京户部尚书。十一年后,他以生病为由辞职。
十四年秋天,敌人大举入侵花马池,在孔坝沟打败了官军,直逼平凉。有人说他威望很高,虽然年老,但仍然可以用。皇上就下令起用他,担任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他迅速赶到固原,巡视战场。他亲自祭奠阵亡将士,掩埋他们的遗骸。他奏请朝廷表彰战死沙场的指挥朱鼎等五人,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他还弹劾处罚了战败的将领杨琳等四人,更换了守将。他训练士兵,兴修屯田,明确军令,军队的士气大振。
一开始,敌人还没打进河套地区,平凉、固原都算内地,没啥危险。自从元朝人来这里放牧之后,固原就成了军事前沿,是平凉、庆阳、临夏、巩昌的门户。可固原城池简陋,老百姓穷,兵力又少,商人都不愿意来。所以,张纮就着手扩建城池,吸引商人来经商,把固原升格为州,并且自己留下来负责军事。他上奏说:“固原的驻军和客军加起来才一万八千人,分散守卫着二十四座城堡。兵力分散,力量薄弱,应该增兵。以前临夏、巩昌、秦州的军队每年都要去甘肃、凉州一带防备敌人。如果其他地方有警报,又要从甘肃、凉州调兵,甚至还要从京城调兵去征讨。京城是全国的中心,边关将领手里握着重兵,但一遇到事情就请求京城派兵,这不是削弱边疆,壮大中央的做法。所以,以后京城军队不要轻易调动,临夏、巩昌、甘肃、凉州的军队也应该各自回到自己的驻地。只要挑选几个熟悉军事、经验丰富的将领,分别驻守各自的防区,让士兵把驻地当家,让军队以将领为首,这样他们就会乐意服役,并且有战斗力,这是个好办法。”
张纮看到固原北部延绵千里,有几十万顷的荒地,靠近边境,没有城堡可以依靠。他就计划从花马池往西到小盐池,大约二百里的距离,每隔二十里修建一座堡垒,每个堡垒周长四十八丈,每个堡垒需要五百名士兵来修建。固原北部其他地方也要修建屯堡,招募百姓屯田,每顷地每年上缴五石粮食,这样就能得到五十万石粮食。计划都制定好了,但是宁夏巡抚刘宪却从中作梗。张纮就上奏说:“我私下观察三边的情况,延绥、甘肃、凉州虽然地广人多,但是士兵和战马都很精良。宁夏虽然兵力薄弱,但是地势险要。只有花马池到固原这一段,军队既弱,堡垒又相隔很远,敌人的骑兵可以长驱直入,所以应该增修堡垒。韦州、豫望城等地也是如此。现在固原南边修建的工程就要完成了,只有花马池北边二百里地需要修建十座堡垒。但是刘宪却危言耸听,阻挠大家,还废弃了已经快要完成的工程。请求皇上责令刘宪管理三边,而让我来管理宁夏,这样才能最终解决边防问题,对国家有利。”皇上就下诏斥责刘宪,刘宪认罪,最终张纮的计划得以实行。修建了边境城堡一万四千多座,城墙和壕沟总长六千四百多里,固原成了重要的军事重镇。张纮还设计了一种作战车辆,叫做“全胜车”,皇上还下令把图纸发放到各个边关。张纮在任三年,边境四镇都很平静,以前那些经略西陲的人,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十七年后,他升任太子少保,朝廷召他回来处理部门事务。但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就一连上好几道奏章,坚决请求退休。皇上恩准了,还赐给他乘车回家的特权,退休后的俸禄也按照规定发放。第二年九月,他去世了,享年八十岁。朝廷追赠他少保的官衔,谥号为襄毅。
秦纮为人清廉正直,不同流合污。他家里穷,老婆孩子经常吃不饱饭,就吃些粗茶淡饭。他性格刚强果断,勇敢地铲除奸邪,从不考虑个人安危,不管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的官员,都称赞他是个伟人。在两广被捕的时候,他正忙着策划讨伐后山的土匪呢。等把军事上的事情处理完了,他才从容地启程,仪仗队和随从人员一点儿都没减少。过了岭南之后,他才换上囚服,接受拘捕。他对押送他的官兵说:“两广地区蛮夷混杂,总督的职位尊贵,竟然直接把我抓起来,有损国家威严。现在我已经过了岭南,才是真正的囚犯了。”你看他说话多讲究,多有分寸!正德五年,刘瑾专权乱政。秦纮家的一个奴仆,因为怨恨秦纮的妻弟杨瑾,就用秦纮留下的火炮去袭击缉事校尉,诬陷杨瑾藏匿违禁军械。刘瑾大怒,把罪责都推到秦纮身上,抄了他的家,却什么也没找到。言官张九叙、涂敬之流为了讨好刘瑾,也跟着弹劾秦纮,那些读书人听了都觉得他们可笑。
赞扬道:项忠、韩雍都是凭借文学才能入仕的,却能亲自上阵杀敌,在战场上建立了功勋。他们随机应变,决胜千里,运筹帷幄,即使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也未必能超过他们,真是了不起啊!可是他们却没得到相应的赏赐,反而遭到谣言中伤,那些文官和法吏又追究他们的责任,那些有功名的人为此愤愤不平,叹息不已。余子俊一心为边疆计策,几代人都受益于他;朱英以廉洁威名闻名于广东广西,秦纮的功绩也载入西陲史册,他们文武兼备,真是一个时代难得的能臣啊!